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 可妻也:系统、磁盘、磁盘阵列的互动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9:30

西数的绿盘:

黑盘:黑盘 高性能 大缓存 速度快 适合:企业,吞吐量大的服务器使用

蓝盘:家用型 高性价比 整体比较平衡 使用寿命最长 适合:存放数据和一般使用

绿盘:环保型 静音 发热低 省电 性能一般 转速在5400-7200间自动调整 适合:当作仓库盘

西数的命名规则:

基本型号编码基本型号编码由六个字段组成:1. 公司前缀(WD)2. 容量(GB/TB)3. 容量等级/外形规格4. 市场等级/品牌5. 转速/缓存大小或属性6. 接口

产品型号编码1. 公司前缀WD2. 容量两位、三位或者四位数字,最大为999.9。在2007年9月之后生产的1TB或更大容量的企业版硬盘(参看字段3)的产品编号中,第一个数字代表TB。(例如,WD1000FYPS是一个1TB容量的硬盘)。企业版产品也用最后一位数字来表示产品编码(例如WD5001ABYS),这种情况,最后一位不在表示为容量。3.容量等级/外形规格 A GB/3.5英寸 B GB/2.5英寸 C GB/1.0英寸
 E TB/3.5英寸 F TB/3.5英寸(新规格)
 G GB/2.5英寸转3.5英寸适配器 H GB/2.5英寸转3.5 英寸背板适配器 J TB/2.5英寸4.市场等级/品牌 A 桌面级/WD Caviar B 企业级/WD RE4;WD RE3;WD RE2(3盘片) C 桌面级/WD Protégé? D 企业级/WD Raptor E 笔记本/WD Scorpio H 发烧级/WD Raptor X J 笔记本/WD Scorpio 带有自由下落传感器 K 企业级/WD S25 L 企业级/WD VelociRaptor M 品牌的/WD 其他品牌 P 笔记本/WD Scorpio 新 V 影音级/WD AV Y 企业级/WD RE4;WD RE3;WD RE2(4盘片)
5.转速/缓存大小或属性 A 5400转2MB缓存 B 7200转2MB缓存 C 5400转16MB缓存 D 5400转32MB缓存 E 7200转64MB缓存(小于2TB) F 10000转16MB缓存 G 10000转8MB缓存 H 10000转32MB缓存 J 7200转8MB缓存 K 7200转16MB缓存 L 7200转32MB缓存 P IntelliPower转速动态调整/EM(最大缓存大小取决于产品) R 5400转64MB缓存 S 7200转64MB缓存(2TB) V 5400转8MB缓存(移动版) Y 7200转EM(最大缓存大小取决于产品)6.接口界面/接口 A ATA/66 40针IDE接口 B ATA/100 40针IDE接口 C ATA33针接口(零插拔力连接器) D SATA 1.5 GB/s 22针SATA接口 E ATA/133 44针IDE接口 F SAS-3 29针接口 G SAS-6 29针接口 S SATA 3GB/s 22针SATA接口  SATA 1.5GB/s 22针接口(移动版) T SATA 3GB/s 22针SATA接口(移动版) X SATA 6GB/s 22针SATA接口

购买西部数据的硬盘,请远离“绿盘”
发表于 2011-04-16 由 Jiang Yike 实践证明,西部数据的“绿盘”带给用户的只是痛苦的体验。

起初,在购物网站看到西部数据1TB WD10EARS绿盘的参数是速度7200转/分钟,缓存64MB,并有环保、节能、静音之功效,且仅399元。虽然有些用户称这款硬盘性能不佳,但我仍然认为凭7200的转速和64M的缓存,其性能不会差到哪去。我虽然纳闷为何西部数据的蓝盘、黑盘比绿盘贵得多,但还是贪便宜选择了绿盘。

因为绿盘是唯一的硬盘,所以这毫无疑问是要作系统盘的,安装的是Linux发行版Mageia系统。绿盘给我的痛苦体验开始了。在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Mageia的启动速度很快,进入桌面後运行各种软件的速度也很快,但安装在绿盘的Mageia系统的启动速度竟然变得相当慢,进入桌面後还要停滞一段时间,硬盘一直处于读盘状态,指示灯持续亮,这时强行打开程序那速度简直不堪忍受。等到系统能正常使用,打开软件时系统会有明显的停滞尝试复制大文件,复制速度每秒仅20多MB,慢得离谱下载大文件时,甚或系统空闲时,绿盘每隔一段时间会传来“咔”的一声

