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林特号巡洋舰:人生是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8:05:24
  序
  南妮
    生命是一种缘,你刻意追求的东西或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当我在大学宿舍的楼梯上第一次遇见素素时,她正从上面走下来,白衣白裙,微笑着,一声“你好”,纯朴亲切中透出一点矜持,一份文静,一种优雅的距离感。
    后来,我们被分在一个房间,床面对面摆着,我们一起吃饭、打水、去教室、上图书馆,渐渐的,结伴而行似乎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那时,复旦有许多的文学社团、音乐电影各类讲座,舞会联谊会也频繁举办,但你在那些地方几乎找不到素素的身影。她读诗,沉浸在普希金、雪莱、勃朗宁夫人及舒婷、北岛的诗中,一个人,悄悄地,有时喃喃吟出了声,有时自己也写。快要考试时,她也翻教科书,强逼自己在教室坐上几个小时,但收效甚微,她恍惚缥缈如一个“梦的孩子”。如今想起来,其实,在素素的沉静中始终回旋着一股思想的潜流,她拥有一种超越时髦的素质,拥有一种比文凭更宝贵的能力,那就是一个人的独立思考。
    夏夜的黄昏,秋冬的深夜,我们在校园中散步,谈一个女孩面临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敏感话题,素素是一个叙述者,我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在我的感觉中,素素正是以叙述在渐渐完成她的思考,她的方式是从不就事论事,而是透过事件与细节的点点滴滴,提出哲学上的困惑。不过那时她的调子几乎是悲观主义的,她曾称自己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时间一点点流逝,我们毕业、工作,所有的烦恼困拢因为阅历的增长而变得扎实与明朗。我们仍然频繁交谈,在咖啡馆,素素仍然是一个叙述者。她的幽默与冷静令我吃惊,今我欣赏,我感觉出她的成长与坚强,我能读出她那灵魂的音乐。我终于明白她找到了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追寻的一种理想境界:执著于生命而又超脱于生活。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
    有一天,我对她说,为什么不把它们写下来?肯定有人会喜欢的。她沉思着,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刊于《新民晚报》副刊的“谈心集”就这样面世了,以后又有了《新闻报》的“憩暇园”。文章刊出的效果出奇的好。每周,各地的读者频频来信,少男少女,工人职员大学生医生……询问:素素是什么人?她真的历经坎坷吗?为什么她总能说出我们在心里一遍遍想说而又说不清的话?能介绍我认识她吗?我有许多的疑惑要对她说。素素出书了吗?我把她的文章剪下来,自己贴了一本……我想,正因为素素用她的纸和笔交出了她全部的真诚、她由衷的爱心,于是人们便接受、欣赏了她的智慧和才情。无数无数为人从沧桑中走出来,从苦难里爬起来,要寻找的,仍然是蓝天、是太阳、是黄昏的灯火、是林中的清泉、是勇敢者的号角、是人类永恒的微笑。所以素素的书,会赢得她的朋友、她的知音,因为她自己,就是从那无数无数的人里面走出来的。
  无痕 闲中立品无人觉 淡处逢时自古难
  
  永恒
  
    做人有时很难堪,常常要等到蓦然回首,才会惊觉最渴望与之携手的人已经另有怀抱,而自己也早已担着沉沉的责任。
    再怎样惊天动地寻死觅活终是一场迟到,只徒然灼痛了自己,伤害了别人,也毁坏了那份因朦胧而生的美意。不如把爱深埋心头,远远地注视,悄悄地关怀,融一腔深情于沉静悠长之中,为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纯洁的圣坛。
    并不是要达到了怎样的目的,爱才成为爱。无论怎样的爱都应是一份美好一份结果,而刻在心底的爱,因为无私无欲,因为淡泊忧伤,才会是真正的永恒。
     
  无痕 闲中立品无人觉 淡处逢时自古难
  无痕
  
    虽然大喜大怒极富感染色彩,我却更欣赏前尘往事缈然无痕的人生境界。
    不是心如死灰冷酷淡漠的苍白,不是造作虚伪貌似平静的脆弱,无痕代表了一种深厚博大,一种不愿被磨难摧垮不愿被享受腐蚀的高贵、理智。无痕就是能够将人生五味在心中过滤演化成松弛、自信与优雅,从此不再耿耿于怀不再患得患失。
    淡极始知花更艳。而人,也确是要在无痕的境界中方能显示其销魂的美丽。
     
  痴情
  
    女人痴情,千古皆然。这种痴情常常被认为是因为女人的软弱和善良。事实上痴情的女人太多刚烈又固执。
    不管男人如何一次次地背信弃义,不管旁观者如何一次次地直言相告,痴情的女人总是义无反顾。并不是真的无怨无悔。一往情深的背后,其实是不愿承认当初选择的错误,不肯面对今天的失败,不敢承受将来的变幻。
    于是,只有至死不变。以个性的固执加疏懒来塑造一份痴情,再以刚烈加坚忍来承受这一份痴情。
     
  珍惜
  
    每一对离婚的夫妇总有各自不得不分手的理由。可我相信,每一对夫妇在结婚的当时,都虔诚地祈求着白首偕老的美满。
    我也相信,当初以身相许的激情,其实来自对方对你的深深爱意。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声柔柔的呵呼,可它令你心动,令你顿悟孤独艰难的人生路上,还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同伴。
    结婚是一份情,更是一份缘。唯其情也有限,缘也有终,才要格外珍惜,牢牢守护。
    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并不是说要你去迁就已经死亡的感情,而是要你尽力防止感情的死亡。人海茫茫,毕竟有缘不易。
     
  少年
  
    每个人都从少年走来,伤心的是没有人真正看重少年的忧愁辛酸。千百年前辛弃疾偶尔唱出了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从此便断定少年的愁绪纯是“为赋新词”的夸张与矫饰。
    世上矫情的人也许很多,可决不会是少年。世态炎凉人间沧桑不会因为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命运的打击也不会因惜其年少而格外轻柔。对前途的忧虑、对爱情的渴盼、对人性的失望……事实上,不设防的少年所承受的痛苦,不仅真切强烈,而且为之付出的心灵代价也远甚于成年后的感觉。
    年少给予人的优惠不是不识忧愁,而是本能地忘却忧伤,以便鼓足勇气去走完漫长的人生之路。
     
  考验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生命的最高点,或是事业上功成名就,或是感情上美满幸福,但你想到没有,每个人都注定要从这一点降落。人们往往难以承受这种心理落差,本能地渴望生命永远绚烂。
    由绚烂归于平淡实在是人人必经的考验,也是对人而言最难战胜的考验。
    并非服不服输的问题,盛与衰的转换本是自然的更替。
    既然如此,就应该泰然处之。并不是消极地承认现实,从此沉沦;而是真正了悟到:绚烂是我,平淡同样是我。事实上,绚烂与平淡都只是外界的一种评判,而做人的意义与乐趣并不会因为外界的评判而变质。
     
  年龄
  
    女人对年龄尤其敏感,总希望别人告诉她还显得年轻娇媚。这倒不是害怕老之将至天命将归,而是惧怕红颜不再。
    世上真正能够以貌立命倾国倾城的人不多。对大多数女人而言,不费心血坐享其成只不过是痴人说梦,任何成功都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加倍的汗水。既然曾经得到的一切并不源于美貌,红颜老去又何愁?与其忧天伤时销蚀花容,不如下功夫磨炼自己的修养和智慧。这,倒或许能使女人长盛不衰好运常遇。
    女人也是自然之子,不妨坦然接受时间的安排。相信每一种年龄都自有其风采。
     
  幽默
  
    男人为区区小事争吵不休,已经司空见惯。这使男人的形象日益猥琐、粗俗、无力。
    中国的男人确是生活得过于沉重而又辛酸。提倡一种幽默的处世态度,己是刻不容缓。幽默当然不是油滑。幽默是一种智慧、一种见识,也是一种洒脱、一种宽容,更是一种超然于世俗生活之上的精神境界。
    幽默的男人深知,一切得失成败,终是过眼烟云,无论辉煌还是黯淡都是一份需要面对的生命。也因此,幽默的男人永远给你轻松、镇定、优雅的氛围。
     
  婚姻
  
    女人最渴望的是婚姻,最痛恨的也是婚姻。其间的矛盾并非单就一个“情”字便能道尽。
    社会对女人总是不公,要实现任何愿望都显得困难重重,唯有借助男人的力量和运气。于是,女人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婚姻,贫穷的想富足,低贱的想高贵,柔弱的想依靠,多情的却希望有个侠骨柔肠、先知先觉的丈夫。因着这一切单纯的渴望,因着女人内心其实并不单纯的需要,婚姻成了女人一生的黑洞。
    婚姻只不过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份事实,既温馨又无奈。婚姻给予人的也仅仅是需要努力与耐心才能得到的欣慰。什么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女人的心才能得以舒展。
     
  秘密
  
    少年的友谊总是百折千?。原因之一便是常常感到自以为最知心的朋友竟然独自守着秘密。
    与人相交贵在诚恳,却并不需要一览无余。有所保留是做人的自由,也是做人的自尊与风度。不是故作神秘,也不是虚伪,实在是撩开面纱之后,真相反令人更不忍目睹。而有些为难、隐痛,讲也徒然,只会白白再一次伤心,再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无奈。
    难堪的是 等到终于明白这一切 青春也已远去。
     
  化妆
  
    脸部化妆重又成为女人日常妆扮的手段。淡妆浓抹确实掩去了女人的许多瑕疵。只是走在街上,目光所及常有极不谐调的遗憾。比如一身休闲装,却配着一脸的浓彩,令你忍不住想劝她回家学学再来。
    当然,怎样化妆各有所好,以貌取人也纯属肤浅。但,时尚总有比较一致的规范,一个人的服饰妆扮也毕竟体现了她的审美品味。而这内在的品味,应该就是智慧、历炼的结果。
    偶尔碰及一女孩,她却说:化妆的目的是为了引人注目。在拥挤的街上,如果不是一反常态的怪异,有谁会多看你一眼?
     
  享乐
  
    及时行乐常常被认为是醉生梦死的颓废,以致我们有些人总是苛待自己,似乎唯有不谈享乐才是积极的人生。
    人生多磨难,成长的艰辛,奋斗的不易,加之种种违反天性却又不得不恰守的规矩,构成了生存的严酷与无奈。唯有学会享受,懂得享乐,才能真正理解做人的情趣与宝贵,才会因此更珍惜自己并珍惜这个世界。
    不要频频给自己制造痛苦,更不要以为痛苦一定就有价值。生命的意义决不在于历尽苦难痛不欲生,而是要你尝遍人间的甜蜜,并为之甘愿同苦难作战。
     
  温柔
  
    错误的观念造就了这样一批女性;以为风风火火就是能干,咋咋唬唬才叫充满活力。
    其实,女人的魅力在于温柔,一个温柔的女人总能给周围带来恬美舒适愉快的气氛。
    温柔不是眼泪,不是弱小。温柔是源于充满智慧的一种自信:和缓的话音,沉静的思想,队柔克刚的作风。温柔常常是富有力量的。人们需要面对的冷漠与无情已经太多太多,温柔的女人能够丝这世界增添一些亮色与温暖,她们是人类情感的归依。
     
  豪爽
  
    有的男人处事待人看似豪爽,讨厌斤斤计较,实际上却是得失了然于胸。
    比如去自由市场买菜,他们似乎只是心不在焉地问声价格,决不讨价还价,付钱时,若找头不多,便会豪爽地一挥手:“零钱不用找啦!”不过总又马上加一句:“再给一点菜补上吧。”卖主一高兴,就“补”给了他。这“补”上的价钱常常超过该找的零头。
    所谓“豪爽”的结果,常常是得到意想不到的实惠。
     
  初恋
  
    回首前尘,无论怎样绚丽缤纷万事成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章,总归是初恋。
    初恋叫人难忘的不是真、不是悔、不是恨,而是深深的遗憾。时过境迁,总觉得很多想说的话没有说,很多该做的事没有做。总不甘心:为什么就只有那朦胧的一瞬,多少企盼、多少痴情都成了遗憾?
    总以为这遗憾可以避免。总相信如果当时懂事一点、想得多一点,自己的初恋就会是这一生最完美的甜蜜。
    或许正因为这一份遗憾,因为永远也看不到的结果,才成就了初恋永恒的美丽。
     
