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206: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22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14:57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22講2009-12-20 14:32

太陽蓄血證(2)、太陽變證及其治則

上一次課講到了太陽病腑證的血分證候—太陽蓄血證。太陽蓄血證的成因是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裡化熱,熱邪和血結於下焦所造成的。在《傷寒論》中,關於太陽蓄血的病位,談到了下焦,也談到了膀胱。下焦也罷,膀胱也罷,實際上都是指的一回事。當血熱初結,熱勢重,而且熱勢比較急,瘀血剛剛開始形成,臨床表現是少腹急結。病人的自覺症狀比較重,其人如狂,出現了血熱上擾心神的精神症狀。這時候是熱重而瘀血剛剛開始形成,治療上要泄熱為主,兼以化瘀,用桃核承氣湯。不過用桃核承氣湯瀉熱化瘀之前,如果表邪還沒有解除的話,應當先解表。

“表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這是我們上次課講到的太陽蓄血證的第一個類型。

太陽蓄血證的第二個類型,是血熱瘀結,瘀已經成形,而且瘀血的病勢比較重,熱邪已經收斂,熱勢比較和緩,所以在臨床表現上是少腹硬滿。硬是醫生按著硬,少腹硬滿,滿是病人自覺滿,其人如狂或者發狂,也可以有血熱瘀結影響氣機的疏泄,導致肝膽疏泄失常,而伴見發黃。脈可以是沉微,也可以是沉結,在治療上用抵當湯破血逐瘀,抵當湯這張方子是《傷寒論》中破血逐瘀力量最強的一張方子,它用了水蛭、虻蟲、桃仁、大黃,集活血化瘀藥之大成,也可以說是中醫方劑中破血逐瘀力量最強的一張方子。它可以治療頑固的瘀熱互結,治療瘀血重的這種證候。當瘀熱互結,熱雖有但熱勢非常輕微,瘀血已經形成了,但是它的病勢比較和緩,所以症狀僅僅見到有熱、少腹滿。在這種情況下就用抵當丸化瘀緩消。這是我們上次課談到的太陽蓄血證的第三個證候類型和它的治法。

在講太陽蓄血證時,多次提到要注意和太陽蓄水證相鑒別。太陽蓄水證是膀胱的氣分證,太陽蓄血證是膀胱的血分證。氣分證就涉及到氣化不利,突出的症狀之一是小便不利。蓄血證只是血熱互結,血不和,它沒有影響到氣化。《傷寒論》在鑒別太陽蓄水和太陽蓄血的時候,多次提到了小便自利的為有血也,小便不利的是太陽蓄水,所以小便的利與不利就成了辨太陽蓄水和太陽蓄血的一個分水嶺。

