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归还:《太上感应篇》讲解二五(净空法师主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9:25

《太上感应篇》讲解二五(净空法师主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三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3

诸位同学,大家好!明天就是二十九号了,各个地区参加我们千禧年和平祈祷的贵宾们,将要陆续的到达,从明天我们就要以全部的精神去接待宾客,大概有三百多人,所以明天起到二号,我们这个地方的讲经要停五天,停五次,三号我们就恢复,这请大家原谅。我想我们「净宗学会」跟「居士林」的同修,这几天都非常的忙碌;还有从中国来的宗教局、佛协,还有一些地方上的官员,跟佛教里面一些大德,他们要参观新加坡的九大宗教,所以我们也安排了时间,陪同他们去参观。昨天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昨天九大宗教又开了一天会,非常热烈,对于这个活动大家非常欢喜,决议明年还要继续办,明年办估计大概会有一万人,今年我们会超过六千人,明年会有一万人,这个活动带起来了。九大宗教他们决议是让所有宗教徒都能够参与,明年的经费筹款,是由每一个宗教大家来负担,我听说他们举办一些活动来筹募基金,很好!这个活动是带起来了,大家有这么好的兴趣,感到非常有意义,而且对于世界的安定和平确实有影响,这是好事情。我们向来遵守古人的教诲,是「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们不带头,我们开风气,风气开了之后,让别人去做,我们在旁边协助,全心全力帮助把这个事情做好。

今天有一位同学他有六个问题,我们先答复他的。在打坐念佛之前,先默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接着默诵阿弥陀佛圣号,感到较为得力。但大多数情况在默念《阿弥陀经》时,一部经还没有默诵完毕,就自动改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不快不徐,沉沉静静,此时的佛号自己起来的,这种念佛是否书上说的「无念而念」?

不是的,不是「无念而念」,这个不要误会,这是你念佛的功夫刚刚得力,是一个好现象。「无念而念」那个功夫很高,你还差很大一截。「无念而念」,像我们念书一样是博士班的课程,我们现在是幼儿园班,达不到这个境界;真正到「无念而念」,你不会提问题了,你的心完全清净,而且确确实实一个妄想都没有了。所以你现在还有妄想,还有疑惑,还要来问,你功夫不到。但是是好境界,这种境界几乎念佛的人都有,都曾经经历过,都有这个境界,希望这个境界能保持就好。但是不要着相,不要刻意;着相刻意就会惹麻烦,所谓魔障就会现前,不理会就好。念佛之前念一部经,目的是定心,所以要一心称念,《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一向专念」,一心一个方向,这样才能够得到效果。所以通常大众在一起,念佛的时候,先念一卷经、念三遍往生咒,是把心定下来,这功夫比较容易得力。如果心很清净,没有杂念,这个经跟咒都不需要念了,所以它的作用在此地。

第二个问题,有念佛念得较清净时,忽然自动流出一段《阿弥陀经》经文,或大经经文,或大悲咒某一段落,此时顺其自然,还是听其将流出的经文或咒念完之后再念佛号?还是在发现念佛号中流出经文的时候,立即截止住至新提起佛号?

你这个意思我懂得。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专心注意在佛号上,经文起伏这是一种杂念,不理会它就好。它起来随它起来,起经文也好,起其它的念头也好,都不要去管它,专门注重在佛号,时间久了,功夫得力了,这个情形就没有了。这还是在念佛当中,你的功夫伏不住习气,都是习气烦恼,所以才有这个现象。

第三、打坐念佛觉得是入境了,此时头顶上方有强烈的日光照顶,事实上当日日光就是如此,光太强了所以睁开眼睛,刚刚闭上眼睛,又是强烈的日光照顶。请问师父,这个光是魔光,还是佛光?

你不要去理会它就没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光是柔和的、清凉的,照在身上非常舒适;魔的光就像太阳一样会很热、会很难过,这个要懂得。佛光就像清凉月一样,像月光一样,也非常强,但是它是清凉的,它不是炎热的,不刺眼。魔的光刺眼,魔光像太阳光一样刺眼。但是都不要理会,佛光也好,魔光也好,统统不理,就什么事都没有,不要受它的影响。

第四个问题,《中阴身自救法》上写着,人死后第四天有阿弥陀佛放红光接引亡者,可有的书上写阿弥陀佛放白光接引,不知道阿弥陀佛到底放哪一种光接引我们?当然念佛功力纯熟,断气时立即就被佛接引走了,没有中阴身;可万一功夫不够,这个问题须弄清楚才好,请师父开示。

平常要用功,决定要用功。功夫不得力,第一个原因就是你没能放下,真正能放下万缘,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所以首先我们要看破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一切是虚幻不实,一丝毫都不值得留恋。首先要看破,然后你真正能够放下,功夫自然就得力了,这是最稳当的方法。不要等中阴,中阴是很不可靠的,非常不可靠。密宗虽然有这种说法,显教里头不取,所以我们学佛真正要依祖师大德的教诲。在近代印光大师就是第一个大善知识,常常你看他《文钞》当中,他所说的,他给人解答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一定要专心称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好。

第五个问题,初学佛念《金刚经》很清净,一次睡前念《金刚经》,念后立即睡下,梦中佛在经上大放光明照我,立即明白了光的内容和意义,让我诵《金刚经》前先念真言;醒后去请教师父,才知道果然如是,应先念「净三业真言」才可念经文,这是说明我与《金刚经》有缘。

没错,是有缘份,但是不要着相,《金刚经》是破一切妄想执着的。从你分别执着里面,你跟《金刚经》的教义不相合、不相应。如果与《金刚经》相应,这个事情「梦幻泡影」,你何必还写在纸上来问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事情现前也好,过去也好,心里头不落痕迹,这是《金刚经》的教义。

第六个问题,念大经就有人接二连三的来访,有时一天有好几班人,甚至于一天上四支长香,都没有能够念完一部经。开始一天念四、五部大经,后来都不敢念了,一念就有人来,这种情况继续了六年多仍存在,这个情况怎么办?

要有恒心。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位从休斯敦来的刘莲心(?)居士,刘居士在休斯敦经营一家餐馆,平常工作非常繁忙,他念《无量寿经》,三个月念了五百遍,经就能完全背诵下来,一个字都不错,所以问题是自己有坚定的信心。经文刚刚念的时候生疏,一般人可能一遍念下来要两个小时,三个月之后一个半小时,半年之后决定一个小时可以念一遍,如果念得很熟的话,大概四十分钟、三十分钟;像他们完全能够背诵三十分钟,所以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你读大经还会受干扰,这证明心不清净。

这一位同学问的是,读诵《无量寿经》不打妄想半小时的境界,这个境界不能持久,是否有方法保持?平日四十五分钟左右,不出声或小声,时间短,心里静了,三十五分到四十分钟。师父有方法吗?