  散淡
  
    无论男女,恋爱之初主动的一方往往显得被动。在表白了爱意之后,等待对方答复的心情象极了等待判决:惶恐、紧张、把握不住情势。
    如果能够成功,当然会庆幸自己有勇气创造了一次机会。不管将来如何,至少是朝着自己的心愿跨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如果失败呢?有太多的人在为多走一步而后悔,深感不如不说。
    对于人生的一切,主动地争取和被动地接受,都会是如此充满冒险、矛盾。
    难怪年事愈长阅历愈多愈会赞赏随遇而安的散淡。
     
  忧郁
  
    读《红楼梦》,少女最喜欢的是林黛玉,为那一份份迷醉千古的忧郁唏嘘不已。
    喜欢忧郁,是少女时代的特征,也是少女时代的需要。
    刚刚懂得童年的欢笑虽然美好却难以永远保留,而面对愈益沉重的生活,仍然觉得希望未泯人生可爱。
    于是,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之外,含蓄的忧郁就成为少女心中最合适、最可理解的情绪。
     
  独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拥有独特是多么艰难。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不仅需要智识、素质,更需要战胜被视作异类的勇气。
    何况时光无情,多少曾经惊世骇俗的独特都被时间冲刷成平平常常。
    独特实际上是对平常的突破,意味着一种求新的生命力。而唯有打破常规,才能求取发展,唯有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因此,独特愈显其珍贵和必需。
    因此,不管将付出怎样的代价,那些敢于坚持独特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理解
  
    寻求理解成为我们最平常最强烈的愿望。这,一直被视作源于现代日益冷漠、难以沟通的人际关系。
    其实不然。寻求理解、崇尚理解正是体现了现代人对人性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理解不是赞同,它是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是一种满怀宽容的尊重。
    相知相契水乳交融的感情虽然动人,却往往不切实际。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与背景,都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处事方式,寻求一致显然是强人所难。但彼此间饱含尊重的理解却是人们能够付出也渴望得到的。
     
  自卑
  
    自卑源于对自己失去客观的评价,对客观缺乏豁达的态度。
    因为好高骛远,结果往往失败。失败之后,便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我贬低的同时,又唯恐周围的同事朋友同样看轻自己。
    自卑的人往往极度敏感,批评或赞扬,于他都是一种打击,要么灰心绝望要么忘情失态。这难以自控的情绪,又令他更加自卑惶惑。
    也因此,生活中最难相处的,不是莽夫泼妇,而是心态自卑的人。
     
  戏剧
  
    少年爱看的是悲剧。
    年轻的心境以为喜剧体现了最肤浅的人生观:满世界的悲欢离合哀哀苍生,艺术怎能无视这惨酷的人间,教观众麻木不仁?何况,那笑料多么庸俗。
    多少年以后,才会明白,唯其充满不幸充满眼泪充满无奈,唯其没什么值得欢笑,才如此饥渴地向往开怀一笑――哪怕是在虚构的情景中,哪怕是为着不相干的别人,哪怕是源于蹩脚的打诨插科,哪怕这笑瞬间即逝毫无意义。
    至少曾经笑过,天命将归时,便会少一份进憾。
     
  自在
  
    有个恋家的人,突然间也要出园。因为他周日的人都走了,“再不动,别人会怎么看?”
    有个要强的女人,无论碰到怎样伤心的事,都克制着不在人前掉泪,唯恐别人看出她的软弱。
    何苦?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压抑自己,违心从事。
    遇悲则哭纯属于常:求变求稳也是各人有各人的境遇。
    即便要糊涂终生抑或标新立异,也根本没人有空注意你。不如自在些。
     
  成功
  
    有位儿子问母亲:“你为什么总是成功?”
    母亲的回答心平气和:“我只是尽力避免做必输无疑的事情。”
    这样的话看似功利,其实存着大智慧,有着对自己对世事本质的深切认识。
    人们处事立业当然渴望的都是成功。
    但人很难超越自身的局限,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善尽美。能够事先预料自身局限绕道而行,固为上策;碰壁而及时回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至少没有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
  有情 世情儿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求婚
  
    有些女孩爱虚荣,常夸耀曾有多少男人向她示爱求婚,她都不屑一顾。这,若非夸张也是无知。
    男人可以天天说爱你想你,也可以费时费力费钱以博女人一笑,但真正要他求婚并不容易。男人很看重一纸婚书的实质与意义。
    求婚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男人整个生命的承诺与抵押,是真正将一个女人视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世界。若对自己对所爱的女人都没信心的男人一定是仅止于求爱绝不求婚。
    女孩的一生可能会有太多的求爱者,而求婚者并不会很多,即使无缘,也不该轻慢这一份由哀的爱惜与期望。
     
  收藏
  
    世上爱好收藏的人很多,而沉迷于收藏某一样物品的多是男人。
    收藏古董不是为了保值,收集火花也不仅仅是出于自娱。迷恋收藏的背后,实在是因为男人的占有欲过于强烈,过于看重世间的得失成败。
    明知自己渺小,却固执地渴望拥有广大的世界。既然世界不可得,暂且先占有某一样东西的全部,即便世事成败难定,至少在面对自己独自拥有的这一切时,心中会充满平静、欣慰和满足。
    能耐不大,野心不小。无止尽地收藏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方法。
     
  时装
  
    也许没有人会明白:女人热衷于时装,除了审美,更是因为极微妙的心理因素。
    没有一个女人满意于自己现时的处境。女人常常是既缺乏自信又不安于现状,总在怀疑与渴求中如履薄冰。一切的顺利都难消永远被爱慕的欲望;一切的成功也难平息内心思变的冲动。日新月异的时装正是迎合了女人的这一心理。唯有天天新款,才能给自己今是昨非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使自己鼓起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即使环境不变人事依旧,至少镜中的自己是新天新地充满希望。
    时装于女人,实在不是物质的炫耀,而是精神的需求。
     
  形象
  
    常常见到一些须发蓬乱、衣着肮脏的男人,也常常见到一些未老却已大腹便便的男人。总诧异:男人为什么都如此不爱惜自己的形象?
    社会对男人的要求从来是功名,这就迫使男人以不关心自己的外表为荣。只是邋遢不代表粗犷,不修边幅也未必就能专注事业、功成名就。对世界,男人同样负有美化的责任。适度地修饰自己的形象,其实也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塑造和珍惜。
    并不欣赏油头粉面的男人,期望的只是男人能够拥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自爱与自信。
     
  被追
  
    虽说少男少女一样善于钟情怀春,可多梦时节的女孩却总希望先由别人来追她。最终真正追上她的男孩,有时竟是一开始女孩心里就已经喜欢的。
    要的只是那份被追的感觉。
    喜欢被追不仅仅是因为女性的虚荣,还因为女性的羞怯。被追使女性有一种安全感:守住自己,或许会错过什么,却永远不会丢失什么。
    至于今后婚姻的成败,也因为这份被追而责任全不在女人。把不幸的婚姻,归结为“男人的阴谋,女人的天真”,这是不幸中的女人最好的慰藉了。
     
  心事
  
    常可发现在公共汽车上、车间午休时,女人们凑在一块儿谈的那些大同小异的话题,丈夫啦,孩子啦,公婆啦,夸耀或者埋怨。但男人们呢?几根烟一抽,悠悠地,话题不会是柴米油盐,不会是夫妻不和,不会是儿子如何可爱,不会是上司怎样忽视自己。
    男人爱吹,大至东西德国的统一,小到直径只有几十公分的足球。国际政坛的一阵风云,球星的一个动作,都可以谈得轰轰烈烈。
    男人好象没有心事?
    心事总是有的,只是男人都爱面子。
     
  得宠
  
    《鹰冠庄园》里的梅丽莎,漂亮,富有,有野心也有才干,却偏偏痴爱着科尔。科尔的得宠在于他那既不聪敏也不笨的平庸,以及虽有家产却无野心的实惠。
    女人往往喜欢平庸、没有野心的男人。这使她们有了不会被欺骗的自信。杰出的男人总是锋芒毕露,今人相形见绌。因为能干、富有,因为野心太大、胸襟太小,梅丽莎之类的女人总是充分意识到自己不必仰仗男人来成就一切,总是希望自己是压倒一切的发光体。
    女人清楚地知道,男人的平庸意味着易于被女人控制,而没有野心又使男人保持住一份永远诚挚的感情。
     
  讳疾
  
    有的男人病痛,除非家人硬逼,决不肯就医服药。似乎不沾医药就表明身体强壮,气概豪迈。此中的原国,并不如男人常言:大丈夫何惧生死?
    没有人能无视生死的严酷,英雄梦长,人生苦短,任何伟业的建立都必须假以时口。也因此,男人对死的恐惧远甚于女性。崇尚刚强的男人其实最是软弱。因为软弱,才沉浸于英雄一世的美梦,才不得不扮演潇洒,才不得不以漫不经心来拒绝所有的严酷。
     
  责任
  
    己婚女人总是充满抱怨,似乎她的失败、粗糙、不思进取,责任都在于丈夫和孩子的拖累。
    其实,最该负责的是女人自己。因为想有一份更舒心更美好的生活,才有了丈夫和家;因为希望有一个更成功的将来才去精心养育孩子。丈夫也好,孩子也好,都只是女人自己生命中暂时的伙伴,纵然为妻为母也无法担负别人的一生或别人的一切。而自己的爱与恨,烦恼与忧虑同样也不可能一古脑儿推给别人。
    女人应该懂得,人生固然有许多义务,但首先应该塑造的却是自己。
     
  感觉
  
    有一份好的感觉,当然是自信的表现。只是这种感觉好过了头,结果又会怎样,
    自以为漂亮的女孩常常会这样。以为满世界没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做事不讲风度,肆意捉弄取笑自己不喜欢的追求者,是这类女孩的通病之一。殊不知轻慢他人也是在轻慢自己。
    自信应该是建立在自尊自爱基础上的,过于飞扬跋扈的女孩,即使漂亮,也不可爱。
     
  离婚
  
    一旦移情别恋,大多数女人总是决然掉头提出离婚,不想有丝毫的回旋、妥协。
    同样的情形,男人远没有那么爽快。这,当然不是温柔敦厚,也不仅仅是虚伪狡诈。
    男人怕被指责为恃强凌弱忘恩负义,更怕亲手毁掉自己的家,破坏自己已经建树的成就。
    建立一个家,对男人而言,是一生的重要实迹。家庭的兴衰直接关乎男人的能力。从来都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男人以为:如果连自己的家都管不住,那便无庸奢谈什么成大事业了。
     
  真幻
  
    过尽千帆,你会了悟自己最般配的人永远是个难以兑现的梦。偶尔的心动偶尔的激情,也只是因为梦中的幻影。
    现世没有完满。
    不要奢望非你莫属此生不渝。男女相悦相伴,能够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谊、欢乐与共的失爱,能够有一线互谅互助的勇气、可信可赖的真诚,就己是人间幸事。
    这幸运,值得你付出足够的宽容、坚持和不悔。
    而梦,就让它留在心底,独自低?独自追忆。生活依旧阴睛圆缺。
     
  幽怨
  
    心比天高的女人常含幽怨:我爱我得不到的,我得到我不爱的。
    天意难问。真正喜欢的,或许真的此生难求。但,做人总有权利有能力拒绝一些“不爱”吧?
    不存在“我得到我不爱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问题是,在软弱与虚荣之下,很多女人以为一切都是“有胜于无”,包括恋人包括丈夫。
    这样,没什么不好。只是既如此,就不必抱怨。。
     
  错误
  
    男人一般很少在意别人的风言风语,对种种指责也常是不屑一顾。
    如果一定要辩白,男人会认为女人所犯的错误都有损一个好女人的形象,而自己的每一项错误其实都是增加了男性的魅力。比如嗜烟嗜酒是既便于工作又享受生活;不思进取是淡泊自如意境高远;不择手段是精明强干,见异思迁则是因为女人蠢而无味;粗鲁是力的象征;不负责任是潇洒;放肆即是随便……
    如此强词夺理,当然可以永远进退自如。
    于是,所有的为难也只好由女人来独立担当了。
     
  母爱
  
    小孩子刚能够凭直觉分辨谁亲谁疏的时候,做母亲的总会不失时机地开始告诉他:“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的一切损失一切牺牲都是因为有了做孩子的你。
    然后,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长大只对谁好?”
    回答当然不容置疑。
    只是,冷眼看去,不由得想:如果只不过为了馏铢必较的回报、寸步不离的相守、全心全意的占有,母爱还有什么伟大无私?
     
