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白狗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2 初识教育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52:38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
模块2 初识教育技术
课前思考
在模块 1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计算机管理个人资料、学习作品与网络资源。你在管理自己的资源时还有哪些好的建议,请与同学们分享。
注:请主讲教师视情况决定采取结对共享、小组或全班交流中的哪种方式。
课程目标
本模块主要介绍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研习的方式,介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旨在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如何开展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此外,学员还将学习利用 PowerPoint 2000 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方法,并将自己对教育技术的初步理解制作成演示文稿。
活动 1 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目标:能够解释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并描述其概念框架。
活动 2 理解教学设计过程
目标:能够列出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知道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活动 3 交流汇报“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目标: 能够熟练运用演示文稿软件表达自已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核心概念
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演示文稿。
活动概览
□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理解教学设计过程
□制作“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演示文稿
学习作品
本模块主要学习作品:
□教育技术含义交流记录表
□一般教学过程讨论记录表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演示文稿
活动 1 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含义及术语自我理解表
□教育技术含义交流记录表
活动 2 理解教学设计过程
□一般教学过程讨论记录表
□共享记录表
活动 3 交流汇报“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演示文稿
学习时间
本模块建议学习时间:6小时
活动 1 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85分钟)
□研习案例 (20分钟)
□漫谈教育技术 (250分钟)
□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40分钟)
活动 2 理解教学设计过程 (90分钟)
□研讨教学的一般过程 (20分钟)
□认识教学设计过程 (20分钟)
□理解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50分钟)
活动 3 交流汇报“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175分钟)
□认识演示文稿的架构 (40分钟)
□制作演示文稿 (105分钟)
□共享演示文稿 (30分钟)
活动 1 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第1步 研习案例 (2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先引导学员通过游戏体会多感官对学习者认知.的影响,再研习两组案例,引发其对教育技术的思考。
(一)游戏热身
游戏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三组以上的词汇,每组至少包括八个词,建议各组词汇用同一主题,如食品、花卉、人名、体育用品、汽车、文化用品等 (可参考“游戏词汇表” )。
游戏规则:
(1)从全班选出六人,两人一组,共三组。
(2)每一组由一人表演、一人猜测词汇,每组两分钟。
(3)每组表演者都不可直接使用或书写词汇中的文字,且要求不同:
第 1组——表演者只可使用言语描述,不可配合任何肢体动作;
第 2组——表演者只可使用肢体动作,不可出现任何言语描述;
第 3组——表演者可以充分利用言语描述和肢体动作。
(4)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对词汇最多的组获胜。
这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形式,通过本游戏,可以体会到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的参与对学习者的认知将产生很大影响。
(二)研习案例
案例 2-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利用电脑呈现了一个底边水平的三角形,并显示了底边的高,然后在电脑中呈现了一个小动画:从底边的两个顶点处同时形成了两条垂直于底边的线段,在另一个顶点处形成了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它们相交成了一个封闭图形。细心的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长方形。王老师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推算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电脑又呈现了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并重复了上述步骤。在让学生列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后,王老师要求学生比较面积的关系,并请他们回答。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组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王老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由底和高组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呢 ?”他同时利用电脑呈现了一组动画,三角形的底和高保持不变,改变另一个顶点的位置,要求学生增加辅助线将其补充为长方形,并计算其面积,学生通过练习验证了这一结论。
案例 2-2 作文《感悟亲情》的三种教学场景
场景 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 (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 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 ),讲感人的故事《母亲》 (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姐姐》 (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 ),营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 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 (表现母子情深 ),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 (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铁轨,努力地爬月台 ),感受名家如何描写亲情。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断进行分析 (文章中动词的运用 ),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
在案例 2-1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动画展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求解过程。在案例 2-2中,同样是作文教学,且都是选择的《感悟亲情》这一主题,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却有很大差别,第一位教师直接用语言阐述了亲情的重要性,第二位教师借助了图片和故事来渲染气氛,第三位教师则利用了课件、电视小品和电影等方式组织了教学。
在谈及教育技术的应用时,一些教师也许很快会联想到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来支持教学,是不是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就标志着已经掌握了教育技术呢 ?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者等方面的差异,有效选择恰当的媒体或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第2步 漫谈教育技术 (25分钟)
说明:在这一步骤中,通过相互交流,帮助学员从多角度理解教育技术。
在模块 1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相关背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来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贯彻现代教育理念,支持教学模式和方法革新的重要促进因素。请结合前面的案例,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教育技术的 ?
