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励志的句子:《太上感应篇》讲解八(净空法师主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5:12

《太上感应篇》讲解八(净空法师主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应篇﹝第五五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55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接着底下一句是:

【正己化人。】

前面所讲的,都是完成自己的的德行,目的是在帮助别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要想教化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这是一定的道理。无论是古代的中国人,中国的古圣先贤,印度这些佛菩萨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作法,乃至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条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

前面跟诸位提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落实,一定是先断烦恼,成就法门。断烦恼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说「品学兼优」,然后才能化人。我们身为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众生的使命,出家、在家都是菩萨,所以佛教育,他的成就是菩萨法界。《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菩萨法界;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诸位都念过。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如果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这一点要特别留意。「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无量寿经》经文里的第一句,前面所列的是上首大众,经文这是头一句。佛是怎么样教导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然后再想想,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为什么那么少?稍稍对经文上留意,就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人虽然很多,未具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不能往生。

普贤大士之德关键在哪里?就在心量。普贤菩萨的心量是跟虚空法界一样,他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叫普贤菩萨。我们心量这么小,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有普贤大士之德,念一声佛号就往生了,哪里需要念那么多!他的心行就是佛心、就是佛行,心行相应,愿愿相应,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要明白,天天念《无量寿经》,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怎么能成就?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共同来称说也说不尽,世尊为我们归纳为十大类,称作普贤「十大愿王」。归纳成十大类,我们修学起来比较方便。

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意思就是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叫礼敬诸佛。我们没有做到,我们要反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这个心态恰恰相反,大不敬。天天两个眼睛像小偷一样,专门找别人的毛病,专门看别人的缺点,搜集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大不敬,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要说是菩萨行,世间一个善人君子,我们读儒书,会集儒书德行教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种遗规》,清朝陈弘谋先生编辑;把儒家的经典,历代这一些大德们的言行,真实的教诲,分类编辑起来。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学生修身课本。早年我们读的书,是哪一家书局出版的我忘掉了,字比较小,分量相当多,很厚的精装一册。以后中华书局从《四部备要》里面,抽出来印单行本流通,上下两册平装本,中华书局印的字大,好看。

看看世间圣贤人是怎样教导人?我们要常常反省,不可以做缺德的事情,修德都来不及了,还专门干缺德的事情,怎么能成就?换句话说,世间善人、君子他们的条件,我们都不能够取得,那距离菩萨、罗汉远之远矣!讲台上这些技巧,我们是可以轻而易举能学到,但是你在讲台上要能够摄受大众,那要靠你的修持功夫了,你没有真实修持功夫,你就不能够摄化大众。换句话说,你所说的话,字字句句从你心里头说出来的,不是从口皮上说出来的。心行不相符,言行不相符,没有人相信你,说得再好,人家听了一笑了之。所以无论在家、出家,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自己不正,要叫别人端正,没这个道理。在灾难频繁的时代,自己没有能力消灾免难,帮助别人也没有这个道理。

『正己化人』这一句就很重要了。在本文里面,从这一句以下,这是讲化他。这一句是总说,《汇编》里面也注得很详细。他将这两个字解释,什么叫「正」?「确不可易」,这是正;「化者,自然而然」,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正」是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我们的信愿是在求道,是在求证果。什么是证果?在佛法里面,阿罗汉是证果,菩萨是证果,佛是证果。要想求得证果,先要断烦恼,烦恼习气不断,我们的修学就谈不上成绩可言了。大家都知道,见思烦恼断掉了,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我们纵然断不了,要向断烦恼这条路上去走,一定要做到烦恼轻了,我们功夫才有成就。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少,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就快乐了;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佛学得很欢喜,很有受用,同修当中有没有?有,也不在少数。他们真有这个受用,来告诉我,我也为他欢喜。他得法喜,他真干!

从什么地方干起?古德教给我们的很多,但是最要紧的还是讲从「不妄语始」,这是真实教诲。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不妄语修起。符合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修行的纲领,「善护三业」,第一句就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古大德教给我们从「不妄语始」,从这开始,跟经训相应。古德又教给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弥陀经》上净宗法门修「一心不乱」,净宗修学确确实实目的就是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如何能够真正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当然善护三业非常重要,可是从哪里开始?古人也教给我们,「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何必要知道那么多事情?到处去打听,那你就完了。

在早年我们出家受戒,大概受戒之后的两年,我们有一个同戒的师兄│觉斌法师,他受了戒之后不久,大概是半年的时间,到南部去闭关,很好,我们很羡慕他,有这么个福报闭关。过了一年,我有个缘份到南部去,我特别到关房里面去看他。他闭关的时候,向我借了一部书│《中观论疏》,分量并不很大,线装书十二册,他要到关房里面去看。过了一年,我说:「觉兄,你向我借的书看多少了?」他说:第一本还没看完。见了面之后,给我说天下事,说道场、说这个法师,他在关房里消息怎么那么灵通,我在外面都一无所知,都不知道,听他给我讲新闻,那闭的是什么关?所以一点成就都没有。以后他跟白圣法师到南洋来,到槟城,槟城极乐寺,白老是住持,请他作当家,在这边没多久他就过世。人是个好人,跟我交情也不错,就是喜欢打听。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他烦恼多,心定不下来。

我们同修不论是出家、在家,清净心重要,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知道那么多干什么?你们大家很多人都晓得,多少人给我写信件,那些信我不看的。为什么?我不想知道那么多事。写信给我干什么?老实念佛就好了。我每天讲经已经是多事了,还要搞这些不相干的事,大错特错!认识的人愈少愈好。我给你们看我身上带的电话号码的小本子,只有二十几个人,这是什么?有的时候联络非要记得的不可,我才记住,不需要的我不记。我们自己电话号码我不知道,我们学会的、居士林的,我们楼上的电话号码、传真,我都不知道,记这个干什么!人名字我也记不得,好,见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不相关,你一个人多自在。如果说记几个人名字,为什么不记几个佛菩萨的名字?跟佛菩萨做朋友,跟佛菩萨打交道,我们前途才有希望。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训,常常记在心中,依教奉行。他们的教诲,都是帮助我们得「觉正净」,这是真实教诲。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修行人为什么不成就?在一块你听听,所讲的都是是非长短。前面我看到有一则公案,我也跟诸位提起过。他说有一个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的时候,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什么缘故?这个禅师说,最初这两个人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的时候,他们两个话家常,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就没有了;话家常之后,他们两个在讨论讲是非,妖魔鬼怪来了。所以常常讲是非、论短长,你要晓得你的周边都是妖魔鬼怪,没有护法神。如何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心在道上,这是感应道交,我们起心动念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应。妖魔鬼怪从哪来的?你自己把他招来的,不是他找你,是你找他的,你把他找来了。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来。修行人干这个事情,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所以记住古人讲的教训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少」,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用不着知道。不需要认识的人,少接触,接触没有好处,是非多。古时候修行人,为什么选择在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他心清净,容易成就。我们现在居住在都市是最不好的环境,最不好环境里面,你还要到处去打听、到处去钻营,这怎么得了?你没有成就的指望了。所以我们要想成就,一定先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四天王告诉我们。这四大天王的表法,我们明了的时候,他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我们要晓得学。弥勒菩萨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那是普贤的心,量大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最后的三大士: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最后善财童子参访这三位菩萨,用意很深很深。弥勒是表心量,文殊是表智慧,心量不大,智慧不能圆满;智慧的落实是普贤菩萨。末后用三大士代表大圆满,我们读经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自己才知道怎样去学习。