  父爱
  
    现在的男人变得越来越喜欢孩子。因为时兴人工喂养,喂奶、换尿布、做游戏、伴睡等等都可以由男人代劳,男人的心因着这舔犊之情、哺育的艰辛和望子成龙的欲念而变得格外柔软、琐细。
    慈父严母的搭配,虽然有违常规,却也不失和谐。侠骨柔肠似乎成了现代男士的新特点。只是,被温柔覆盖的孩子,从哪里去领受充满男性阳刚之气的父爱?
     
  小说
  
    言情小说的女主人公要么幸运得不沾人气,要么苦命得万劫不复。两者的共同点是:风华绝代冰雪聪明,拥有男人生死不渝的痴恋。
    言情小说体现了女人最深切的愿望,因而世世代代得到女人的青睐,其中的情节便成分为女人心中理想的爱情模式。
    于是,女孩们宁愿无视身边的爱情,单等一次合乎这模式的奇迹,以证明白己的才貌兼具。
    已婚女人因为已经失去机会,会感叹爱情其实不在人间,或者,索性离婚,为自己再创造一次机会。
     
  谈判
  
    丈夫有外遇,或说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如何安排?
    新潮小说、电影里,常见两个女人在为一个男人谈判,很现代很潇洒很执著地称,决不放弃。凭各人的本事也凭各人的运气。
    奇怪。
    这男人与事无关还是没有主张?本该由男人自己取舍的事,女人又争什么呢?而一个连自己的事情都决断不了的男人,爱他何来?忍不住要问:是现代女性太过愚蠢,还是我们的文艺家没了头脑?
     
  崇拜
  
    男人遇事乐观、为人豁达宽容,并不一定由于聪敏能干深刻,多半倒是因为有个女人崇拜他。
    男人可以不计较别人的白眼冷遇,可以排遣失意之后的沮丧,可以漠视被任何人斥责为无能,只要有一个女人(或妻子或密友)尊崇他,认为他举世无双,于他便足以求取心理平衡。
    女人正相反。
    女人需要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任何人物面前压倒群芳风骚独领,却在心底里渴望仰视自己的男人。
     
  示爱
  
    男人在追女朋友的时候,特别聪敏,花样百出,一旦做了丈夫却是笨拙异常,总不知道如何向自己的妻子表达爱意。
    要么把妻子当孩子,那份模仿来的父爱无微不至,其关心远到在单位与同事的关系,近至每餐吃几口饭。几年一过,小鸟般的妻子却吵着要独立。要么把妻子当母亲,大事小事一概依赖,不去鼓励也不懂体贴。
    女朋友和妻子同是一个女人,作丈夫的男人为什么总不懂这个道理?
     
  贤妻
  
    男人们抱怨,贤惠的妻子找不到了。女人们却有些不服气。
    究竟怎样才算贤妻?
    妻子不是母亲,不要事无巨细,样样干预,妻子不是女友,不要不冷不热,过分任性。最深切的关爱不仅仅是急难临头时的共同分担,更是朝朝暮暮一辈子的通达明理。
    过分的唠叨会使家缺少温馨安宁:沉默的奉献却易导致感情的失衡。贤妻的秘诀在于把握其间微妙的尺度。
     
  失望
  
    夫妻间吵架,男人不说我真后悔娶你,也不说我到今天才真正认清了你。
    对婚姻的失望,双方都会有。只是男人爱把它藏在心底。借酒浇愁的怯懦,四处浪游的草率,迫不得已的沉默,所谓男人的潇洒气度只不过是无以言说心底的失望。
    男人的失望在心头,受到的伤害因此更深更久。
     
  沉默
  
    喧闹一时的高仓健热曾被归结为是女人,寻找男子汉的呼声。事实上,真正成熟的女人不一定喜欢“不发一言”的男人。
    高仓健热体现的只是中国男人的心声。中国的男人因为大多在女人的庇护下长大,长舌妇的习气深入骨髓,夸夸其谈而遇事惊慌失措。虽然自古人们就对男人有老成持重的要求,几千年来男人却依然喋喋不休。痛恨之余,才推出一个沉默的高仓健算作男人心目中理想的男人。
    只是沉默既算不上美德,也不标志着力量,相信聪敏有血性的男人总能找到表达自己的语言。
     
  殉情
  
    女人常以自杀殉情,男人殉情的方式则、是毁家。
    是否因此可以说,男人更看重“家”,女人更看重“生”。
    在女人看来,生命的意义等于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拥有自己的理想(爱或别的什么)。一旦失去心之所爱,生命也就虚妄。于是,唯有死才能令这一最高境界得以永恒。死,于女人是最悲壮也是最后的努力。
    男人们并不重视生命,令他们欣悦留恋的是生活。个人的魅力与成就使他们赢得心爱的女人温馨的家。没有了相依为命的女人,意味着没有了一切。这时最有效最无奈的抗议只能是毁家。至于生命,依然是一份客观的存在,无关感情无关心愿。
     
  嫁给谁
  
    如果有位女人说自己只想嫁个阔佬,并且最后真的不顾一切地嫁了。旁人会怎样?
    旁人一定会指斥她虚荣拜金(当然心底如何羡慕感叹、日后如何刻意巴结又是另一回事)。
    有人因此愤而指出,这是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
    于是,好端端一个女孩去嫁个家里常常断炊或七零八落的男人,便成为品德高尚、深明大义的典范了。
    其实,人各有命。贫富的差异、社会地位的不同并不代表人格的差异。穷巷未必都是勤劳正直人士,富户也不一定尽是培养纨绔子弟。
    为区区物质利益而委身他人,固然是将自己视作商品,却也不能为了证明没有庸俗的物欲而自虐般地“舍身取义”。
    婚姻毕竟是一种证明爱情、保持爱情的方式。崇高也罢、肮脏也罢,都不是婚姻的实质。
    女人所嫁的既不是物也不是义,而是一个男人。
    所以,只须问你自己:是否真爱?是否有缘?
     
  吉卡
  
    冒昧地问你一个问题:
    假如你病势沉重形容枯槁,你,是否希望见到别人?
    假如不愿面对过去的友人,你是否真的希望被人遗忘,就如这世上没有你一样?
    假如你的朋友时时牵挂着你,你要他们怎样做?
    当然,我们都很幸运,没有亲历过如此惨痛的时刻。但是请设身处地想一想,病人需要什么?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送去水果加营养品,然后不知所措地在病房里虚应一些时候。
    明知送去的一切病人未必会吃,明知不着边际的谈话只会令病人更累,我们只是在尽一份情谊,表达一个心愿。
    缠绵病榻的人大都有共同的想法,既不愿以病残之躯在健康人面前自惭形秽,又渴望关注与温情。
    为什么不买一张慰问卡寄去?
    寥寥数语是你的关切你的祝福。以这样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他:有朋友在为他祈祷在等他共享一生。
    病人会高兴的。
    而作为朋友的你,没有见到过不忍相见的病容,心底留存的永远是朋友昔日生龙活虎的身影,也因此会对他的康复抱有更大的信心。
  星和影 天街小雨润如酥 遥看草色近却无
  
  激情
  
    硬起心来在真实严酷的社会上闯荡奔忙,可面对虚构的文艺作品却一副柔肠千结。
    电影《遭遇激情》的情节并不曲折,还有些似曾相识,却让你感动得唏嘘不己:患不治之症的少女,在最后的日子从青年异性那里识得人间真情。一个永远都缠绵悱恻的故事。
    总要等到其人将死,才能遇到真情显露,才会知道珍惜、享受生活。其实,三个月、三十年又有什么区别?人的一生总归是匆勿的一瞬。
    只是,我们的感觉常常被现实的苟且所消姓,难以永远敏锐生动,至死才悟,甚至死而不悟。
     
  价值
  
    总是不理解特技替身演员:拼却自己宝贵的性命,装饰的却是别人虚幻的光辉。
    看完电影《特技人小传》才懂得了他们的信念。在一次又一次超越极限的惊险动作中,特技人发掘自身的每一份潜能,充分张扬了人的智慧与力量。由此达到的境界,每一度都是前所未有。他们的骄傲因此而独一无二。这是一种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的自尊与自豪,这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特技人的价值与幸福已在动作的完成中得以实现,与此相比,别人的掌声浮世的名利显然是太迟又太浅。
     
  尊严
  
    《钻石》中的迈克尔对前妻可谓一往情深,总不失时机地死缠硬磨,却总让人感到尴尬可怜。
    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当然是男人的义气和男人的魄力。问题是:深情款款不等于低声下气,粘粘乎乎也不代表柔情似水。男人该有男人的气度与方式。爱得鲜明爱得热烈也爱得义无反顾,而生生死死的背后,永远有男人的自尊在支撑着。
    男人的尊严并非大男子主义的强权,它是―种高贵的人格,一份深厚的坚强。男人应该明白:爱侣不是求来的。她是因为你的魅力才愿与你携手与你同行。
     
  角色
  
    有一个好的理由,有一个好的心愿,未必就能成就一个好的结果。“好心办坏事”,不只是个人能力问题,关键是缺乏对于自己的认识。
    每个人都在世间充任着特定的角色,一言一行都受着自己角色的制约。也因此并非所有你想做、你能做的好事都是可以去做的。比如刘慧芳在月娟离家出走时为大成洗衣做饭,本意确也无私,却偏偏忘了这些属于妻子的事情,由她这个女友来插手只会加深他们夫妇间的误会。
    拥有善良和爱心是可贵的。然而,做人其实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人所要做的仅仅是为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真情
  
    现代人总是感叹真情难觅,因而拒绝相信一切,唯恐自己受骗。
    看电视剧《情义无价》时,被感动的不是缠绵的爱,而是从此懂得:人人渴望的真情其实源自你对别人的信任。就象雨晴和韦康。凶杀发生之后,雨晴坚持自己父亲杀人肯定迫不得己。凶手女儿的辩白,原本无人肯信,而韦康最终却摈弃了偏见。
    就因为这一份无私公平的信任,让雨晴为韦康献出了最诚挚的情义。
    剧情也许太过巧合,但人心应该是相同的:对信任自己的人,没有谁会不满怀感激、满怀关心。
     
  养子
  
    将一个孤儿培养成身心健全机智活泼给家人带来乐趣与自豪的少年,关键在于给养子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一份平常的父母之爱。没有出自怜悯的迁就,没有刻意的额外照顾,恩威并重如同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
    想到了刘慧芳母女所受的种种委屈折磨,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战战兢兢地对待生活?
    如果,一项善举一桩好事,换来的仅仅是心灵上更大的骚扰,那么,不做也罢。
     
  都市女性
  
    一段前奏或一段空白之后,潘美辰的歌声总是那么突如其来,象压抑己久的火山喷发,让你总有一种来不及准备的遗憾和惶惑。
    潘美辰的声音冷而硬、厚而沉,全然没有女性的柔媚。初初一听,你会以为那是男人在唱。只有当你沉入这歌声,才能在那一声掩不住的叹息与哽咽之间,体会出属于女人的软弱、孤寂以及随之而来的深深的失望。
    潘美辰十九岁一鸣惊人。很多人至今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经历令一个少女如此冷漠如此悲怆?
    其实,一切不难理解。潘美辰唱出的正是都市女性的情感与人生。
    没有童年没有童话,没有温馨没有依靠,更没有痛苦降临前从容的前奏,都市女性只有深藏住所有的柔弱与渴望,硬起心肠在布满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撞来撞去。做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同时,又在心里渴望“找个地方躲一躲”。
     
