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减肥重庆哪里最好:电影《武训传》简介【无视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4:16
  电影《武训传》简介【很抱歉无法找到影片视频。有线索者欢迎提供】    1950年昆仑影业公司摄制 黑白 24本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摄影:韩仲良

美术:牛葆荣、魏铁铮

音乐:黄贻钧

录音:袁庆余

剪辑:傅正义

主演:赵丹(武训)、黄宗英(女教师)、周伯勋(张举人)、张翼(周大)、王培(小桃)

出品年份:1950

片长:208分钟

【上集】//【下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影片简介
         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被吊起来毒打。最后周大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在李四的帮助下,周大和死牢里的太平军囚犯越狱出逃。周大找到武训、李四,要他们一起造反,武训因一心办义学,拒绝同去。周大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暴动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年老的武训肩背布褡,手拿铜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坚定而缓慢地走着。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虽然由于影片的拍摄实际上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最终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特别是其中周大领导农民起义的线索显得有些生硬。但从整体上看,《武训传》仍然是一部叙事完整,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特别是在情节设置上,影片以武训的兴学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细节化的场景,既突出了武训这个支撑起全剧的核心人物,也在剧情片的样式中融入了较为写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剧作和导演手法显示了其时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日渐成熟。

        本片也是著名演员赵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赵丹以精湛的演技,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训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人物,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银幕角色之一。

《武训传》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还表现在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批判上。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新中国电影史上展开了第一场对电影的大规模的批判。以康生等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为捞取政治资本为影片罗织了种种罪名,使影片的创作者乃至历史上的武训长期蒙受不白之冤。同时,这场批判运动更开启了以简单的政治视角粗暴干涉电影的先河,直到1986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武训传的剧情 · · · · · ·

  武训五岁丧父,随母亲行乞度日。七 岁时,他拿着积蓄的两百文铜钱求私 塾老师收留读书,却遭富家子弟赶出 学堂。母亲亡故后,武训随伯母生活 。十七岁在财主张举人家中做长工, 备受欺压。所幸在张家结识了车夫周 大和婢女小桃,并得到他们的照顾。 武训得知小桃因不识字而被骗卖至此 ,更加痛切地感到穷人不识字的不幸 。武训熬了几年长工,因伯母病重, 即向张举人提取工钱。 张举人欺武 训不识字,作假帐抵赖,武训不仅分 文未得,反遭管家赵熊毒打一顿。周 大义愤不平,痛殴赵熊后,将武训救 至破庙安身。周大为此被打入囚牢。 张家四奶奶欲将小桃卖给曹屠夫。小 桃闻知,逃至破庙与武训商量对策。 只见武训行止疯癫,痴心于办义学,小 桃欲言又止。这时,赵熊来破庙抢走 小桃,并殴打试图救护小桃的武训。 当晚,小桃于绝望中饮恨自尽。为了 实现办义学的心愿,武训开始了唱歌 卖艺、装疯... (展开全部)   武训五岁丧父,随母亲行乞度日。七 岁时,他拿着积蓄的两百文铜钱求私 塾老师收留读书,却遭富家子弟赶出 学堂。母亲亡故后,武训随伯母生活 。十七岁在财主张举人家中做长工, 备受欺压。所幸在张家结识了车夫周 大和婢女小桃,并得到他们的照顾。 武训得知小桃因不识字而被骗卖至此 ,更加痛切地感到穷人不识字的不幸 。武训熬了几年长工,因伯母病重, 即向张举人提取工钱。 张举人欺武 训不识字,作假帐抵赖,武训不仅分 文未得,反遭管家赵熊毒打一顿。周 大义愤不平,痛殴赵熊后,将武训救 至破庙安身。周大为此被打入囚牢。 张家四奶奶欲将小桃卖给曹屠夫。小 桃闻知,逃至破庙与武训商量对策。 只见武训行止疯癫,痴心于办义学,小 桃欲言又止。这时,赵熊来破庙抢走 小桃,并殴打试图救护小桃的武训。 当晚,小桃于绝望中饮恨自尽。为了 实现办义学的心愿,武训开始了唱歌 卖艺、装疯弄傻的屈辱生活。不久, 周大越狱成功,投奔农民义军,他力 劝武训同往。 武训未表同意。 十 年后,武训已积聚一百二十吊铜钱, 存放于地保高春山处。高春山指使刘 四从武训处偷去字据,侵吞了钱款。 武训经此打击,初衷不改。二十年后 武训购置了—些学田,并积存六千多 串铜钱。为实现办义学之宏愿,他去 杨进士家门前跪求三日。士绅郭芬为 武训的精神所感动,便向杨进士说情 ,义学遂告办成。一天,武训路遇周 大。周大主张揭竿起义,除恶务尽, 并提醒武训切勿轻信受骗。武训仍认 为穷人只有读书识字才能免于受骗被 欺,而单凭厮杀,也难除世上坏人。 一天,武训在义学中听到学生发出读 书为做官和厌恶庄稼劳动的议论,深 为震动与痛心。郭知县和张抚台借义 学以邀功,奏报皇上,为武训请封。 满清皇帝正欲收买民心,恩准为武训 建牌坊,赐黄马褂。但这一切均非武 训办义学之初衷,他由疑惑不解而坠 入痛苦深渊。在授黄马褂的盛典中, 武训装疯狂笑,打滚于地上。此时, 周大率农民义军,火焚张举人家,张 举人当场毙命。满清官员闻风逃窜。 受愚弄受欺骗的武训于万分悲愤中拖 着黄马褂走进义学,深切地叮咛孩子 们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自己是庄稼 人”。随后丢弃黄马褂,踽踽而去。 而周大正率一骠义军纵马疾驰,隐没 于黄尘之中。
  电影《武训传》1951年5月20日受到批判   直到1986年,影片得到平反。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
  武训是清末山东邑县人,生于1838年,死于1896年。据传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在他50岁以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过活,直至死去。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曾奏准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