这一句四个字,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也要用几次的时间,跟诸位同学共同来学习。明天我在澳洲,早晨如果来得及,我们早晨半个小时还给诸位同学见面,明天看看时间。因为明天到澳洲是早晨,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希望同学们留意,在网络上的同学,要注意到澳洲的时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五六集﹞

澳洲净宗学会 / 档名:19-12-56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化他,总说意趣是:

【正己化人。】

批注里面说得很好,「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这些话都说得非常肯定,要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昨天我们也讲了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帮助别人,就非常困难,当然会遭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尤其是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事与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够得到大众的尊重。不但大众对你尊重,鬼神也对你尊重,冥冥当中自然得到拥护,更能得到诸佛护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想学,很愿意学,为什么学不来?学不来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都是被这桩事情障碍住了,所以要想自己心行得正,必须要把这些障碍舍掉。

可是有些同修说,我们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实在说,原因是对于诸法实相没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诸法实相;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点难处都没有。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既深又广,很难明了,所以佛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尤其是专说这一桩事情,就是《般若经》。佛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占二十二年,几乎占全部时间的一半。用这么长的时间,苦口婆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看破;看破之后,修行菩提道上就没什么大障碍了。菩提道是个什么道?是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我们生活在朗然大觉之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会迷惑颠倒,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一种正常的活动;正常的活动,就是菩萨的生活、佛的生活,我们学佛目的也就在此地。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们,这个观念就错了。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当然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宇宙人生观;也就是说对人生的看法,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看法,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智慧。有了智慧,还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么?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功夫。必须要克服,烦恼习气无始劫来养成的,儒家讲「习性」,习惯成自然,习性!这个习性很可怕、很麻烦,很不容易断掉,可是要不断掉,虽理解也没用处,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还是要堕三恶道。三恶道怎么去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观念、这些行为是堕三恶道的业因。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了、舍掉了,这才不会堕三恶道。可是几个人能消除得了?为什么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就自自然然生起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这个麻烦可大了!

佛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转变,这一句话说得好,一定要做一个转变。在功夫上讲,要转恶为善。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从行为上转起。以往我们念头是为自己,行为都是为自己,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我们为别人,不为自己。念念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一切众生想,世间可怜的人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可怜?没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积德,恶因感受的果报,虽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们看到了,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释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般学生,不是不能过一点富裕的生活,他办得到,轻而易举。他是王子出身,国王大臣是他的护法,物质上要什么样的享受,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去托钵?为什么去过那么清苦的生活?没有别的,无非是想省一口饭,给那些没饭吃的人,帮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帮得到?给诸位说,真能帮到,减损自己的物质受用,帮助那些缺乏的人。这个心,我们就没有,那菩萨行当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这个心,这个心是纯善之心,纯善之行,所以感动天龙善神都护持,一生当中教化众生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有真正的功夫。

我们今天在物质上的受用,以饮食来讲,三餐饭还不饱,还要以零食来补充,这是什么原因?这个身体就是业障身,心有业障,身也有业障。饮食,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我们的生命,身体是一部机器,这个机器不断的在运作,运作需要能量补充,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业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补充少了他就会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他工作一样正常。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里?学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总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们常讲胡思乱想。修行人跟一般社会大众,心地总比较清净,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他补充就少。世尊为我们初学的人示现,教我们把一切忧虑牵挂,这些烦心的事情放下,因为那都是不必要的,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渐就减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够了,这一餐不吃也没有关系,也照样的去运作,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心非常清净,妄想杂念几乎没有了,他的能量补充,一个星期托钵一次;也就是一个星期吃一顿饭,他那一顿饭,一个星期够了,那个养分足够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罗汉的心还要清净,半个月托一次钵,两个星期吃一顿饭,他够了。实在讲,佛与法身大士他们要不要饮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断掉。佛陀在世是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的,要是在他那个身份上,他可以完全断掉。完全断掉,我们凡夫看了做不到,那还得了吗?所以告诉我们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够了,修清净心重要,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用禅悦,用法喜,来滋养你的身体;用清净心,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这都是行门上的功夫。

这个功夫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炼清净心,炼清净行;清净心,清净行,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头要断掉,常常保持正念现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这是正念。一切众生不知道佛法的殊胜,不知道念佛的好处,我们以善巧方便帮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处,也能够学习效法我们念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的事说不尽,但是只有一个目的,最后诱导他念佛;这个目的是纯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宽宏大量,要认识大体,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情欲;随顺自己的情欲,就是随顺烦恼,你会做错事情,佛家讲你会造业。

在日常初步功夫,我们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断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毁誉,遭到别人毁谤,或者是有人对你的赞叹,毁誉不动心,你的心慢慢就会清净。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没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认识,古人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清净?你心不清净,你的净业就不能成就。我们希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早一天亲近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一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效果在哪里?是用这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心里面才有杂念,阿弥陀佛提起来,杂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妄想杂念不起来了,你功夫成就,你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弥陀佛就感应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断,功夫当然不得力。