(2)你还了解哪些教育技术术语 ?
请将你对教育技术及其相关术语的理解填写在表 2-1(空表格的电子文档见“表 2-1教育技术含义及术语自我理解表” )中。
表 2-1 教育技术含义及术语自我理解表
专业术语
获得的渠道
我的理解
教育技术
注:请将填好的表格保存到“\我的档案袋\我的学习记录\”中。
提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果你是自学本教程,可以通过翻看本书相关理论部分寻找答案,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在集体学习环境中,你还可以从小组的其他成员那里获得帮助。
观念的碰撞将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他人理解的教育技术,同时也把自己的认识奉献出来与大家共享。在聆听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或专业术语,并有目的地听取大家对这些议题或术语的看法,同时注意自己原有的理解有没有发生变化。在交流过程中,请记录关键点,完成表 2— 2(空表格的电子文档见“表 2-2教育技术含义交流记录表” )。
表 2-2教育技术含义交流记录表
1
2
3
4
较感兴趣的议题
较感兴趣的术语
他人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中的亮点
我对教育技术的新理解
注:请将填好的表格保存到“\我的档案袋\我的学习记录\”中。
第3步 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4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主讲教师将结合学员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情况,有选择地向学员介绍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分析其基本内涵,并组织学员对这些概念做进一步的研讨。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1994年,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对教育技术作出了如下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这一定义通常简称为 AECT’ 94定义,其概念框架可以用图 2-1来说明。
此定义刻意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聚焦于教学技术,并在其附加说明中指出使用这一名称是为了突破其应用范围的限制,教学技术既适合于教育领域,又可用于企业训练领域。
实际上,教育技术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而逐渐形成的。自 20世纪初以来,视听教育、视听传播等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教育界,此后又相继出现了教育技术 (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学技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学习技术 (Learning Technology)等不同的名称。在我国,也曾经出现过电影教育、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等不同的名称。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20年代,当时,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使用了电影、幻灯等来支持教学的尝试,并在 30年代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一名称。电化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国家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各级各类学校配置了大量视听教学设备,一批高等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自20世纪 90年代开始,由于学科的发展与国际沟通的需要,“教育技术”的概念开始取代“电化教育”并在我国普遍使用,其概念的界定大多吸纳了 AECT’ 94定义的内涵 (注: AECT是“国际教育与传播技术协会”的简称 )。
图 2-1 AECT’ 94定义下的教育技术概念框架
2004年12月25日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对教育技术作出了如下定义: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在教育中广泛应用,我国政府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大项目,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技术的变化必然引起概念的变化,如文献中频繁出现并逐渐为人们所认同的“信息化教育”这一概念,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方式或形态。与之密切相关的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2004年 6月,南国农先生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它们名称虽然不同,但基本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可以互相换用。
但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和理念的变化,“信息化教育”名称的流行表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从学科角度而言,信息化教育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我国目前将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科学之下的二级学科。
(二 )研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
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技术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我国目前全面启动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于规范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也是在这种教育需求的背景下出台的。
请结合你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小组为单位 (建议每组 4~ 6人 )讨论以下问题:
(1)具备教育技术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何帮助 ?
(2)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何新要求 ?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你自己有何期望 ?
结合上述思考,双组结伴,组间交流讨论结果,形成自己对教育技术内涵的初步理解。
活动 2 理解教学设计过程
第1步 研讨教学的一般过程(2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通过结对共享的方式,总结教学过程的要素,共享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讨论信息技术可为教学过程提供的支持作用。
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伴结伴讨论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
(2)你在教学过程中曾经使用过哪些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能举出一些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和大家共享吗 ?
(3)信息技术的融入能为教学过程提供哪些支持 ?