这个我刚才讲过了,就是要熟,熟了之后自然能够实现。所以念经要知道,它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完成,是一个显教里面非常殊胜的用功方法,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自己提倡教导大众的。读诵,读是看着经本叫读,不看经本叫诵,诵是背诵。你看看许许多多经论,佛都劝勉我们,从「净业三福」末后就有「读诵大乘」,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更是以这个方法为主,修定修慧。读诵如法,这就是持戒。诸位要晓得,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我们在读经的时候,不但是身口不造业,念头也不造业,你心心念念想着经文,「诸恶莫作」当然在里面,这是小乘的境界就统统都具足了。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种种教诲,是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善法,我们读诵的时候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

我们学戒,短时间学非常圆满的戒律,最好的方法是读经。读经要一心,一心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里面不掺杂一个妄想。所以读经的时候,忽然冒出佛号,这是掺杂妄想,证明你没有定功;念佛的时候,忽然跑出经文,也是没有定功。也就是说你的功夫伏不住你的习气,这个习气是好的习气;好的习气也不行,也破坏了你的功夫。但是我们毕竟是凡夫,功夫不到家,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常讲,修行三、五年,那是很认真、很努力的修行人,在一支香里面,中国大陆是长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或是念佛也好,或是诵经也好,还有五、六个妄想,这个功夫算是不错了。如果一支香里面,一个妄想都没有,你的功夫成熟了。所以妄想起来,不怕!要知道我们是凡夫,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古德常常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是觉?妄想起来不要理会,不理它,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以后慢慢妄想逐渐就少了。如果有妄想起来,你常常想到,我还有妄想,又想到妄想里面的一些什么事情,那就麻烦大了。你妄想不但不会断,妄想常常会增加,不会减少,所以根本就不理会。所以读诵是修定,禅宗初学的时候,是盘腿面壁修定,显教里是用读经的方法来修定,而这个方法的确有它殊胜之处。

读经同时也修慧,我们将这部经,从头到尾,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没有念错,一句没有念颠倒,这是修慧,了了分明,所以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当然你的时间愈长愈好,如果经很熟了,像很多《无量寿经》能够背诵了,他念一遍只有三十分钟,时间长一点,他修两个小时,他念四遍,背四遍;如果是时间再加长一点,他念六遍,就三个小时。有时间就要修行,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能够背诵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你找到空闲,找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去经行,去散步,散步就是背诵经典,这个时候没有人打闲岔,自己一定要找修学的环境,真正用功努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十点钟讲《华严经》。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四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4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新年的开始,新加坡九大宗教,联合办了一次千禧年的和平祈祷温馨晚会,来祝福每一位同学们,「新年吉祥如意,福慧增长」。我们今天在这个大世纪,第一天跟同学们见面,难得在这一次盛会当中,有几位同修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遇到的,可是真正的含义也是很模糊,大家要求我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佛教徒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这什么意思?

这个问问得很好,阿弥陀佛是祝福的意思,这一句话是古印度的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光寿无量」,是一句祝福的话,祝福你长寿,祝福你光明智慧,是个祝福的话。祝福里面含义就很深了,深在什么地方?深在警觉提醒你。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一生我们要求的光明│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个意思重要。每听到这句话,我们就要警觉自己,为什么?自己可以说在无量劫来,也有许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来生。好,那咱们就算这一生,从你出生那一天起,长到你这么大,你的念头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我们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能为社会着想,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心全力做出贡献服务,这个心地就是正大光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里头含着这个深刻的意思,圆满的意思,我们自己才能够得真正的幸福美满;当然这里面包括健康长寿。

从「阿弥陀佛」这一句话字面上意思来看,「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寿的意思。无量包括一切的无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样样无量,所以这是很圆满、很完备的祝福的一句话,这是我们一见面开口第一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话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相应,为什么?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所以与一切众生心相应,这里面决定没有迷信。世间所有的好话,这一句都总结了,全部归纳了,所以是世间所有一切好话,都在这一句当中,这一句就圆满了。所以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称念「阿弥陀佛」,意思就更圆满了。

第二个问题:他问「六度」是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法师大德们对「六度」的说明,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那些说明我们现在人看了、听了,很难体会。所以佛教给我们这六种,生活的原则,生活的规范,我们始终没有办法落实。许多同学大德也会讲,讲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但是就是做不到,所以说也是空说了;不但空说了,而且造成许许多多的误会。所以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解释是随着时代,随着不同地区,而有不同的解释。这个给初学佛法的人听到就觉得非常奇怪,难道你们这个经典没有一定的解释吗?没有。这是佛法跟世间书本不一样,世间书本一展开只有一个解释,不能做第二个解释,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不但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一生没有说法,佛无有法可说,谁要说佛说法了,这人谤佛。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有一定的解释,那就死了;它是活的。

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是活的。你看年年发新枝,年年发新叶,今年这个树上的叶子决不是去年的,去年的落光了;今年开的花决定不是去年的。经典就像一棵树,树根,本干;我们的讲解就像树叶,就像树梢,年年新,但是虽是新,决定不能离开根本,从根本里头生的。因此诸位看看佛经的批注,中国人最普遍读诵的《金刚经》,《金刚经》有几百种批注,如果《金刚经》是一个意思,那一个批注就够了,没有第二个批注的必要,每一个批注所讲的都不一样,但是都不离《金刚般若》根本的义趣,这也是佛法难解的地方。

所以善说必须要懂得,我们常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你这部经在什么时候讲的?在二千年讲的。在什么地方讲的?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这个地方讲的。我们继承古人讲解的义理,我们从这个地方领悟,从这个地方体会。但是不能用过去的讲法,用过去的讲法,那好了,唐朝人批注我们要把现在的人带回唐朝,要退回一千多年去做唐朝时候的人,我们现代人受不了。如果在美国讲法,不但要叫美国人退回一千年,还要叫美国人作中国人,那成什么话!他怎么能接受?所以我们一定要推陈出新,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解释,他就懂了。

什么叫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布施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这个大家好懂。用我们的财力,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这个说法既简单又明了,大家一听就懂,能接受!什么是持戒波罗蜜?持戒的意义就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道德风俗,这叫持戒。我们才能够与每个地区、每个族群,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叫持戒波罗蜜。什么叫忍辱波罗蜜?忍辱是讲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我们要有耐心慢慢的把它革新;善法,我们有耐心慢慢的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中国谚语所谓「欲速则不达」,一定要有耐心去等待时节因缘的成就;操之过急是错误的。不好的,你要想赶快把它改掉,不容易!不但改不了,恐怕还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要积极推展,也会产生许多障碍,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愈是大的事情,愈要有大的耐心。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它的成就是要靠耐心、靠忍力。

时节因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做?修养自己,深厚的培植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一切因缘成熟我们才能发挥,所以你这就能够抓住机会了。机会没成熟,赶快成就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成熟了,一定帮助社会,帮助大众,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教学,这个叫佛法;法是方法,佛是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方法叫做佛法。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苦难,苦难从哪里来的?苦难从迷惑来的。幸福快乐从哪里来的?从觉悟来的。所以苦乐是果报,觉迷是它的因素,我们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那就一定要懂得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需要教学,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这是错误的观念,是他没有接触到佛教,他不了解佛教,他误会佛教。这个也不能怪他,怪我们佛门弟子没有把佛教向他们解释清楚,过在我,不在他。现在我们利用高科技,利用电视,利用卫星传播,把佛教介绍给大众。

什么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就是今天讲的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家讲精进,进是进步。不但进步,精纯的进步,也就是说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今天讲的科学,科学就是有层次、有条理、有统系的学术,这样求进步,日新又新。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领导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这是精进波罗蜜。什么是禅定波罗蜜?禅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什么是禅?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坛经》上说的。实际上六祖是从《金刚经》上体会得的。《金刚经》佛说了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的解释我们就好懂。什么叫「不取于相」?用今天的话来说,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就是「不取于相」,这叫禅。禅是不受诱惑,外面「财色名食睡」,你一接触就动心了,你没有禅,没有禅的功夫;「禅」的功夫是接触决不会起心动念。「定」是自己内心不生好恶,在一般人看到好的他起贪心,看到不合自己意思他讨厌,那就叫起心动念,那就没有定。佛教给我们要有定,定是什么?见到好的没有一种贪爱的心,决定没有贪恋的心;不好的,也没有厌恶的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叫禅定,决定不受任何诱惑。