有人问:学教也分心,是不是杂念?学教要为自己名闻利养是杂念,学教是为光大佛法、普度众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为自己,我为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正念现前。如果为自己名闻利养,那是轮回的念头;讲经说法还是造轮回业,轮回业里面的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没有份,那到哪里去?恶道里面去享福了。总之,弘法利生是修福,过分重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畜生道里享福,饿鬼道里面享福,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诸位想想,安世高当年他的同学,共亭湖的龙王,畜生道,蛇身。他造的什么业?他是出家人,明经好施,佛法的道理通达,又喜欢布施。自私自利没放下,托钵托的这一顿饭,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里面不太舒服,就造这么个业。来生堕畜生身,畜生福报大,他明经,他有智慧,所以堕畜生身作龙王很灵;灵是他有智慧,福报很大,一千里内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养他,福!他喜欢布施。苦不堪言,去当龙王,安世高去度他,给他讲经说法,劝他回头是岸,《安世高传记》写得很清楚。

小小不如意、不满意,明经好施还要堕三途。我们今天经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气比他大得多,你将来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决定不如他。所以想想这些事情实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头了,就不敢起个恶念,不敢有恶的行为。所以传记多读有好处,能够时时刻刻警策自己,勉励自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五七集﹞

澳洲净宗学会 / 档名:19-12-57

诸位同学,大家好!

【正己化人。】

落实在生活行持当中,事相繁多,不胜枚举,小注里面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清贵容,仁贵断」,这两句话往往是我们疏忽的。学佛的人,跟世间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清高;谚语所谓的「清贫浊富」,这些都是千古名言。可是清高的人,要紧的是要包容,要有度量。在佛法里面,确实世尊是显示无比的清高,令人敬仰,而佛教教人也是把这桩事情,列入教学第一课。我们到一般寺院庵堂,佛家的建筑物,第一栋建筑物就是天王殿;我们一般称作护法神,也能讲得过去。天王殿里面正当中,供养的是弥勒菩萨。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的时代,诸位也许都熟悉,南宋有一位大将│岳飞,他跟岳飞同时代的人,出现在浙江奉化。他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不错,说了就走了,这是真的。如果说了不走,那是假的,那个不可靠。现在我们听说有许多法师、大德,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菩萨再来的,说了不走,这就靠不住。他说了,就走。所以中国以后,造弥勒菩萨的像,就造他的像。

他这个相很有特色,表法意思非常鲜明,他是个欢喜相,人家称他作欢喜佛,笑面迎人,法喜充满。第二个表法的特征,他肚皮很大,表有容量,能够包容。所以古德从他的形象,题了八个字两句,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初学:「生平等心、呈喜悦相」;这两句教初学,第一堂课。所以一定要有容量,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就决定不能够学佛。为什么?佛法我们现在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能包容;不能包容,就谈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学。所以把包容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学习的。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学佛没有别的,实在讲,就是学一个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怎么样能够和睦相处,就这个意思。所以这第一堂课,我们都没有搞清楚,往后学佛才有许多障碍,才会感到许多困难。

第二句话说「仁贵断」,仁是仁慈,仁慈所贵的是决断。决断什么?是非、善恶、邪正你要有能力辨别,这才是真正的仁慈。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可是佛家又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从反面看,慈悲的确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什么原因?感情用事,没有智慧决断;如果是智慧的决断,这个事情就可以避免。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有真智慧才能融合不同的族群,才能够叫法身健康。我们今天这法身范围太大了,我们把它缩小,社会健康,这个诸位容易体会。社会大家能够和睦相处,这社会健康。国家健康,世界健康,佛法教学目的在此。

对于个人智慧德行的提升要达到圆满,圆满的智慧德行有什么作用?就是世界大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个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一切人类,还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山河大地,都能够和睦相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动物有灵性,植物没有灵性,矿物没有灵性,要是这样认为就错了。植物也有灵性,矿物还是有灵性,石头都有灵性;如果石头没有灵性,生公说法,顽石怎么会点头?所以矿物都有灵性。你要问,为什么它有灵性?同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它的灵性跟我们动物的灵性,说实在话是没有分别的,正是佛家所讲的「不增不减」,动物并没有增一分,植物、矿物也没有减一分,灵性是平等的。这才是正理、是真理,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佛菩萨知道;菩萨里头,尤其是法身大士。所以不熟读经书,深解义趣,这一些大道理很少人知道。西方人有说人类不爱惜地球,任意糟蹋地球,所以地球要报复,给我们很多的灾难,洪水、地震、风灾,所谓是自然灾害,这是我们现在讲植物、矿物,对于动物的一种报复。所以我们不但要爱人、爱动物,植物、矿物样样都要爱护,平等、清净心去爱护,那就对了。

在修学佛法,要认识大体,要顾大体。什么是「大体」?法界众生是大体,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时时照顾到。对我们初学人来说,社会安全是大体,国家富强是大体,世界和平是大体,我们起心动念要照顾大体。识大体的人,就能够舍弃自私自利。我们的私情,个人的爱好,如果与大体相冲突的时候,有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成全大体,牺牲自己,这是佛教给我们的。公道跟私情尤其要辨别清楚,绝不能够徇私情而伤害公道。这个都是大的原则、大的前提,我们不能不照顾,不能不多想一想。

至于生活当中,古圣先贤也教我们一些处世待人的原则,所谓是「处忙时更当以闲」。为什么?忙才不至于乱,以闲情逸致来处理繁忙的工作,这是高度智慧的表现,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遇到急难的时候,心尤其要平静。急难的时候,如果是急躁的心,一定出乱子。所以在急难的时候,要用平静的心来处理。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者,这是我们知道,领导地位的人比一般人聪明,他带头,带头的人要一乱,这下面人就全都乱了。所以当急难的时候,带头的人非常沉静,非常稳定,所谓是稳住阵脚。无事的时候,要多做防范,要多做检点。有事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

人与人之间相处,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疑是大病。见思烦恼里面思惑五种:贪瞋痴慢,第五就是疑。通常我们介绍这些名相,这个疑都是指对于圣教的怀疑。这是大者,障碍我们开悟,障碍我们证果。可是小的疑惑,也不能够疏忽。小的疑惑是什么?对于人的猜疑,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怎么能够相处?为什么会怀疑?实在讲,怀疑多半是起于自己的成见,自己成见太深,总是跟别人相处疑神疑鬼,心量窄小。菩萨教我们容人之过,你心量大能容人,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心量愈是小,疑心愈重;疑心愈重,跟人就不能相处。