臨床上也能夠遇到既有蓄血證的表現也有小便不利,這種情況怎麼辦?有一年我們在北京聯合大學興化路的校址辦了一個北京市西醫學習中醫班,晚上上課我去講《傷寒論》。有一天晚上,我就是講到太陽蓄血證,下課的時候我說了一句話,我說小便的利和小便的不利是辨太陽蓄水和太陽蓄血的分水嶺,臨床一定要鑒別清楚。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有人往我辦公室打電話,郝老師我是某某醫院的某某醫生,昨天晚上聽了你的課以後我聯想起我最近治的這個病人,我不知道他是太陽蓄水還是太陽蓄血。我說你說說這個病人是怎麼回事?他說,這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二周前她有寒戰,隨後發熱、尿頻、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到醫院做化驗,尿中紅白血球滿視野,就診斷為急性膀胱炎收入住院。這是個西醫的綜合醫院,住院以後就用了抗菌素來治療,很快,大概兩、三天以後,發燒就退了,一個星期以後尿的化驗就正常了,尿中就檢查不出紅白血球了。繼續治療,從尿中的化驗完全正常的,可是這個病人還是自覺症狀不見緩解,小便還是一會解一會兒解。你化驗尿什麼都沒有,原來尿的培養結果出來的是大腸桿菌,但是再給她做尿的培養的時候,尿培養是陰性的,這醫生說你的病我已經給你治好了,可是這個老太太出現了什麼情況呢?晚上狂躁,心煩,睡不著覺,罵大夫說我這病是怎麼回事,剛開始我還沒這麼難受,怎麼你們治得越來越難受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即使給她用鎮靜藥她睡著了,這個手還是在摸著這個小肚子。所以這個醫生就不知道,她是屬於蓄水還是蓄血,少腹不舒服,你看睡覺的時候她還在摸著肚子,還有小便頻數。另外,晚上煩躁,睡不著覺,說話很不禮貌,對大夫說話很不禮貌,這不就是一種如狂的表現嗎?你說她是蓄水還是蓄血?我說她大便怎麼樣。他說,好幾天沒有大便了。我說你看看她的舌像。他放下電話就看舌像,回來他說,舌紅,舌苔又厚又黃,舌面又乾燥,這是上午。我說這樣,既然蓄血和蓄水這兩個症狀同時存在,因為她既有其人如狂又有少腹不舒服,還有小便不利,那你用五苓散和桃核承氣湯聯合應用。他說,老師,我從來沒有開過中藥,你給我說藥名和藥量(他是個西醫大夫),我就在電話裡說藥名、說藥量,給她開了這麼一個方子。三天以後,因為那課大概只是週末上一次,三天以後他就給我打電話,說郝老師,你那個方子很神。那一天你開了方子,她下午吃的藥,吃了藥以後,小便量也多了,大便拉了兩次,當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實,不再狂躁,第二天早上起來,小肚子也舒服了。她說我剛入院的時候,你們要早給我吃這個藥,我不早就出院了嗎?她說給我辦出院手續吧。

現在回想這是一個什麼證候呢?這是個急性膀胱炎的證候。用西藥是把細菌給它殺滅了,毫無疑問這種治療方法是正確的,但是她的膀胱的功能沒有恢復,中醫所說的氣化功能,中醫所說的膀胱的微循環功能,就是血液循環的功能沒有完全恢復,所以她的自覺症狀還沒有緩解。後來我注意到有許多膀胱炎的病人,當他化驗尿正常了之後,仍然遺留了一些症狀,像尿頻尿急,可是你化驗他的尿,做尿培養都是陰性的。這實際上是膀胱泌尿系統的功能沒有恢復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就在電話裡跟那大夫說,你去告訴她,比方說,你吃兩個饅頭吃飽了,吃了第一個饅頭沒有飽,又吃了第二個饅頭,你不能說我吃完第二個饅頭就飽了,早知道我就吃第二個饅頭就得了,何必吃前面那個饅頭呢?我說你前面的治療是完全有效的,也完全是應當的,是針對細菌的,但是差一步的就是膀胱。這個生理機能沒有完全恢復,你稍後用中藥的促進氣化,促進微循環的這種藥物,只要用上一次,這些症狀就可以緩解。

今天在臨床上,見到不少膀胱炎的病人,泌尿系感染的病人,化驗是陰性的,尿是陰性,尿是正常的,就是有些症狀的時候,你就不妨用一用促氣化,活血化瘀的藥試一試,對改善這種症狀是很有好處的。有人就把這種症狀叫做神經性膀胱,或者叫做膀胱官能症。看起來蓄水是病在氣分,蓄血是病在血分,兩者是以小便不利和小便利作為分水嶺,好像分得非常嚴格,但是實際上在臨床上常常有兩種證候併發的時候。兩種證候併發,你在用藥上就把兩張方子結合起來,這就叫合方治難證。這個難證並不是說這個病多麼疑難多麼不好治,就是中醫在開藥方的時候,既有氣分不和又有血分不和。單獨用一個方子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比較困難,這就像前面說的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桂枝二麻黃一湯證一樣,這種證候既有寒邪閉表,寒邪又不重,又有營衛之氣不足,所以單用麻黃湯、桂枝湯都不太行的時候,把兩個方子合起來。我們現在講的治療蓄水方子和治療蓄血的方子合起來用,也屬於這種思路。這種思路今天在臨床上用的是非常多。