请将你与学伴的讨论重点填写在表 2-3的讨论记录表 (空表格的电子文档见“表 2-3一般教学过程讨论记录表”)中。
表 2-3 一般教学过程讨论记录表
研讨主题
研讨成员
研讨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成员一
姓 名
发表意见
成员二
姓 名
发表意见
达成共识
教学过程的环节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支持
备 注
注:请将填好的表格保存到“\我的档案袋\我的学习记录\”中。
第2步 认识教学设计过程 (2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以全班共享的方式,将上一步骤的讨论结果与全班学伴分享。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有各法,贵在得法。也许我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但当我们学会了观察与聆听之后,也许还能够得到更好的可供参照的经验,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促成我们对教学作出更多的思考。
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讲述给其他学伴,同时也来听听其他学伴的观点,在不断的碰撞与接纳中,冲破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也许是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共享的过程中,请将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记录在表 2-4中 (空表格的电子文档见“表 2-4共享记录表” )。
表 2-4 共享记录表
共享主题
日期
年 月 日
感兴趣的观点一
教学过程的环节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支持
感兴趣的观点二
教学过程的环节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支持
感兴趣的观点三
教学过程的环节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支持
备 注
注:请将填好的表格保存到“\我的档案袋\我的学习记录\”中。
第3步 理解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5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主讲教师将结合案例,帮助学员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其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请浏览附录 1中提供的案例《字母能表示什么》和《会变的瞳孔》,注意这些案例与你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案相比,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的话,这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两则案例都是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多种资源表现形式和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安排,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注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上述两则案例中,教师不仅仅考虑了教什么的问题,还关注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并且注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媒体选择、策略应用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两则案例初步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思想。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主张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在《标准》中,教学设计被定义为: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结合上述定义,可以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 )、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教学设计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的教学设计师。教师主要思考如何确保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学到尽可能多的课程知识;而教学设计者则常常考虑如何确保提供给学习者的特定课程尽可能相似,尽管这些课程是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教师提供给不同地点的学习者的,其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的标准化问题。无论是谁充当教学设计者,都需要系统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的任务包括:
学习需要分析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确定学习目标等提供依据。一般认为,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并将影响后续各环节。
学习内容分析 即分析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通常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分别采用归类分析、层级分析、图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的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
学习者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知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水平,不仅违背了人的正常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也容易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畏惧。
学习环境分析 应考虑学习环境的差异,保证设计出的方案可行。
确定学习目标 强调以目标为中心,各环节的安排需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目标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目标的编写需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认知到重视情感。在目标编制过程中,应当尽量考虑这三个维度。
设计教学策略 在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这些内容,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就需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确定是教师授导为主,还是学习者探究为主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参考本教材中的模块 4和模块 5)。另外,学习者分组管理也是策略设计的重要方面。
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 媒体与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需要充分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等,应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媒体资源的使用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而要关注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化。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学习效果,不应仅仅关注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但又要避免走向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另一个极端。目前,运用学习档案袋来支持学习评价的方式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教材在记录学习过程时,要求学员将学习作品保存到自己的档案袋中,也是为了便于评价。
结合下列这则教案,让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请先阅读这则教案,思考案例作者在进行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案例 2-3 水污染的危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陈述有关水污染的相关常识,制定预防水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参与水污染状况的调查,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探讨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协作、合作、分享等人格品质。
学习内容设计:
(1)水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2)水污染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要危害。
(3)如何避免水污染的危害。
(4)怎样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
学习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能力,富于激情,开始重视社会道德规范,在决定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经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欠缺。
