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香多大了:今天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09:11
    今天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   

目 录

  • 1.前言: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拾孝道的传统
  • 2.反思一下,你是一个孝顺的人吗?
  • 3.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古人的孝道
  • 4.看清伪孝和愚孝 孝子不能批量生产
  • 5.言传身教 孝敬在默默中传递 
  •  
  • 6.那些可以作为榜样的孝子
  • 7.结语:子欲孝而亲不待 别在孝上欠账
  

前言: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拾孝道的传统

这个时代,越提倡什么,就证明越缺乏什么。当孝心这个原本应该是每个人基本道德的东西被提出时,我们必须反思这个社会怎么了。

最年轻博士、神童张炘炀不想北漂,逼迫父母给他在北京全款买房;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刺伤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深圳市公务员廖某因“家庭矛盾”殴打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当孝道不在,道德沦丧的时候,有人竟妄想用“孝子培养工程”“批量生产”孝子,难道孝子能像女娲造人一样,一口仙气就能吹出来的?

从十月怀胎到养大成人,无不渗透父母的心血和汗水,这其间有“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百般呵护和疼爱,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遍叮咛和牵挂,有“不为己身苦,常怀儿女忧”的万种柔情和眷顾,这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情和爱比海还深、比天更高。饮水要思源,知恩当图报。作为沐浴父母无限关爱的儿女该怎样回报呢?唯有孝,才能无愧于双亲。

父母对子女的爱像路一样长,子女对父母的爱像筷子一样长。反思一下,在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让父母过上好生活,这是最基本的孝顺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固然要饮食奉养,而内心一定要有真诚尊敬的态度,在行为上符合礼节,才能叫孝。如今世俗的孝顺,只能说是供养父母的饮食罢了,殊不知犬马之类的牲畜,都是以饮食来养活的。如果内心不尊敬爱戴,只以饮食供养,那与饲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世俗的孝又怎么能叫做孝呢?

夫子在这里是告诫弟子们,通常父母经常怜悯姑息孩子,因此孩子经常以此为常,邀宠放任,开始虽然没有轻慢之心,慢慢会形成了骄傲的习性,以至于无所忌惮。夫子这样说,是深入探究了人性偏颇的起因,要防微杜渐而已。

夫子说,孝养父母,不但要养他们的身体,也要养他们的心。心中的尊敬与爱戴,是父母能够体会到的,也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安慰,最能带给父母快乐和幸福。

【有多少人还在“啃老”】孝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让父母衣食无忧,然后再有更深层次的孝。而如今的很多成年人,已经具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不但没有努力工作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反而一直让父母养着自己……[详细]

   

和父母说话是否和气?有没有给过父母脸色看?

【好脸色是最难做到的孝道】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就是说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有人说,自己让父母衣食无忧,还安排他们出国旅游,到最好的医院体检,还算孝顺吧?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感到愉悦。就像《礼记·祭义》上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给父母一个好脸色都做不到,其他的所谓“孝行”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呢?

【我们对父母好吗?】

多少人年轻时对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一点都不了解我!”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他们什么时候又真正想着去理解父母了呢?有的人事业不顺利,很烦躁,在家里也总是发脾气,偶尔还对父母吼上两句,更有甚者,使用暴力对待双亲……[详细]

   

是否嫌弃过父母?

【子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儿子长大成人,嫌父母穷,没给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钱也没带来,怎么也能长大成人,没受着饥饿呢?

怀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脏。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脏,对吗?

小孩若是哭一声,父母会察颜观色,说我的孩子饿了,或者是冷了,赶快给他奶吃。抱在怀中暖暖,给他穿上点衣服,不转眼珠地瞅着,恐怕小孩受屈。儿子大了,害怕同学们看见自己衣衫破旧、满脸皱纹的母亲,把家人说成了“隔壁邻居”,这对吗?怨恨父亲没有万贯家财,没有给自己更显赫的身份,你有过这种想法吗……

【我们做得对吗?】“我爸爸是警察!抓坏人!”“我爸爸的车车,比你爸爸的车车大!”“我爸爸帅!”“我爸爸比你爸爸帅!”……5岁半的西西最近有些不开心,在幼儿园“比爸爸”的嘴巴仗里输了的他,回家之后要求妈妈替自己换一个“能开车、能抓坏人”的爸爸……[详细]

   

是否经常把父母放在心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德报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每日考虑养亲悦亲,还算不得尽孝,还要爱惜精神,不敢随便毁伤。不要犯法,还应该种德报亲,做出保身修身的孝。你要是行为不好,人们会认为你父母不好。这不是给父母丢脸吗?