到此為止,太陽本證談完了。太陽本證分了兩大類,(1) 經脈在淺表的,叫做表證,或叫經證,就是中風類和傷寒類。(2) 在太陽膀胱腑的,或是氣分病或者是血分病,氣分的病是蓄水,血分的病是蓄血。

下面談太陽變證。太陽變證的證治。什麼叫變證?講《傷寒論》總論時,曾經做過一個概念的介紹,變證就是六經病失治(沒有及時的治療,失去了治療的機會)或者誤治(錯誤的治療)以後,結果使病的臨床症狀發生了變化,新的證候又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也就是說新的病證不屬於陽明病,不屬於少陽病,不屬於少陰病……不能夠用六經正名來命名,後世醫家統統的把它叫做變證。如果這病是由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而來,就叫做太陽變證。如果這個病是由少陽病失治或者誤治而來的,就叫做少陽變證。依此類推。當然太陽變證都是由於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造成的。

看講義41 頁,原文第16 條,變證的治療原則。“太陽病三日”,在太陽病的病程中,已經過了三天。“已發汗”就是已經用過發汗的方法,或者是因為汗不如法,或由於用的方子藥不對證,結果病沒有好。“若吐、若下、若溫針”或者是又用過了催吐的方法,用過了瀉下的方法,或又用了溫針。溫針就是火針,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火療方法之一。“仍不解”,用了這麼多錯綜複雜的治療方法,病邪仍然沒有解除。“此為壞病”,“壞病”就是變證。後世醫家認為,仲景為什麼把它叫做壞病呢?就是很典型的一個六經病,讓你用了錯綜複雜的治療方法,把病給治壞了,使病情複雜化了。所以壞病就是變證中由於多次誤治或者用了多種方法的誤治,導致了病情的複雜化,這就叫壞病。既然病情已經複雜化,不再是單純的表證,“桂枝不中與之也”,再給桂枝是不行的。“不中”猶言不可,“不中”是楚國的一個地方話,就是不可以,再給他用桂枝湯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因為症狀已經發生了變化,已經不是桂枝湯證了。對於這種錯綜複雜的病證,怎麼治療?第16條提出了12 字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觀其脈證”就是了解他現有的脈像和證候表現;“知犯何逆”,了解他過去用過什麼樣的錯誤的治療方法。逆字前面提到過,《廣雅疏證》對逆字的解釋,“逆,亂也”,“亂亦錯也”。我們過去總覺得逆就是不順,就拿不順來解釋它,慢慢也引申到錯誤,實際上逆字本來的意思就是亂的意思,逆亂逆亂就是亂的意思。亂本身還有錯的意思,所以“知犯何逆”就是說你去瞭解他過去用過什麼樣的錯誤的治療方法,這就是誤治。“隨證治之”,再根據現有的脈證,根據過去他用過什麼樣的錯誤的治療方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我們說《傷寒論》創立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法和治療原則,所謂個體化的治療原則,就是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辨證論治這四個字在《傷寒論》中沒有出現過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夠體現辨證論治精神的就是第16 條的這12 個字:“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所以我們要求本科同學一定要把這12 個字背會。題庫裡經常填空問辨證的治療原則是什麼?壞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麼?就是讓大家填這12 個字。我們的講義在編排的時候,就把變證、壞病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一個總體的描述。