教学重点:水污染的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避免水污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 +实地考察 +自主探究 +小组研讨。
资源选择:图书资源、网络、现场一手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资料搜集
(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源,并将学生分组,由学生通过书本、杂志、网络等各种途径来搜集有关“水污染的危害”的资料,初步了解有哪些水污染,各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资源提供。
书本资源:各类教科书、教辅资料、报刊杂志等。
网络资源: http://www.lshb.com.cn/indext.html。
http://www.cws.net.cn/savewater/water14.html。
第二部分:社会实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社区实地考察水污染的情况。每组在考察过程中需要填写一份关于水资源污染的表格,并需要结合考察情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运用演示文稿汇报小组调查的结果。
水污染源
污染原因
(是怎么造成污染的 )
污染程度
污染危害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
(1)各小组汇报考察的情况。
(2)结合考察的情况讲述水污染的危害及形成原因。
(3)师生探讨如何避免身边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4)评价: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5)小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水污染。
这是一则既有传递一接受,又有引导一发现的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既充当了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又承担了引导者的角色。如果让你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你会如何安排教学过程呢 ?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怀,提倡广泛获取各种资源,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按照学习需求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并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案例 2-3中,教学设计者同时也是教学实施者,为了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选择,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运用了教师引导和学生发现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遵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教育传播的规律,符合逻辑地安排活动顺序,但并不强调一切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单一的程序。学科教师在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可以结合实施的要求,有选择性地考虑一些主要环节,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二 )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结起来,侧重于在问题求解中寻找方案并作出决策。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还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巧、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学的环境条件等,许多研究者总结出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尽管模式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相似的,图 2-2呈现的是科拉克 (D. Clark)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分析环节,强调通过系统分析以获得对教学设计主题的完整理解,并围绕主题设计一组任务列表,从中选择和确定学习者必须学习的任务。同时,需要建立绩效测试标准,以评估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所需的学习环境条件,判断主题任务完成对于学习者所产生的价值。
图 2-2 科拉克的动态教学设计模式
在设计环节,首先需要确定各学习任务完成后将实现哪些目标,明确各目标的学习顺序,以及各项任务的具体步骤。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明确学习者在行为能力方面产生的变化,并编制多种形式的测试题供评估使用。
在开发环节,需要结合学习任务,选用适当的媒体来传递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前应当对所拥有的资源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避免重复开发。开发的教学课件,应能够自然地综合运用于可操作的学习程式中,同时也能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互补,以确保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实施环节,首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执行顺序制定一个教学活动实施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在上述各环节中,应当不断进行评价,在完成各环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各环节进行回顾,以确信各目标均已经完成。在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后,也要对其进行工作跟踪,以观察有关学习任务对其职业的影响,根据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进一步促进对学习培训系统各环节的修正和完善。
该模式有以下特点:
·五个环节的相互关联性,反映了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的过程,一个环节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节的相应变化。
·五个环节构成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强调对教学过程的不断改善和优化。
·强调了评价的重要作用,指出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始终的。
·强调了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收集并传递相关信息的重要性。
科拉克的教学设计模式,突出了评价和修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流程上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上述五个环节并没有强调必须从哪一个具体环节开始,也没有规定必须严格执行单一的顺序,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作出适当调整。
(三 )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往的教学设计大多以“教”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安排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的,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跃性和创造性。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诉求,旨在推动我国中小学界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将催生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又出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实用性概念,很难给以严格的定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本概念的核心是强调“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而不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中把技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同样离不开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等诸多要素的分析,并需要对目标进行完整的表述,形成相应的目标测试方法和学习策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何创设丰富的技术环境,对教和学的过程提供支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我们依然结合案例 2-3来分析这一过程。
1.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
在案例中,教师给出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内容设计确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与能力,而学习目标的设计,则是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三维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有关水污染的常识,提出预防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形成协作、合作、分享等意识。
