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分麾下炙下一句:爱的牵挂(24)——母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19:07
      爱 的 牵 挂(24)
编辑制作:林夕梦







母   亲
张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在家收拾房间。
苏伟已经好些年没见过母亲了,前次见面,是临出国的时候,他带女儿月亮回老家辞行。从那时至今的八年中,苏伟的生活里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内容。首先,他和妻子晓烨都已经读完了学位,找到了工作,在多伦多定居。他在一家制药厂当药检师,晓烨在一家石油公司做电脑网络管理。再者,他们的女儿月亮已经从一个流鼻涕的三岁小丫,长成一个十一岁的半大姑娘了。而且,他们的住处,也从一个两室一厅的小公寓,变成了一所四室两厅的二层洋楼。
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晓晔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先不提办公桌搬起来历史学笨重,电话传真电脑印表机重新布线,也很费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是因为苏伟的一句话。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这句话一下子把晓晔镇住了。晓晔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苏伟知道这就是同意的意思了。
苏伟找了朋友来帮忙,花了三四个小时把晓晔的办公室搬妥当了。这才来收拾母亲的房间。母亲的房间其实没有什么好收拾的,只有一个小茶几、一张沙发床。那床白天收拢来当椅,晚上撑开了当床。被褥都藏在壁柜里,倒都是新买的。收拾完了,屋子极是简单洁净,没有一样花哨的物件——正是母亲平日喜欢的样子。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架更是矮小了一些。母亲自然是完全不认得月亮了。苏伟对月亮说这是奶奶,小时候你在奶奶家里住过的,满屋疯跑追奶奶家的猫,记得不?月亮茫然地摇着头。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的打量儿子,不像是看人,倒像是猫在闻食。“头发上哪儿去了?瘦成这样。”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观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的眼睛,自己的那份光亮,原是踩在母亲的肩膀上得来的。
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和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基本不识字,干的是全厂最脏最低下的工种——橡胶车间的剪样工。母亲日复一日的任务,就是把刚从滚筒里捞出来的胶皮,按固定的尺寸剪出鞋底的雏形。这个工种是母亲自己要求的,因为生胶有毒性,橡胶车间的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四块钱的营养费。
生胶一碰就黏色。母亲下班回家,肚子是黑的,手是黑的,一笑,额头上的浅纹也是黑的。洗了又洗 ,洗 出好几盆墨汁似的水来,泼了,就操持一家人的晚饭。饭很简单,几乎全是素的,却有菜有汤。吃完饭,收拾过碗筷,母亲就坐下来,开始织毛衣。母亲会织很多种的花样,平针、反针、叠针、梅花针、元宝针。母亲的毛衣都是替别人织的。母亲自己的毛衣,却是拆了劳保手套的纱线织的,穿在身上,颜色虽然黄不黄白不白的,样式倒是合身新颖。母亲给别人织造谣,织一件的工钱是两块钱。遇到尺寸小、花样简单的,一个月可以织五六件——当然是那种马不停蹄的织法。
苏伟生在乱世,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食品都凭票供应。江南鱼米之乡,竟也开始搭配百分之二十的粗粮,家里三个男孩,齐齐地到了长身体的时候,口粮就有些紧缺起来。母亲只能用高价买下别人不吃的粗粮,来补家里的缺。每天开饭的时候,母亲总让儿子先吃,等到母亲最终摘下围裙坐下来的时候,那个盛白米饭的盆子已经空了。地瓜粉做的窝窝头虽然抹了几滴菜油,仍然干涩如锯末。母亲嚼了很久,还是吞不下去,直嚼得额上脖子上鼓起一道道青筋。苏伟看得心缩成紧紧的一个结,可是到了下一顿,自己依然无法抵御白米饭的诱惑。
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身体就渐渐地垮了。有一天晚上,三个孩子下围着饭桌做功课,突然听见母亲嚷了一句怎么停电了?苏伟说没有停电呀,母亲那边半响无语,再过一会儿,苏伟就听见一些声音,才发现母亲哭了——母亲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母亲的眼睛坏了,不能再做剪鞋底的工作了,就调去了毫不费眼力的包装车间,给出厂的鞋子装盒。母亲也不能再织毛衣了。失去了营养费和织毛衣这两项额外收入,家境就更为拮据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多了一项任务——糊火柴盒。糊两个火柴盒能得一分钱,每天糊满一百个才睡觉。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缴一部分,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
母亲的眼睛时好时坏——却终究没有全瞎。
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和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幺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
