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你的血压什么梗:调节心理问题的六把金钥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01:08
调节心理问题的六把金钥匙

一、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

        内部世界基本是由以往积累的经验组成。外部世界是由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现实构成。内部世界可以按我们的意志来安排。外部世界不随我们的意志来改变。内外世界产生矛盾冲突后,造成心理问题。如失恋者的痛苦,我爱她,她却跟别人好了。其中有个绝对化要求:我爱他,他必须爱我。如抑郁症患者,认为我是笨蛋,我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其中有个糟糕至极观念。

        当内外世界不协调时,自我解决的办法:把生命看成一个流动的过程,改变绝对化要求,不再去刻板地追求一种僵化不变的理想和目的。也就是修改自己的“认知模式”,做到对外部世界的“积极适应”。

二、纠正不合理的欲望

        人皆有七情六欲。有需要就有欲望,有欲望才有追求。欲望从何而来?欲望来自人的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欲求。这种欲求的内部表现是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激发有机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的心理动力。包括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欲望是需要和动机的情绪表现。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说明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合理的欲望符合现实和发展规律,可以得到满足;不合理欲望不符合客观现实和事物发展规律,难以得到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所以,人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动机,纠正不合理欲望。

三、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面对现实是生活的真谛,应对现实是生活的艺术。

        面对现实。人生的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永远是历史;未来的仅仅是期望;现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把握的。现实是无法逃避的,逃避的结果只能是问题恶化。但是有的人不能面对现实,常常是由于以往的失败和挫折造成的对现实的回避。沉溺于失败带来的不良情绪中,形成一些错误观念,“我无能”、“谁都瞧不起我”等,长期下去容易造成抑郁。有的人总感到活的很累,是因为长期忽略了对愉快情绪的体验。

        自我解决办法:一是运用语义解析技术,与自己错误观念进行斗争,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二是回忆被忽略的经验和成功事例,来体会愉快情绪,以强化自信。三是自我行为矫正(重新塑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取得成功后,用自我奖赏进行强化。

        应对现实。人对现实事件的反映分为三类:感性反映、理性反映、悟性反映。

        感性反映: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反映。

        理性反映:是在感性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心理发展成熟的体现。

        悟性反映:是一种超现实的反映形式。超脱个人的需要和功利,超脱现实的纷杂和无序,从独特的角度和高度对事物的感知。

        没有感性,就没有生活质量;没有理性,就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悟性,就没有生活创造。人应该把屁股坐在理性上,一左手握住感性,右手握住悟性。

四、学会理解他人
        任何人都有发自本性的依附本能和相对独立的人格。

        理解是满足依附本能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认为,人有十种本能: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和繁衍、母爱、亲合、控制、依附(服从)、创造、建设。因为不当的教育和环境,使人的本性淹没、弱化,或者过度强化,都是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谁理解自己,就和谁亲近。这是依附本能的体现。

        理解他人是对人格的尊重。人格是是各种心理特征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人格倾向:需要和动机是表现人格倾向的最活跃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倾向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合和选择。人格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和限度;环境决定了在这个范围和限度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胆大)、多血质(活泼)、黏液质(踏实)、和抑郁质(认真)。气质类型没有好坏。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一旦形成,就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表现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所以,理解是对他人人格的最大尊重,是对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支持;那么,不理解是徒劳无益的自寻烦恼。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启示。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处在最底层,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处在中间层次,寻求允许的条件让本能冲动得到满足,按照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处于最高层,是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化,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是道德的人。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而无法解决时就导致心理疾病。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矛盾运动的体现。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理解别人呢。

        理解不是口号,是需要掌握的技术。三种基本技术:一是真诚---坦诚交流。(1)无角色。不把自己隐藏在社会角色之内。(2)自发性。发自内心的,自由自然的。(3)无防御。对别人的消极反应能够理解而无防御,不辩解。(4)一致性。价值评判基本一致。(5)能够袒露自我。

        二是共情---设身处地。(1)表情随之而起伏。(2)言语交流。浅层次的理解是重复他人所表达的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是表达出其内容的潜在含义。(3)非言语交流。准确地理解他人表达出来的非言语表情和动作。(4)沉默。沉默也是理解的有效策略,表示,我们都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尊重你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

        三是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1)一是对他人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2)把他人作为一个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看待。(3)对求助者的反映有准确的共情。(4)肯定和认可他人的潜力和行为能力。


五、增强自知之明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最难。2000多年前,雅典的先人在奥林陴斯山上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有句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一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器。我们的眼睛看的是别人,如果不借助其他东西,永远看不到自己。二是人有一种独特的功能,“精神反刍”多功能,我们的观念系统基本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反刍”积淀而成,是对过去的事物认知的积累。“我的经验”常常掩盖对“我的现在”的认知。三是人意识有三部分构成: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潜意识是本能的东西,是内隐的,我们的感受不到的,虽然感受不到,他仍然以“本我”的形态而存在。由于这三个因素,所以,认识自己就有了难度。

         如何增强“自知之明”呢?怎样对自己才能有一个明了的认识?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同的人、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首先,当你自迷的时候,要懂得“自我观察”。要站在自我之外观察自己。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心分开,看看自己的“道行”,有多大能力,能承担多大的任务。其次,当你自大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评价”。用现实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用市场上的“公平秤”秤自己的分量,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第三,当你自卑的时候,要勇于“自我接纳”。坦然地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直觉和体验,不再依照价值条件的作用来确定自我,即:不再依照别人的评价来确认自我,不再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信任自己,能够独立地为自己做决定做选择。

六、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不合理的行为模式是带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中的“责备”、“贬损”、“暴力”,社会交往中的“回避”、“敌意”,学习工作中的“多动”、“偷懒”等等。要知道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模式,不少人已经形成习惯,自己心理不舒服,也给家庭极其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痛苦。自我解决的办法:把责备变成商量,把贬损变成赞美,把暴力变成体育运动等其他发泄方式,建立相对于“不合理”的有效行为模式,并不断进行自我强化,使新的有效的行为模式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