  忧愁河上的金桥
  
    还记得《忧愁河上的金桥》吗,那首前些年非常流行的美国轻音乐?
    在灰??一片阴郁的背景中,一支管乐器独自吹响,缓慢沉静,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旅人在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迎接前方的光明。
    那时电台的音乐节目中几乎天天播放,而每一次听到,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想起一些平时难得去想的问题。最初常觉欣慰,因为那曲名,让人在浓重的忧郁中,想及一丝希望。听久了,便想:凭着金桥,或许最终能走出忧愁河。可这之后,人会怎样?是否能重新找回心态的平衡?人,要怎样面对困境中留下的创伤?
    那些年,多少次细听,多少次边听边想,却不曾找到过问题的答案。
    也正是那个时候,身边有出悲剧开始上演。有个女孩在自信作好了一切准备之后,向心上人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出乎意料,她被拒绝得彻底。
    初恋的失败,带来的往往不只是感情上的失意:少女最珍视的自尊和自信遭到了重击。
    时间为她镇痛,却没有为她疗伤。女孩重新恋爱,结婚生子。阅历渐长,她愈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丈夫远胜于初恋的偶像。然而,那一场未能成真的梦,挥之不去,令她不自觉地在这朋影中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至今,每一见她,我都会震动良久。禁不住要想:对于这样脆弱的人,即使有金桥引之助之,又能怎样?终究事与愿违、无奈无助是人生太平常、太经常的遭遇,去而复来,今后又如何去面对重重挫折?
    倒不是挫折大或小、该不该痛苦的问题。我也知道人生所有的创伤,都不会消失,或深或浅,它们都已刻进了每个人的生命。
    我只是不赞同她的生活态度。然而,多年来,我不知怎样说服她。
    直到最近,碰到另一位朋友。
    朋友初涉社会以后,因为种种原因,难容于本单位。尽管她做过许多努力,一切都己无济于事。伤心之余,只得另谋他就。到了新单位,在独自检讨自己以往得失的同时,他断绝了同以前同事的联系。有人说他寡情,有人说他怯懦得不敢百对过去。而他自有一番理由:我必须逼迫自己忘记伤心的时刻,不想让昔日的创伤影响今天的生活。
    闻斯言,才解开了多年的结:走过忧愁河,并不代表走出困境。摆脱困境的标志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自身良好的心态。
    有时候,我会以为,为人一生,快乐与否顺利与否,其实全在于你想塑造一个怎样的自己。有些人噩运不断,但依然可以沉着镇定,认认真真地去经营每一天的生活。饱经沧桑的脸上,常见的是一片阳光般的明媚。而有些人,一次重创之后,便永远失去了神采。想来,只因为他们不明白:逝者己矣。再怎样血泪交迸,都己是昨天。
    走过伤心地,今天该是全新的。
     
  低吟浅唱的琼瑶
  
    琼瑶在悄悄中以柔克刚地战胜了金庸。聚散两依依的温馨缠绵化解了射雕英雄们的刀光剑影。武侠小说开始被人们厌倦了,言情小说却迎来了方兴未艾的热潮。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喜大悲,只是一曲曲如泣似诉的爱情小唱,有点细腻,有点回旋;一段纠葛,几番痴怨,包涵着琼瑶构造的世界,使那么多的少年男女忘情,使那么多的青年男女忘世。
    也许,人生总觉得聚短离长,欢少愁多。未能兑现的青梅竹马,匆匆错过的邂逅交臂,全心全意的错误,漫不经心的后悔。每个人的感情中都有那么一种说不清的纷繁迷离。琼瑶的小说拨动了人们心灵中最柔的一根心弦,使人们从心底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这一声轻叹宽舒了许多的不如意。琼瑶编织的爱情故事,传达出了一种难言的心绪。有的人借此印证过去,觉得自己仿佛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绪;有的以此幻想未来,感到自己应该有这样的心绪;也有的人则是在现实的审美中体察了这样的心绪。不同角度的认同、共鸣和感悟。言情小说就这样被人接受了。
    琼瑶的故事并不具有洞察人世真相的穿透力,琼瑶的人物也没有把握人生真谛的深刻魅力。琼瑶只是琼瑶。在灯下静静地读着琼瑶的小说,只是为了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独自欣赏另一种柔情。只是为了第二天清晨,除却昨日工作的重负,当旭日东升以后,能够重新精神抖擞、虑气风发地走向现实。低吟浅唱,总为自己,“劲歌”是唱给大家的。
     
  生死之间
  
    三毛早已是心中熟悉又喜欢的名字。每次读三毛的文章,都会生出一份害怕她突然死去的牵挂。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三毛随时随地会突然离世。
    “很方便就可以用这一支笔把那个叫三毛的女人杀掉,因为已经厌死她了,给她安排死在座谈会上好了,……她说着说着,突然倒了下去,麦克风嘭的撞到了地上,……那个三毛,动也不动地死了。”――这是三毛曾经在文章中写到的,并认为这会使大众觉得她死得其所,死得真实。
    然而,我从来不相信,三毛的生命会这样结束。
    一个对人生抱着如此深厚期许的人,在这世上,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结束她的生命,除了
    据报道:三毛于一月四日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自杀身亡。没有遗言没有告别。
    据说三毛自杀前不久,曾说对自己的一生极为满意,没有遗憾。
    果真是一无牵挂毫不留恋地离去?在对人世的最后一瞥中,是否满含泪水?
    三毛的自杀,当然不是用厌世或超脱、懦弱或勇敢就能说明的。那是她心底的夙愿,是她希望的选择。
    然而,我要问:
    人的一生拥有太多自由的选择权利,却根本上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纵然活着只是一次说不出理由的沙漠之旅:孤独、艰难、不知归处。
    三毛说过,每个人都是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带不去什么,却会留下些什么。
    只是这留下的,终于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失去它的鲜活灵气。
    从前喜欢三毛,是因为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三毛的个性魅力,令我如朋友一般参与着她的生活与情感。如今斯人已去,再展读这一行行的铅字,顿然浮现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悲凉。
    几年前,曾经谣传三毛因病而亡。当时闻知,不禁潸然泪下。
    于今,我仍在等待,希望有人告诉我,三毛之死只不过是又一次谣传。
     
  艺术家的灵魂
  
    霍夫根(电影《靡菲斯特》主人公)的失误并不在于留在柏林,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他的失误在于他充任了一个力不能胜的角色,他缺乏在那样恶浊的现实中保持艺术清白的勇气,他根本不能为保护被纳粹摧残的德国戏剧做什么事情,却还要出任纳粹控制下的柏林剧院经理。嗟来之食吃下去,只能同流合污。况且,又禁不住虚名的诱惑,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信念,直至出卖灵魂,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
    霍夫根希望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却不懂得艺术的真谛:艺术家是一个民族自由的灵魂。在一般情况下,艺术也许只是一种职业。在特殊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在这种时候,你想成为艺术家,就必须要有捍卫自由的勇气。如果丢失了这样的灵魂,你就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浮世的小人。
     
  以死抗死
  
    艾丽格拉(美国电视系列剧《神探亨特》中的一个人物)年轻、美貌、富有,有优雅的生活、无数的崇拜者,这是一个女人最辉煌灿烂的境况。人人都觉得她幸福快乐,但她的心里却充满了难以摆脱的焦虑,常常一人躲到郊外教堂边的小屋里,孤独地对着咖啡呆坐上半天。艾丽格拉并不是因为物质丰裕而产生精神空虚,她是惧怕失去现有的幸运与成功,以至不忍看到花的凋零,不敢对朋友道声再见,她认为再见就隐含了失去、盛年不再。她是那样看重人生的美好时刻,那样渴望凝在生机勃勃的瞬间,所以她以自杀的方式来反抗衰老、败运及自然的死亡,以期在精神上将美丽的“瞬间”永恒化。
    恐惧死亡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人既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创造的能力,创造力使人有了越越自然的可能,但无论人有多大的创造力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自然归宿,于是反抗死亡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冲动与努力。正因为艾丽格拉活得大辉煌,所以她害怕一切灰暗,她毁家堕楼是对个人生命必将消亡的一种逃避。
  咖啡情绪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极致
  
    即使最漂亮的女人也在精心考虑如何使自己更漂亮,女人天生喜欢追求极致。
    世上很多事情原本无法善终,适可而止的中庸其实是一种距离的美感。对人而言,真正渴求着的东西,还是得不到的为好。那样至少会拥有一份期待的美好,即使有遗憾吧,也是一丝温柔的怅惘。可惜女人决不愿顾及到这些。唯其如此,女人必须终生背负着无奈而钻心的后悔。
     
  平凡
  
    越来越多的父母热衷于造就神童。绘画、音乐、表演……一切能使孩子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都渴望尝试。
    其实,对孩子一切技能的培养都远远比不上去陶冶一颗自认平凡甘于平凡的心灵。漫漫人生总有挫折总有坎坷,父母之爱纵然绵远深厚,却无法抵挡孩子命定谈承受的那一份磨难。只有让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只是平凡渺小的一员,无力回天也无法逃避一切困难,他(她)才有接受挫折的勇气,也才有超越挫折的自信与力里。
    养育一个超凡脱俗的孩子,也许算得上是父母的骄傲。可不该忘记的是: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希望与成就,既已为人,孩子的一生岂是父母的良好愿望所能塑造?
     
  优势
  
    单身男女会觉得自己形影相吊难享天伦之乐。结了婚的人又常说自己悔不当初,无论感情上体力上,婚姻带给自己的都是入不敷出。
    不独在感情婚姻方面,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悲观地看待自己的现状,以为别人至少比自己幸运。
    其实各人有各人的快乐与苦难。单身或许寂寞,但无牵无挂自由逍遥;婚姻或许沉闷,但相携相伴温情和熙。
    不必羡慕别人,每一份优越实在都是以一种缺失换得。
    而做人的信念与乐趣就是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漂亮
  
    聪敏的女孩不一定总是有自信,但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却绝对充满自信。
    这决不是说漂亮女孩没有头脑,盲目自信。实在是体现了人性对美的追求。
    漂亮的女孩就象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人们对她的小心和迁就都是必然。
    她会处处受到优待,即使偶尔闯了一次小祸,只须知错,抱歉地浅浅一笑,透着一派天真,谁会忍心去责备?
    好啦,错了改嘛!如此轻易就能摆脱困境,天下还有办不成的事?
    自信有了,聪敏也就跟着会来。
    所以,恭维女孩,你不必说她如何聪敏,只须说――漂亮。
     
  自制
  
    有的男人明知烟酒过度会伤害自己,下了多少次决心来戒绝,但最终往往是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嗜烟嗜酒本不足道,出尔反尔的游移,却暴露了这些男人缺乏自制的特性。
    男人因为很少有纵情流泪的机会,不得己常从烟酒中求轻松。暂时的逃避、适度的放纵也许是人性的一种常态,不能自拔的沉迷却只是无能的软弱,也是人生最大的桎桔。
    男人需要面对的世界严酷又多变,多少事业的成败往往都只在于分毫间的进与退。不要以为自己意志如钢无往不胜,连自己的喜乐都无法自制,又怎能去控制这周围的一切?
     
  不忍
  
    仁慈的女人总是胆小。不忍伤害有生命的东西,且不说杀猪杀羊之类的屠宰,很多主妇甚至不忍面对待宰时活鱼的眼睛。当然也没有女人为此拒绝吃荤。
    “妇人之仁”除了指目光短浅之外,是否还有虚伪造作的含义?对人来说,世界充满了太多危险的诱惑。要么深陷其中以致“不仁不义”,要么六根清静,无欲无求。可是聪敏的女人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借别人的手“行恶”,让自己的嘴享受。所以女人都愿意装作胆小,这也不敢,那也不碰,无非是想在得利的同时又博取一个好名声。
     
  送礼
  
    生活中,男人比女人担负了更多的送礼任务,不仅要送恋人、妻子、子女,还有成群结队盼朋友。
    男人为此尝够苦恼,每到送礼总是一筹莫展,最好是红包一塞万事大吉。可送钱,太随便:送工艺品,不实惠;送日用品又太娘娘腔……
    女人为什么送什么都没麻烦?
    是因为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太高大窄,还是国为男人太轻视平凡生活的质量,不懂得去经营?
     