世间人为什么会受诱惑?世间人有自私,只要有自私,你的禅定功夫就没有了,你怎么修你也修不成功;要想修成禅定,必须舍弃自私自利。《金刚般若》上教给我们修学基本的原则,是要远离四相,四相头一个是我相,要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的禅定会很容易修成功。你只要有这四种相,你执着这四种相,分别这四种相,你的禅定不会成就。禅定波罗蜜,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心里面有主宰,不会受外境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扰。换句话说,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念头永远不起,不会起这个念头,这是定;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不会受诱惑,这是禅。佛来了,不会受佛的诱惑;魔来了,也不会受魔的诱惑。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是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这叫做般若波罗蜜。

佛教导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守住这六个原则,这六个原则能落实,你就叫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了。所有一切菩萨都是奉行这六条,这六条在他们来说,不论他是什么身份,他是从事哪个行业,他是做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落实了,他都做到了。我过去在美国曾经举例,以家庭主妇做例子,「如何奉行六波罗蜜」,家庭主妇是菩萨。十月,我在吉隆坡讲演,李经友居士是经营一个酒店,我教他酒店老板怎样落实六波罗蜜。你的酒店是道场,你老板是佛,你的员工是菩萨,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你的工作,只要你懂得,你摇身一变就是佛菩萨了。你不懂得,你是世间人;你懂得的时候,那是大道场,你在里面修行六波罗蜜。我有一个讲演,他们现在做成VCD了。所以这些教导,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是什么行业,都会帮助你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佛法是高度智慧的教学,是圆满德能的教学。好,今天时间到了,后面的问题,明天我再解答。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五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5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四个问题答复了两个,问得很好,都是现代人必须要知道的。昨天我跟大家讲了生病,治病是信心。今天我来的时候,有个同学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这个题目很好,「生病请医生诊治,无可置疑,你知道吗?信念也能治病」,跟我讲的意思相同。我讲的意思比他深刻,病确实是信念治好的,医生医药是一个媒介而已,在佛法里面讲属于增上缘,亲因缘跟所缘缘决定是信心。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最清楚,我们看到别人也有这个说法,足见这是有道理的,我相信写这篇文章的人,如果他能够懂得佛法,他会写得更好。

今天我们看第三个问题:为何要替过世的人超度?

这桩事情,在佛门里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可以说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佛教里面的主要的工作对象。从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现在的佛教是度死人的,所以社会一般人认为佛教是迷信,认为佛教是低级宗教,极力排斥。而佛教确确实实不是为过世人超度的,诸位详细看看大小乘经论,你就明白了。佛家这种超度的事情,我初学佛的时候也有这个疑惑,当年道安老法师在世,他办「大专佛学讲座」,我在讲座里面教学,所以跟他老人家很接近,我向他请教过这个问题,超度的起源。因为我们在经典上看,世尊当时在世没有这个事情,佛教传到中国早期也没有看到这种记载,为什么会有这个事情发生?为什么演变到今天这个状况?

他老人家答复得很好,他说超度的事情,起源应该是唐明皇的时代,我们知道这段历史,那个时代因为他宠爱杨贵妃,引起朝野的不满,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这个动乱几乎危及了整个国家民族,得力于郭子仪,这是当时一位大将,把这个动乱平定了。在这次动乱当中,死伤的军民很多,所以动乱平定之后,朝廷在每一个主要的战场,建立一个寺庙,这个寺庙叫「开元寺」,唐明皇那个时代他的年号叫「开元」,所以用「开元」这个名称做寺庙名称,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来追悼这些死难的军民。换句话说,这是国家举办的一个追悼会,超度法会。国家这么一做,老百姓也就学会了,所以民间有老人过世,也请法师来做超度的佛事,从这样演变下来的。在那个时候不多,这种情形很少,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还是讲经教学,如同学校一样,所以这个超度的事情,也就是追悼的事情,是不常见的,一年有那么个两、三次。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在台北建了个道场,「佛教视听图书馆」,我们每年有三次超度法会。第一次是清明;我们超度都是祭祖,这祭祖超度法会就是追悼会的意思;第二次在中元;第三次在冬至,我们一年只有三次法会。这三次法会我们用什么方式来举行?用打佛七,用佛七这一种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亡人,我们是这个作法。佛七完了,最后一天举行一个「三时系念」,我们这种方式,现在也有很多地方都用这种方法,这个很好。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印光大师当年在世,灵岩山寺的念佛堂,没有佛事,信徒们要求超度祖先家亲眷属,都是在念佛堂供个牌位,没有单独给他做,都是以念佛堂大众念佛这个功德来回向,这个作法非常之好,值得学习,值得推广。所以诸位要晓得,替过世人超度,是追悼的意思,悼念的意思。

另外一个问题:超度的时候,为什么念经?

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要更深了,世间追悼只是纪念纪念怀念一下,过时就忘掉了,所以那仅仅是一种纪念,回忆纪念,顶多在大会里面报告,这个人过去在世的时候,他对社会的贡献,他做多少好事,给他宣扬一下而已。可是佛法里面悼念的意义就更深了,念经文,念佛菩萨名号,这种追悼,我们可以说是它有实质上的意义。我们用什么来纪念亡人?用什么来追悼?一定要断恶修善,以我们自己真实的行善功德来纪念他,这个就有意义了。所以念经文,是在经文里面提醒我们,依照佛菩萨教诲,佛菩萨教我们断恶修善,佛菩萨教我们转迷为悟,佛菩萨教我们转凡为圣,我们以这样真实的心行,来追悼这个亡人,这个意义就更深刻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话,「世间好语佛说尽」,这话是真的,一点都没错。「世间好事佛做尽」,我们以学佛来追悼已故的亡人,这个有实质上的意义,在佛法的术语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实质上的意义。亡人知道我们这样去做,他欢喜,他得安慰,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如果我们做得如理如法,亡人所得的利益不可思议,这个道理深了,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经典上讲的,大家以为是神话;神话故事也好,可是你自己要达到这个境界,你就了解实际的状况,事实真相你才能理解。

我们今天对事实真相了解得太少太少了,误会太多太多了,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你才能有彻底真实的认知。像《地藏经》上讲的婆罗门女,婆罗门女你看看她超度她的母亲,没有请法师来做佛事,没有请人来念经。她用什么方法来超度她的母亲?用自己真正回头,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是我们今天讲「真实忏悔」,以这个功德来悼念她的母亲。她母亲因为儿女为了她才彻底断恶修善,才真正破迷开悟,她从地狱能够生天堂,这里头的道理很深,但是并不是我们不能懂,细心去思惟,去观察,你就明了。婆罗门女如果不是她母亲造恶,堕落在恶道,她决定不肯认真修行。所以婆罗门女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她那个功夫是阿罗汉的境界,真的转凡成圣了。谁帮助她达到这个境界?她的母亲。因为她母亲堕落,她为了要救母亲,不能不认真忏悔,认真的修行改过,所以她的母亲这个缘促成她修行证果,她以修行证果这个功德,这桩好事,荣耀她的母亲,这一般宗教讲荣耀,在佛法讲回向,回向给她母亲,母亲才能够从地狱超生,生忉利天,不是没有道理!现在人只知道照这个样子去做,而实质的内容不晓得,所以效果就不会很大。说不清楚,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如果讲清楚,别人欢喜,别人也会效法,也会模仿。

第四个问题:问的是为何要造这么多尊的佛像,这些钱拿去救济贫苦受难的人,岂不是更好吗?