2.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案例中,教师把教学分成了资料搜集、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三部分,每部分都安排了活动。第一部分是必要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本身就是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去户外进行调查,并且设计了一份表格请学生填写;而第三部分的课堂教学中,也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要求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这些活动是针对上面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的,是具有针对性的。在活动的驱使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目标的完成。
3.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
资源的提供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再提供合适的资源。而且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多媒体的、立体化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但又不能只想到网络资源,忽视了图书资料。
4.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将教学过程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
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在案例 2— 3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给他们呈现一些调查结果汇报范例,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呈现方式。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呈现范例时,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定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使报告变得千篇一律。
6.评价量规设计。
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量规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后的电子作品等多方面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量规仅是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7.单元实施方案的设计。
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以及其他必要的文档准备等。
8.评价与修改。
由于学习过程中各因素的复杂变化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需要随时进行,并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调控,才能获得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涉及许多方面,其研究理论也十分丰富,许多教育研究者把教学设计看作是整个教育技术中的核心研究领域。本培训教程中的各模块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都是依据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组织安排的,各模块的组织,基本是沿着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的过程安排,并以评价贯穿各模块,既符合一般的教学设计过程,也尊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
活动 3 交流汇报”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第1步 认识演示文稿的架构 (4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学员将在主讲教师指导下,结合案例的观摩与个人的练习,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并制作“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的演示文稿。
(一)初识演示文稿
请观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演示文稿范例,结合主讲教师的讲解,了解演示文稿的构成。
演示文稿是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媒体展示方式。一个演示文稿一般由多张幻灯片组成 (如图 2— 3所示 ),并以屏幕演示的方式播放。一张幻灯片上可以集文字、图形、图像、影片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信息承载能力。
演示文稿的强大信息演示功能 (如表 2— 5所示 ),加上制作软件所提供的可视化编辑环境,使演示文稿成为目前备受教师喜欢的课件开发工具之一。常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是 PowerPoint,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利用 PowerPoint制作形式多样的教学演示文稿。
图 2— 3演示文稿组成结构
表 2-5 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
说 明
幻灯片支持
幻灯片是演示文稿的基本单位,承载屏幕显示信息
媒体支持
每张幻灯片可支持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集成与使用
表格支持
提供表格的建立和编辑
超级链接
提供演示文稿内、外的超链接,支持网络链接
动画支持
提供幻灯片上媒体对象的动画支持,提供幻灯切换动态效果
图表
提供多种形式数据图表
演示播放
按顺序播放,支持播放重组
(二 )教学演示文稿的基本架构和设计方法
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 教学演示文稿往往是按照教学内容展示的先后顺序进行编辑,一般的形式是第一张幻灯片作为封面,展示题目,并提供幻灯片的内容目录,然后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依次编辑幻灯片。
演示文稿的设计 要围绕学生学习的目标进行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先后顺序设计幻灯片。在制作之前建议先初步规划一下演示文稿中需要包括的主要内容,通常在制作演示文稿时,需要包括首页、目录和正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图 2— 4所示 )在实际制作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
图 2-4 演示文稿的页面规划
请根据你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初步规划一个以“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为主题的演示文稿设计方案。此步骤中你的方案越详细,下一步你的工作就会越轻松。
第2步制作演示文稿 (105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主讲教师将讲解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步骤和技巧。学员以“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作为制作演示文稿的内容。本教材中以 PowerPoint2000为例进行介绍,学员可以参考本模块,根据自己使用的软件版本进行学习。
(一)应用模板建立演示文稿文档
(1)启动 PowerPoint,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设计模板】 (如图 2— 5所示 ),在【设计模板】活页夹中选择一种模板。
图 2-5 选择设计模板对话框
(2)在弹出的【选择版式】对话框中,选择第一种版式,建立标题幻灯片。
(3)新的演示文稿已建立,通过【文件】→【保存】,文件名为“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文件类型为“演示文稿” (PPT)。 (请将演示文稿“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ppt”保存到“\我的档案袋\我的练习作品\”中。 )
(二)建立大纲
根据前面做的演示文稿规划,建立演示文稿的大纲,快速建立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
(1)单击【大纲视图】按钮,切换到【大纲视图】 (如图 2— 6所示 )。
(2)单击【大纲视图】栏上的“幻灯片”图标,直接输入标题 (如图 2— 7所示 ),按“ Ctrl+Enter”键在标题下输入内容文字。
(3)再按“ Ctrl+Enter”键,或通过【插入】→【新幻灯片】,插入一张新幻灯片。
(4)重复步骤 (2)和 (3),可以连续建立多张幻灯片的大纲,如果想删除某一张幻灯片,可以在选中后按“ Del”键。
(三)编辑幻灯片
修改背景 应用模板的演示文稿有统一的背景。 PowerPoint可以修改全部或单张幻灯片的背景。
图 2 - 6 大纲视图栏
图 2 - 7 编辑大纲
(1)选择【格式】→【背景】,弹出【背景】对话框 (如图 2— 8所示 )。
(2)单击【其他颜色】,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背景颜色;单击【填充效果】,可以选择图案、纹理、渐变等不同的填充效果。
(3)单击【全部应用】按钮,修改全部幻灯片的背景效果;单击【应用】按钮则只修改当前编辑的幻灯片。如果你在设计时选择了幻灯片模板,而又想改变其中某一张幻灯片的背景,则需要在【背景】对话框中选中【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复选框。
提示:填充效果是指幻灯片的背景样式,可以用图片作为背景。
插入图形图像:
(1)单击【幻灯片视图】按钮,切换到【幻灯片视图】。
(2)选择【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弹出【选择图片文件】对话框。
(3)选择一个图像文件,插入到当前的幻灯片上。
图 2 - 8 背景对话框
(4)选中幻灯片上的图片,通过【格式】→【图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编辑图片。