尤其是个领导的人,领导的人疑心重,他的手下决定没有人才。他对于人才疑惑嫉妒,不用人才,则用奴才。用的人,智慧能力都不如他,怎么能够建功立业?真正有能耐的人,下面都是人才。我们读古书,读管仲,管仲是古时候了不起的一位大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像现在所谓是联合国的霸主。当时诸侯都尊敬齐桓公,都听齐桓公的意思去办事,这是管仲的成就。我们读管子书,他所用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个个能力都在他之上。好象无论做什么事情,在行政上不如一个人,理财上不如那个人,领众上又不如别人,他样样都不如,他作宰相。这正是从前孙中山先生所讲的,领导人要的是什么?要权,他有权,下面的这些干部要有才。用人才,发挥人才,绝不嫉妒人才,管仲做到了。领导人要有这样的容量,所以人才替他办事,人才替他卖命。

在佛法里面讲,这许多人才过去生中都跟他有缘份,没有缘谁替你办事?佛法讲因果讲得深,世法只看表面,不讲过去;佛法讲得很深,过去世跟这些人缘深,结的善缘。所以结缘比什么都重要,结善缘,绝不结恶缘。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家对头,过去世结的不善缘,这一生遇到了,要把这个结化解;一定要懂得化解,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实在说,是以真心、诚意、爱心,无私,无条件的去帮助别人,帮助这些冤家债主,这个结慢慢的化开了。冤亲债主,往往会跑到你家来,这个我们要知道,不是冤亲债主,不会聚会在一家里头。所以对于家人父子相处,更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把无始劫以来的冤结化解。结法缘,把情缘化解,化成法缘,问题就解决了,就能够得到幸福美满,家庭兴旺,社会和谐。这些是非常宝贵的教训,我们要记住,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太上感应篇﹝第五八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58

诸位同学:昨天下午,从澳洲回来,布里斯本前天佛七开始,这次大家发心启建十个佛七,也就是七十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执持名号。这是一个很希有的因缘,我到那边去主持洒净、开幕,勉励同学们要好好的念佛。现在大家都知道世间有灾难,灾难肯定是有,我们从佛法当中,学习到许多的道理,根据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开示,同学们都能够耳熟,可是这里头的义理很深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得。如果真正体会得,明了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主要的科目,其它的都是附带的。为什么?众生因为迷失了自性,所以才感召得无尽的苦难。如果一旦觉悟了,那真的像白衣神咒上面所讲的,「一切灾殃化为尘」,这是事实。所以佛法教学,在一般标榜宗旨,两句话:「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讲,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讲。我们学佛,一定要以佛为榜样,以祖师大德为典型,学佛要像一尊佛,学菩萨要像菩萨,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有不少同修来给我说,难!法师,不容易做到。可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这一桩事情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这个话说得很中肯,说得很好。何以说不难?这不是求人,求人的事情很难,这个事情求自己,所以就说难不难。为什么说易不易?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够克服,那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克服掉。四弘誓愿教导我们修行的纲领原则,第一个要发心,那个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念是正觉。可是这句话怎么讲法,很多人含糊笼统,不解其义。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舍己为人,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今天对一般人讲,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一切众生的利益,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今天最难舍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肯舍,不肯放弃,你怎么能帮助众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我们仔细观察,个个都能够舍己为人。自己在物质生活条件上,降到最低的水平,不能再低了。他们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精神生活之乐,没有人能知道,确确实实是法喜充满,慈悲之至,止于至善。我们一般凡夫哪里知道?这是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的。

我们再细细看看现在的社会,现代社会的青少年,他们想什么?他们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然后我们心里就有数了。世尊在经上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于是见到了。他们所看的电视、电影,我们很少接触。昨天我在飞机上,飞机上的设计是每一个座位有一个小电视,有十几个频道。我们坐在飞机上不开这个电视,因为什么?这个电视的光距离眼睛太近,对人身体决定不好。可是我们坐着看到前排,前排的年轻人他在那边看,那个里头的节目是暴力,很恐怖,非常不健康,他天天看这个东西,听这些摇滚音乐,那是噪音,我们没办法接受。他们在这里面生活,过成习惯了,你要想到,他的脑会受损伤。不仅仅天天受电波的干扰,而且受这里面内容的刺激,到以后的一生当中,变成了紧张,情绪不稳定,胡思乱想,常常恐惧,于是他一定就会做错事。这些节目害死人,跟半个世纪以前的那种电视、电影,完全不一样,愈往过去这些娱乐节目愈淳朴,它教人为善,现在的节目不是教人为善,在诱惑人起烦恼,诱惑人邪思,诱惑人作恶,你说这怎么得了?

我昨天在飞机上看了几眼,我就觉得下一个世纪众生难度。你们年轻人,将来底下这一批是你们度众生的对象,你们想想,你要怎么样才能够帮助他,帮助他回头?这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就摆在眼前,而且非常迫急。因此,【正己化人】比什么都重要。换句话说,你自己不正,你想教他们绝不可能;他们今天是十分不正,你要用超过十分的纯正,才能感化他们。所以我们自己不正,就决定不能够教人,自己要不能在这个大时代的洪流里面稳住脚跟,你就一定被卷入,你会被拖下海,被拖下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个大风大浪,一定要有真实的定慧。从哪里修起?还是一句老话,从念头上转起,不要再为自己,没有自己。《金刚经》上说得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能够做到无四相、离四相,我们人才能够正,心正、身正、行正;四相不能够脱离,难!

如何离四相?念头转过来,为众生。我来到这个世间为服务一切众生,活为服务一切众生,死也为服务一切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己来的,这个样子你就转业力成愿力,佛家讲的「乘愿再来」,念头一转就乘愿再来。我们对一切众生服务的项目是什么?要记住,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唯一服务的项目就是这一条。其它服务的项目,世间有许许多多人都在做,已经有人做了,我们就不必再多事。我们身为世尊出家弟子,出家人只做这桩事情,很单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别人,无论是什么人,做社会慈善事业,帮助众生解决困难,我们都赞叹、都欢喜,随喜功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念头一转,我们的解行功夫就得力;念头转不过来,不要说在行门上功夫得力,实在讲解门上都不容易。原因是什么?佛心跟凡夫心不一样,以凡夫的心学佛,无有是处;必须把心理转换过来,放弃妄想分别执着。人与人在一起冷静、客观,不要有成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意见有错误的地方,仔细给他分析,让他明了。前几天我在澳洲,昆士兰多元文化局的局长来看我,我们谈到以真诚心才能解决纠纷。他没有听懂,他问我:「两国纷争,第三者来调停,大家都是真诚心,问题为什么还是不能解决?」我告诉他:「两国纷争,加上当中调停人,三个人心都不诚,所以问题不能解决。」他眼睛看着我,说:「每个人不都很真诚,为自己国家利益来办事?」我说:「对了,只要是为自己的利益就不诚。」每一个人都执着自己的利益,彼此互相冲突,这才会产生战争。什么叫真诚?完全替别人着想,这是诚,人家听了会接受。我劝你怎么怎么做,目的是不违背我的利益,这种心态去调停,错误了,不能解决问题。