  要求
  
    女人选丈夫时要求多多,雅至文凭名望,俗至身高收入,却从未有“会做家务”这一条。
    再怎样自以为是,女人总心虚地以为要男人做家务太过苛刻。那么,不提为好。
    可丈夫不是摆设不是不食五谷的机器,丈夫是要伴着女人共沐世风、同求生路的。感情也罢,事业也罢,成人的世界必须一切自理。没有日常生活能力的男人,往往更需要保姆。
    而家庭中,心甘情愿的包揽与迫不得己的服侍,其间的感觉,于女人有若天渊。女人不明白,自己对婚姻说不清道不白的哀怨,大多源于这些日常的琐细。
     
  家务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常常忙里偷闭做家务。很多人对此感到惊奇。有什么可惊奇呢?即使是日理万机的首相,总也有家,总也有爱。
    因为爱才组成了家,因为有家才有了家务。如果爱家、爱这一份生活,就会欢欣情愿地去做这琐碎而永远的家务。工作之余热衷于家务的女人决不是平庸没有追求,而是心中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心,对家庭的欣赏。
    做家务是体力的付出,也是爱情的奉献。
     
  任性
  
    在爱情婚姻中品尝苦果的女人,多半都有任性的特点。这倒不是说女人任性难成佳侣贤妻,而是说,她们总是天真。
    任性的脾气常是在太过优越太过顺利的氛围中养成的。这种氛围下长大的人总是天真地相信世上所有的人都倍加喜爱自己。任何人说爱她,她都觉得理所当然。甚而相信即使自己做错,一切都可重新开始。临到无可挽回,以为别人的原谅当是天经地义。
    想过没有:除了你自己,世上有谁会欣赏喜爱你到无欲无求?又有谁必须原谅或者承受你的过失?
     
  闺怨
  
    二十岁的时候想闯天下。于是,选了一个远方不甚发达的小镇,要独自去采风漫游。
    正是冬天。临行之际,翻出一件男女两用家中没人想再穿的旧大衣,一披。灰扑扑暗淡淡,征尘未染,已是满脸风霜。对着镜中的我,家人说:这样也好,不会有人当你是女孩,反倒安全。而我以为那是种赞美。
    自懂得性别开始,我以为女孩儿本该如此,能够尽力掩去自己天性的温柔是成功也是必须。
    当年,我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多年以后,看电影《玉卿嫂》――一个几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妇女身上的故事。镜头慢慢推近,近景:玉卿嫂嫩葱似的纤纤玉手,伸向洗脸盆,手指在水面上轻轻一弹。水温刚好,于是绞一把热毛巾。那个温润晶莹的绿玉镯子,随着手的动作在腕间滑行。
    一连串动作,是这样温婉从容和煦。我惊诧自己从不知道:女人可以这样做家务,女人这样做事这样做人是多么美丽优雅。
    大观园中的悠闲、琐细、散漫、庸懒,种种女儿娇态,突然间掠过心头。黑暗中,我几乎泪湿于襟。
    这悲哀,不为林妹妹,无关玉卿嫂。
    想对身旁的人说,说我真想做个家庭妇女,做个纯粹的主妇。不要再满身盔甲,不要再声嘶力竭,不要再馏铢必较。
    我要:柴米油盐之余,一针一线绣幅好景致,种花植草,每天采一束滴露的鲜花,置于饭桌中央。当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我是相信的。我也还要念念旧诗,练练毛笔字。
    就这样,来度过一个又一个静寂的白天。然后,等待亲人归来。在昏黄的灯光下,扯着家常扯着诗,直到夜来入眠。
    其实,并不真的甘心退缩到方寸天地。只是想找回属于女人的一切。渴望在如今稀世的散淡悠长之中,自然地养育出一份女性的雍容、高贵、娴雅和柔媚。
    便是这样,此生也难求啊。
    常常要问朋友:是我们错过了属于我们的时代?还是我们贪婪到错乱了自己的追求?
    谁能告诉我?
    唐诗宋词的时代,多少弃妇怨妇藏在深闺,暗叹“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我,该不该重吟文天祥的名句“辛苦遭逢起一经”?
     
  我想有个家
  
    卖成套家具的地方,顾客总是川流不息。走进家具店的人,并不都打算买家具。
    我们都背负着太多的压力,很难有心情轻松的一刻。
    我们都面对着太多的无奈,很难有柳暗花明的幸运。
    我们都咀嚼过太深的孤独,很难忘却惺惺相惜的渴求。
    我们都太倦于旅途的奔波,很少能发出那一声心满意足的长叹。
    然而,人生毕竟公平,因为我们有家。虽然常常只有一间房一套集中了多功能的家具。可家一样温暖舒适,令你向往令你牵挂,令你觉得付出再大的辛苦都值得。
    家永远是人类心灵的归依和寄托。
  
    闭上眼睛遇想:一套喜爱的家具构成了家的存在家的氛围。那是你渴望归去的地方。于是,走在街上你会情不自禁;你会被橱窗里的整套家具吸引。推门而入,就如同来到一个你喜欢又想拥有的家,而此时此刻,行色匆匆的你会全然被一阵温柔的期待所覆盖。只是这一份期待温柔得令你觉得不一定非要实现。
    那,也是一种心灵的小慈。
  
  素手掬月 2005-08-24 15: 40
  
  --------------------------------------------------------------------------------
  
  善待自己
  
    过生日的时候,总想有人来表示些什么,好让自己知道旁人还很在乎你。及至收到了那些生日礼物,往往又淡漠伤感得如灰如死,到底年年都有一个生日。零零总总大大小小的礼物收了几十年,买来送去,一手进一手出,谁又知道这份礼物是虚应的景?还是真爱的心?
    人,其实都很贪,要的是旁人的一颗心。
    去年生日,果真得到了一颗。朋友递给我盒子。是请精品屋包装了的:湖蓝和银色相间的彩条纸上覆着一朵淡红的玫瑰。我取下那花,小心地层层拆开这包装时,感动得几乎落泪。就因为这一层精美的包装,看到了朋友诚心的祝福与关怀。知道在他心里定是这般精心爱护我的。
    有些事确实是我辈凡人参不透的,比如常常要被这精致的外表迷惑,常常认为好的包装就是对内在的一番珍视。因此,才有了那些贵得不合理的名牌服装吧?一直以为时装只要能烘托出自己的优点,都是上品。而且,薪水阶层,与其买一套名牌,不如买几套好看的。反正是穿衣服,不是穿牌子。直到收了那盒生日礼物才明白:人也渴望给自己一份精心的照顾、一款好的包装。不仅仅是炫耀自己工作出色能赚钱,更是对自己的爱惜和欣赏。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想法:再好再贵的包装来就自己都不过份。
    爱名牌事实上是爱自己。年轻人更是如此。所以,名牌流行。
     
  不兑现的许诺
  
    荧屏前大多数广告都是化妆品广告。
    大多数化妆品广告都有一个青春逼人、肌肤娇嫩的美女在告诉你使用化妆品的效果。
    每一种化妆品都向你许诺:永葆青春。
    于是,常常有人问:该使用哪一种化妆品?
    迄今为止,世世代代最令人困惑痛苦的难题,也许就是衰亡。人类至今也未能真正明白:为什么人的机体会老化而终至于死亡?
    生命是如此美好,活着又是如此千恣百态令人沉醉。然而,无分贵贱贤愚,人都终生要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延缓衰老,就是延缓死亡。
    古有道家炼丹,今有医学冷冻。殊途同归,其实都是抗拒死亡留恋人世的努力。
    然而对丢芸众生而言,这些努力、实践不仅遥远甚且不能企求。唯有唾手可得的物品,才能聊解心头的焦虑。等级不同的化妆品因此而产生。它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觉得保持青春延缓衰老是一种可能。
    其实,化妆品最大的功用,不在于对皮肤的保养,而在于对人类心理的安慰。
    因为岁月无情。
     
  咖啡情绪
  
    平日口渴时,我多半想到白开水。
    有客来,最愿意做的便是煮一壶浓浓的咖啡,让香气溢满居室久久不散。既表示待客的诚意,也希望咖啡因催动起属于青春的激情,因为这一夜的谈话,总归是海阔天空没完没了。
    喝咖啡于我是一种仪式,它代表与朋友约会交谈。
    不喜欢同自己的丈夫单独去咖啡馆(不是指去吃饭)。总觉得咖啡馆的情调不是为夫妻而设。一男一女默默地对坐,没有恋爱时的窃窃私语,沉甸甸的颜色、昏暗暗的灯光都象征一份沉重一份苦涩。这,常常令我有一种如在电影里的错觉,以为自己就是电影里的女主角。而这类镜头,多半寓示着不如意的婚姻,寓示着无可奈何的分手。几人如我,正痴心祈祷着天长地久,断不敢去冒这样的险。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与好友同去咖啡馆。选一个安静的角落,握一杯暖暖的咖啡,静静地相对,在一同长大一同老去的时光里,渭叹生活。这样的午后是一种悠长的幸福,因此可以体验到人生的细致与精美。常想:如果终生都能有这样的一刻、这样的心境,做人还有什么可以抱怨?
    也曾经一个人去坐过咖啡馆。在巨大的玻璃窗前看行人匆匆走过,看室内对对情侣的柔情蜜意,将自己安排做一个绝对的旁观者。只可惜那样一份希望全然落空。形影孤单的我,在别人的眼里,竟如孤苦无助的弱女在作寻死前最后的沉思与享乐,无意间招来一片怜惜又诧异的目光。
    于是知道:一个人喝不得咖啡,一个人坐不得咖啡馆。
     
  挡不往的诱惑
  
    曾经流行过罐装可乐荔枝糖,流行过萝卜裤乞丐衫,流行过录相机,也流行过卡拉0K……今冬流行的是炒股票,是手编绒线长大衣。
    流行的势头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从没有厌倦的时候。
    不管我们如何刻意要追求独特,上海街头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变得满世界的柠檬黄或者别的什么。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时兴的东西,你总会不由自主地去追逐去模仿,并因此才觉得心安理得。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你又怎能不在流行的漩涡里打转?
    流行是都市生活的标志。
    流行是都市人特殊的心理需要。
    孤独也许是都市人永难治愈的病疾,而流行则是抵抗孤独的手段。
    红尘滚滚,人流如织。尽管我们总在公共汽车里拥拥挤挤,总在商场马路上摩肩擦踵;尽管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可以谈天的地方;然而,心与心的距离却相隔遥遥。没有人能走出自己,也没有人能融入别人的生活。
    于是,匆匆交臂之时,总渴望有熟识的东西出现。流行的东西便成了陌生人之间共同共识的标志,它给有着深深孤独感的都市人带来几分大众的认同,几分亲切和几分安慰。
    而都市里交通的发达,信息传播的迅速,也正好为流行提供了最佳的条件。上下班时听到的新闻,影视中一瞥的款式,都可能成为一哄而起的仿效目标,成为流行。
     
  薄胎瓷器
  
    平生尤爱薄胎瓷器之类的工艺品,总想捧它几套回来,辄可篷筚生辉。无奈家里居室委实太小,我又常磕绊,不忍心看着它顷刻间就碎成千片。
    曾经陪一位朋友去选购薄胎瓷器。那家店如上海所有的地方,人流不断,喧闹拥挤,营业员的脾气也并不好。但在我们挑选的时候,营业员却是细声慢语,小心翼翼地展示着一件又一件,动作轻柔温和。朋友对薄胎瓷器的珍爱自不待说,连经过的顾客也都放慢步子,唯恐弄碎了这些制作精湛的艺术品。
    对这些精致的工艺品,不管人们是否真心喜爱,每个人都会小心地珍惜它,避免它的破碎。因为谁都知道,那份价值更多地依赖于它的完整。倘有破损,便是致命的重击,永难回复。而那永远抹不去的裂痕,又会带来多少的遗憾?
    那么多的人都懂得怎样爱护这娇嫩的艺术品。人不是一件更精巧的艺术杰作吗?人之对物尚能如此无微不至,那么,人之待人呢?
     
