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和拔血罐哪个好:建设新农村“反哺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6:21

建设新农村“反哺机制”

 

建立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既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的题中之义,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关系协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宁波把实施城乡联动战略作为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积极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统筹发展、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发展格局。通过调研,我们在总结现有工作成效与经验的同时,就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反哺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宁波构建“反哺机制”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推动,确保反哺工作规范有序

新农村建设以来,宁波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制定的支农惠农的反哺政策,并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新的支农惠农反哺政策。制定并实施了宁波市《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关于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对市级经济欠发达乡镇(片)实施教育扶持的意见》等数十项推进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政策、意见和办法,确保反哺工作规范有序、全面推进。

(二)机制创新,为反哺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建立健全农民减负机制,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停征农业税,并积极开展了停征农业税的后续综合改革试点。

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粮食供销体制改革。把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村小企业贷款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用于“三农”的贷款额度增长较快。

三是探索和建立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和流转机制。按照依法、公开、透明的原则,改革土地出让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是进一步深化城乡基层综治维稳机制,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这些反哺机制的建立、健全和顺利实施,为反哺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拓展思路,着力推进反哺渠道多样化

一是企业结村。扎实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推进新一轮村企结对共建中,全市约有近千家民营企业和19家国有企业与568个行政村建立结对共建关系,计划合作参与项目开发931个,已达成投资意向或直接捐款6000多万元。

二是产业富村。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现代产业体系,扶强农业企业,推进农业与科技、工业、生态、旅游、商贸的结合,重点发展了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拳头农产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农业,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领导带村。2005年3月开始,宁波积极建立并落实了市领导联镇带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分成9个小组,分别到联系的9个县(市)区调研指导,进一步加强了调查研究和联系指导,整合了市、县、镇、村力量,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在更高层次上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单位帮村。市直99个行政事业单位和各县(市)区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发挥职能部门优势,与相关乡镇、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共谋共促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各部门都来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是科技兴村。切实把农业科技进步放到农业发展的首位,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保证,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六是人才强村。积极推行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累计共派出3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富裕农民、服务农民、发展农民”上取得显著成效;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人才支撑;积极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全市累计共招考了535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目前仍在岗的有414名,其中村干部202名,他们的加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为农村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财政倾斜,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

近年来,宁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和农村生态建设为投资重点,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率先停征农业税后,又全面推开了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工作。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62亿元,建成示范村75个,完成村庄整治728个。各级财政新增10亿元以上用于村等级公路、农民培训、卫生、农村低保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农村公共产品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反哺机制”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从宁波具体实践看,当前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如加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各部门的经常性协调机制建设,形成反哺合力,提高反哺效益;如调动农民作为反哺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承接反哺、“消化”反哺的能力;如把市委市政府相关重大政策意见细化为各部门工作,把各部门工作转化为部门职能,把反哺重点内容固化为地方法规等等。

二、构建和完善宁波新农村建设“反哺机制”的建议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当前宁波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如果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必然对宁波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阻碍。此外,今天宁波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益于长期以来的“工农业剪刀差”和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步伐,既符合经济规律,又合乎人情道理,即是一种社会义务,更是一种历史责任。为此,要大力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宣传,努力营造氛围,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反哺意识,努力把反哺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切实推行,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社会各行业关注的焦点,把反哺政策的落实由外在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确立“反哺机制”总体目标,形成“反哺”工作体系

“反哺”是系统而全面的“反哺”,必须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形成总体目标,构筑系统的工作体系。“反哺”不是简单的“输血”,而应当是通过“反哺”,增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形成“联动、互促、共赢”的新机制。从农民的角度看,农民是反哺的一个重要客体,反哺农民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从农业的角度看,农业的发展和提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反哺农业的工作重点应是科技兴农,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从农村角度看,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载体,反哺农村的工作重点应是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和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以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见表1)。

表1:宁波反哺机制目标和工作体系

反哺客体

工 作 重 点

反 哺 目 标

农民

1、开展教育培训

2、城镇化转移农民

3、提供社会保障

1、增加农民收入

2、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

1、科技兴农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1、提高农业生产力

2、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农村

1、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2、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

3、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2、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构筑反哺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努力推进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加强行政资源整合与调整,加快计划、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户籍改革,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门槛,进一步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推动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城乡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村庄撤并和推进中心村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转让、退宅还耕、土地股份合作、民工公寓物业经营等办法,走资源节约型的村庄建设之路。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整合各种资源,树立“一盘棋”的观念,营造“合心、合力、合拍”的统筹氛围,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使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自觉把反哺的各项工作与本部门的职能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把自身工作自觉地纳入到反哺工作的总体框架中去,形成协调配合的整体合力。

四是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和金融体制。要逐步转变长期以来财政投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状况,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农业提升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策配套,营造有利于各类社会资金留在农村、流入农村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市场化农业投资机制。明确投入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公交、水利、供水、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整合支农资金,加强财政支出和金融投入监管,减少反哺漏损,提高反哺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快立法步伐,构建有利于反哺机制实施的法律保障和支持体系

一是加快反哺投资立法进程,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反哺投入上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确定政府反哺投入的来源渠道,规定反哺投入的份额、投向、使用原则等,以切实加强资金反哺力度。

二是以立法促进农村和农业交通、电信、电力、教育、社保、卫生等公共产品的发展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快企业支农立法,提升企业支农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反哺机制的考核、监督、问责和纠错立法,做好关于反哺机制的法律、法规的协调与配合,以及时发现反哺机制实施中问题的苗头和责任的追究,确保反哺机制的顺利实施。

 

 

课题组成员:张华  谢 玲  鲍盛基  刘 军(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