我举了一个例子,这在早年,很早了,这个事情大概总有二十年前了。有一个日本人到台湾来访问,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见面,正好那个时候,日本政府把小学里面那些教材、中学教材,对于侵略中国、侵略东南亚这些部分,完全删除掉,不承认他们的侵略,对儿童隐瞒事实,他们自己做的觉得很得意。我就这桩事情,因为那个人是日本的国会议员,我完全从他们本身利益着想,不从我们,我说「你这样作法,你们日本人下一代很聪明」,他听到这个很欢喜。很聪明的!很有智慧的!你能把这些事实隐瞒,甚至于你们国家里头的历史,你都可以改写,可是全世界其它的那些图书馆里有资料,将来你们的小孩到外国去留学,看到这些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祖宗前人欺骗我们,你们的面子往哪里放?你们底下一代还会瞧得起你吗?他听了脸色都变了,傻了!

所以我的说法是就你本身的利益,你要不要你的后人尊重你们?在历史上有地位,受你们后人的尊敬?受后人尊敬,不可以欺骗后人。中国古人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们有过不知道改,还要想尽方法来掩饰,还要骗底下一代,你能骗得了吗?你把全世界的这些历史全部改写,你才能骗得了你底下一代。只要有一个地方保持着这些文件,将来你们的子孙看到,都瞧不起你们。所以我们不说我们受害,我讲的都是老实话,句句是老实话,对你们自己本身大不利,对我们无所谓,这叫说真心话,这才能解决问题。我没有机会,要有机会在日本电视台里面,讲一个钟点、半个钟点,分析给他们听听,他们都会觉悟,都会省悟过来。这个作法是错误的,过失不怕,承认过失,改正过失,你才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你今天这种作法,让全世界的人提心吊胆,对你防范,你日本人不是好人,你强盛起来的时候,还会变本加厉的侵略别人,每个国家都对你敌视,你说你何苦来?这是最没有智慧、最愚蠢的作法。我见到日本人,实在讲一句好话都没有,但是句句是真话,不说好话,是给他讲真话。但是日本人对我非常尊敬,这是超过那时候在台湾,超过对其他的人,他对我的确很尊敬,我跟他讲真话。

所以这个念头要转过来,决定不要为自己,为别人掺杂一点自私自利的念头在里面,你已经就不纯了,醍醐里头掺杂毒药,不能解决问题。纯是善意,纯是爱心,纯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行,你才能感动天地鬼神,你也能够感动不同族群,甚至于没有受过教化的,这些人都能感动;甚至于能感动毒蛇猛兽,这个例子过去很多。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我们修养不够,念头还没有真正转过来,还不是真正的纯正,所以没有力量感化别人。我们今天在这个小团体,小团体同学当中有十几、二十个人,谁发心真正学佛菩萨,感动你的同学,让每一个同学看到你的心行,都能回心转意。大家都学佛菩萨,都能为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有救,众生有救,业障可以灭,灾难可以化解,都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

今天十一点钟,我们去访问道教,这是新加坡九大宗教之一。中午他们请我们吃饭,我们今天去一律穿长衫。所以今天早晨《华严经》要停一次,我们做准备工作。我们今天统统剃头好了,今天我们到外面去作客,也要准备一下,我们的仪容、服装要整洁。好,我们做预备工作,今天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五九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59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去访问道教,我也特别向他们的会长建议,一定要讲经说法,要发心教化众生。《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必修的一门课程,我们每天在讲,很认真努力的在学习,而他们疏忽了。我昨天也看到他们编的一个小册子∣《道教教理教义》,这个小册子里面,多半是介绍老子《道德经》里面几句重要的话;这些义理都非常深,现代人能够体会的不多。佛法讲求契机契理,理上讲得没错,可是这些理论没有办法落实,这就叫不契机。

我告诉他们,儒、释、道在中国是三教,几千年来都密切的配合,教导社会广大的群众,教导他们断恶修善。印光大师不仅是佛门一代的大德,还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感应篇》、《阴骘文》,这两样东西都是道教的;《了凡四训》,算是儒教,大力的提倡,不遗余力。由此可知,真正觉悟人,决定没有成见,不会认为这是道教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宣扬?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就有成见,有门户之见,那是迷而不觉。觉了之后,正如同佛法讲的,诸佛法印所印定的,那就是至善圆满的。

诸佛的法印是什么?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的法印只有十二个字。我们看看道教里面这些教材,符不符合这十二个字?《感应篇》、《阴骘文》,确确实实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这就是佛教,还有什么差别?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尊重,把它看作佛经没有两样。更何况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示现什么身;应以道长身得度者,诸佛如来就现道长身而为说法。你能够说道教里面,那些长者没有佛菩萨在其中吗?所以佛教,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讲,它的的确确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做得最圆满、最真实,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明了,才知道学佛从哪里学起。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教我们行仁尽忠,推己及人;现在讲是社会福利事业。「孤、寡」都是说人间最不幸的遭遇;男子太太死了,这称孤;女子丈夫死了,称寡。失去了伴侣,尤其是年岁大了,老人,这是人生不能够避免的,必定会遭遇到;只有少数人,一生生活幸福美满,过去生中修得好;鳏寡孤独,在这个世间是太多太多了。现在世界上各个地区国家,奖励宗教界的人士,以慈悲爱心来帮助这些不幸的人。所以在新加坡我们也看到,几乎每个宗教,他们都办养老院,都办孤儿院,收容社会上这一些不幸之人。

