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针灸推拿招聘:针炙方法及常用穴位取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4: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2346-90

 

                                 

                                Location of Points

 

--------------------------------------------------------------------------------

 

    本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

 

    2 关于经穴定位的依据和方法

 

    2.1 经穴定位的依据

 

    根据中医典籍和历代针灸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文献,结合近年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和国际针灸培训班用的教材和专著,通过分析、讨论,注重临床实际和现代研究成果,对十四经穴及部分经外穴进行标准化定位。

 

    确定经穴标准部位,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以及审定穴位的准则为指导的。中医学对人体部位与方位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背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

 

    手足部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处称"赤白肉际";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都称"本节",以关节两端的圆形突起(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为准,区分为"本节前""本节后"。即以远端为"",近端为""。上肢的前后方位则以拇指侧即桡侧为"",小指侧即尺侧为""

 

    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脉穴的分布部位,是审定分布于其两侧的三阴经穴或三阳经穴的基础。

 

    2.2 经穴定位的方法

 

    经穴定位的方法分三种:a.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b."骨度"折量定位法;c.指寸定位法,三者在应用时互相结合,即以体表解剖标志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离分寸,并用手指来比量,从而确定经穴位置。分述如下:

 

    2.2.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这是指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固定的标志,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之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之中间定膻中等。

 

    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全身各部的主要体表解剖标志如下:

 

    头部:

    a.前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b.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c.额角(发角)(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d.完骨(颞骨乳突)。

 

    面部:

    a.眉间(印堂)(两眉头之间的中点处);

    b.瞳孔(正坐平视,瞳孔中央)或目中(目内眦至外眦连线的中点处)。

 

    颈、项部:

    a.喉结(喉头凸起处);

    b.第七颈椎棘突。

 

    胸部:

    a.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

    b.胸剑联合中点(胸骨体和剑突结合部);

    c.乳头(乳头的中央)。

 

    腹部:

    a.脐中(神阙)(脐窝的中央);

    b.耻骨联合上缘(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c.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处)。

 

    侧胸、侧腹部:

    a.腋窝顶点(腋窝正中央最高点);

    b.第十一肋端(第十一肋骨游离端)。

 

    背、腰、骶部:

    a.第七颈椎棘突;

    b.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

    c.肩胛冈根部点(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点);

    d.肩峰角(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

    e.髂后上棘(髂骨嵴后部的上方突起处)。

 

    上肢:

    a.腋前纹头(腋窝皱襞前端);

    b.腋后纹头(腋窝皱襞后端);

    c.肘横纹;

    d.肘尖(尺骨鹰嘴);

    e.腕掌、背侧横纹(尺、桡二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

 

    下肢:

    a.髀枢(股骨大转子);

    b.股骨内侧髁(内辅上);

    c.胫骨内侧髁(内辅下);

    d.臀下横纹(臀与大腿的移行部);

    e.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的中央);

    f.腘横纹(腘窝处横纹);

    g.内踝尖(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

    h.外踝尖(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

 

 

    2.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这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了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十等分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下表。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度量法

说明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腰背部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横纹,相当14寸)

横纹—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2.2.3 指寸定位法

 

    这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难,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

 

    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