提示:①在演示文稿中常用的图像文件是 BMP、 GIF和 JPG格式文件。②如果没有合适的图片,可以从剪贴库中添加剪贴画。通过【插入】→【图片】→【剪贴画】,在弹出的【剪贴画】对话框中选择图片即可。
插入电影剪辑:
(1)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影片】,在打开的【插入影片】对话框中选择电影文件。
(2)在插入影片到幻灯片时,选择是否自动放映影片。
(3)在幻灯片上会显示影片的第一幅画面。
(4)选中幻灯片上的影片,通过【编辑】→【影片对象】,可以重新编辑影片的播放方式 (如图 2— 9所示 )。
图 2-9 选择影片自动播放对话框
提示:①在演示文稿中常用的影片是 AVI和 MPEG格式文件。②可以通过鼠标移动影片,还可以放大、缩小影片播放窗口。③双击幻灯片上的影片对象,就可播放影片。
插入声音:
(1)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在打开的【插入声音】对话框中选择声音文件。
(2)在插入声音到幻灯片时,选择是否自动播放声音。
(3)在幻灯片上会出现一个小喇叭图标,双击小喇叭可以播放声音。
提示:在演示文稿中常用的声音文件是 WAV、 MIDI和 MP3。
(四 )幻灯片切换效果
在演示文稿放映时,幻灯片按顺序以屏幕切换的方式进行,可以为幻灯片添加动态切换,以丰富演示效果。
(1)选择【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弹出【幻灯片切换】对话框 (如图 2— 10所示 )。
(2)在【幻灯片切换】对话框里,选择切换效果,切换速度,换页方式和配音。
(3)单击【全部应用】按钮,则整个幻灯片都使用这种切换效果;单击【应用】按钮,则此张幻灯片使用这种切换效果。
图 2-10 幻灯片切换对话框
(五 )演示文稿保存为 PowerPoint放映格式
演示文稿文件 (PPT)只能在 PowerPoint编辑环境里打开播放。 PowerPoint软件还可以将演示文稿保存为 PowerPoint放映文件 (PPS)。 PowerPoint放映文件可以直接运行放映演示文稿,放映结束后会自动关闭程序,退出演示窗口。
(1)选择【文件】→【另存为】,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里,选择文件所要存放的学习作品文件夹,在文件类型列表中选择【 PowerPoint放映】类型。
(2)单击【保存】按钮,演示文稿被保存为放映格式 (如图 2-11所示 )。
图 2-11 文件保存对话框
第3步 共享演示文稿 (30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通过全班共享的方式,让学员以小组的形式播放在第2步中制作的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就“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进行陈述。其他学员对其制作的 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评议。
1.请你结合“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演示文稿,和小组其他学伴一起进一步探讨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2.小组学伴对展示的演示文稿进行评议,同时交流制作演示文稿的经验。评议时建议从目标、内容、布局设计、视觉效果等方面考虑。
拓展学习
1.教育技术还能做什么?
2.了解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背景
3.AECT’04定义
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5.教学设计模式
练习与思考
模块2 初识教育技术
练习
请回答以下选择题,在选项前的口中打“√”。
1.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你最赞同的是:
□ 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
□ 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
□ 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 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
2.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 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 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 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没必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
□ 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3.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成的说法是:
□ 代替教师的角色。
□ 展示教学内容。
□ 创设学习情境。
□ 支持师生交流。
思考
1.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2.你认为教育技术对新课程改革会产生什么影响。
3.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其他收获 ?你觉得本模块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
练习与思考
模块二 练习参考答案
请回答以下选择题,在选项前的()中打“√”。
1 .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你最赞同的是:
(   )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
(   )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
(√)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   )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
2 .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   )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   )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没必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
(   )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3 .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成的说法是:
(√)代替教师的角色。
(   )展示教学内容。
(   )创设学习情境。
(   )支持师生交流。
练习拓展及答案
1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你同意下列哪些说法,请在前面的( )中打“√”。
(   )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既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又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方法、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学设计等诸方面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体现在它更多地注重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服务;
(   )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着眼点与归宿就是研究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当着眼于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2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 确定目标  、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3 .什么是教育技术,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从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来回答,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开发主要包括:文印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技术等;利用主要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评价主要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4 .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有哪些,它对教学有哪些影响?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其对教学的影响,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关注观察个体行为永久性的变化,研究什么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并研究学习系统所含因素存在的理由 (如动机、练习、反应等 );教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它更加关注如何用特殊的方法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教学系统所含因素的功能 (如目标、学生、教材、评价等 )。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是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5 .什么是教学设计?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它们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答: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其主要环节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