去年除夕,我们欢欢喜喜的过年,我们想到社会上这些不幸的人,所以我们邀请他们跟我们一起来过年,过一个温馨的除夕。我们邀请各个宗教,他们办的这些老人院跟孤儿院全体的人士,除了有病不能来的,或者行动不方便没有办法来的,我们将礼物派专人送给他们;能够来参加的,我们都非常欢迎。去年温馨晚会,我们请的这些客人,三千八百人。李木源居士想得很周到,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孤儿,我们发一个正式的请帖,这个事情好象是小事情,意义很大。我们想想,住在孤儿院里的孤儿,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恐怕一年从来也没有人去请过他,正式去请他吃饭,没有过。所以这一份请帖给他,是无限的温暖,是他一生当中美好的一个纪念,所以我们请帖,不是发一张给他团体,不是的,每一个人都发,这是爱心。我们每一个养老院,每一个孤儿院,我们送了很多的礼物,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养大众。每一个团体,我们也都捐助一笔款项,送给他们,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关怀、照顾。

有人来问我:法师,为什么把佛教信徒捐献的一些供养,你拿去送给别的宗教?说这句话的人,有这些观念的人,心量太小了,不是佛弟子。佛不是这样的,佛是一视同仁。也不是菩萨、祖师的弟子,菩萨、祖师教我们念《感应篇》,教我们学《阴骘文》,这不是别的宗教、外教的吗?可见得,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哪有这种分别?可见得我们心量太小了,我们学佛没有成就,念佛不能得一心,别说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参禅不能入定,学教不能够圆融会通,学密不能相应,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太重了。我们用心用错了,还是用轮回心,用轮回心学佛法,佛法也变成轮回法了。「境随心转」,佛法也是境界,看你是什么心,所以我们自己错了。大道理跟他讲,他听不懂,我得跟他讲一些浅显的道理。

社会上这些老幼孤寡,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要照顾?要照顾。我们要不要办养老院跟孤儿院?要。要,为什么没去办?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条件还不够。别人办的跟我们自己办的有什么两样?这一点我们要懂得,别人办的就是我们办的。我们送钱,送一些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还有什么话好说?他们办的就是我们办的,自他不二。佛法里面甚至于讲到生佛不二,众生跟诸佛不二。

我们今天坏就坏在分别执着,分别执着使我们堕落在六道,沉沦在三途。生生世世也曾经遇到佛法,也曾经种一点善根,可是就是没有办法出离六道。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太重,心量太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自私自利;什么都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团体、自己的宗教,坏了!这个念头是虚妄不实,佛教给我们用真心,用诚意。「诚」是什么意思?前清曾国藩先生讲得好,他写在读书笔记里面,「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就不诚;要一念不生,那才是真诚。真诚起作用,儒家讲的「正心」,佛法里面讲的「深心、大悲心」。「深心、大悲心」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忠」,忠孝的忠,那是真诚的落实,真诚的起用。忠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丝毫偏邪,有一念自私,你心偏了,你的心邪了。念念为一切众生想,没有一丝毫为自己想,这个心叫忠心。尽忠报国那是什么心?念念为国家想,念念为人民想,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想,叫尽忠报国。起心动念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那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怎么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我们要学佛,要学菩萨,从哪里学起,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所以这八个字意思好,让我们常常想到这个世间,还有许多很可怜的人,迫切需要照顾的人。所以我们看到老人院,退休的老人,新加坡社会上常讲的乐龄人士、孤儿,从事这些社会福利工作的人,我们倍加尊敬,我们礼敬、赞叹,他们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落实,真正在做。我们应当随缘随份,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他们、帮助他们,怎么可以有分别、有执着?社会才能得到安稳,世界才有和平,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无畏布施」。唯有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给我们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苦实际上都可以避免,都可以把它转过来。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果必有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所以造作的是不善的因,才有这八种苦。如果能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这八种苦难自然就消除了。「离苦得乐」是一句真实话,决不是空话,端在个人觉悟,真正回头,认真努力的去做。这两句话意思很广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给诸位做报告。好,今天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六十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60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为大家介绍《感应篇》,这一篇全文虽然不长,只有一千多字,段落我们依据《感应篇汇编》来介绍,它几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详细的批注、引证,是难得的一部好书。我每次跟诸位报告这个数字,就是《汇编》里面所编的顺序。第二十二段: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过去我介绍的时候,曾经编了一个科判,前面「正己化人」这是化他,化他里面头一句是总说,「正己化人」是总说,往下再详细列出科目。二十二段这是行仁,也就是说,仁慈、仁爱如何落实。这里面引用古人施政,说「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言语很简单,真正符合中国古时候的要求│简要详明。这四个字,就将周文王治国的理念、目的,完全说出来了。怜悯这些孤寡老幼,使他们都能够免除一些忧患苦难,颐养天年,这是仁政。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行仁政,这就是圣王。由此类推,地方的官员也要懂得这个道理,推行仁政。在我们佛法里面,世尊教导从政的工作人士,佛经里面有一部《仁王护国经》,这在「般若部」里面│《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介绍过。治理国家,领导群众,应该做的是哪些事情?佛也是把怜悯、救济,这些鳏寡孤独、老弱残障,没有人照顾的,要特别加以怜爱,特别去照顾他们。在现在我们称为社会福利事业、老人福利事业,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很认真的在推行。这些都是这一段里面所说。

接着他说「夫子之志,亦不过曰,老安少怀」。孔夫子是我们东方大教育家,他教育什么?也是教人这桩事情。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教导我们这桩事。尤其是佛法里面讲因果,我们不尊敬老人,不爱护老人,不照顾老人,试问问我们自己会不会老?我们自己老了,很希望有年轻人照顾,有一般人尊重。佛常常在经论上教导我们「深信因果」,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长,我们要能够深深的体会。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在这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心,这就是菩萨道。

佛在经论里面,教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在佛经的名词称为「六波罗蜜」。一般在讲经,只是把这六个名相粗描淡写一下就过去了,让听的人听起来似是而非,好象懂了,其实一点也不懂。这六个纲领说不尽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由此可知,它的意义深广,尤其重要的要落实。第一个是布施,对于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爱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诚心,布施清净心,这一类的布施,很少人说。只知道看到,他没有衣服穿,我们去买几件衣服送他;他没有吃的东西,我们送他一点粮食。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这个功德做得就不圆满;不但是不圆满,实在讲,没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属于福德,福德∣还不是圆满的福德;圆满的福德里头是有真诚的爱心,真正的布施照顾、慈悲救济。