有人说我父母对我不好,我很难孝顺。父母对自己好,孝顺不难。对自己不好,孝顺才是真的呢。必须要父母对自己好才孝顺的话,那是在做生意。再说还有比大舜更难的吗?大舜的父母和兄弟在他上房修理屋顶时放火烧他,在他下井淘井时拿石头盖他。可是他无怨无悔,只是责备自己不能感动父母而已。

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多久给他们打一个电话?你是否个性刚强,不良爱好很多,让父母忧虑?你是否因贫穷就不养父母?你是否对待爱人、朋友超过对待你的父母?你有没有向别人讲过父母的短处?你是否在每次吃到美味佳肴时都想到父母?甚至你是否为非作歹,令父母日夜忧虑悬心?

如果一言一行,总是考虑着是否给父母丢脸,是否对得起父母,方才叫做是孝顺。

【丢了父母多少脸?】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有什么过错,人们一般不会太多责难,反而会质疑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认为是欠缺管教才导致孩子犯错。从小到大,被老师批评教育,被街坊邻居背后责骂,甚至是犯法受到惩罚,父母为我们操了多少心,又丢了多少脸……[详细]

   

是否如孝顺父母一样孝顺公婆丈人?

【赵妇感火 储范织席 家和万事兴】

在今天看来,婆媳关系似乎不如岳婿关系好。从古至今,恶劣的婆媳关系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但是,不论如何,女婿也应该孝敬好岳母岳父,媳妇也应该孝敬好公公婆婆。女人与公婆相识,是因为与丈夫相爱以致成为百年相好的结发夫妻的缘故,女人孝顺公婆不是无缘无故的,女人不是因为爱他丈夫的父母才爱她丈夫的,女人是出于爱她的丈夫才像她丈夫爱他的父母一样去爱他的父母的,这是一种间接的爱,演绎的爱,升华了的爱。

明朝时候。燕王造反。有个姓储名叫福的。不肯跟他一同造反。于是痛哭着不吃东西。这样的尽忠死了。他的老婆姓范。很孝顺婆婆。他哭丈夫的时候。每每独自跑到山谷里去放声大哭。因为恐怕婆婆听见了心里难过。他的守节尽孝的行为。邻舍个个称赞他不错。家里非常穷苦。差不多连生活费也不能够维持。有一天、他到溪水边去洗衣。看见溪旁边有席草生着。就把他采下来。织成了席子。卖给别人。把卖席子的钱来养活婆婆。后来婆婆死了。他就在坟旁边守墓。年纪一直活到了八十几岁才死。自从他死了以后。那溪边的席草。也不再生出来了。

【婆媳关系多难处?】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亲切的笑脸,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一碗香甜可口的饭菜,也足已使同样深爱着的父母子女们感激淋涕的。就算做不到这些,至少不要对他们吵架拌嘴,双方都互补退让往往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惨剧……[详细]

   

孝道,是德行的根本——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所谓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孝由家庭私德逐渐扩展到国家和社会,演变成一种社会公德。其中有明显的轨迹可循:先是从家庭伦理扩大为家族伦理和社会一般伦理,如从父母子女扩展到兄弟姐妹;再扩展到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等,并一直推到天下的长者,从而在传统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张伦理之网,成为人们处理各种家庭、亲属以及人际关系的价值标准。

《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务本莫过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洁,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国,不败北。”把治国之本归于崇“孝”,一个国家的强盛在于有明君和勤勉忠诚的官吏,埋首耕耘的百姓,英勇善战的军队,这四个方面都可以视为从“孝”行中引申出来的。