下面看講義42 頁,第 70 條:“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這就是汗不得法的時候可以成虛證,也可以成實證。發汗以後病情沒有好,結果出現了什麼症狀呢?“觀其脈證”,現在是有惡寒,這個惡寒已經沒有發熱了,當然是裡陽虛的表現,這是裡陽虛,汗後可以導致裡陽虛。“惡寒,但熱者,實也”,汗後也可以出現不惡寒,但熱的這種裡實熱的證候。對於裡實熱的證候應當怎麼治療呢?“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那就隨證治之,它是實熱的,你就清瀉實熱,它是虛寒的,你就溫裡散寒。這就體現了隨證治之的原則。舉個例子,誤治以後形成的變證或虛寒或實熱,虛寒的就按虛寒的治,實熱的就按實熱的治。為什麼同樣是一個發汗的誤治,有的病人就出現了虛寒,有的病人就出現了實熱?這主要是由病人的體質因素造成的。如果這個病人是素體陽氣偏虛,誤治以後可能就導致了陽氣更衰而陰寒內盛;如果這個病人素體陰虛而陽亢,誤治以後就使陰液更加受損,陽氣更亢,就可能使邪氣從陽化熱,化燥成實。所以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這種變證、壞病,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疾病的發展是沒有固定的規律的。但是在治療上,那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往下看,“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說明誤下後,也可以造成表裡陰陽俱虛的一種表現。 “下之後,複發汗”,誤下,傷了裡陰,發汗,傷了表陽,嚴格地說,如果既有表證又有裡證,應該先解表,後攻下,現在先下後汗,治療次序顛倒,先下傷了在裡的陰液,後汗傷了在表的陽氣。底下的兩個症狀,“振寒”是陽氣被傷的表現,是病人出現了寒戰,脈微細,微是陽虛,細是陰虛(微主陽虛,細主陰虛),所以這是陰陽兩傷。仲景自己怎麼解釋?所以然者,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內外就是表裡,俱虛,就是表裡陰陽之氣都虛的緣故。這個證候應該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用四逆湯補陽氣,用人參來益氣生津補陰液。誤治以後造成的變證或者造成的壞病不是固定的,可虛,可實,可寒,可熱,治療的時候就“隨證治之”。

下面看第11 條,辨寒熱真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發熱和惡寒是外感病最常見到的一組症狀,第7 條曾經談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大家應該記得,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是陽證,以惡寒為主要特徵而不發熱的是陰證,在解釋這一條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條所描述的是陰陽分證。可是這一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這是講的另外一種特殊情況。摸起來病人身上是熱的,可是病人反而要加衣覆被,向溫就火,這個熱可能只是在皮膚的一種假像。皮膚是說疾病的表面現像或者假像,而骨髓是指疾病的本質,內裡,疾病的真實情況。熱在皮膚是說這個熱是表面現像,寒在骨髓是說內裡是真正的陰寒內盛,是寒證。所以這裡描述的是什麼證候呢?是一個真寒家熱證,或者說是一個陰盛格陽證,或者說是一個陰盛陽浮證。陰盛於內,陽浮於外,陽氣是含有熱量的,能夠釋放出熱能的細微物質。當虛陽被格(浮)於體表,在體表出現了熱像,但是疾病的本質確是陰寒內盛,寒邪盛而真陽衰。所以說是寒在骨髓,熱在皮膚,皮膚說的是淺,骨髓說的是深。

我大學剛入學時,老師帶我們到病房參觀。病房有個小伙子,和我們同齡,18歲,他得的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在醫院住院。我為什麼對這個小伙子有印像呢?就是看他同齡,我們在上大學,他在病床上,得了這麼重的病,等我畢業了(我們上學的時候是6 年制),到醫院做住院醫生的時候,發現這個小伙子還在那兒住院。我想他中間可能是斷斷續續的出院又入院。這個時候他的病已經到了晚期,那個時候,30 年前,治療這類病的方法和現在相比要落後很多。他病已經到了晚期,他的全血減少,血紅素只有幾克,白血球只有幾百個,出血現像特別明顯,不敢刷牙。即使不刷牙,他的牙齦也是經常有血痂,因為他血小板也少。面色蒼白,唇爪不華,畏寒蜷臥,那時候已經天氣很熱了,我記得是春天接近夏天了,別的病人都只是蓋一個毛毯,他蓋著毛毯,蓋著棉被還蓋著一個棉大衣。因為他白血球很低又合併了感染,合併了感染就發燒,38 度,39 度,甚至39 度以上。我的上級醫師中醫、西醫都很精通,既然合併了感染,當然要用抗菌素。各種抗菌素都在用,發燒就是不退。我們用中藥,用辛涼清解的,用甘寒的,用苦寒解毒的,燒都不能退。這個時候,我的上級醫師就說,要不咱們請老中醫大夫會診。還宋老,宋孝志老師。宋老師當年是東直門醫院出奇方治奇病的一個很有名的老專家。我們曾經提過,一個過敏性哮喘的病人,每年的五一以後到十一之間哮喘,宋老師就用了梔子豉湯兩味藥,每味藥都是15 克,治療一段時間後,這個人哮喘不再發作了。所以他是一個出奇方治奇病的前輩。