  名牌
  
    花几个月工资买一双耐克,再花几个月工资买一套仙奴时装。等到终于装配成套,已是清风两袖。而,只一套名牌,如何能挡住四季的变化?
    名牌不属于工薪阶层无名小卒。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钱。
    名牌的光彩只限于名人――相得益彰。即便风格不对路,至少大众会知道谁能奢华。
    而无名如你我,哪怕穿一件圣?洛郎亲为设计的礼服,万人争睹的也是大师的艺术。在这样的光芒之下,豪华与品味,于卿何事?你,只不过一具不甚贴切的衣架,没人感兴趣。
     
  至尊君王
  
    不断地有朋友乔迁新居。万喜丛中一点忧,友人们碰到同样的问题:房子,怎样装修?用什么装修?
    曾经自以为很潇洒:有得住便不错。不想去刻意经营。但事到临头,仍然起劲地筹钱、请工人。忙进忙出几个月,力求做到别出心裁。
    据说,家居海外的朋友在惊问:上海人为什么倾尽积蓄去装潢这租来的房子?企望终老于斯吗?况且房子的外表并不怎么样。
    没有人能回答,除了上海人自己。
    常常,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在拥挤到摒着气也难以站立的公共汽车里;常常,在五颜六色美轮美奂的高级舶来品面前,会觉得自己活得多么卑贱多么不值:几乎就是贫无立锥之地。于是,我们只好学会默认难堪与委屈,学会掉转头去快步回家。而家,就在那一幢幢灰扑扑的新工房里,每个门号每个楼面每扇门都是相同的。在那样精疲力尽缺乏自信的时候,面对每一扇相同的门,你是否有勇气推门而入?门开的刹那,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谁的家?
    我们怎能不刻意装修房子?
    去挑选最不常见的、小批量产(最好是仅此一份)的灯具、墙纸等等,用以布置出一个独一已二的氛围。
    产权归谁并不重要,只要这是家的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方天地里,你才是至尊的君王,活得自在、舒适。
     
  节日
  
    不喜欢将过年说成节日。不管阴历还是阳历,过年都只是一种属于大家的公众仪式。
    而节日,应该是属于个人的纪念。
    节日是在满布星云的夜晚去听一场久盼的音乐会;或是面对银幕,与心仪的发仔同生同死同闯江湖。
    节日是当你浏览旧书铺时,找到一册遗失己久却又一直梦魂相系的好书。
    节日是在迷迷??之中,读到一段今你豁然开朗的文字。
    节日是初恋的第一次约会;是细雨的黄昏蓦然被情人拥入怀中。
    节日是你鼓足勇气说:我们结婚好吗?
    节日是迁入新居的那一天。
    节日是独自运行,知道从今以后承担你的只有你自己。
    节日是懂得纵然人生是苦,而活着就是美好。
    节日是你新改了一款发型。
    节日是百无聊赖时有人邀你出游;在泛泛而谈时,突然感到对方是位相知相契的挚友。
    节日是电台为你播出你点的歌,是你心中的偶像给你回信;也是跟着姜育恒万人同唱《再回首》。
    节日是你终于决心从此拒绝所有庸俗无聊的人与事。
    节日是无处诉说的时候,伴着卡拉0K唱一曲忧伤之歌,而别人告诉你很象原声带。
    节日是迎接一个初生的婴儿;是孩子第一次开口叫你妈妈或爸爸。
    节日是你生命中的特殊痕迹,代表着瞬间的顿悟和意外的欣喜。
     
  钟去钟来
  
    橱窗呈陈列着各式钟表,在这么多花样百出的钟表前,我站了很久,紧张地盘算着,发现:我喜欢的总是我买不起的;我能捧回家去的,都是我不喜欢的。我说的是多年前我新婚时,奉母命为新房买一架闹钟时的情形。
    踏破铁鞋,终于在有名的亨得利钟表店找到一架样式别致而又便宜的闹钟。真正算得上是绝无仅有。这种样式,当时上海只有这里有,这家店里也只有橱窗允落里睡着的那一架了。方方正正的钟面,白底上刻着黑字,钟面两旁各竖着类似屏风的黑漆铁片,铁片下面是大理石花纹的塑料脚架。天知道,这是哪个年代哪个厂的产品,大概也只有我这种戴着深度近视学生眼镜的姑娘才会买它。可不?营业员动作麻利,满肚堆笑,乐得好似做成了一笔大买卖。我把这表面已积满灰的闹钟捧回家中,细心地甩绒布擦出了它原有的光泽。
    这钟就静悄悄地站在书架上,轻声吟唱着。一批又一批友人来我家里叙谈玩闹,可很少有人注意这钟,而它也总是温馨地躲在角落里,注视着我们的快乐。
    那天,是夏季,钟停了。去灰,加油,用尽办法,指针仍然停着不动。家里少了一样度量生活内容的东西,而我们这两人世界的生活如故。早晨醒来已是阳光普照,起床,整理自己和房间,刚刚吃完早餐,已闻见邻家的午饭香了。于是准备午饭,午饭以后便开始静心读书,直到送晚报的自行车铃声把我们唤回红尘,仍然是做饭,吃饭,伏案于书和纸之间,直到累了,入眠,直到第二天早晨醒来。想不到没有时间的生活那么逍遥、自在、清朗。两个人静静地交谈,也高声地唱歌。我说,这样的日子,真好。
    还是去买了一架新闹钟,洁白又轻盈的那一种。因为单位里实行了坐班制,我必须请闹钟准时唤我去上班。
    这白色的闹钟仍然站在书架上,纤尘不染,兀自有节奏地唱着滴嗒。不知怎的,从此以后,我时常失眠,有时梦中也竟被钟声吵醒。后来白天晚上都会被滴嗒声弄得心烦,于是怀念起先前那架静悄悄的老钟以及那没有钟的美好时光米。
     
  雨禅
  
    忙里偷闭。打电话约好友,午后去外滩的肯塔基餐厅坐坐。那快餐店自开张以来,总被我们当作咖啡馆在泡着,取其明静爽快,宽敞少人,而且没有呛死人的香烟味。
    年岁骤长,朋友相聚希望的只不过是一方安安静静的场所,情不情调倒在其次了。
    出门的时候,天阴阴的,地上也透着潮气,我们相视一笑:这样很好。必须步行的这段路程,不会热得出汗。
    依然要了果珍和茶,却第一次选了靠窗的位于。相对坐下,又是轻轻一笑,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满意。
    十几年了,多少闺阁里的悄悄话,多少少女心灵的悸动,多少泪水,多少感慨,都在每一杯饮料中缓缓流过,如今留下的,只是眼梢眉头的丝丝皱纹,以及一份欲说还休的心境。
    不再是海阔天空,话题变得很实,说得也很少。终于知晓很多挫折很多伤心,都是人生必修的课程,自己也并没有比别人多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深刻。不必多说。而对人生的阐释,又几时能说得清?
    能够温情相对,就己是最大的福份。
    喝一口橙黄酸甜的果珍,看窗外。我说:“下雨了。没带伞。”
    “你不是喜欢雨天吆!”
    说的是许多年以前吧?
    还记得做学生时,一遇雨天,就朝门外冲。拦也拦不住。说是:喜欢细雨中孤独的谩步,喜欢被大雨淋得透湿时的酣畅,也崇尚雷电的激烈、狂暴、干脆。那时,常常劝同学一起去淋雨,告诉他们这种雨中的诗意,带给你人生不同程度的审美启示。常常宣称自己是雨的女儿,唯有在雨天,才感到身心的宁静痛快。即使不在雨中,在家捧一本书,也因为有了雨声的管响,而显得安定自足。
    日历轻轻翻过。
    仍然是最好的朋友,仍然有最渴望的相对,我却显得烦乱,在雨天。我不时看表,某一时辰有我必须赶去处理的事情。如果雨不停,怎么走?
    朋友打趣:“别急。如果你还想淋雨,我舍命陪君子。”
    即使豪情依旧,也不能浑身滴水地走进别人的办公室吧?
    我专心看窗外,期望如注的豪雨,能在我的析祷和我的念力下,变小变无。窗外路上,不时有没带雨具的行人在横冲直撞,狼狈至极。看着,令你不自觉地变得冷酷,因为你觉得滑稽,想笑。有着隔岸观火的超然、漠然以及闲情。
    蓦然心惊:所谓的诗意所谓的浪漫所谓的豪情所谓的好风度,其实是凭着先天超然物外免受其害不为所累的优势。少年时的爱雨,是因为没有生活的重担,不必风雨兼程折腰谋稻梁,淋雨只是暂时的随时可自行中止的游戏。今天的怕雨,也纯是为了有必做的工作在等着,而而天势必增加工作的难度。
    就这样简单。想及,却仍是一层黯然:清清楚楚地看着好心境好事物离你远去,而你束手无策。
    常有人分析说,时间将一些原本并不美好的记忆幻化成千古的完满。其实,时间又何尝不在剥蚀那些令人快乐的包装,叫你不想睁眼看世界。
    于是,人可以上天入地,却对时间无能为力。
  纸上对话 书当快意读易尽 客有可人期不来
  
  命运
  
    ◇记不记得?很多次对你说做人最不堪忍受的便是人格的侮辱。每次都以“文革”举例,每次都对着你感叹凡人的脆弱和无奈。而你总是说“其实未必”。
    当时的确不明白你到底要表达些什么。直到近来读杨绛女士的《将饮茶?丙午丁未年纪事》(三联版)后,才有一种如梦初醒的震撼。
    “文革纪事”最让我心动的是杨绎彼剃了阴阳头的那一段。被剃了阴阳头的杨绛,居然回到家里,利用女儿剪下来的头发自制了一顶假发套,每天戴着它平平静静地上班下班,读到这星,突然就想到你的话:人未必脆弱。
    人格其实是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并不是别人想侮辱就可以侮辱得了的。恶运临头的时候,别人也许可以践踏你的尊严,剥夺你的权利,甚至逼取你的生命,但却无法夺取你心里对自己的尊重。只要对自己仍然充满理解和尊重。就不会有卑微感,就会有勇气去藐视恶运,也就有能力维护自己的人格。
    由此,我又想到,人其实无分贵贱愚慧,唯一的不同便是精神境界的高与低。而生为凡人,也许无奈于周围的世界,无奈于命运的变幻莫测,但却肯定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精神境界。
  
    ■的确,在“文革”那种实行戮心的年代,维持人的自尊和理智,是最有力的反抗行为。我想到了孔子说的“仁者必有勇”,杨绎先生不是这样的“仁者”吗?
    昨夜灯下正好又在看杨先生的文章,那是在《读书》上写的《记杨必》。文章写得极冲淡,但让人感受却是很沉重。人才难得,妙手天成,然而象杨必这样的人杰却在不经意中被毁弃。读罢文章,我的惋惜与沮丧之情久久难以驱去。这种心情,就象前几天读完唐振常先生的《往事如烟怀逝者》(上海人民版)时那样。是天珍易遭暴殄,还是凡人永远不会懂得天才的价值?
    扬先生、唐先生用他们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指点出如杨必、陈寅恪、吴雨僧等聪颖俊彦之士、硕学宏儒之师的妙处,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由纸间印入我们的心灵后,我们不忍面对他们的悲剧。
    这是文字的魅力,现在己难得见到具有魅力的文字了。
     