绿盘的转速并非一直是7200转/分钟,而是在5400转至7200转之间变化。但转速并不是制约绿盘性能的主要因素,因为笔记本电脑的硬盘转速一般都是5400转/分钟,但仍然能给用户带来快速、顺畅的使用体验。

绿盘的磁头在不读写时会自动复位,“咔”的一声便是磁头复位的声音。下载大文件时,硬盘并非连续写入内容,那么每次写入一点後绿盘的磁头便复位,造成“咔”的一声。Linux系统空闲时,会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日志,绿盘磁头在记录完日志後复位,又造成“咔”的一声
至于绿盘的读写速度为何慢得离谱,据称与扇区大小有关。普通硬盘每个扇区大小为512字节,而绿盘每个扇区大小为4096字节,但目前只有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操作系统能自动将绿盘格式化为每扇区4096字节,而在Linux和Windows XP中,绿盘被格式化为每扇区512字节,因此性能大打折扣。理论上,每扇区4096字节的硬盘性能比每扇区512字节的硬盘性能更好,空间利用率更高。然而,根据网上的资料,即便是用于Windows 7操作系统,也不适宜用作系统盘,因为性能还是差于其它产品。

Windows XP的用户需要在系统中安装西部数据公司提供的程序才能改善绿盘性能,而Linux用户则只能按照网上一些所谓对齐扇区的操作方法才有可能改善绿盘性能。我尝试这类方法,但并未奏效。想不到西部数据竟然对微软公司如此亲近,连硬盘都是for Windows 7的。

解决绿盘性能低下带来痛苦体验的方法,只有不用绿盘作系统盘。于是,我花289元购买了希捷500GB的硬盘作为系统盘,速度7200转/分钟,缓存16MB。这款硬盘虽然缓存只有16MB,但读写速度都令人满意。由此我明白,不要太在乎缓存,甚至转速也不必过于在乎。绿盘缓存虽大,却毫无用处。

——————》》本来就不是当系统盘的料非当系统盘用,当系统盘用就算了还不扇区对齐也不调磁头收回时间的参数

绿盘就是当仓库的料 要跑系统上黑盘或者SSD嘛

linux下解决西数绿盘load cycle count剧增问题

查看load cycle count值
$ sudo smartctl --all /dev/sda|grep Load_Cycle_Count | grep -oE '[0-9]+$'
129308

09年8月份买的绿盘,查了下load cycle count,发现已经超过12万了
根据西数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个数值上限是60万,再大硬盘就不可靠了
另有一说,绿盘上限小于一般硬盘,只有30万,照这么看,前景堪忧

试过了hdparam调整参数,尝试了n种值,
效果跟楼市调控一样,无论怎么调,依然保持过快上涨的劲头,
也看到其它通过acpi方式调整的办法,很复杂,就没去试。

在西数的官方主页找到一个wdidle3_1_05.zip,内含西数固件参数调整工具,
可以修改硬盘的参数,根治这个问题,不过这个工具必须在纯DOS下运行

于是下载了一个dos7.1的img,把wdidle3.exe编译进去,命名为1.img
然后放到/boot下,修改grub2引导之,照抄那个memorytest,稍作修改就行
menuentry "DOS" {
    .......//此处省略,照抄就行,关键是下面两行
    linux16 /boot/memdisk
    initrd16 /boot/1.img
}
memdisk是syslinux带的,同样要cp一个到/boot下