【孝是处世的基础】“我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交,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这个人是否孝,百行孝为先。”在同事们的讲述中,这位来自河北鸡泽农村的县委书记,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孝子。“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能对人民负责?决不能让不孝敬父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详细]

   

孝出于天性——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

子女爱慕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你内心不能解除的。

孝顺出于人性,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品德。只要是人,都应该孝顺,也愿意孝顺。古代有所谓“五伦”,也就是《中庸》里说的“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其中三项:父子、夫妇、昆弟都属于家庭。家庭是一个人的脉络,离开这一脉络,人就无法定位自己、定义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又为何在这个世界上。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家庭的基础,如果父子之间不能够做到“孝”,夫妇、昆弟的关系也不容易相处得好。

把家庭这三种关系推到外面,才有朋友之间的交往;再进一步推到社会上,才有君臣之间的关系(在今天这个社会,所谓君臣是指老和员工或长官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一切人生关系的基础。一个人一定是从家庭出发,再到社会、国家,到为天下人去努力奋斗,在历史上留下功业和名声。你说你要报效国家,想在历史上留得好的名声,但是如果你在家里面都不能够对父母孝顺的话,其它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做得怎样】在海口市司法局门前的咨询点,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着急地向公证人员求助。老太太今年已经70多岁,生育了几名儿女。她有一套房产,准备立遗嘱将该房产分给其中的一名儿子,“希望把房子分给他,他能对我孝顺点”……[详细]

   

要从心里敬爱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亲生我养我,太辛劳了。没有父亲,有谁可以依赖呢?没有母亲,有谁可以依靠呢?出了门就感到哀伤,回家也看不到父母亲。父母生了我、怀抱我、照顾我、养育我,对我们的恩情真是无话可说。父母老了,如果我们不能孝顺他们,尊敬他们,又如何心安呢?况且,当我们壮年时,也应该想到自己年老时也会有被小孩照顾的一天,那时候子女如果对我们态度不敬,我们的心里又会做何感想呢?

有个故事,公公年纪大了,吃饭时手发抖,经常把碗摔破,媳妇为了省钱,就买了个木碗给公公使用。有一天这媳妇下班回家,看见自己的儿子坐在门槛上,拿个小刀在刻木头。媳妇问,儿子你做什么呢?儿子说,我在刻两个木头碗,将来一个给爸爸用,一个给妈妈用。媳妇听了,心里一惊,知道自己做了坏的示范,给公公用木碗固然摔不破,事实上却是对公公不尊敬,只考虑到金钱的损失,而没有想到他的尊严。因此,孝顺只满足父母的需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尊敬之心,照顾到父母的尊严。

一个人光孝顺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为什么孝顺,怎么样做才算孝顺。你光能满足父母的生活需求是不够的,还要从心底里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看父母快不快乐,想自己如何才能让父母快乐。儒家的思想,不是盲目的教条,也不是单方面的权威要求,而是希望我们透过理性的思维,从内心真诚的情感出发,去做到孝顺的要求。

【要注重精神赡养】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年轻人的肩膀上确实担负了不少,尤其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月光”基本成了常态。但是孝敬父母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不能将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作为借口……[详细]

   

居则致其敬——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父母亲恭恭敬敬,遵守父母亲的训诲。

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对母亲说的话都是百依百顺的,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是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

由于母亲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是韩伯俞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

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有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

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您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很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您的气力渐渐衰弱,必定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不由自主的就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我们做得怎样】孝敬父母,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这本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不管有没有文化,然而现在对父母不好的,却往往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详细]

   

养则致其乐——

【父母在,不言老 父母在,不远游】

子女奉养父母亲,要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古书上有两句话「父母在,不言老。」、「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都是说明,为人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上,都必须细心体贴父母的一些方法和态度。

大约在周朝末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位姓莱的人,由于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他总是想着:我今天能活得好好的,完全是父母亲赐给我的。如果没有父母,怎么会有我呢?所以,父母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我这一辈子,在日常生活上,一定要尽量地让父母高兴。