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到了哪里都一样,在苏伟家里,母亲舍不得用洗 衣机和烘干机,母亲自己的衣服,总是手洗了挂在卫生间里晾干,走进卫生间,一天到晚都能看到万国旗帜飘扬,听见滴滴答答的水声。晓烨说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况且卫生间总晾着衣服,来客人也不好看。晓烨说了多次。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班了才开始洗衣服,等下午他们快下班了就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渍,母亲是看不清的。母亲自己看不见,就以为别人也看不清,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起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也是积习难改,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做一桌的饭菜,等着儿子儿媳下班。母亲做饭,还是国内的那种做法,姜葱蒜八角大料红绿辣子,旺火猛炒,一屋的油烟弥漫开来,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做一顿饭,气味一个晚上也消散不了。家具墙壁上,很快就有了一层粘手的油。
晓烨说妈您把火关小些。苏伟也说妈您多煮少炒。母亲回嘴说你们那个法子做出来的还叫菜吗?勉强抑制了几天,就又回到了老路子。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吃完了带些外卖回来,给苏伟母子吃,才算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母亲饭不做了,就闲得慌。母亲不仅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得艰难。所以母亲不爱看书看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着儿子回来。苏伟下班,看见母亲一动不动地坐在黑洞洞的客厅里,两眼如狸猫荧荧闪光,就叹气,说妈这里电费便宜,开一盏灯也花不了几个钱。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在诸事上都节省,可是却不省抽烟的钱。母亲的烟是国内带来的,两只大行李箱里,光烟就占了半箱。母亲别的烟都不抽,嫌不过瘾,只抽云烟。母亲还爱走着抽烟烟灰一路走,一路掉。掉到地毯上,眼力不好,又踩过去,便是一行焦黄的。晓烨一气买了六七个烟灰缸,每个角落摆一个,母亲却总是忘了用。母亲的牙齿熏得黄黄的,一笑两道粉红色的牙龈,用过的毛巾茶杯枕头被褥没有一样不带着浓烈的烟臭。
母亲一辈子想生闺女,结果却一气生了三个儿了了,大儿子和二儿子生的也是小子,只有幺儿子得了个闺女,所以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近搂一搂,亲一亲,月亮说不要碰我,月亮说的是英文,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母亲伸出去的手收不回来,就硬硬地晾在了空中。苏伟竖了眉头说月亮你听着,你爸爸都是你奶奶抱大的,你倒成了公主了,碰也碰不得?晓烨不看苏伟,却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烟味,从小到大,身边没有一个抽烟的。
母亲听了,神情就是讪讪的,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待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期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了儿子家里,儿子得看媳妇的眼色行事。
儿子得看媳妇的眼色行事,是因为儿子事事都比媳妇落后一截。儿媳妇先出的国,儿媳妇先得的学位,儿媳妇先找的工作。儿媳妇的工资,也比儿子高出几个台阶。儿媳妇倒也不是自行走在前面,丢了儿子不顾的,儿媳妇总是先走几步,停一停,伸手拉儿子一把,等两个人并行了,才又接着往前走。儿媳妇没有嫌儿子慢,母亲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母亲来的时候,刚过了新年,走的时候是开春了。航班是大清早的,天还是冷,晓烨和月亮都睡着,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听起来都像是叹气。
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饭,的早饭极贵,又都是洋餐洋味。苏伟一样一样地点了一桌子,母亲吃不惯,挑了几挑吩咐苏伟打了包,母亲连茶也舍不得留,一口不剩地喝光了。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苏伟的手,母亲的手很是干瘪,青筋如蚯蚓爬满了手背,指甲缝里带着没有洗净的泥土,那是母亲昨天在后院收拾隔年落叶留下的痕迹。“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说。
母亲在将近四十的时候才怀了他,小时候母亲从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娃。母亲的这个娃字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了厕所,坐马桶上,扯了一把纸巾堵在嘴里,哑哑地哭了一场。
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在母亲兜里。
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
苏伟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说话。临进门的时候,他迟疑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是个春寒料峭的天,早晨的太阳毫无生气冰冷如水,风刮得满树的新枝乱颤。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那个原封不动的信封------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又把钱还给了他。
那天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视野突然清晰了。就在那一刻,苏伟觉出了自己的不快活,一种非源于晓烨的、情绪的、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不快活。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林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