你们说这个问题问的有没有道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有道理。为什么?他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他看得很近,没有看得很远。救济一些贫苦,救济灾难,诸位要晓得,这是一时的;造这么许许多多的佛像,这是救人永久的,佛家这些造像决定不是迷信。这一次中国国家宗教局的杨局长,参加我们这次的温馨晚会,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曾经谈到佛像教学的意义,我曾经向他报告,佛家是把教学跟艺术结合成一体,达到最高的艺术化的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学校跟博物馆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所以不但是造像,所有一切设施都是教学的工具,佛像也是教学的工具,连佛家建筑都是教学的工具,生活也是教学的工具。

参加晚宴,你们诸位同学看到我穿的服装跟平常不一样,我特别找一件咖啡色的海青,为什么?表法。这是什么颜色?这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就是说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这种颜色,「红黄蓝白黑」我们中国叫五色,代表五个族群,五个宗教,染成一色;染成一个颜色,统一了,合一了。这个颜色是个合一的颜色,各种颜色都在里面,我这个身体,所有宗教都在我里面,所有的族群都在我里面,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我自己一个,代表这个意思。《华严》里面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这一个颜色,就是大家各种不同的颜色;大家各种不同的颜色,也就我这一个颜色。我那天在讲演的时候,我也提出来了,但是预先没有写在我的讲稿里,临时我想起这一段非常之重要,我们今天要团结宗教,融合族群,这个颜色就代表了,所以佛家是教学。因此,袈裟、海清不可以穿黄色的,不可以穿红色的,红色是什么?你又分出去了,你又搞一个了,你不能包容别人了;我们这个颜色是包容一切,就是大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颜色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颜色。我们吃饭用钵,饭托钵托七家,每一家给的都在一起。我们是混合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不同的饮食,合而为一,都是取这个意思。在生活上都表法,念念不忘融合族群、团结宗教,念念不忘,「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佛家的道场,正规的道场,它有一定的形式。在中国道场你一进去,你一定先从山门,山门是「天王殿」,你第一个看到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造像是布袋和尚,他教你什么?那个肚皮很大叫包容,量周沙界,什么都能包容,笑面迎人,常生欢喜心,什么都能够容忍,他教你这个。杨局长一听,他就有悟处了,「是这样的」!是啊!旁边这四大天王表护法,护谁?护自己。东方持国天王表负责尽职,你在这个社会上,你是什么身份,你从事哪个行业,你要负责尽职把它做好。做好了干什么?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为众生工作,我为众生造福,一定要负责尽职。手上拿着琵琶,他不是喜欢唱歌,琵琶是表法的,表示「中道」,儒家讲的「中庸」,做事情不能够不到,也不能够超过,要恰到好处,代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守规矩,守本份。譬如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订的礼节最敬礼是三鞠躬,你见到总统,见到尊敬的人,你行三鞠躬礼,表达你最恭敬。你二鞠躬,显得自己傲慢;我四鞠躬,显得你巴结、谄媚,对不对?都是失礼,都不好。所以就跟要调的那个弦一样,要调得恰到好处,它表这个意思。

南方天王叫增长,增长是求进步,日新又新,决不是止于现在这个状况,天天求进步,求智慧。智慧要有进步,品德要有进步,事业要有进步,我们的生活也要有进步,佛教哪有落后的!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所以每一尊造像,都代表一个教育的意义,非常深刻教育的意义,你懂得之后,你就知道改过。见到弥勒菩萨,他能够包容,想想自己不能包容,就生惭愧心,向他学习,所以造像这种功德比救济贫苦的意义,不知道要深远到多少。佛家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名号,无量无边的形像,代表自性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相好。所以它是教育,如果你说这个太多了,那好了,大学里头只要一本教科书就行了,开那么多学系干什么?用那么多教科书干什么?用那么多老师干什么?佛教是个大学,什么样的科系都有,就用名号佛菩萨来代表。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意义,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智慧,是艺术,它决定不是迷信。

所以佛教教育推行的地方,这个地方决定不会有贫苦的人,这不就是彻底救济了吗?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善心,都有善念,都有善行;每一个人都能够奉献自己,为社会、为人群、为众生造福,这个世界是幸福的世界。所以拿钱去救济贫苦是暂时的,用钱来造像,来弘扬佛陀教育,这是永久的,彻底的救济,最圆满的救济。所以佛在经上讲,你以大千世界七宝拿去救苦救难,抵不过为一切众生讲演四句偈的功德;四句偈可以教人开悟,教人明了,救济不能解决问题。靠救济生活,诸位想想多可怜,佛不是用救济的方法来帮助人的,佛是教你开智慧,教你有技术,有能力,教你自己生产;不但你可以供养自己,你还可以供养社会。所以佛法殊胜功德利益,无量无边,非常可惜现在很少人去讲解,很少人把它发扬光大,让社会大众产生这么多的误会,这是我们佛门四众弟子的罪过,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好,今天时间到了,这四个问题都解答了。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六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6

诸位同学,大家好!悟道师送来一个条子在此地,南京理工大学同修请问:最近有人传「本愿念佛」,不依净土三经所说,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发愿,也不用念佛,未深入净宗之同学听了疑问重重,恭请师父慈悲开示。

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说是曲解了,会误导许许多多同修,把这一生念佛往生的机会错过了。传这些话的人,要负因果责任,佛经里面讲的必堕阿鼻地狱。「本愿念佛」没错,他把意思完全错解了。佛在入灭之前,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状况,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楞严会上「清净明诲」这一段经文里面,大家都读到,佛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经上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法弱魔强,众生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我们净宗同学一定要向佛学习,佛对于这些人有耐心等待。所以我感觉得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那个热心超过佛太多太多了,恨不得把这些众生统统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回过头来认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别人,这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大家常常听说,听的都耳熟了,「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要懂得,他跟佛没有缘,没有缘就是不信,不相信三经所说,不能依教奉行,要听别人说这些话,这就是与佛没有缘,他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

本愿,本愿是什么愿?四十八愿。我们净宗成立之后,就是依本愿念佛。我们早课,净宗的课诵,早课是念四十八愿,晚课是忏除业障,业障要不忏除,决定不能往生。这个法门虽然说带业往生,古来祖师大德说得太多了,「只带宿业,不带现行」,你现在正在造的业,这个业不能带,带要带过去的。过去错了,没有关系,今天改正过来,所谓是「不论过去,只论现行」,这是带业往生的原理原则。现在还要造业,那就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愿,有人说本愿就是第十八愿,可是一般人没有深解义趣,第十八愿里面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十七愿,其它四十七愿少一个,第十八愿就不圆满了。传「本愿念佛」的这位大德,懂不懂这个道理?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圆满含摄其它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此。我们《华严经》虽然还没有讲完,大家听了也不算少,《华严经》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吗?「本愿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功德殊胜。绝对不是说只依第十八愿,其它四十七愿不要了,第十八愿也落空了。第十八愿是什么?第十八愿是其它四十七愿的总纲。这是魔说法,不是佛说法。

世尊灭度之前教我们依「四依法」,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净宗第一经是《无量寿经》。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道场,「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那个时候净宗经典只有一部,其它的都还没翻出来,《无量寿经》。庐山远公的道场那么多人,就依《无量寿经》,这一百二十三个人稳稳当当都往生了,这个道场无比的殊胜庄严。我们要走古人的路子,继承古人,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师,这许多同修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老法师我们没有见到,老法师的《文钞》流传在世间,要好好去读诵,依教奉行。我们今天走的路子是继承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一生奉行老师的教诲,我亲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师担当,他给我介绍一个老师,老师是谁?是他的老师│印光大师。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谦虚!教我要认真、发心读诵《文钞》,依教奉行,这样就是印光大师的弟子。

