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 x1刷机:教育叙事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1:21
教如烹饪 学如饮食于勇涛经受过生活洗礼的中国人都知道,做菜的过程包括买菜、拣菜、洗菜、做菜等环节。其实,教育过程就像一个对知识进行“烹饪”的过程。一、教如烹饪菜肴烹饪的过程中,厨师首先选择原料,进行整理,去除泥土杂质,清洗干净,切制成形,根据需要将各种辅料及油、盐、酱、醋等佐料准备妥当,使主料和辅料搭配合理。授课也是如此,教师应先在一门课程的众多内容观点中选择应该讲解和需要讲解的部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安排好章节、进度、重点、难点、知识点,就像切菜,这一步也需要磨练好刀功。最后就是油、盐、酱、醋,菜品调味全靠它,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作业、辅导加考试,虽不是主料本身,但做起菜来同样少不了。1.加工方式选配好材料后,就需要下锅烹制了。经过一番煎、炒、烫、炸、烧、腌、煮、焖、蒸、烙等花样繁多的加工,食材变成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选料配料用烹饪的专业术语来说属于切配技术的范围,切配技术只能使菜肴原料发生“形变”,要使原料发生“质变”,还需要厨师具有相应的烹调技术,掌握好火候和口味。教学也一样,有了好的内容,若只是按照知识内容本身一成不变地宣讲,也会使好内容变得索然无味,如同做菜不得其法,胡乱把肉、菜、蛋等折腾一阵,味同嚼蜡或不得其鲜,谁还会有食欲呢!教师上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就像是烹饪中的加工方式,方法多样但因课因人而异,菜有菜系,教学方法同样也有不同的门派和理论,而且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像菜品制作工艺一样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只要方法使用得当,普通的食物也能做出不凡的菜肴。2.练就厨艺做一道菜,什么时候下菜,什么时候下料,什么时候起锅,都是有讲究的,这些都需要经验,而且需要厨师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也像厨艺提高的过程,好厨艺不是一次就能练出来的,如何把握火候需长期的摸索,熟能生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的“巧”除了要靠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格修养的成熟外,关键还要有做好教育工作的爱心、责任心和敬畏心。高水平和好厨艺都需要时光的历练,“历练”二字的背后饱含着辛勤的汗水,历练不光只是经历,要将经历变为经验需要将经历的过程进行提炼,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心思考,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修养、人格体验当作上好的调料,加入自己精心烹调的菜肴中,此菜方可成。二、学如饮食教学相长,教如烹饪,除了做的相关事宜外,还有吃的学问。我们不要认为仅做菜学问大,其实,吃也很有讲究。问题在于如何让食客们吃得好。要想吃得好,就必须对“口味”把握得准,同时学习者还要自己有“食欲”。1.摸清胃口给学生统一提供一份搭配合理、营养齐全的“套餐”,从营养和经济方面虽胜过“小菜”,但部分学生还是会因“套餐”缺乏“个性”而难以下咽,这部分学生更希望根据自己的口味单独点菜。解决这类“口味”问题有个好方法,就是“自助餐”,教师应打破专业的限制,让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修自己想学的课程,只要修够学分就能毕业。有的学生还是没有“胃口”,不想吃,更无法说清具体口味,这是一个令“厨师”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先让他们先懂得“饥饿”,了解“饥饿感”从何而来?从好奇心来,从兴趣而来,从过了此山没此菜的“紧迫感”而来。好奇心可以培养,兴趣可以激发,紧迫感也可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此中学问也很大。手段高明的“厨师”善于从日常的饮食中条理出学生“食欲”,让学生懂得“饥饿”,从而给学生“开胃”,增进其食欲,帮助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2.增进食欲学校就像一个厨房,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就像一桌桌各具特色、El味各异的菜肴。考虑客人的喜好,结合菜品的风格。是吃得营养、吃得满意的关键。即使是同一门课,教育对象不同,学习方法也截然不同。我们还拿吃来举例子,如果把计算机网络课程比作猪肉,那么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做成小炒肉,要的就是鲜嫩爽口,旺火爆炒迅速出锅;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要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炖、丝丝入味,肉香浓郁回味悠长;如果给通信专业的学生讲解,则如同炒制回锅肉,数字通信已经把部分内容煮熟,就等着再次回锅的调香入味了。考虑好菜肴的口味,还要考虑上菜的顺序。就比如先上汤还是先上菜,各地食客看法不一,这就是教学计划的设置问题。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决定了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不应只是解决课时编排的问题,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等问题。有了好菜,还需要有好的形式和包装,眼下如火如茶的精品课程建设,各校的达标评审,就如同菜肴的装盘造型,精致的造型当然可以提高菜肴的整体品质,使之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但也要注意不能舍本逐末,菜再好看没有好味道那口碑也是可想而知的。教育是一门艺术,烹饪也是一门艺术,两门不同的艺术,其内在有些相通之处,他们有共同的主题,即“继承、发扬、开拓、创新”。教师不但要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良好传统,更要发扬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开创新的领域,正所谓大道同源。                                                  (来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