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终极问题:襄南土城蔡姓族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37:53

襄南土城蔡姓族谱

                                                                                        蔡义恭  

 

蔡姓,史载轩辕后裔,文王传人,武王封国为蔡。唐虞(尧舜盛世)时,轩辕皇帝五世玄孙公孙弃,因农稼有功,帝尧封弃为稷王,赐姓姬。稷王于邰(西部姬水流域)地辗转岐山、豳地(陕西旬邑),历经夏、商千年,到文王姬昌第五子姬度。度东征伐纣有功,武王封国上蔡。蔡度放逐山东济阳,五个小儿子留在镐(西周京都)京繁衍。相传西周后期镐京多灾,远祖由陕西逃荒来襄南古白马庙落居。

古白马庙,历史悠久,是西周初年的古建筑,原址在土城东门护城河外古窑堡处,康熙六十年迁入蔡家河南路东单北侧,嘉庆二年首次烧毁、后灭迹。远祖初来时依托古庙游牧回水湾扑捞为生。曾有古庙生太子,王室认宗亲佳话相传。回水湾河道弯曲,交错纵横,水流淤泥,时间长了,扑捞满足不了生存所需,族人便在荒滩上垦荒种植。                

西汉初年,汉高祖昌农耕、兴办民间百业。族人大力开垦东洲及汉水两岸荒滩。东汉初年,蔡姓以土城为集居中心,根据地理优势发展生产,很快成为荆襄民望大族。方圆百里庄园兴旺,河东老营蔡讽一门的庄园世家为荆襄首富。族人世代生存在水乡,水上功能为荆襄之冠;水上镖局常年担负国家粮草官运和行商客运,在洛阳至番(广州市郊)禺数千里水域畅行无阻。蔡蒯两家的宗族武装名震荆襄,襄阳至宜城方圆百里百姓安居乐业。在刘表政权里有军师蔡瑁,鄢相蔡瓒,巴郡太守蔡琰等文武官员,他们多是官吏世家,故世人称之为荆襄“冠盖里”。

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数十万大军向南兼并,而荆州少主刘琮下旨:归顺朝廷,举州附曹。蔡瑁的水军随曹操东征,赤壁一战,数千艘战船毁于三江口。跟随曹操战死的,火葬三江口,活着的于汉川囤田不得回归;跟随刘备战死的,长眠长坂坡,活着的流离大西南;留在土城的老弱病残,受尽魏晋战乱摧残。隋唐、宋、元的朝代更替,土城蔡姓有兴衰起落,唐末襄州蔡袭征南诏为国捐躯,元末土城蔡侯杀恶鞑为民除害。土城居民不堪忍受鞑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迁到山区居住,土地荒芜。大明朝建立后,跟随蔡侯从前线回归的军士和族人再次垦种东州套洼荒滩,快速发展起来。从明朝蔡应阳、蔡国用在朝为官的文武公卿,到清代康乾盛世,蔡姓东洲万亩良田,东至龙窝西至护城河的跑马箭道和数百亩放马场,被世人称之为襄南土城“蔡半边”。    

嘉庆二年官兵镇压反清惩贪的白莲教时,蔡姓曾受牵连,见蔡姓就杀,见房就烧,蔡半边家族千余人遇难。逃出魔掌的,有的改姓,有的隐居他乡,躲在周围亲戚家族人,大难过后,移居南路竹林果园的边沿生存下来。

民国初年蔡家河沿袭清朝旧址联保,中部蔡、王、张姓,北连陈、汤、李,南连周、秦、刘为一联保,保长蔡春德,九姓和谐。民国二十年陈家河划出,东洲房、徐、秦、王、张五姓划入为地保,十二姓和谐,民国三十年战争加剧,蔡家河瓜分两甲并入张胡两保。到民国末年,蔡家河靠纺花车和房前屋后菜园维持生计,德高望重的蔡春德腾出两间屋为穷人办学,希望家族振兴。

解放后为均贫富南北二甲合并为胡河村九、十两组,合作化时,年轻的村干部蔡春府参军入伍,政界无人领头,九组依附胡家河东明社,十组依附张家河东方社,蔡家河再次南北两分。

蔡家河古名蔡洲,从游牧到辉煌,由盛世跌倒低谷,兴衰数千年。新时期的蔡家河从应国家召唤服兵役和苦读寒窗找出路,蔡春府为代表的军人成了国家干部,以蔡义德、蔡学礼为代表的学子成长为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育界的优秀教师,新一代学子进入人民、厦门、武汉大学的硕士、博士生正在成长。

宗谱是姓氏文化的基本内容,连接家族世系纽带和区分血缘宗亲的承脉依据。续谱是为后世子孙了解历史,激励族人自尊自爱,崇尚文明道德,为家族昌盛立定的宗旨。明代蔡姓宗谱:继、大、全、应、国,文、庭、登、蔡、京,世、尚、立、春、正,义、学、有、公、卿;只剩下一代未完。续谱十年酝酿, 由蔡正荣联络宗族春、正、义三代九人,集体研究了本族的历史和现实,由蔡义恭主笔拟定初稿:圣、贤、传、道、德,祖、志、秉、礼、纲,宗、和、安、家、邦,嗣、浩、庆、天、长。送全族讨论,六年后将续谱文稿送全族传阅审定,一年后认可为继“义学有公卿”之后的新谱。                                                          20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