我在各个地方劝导同修们依《无量寿经》,直捷稳当作弥陀弟子。会集《无量寿经》的夏莲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如果不是佛再来,这一部经决定不能会集到这样的完美。我们知道在宋朝王龙舒做第一次的会集,魏默深在清朝做第二次的会集,都不圆满,那是我们佛门的大德。末法时期,确实有会集的必要,感动佛菩萨示现;你们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得利益。依照这个本子教训修行,往生希有瑞相的人,这十几年来我们看得很多很多,听说的就更多了。你不相信,要听别人的话,那有什么法子!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干涉谁,就看我们与佛、与阿弥陀佛缘份的深浅了。

我们读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不必去问夏老居士这个人怎么样,用不着!看他会集的本子如法不如法。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所以我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四种会校本,我印在一起印成一册,我题了一个书名│《净土五经读本》,先后大概也印了两、三万册,诸位同修看到过。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较,让你从这个地方建立坚定的信心;然后你再仔细去观察念佛人往生的,依照「本愿念佛」往生的有几个人,有什么样的瑞相。《无量寿经》上讲得多清楚,「三辈往生」基本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有不发愿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不发愿念佛,古人说过了,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没有发愿,「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不愿意往生。

求愿往生,万缘放下,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说,如果我们往生要想增高品位,你一定要「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行同佛行」,你的品位才会高。心不像阿弥陀佛,愿也不像阿弥陀佛,行为也不像阿弥陀佛,你纵然往生,品位很低,何况你根本就不能往生!我们要牢牢记住。在《观无量寿佛经》中,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当怎样修学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给她讲解修学方法之前,先给她说明「净业三福」,明白的告诉我们,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怎么样用功修行,都不会成就,就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根基、地基。这个基础,头两句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中国人讲的「孝亲尊师」,这是基础。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人都是大孝子,都是老师最好的学生,《无量寿经》上有,「如来第一弟子」。哪有这种说法?这完全错误。稍稍头脑清楚一点的人,都能够辨别,如果连这个都不能辨别,我们的佛是白学了,这么多年你听经也白听了。

「净业三福」就是佛行,诸佛如来的行为;落实在生活里面,「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佛的行持,我们做到没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常常劝勉同修,要跟这五个科目去对一对。如果相应,你的行是正行;不相应,你的行是邪行,邪行不能往生。所以净宗同学,这五个科目我们都写在修行守则上,我们定了一个小册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决定不能够违背。如果违背了,念佛发愿还是不能往生,为什么?你那个愿是假的、是空的,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发愿回向,你拿什么回向?空口说白话的回向,不算数,你要有实际东西拿出来回向。实际是什么?实际是修行证果,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是我自己修行的真实功德,我用这个回向。你今天不发愿,也不念佛,你怎么能往生?净宗同学听了疑问重重,这些人无知、愚昧、可怜悯者。

正如同往年美国陈健民居士,在世界上宣布说带业不能往生,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那是魔,不是佛。我到美国,连周宣德那样的老居士信心都动摇了,我到洛杉矶,他在飞机场接我,一见面就问我,「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这怎么办」?我当时就给他说「不去算了」,他听到我这个话的时候非常茫然。我看到他那个样子,呆在那里一句话说不出来,我就告诉他,「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还是听不懂。我再告诉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不是叫带业」?他才省悟过来,观音、势至都带业,不带业的就阿弥陀佛一个人。经上没有说带业往生,我说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有」。如果不带业,大家是平等的,哪有什么三辈九品?这是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佛虽然没有说「带业往生」这一句话,给你讲「三辈四土九品」,带业的意思圆满了。你带得多,你的品位低;你带得少,你的品位高,哪有不带业的道理!学佛人要开智慧,怎么可以听人家三言两语,信心动摇,迷惑颠倒,你说这个人可怜不可怜?念佛念了一辈子,七老八十,听人家的谣言,还会信心动摇,真可怜!

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净宗的经典,今天是五经一论。「依义不依语」,要明白它的意思,「本愿念佛」有没有错?没有错。什么是本愿?五经一论是本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不可以在当中抽一句,那个不行。当中任何拈一句,你要懂得一即是多,一句就是五经一论的全部,这个行。你有这种功夫,可以;没有这个功夫,乖乖的、老老实实循序按部就班学习,你才会有成就。凡是不如法的,曲解「本愿念佛」意义的,都是魔,怕你这一生成就,赶快拉回来,把你送到阿鼻地狱,他欢喜!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问题我就给大家说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七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7

诸位同学,大家好!清末民初,印光大师出现在世间,我们细心观察,他老人家确确实实是来挽救这个世间劫难的。他在一生弘法传道之中,特别为我们提出了《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前面两种,这些年来我们继续祖师的教导,认真努力在宣扬,知道的人多,对于《安士全书》知道的人比较少一些,这是前清周安士居士编辑的。这部书里面总共有四种,第一种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它的内容性质跟《感应篇》相同,都是说善恶果报的事实与道理。第二篇是「万善先资」,专门劝导一切众生戒杀放生;第三篇是「欲海回狂」,是劝导一切众生断除淫欲;最后一篇是「指归净土」,这是《安士全书》的内容。在它这部书里面,「阴骘文」的批注占全书的一半,分量很大;「阴骘文」的本文只有七百多个字,比《感应篇》少,《感应篇》有一千三百多字。这是祖师在这个时代,此时此处,今天我们讲的「处」,这个处是地球,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时代,这是善恶的标准。

首先我们要把信心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的际遇,吉凶祸福,富贵荣通,不是偶然的;《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命里注定的。谁给你注定的?自己给自己注定的,不是别人,你前世造作的因,这一生来酬偿果报而已,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跟我们说的,「人生酬业」!《了凡四训》就是讲这些因果的大道理。人有前生,有后世,绝对不是说人死了就了了,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好办了,我们也用不着修学了。实际上的状况,死了就不得了,这个问题才严重。死了以后,你来生怎么办?来生后世的状况,即使用今天科学来探寻,也有许许多多的证据。

我过去在美国,看到美国人搜集的转世的这一些报导,搜集得非常非常之多,出版物也很多,都是经过查证的,确确实实证明的,证明佛家跟印度宗教所讲的轮回是真的。他们的证据大概百分之六、七十是用催眠的方法,现在差不多将近有一万多个案例,从他催眠状态之中说出他的前生,他的再前生,可以能够推断到前面三世、四世、五世,然后去查证。这样查证出来,有人确实是从人道里头来投生的,有人是从畜生道来投生的,有些人大概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判断可能是外层空间其它星球人来投生的,都有!我看到一部分的翻译,我搜集了不少这些资料,在美国没带回来,现在我这些书都运回来了,我也不晓得放在哪里了。这一次我有机会到美国,我让他们再给我搜集近代的这些资料,相当丰富。所以我们要肯定,人确确实实有过去。

也许我们每一个同修你们自己都有经验,你们到外面去旅游,其它国家地区去观光,去旅行,忽然看到这个地方,刹那之间有一个感觉,这个地方好熟,但是确实你从来没有来过。从来没有来过,你为什么很熟?你前生曾经在这里住过,在这里活动过。十几年前,我初到美国达拉斯,达拉斯的蔡文雄居士告诉我一个事情,他相信、肯定他有前生。他说他初来美国的时候,住在旧金山,有一天跟几个朋友出去玩,迷路了,这个车开到小镇,他忽然觉得这个小镇很熟,这个小镇的道路怎么个走法,有哪些建筑物,他没有进这个小镇的时候,他脑子里就有这个印象,一进去果然没错,他都能指得出来,但是确实这个小镇从来没有来过。他把这个事情问我,我说可能你前生是这个小镇上的人,你在这个地方住过。有前生,有今生,就决定有来生。

