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尔全集:荆 楚 玛 瑙 的 属 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7:23

荆 楚 玛 瑙 的 属 性



杜 一 之

   上





关于荆楚玛瑙的属性,这是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有一点意见想借此机会顺便阐述一下:笔者曾经写过一篇“石头打磨之我见”的文章,引起大家广泛讨论。这使得一些朋友产生错觉?以为荆楚玛瑙必须通过打磨才有其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其实不然,天然属性与人工速成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本质差别。在这篇文章的选题时就严谨的使用了“石头打磨”一词,而并非“奇石打磨”的标题,这是一个很原则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奇石是不充许打磨的。尤其是以外形观赏的石头,哪怕有一点人工痕迹都会受到石界的抨击和带来价格上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必须进一步阐明。

由于荆楚玛瑙品种繁多,规格差别太大,我们既不能遮遮掩掩地说我们的一些大形玛瑙没经过打磨,(指那些十公分以上的玛瑙)也不能自欺欺人的去伤害朋友的感情。如果是雨花石那样规格的玛瑙,我们又何苦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

这其中有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荆楚玛瑙不像戈壁玛瑙那样经历过风沙的天然磨砺,也不像南京雨花石那样经过河床的搬运和冲刷洗涤。它埋在深山已是亿万年之久,只是由于近年的开山施工,这才让这些宝贝重见天日。这就先天决定了它有别于戈壁玛瑙和南京玛瑙的天然属性,只有亲眼见到荆楚玛瑙的人,才有可能对它有较全面的了解。

大家知道:玛瑙的成因是火山喷发冲向天空,然后散落在地上“积尘成冢”的埋在山里,再经过地球物质的长期硅化和造山运动的反复演变才成为我们现在可见的荆楚玛瑙。火山喷发时,那种炽热的熔岩掉在地上,一方面它要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另一方被裹上厚厚的尘沙。冷却后的玛瑙,其表皮早已质变。这就决定了它表面与一般岩石几乎相同的外壳。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无法区别卵石和玛瑙界线的。有些石头很像缅甸赌石场上翡翠的毛石。仅凭我们有限的视力,是无法看到它内在真实面目的。

这不仅令我们现代的荆楚石人感到无奈,连我们楚国的先哲“卞和”也无奈至极。我们不防看看东周列国志714页中的这段话:“楚厉王末年,有楚人卞和,得玉于荆山,献于厉王。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厉王大怒,以卞和欺君,刖其左足。及楚武王即位,和复献其璞。玉工又以为石。王怒,刖其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献,奈双足俱刖,不能行动,乃抱璞于怀,痛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问曰:‘汝再献再刖,可以止矣。尚希赏乎?又何哭为’?和曰:‘吾非为求赏也。所恨者,本良玉谓之石,本贞士而谓之欺,是非颠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楚文王闻卞和之泣,乃取其璞使玉工剖之,果得无瑕美玉,因制为璧,名曰‘和氏璧’”。其实,最早记载和氏璧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韩非子·和氏》一文中详细记载了和氏壁的故事。

吾辈今日所得荆楚玛瑙,同产自荆山之石,与卞和当年献璞仍有相似之处。如果不去掉表层外壳,视美石而禁打磨,其美石又何处可得耳?今人曰“贵在发现”,又何从可发而现之?

由于今天制假猖獗,石界早已深恶痛绝。人们误以为我荆楚玛瑙动用了机器切割或取舍的人为雕琢之嫌,这也似乎可以理解。但我们所说的所谓打磨,是对玛瑙表皮污垢的处理和对瑕疵的清除,以展现玛瑙最美的原生颜色和奇妙纹理,是发现大自然造就的原始奇观。如果我们不去通过表面的蛛丝马迹来发掘荆楚玛瑙的内在美,那么,荆楚玛瑙始终只会等同于普通卵石,仍然不会给它带来什么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种直白的所谓打磨,是荆楚石人坦荡的性格和无私的胸襟,不像那些“嘴上说,手上作”虚假言行。一边高喊反对打磨,一边磨光抛尽的自欺欺人去伪装“真实”。我们阐明自己的观点与那些切割、取舍,凿眼,打洞石商的做假行为有着本质区别。正如有石友批评的那样:“你说了真话,别人从中得到了启示和经验,却并不感激你,反而以为你的石头‘全是打磨出来的’”这种批评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打磨后的玛瑙是否为奇石?“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一为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二为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三为惊异。由此可见:打磨后的大个荆楚玛瑙出人意料又令人难测的呈现出罕见的图案,特殊的纹理和亮丽的色彩,是否让人惊异?它那坚硬的质地,亮丽的色彩,不规则,无定向的精美纹理和完美的卵石形状是否完全合乎当今质、色、形、纹的审美标准已是昭然若揭。它同时又是皱、透、漏、瘦的传统赏石观念向质、色、形、纹转换的代表石种之一。