  激进
  
    ◇即使对世事人生有相同的认识与体会,女作家的作品,总是更能打动我。也许是因为那份男性学也学不来的细致、敏感和悲悯。
    刚刚在书摊买回一本美国女作家巴巴拉?拉金斯的小说《女性热潮红》(中国文联版)。
    一群女权主义作家。她们参与了美国六十年代所有激进的社会运动。交织着成功、狂放、反叛的青春,被她们视作自己的标志。但时间总要流去。青春不再,机体开始衰老,一度倡导的生活方式已经过时,她们也因此从社会的先锋变成平庸的大众。于是,有一种被否定彼抛弃的恐惧与迷乱。
    这是否就是“英雄末路”的凄怆与悲凉?一种不承认自己走下坡路的黯然,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
    人,往往很难无视自己昔日的荣耀。而在过去辉煌的阴影中讨生活,是注定要痛苦、压抑甚而自虐的。
    沉溺过往的一切,是否源于拒绝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
    我总以为偏爱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时候都该认真地对待自己:不放任也不苛求,不媚俗也不遁世。
    也许,很难将这一切,用于女权主义者身上。因为她们的价值本身就是反文化反社会的超常。
  
    ■象《女性热潮红》中的一群女权主义积极分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逐渐衰退,甚至其对于女权主义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了修正。然而她们几十年充满挑战的行为毕竟给社会、文化带来了新的、积极的发展因素。当她们成为中产阶级后,无疑要比过去的文雅淑女更富有建设性。
    最近读到另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漓江版),这本书同《女性热潮红》一样在封面上充满了激进的红颜色。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曾与金斯堡的《嚎叫》齐名,被一同推为“垮掉一代”的代表作。作者只用了三个星期在一卷三十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完成,一九五七年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轰动。小说中一群年轻人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反叛行为,启示了六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
    每个人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评价嬉皮士运动。
    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文化、人的创造力的体现,进入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强大物质力量往往会使人沉湎其中、丧失创造力,如果没有人出来打破那种日益满足、日趋消蚀的局面,人的文化将面临退化、湮灭。只是,芸芸众生,要成为他们的先驱、要保持创造力,自然要付出超常的代价。
    嬉皮变成了雅皮,从前不少惊世骇俗的东西为常规所接纳,文化就是如此才得以延续、发展。
    以为嬉皮士运动仅是一场烟消云散的顽童嬉戏,那真是太肤浅、太轻浮了。
    嬉皮士已经过时、衰老,可读者的理解力却不应该衰退。
     
  沧桑
  
    ◇我不认为言情小说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事实上,真正传世的作品,有哪部不言情?爱情中往往体现出极端的人性。
    曾经读过琼瑶的全部作品,再看继之而起的岑凯伦、姬小苔、严沁等等,感觉上大致相同。并不相信她们真的肤浅到不懂人生,而是从此看出了女性的局限:“总是不由自主地为自己建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哪怕这境界注定虚幻。”
    亦舒便不同。
    同样是告诉你关于爱情关于男女的故事,亦舒的结尾总把你逼入死角。那是一种曾经沧海之后永远的落寞与无奈。也许仍在期待,但在期待的同时却清楚地知道:一切的希望最终不仅会落空,甚而你须为此陷入生死皆不能的境地。
    我以为《喜宝》(花城版)身上最深刻地体现了这种两难。失去父爱,从小在贫围中挣扎的喜宝,一生有三个最大的愿望: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有很多很多钱也是好的。再有就是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存着这样的向往。今人不忍目睹的是,如此出色的女孩,最终却成了一个想爱但不知该爱谁、没钱会死、有钱更不幸的人。活着成为摆脱不了的黑洞。
    亦舒的作品正是在这基础上,发掘出现代人的茫然、失落和先天的遗憾。
  
    ■亦舒作品中所传达出的那种“沧桑感”,情窦初开的少女还难以体识,自以为阅尽人世的少妇无耐心去辨味,这些作品因此错失了一大批最该读它的人。
    亦舒与琼瑶的差别恐怕不只是作家个人禀赋、气质的差异,象亦舒作品中人物的心态,非得要现代都市的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不是那种蒸蒸日上的感觉,而是绚烂之后的情绪。也许对于香港作家来讲,早于六十年代也是写不出来的。
    从曾与张爱玲女士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读出类似的味道。上海的四十年代就是不同于三十年代,包括张爱玲的作品,撇开作家的才情,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一种以前所没有的深邃和悲悯的东西,见事识物中增添了这样的感觉,作品就变得厚实、复杂起来。最近一两年,竟有三家出版社(漓江、上海书店、上海文艺)都重版了苏青女士的《结婚十年》,至少说明她的作品还有一些魅力。
     
  伸冤
  
    ◇偶然看到一组清末记述“杨乃武案”的笔记,大为感慨。真是辛酸又滑稽,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法制史似乎就是在不断地制造冤案和平反冤案。老百姓的心愿和出路也就是一次次等待。欢呼清官的出现。
    从阳间到阴间,从包公到钟旭,清官们大恩大德,一手撑起一方青天。于是,原本属于历史的罪恶,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个人的恩怨。只要唤来一个清官,揪出一个坏人,便以为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从此万事大吉。
    读清官事迹,总诧异为什么历代清官的功迹都如出一辙。细想之下才明白:既然已经陷入个人间的恩怨,也无非就是大同小异了。
    应该有人想到过:没有一个个人能承担起属于历史的责任。清官也如是。
    何况,历史上被誉作青天的人,本身大多最终冤屈而死。就象这几天我正在读的高阳的《清官册》(中国友谊版)的主人公汤斌,虽说幸逢盛世,适逢明君,也一样以清廉正直而罹罪,革官降职,郁郁而终。不知道他是否也在等待昭雪的那一天?
  
    ■等待着别人来昭雪自己的冤屈,这只是无可奈何中的期望。中国的平民还有比滚钉板、告御状之类更加积极、有为的想法,那就是做一个替天行道、为己复仇的侠客。不远万里、不辞万难,最后铲除恶人、复仇雪恨。当然,也只有把历史的是非恩怨人格化,才会有大快人心的解决。
    在米兰?昆德拉的《玩笑》(作家出版社版)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于复仇、伸冤的故事:卢德维克是大学的学生会干事、积极分子。因为被误解和冤枉,他遭到了开除党籍、学籍的处分,放逐到矿区去挖煤。十五年后,卢德维克遇到当年整他的人的妻子,为了复仇,他便勾引她,试图造成当年整他的人的痛苦。等到卢德维克终于将她降伏时,他才知道那个整他的人早已追逐婚外恋的时髦另有新欢,巴不得将妻子转让出去……
    如果人放弃了原则,随波逐流,不再坚持成为某种道德是非的象征,那么一场认真的复仇、伸冤就会失去了对象,变得非常可笑。在一个日益社会化、历史化的世界中,执著于人的个性就会成为一种讽刺。
     
  留学
  
    ◇又一个朋友要负笈重洋,临别之际,唯有道一声珍重。我,不会再说祝你一帆风顺之类的话。留学生的艰难,早已知详。
    走了那么多人,留学生文学也因此方兴未艾。可说实话,我很没有信心。再怎样写,也不会超出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大陆有友谊和福建人民两种版本)。
    这本小说初版于一九六七年,一问世即风靡台湾,当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更是人手一册。连旅美物理学家杨振宁也特地为文推荐,说它道尽了留学生的心。
    虽然也有打工也有血泪,於梨华的贡献在于深刻逼真地传达出留学生迷茫、懊恨的情绪。青春蹉跎,尝尽无根的痛苦,才发现所有的辛酸、拼命的奋斗换来的辉煌原是做给别人看的,鸿鸽高飞或者衣锦还乡都只是为了在别人的眼中树起一个自我。
    而自己,根本就已在旁人的期待与羡慕中迷失。
  
    ■留学,就象一种仪式,从六十年代的台湾传到了八十年代的大陆。
    岂止是中国。二十年代,许多美国青年学生厌倦了自己周围那种色彩贫乏、纵情财富和崇拜机器的生活,纷纷搭上法国客轮,到欧洲去寻找优秀的生活态度和优美的艺术传统,试图通过流放得到拯救。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理想中的价值观念在欧洲也早已失落,剩下的只是不同的兑换值。
    虽然失望,可是欧洲的留学生涯毕竟深外地改造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当这批人回到美国时,竟象一个格格不入的异乡人,他们成了精神上无根的一群。于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痛苦之中对整个现代生活的本质和人类文化的价值发出了追问和思索。他们中产生了约翰?多斯?帕索斯、海明威、达希尔?哈米特,托马斯,沃尔夫和埃?肯明斯等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其中还有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象马尔科姆?考利,他曾回顾和总结了这代人的生活、思想历程,写成了《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上海外语教育版)。这是一部经典性的文化史著作。
    留学是一种文化里程。咀嚼个人感受到的失落和困顿,并且将那些小悲欢通俗性地传达出来,固然可以博同情于一时,但也会渐渐消蚀了文化的深沉涵意。
     
  文化
  
    ◇现在,好象凡能连句成篇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文章刊印出来。印刷品铺天盖地,却再难见精致的美文了。因此,倦极无聊或心情轻松时,我都情愿一遍又一遍地重读《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上海书店版)。“丛刊”所选都是明、清两代的笔记小品。
    尤爱《浮生六记》。夫妻恩爱,浮生遭际,只不过平白叙来娓娓道出,怎么竟会这样叫人感慨、向往?每每读后,不禁要说:原来长生殿里的浪漫,除了贵为天子的唐明皇,还有一介寒士沈三白;原来除了哭哭啼啼之外,中国女人中还有害娘这种可羡可叹的角色。
    如果要一言概之论《浮生六记》,我想唯有冲淡两字。
    冲淡不仅是指文字技巧,更是那种生活所体现的文化氛围――舒缓、旷达、优雅。沧浪亭里夫妻对诗,或许是因为远离俗务而濯尽污浊。但一块臭乳腐,居然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了。经过这种文化的陶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
    只是,这种文化,我们几乎已难以企及。
  
    ■中国的文人确实有种艺术人生的天赋,这也是他们应付艰辛的世事的手段。多少人间苦难都化作笔底的因果报应。最怕读的就是古代的笑话,那里面的形式多半都谐近乎虐,充满了刻薄与怨恨。古代文人想认真表达些什么,往往出言不逊,如《儒林外史》。稍具幽默匠心的倒时见于游戏的对联。
    难得平常,《浮生六记》的可爱就在于从已常琐碎中发掘出情趣和意味。
    闲来读读《太监生涯》(北岳文艺版),作者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文字也很通达、轻松,但看完书后我却难以平静。维持着宫庭日常运转的就是那样一种病态的人物和畸型的制度,朝廷纲纪能够持中桓常吗?而处于这样朝政之下的文人怎么可能心平如水。
    背负着那样扭曲的现实,难于做人,刻意作文。于是,很多时候读解古人的文章成了一种费力的索隐,成了知人论世的文化。
  情书
  
    ◇初进大学时,第一次读徐志摩的诗,就被他优美的音节多情的姿态吸引。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被我仿造了多少遍,用在不同的文章中。那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至今都让我感到一种和着忧伤、欢愉、幽远的情怀。更不用说《偶然》的无奈,是怎样触动过多梦年华的愁绪了。
    说了这么些,请不要因此误会。喜欢志摩的诗,未必喜欢志摩的人。对于徐志摩的讨厌,是在读了《爱眉小札及其续编》(浙江文艺版)之后。当然,讨厌的不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而是徐志摩的情书。表达至深情感的方式、语言可以多种多样,不能容忍的是肉麻。这肉麻二字不仅仅是指卿卿我我之类的语言,更是指心态上的“酸”和造作。
    想到了古代的中国文人,常常也会写,一些诗词赠妓。因为借着诗词语言特许的夸张精炼尤不致讨嫌,但心态上倒是与徐志摩等类后代一脉相承。不是至今也还有人将肉麻当情深?
    这样评价,也许对陆小曼失敬。书中附有她的日记,其实是她写给徐志摩的情书。两相比较,陆的文字要平实真挚得多。也许就因为她只是一个恋爱中的女人,而不是中国式的文人。
  