所以,老莱子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他从来不在父母的面前说自己年纪已经很老,以免父母感伤他们年老了,岁月已不多而心情不好。因此,老莱子总是保持心情十分温和愉快,让人看不出他年纪已老,别人总认为老莱子的精神是十分年轻的。

【我们做得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老莱子随时随地使父母高兴,他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真正的孝行了。要做个孝顺的子女,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让父母每一天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过生活。但是如今的孩子长多大都没有让父母少操一天心……[详细]

   

病则致其忧——

【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

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我们做得怎样】“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可以为子女全身心付出,可子女却不能长久照顾父母。一位陈姓老人因病危被赡养院送医急救,经过医师努力终从鬼门关救回;却不料老翁的儿孙非但不感激医师,还斥责医师“白目”并要医院“给个交代”……详细]

   

丧则致其哀——

【擗踊哭泣,尽其哀痛】

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 ,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有诗颂曰: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我们做得怎样】老人去世以后,不但没有丝毫悲痛之情,反而把葬礼当成喜事来庆祝,处处讲排场,不是豪华车队、大摆筵席就是请舞女助兴,仿佛是排场越大,自己越有面子……[详细]

   

祭则致其严——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祭祀父母要尽到庄严。父母虽然不在世了,可是我们的孝心却不要因为父母的不在就断绝,孝心是我们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不能断的。所以古人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的丧礼我们要尽到礼,祭祀要尽到诚敬心,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样,父母生前如何事奉,父母走了,我们现在祭祀父母还是用同一个心祭奠父母的灵,如同父母就在眼前一样。

《孝经》里面也讲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给父母祭祀在古代很讲究,立宗庙,天子立宗庙,诸侯立宗庙,大夫也立宗庙,他有家祠,一般平民至少在家里立个牌位,祖先的牌位。

敬心一定要有。所以祭祀,「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是按照时节祭祀父母、祭祀祖先。人能够不忘祖先,甚至多生多世之前的祖先都不忘记,现在的父母他又怎么能忘记?怎么能不孝顺?所以祭祀祖先这里面有大道理,能够敦人伦、尽孝思。

【我们做得怎样】进入到现代社会,每当祭祀祖先时,虽不必再像古代一样斋戒沐浴更衣,也不必再守三年之丧,但是现在的祭祀和扫墓也都变了味,大都呼朋唤伴,将扫墓当成了游玩,没有丝毫的追思之意……[详细]

   

用荣德显耀父母声名——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所谓光宗耀祖,不一定非要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清朝著名一品大员、地位显赫的曾国藩告诫子女的两项箴铭是:一、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二、杜绝奢侈懒惰,培养勤俭谦劳精神。可见,并不是要做大官赚大钱才能显耀父母,做一个受人景慕的有道德的人,才会为后世称颂。

【我们做得怎样】今天的很多孩子,在家当着“小皇帝”,养成了自私不为别人考虑的霸道性格,经常闯祸让父母操心,即便是长大了,也没有让他们省心,让他们感到欣慰,经常让年岁已高的父母为自己的事操劳,更不用说显耀父母声名了……[详细]

   

父母有错 不能默许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规劝。如有不听从,仍应恭敬侍奉,不能冒犯。即使内心忧虑,也不能怨恨。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犯了小过,父亲用锄柄将他打昏。曾子醒后问父亲:“您老教训了我,没累着吧?”

孔子知道后批评他说:“为一件小事,父亲不该暴怒杖罚,而儿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不小心被父亲打死,人们就会指责为父不义。果真如此,那就是做儿子的大不孝。”

正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对父母不能一概百依百顺,依了顺了也可能酿成“大不孝”。任何事情都有度的把握,所谓过犹不及。否则,对于孝道,那就可能成愚孝。

【我们应该怎么做】“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就是说一味顺从父母,由着父母做错事,这是陷父母于不义,是第一不孝。《孝经》云:“子不可以不诤于父,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就是说当父亲有过错时,不能一味顺从,这样是不孝的……[详细]

   

极端孝亲的故事,不可以尽信

【郭巨埋儿 卧冰求鲤】

东汉有个大孝子郭巨,家贫,有个三岁儿子,奶奶常把饭让给小孙孙吃。郭巨对媳妇说,我们供养不了母亲,幼儿与母亲争食,何不把儿子活埋?故事最后,郭巨挖坑,挖到一瓦罐黄金,罐上有一封条:“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感天动地,天赐神佑,有惊无险,皆大欢喜。但这不过是劝人孝亲的寓言或宗教故事,哄小孩的,如很多劝人行善的故事,都是打比方,好心有好报,岂能当真?