他为什么会受这些苦难,我们学佛的人清楚明了。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来投胎的,这是五戒。过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错,我们凭这个得人身。虽得人身,每个人一生果报不相同,果报是属于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我们这一生容貌,身体健康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的不同,是属于满业。这些鳏寡孤独,他们的引业跟我们相同,都得人身,满业不一样,这个佛在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了。他贫穷没有财富,什么原因?没有修财布施,悭贪吝啬,所以受贫穷的果报。他没有智慧,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是前生没有修法布施。身体不好、不健康,多病,没有修无畏布施。我们从果要看到因,从他现在的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现在是在造因,我们就知道他将来的果报。这个道理,说深很深,说浅也很浅。浅的道理与事实,我们有能力觉察得到;深一层的,更深的那些道理事实,我们初学的人体会不到。总而言之一句话,六道、十法界,乃至于佛法讲的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因果,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离不开因果的定律。我们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满,你要修因。

帮助别人应该以什么为主?帮助他开智慧,要以这个为主,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护。真正帮助他离苦得乐,永脱轮回,不再搞这些生死麻烦了,你是真的救济他。不是缺衣送衣服给他穿,缺食送食物给他,你救他一时,你救不了永久。你帮助他这一生,他来生怎么办?佛菩萨帮助这一切苦难众生,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佛家的教学,是教人明了因缘果报,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状况,是什么因缘造成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正、来改善,这是真正的救济。不了解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断恶修善,他很难做到。不要说我们劝别人,人家不容易做,我们自己都发心出家了,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我们有没有天天认真在做断恶修善?没有,恶习气还是天天在增长,没有减轻。什么原因?因果的道理没有透彻。所以学佛不是个容易事情。

我学佛,在一般人讲很幸运,缘殊胜,遇到的缘好。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老的长者│朱镜宙老居士,我那个时候是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大概是七十岁,七十岁、七十一岁的样子,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年。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学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训》,从这里下手,好!这是从因果下手。我念了几十遍,深信不疑。从深信因果上扎根,然后就晓得毛病习气要改正、要断,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后果不堪设想,能够把这些毛病习气彻底改过来,前途一片光明。

《了凡四训》的落实,就是《感应篇》。云谷禅师送给了凡先生的功过格,功过格依什么来订的?依《感应篇》订的,所以《感应篇》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因缘果报的落实。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他在宝坻作县长的时候,推行的是仁政,就是此地所讲的,自己生活特别节俭,以他的俸禄来帮助这些孤寡贫穷。收养这些孤儿,天资聪明的请老师来教导他,禀赋迟钝的帮助他们学一些技能,使他长大的时候,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可以独立,这才是真正的救济。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所做的布施,纯粹是法布施。《普贤行愿品》诸位都念过,《金刚经》大家也念得很熟,佛讲较量布施,财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经中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那是什么道理?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供养,只不过养身命而已,与慧命不相干。养身命,你得一生丰衣足食,物质上的享受,你只能得到这些,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经的四句偈,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了,的确转境界,确确实实可以帮助你超凡入圣,永脱生死轮回,这是大布施,怎么能比得上!

我们今天学佛,现在诸位同修都知道,这个世间有灾难。昨天还有人问我,问我这个灾难是真的吗?有没有方法避免?方法有,太多了,可以完全不受这个灾难。什么方法?提升自己境界,你就不受了。你现在在人间要受灾难,如果境界一提升到天界,这灾难与你不相干。如果再提升到阿罗汉的境界、辟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你就有能力救苦救难,你怎么会受这个灾难?所以我说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未尝不是好事。没有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还因循苟且,还想着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慢慢来。现在遇到这个事情,知道不积极认真努力,不行!这个属于逆增上缘,能够把我们的境界,在短时间加速度的向上提升,这是好事情。

我们想提升,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原因在哪里?执着放不下,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累赘。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放下,提升不难!难在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坚固的我执。这种坚固的执着,就像冰一样│冰冻;中国人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现在那个坚固,这个执着,无量劫来的冰冻。我们都知道冰冻不是真的,遇到暖气它就化解了。暖气是什么?智慧,智慧一开就化解。今天大家坚固的执着,是你智慧不开。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没有智慧,你决定放不下。但是放下帮助你开智慧,智慧又帮助你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菩萨道里面,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他们用的什么方法?就是这么个方法。由此可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真干,我知道多少,我就做多少。当你做到的时候,你智慧又开了;智慧开了,又可以多做到一分。这两个方法永远在轮转,在相辅相成,把我们境界往上提升。不肯放下是最糟糕的事情,纵有智慧,你的智慧停在这个地方了,不会再向上提升。因此,不断的放下,你也就会不断的增长智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我们今天在社会上,这个世间苦人多。古时候人家有两句话说,「岁时春日少」,在一年当中,好风光的日子不多;「世间苦人多」。我们要想想,他受苦跟自己受苦没有两样;我们看到他受苦,就想到我们也有像他那种日子,过去有,将来还有。我们在过这个日子,希求别人帮助,希求别人怜悯,我们今天看到了,如果不生怜悯心,不生帮助的念头,我们受苦受难也没有人理会,这一定的道理。所以遇到世间苦难的时候,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平等,尽心尽力伸出援手去帮助。这是你真正觉悟,你真正明白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作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六一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61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二十二句,批注里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好善之心,人之所同」;换句话说,人皆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须要有人提倡;提倡的人,也就是我们讲带头的人,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何以能带头?也就是说,他把他所明白的道理真正落实了,所以能够起带头作用。又说「天下不患无有力之人,患无能发大宏愿之人耳」,这两句话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发大愿心的人非常难得。

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实在是太难了。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我们自己的毛病习气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就以日常生活来说,小小有一点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分别执着难断。前面我跟诸位讲过,安世高那个同学的公案,共亭湖的龙王,前世跟他是同学。龙王是畜生道,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堕到畜生道?就是小不如意,小不高兴。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托钵,这个出家的法师修得不错,明经好施,经教很通达,讲经说法说得很好,又肯布施,法缘殊胜,这样的法师多难得。托钵的时候,托到菜饭不太合自己的胃口,心里有一点不高兴,就这么一点点不高兴,堕落在畜生道。

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我们的瞋恚心、分别心、嫉妒心、执着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还能作龙王,想想我们将来成什么?这都是事实。所以真修行人,就在这些境缘当中,立刻觉悟,立刻回头,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心是道,平等心是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要微密观照,我还有没有执着?还有没有分别?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爱好?还有没有嫌弃?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生瞋恚心,一丝毫的瞋恚,不想跟这个人往来,不想看他。我们错了,我们还有分别执着,我们还没有放下,心里面还有计较,还有是非,还有得失,还有好恶,这怎么得了?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