重启电脑,先不着急进系统,先进bios,把硬盘设置为IDE模式(AHCI不行),
然后再重启按shift进grub2,选择启动DOS

wdidle3 /R 查看当前定时器,一看吓一跳,我的被设置成8了,于是改为240
实际上,只要大一些就可以了,至于是120还是240都不重要,超过30就行

改完重启,再进系统,记录load cycle值,过半个小时后再看,数值没上涨,一切OK。

ps: 如果有多块硬盘,可能在设置时需要把其余的都拔掉
我是直接修改的grub.cfg,因此只要update-grub一下,就又回来了,不用手动恢复。

——————》》其实是IntelliPark技术(实现转速、传输速率及缓存算法的精确平衡,可以大大降低功耗和提供稳定的性能。通过监视硬盘读写状态,当发现硬盘一段时间没有读写请求的时候,就会自动卸载磁头,将磁头停泊在安全的停靠区,以此来降低硬盘空载功耗。等到收到读写请求后,再迅速将磁头归位进行读写。官方数据声称反应时间很短,不会对性能造成明显影响。磁头进行一次卸载和加载,就会在 S.M.A.R.T 属性中的 C1 Load/Unload Cycle Count 参数上记录一次。官方数据表明,IntelliPark 技术的默认触发时间为 8 秒钟空闲,也就是说,如果硬盘 8 秒钟没有收到读写指令,就会触发 IntelliPark 进行磁头卸载,而目前西数绿盘的 C1 Load/Unload Cycle Count 的设计寿命为 30 万次。————问题来了,日常使用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电脑中装有某些间歇性频繁读写硬盘的软件的话,对于绿盘来说就仿佛噩梦一般。比如某些监控软件,如果每 10 秒读取硬盘属性,那么由于 IntelliPark 技术的存在,绿盘的磁头就会不断卸载和加载,导致只需短短一个月,C1 Load/Unload Cycle Count 数值就上升到设计寿命以上,这时硬盘就有可能损坏。

要想避免这个问题,就只能不要以较短的时间间隔间歇性频繁访问绿盘,因此,使用西数绿盘作为 BT 软件下载和上传的硬盘是非常不合适的,BT 软件将会明显缩短绿盘的使用寿命。根据绿盘的设计特点,最适合要么不读写,要么就连续读写的媒体文件仓库,而不适合做下载盘和系统盘。),Load_Cycle_Count不是问题,一般更应该关注Start_Stop_Count, 这个对应spin up/down

hdparm  -B 是管理硬盘高级电源模式的,254表示从不降速,磁头是不会乱动的,除非硬盘不接受这个工作模式


高阶格式(4k为基本单位)

长期以来,机械硬盘在储存数据时,一直都是以512byte大小的扇区(Sector)为单位分割进行读写。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提升,这种古老的分配标准已经越来越显的不合时宜。因此,硬盘行业决定将扇区容量扩大到4KB,该技术被称为“高阶格式”(Advanced Format)。

传统的扇区分割机制中,每512byte的数据之间,需要间隔一个同步/分隔(Sync/DAM)区域和一个校对区(ECC=Error Correcting Code)。而在高阶格式模式下,每4KB为一个扇区,相当于把之前的8个扇区合而为一,只需要一个同步/分隔区域和一个容量稍大的校对区。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其占用的面积明显更小。


高阶格式技术更有效的利用了磁盘盘片上宝贵的存储面积,预计能够将硬盘的可用容量提升7%到11%。以目前最先进的单碟500GB硬盘为例,格式化分区后的实际可用容量会提升10%,这已经相当可观。比如一块1TB硬盘,原本分区容量为930GB左右,使用新模式后可能将达到1000GB以上。因此,这种新技术的推出或许还能有一个附加效果,即让很多人对硬盘容量缩水的质疑迎刃而解。

相信大家也都想到了,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兼容性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西数将4KB的物理扇区划分为8个依然为512Byte的逻辑扇区,新旧标准的转换工作依靠硬盘固件进行,“只要分区正确,性能就不会有损失”。

操作系统支持上,Windows 7和Vista可以直接管理扇区容量为4KB的分区,而Windows XP用户则需要下载一款免费的WD Align分区校准工具。另外,Windows 7和Vista用户在使用一些磁盘工具创建新分区时同样也需要WD Align工具。

由于西部数据并不向用户提供磁盘固件刷新工具,因此这种高阶格式模式并不能在旧硬盘上实现,只能使用出厂即预装新固件的硬盘。


低级格式化

近几年新购进的硬盘,包括高格和低格在内的格式化操作,都不会影响其寿命。

  与以前相比,现在硬盘的物理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直接影响到相应的硬盘指令实现方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硬盘寻道方式的变化导致的格式化指令的变化。目前用户能访问的,是经过转化后的逻辑扇区,而不是实际的与物理磁头对应的物理扇区。这样,用户实际上已经无法对物理意义上的硬盘进行操作了。现在所谓的低级格式化只不过是实现了重新置零和将坏扇区重定向罢了,并不能实现硬盘再生,也没有物理意义上的修复功能。
  