但现实生活中,居然有弱智走火入魔。据《明史》记载,明朝太祖的时候,山东日照有个老百姓,江伯儿,母亲生病,他先割自己身上的肉,当药引,母亲的病没治好。然后到泰山祈祷许愿:若山神保佑母亲病愈,愿杀儿子祭祀山神。母亲的病果然好了,他真的杀了三岁幼儿还愿!

【愚孝不可取】卧病割股割肝等,虽然愚昧而危险,但你非得要做,以表示孝心,那是你自己的事,朝廷既不干涉,也不表彰。如果杀害儿子,那就不是你自己的事,而是违法行为,就要治你的罪……[详细]

   

别让伪孝绑架了父母

时下很流行一句话:“百事孝为先”,以孝为先的理念看起来是对“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的最好诠释,其实如今的孝道蕴含着大量的功利化色彩,孝道成了某些人作秀之道。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事父母能竭其力”无疑是说,儿女对父母的孝敬要竭尽所能,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如果对待父母连基本的看病就医都无法保障,而为了一时的政绩和名声去尽所谓的孝顺,这样的孝顺是否经得起推敲?

如果把孝敬父母这样最基本的人之德行,也沾上发着铜臭气之霉味,把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披上厚重的功利化外衣,这样的孝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而是一种官员作秀,更是某些商人之伪孝,应当给予彻底弃之为好。

【伪装的孝有什么用】把孝敬父母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是否称职,学生是否品学兼优的标准,这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实在不敢苟同,问题是在大行孝道之风的背后,我们更应该警惕一种伪孝思潮的泛滥,别让伪孝绑架了我们的父母……[详细]

   

警惕孝的名义被滥用

深圳公务员廖某,将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父母打伤。此事经媒体曝光,所激起的后果,则为廖某始料未及。除了舆论谴责,10月27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特意给当地媒体写了一封信,论及道德建设。这么一来,廖某别无选择,10月30日,在政府与媒体的关注之下,廖某向父母下跪道歉,并向公众致歉。

有人质疑廖某道歉的动机:假如不是市委书记写信,政府出面干涉,他会深情道歉吗?要知道,当他“打母咬父”的丑闻曝光,他对媒体的态度,颇有些敷衍和不屑呢。还有人质疑,廖某向父母赔礼道歉,乃是天经地义,如此兴师动众,大张旗鼓,诸如“深圳文明办、关爱办相关负责人特地探访”等,难道不是在滥用孝的名义,打造精神形象工程?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孝?】前不久,某中学操场之上摆满了三百个洗脚盆,由三百名学生为其家长洗脚,其场景、气势,堪称壮观。不过,我却有一种错觉,这不是在表达孝心,而是由孝子贤孙们表演团体操美学……[详细]

   

让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就是子女生命中的活菩萨】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到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挡,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到: “你想得道成佛, 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 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看看当今的“不孝子”】父母就是子女生命中的活菩萨,给于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但是我们对于别人的小恩小惠就记得清楚,对父母的慈爱却当成理所当然,更有不孝子,不断向父母索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拳脚相向,甚至杀害亲人……[详细]

   

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春秋时期,有个九岁的孩子叫孙元觉。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扔进深山里。

孙元觉一直跟着车子。他见父亲扔下祖父,转身要走,他拾起地上的筐说:“我要带回家,到你老了,也要用它送你到这里。”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问:“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元觉说:“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怎样做。”

父亲悔悟了,他忙把老人从地上抱上车子,再推回家,从此十分孝敬他。孔子曾说过:“做个孝子,就应当像孙元觉那样。”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三四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怎么做 孩子怎么学】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今天把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就别担心以后自己会被孩子送进来……[详细]