我們把宋孝志老師請去。我陪著宋老到了病房之後,宋老說,小伙子,伸出手來我摸摸脈吧。小伙子蜷在被窩裡,慢慢的把手伸出來。宋老摸了摸脈,過了一會說,小伙子你想喝水嗎?他說我總口是乾的,我想喝水。宋老說你想喝涼的呢還是想喝熱的?他猶豫了半天也沒說出到底想喝涼的還是熱的。宋老師一看他沒有確切的回答,就叫我給他倒半杯熱水,半杯涼水,我就倒了,把兩個杯子拿到床頭櫃上。你一看就知道哪個是熱水,哪個是涼水。小伙子慢慢伸手過去之後,一碰到涼水杯馬上就縮回來了,再去拿熱水杯,端過來慢慢的喝了一口,也沒有咽,就把杯子放在那,過了半天才咽下去。宋老師說,我看完了。回到辦公室,宋老師也不理我,隨便拿了一張紙就在那寫,第一個藥,炮附子10 克。我一看愣住了,我們用的銀花、連翹、公英、地丁、石膏、知母,宋老師開頭就是炮附子。第二個藥,乾薑10 克,第三個藥,紅參10 克。我問宋老,這個病人是再障的病人,由於他血小板特別低,他合併了感染以後發高燒,現在體溫是39 度。宋老回頭看了我,你是中醫大夫還是西醫大夫。我以為老頭糊塗了,忘了我了,半年前還和他抄方。我說宋老,您不認識我啦?我說我是誰誰誰,宋老不理我。我後來想,宋老嫌我說的話不符合中醫辨證的特色。因為我給他說的是這個病人是再障的病人,是合併感染才發燒,我用的完全是西醫的術語,請一個老中醫來會診。宋老第四個藥是炙甘草6 克,這不就是四逆加人參湯嗎?

他把紙放在那說,你要敢用就給他用,你要不敢用就不要給他用,揚長而去。等我的主管醫師來了,我給他看這個方,主管醫師看了也一愣,想了半天說,既然我們請宋老了,既然老前輩用這個方子,我們就慢慢的用。當然你不要下長期醫囑,一天一付藥,第二天看情況再給他開一付藥。第一天,我們為什麼不敢用熱藥?在我們的心目中,出血傾向非常明顯,動不動鼻子就出血,牙齦經常有血痂,再加上他發高燒,你說能用熱藥嗎?我們心裡轉不過這個彎來。好,第一天用完藥後很平靜,既沒有出血傾向,體溫也沒有升高,但是也沒有下降。第二天用完了,通常情況下到下午,他應當是39 度左右,第二天下午居然是38 度五左右。第三天用完了還很平靜,體溫成了38 度了,有下降的傾向。用了幾付以後體溫逐漸下降,體溫正常了。