对于常用的高级格式化,“快速格式化”仅仅是重置硬盘分区表,即使是“完全格式化”,也不过是在重置硬盘分区表之外,把所有扇区重新置零。由此可以看出,用户运行的格式化指令与其他普通的读写操作并无本质区别,而在硬盘整个寿命中,这种读写的次数则只能用天文数字来计量了,格式化或者Ghost操作的次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现有硬盘制造技术,普通应用中单纯因为读写而导致硬盘损坏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硬盘故障都与外部物理碰撞、读写中突然停电以及电路损坏有关。所以,格式化中惟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避免上述这几种情况的发生。 


串行ATA主机控制接口技术/全速命令排队技术介绍
目前市售硬盘基本都支持AHCI,不过具体开启这个NCQ功能,有什么提升,确实不好说。我自己试过,寻道速度略微提升而已吧。觉得想尝试的,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另外WinXP不支持Sata模式的安装,跟这个东西也有关系,如果不是用自带了Sata驱动的Xp安装盘,安装时候出现了0X000007F的蓝屏,就记得安装前,把Bios中的这个功能关掉吧。

串行ATA主机控制接口技术的全称是Serial ATA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即AHCI),它是由Intel、AMD、戴尔、Marvell、迈拓、微软、Red Hat、希捷和StorageGear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的一种高级主机控制器接口,它允许存储驱动程序启用高级串行 ATA 功能,而我们这里提到的高级功能主要是指全速命令队列和热插拔技术


串行ATA主机控制接口技术下支持许多新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全速命令排队(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技术。它是一种使硬盘内部优化工作负荷执行顺序,通过对内部队列中的命令进行重新排序实现智能数据管理,改善硬盘因机械部件而受到的各种性能制约。NCQ技术是SATA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ATA规范唯一与硬盘性能相关的技术。




这个大概是NCQ的原理,以减少寻道时间为主。
开启AHCI的详细攻略[ http://www.beareyes.com.cn/2/lib/200805/25/20080525003_1.htm ]

很多品牌机,Bios中默认Sata模式是AHCI,如果安装原版的XP,再安装时候就会出现7F蓝屏的现象,这种情况,就是去Bios中把Sata选项中的AHCI/Raid关闭,改为IDE/ATA,安装完系统后,如果有需要,再参见上一个链接的方法,开启这个AHCI功能吧。

磁盘阵列技术介绍

因为硬盘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对硬盘本身的需求,因此,高容量高性能的单一硬盘总是稀缺,为了满足需求,因此发展出了一种利用低端、廉价硬盘的组合,来实现高阶硬盘所能提供的容量和性能,这种技术就叫磁盘阵列。

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就是把多个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磁盘组, 以提升性能或者容量。根据选择的版本不同,磁盘阵列比单颗硬盘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好处:增强数据集成度,增强容错功能, 增加处理量或容量。另外,磁盘数组组对于计算机来说, 看起来就像一个单独的硬盘或逻辑存储单元。分为RAID-0,RAID-1,RAID-1E,RAID-5,RAID-6,RAID-7,RAID- 10,RAID-50

磁盘阵列其样式有三种:

  1、外接式磁盘阵列柜最常被使用大型服务器上,具可热抽换(Hot Swap)的特性,不过这类产品的价格都很贵。

  2、内接式磁盘阵列卡,因为价格便宜,但需要较高的安装技术,适合技术人员使用操作。

  3、利用软件仿真的方式,由于会拖累机器的速度,不适合大数据流量的服务器。

硬盘读写速度也算是现在计算机的性能瓶颈之一了,对于要录制视频等需要的用户,一般的硬盘读写速率已经不够了。另外对存储/读写速度要求高的,一方面可以考虑略为昂贵的固态硬盘(可能也要拿来组阵列。。)另一方面,就采用Raid0技术吧。
在考虑这个技术前,最好先看下自己的机器,南桥芯片组是否支持Raid,有多少个可用的Sata接口。如果主板不支持,又想组Raid,Raid卡可不便宜。
另外如果要组磁盘阵列,还是尽量多选择相同品牌型号的硬盘来组建,以保证稳定性吧。