   

重视家规家训——

【我们需要重新拾起家训的传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颜氏家训写到: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规范他们的行为。

【吸收古代家训的精华】“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拥有优秀家训传统并贯彻良好的家族,可以令其子孙后代人皆君子淑女,人才辈出,香火永续。……[详细]

   

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

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宠溺只会助长孩子的自私】计划生育的今天,往往是一个孩子有6个老人来宠爱,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孩子自私霸道的性格,不会为别人考虑,做事不顾后果,认为不管犯了什么错,别人都会像家长一样原谅他们,以致酿成大错……[详细]

   

芦衣顺母:即便父母对自己不好也不能不孝顺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应该报答,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也不能不孝顺,因为这不是做生意。

【孝行不能讨价还价】现实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平时对父母不闻不问,一旦涉及到分配遗产的问题,马上一个个对父母关怀备至,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少分了点财产。这是发自内心的孝顺吗?这样的孝顺,也就只值那几个钱了……[详细]

   

怀橘遗亲:爱父母是一种天性,是自然而然的人性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庄子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庄子·人间世》)子女爱慕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你内心不能解除的;你再怎么说我有超脱的智慧,我有不同的人生观,你还是会爱自己父母。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父母如果过得不快乐,做子女的一定会担心,这是天生的。

【越长大越不知道什么是孝】陆绩6岁就知道孝敬父母,小女孩吴一凡5岁起就开始照顾瘫痪母亲,而如今不孝的人好像都是受过教育、明白事理的人,似乎越小越不懂事的人,其孝心就越纯洁,因为他们不求回报……[详细]

   

扇枕温衾 恣蚊饱血:让纯真的孝行延续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吴猛认为自己被蚊子叮咬了,让恣肆的蚊子吸饱了自己的血,就不会或会减少对亲人的叮咬。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孩子幼稚想法的深层,是对亲人的深爱,爱亲人而可以让自己受罪。今天我们有了电扇、空调、暖气,孩子不必像黄香那样去扇枕温衾 。但是黄香的孝心孝行,是值得今天的孩子学习的。

【不要淹没孩子的孝心】每一个孩子都会对父母有一种出于天性的敬爱、孝顺的感情,对于这些,作为父母的要学会保护好,并引导好。但是现代父母往往因为溺爱独生子,反而把孩子的孝心淹没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妈妈下班,孩子给她挥扇子凉快,许多做母亲的可能会说:快去做功课,不要浪费时间,成绩好最要紧……[详细]

   

卖身葬父:孝心天地可鉴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董永作为孝子,为了尽此孝行,竟然将自己卖身贷钱而葬父,这是很感动人的,至孝而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行换来了上天的回报,有仙女下凡,自求为董永之妻。

【真正的孝心会换来回报】18年前,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因病成为植物人的婆婆,身为医生的她毅然辞职回到了家中。最终,医生出身的她,在丈夫的帮助下研制出国内第一张智能护理床,并从中发现了商机,实现了孝顺与创富的完美结合……[详细]

   

结语:子欲孝而亲不待 别在孝上欠账

当某天,父母吃饭漏嘴的时候,把饭菜留在衣服上时,千万不要责怪他们,想一想,当初父母是如何把着手给我们喂饭的。当某天,父母大小便失禁的时候,弄脏了衣服,不要埋怨他们迟钝,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父母是如何为我们擦屎擦尿的。当某天,父母说话忘了主题,给他们一点回想时间,让他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谈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我们在旁边,听他们说下去,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当记者问比尔盖兹,世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比尔盖兹没有说是机会,没有说是金钱,他说的是尽孝……当给父亲捶捶背的时候,忽然发现从小爬在地上,让我当骏马骑的那个挺直脊梁早已弯曲,再也挺直不起来了;当我忽然发现父母的白头发的时候,还能数的过来吗?父母老了,行孝不能等啊。扔两个钱不能叫孝顺,要用心做事,用情做人。和父母说话,放低点声调,多一点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