一個星期以後完全不燒了。我們主管醫師也很奇怪,說咱們再去問問宋老,為什麼他用了熱藥居然體溫能降下來。我就去問宋老。宋老當口就跟我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你學過這句話嗎?我說我好像上大學本科的時候《傷寒論》中有這麼一句話。說實在的,本科同學上學的時候認真聽講,仔細按照老師要求來背誦《傷寒論》原文。可是這是在本科二年級的時候學的,以後學了內科,學了臨床各科,再加上煩瑣的臨床實習,就把低年級的時候所學的這些功課早忘到九霄雲外了。所以當老師撚到這條原文,我隱隱約約記得《傷寒論》裡邊有這麼一條原文。你看這個病人蓋了那麼厚的被子,這不就是雖然他發高燒,身大熱反欲得衣嗎?我一想是啊,可是我天天查房,天天見到這種情況,並沒有把這種情況當作一個辨證的重要依據。你看他心裡覺得煩熱,所以才去夠那個涼水杯,當他摸到這個涼水杯的時候他覺得冷,馬上就縮回來了,這不就是真寒嗎?所以他有些虛熱,因此他為什麼不能說清楚他想喝熱的還是想喝涼的,他心理有些虛煩,他覺得想喝涼的,可是他覺得又冷,不敢喝涼的,所以他猶猶豫豫說不出想喝什麼水。我讓你弄兩個半杯的熱水和涼水,就是想試試他到底是想喝熱的還是想喝涼的。你看他去夠那涼水杯,馬上就縮回來了,涼水都不敢碰,你再給他用銀花、連翹,公英、地丁、石膏、知母,你是想害他還是想救他呀?宋老就是這麼非常嚴厲的在說我。這就是“身大熱,反欲得衣者”,這就是陰盛陽浮。陰盛陽浮這個詞,宋老沒有說陰盛格陽,說陰盛陽浮,書上沒有,老前輩說的這麼一句話,虛陽浮於外可以有持續的發熱,這就是虛陽浮於外的一種表現。這個小伙子這次用了人參四逆湯以後,燒退了,以後再也沒有發燒,一直到死。當然有許多疾病,只能是治了病救不了命。三個月後,這個小伙子死於腦溢血。當然這個死於腦溢血是他疾病本身的發展,血小板太少了,這種出血傾向必然發生的,所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我們這裡是根據病人主觀願望“反欲得衣”來判斷這是真寒。實際在臨床上,你還可以觀察舌苔、觀察脈像,觀察二便來了解他是真正的寒還是真正的熱。像這種寒證,舌淡,苔白,口淡不渴,脈微細,大便偏稀,小便清長,這些裡寒的症狀,都可能存在。這是前半段。後半段“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個“身大寒”主要是指摸上去手腳是發涼的,手足厥冷。可是病人反而揚手擲足,不欲近衣,不多穿衣服,不蓋被子,表現了一派煩熱的臨床特徵。這種寒就是表面現像,這種手腳發涼就是表面現像,而疾病的本質是真正的熱。這描述的是什麼證候呢?這描述的是一個真熱假寒證,實際上是熱邪內伏,使陽氣內鬱而不能外達,這就是厥陰篇所說的熱厥。摸上去手腳是涼的,你很容易判斷手腳冰涼,會不會是真陽虛衰,四末失溫。很容易判斷是虛寒證,但事實上這種證候你怎麼知道是熱邪內伏呢?它是胸腹灼熱,所以這個“身大寒”不是全身冰涼,應該有胸腹灼熱,應該有口渴心煩,應該有舌紅苔黃,還應當有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者說便秘溲赤,便秘尿赤等等。所以我們通過舌像、脈像,通過病人口渴,心煩,揚手擲足,不欲近衣,我們知道這是內真熱而外假寒,是熱邪內伏使陽氣內鬱而不能外達所造成的熱厥證,所造成的真熱假寒證。但是後世醫家很少說它是陽盛格陰,這種證候在治療上,如果是裡熱沒有成實的,我們就用清法。所以厥陰病篇第350 條,說“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這是講的真熱假寒證的裡有熱,裡熱沒有成實的時候的治法。也還是在厥陰病篇,他說熱厥,“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瘡爛赤”,“厥應下之”是指的熱厥,裡熱已經成實的一種治法。當然張仲景在厥陰病篇對熱厥已經成實的治法,提出了下的原則,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方子,具體的方子在“可下病脈證辨治篇”,提出了用承氣湯、用發柴胡湯等等。

如果把第11 條和前面所學的第7 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聯合起來看,第7 條是講的常規現像,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是陽證,是熱證,以惡寒為主要特徵的是陰證,是虛寒證,這是講的常規現像。而第11 條“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是講的非常規情況。知常達變這就使我們在臨床上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下面舉兩個小小的例子,看起來有熱像,實際上是虛寒證。這兩個例子在我們教學大綱裡,並不是重點條文。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一個是120 條,一個是122 條。