RAID 0
将多个磁盘合并成一个大的磁盘,不具有冗余,并行I/O, 速度最快。RAID 0亦称为带区集。它是将多个磁盘并列起来,成为一个大磁盘。在存放数据时,其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写进这些盘中。 所以,在所有的级别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没有冗余功能,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会丢失

理论上越多的磁盘效能就等于[单一磁盘效能]x[磁盘数],但实际上受限于总线I/O 瓶颈及其它因素的影响,RAID 效能会随边际递减,也就是说,假设一个磁盘的效能是50MB/秒,两个磁盘的RAID 0效能约96MB/秒,三个磁盘的RAID 0也许是130MB/秒而不是150MB/秒。所以,两个磁盘的RAID 0最能明显感受到效能的提升。

[ http://wiki.ccw.com.cn/images/thumb/6/63/RAID_0.png/300px-RAID_0.png ]

RAID 1
两组以上的N个磁盘相互作镜像, 速度没有提高,除非拥有相同数据的主磁盘与镜像同时损坏,否则最高可坏剩N个磁盘,可靠性最高。RAID 1就是镜像。其原理为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在镜像硬盘上写一样的数据。当主硬盘(物理)损坏时,镜像硬盘则代替主硬盘的工作。因为有镜像硬盘做数据备份,所以RAID 1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但无论用多少磁盘做RAID 1,仅算一个磁盘的容量,是所有RAID上磁盘利用率最低的一个级别。容量上,取最小的那个硬盘的容量。

[ http://wiki.ccw.com.cn/images/thumb/a/a1/RAID_1.png/300px-RAID_1.png ]

RAID 5
RAID Level 5 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它使用的是Disk Striping(硬盘分割)技术。RAID 5 至少需要三颗硬盘, 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发生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 RAID 5可以理解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镜像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镜像高。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相当的慢,若使用“回写高速缓存”可以让效能改善不少。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 校验信息,RAID 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便宜。

Size=(N-1)x min(S1,S2....Sn)

Raid0+1
RAID 1+0是先镜射再分割数据。是将所有硬盘分为两组,视为是RAID 0的最低组合,然后将这两组各自视为RAID 1运作。RAID 1+0有着不错的读取速度,而且拥有比RAID 0更高的数据保护性。

RAID 0+1则是跟RAID 1+0的程序相反,是先分割再将数据镜射到两组硬盘。它将所有的硬盘分为两组,变成RAID 1的最低组合,而将两组硬盘各自视为RAID 0运作。RAID 0+1比起RAID 1+0有着更快的读写速度,不过也多了一些会让整个硬盘组停止运转的机率;因为只要同一组的硬盘全部损毁,RAID 0+1就会停止运作,而RAID 1+0则可以在牺牲RAID 0的优势下正常运作。

RAID 10巧妙的利用了RAID 0的速度以及RAID 1的保护两种特性,不过它的缺点是需要的硬盘数较多,因为至少必须拥有四个以上的偶数硬盘才能使用。如果硬盘很多,又需要数据稳定型的,可以考虑下。

对于数据重要的有限,需要性能的提升,可以考虑Raid0。

注意:
RAID0把数据分割之后放在各个硬盘上,同时读写以提升数据带宽其实在固态硬盘还没有大量出现在零售市场中之前,玩家想要大幅度提升硬盘系统的性能,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组建RAID0系统。原理很简单,就以SATA 3Gbps接口的机械硬盘为例,单个硬盘的外部传输速度最多也就150MB/s,但如果用两块硬盘组成RAID0模式,把数据分别存储在两个硬盘上,同时进行读写,传输速度就能达到250MB/s以上,就好比一条水管变成了两条水管,自然水流量就会大增。