因此我们才体会到《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领略了这句话。没有微密观照,细心的反省,我们看经文上,总以为他讲得太过分了。细细一观察、一反省,经上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正确,一点也没错。真修行人,大修行人,就在境缘当中,把这些烦恼习气洗除得干干净净,把这些棱角磨得光光滑滑,那是真修行。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我们明白了。明白了要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别的,就是学一个「看破、放下」。有丝毫的意思起来了,这个意思要放下,知道清净心中、平等心中,真心里面,没有丝毫意思。有丝毫意思起来,那就是无明起来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无明。我们要不在这上用功夫,怎么可能成就?净宗用功,确实比其它的法门方便太多了。净宗是提起一句佛号,才起心动念,自己觉察了,古人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一起,你立刻觉察到,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掉,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念佛。

念佛原来是这个念法。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你这个念头摆平了,把这个念头打下去了,这个念佛功夫才叫得力。我们今天有人说功夫得力了,未必!错会了意思。什么叫「得力」,这两个字他没搞清楚、没搞明白。功夫真正得力,念念息灭贪瞋痴,念念息灭是非人我,念念息灭四相,这功夫才得力。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金刚经》末后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真用功的人,二六时中在这下功夫,哪有功夫打妄想?可是诸位要知道,功夫如果一不得力,妄想就起来了。佛法里面叫观照,观照要失掉了,照不住了,妄想起来,杂念就起来。我们自己常常反省,常常觉悟,常常感到非常惭愧,起心动念还在造业。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知道普贤菩萨讲得很清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就是做不到,依旧还干的是恒顺自己,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还干的是这个。

可是要觉悟,干这个决定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希求往生,那是你的希望,未必你能达到,这是真话,不是假话,绝不骗人。一万个念佛人,一万个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真正能去只有两、三个,这从前李老师常说的。什么原因?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怎样才能往生?最低限度随顺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种人才能往生。这个「阿弥陀佛」的佛号,才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压下去了,这是伏烦恼,并没有说断。真正修行人,就是此地讲的发愿、带头的人,他能给大家做一个样子,他做样子不是有意做的,他自己就是这么干法,不是故意装模作样做给人看的,没有这种念头。有这个念头,又落在妄想里头,又落在分别执着里头。

所以那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做作,真心是自自然然;顺乎自然那是真,违背自然那是造作,那是假的,那是虚伪的。虚伪的心,不能够生到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往生去的人,个个都是真诚心;换句话说,个个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绝对不是说有个虚妄的心能够往生,没这个道理。虚妄心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种个善根,这一生不能去,那要等到来生,等到后世。来生、后世什么时候遇到这个缘份,遇到念佛法门,什么时候你用真实心,也就是说你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就决定得生,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我们现在晓得了,晓得现在就用,现在就学习,我们这一生就能往生。

能不能往生?往生品位高下,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殊胜,对于这些道理、方法、境界,大致上都搞得清楚、搞明白了。明了之后,我们就要会做人,会过日子。怎么做人?怎么过日子?离妄想分别执着做人,对所有一切众生是以清净心看待,真诚心看待,平等心看待,决定不会起一个念头,这个好、那个不好,一定要跟人家争,一定要计较,计较到最后,自己堕三途。你要问为什么?三途是你自己造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那么执着,那么好强,那么要胜、好胜,这是堕落真正的原因。诸佛菩萨我们在经论里面去看,有没有相争的?没有。他为什么不争?他懂得一个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人、顺境虚妄的,恶人、逆境也虚妄的,所以一切境缘摆在面前,他的心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争的心,一点都没有了。

真心离念,没有念头。佛又怕人误会,真心离念,怕你又搞成「无想定」,所以又说一句话,「离念是离妄念」,这个意思就是说他还有正念。什么是正念?念而无念,那是正念,无念而念是正念,这个意思深。但是我们要能体会,念而无念,那个念是念一切众生,是念佛、念法、念僧,这《弥陀经》上常讲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这个念是正念。什么叫无念?虽然念佛、念法、念僧,念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心地始终清净,确实没有起一个念头。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先后,这才叫正念。

谁的念头是正念?法身大士。我们知道,法身大士分别没有了,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烦恼障、所知障断了,无明也破几分了,真心显露;也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显露出来了,他用这个心。凡夫跟这个是相违背的,换句话说,凡夫没有真诚心,是虚伪心、染污心、高下心(不平)、迷惑心、自私自利的心;跟这个完全相违背,所以凡夫不容易脱离六道轮回。我们讲修行,要把这个改过来,一百八十度的改过来,会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这是真心,是佛心。这个心起作用就是菩萨行,真正的幸福美满,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慧」。

所以我们晓得,一丝毫的执着都不可以有;但是这种毛病习气,不知不觉就流露出来,时时处处你都会看得到。看到别人,马上想到自己,自己有没有?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看到,看到别人立刻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能看到自己了,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看到自己这是觉悟,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赶快改过来,真修行!经不可不读,不能不听,听起来是很厌烦,但是不听,毛病习气确确实实自己不能够觉察,永远没有省悟改过的一天,这还得了吗?这个佛我们就白学了。

新加坡学佛的这个机缘,我常说,我绝对不是自赞毁他,我是诚诚恳恳的忠告,古今中外希有的因缘,你们能够体会得到吗?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吗?你到哪一个地方去,你能够遇到这个地方天天讲经,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参学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从外地、外国来的,现在一个月已经到了五百人,各个地方来的,这个缘殊胜。我们接触这些人,等于是接触到全世界,不必离开一步,全世界我们都接触到了,你说这个缘多殊胜!学讲经说法,无比殊胜的法缘。讲经说法最重要是观机,这么多人来参访,天天接触就是观机。你了解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他们想什么?他们念的是什么?他们看的是什么、听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只要你留意,一目了然,然后你说法才会契机。

这些外地来的人,我们亲切接待,给他结法缘。他们回去之后,记得你们,不会忘记你们,将来你们有成就,他会礼请你们去讲经,你们的法缘就殊胜了。我结法缘还全世界各地方跑,你们不要跑,坐在这儿就结了,不要受这么辛苦,跟全世界的众生结了法缘。问题就是你们要有智慧、要会,宗门里面常讲「会么」,你会不会?会就成就了。珍惜这一份的机缘,机缘难得而易失,谚语常讲「好花不常开」,好的机缘很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世间有不少有聪明才智的人,想这种机缘想不到,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你们今天遇到了,而不知道珍惜,不晓得去修,那就叫真正可惜了,真正的空过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