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话是真实话,真实的警策,我们如果能体会得到,我们这一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做人,你就能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人生在世非常苦短,我七十四岁了,该死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不为活着想,我为将来怎么死着想;死了以后怎么办去着想。如果想眼前的,眼前太短暂,眼光太浅了。所以只要有机缘,决定抓住,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多做好事。什么叫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是好事,念念想到利益自己是恶事。如果自己争取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恶事!佛教我们放下,放下自私自利;佛教我们提起,提起为众生服务,为众生造福。《金刚经》上所谓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自私自利,为社会、为众生造福,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去做。人能够发真诚心,修一天功德的福报,经上常讲几十劫都享不尽。佛的话我们相信,他不是假话,不是说这些话来劝勉我们,来诱惑我们的,不是的;佛的话句句都是真话。同样一个道理,你要是以极恶的心造一天的恶业,阿鼻地狱也是多少劫不能出离的。吉凶祸福,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很短暂的行为,果报无论是善恶,都不可思议。

所以印祖提倡这三种书的用意,我们要了解,要明白,这是他老人家的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不造恶业,不堕三途,首先将人天福报抓住,从这个基础上提升才是佛法的修学。所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佛对于世间人的教诲,世间人没有远大的眼光,没有远大的志向,还不想出离三界,在三界六道当中享福,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要懂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从哪里修起?从起心动念上修起,念头一生,就晓得这个念头是善念,这个念头是恶念。如果这个念头善,要叫它继续增长;如果这个念头恶,赶快终止,修行在这里下功夫,念头变成行为那就来不及了。

佛法的修学比这个更高一层次,「转迷为悟」。佛告诉我们三界六道都是迷,没觉悟!悟了之后,超越六道,超越三界,这是最为可贵的。我们在三界六道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了,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不能出离。从佛法里面来说,我们大家过去生中,都曾经在佛法里头用过功,认真修学过,为什么不能出离?没有开悟,依旧迷恋六道里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不知道这个祸害,不肯彻底放下,我们才没法子出离。真的通达明了了,觉悟了,万缘放下;不但世间法没有贪爱了,出世间法也不贪爱,你才能超越。超越什么?超越自私自利,超越贪瞋痴慢,超越是非人我,这就超越三界六道了。

佛法里头常讲的「转凡成圣」,佛说这个事情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不肯回头,你不肯放下,难在这个地方。果然肯回头,果然肯放下,不必一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善财童子,在法华会上看龙女,都是很短时间成就的,这是经上看到的。经未必是真的,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这些人物,这总不假了,家喻户晓的唐朝惠能法师,禅宗六祖,人家二十四岁开悟。怎么开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他那一年二十四岁,真正明白了,彻底明白了,他就欢欢喜喜放下,从此之后再不会受污染。放下之后,他的心就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这不是学来的,自自然然就流露,就现前了。我们今天这五种心不能现前,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不是没有,圆满具足,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些事实真相,别人很短的时间,我们是一生成就,一生已经太长了。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认真反省,要去思考,要去观察,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今天做不到,就是我还没有完全放下,放下就做到了。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再慈悲,也不能帮你放下烦恼,是要你自己觉悟,自己放下。所以佛法讲度众生,实际上是众生自己度自己,不是别人度你,别人只给你做个增上缘,实际上功夫要自己做,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世出世间法,总而言之,都是自作自受,你做什么样的因,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都不会差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八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八十一节,这个文还是「阴藏之恶」: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这个现象,恶业不但是非常严重,在今天社会上已经到泛滥的程度了,所以社会不安定,动乱频繁,天灾人祸,追究起根源,这未尝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人常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的教育,我们在《礼记》「仪礼」里面看到,「男女五岁不同席」,五岁男女就不可以坐在一起了。为什么?防微杜渐。今天我们在报纸上看到,十三岁的女孩,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女孩怀孕堕胎的,比比皆是,这还得了吗?要想这个社会不动乱,几乎是不可能的。民主自由开放的后果是社会大乱,人心不安。现代人都说专制不好,古时候这些帝王是不是专制?细细去读历史,去探讨,古时候这些典章、文物、制度,我们会发现现代人把专制这个帽子加在他们头上,非常不公平。他们不是专制,他们真正有慈心,有爱心,保护社会,为人民幸福着想,虽然有一些措施,大家感到不方便,这个不方便是小事,你得到一生的安定、和平、繁荣、兴旺,这是大幸。换句话说,牺牲小的自由,得来是大的自由;忍耐一点小的限制,得来是永恒的幸福。

我们看看现在,你所得到的,实在讲在这个社会上,放纵贪图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得的是小利益,你自己身心不安,生活在恐惧之中,也让整个社会不安定,人人都生活在苦难当中,诸位细细想想,你这一点的民主自由开放,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们仔细思惟,得不偿失,你所得到的十分之一,你所失掉的十分之九。所以我们细心去省察,还是古人的方式有道理,古人叫你牺牲忍受十之一二,你所得的幸福荣幸十之七八。世间要想做到十全十美,决定不可能,从比例上来计算,这是人力可以能够控制的。所以今天人不读圣贤书,不知道圣贤的大道,将佛菩萨世出世间最极究竟圆满智慧的教诲,看作迷信,看作落后,看作不合时宜;古圣先王的制度典章,称之为专制,称之为独裁。我们现在人所立的这些法律,所制定的这一些规章,以为这是先进的,符合民主的,符合科学精神的,可是实施的效果,跟古代的社会两下一对照,相差的距离太大太大了。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古人所说的,不读圣贤书之过。

批注里面,在这一段引用佛经里面一段话,说得很好,「佛言,人于世间,不犯他人妇女,心不念邪僻,从是得五善」。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的,总离不开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能够遵守佛的教诲,五戒里面「不邪淫」的戒,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佛讲他有五种善果。第一种、你可以能保住你的财富,不至于失掉。第二种、你守本份,守规矩,你不怕县官。从前县官是管司法的,像现在的刑警,你不会怕他们,你不犯法。第三种、你不畏人,你的心行正大光明,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这是世间之善,我们讲的花报。果报?他没有学佛,他没有求生净土,果报在人天。四、佛说得生天上;生天,天上玉女作妇。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多端正妇。佛讲五种果报,三种是现世人间的福报,两种将来死后生天,享天福。

佛又说「人于世间淫佚,犯他人妇女,从是得五恶」,这是你破戒作恶,你也得五种恶报,也分今世后世。第一种、家室不和,数亡钱财。你的财产会流失,你一家不和,这个果报就很可怕,谚语里面常讲「家和万事兴」,家不和,这一家必定败亡。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社会,犯这种过失的,闹婚变、离婚,现在在这个社会上离婚率多高,离婚是家庭就散掉了。如果有妻子儿女,这是对儿女不负责任,给儿女最严重的伤害,最严重的打击,这个罪过后报就不得了,今天社会上没有人讲这个道理。佛说第二个恶报:在现在表面上是看不见了,在从前你这是犯法的,一定要受法律的处分,要坐牢、监禁,还要惩罚,现在这个跟古时候的法律不相同了。虽然现在果报没有像从前那么样的严重惩罚,可是阳间不惩罚你,阴间惩罚比阳间还要严重。

第三、自欺欺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身心不安。可是今天这个现象似乎也很淡薄了,为什么?脸皮愈来愈厚了。从前人说老实话,还有一点良心,做了坏事情还心不安。现在没有了,良心没有了,所以他也不懂什么安与不安,贪瞋痴达到了极处,可是将来的果报一定比古时候造作这种恶业,要重得很多很多倍。第四种、来世的果报,佛说了死入太山地狱中,受炮烙的刑罚,千万亿岁才能够离开地狱。第五、从地狱出来之后,堕落在畜生道。畜生道里面,我们晓得有许多畜生道,淫佚不避母子,亦无节度,堕落在这一类里头,佛说果报之凄惨,果报之苦,说之不尽。