此理论在多数机械硬盘上确实很有效,“双硬盘RAID0性能一定远胜单硬盘”我们说它片面,那是因为它必须建立在一定前提下——那就是接口规范相同、单个硬盘性能接近。双硬盘通过“双剑合璧”的方式来提升性能,的确比单硬盘强,但是,要是与RAID0系统对比的单硬盘接口更先进、本身性能更好呢?例如,你用两块SATA 3Gbps的低端节能型硬盘(5400~5900rpm、大约单块传输速度为100MB/s),组建了一个RAID0系统,然后与希捷最新的SATA 6Gbps大容量产品(单块最大传输速度超过200MB/s)进行对比,我看未必有啥优势吧。


其实这就是个“用两块低端硬盘组建RAID0”还是“购买单块高端硬盘”的选择题。从概率学来讲,由于RAID0系统中任何一块硬盘坏掉,整个磁盘系统都会瘫痪,所以它相对单块硬盘的系统可靠率就下降了一半,如果速度接近的话,我宁愿选择单块硬盘,更为保险。

更犀利的:对于多数固态硬盘产品来说,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在一块PCB板上集成了主控芯片以及数颗闪存颗粒(有的还板载了缓存芯片),除了主控芯片外,闪存颗粒的速度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固态硬盘的性能。一般来说,闪存颗粒越多,固态硬盘越快

    前面说了,所谓的RAID0模式,就是多个硬盘通过多个接口同时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在传输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传输位宽,自然可以获得更高的读写性能,而对于固态硬盘来说,它们本来就工作在“阵列”模式下。说简单点,每个闪存颗粒或者是每个闪存颗粒里的Die,都可以使用一条独立的数据通道,这就意味着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在对闪存颗粒或者它们的Die进行读写操作的时候,本来就采用了类似RAID0的多通道工作模式。知道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同一品牌、同一系列的固态硬盘,一般来说容量大的性能都比容量小的好很多——人家用的数据通道更多啊。

以某款64GB的固态硬盘为例,它采用了8颗闪存颗粒(暂且咱就当它使用了8条数据通道吧),而同系列的另一款128GB固态硬盘,PCB的正反两面一共有16颗闪存颗粒,由于颗粒相同,自然数据通道数就翻倍了,说白了就相当于两块64GB的固态硬盘合在一起内部做了个RAID0系统,还只使用一个硬盘接口。

难道使用固态硬盘就完全不用考虑RAID0,只需要选择容量更大的型号就能获得更高的性能吗?其实,也不是说RAID0模式对于固态硬盘来说没有意义,我们知道目前最好的消费级固态硬盘传输速度基本上都在550MB/s的水平 ,一般来说只要容量达到240GB,就能达到这个性能峰值,更不用说512GB或更高了,但这就遇到一个问题,主流PC上速度最快的硬盘接口就是SATA 6Gbps(除非你购买高端的PCI-E接口固态硬盘),而它的速度上限理论上也就是接近600MB/s,单个240GB固态硬盘就基本让它达到极限了,而且也无法再提升。那我要实现更高的磁盘传输速度怎么办?这时候就只能依靠SATA 6Gbps的RAID0模式了,这样就可以把接口的理论上限提升到600MB/s的数倍(取决于你主板有几个SATA 6Gbps接口,一般是两个)。 如果你的主板只有SATA 3Gbps接口,那就更只能这样做了,单个高速大容量固态硬盘在这样的主板上完全无用武之地,唯有RAID0才能解决问题。

“双硬盘RAID0性能一定好过单硬盘”在固态硬盘上也是成立的。而且我们还能推出另一条理论“在单块硬盘达到外部接口传输速度极限的时候,且不改变硬盘和接口的种类,那么采用RAID0模式是大幅度提升磁盘性能的唯一途径


“软RAID”:在Windows2000以上级别操作系统中的磁盘管理器里把两个固态硬盘转成动态磁盘,然后右键点选其中一个,选择创建“带区卷”,在对话窗口中把两个固态硬盘都加进去,创建即可。根据以往的测试,性能与硬RAID0不相上下,唯一的不足是不能在这个“软RAID”上安装操作系统,只能用来存储程序——真要能装系统,咱还要硬RAID0做啥。 


问题:

根据西数绿盘本身的特性,该采用何种文件系统呢?由于安全需要,日志型几乎是必然选择的文件系统类型,但何种日志型的文件系统对此有优化方案?比如变动时才写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