    ■同样是书信集,我特别喜欢萧红的。淡淡的叙述背后那种欲抑不住的忧伤,令读者深深地感染。打动人的,不只是她的书简,更由于萧红的坎坷命运。
    一九三六年,曾经相濡以沫的萧军和萧红,感情上产生了某种隔阂,萧红十分失望。为了摆脱这种沮丧的心情,她决意东渡日本。七月十五日,鲁迅先生在病中为萧红饯行。翌日,萧红独自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船上及到达东京后。萧红陆续给萧军写信,汇报自己的生活与感受。
    这些原本是很私人、很自然的通信,竞奇迹般地躲过了战争和岁月的种种劫难,被保存了下来,一九七八年,当萧军从故纸堆中发现了这批已经破碎的书筒后,百感交集。他将它们抄录出来并加以注释,先是在《新文学史料》上连载,以后又被辑为《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年以前,和许多人一样,我们从这批书简始,逐渐认识了这个奇才薄命的女作家。读完书简,就对萧红的一切产生了关怀,当我费了多年时间尽心搜集、爬梳了一大堆关于萧红的生平资料,以为可以写一本《萧红传》之类的东西时,书店里己有了三本萧红的传记:肖凤的《萧红传》(百花文艺版)、骆宾基的《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版)、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北方文艺版)。
     
  阅历
  
    ◇法国文化人似乎总有一种令你望尘莫及的优雅与浪漫,他们的作品也总是给你耳目一新之感。
    玛?杜拉的《情人》刚问世,便获一九八四年龚古尔文学奖。被翻译到中国后,立刻风靡读书界、创作界。仅我所见,国内就已有三种译木(上海译文版、北京版、漓汪版)。吸引读者的其实是那断断续续如诗如歌的叙述方式,以至使得很多作者着意仿效,当然仿效没有成功,这种形式并不适合他们。
    不能就这一点来断定中国小说家的拙劣。把握事物的心境、功力有赖于时间的磨炼。如果早几十年,我相信同样的情节同样的人物,玛?杜拉笔下的《情人》完全会是另一种风韵,故事可能会完整一些,人物要丰满一些,情感也必定
    然而,《情人》写于作者初恋的五十年以后。人到暮年,所能记忆的也不过是点点滴滴的片断,以及超脱这一份感情的客观冷静。玛?杜拉自己曾作过极好的解释:“在这里,怀念早已消失,哀怨也不复存在。所有的形象都是从忘却冲提取出来的。一切都成往事。”
    是否可以说是暮年的心境成就了《情人》独特的形式,而这是岁月流逝带给作家的造化?
  
    ■一个有序的生命过程,因为饱受过太多的沧桑、容纳了许多的侵蚀,会使人觉得再也无法将它完整地回忆、复述出来,人的感觉被沉重的生活碾得支离破碎。在玛?杜拉的《情人》中,即使是炽热的爱情场面,也不会让你感到可以释然、陶醉一下。
    阅历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
    不过,对于文学而言,阅历并不是决定性的。
    十八岁的法国少女萨冈写了一部名为《你好,忧愁》(漓江版)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十七岁的少女赛茜儿,她跟随独身多年的父亲过着一种放任不羁、为所欲为的生活。眼看父亲的女友安娜将把一套正常的家庭秩序和规范带进他们的生活时,赛茜尔设计离间了两个大人,使安娜因嫉妒和失望而陷于迷乱最后葬身车祸。读完小说,你会惊叹,生活中的一组小片断。一些小感受,在一个涉世不深的天才少女笔下。可以被连缀发展成为那样丰富、成熟、完整的感情世界。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书中弥散的情绪所感染,为之黯然伤神。
    对于有天份的文学家来说,不管是断垣残壁,还是空中楼阁,都可以被赋予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智慧似乎与年龄无涉。
     
  虚构
  
    ◇告诉你一个故事:
    一群哥们在复员的最初十五天结伴游玩后各奔东西。几年以后,发现其中有个人死了。所有人的回忆都证明当初分手时,死者是与一同伴共同离开的。这最后的同伴成了涉嫌者。初始他很坦然,清楚地记得自己从未和死者单独在一起。但众口一辞,以致他也不由得怀疑自己的记忆:最终连自己是否杀过人也不知道。
    真相大白,原来这是哥们安排的恶作剧,死者早在服役期间就死干事故。
    这是王朔的长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作家版)。读后,心情确是久久难以平静。在紧张的悬念背后,让我想到“三人成虎”的悲剧。有时候,偏见加固执就确认了一个虚幻的事实。而在我们的传统中,要更正这样的错误几乎没有可能,不只是没人相信你的辩白,更可悲的是:在众口一辞的强大压力下,人要保持独立、保持清醒是多么困难。
  
    ■真有意思,看起来历史并不是什么过去曾经有过的事实,而只是一种集体的记忆。
    所以,就不难懂得,那么多的回忆录记自己的事情都会发生错误,都会出现虚构。渺小、自卑的个人总是下意识地想进入历史,窍门之一便是在印成书本的历史中估定自己的位置,然后通过回忆化入,于是,他与历史同不朽。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曾与当时格格不入,似乎有一种要退出历史的姿态,可最后还是被人们记住了。就象最近在读的那本《文坛怪杰辜鸿铭》(岳麓版),我相信,读书人对于辜鸿铭的兴趣,绝不止于他爱留长辫、爱嗅小脚之类的奇行怪状,更主要的是,辜鸿铭对于西方文明、民族文化有许多独特、深入的认识,这是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所无法替代和窃取的。
     
  算命
  
    一年前,得知有位老师精通命理学,会推八字,几个朋友便兴冲冲他说要去玩玩。说是说得起劲,可约了几次,总莫名所以地没去成。我想我们大家都有点怕那个预言的时刻。
    想想也觉得奇怪:信与不信,都得努力活下去,有什么好怕的?况且,真有命么?
    人类在地球这个家园里似乎已统御了一切。可每个人,终其一生,往往都苦于找不到把握自己的方法,常常被茫然无绪的无助无力感笼罩着,常常要被迫承受一些没有理由的苦难,以致不得不怀疑一切是否皆有前定。
    这样的情绪自古己有。从易经时代开始,就有人在探究命理,有人说能解释这神秘的前定,这便是算命术了。
    直到今天,在信与不信之间,算命一行重又热闹,而比起算命先生,印成书的算命术,似乎更多了一层严谨系统和神秘简便。一卷在手,自读自验,命好命坏,唯有自知,确实少了一份心理压力。所以介绍命理学的书特别好销。连我也在凑热闹,买过几本没耐心读的,最近又找到一本附有简图的《中国古代民间方术》(安徽人民版),原以为可以如看图识字般地速成,可通读之后仍不甚了了。
    也许,这无关我的耐心和理解力,因为“天意从来高难问”。
  
    ■现代人的热衷算命相术与原始人的占卜问卦,态度大不一样。在原始人而言,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信仰,他们寻求的只是与自然贴近、力图顺应自然的意志。现代人则被工业、经济的力量所迷惑,有些狂妄自大,其算命看相多少也带了些能够窥破奥妙、掌握规律、驾驭自然的得意,连迷信也被科学化了。
    现代人过份夸大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力量,肆无忌惮地企图超越、征服、战胜自然。整个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试图用人造的世界来对抗自然的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而且是建立在对自然非再生能源和物质材料的超量消耗的基础上,结果被日益削弱的是人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和谐变为紧张,人所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古希腊人就忧虑人的生存环境将日益粗俗、严酷,从黄金时代而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铁器时代,人离神的富饶、满足的生活状况越来越远。当这种担心变得现实可见时,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人对自然界开发过度,所遭受到自然界破坏性报复的事实一再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不知为什么,这几日又重读了前几年曾轰动过的一本小书,那就是由里夫金等撰写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版),这是对人类前途的一次“算命”。虽然结果是令人沮丧的,但这已不是信不信的问题,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证自明的。
     
  青春
  
    ◇借了一部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漓江版),据说自1987年初版至今一直位于日本最佳畅销书榜。
    是一本回忆青春时代的小说:迷迷糊糊的岁月,羞羞涩涩的恋情,如歌如泣的痛苦。难怪深受欢迎。
    我常想,青春其实是一道门槛,将童年的清纯与日后的沧桑隔成天壤。面对这门槛,只能抬脚跨过去,否则便会如小说中的木月与直子一样,永远被拒于生命之外。或者就象铃子,只能远离生活苟延残喘。
    一切的蜕变、定型都在跨过门槛的那一瞬间。而从18岁到20岁正是这人生最混乱最无奈的青春期。总是渴望向人向世界表达自己,可那样的年龄“无法在诉诸语言之前在心里把握它,唯其如此才无法诉诸语言。”才愈显孤寂,才愈会想及生死。主人公渡边说出了很多人在回味青春时想说的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几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也许这便是青春期最大的谜语了?身在其中,当然无法破译,而回首相望时,景物已非,奥秘更难解。
    读毕,生出几分遗憾,在那样凄艳幽静的文字中,却少了一种直觉的把握。是否?一切都被成熟的理性过滤得太干净太严谨了。
  
    ■漓江出版社的选题总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夏娃丛书”的选目又一下子激起了人们的阅读欲。这套丛书中已问世的《钟罩》也确实是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
    《钟罩》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有过类似小说主人公埃丝特那样的青春期忧郁症,所以小说中所传达出的那种没有具体缘由、却又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无望,真切地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青春的门槛内外,是两种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是亲切的自我,一个是异己的社会。青春期就是自我开始感受到社会巨大压力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刻,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多愁善感得无力思考将来的问题,百感交集到找不到应付现实的方法。因此,怀疑自己的心理出了毛病,查遍有关变态心理学的书籍,觉得自己的症状与精神失常的表现处处吻合,于是,想到了自杀,心里产生了一些安慰,认为异己的社会再也无法全部吞噬自我。若隐若现的自杀念头,成了捍卫青春的最后屏障。也有人真的以生命祭奠了青春的消逝。
    普拉斯独特的个人感情历程就这样成为青春期少女的一部集体心理传记,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认出自己。
     
  自娱
  
    ◇总会有这样的一刻:百无聊赖,诸事懒理。可玩什么呢?电视是难看到根本不对人负责,除了卡拉0K、麻将,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消遣休闲的机会少之又少。
    剩下的还是只有书了。
    而心境的烦躁,也许只能以古人的闲适与从容来缓解。比如现在,我又捧出《明清藏书家印鉴》(上海书店版)来细细品味。单单读那一方方大小方圆不一的造型、阴阳文奇异的图案,就己是一种审美享受了。再配以文字内容(书中有详细的注文),便可以揣摩出藏书家彼时彼地的心态以及个性、气质。你看范大澈的一枚圆型闲章“卧云”,整个布局便是柔和飘逸的弧线,放大开来,象极了一幅抽象派图画。还有法式善的那首四言诗“涛里求人庵中取友我怀如何王孟韦柳”也是意趣盎然。读来直如轻风掠过,还有什么好烦躁的?
    令我羡慕的倒不是藏书家们的嗜书如命、艺术人生,而是这本书编选者的好性情。闲情逸趣,于我们是久违了的好东西。每读这类书,常有被诱惑的冲动,总想,倘要钻故纸堆,我一定选择能够自娱自乐的专题。如此,也算是对自己辛勤一生的好报答了。
  
    ■其实,要自娱自乐也不容易。读瓦里美的《爵士乐》(三联版),我就非常感慨。
    爵士乐是起源于美国黑人自娱的民间音乐(它与非洲的黑人音乐不同,已经掺入了欧洲音乐的因素)。随着美国黑人的迁移,从新奥尔良到芝加哥,这种民间音乐进入城市,并且被城市生活所改造,产生了爵士乐这样的现代音乐形态。借助唱片等新的音乐传播媒介,爵士乐很快风靡欧美,其表现力也日益丰富,终于发展成了一种能与古典音乐抗衡的音乐艺术。
    到了这个时候,美国黑人用自制的简陋乐器,在田间地头、小酒吧里演奏出来的东西,或许不再被人认为与爵士乐有什么关系了。确实,如果仅止于田间、酒吧,这种音乐也只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是爵士乐大师、摇滚乐歌星却承受了巨大的专业压力,他们几乎无法用轻松、愉快的自娱心情来表演爵士乐。是整个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爵士乐,所以它必须牺牲自娱自乐的个人性。
    并不是现代人缺乏那种高雅、闲逸的文化精神,而是现代社会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
(素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