上海罗特钢带有限公司:王蒙:学习与生存“比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5:30
王蒙:学习与生存“比肩”
在当代作家里,王蒙属于重量级,他的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可见其读者之广。二○○三年,年近七旬的王蒙出了本《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书中有句提纲挈领的话:“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王蒙被错划为右派后,在新疆度过了十六年。有些外国朋友不理解他怎么可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得以生活下来,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
王蒙讲,当时他全神贯注的一件事,就是学习维吾尔语。后来,王蒙成了一名维语翻译。他在广播里用维语朗诵诗歌,维族人也听不出破绽。王蒙体会到,多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了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了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
一九八○年,王蒙四十六岁了,他第一次去美国,在机场上由于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从此他发奋学英语,每天背三十个单词,直到能和人家用英语会话。王蒙有一点不同寻常的心得:“特别是在逆境中,在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条件下,学习是我的性命所系,是我的能够战胜一切风浪而不被风浪吞噬的救生圈。”
王蒙能有此心境,得益于他对“无为”独到的理解。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那些无益、无效、无趣、无聊的事,更不去做蠢事,无为是要把握好“不做什么”,无为是一种效率原则,养生原则,成事原则,快乐原则。
近年来,王蒙将其学习老庄的心得结集成几本书出版,那是一位特殊的读者─作家的读书心得,更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中国现代人的彻悟。王蒙读老庄,古汉语的功底不够,他的方法是先依靠前贤,如任继愈、陈鼓应、傅佩荣、钱锺书等人的有关解释,再依靠古已有之的各种注疏,同时独立思考,自己判断,把书上的说法和自己的说法,还有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比照,一方面从生活接近经典,另一方面从经典理解生活。国人常将老庄统称道家,王蒙正视两者的差别:老子更多地倾向于向君侯建言,希望扭转乾坤,恢复世界的宁静和淳朴;庄子更多地是自救,保持士人心态的高远和自主。
至于《庄子》的内篇和外篇,特点也有所不同:内篇立论比较宏大高远,气势浑厚,姿态强势,尤其是谈认识论部分,可谓势如破竹,高屋建瓴;外篇与内篇比较,气势上要差些,但在文学性上可说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王蒙情不自禁地感叹:“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本《庄子》看看,太幸福了!”
王蒙读书,取一种和作者共舞的态度,读《庄子》时,他把自己当做庄子的舞伴。舞者是灵动的,开朗的,不同于那被动的“书虫”。王蒙一方面赞扬老庄的精彩,另一方面指出若只靠它们立身治世,当然远不够用,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一两部老庄更不可解决各种麻烦问题。他劝我们在阅读的欢欣之余,千万记住不能照搬。它们不能当饭吃,但可以当茶喝,当药吃,如同治疗栓塞的“大活络丹”。王蒙的如此心得,正与他多年前讲过的一句话相合:“我知道世上没有万能药方,所以我不为某味药失灵而气恼,反目成仇。我常常不抱非分的期望,所以也很少悲观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