凡夫肉眼见不到因缘果报的真相,其实这些因果报应都在现前。《感应篇》这一句里面,批注的文字特别多,我们翻开来有很多页,举出历史上这种果报的事相,目的无非是警惕我们,凡夫没有看到实际上果报的事例,他很难接受。这个书上所引用的几十个例子,古人的例子,现代一些人看到古人所写的这种情形不相信,认为这是古人劝人为善的,未必真有这个事实。可是聪明人,你看看古人所写的这些,然后再冷静观察现实社会,两下一对照就明了了,就知道古人所说的是可以相信的,我们应当信守,自求多福。

佛法讲修行,这个是修行第一桩大事,修正我们贪念的习气,修正我们淫佚的行为,你能够得,我们讲很现实的,你能够得健康长寿之道。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第一个因素是心地清净,如何得清净?寡欲就清净了,欲望少,欲望很低。色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财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少愈好,你身心健康。饮食,素食好!素食当中,为什么世尊教诫初学远离「五荤」?诸位要知道,那个「荤」,荤是素菜。你们看「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食,肉食叫「腥」。荤辛,荤是素菜里面的五种,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这五种是韭菜、大蒜、葱、小蒜,现在佛经里面讲兴渠,过去中国没有,现在有了就是洋葱。为什么佛要戒除这五种?《楞严经》上讲得很好,把原因说出来了,这五种蔬菜,熟吃会引起性冲动,生吃会引起肝火,发脾气,是这么个原因,这些东西对我们生理上有刺激,佛都禁止。但是诸位在中药里面,药用可以,不是药用最好都要禁止,这就是防微杜渐。佛把这些不善的增上缘都把它杜绝,这叫大慈大悲,没有一桩不是为众生着想的,希望众生都能得真实利益,都能够生活幸福美满,这是圣贤的教诲。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段。

太上感应篇﹝第一八九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8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八十二节:【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这一节说了两桩事情。『负』是欠的意思,像这个借钱不还。凡是借别人的器用,器皿用具,没有偿还的意愿,都是属于这一类,这一类都是属于偷盗的业行。佛家讲偷盗范围非常的广泛,而古德跟我们说明,盗戒叫「不与取」,这个意思非常的完备。凡是有主之物,无论你用什么手段得到,主人没有答应给你,你得到的都叫做偷盗,都属于这条戒律范围之内。我们向人借东西,借钱也好,借物品也好,这主人同意借给我们的,不是给与我们的,借给我们,将来一定要奉还的,如果没有还的心,这个心就是盗心,也是犯偷盗之罪。如果说是借人的财物不想还,还希望他早死,这个罪过就更大了,佛在经上说,生这种心的人,已经是畜生了,来生的果报必堕恶道。所以世间人眼光很浅,只看到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后患无穷。畜生,堕落到畜生道容易,要想在畜生道再回来作人,可就难了。原因在哪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畜生道的业因虽然很复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愚痴。诸位想想,欠人财物不想还,这个心就是很愚痴;再要咒人死,愚痴到极处。所以堕落到畜生道,畜生的愚痴要是跟人比,超过很多倍。

愈是低级的动物愚痴愈严重。我们在佛经上看到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孤独园修房子,给孤独园修房子,佛跟几个弟子们在一起,看到地上一窝蚂蚁,佛看了之后就笑笑,弟子们在旁边看到佛笑这一窝蚂蚁,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为什么要笑它们?佛就告诉大家,这一窝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它还没有离蚂蚁身。我们就不说多吧,一尊佛是三个阿僧祇劫,七尊佛是二十一个阿僧祇劫,它还没有离蚂蚁身,不是说它寿命长,蚂蚁死了来生还作蚂蚁。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什么原因?过分的执着,它执着那个身就是自己,所以永远换不了第二个身体;执着那个窝是它老家,永远不离开它这个处所,死了以后投胎,还投在蚂蚁里头,这真是愚痴到了极处。

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佛的苦口婆心,三恶道易入而难出,这是事实真相,很容易堕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所以佛教我们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目的在哪里?不堕恶道。所以人一定要守住人的本份,人的根本,人的根本是什么?在佛家是五戒,在儒家是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人道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把基本条件失掉了,来生决定不能得人身。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是过去生中修的有这个条件,这一生当中遇到了缘,父母跟我们有缘,父母属于增上缘,真正到人道投生,是过去生中的业因,五戒十善的业因,所以到人道来,不错!

但是我们这一次到人道来,就相当不幸,什么原因?社会环境不好,没人教我们。古时候确确实实,诸位你读《礼记菁华录》就晓得,《礼记》这部书要以现代的学术界来看,它是属于杂志,古老的时候那一本杂志,里面记的东西很琐碎、很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杂志,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前人生活状况、文物制度。你看看古人多么重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纵然从前人念书的机会比较少,有很多父母不认识字,但是他受到社会上一代教育的熏陶,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得给儿女做一个好榜样,基本的圣贤教诲「五伦」、「五常」,他懂。

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你一定要认识清楚。五常是基本做人的道理。第一个是「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念过书的也懂得,他也能把这几句话记住。对待任何人,他会设身处地的想,我这样对待别人,人家愿不愿意接受?人家不能接受的,我们就不可以做;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这种心态对人。「义」是为社会、为别人服务,不求报偿的,我们今天讲尽义务。我们这个道场有许多义工,来为道场服务,为大家服务,不求报酬的。「礼」是有分寸,有节制,自卑而尊人。「智」就是今天讲的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里面过失就太多了,凡事他有理性。最后这是讲「信用」,「人无信而不立」。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做人的道理,这五个字总要守住。所以在从前古老的那个时代,无论念过书没念过书,识字不识字,都懂得这个道理,而且都能够遵守,所以社会安定。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物质文明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可是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了,道德更是疏忽了,甚至于遗忘了。尤其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竞争,竞争这一争,「仁义礼智信」都没有了,所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动乱的时代,后人写历史,写这个时代是乱世,人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今天我们念这一段,可以说这是社会上常常见的,许许多多人都是这么一个心态,我们要晓得,这样的心态后果不堪设想。用偷盗的心,这个人哪里能发财?哪里能过幸福的生活?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桩:『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常见的。有事要求人帮忙,别人不能够满足你的需求,你就生怨恨了。批注里头给我们提示得很好,我把这段念一念,「干求指一切大小之事,凡有干恳求托于人者皆是」,所以这个范围很广泛。「不遂」是不如意,你求人帮助,人家没有满你的愿望,于是你就咒他,诅咒他,你就恨他,这是自己造罪业。后面这一段,「君子达理安命,岂肯向人干求」,这是个明理的人。明理的人,真的一生自己纵然穷困潦倒到极处,自己晓得这是自作自受,也不会去求人,能够安心随缘,知命乐天。纵然有不得已的时候要求人,人家肯帮助,很感激;人家不肯帮助,是他的本份,决定不可以有怨恨之心。如果稍稍有怨恨之心,古人说这是小人,不是君子。什么叫君子?明理的人叫君子。小人是什么?迷惑颠倒、不懂道理,怎么可以责怪于人。

学佛的人更不可以有这种念头,如果有这样的念头,他不是一个学佛的人,他对于佛法,对于佛陀的教诲,根本就没有能够理解。这不要说做了,佛所讲的这些教诲,他不懂!我们在经典里面看看佛菩萨,他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恶人,诸位都念过《金刚经》,《金刚经》里头有个例子,歌利王割截身体。《金刚经》里面说得很简单,这一段公案详细记载在《大涅盘经》里面,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前世,没有成佛之前,在修学过程当中,修忍辱波罗蜜,大家称他作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我们常讲无道之君,暴君,横暴而不讲理的。忍辱仙人没什么过失,将他凌迟处死,仙人对他有没有咒恨?没有,不但没有咒恨,而且非常感激。感激什么?感激他这种心态,自己能忍受得了,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我们明白了,如果没有歌利王,这种横蛮无理,加给他这种最严厉的侮辱,怎么知道他忍辱的功夫?这等于考试一样,他能忍,丝毫怨恨的念头都没有,而且还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要度他。所以世尊成佛第一个度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就是当时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他说的话兑现了,成佛第一个度他。