先談120 條,“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這是太陽表證的表現,可是 現在這個病人出現了“自汗出”,按照後面的證候的推測,這個“自汗出”是陽虛,陽不攝陰的表現。“反不惡寒發熱”,這個“自汗出” 因為不是表證,不是中風證,所以沒有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這個細數看起來很可能讓你診斷為陰虛,實際上是胃陽不足,它是陽虛。細數脈在通常情況下是主陰虛,可是在這裡和臨床症狀結合起來看,它卻是陽虛,是一種虛性的代償。就和我們講“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悶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一樣。那個脈促不是主熱,而是胸陽不振。這個細數的數不主熱,不主陰虛,確實也是一種陽虛的表現。

怎麼知道的?結合症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醫生用過了催吐的方法,在這個病一兩天的時候,病比較淺的時候用過吐法,出現了“腹中饑,口不能食”。腹中饑是個假像,好像是有熱,有熱則消穀善饑,但是真正讓他吃,卻是他不能吃,因為他是胃陽被傷,胃陽不足,受納腐熟無權。所以他有一個餓的感覺,好像是一個虛熱,是虛陽躁動的一種表現,但是真正的他是胃陽已傷,不能夠受納,不能夠腐熟,所以他不能吃。這樣的話,脈細數是假像。“三四日吐之者”就是說太陽病過了三四天,誤用了吐法以後,“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不喜糜粥”和“朝食暮吐”這是胃寒的表現。稀粥是陰性的,是水液,他胃陽不足,不願意多喝這種稀的東西。“朝食暮吐”就是早晨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還有一句話叫做“暮食朝吐”,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這種情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胃家虛寒,腐熟無權的一種表現。這本來是疾病的真正本質的表現,早晨吃的油條到了晚上吐出一口,還是早晨吃的油條的殘渣,第二天吐出一口還是昨天晚上吃的羊肉大蔥包子的味道,這肯定是胃家虛寒所造成的。如果是胃熱的話,它的表現是隨吃隨吐謂之熱。當時吃完了馬上就吐出來,這就是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這就是寒。所以“不喜糜粥”和“朝食暮吐”,這就是寒,胃陽不足,中焦虛寒。這個“欲食冷食”就是一個假像,這是虛陽浮躁的一種表現。所以在辨這種錯綜複雜,真假症狀都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抓住疾病的本質,不要把這種虛陽浮躁的欲食冷食當成胃熱。

“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這些病證還不是太嚴重的,就是一般的胃中陽氣被傷,所以這算小錯不算大錯。下面 122 條,他講的是脈數可以主胃寒。你看脈數我們應當說是主熱,脈數也可以主胃寒。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指一般的規律,數是主熱的,有熱則消穀善饑。可是結合症狀來看,“而反吐者,此為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這個病人脈數並沒有消穀引食,反而出現了嘔吐,仲景說這是由於用了汗法以後,使陽氣虛,使膈氣虛,而導致的一種虛性的亢奮現像,這種陽虛的虛性的亢奮現像,和我們剛才提到的“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那個脈促的病機一樣,它雖然數但是虛數而無力,這是陽虛以後陽氣奮力和陰寒相爭的一種代償性反應。結合症狀來看,他不能夠消穀引食,這是胃中虛冷所造成的。不能夠消穀,吃了飯就吐出來,這個數,仲景說是客熱,所以客熱也就是假熱,是虛性的亢奮,這種熱是一種假像。120 條和122 條舉出了在臨床上不論是脈像還是臨床症狀,比方說臨床症狀“欲食冷食”是一種假像,脈像出現了“虛數無力”是一種假像。對於這種真假都應當進行很好的鑒別。

剛才講的辨寒熱真假列舉的這三條,第11 條是重點,後兩條只是舉例子。臨床上無論是脈像還是證候都有真假的問題,臨床辨證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本質,才能夠在治療上不發生錯誤。好,我們談了什麼叫變證,什麼叫壞病,談了變證的治則,也談了變證是變化多端的,形成的變證是或寒或熱或虛或實,臨床辨別,你根據具體的脈證來辨別就可以了。臨床辨證,有的症狀是假的,遇到這些真假寒熱,虛實難辨的症狀,一定要全面收集它的臨床表現,仔細分析它的根本病機,分析它病機的本質,不要被症狀表面現像所迷惑。這樣知常達變,臨床辨證論治,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