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牌子的艾条比较好:书以境界为上 ——读王羲之《兰亭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40:11

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境界是由书者的学养、学力、精神、气格、功力以及其书之笔墨、章法、神、韵等共同集结而成,是在临池时心与物游、我与物化的状态下无心无我地抒写的“无我之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说诗蒣语》),也只有“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的书者才有第一等好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即是在这种状态下诞生的。
  王羲之出身名门,幼承家学,稍长即随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习字。成年后羲之在远游北方并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名碑时,即对幼年囿于一家的短见全盘否定:1600多年前的某一天,当英气逼人的王羲之乘一叶扁舟,沐和煦春风满怀激情地离开秀美的江南而向雄浑的北中国进发的时候,冥冥中上帝将一副重担交给了他,他也许意识到自己的书法之路将由此次的北上而改变,但他一定没有想到他的北上,他的因此而改弦更张遍游名山学习众碑的决定将会使身后延续千年的中国书法史受到一个怎样巨大的影响。其时,王羲之因为自身的性情、际遇和与一些高僧的交往而对清华雅淡的境界颇为认同,不慕为官,不屑为官,甚至有尊至吏部尚书的职务频招而不就,其内心的孤高狂傲自不待言,世俗社会中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王羲之这里坍塌
了。这是后人将诸如此类的名士作为归纳为“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后世文人所追慕的一种人生风范。
  往往人们提及《兰亭序》时,对其中“之”字的不同写法、所有的精点细画、提按牵丝,每一丝墨迹、每一处转折等尽其所能地描摹,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亦言:“《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且自唐以降,所有以书成名的大家几乎没有不临《兰亭序》的。点画字构章法固然是《兰亭序》的精华,是书者赖以表情达意的基本语言。但就《兰亭序》意义更深的层面而言,其美在整体的“意韵”之境,其点画虽然妍美于表面而实际上这种美在意韵的涵盖下已经退到作者所表达的主要的
意境之美——“无我之美”的幕后了,即从“永和”到“斯文”,从头到尾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沾不脱的王羲之的风度。
  《兰亭序》作为公认的书法“神品”,更是由于它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是重“韵”的典范,因内在的笔势、遒劲爽健的线条、圆融中和的体态、自然书写中的匠心涵蕴而造就的优美的意境而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形象和后人不可望其项背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及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澈的诗境。当我们撇开那种仰视的目光而以一种平常心来审视《兰亭序》时,它万丈的光芒便会因我们的平视而徒然升起,我们才会发现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一种含弘于笔墨点线之后的无我境界:充溢整幅的天然情趣和活泼生机以及王羲之超脱的个性的光辉和那种“放浪形骸”的旷达气质。“遒媚”的“情”“境”交融的境界呼之欲出。这才是“天下第一行书
”永远熠熠生辉的能量源泉。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兰亭序》也具有了一种类似宗教式的法力,成为人们在某一方面的精神领袖。这也是因为我们国人的一种权威认同和在一种共性中寻求个性安顿之心理所致。人们对《兰亭序》本身的欣赏除却其精点妙画外也和王羲之这个光辉响亮的名字一样几乎形成一种宗教式的膜拜。但,也正是这种盲从和膜拜泯灭了许多人的创造智慧,其实也根本、彻底地背离了王羲之高举个性大旗、真正创新的敢于比肩古人的、藐视权威的心性和“我卒当以乐死”的天地境界,还有所谓的“魏晋风度”。此后第二年三月,也即永和十一年三月,王羲之辞职归隐会稽山阴,不再出仕,由此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安宁。“王右军既去官,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游乐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其为得意,可胜言耶?”(王羲之语)羲之书法艺术在他隐居之后达到了他一生的最高境界。在他与友人的翰札中表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自由、随意和高古,无羁的心灵在不经意的抒写中神行。萧散从容、雍容雅健。
  张怀馞在《书断》中盛赞:“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
不错。
                                           陕西日报:     (张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