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人生在世决定不要跟别人结怨,跟别人结怨,错了!别人纵然对你不满意,侮辱你,毁谤你,陷害你,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是过去生中造的业报,过去造的不善业,今生受的果报,欢喜接受,罪报就报掉了,没有一丝毫怨恨之心,结就解掉了,就化解了,这是好事,不是坏事。如果有一念心不平,这个结还在,没有解开,没有解开将来还要报,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多可怕!我们学佛最低限度的受用要能够获得,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我明白了,所有一切冤亲债主加给我种种不如意,我都欢喜承受,恭敬赞叹,我们帐结了,也成就自己忍辱行。六度「忍辱度」到哪里修?就在这个境界里面修,所以那些人是我忍辱波罗蜜的老师,是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识,我们恭敬感激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有丝毫怨恨之心?这是我们得佛法真实受用,我们要明了,要理解,使我们自己一生都能生活在感恩之中,我们的道业就不难成就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一九0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19-12-19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八十三节: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这一节批注里面说得非常好,它的意思就是说,『失便』用现在的话就是过失,或者是在他不得志的时候,遭遇到困境的时候。世间一般人往往在这个时候说他种种过失,过失或许有之,多数无中生有,而是猜测、推想,并没有事实根据,所以是我假理想,这冤枉人。注子里面有几句话,说的真是实话,「天下之事境,本来败易而成难。」所以是好事多磨,成就非常不容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甚至于自己细心想一想一生的遭遇,事能成,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决定不是利益自己的事,这样的好事能不能成就?也未必然。我们知道为什么,这要众生的福报。我们自己发心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做一点好事,众生有没有福报?没有福报,我们的发心,我们的行为,很容易被人破坏。

现前如是,过去亦如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历史上中国最明显的例子,南宋时候的岳飞尽忠报国,确实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还要遭秦桧、高宗把他杀掉了。可是在历史上,后人永远纪念他,当时他不得志,这是最明显的好事多磨。由此可知,我们想发心,替社会、替众生做一点好事,要是想没有障碍,不可能的事情。障碍从哪里来的?若不是自己本身的业障,众生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他该遭难,该受罪,诸佛菩萨来示现也救不了他。类似这个事情,古今中外是太多太多了。志士仁人,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皆有,往往他们多半都是不得志。不得志这些人隐居在山林,中国历史《二十五史》里面,每一部都有「隐逸志」,这一部分里面都记载隐居有道德、有才能的这些人,他们不是不愿意出来替社会国家做事,是没有机会。才出头,就被别人压抑,障缘太多,不得已退居山林;甚至于有些出家了,有些修道了。在中国佛门里面,道观里面,社会一般人常说,这里头卧虎藏龙。真的,那不是假的。但是这些人真的有学问有道德,他们不得志,他也能安分守己,他懂得修心养性,将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向上提升,他不会为非作歹。为什么?他不为自己,他为众生。有缘,兼善天下;没有缘,那就独善其身,这是我们一般的观察。

就我们这一生五十年来,我们的遭遇,我们的经验,又何尝不如是!跟我时间久一点的同修都知道,我们要没有遇到韩馆长,我们这一生什么都不能谈了,也只有去隐居,自己修个人的,对于社会,对于佛教,就不可能有贡献,障缘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一个得力的护法。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的障碍又来了,如果没有继续遇到李木源居士的护持,我们也是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常讲,我们在佛法对社会所做的一切工作,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劳?没有。功劳是谁的?护法的,这是我常常讲,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功德不晓得多少倍。弘法的法门龙象,我相信这种人很多,但是这种人没有有力的人护持,他的德行能力一筹莫展,不能发挥。我深深的相信,比我能力强的、比我智慧高的,多!可惜没有遇到得力护持的人。所以我每在一个地方,都劝导四众同修要懂得护法,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间,能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完全在护法。弘法的人再有能力,再有德行,再有学问,再有智慧,没有一个得力的护法,他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他。

一般世人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凡是见到与自己利益有损害的时候,他一定起来反抗,一定起来障碍,这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在所不免。所以我常常劝导同修们,你们发心弘法,你们一定要尊重护法,要结法缘。如果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你的法缘断掉了,没有人护持你,你再有能力,你也没有办法发挥。所以我常常做比喻,像一个学校,护法是校长,是一个学校行政领导人员,弘法的人是教员,护法的人要有慧眼,能够认识一个好的教师,聘请他来帮助你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功德是校长,不是教员的。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做的,所有一切成就是李木源居士的,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净宗学会的,不属于我们,这个认知一定要有。佛家四众同修都有这个共识,都有这个认知,能够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正法就能够久住世间,就能够消除种种的天灾人祸。

这个事情难,难在我们无始劫来的烦恼,不容易放下。虽然学佛,出了家,受了大戒;或者是讲经说法当教员,或者是作住持、监院,管理这个道场,如果还有私心,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受到障碍,严重的障碍,这是我们要反省的,把他障碍住了。障碍之人,一时短暂的欢悦,可是将来的果报苦不堪言,《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一部经我们过去讲过三遍,我说是末法时期我们的救命经,我们所犯的种种过失,自己不知道,世尊大慈大悲一一为我们说明。这部经真正是有心人,至少每半个月要念一遍,经文不长,把它当作戒律去念,常常反省我们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有没有这个恶念,有没有做这种恶行。如果有,现在赶快改过来还来得及。改过一定要落实,过去我障碍别人,这是过失,怎么改过来?现在觉悟了,我要帮助一切人弘法利生。过去见他才能可称,总是极力贬抑他们,现在翻过来,赞扬、赞叹;不但赞叹,而且还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全心全力的拥护,这叫做真忏悔,这是真的回头了。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这是今天我们社会上所谓的残障人士。他们已经很不幸了,我们遇到这些人,他的行动不方便,应当帮助,应当扶持;不但不帮助,不扶持,还在旁边讥笑,这个罪就重了。你讥笑他们,将来你必定得这个果报,你能够保全你这一生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你造什么样的业因,必定有果报。业因从哪里造?起心动念就已经造了。一念善,则有善报;一念恶,一定有恶报。善恶的意念表现在行为上,果报就更明显,更快速。不学佛的人,或者是没有深入经藏的人,我们可以说麻木不仁,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过自新,到果报来的时候,后悔无及。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古以来,一切好事易败难成,逆多顺少。我们要是有这些过失,有这些恶念,已经是不近人情了;不近人情,说个不好听的话,他就不是人了。不是人,来生到哪里去?三恶道去了。

提到恶道,每个人都不愿意听,甚至于还有些人说这是迷信,无稽之谈。我说这些人是麻木不仁,为什么?业因果报这些事情,不仅是古书上记载得多,现前就有,就在面前。居士林这个小道场,业因果报几乎每个月都有,每个星期都有,只要你冷静细心观察,这不是书上记载的,不是传说的,在你面前你亲眼所见,你要不相信,那不叫麻木不仁吗?特别是鬼神这些事,真有,不是假有,太上给我们讲「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在鉴察,我们不能不明白,不能不了解。怎样自求多福,都在我们这一生,真觉悟,真回头,放弃自己的成见,随顺佛陀的教诲,这种人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一味随顺自己的成见,前途是一片黑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