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荆楚玛瑙不仅是奇石,而且是奇石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她有钻石不及的丰富画面,有翡翠不及的亮丽色彩,有玉石不及的坚硬质地。她几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东西。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你将会得到一种超乎寻常的精神愉悦。这种高层次的精神获得,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发现,是大自然造就的宏伟奇观。”

如果这些大号玛瑙在“荆山”里原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那可能连不懂事的山民孩子也会抱回家中赏玩,没有必要再去让城里那些有文化的奇石鉴赏家,收藏家和理论家熬费心机的咬文嚼字,品头论足的没完没了的争论辩解?也没有必要去为它的稀有性,唯一性和它自身所具有的珍贵价值而讨价还价的贬来抬去。

虽说玛瑙已在理论上允许打磨,也得到石界的一致认可。但毕竟那些不了解荆楚玛瑙的朋友仍然抵制打磨之说。这未免在认识上产生了很大偏颇,实际上是对某一地方石种的偏见。常言道:偏见和谬误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美就是美,是金子总会发光。它本生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仅凭吹嘘就可以欺世盗名,华而取宠的。

为什么荆楚玛瑙从一面世就倍受人们的青睐和赞扬。我想,只要亲眼看过我们荆楚玛瑙的朋友们,都会对荆楚玛瑙有个全新的认识。随着荆楚玛瑙的日趋难求,但愿喜欢藏石的朋友们不要为日后的收藏艰辛而付出惨痛的后悔。须知,那些曾以低价出让的朋友们,现在已经开始感到后悔了。这是因为,在奇石收藏领域,已经很难再找到那些优秀的石头了,至少目前是这样。





※※※

近年有专家论正:荆楚玛瑙的产生与南京周边的玛瑙(雨花石)同属于第四纪砾石层,并在地理位置上处在同一纬线,其地形、地貌也完全吻合。质地和种类也跟南京玛瑙同出一辙,只是由于地域成因的条件不同而在形体上具有差别。它们同属于玛瑙族类,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可多得的奇石瑰宝。

荆州市赏石研究学会成立后,正式定名为“荆楚玛瑙”。这是因为,其中的突出代表和最具盛名的优秀品种是来自荆江河床的卵石中,荆江河床的卵石层包容了上游流经几省的所有石种。玛瑙河及其周边的山川河流,江南的澧水、松滋,鄂北的汉水上游,鄂东的阳罗、咸宁,鄂西的神农架都盛产玛瑙。而这些产地中的佼佼者同样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笔者提出以“荆楚玛瑙”命名比较准确。它完全不受一石一地的局限性,而是含界了荆楚大地的所有玛瑙。

在荆楚玛瑙中,最具典型意义和构成奇巧图案的种类,应该首推苔藓玛瑙。这些玛瑙,大则如斗,小则如豆。小粒则可成为饰品中的上好原料,大块则可以成为观赏和收藏中的佳品。在神农架林区,我们曾经见到过房子大小的巨型玛瑙。但这些巨型玛瑙多为不透明,而且颜色单一,不具备收藏和把玩。最受人们青睐的仍然是十公分左右且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色彩亮丽,图案丰富的苔藓玛瑙。

荆楚玛瑙中的硅质程度较高的纯透玛瑙目前所见最大为三十公分,但没有回纹。缠丝玛瑙中不透明的现已收集到二十多公分。今年春节过后,鄙人首次出发,获得一块三十六公分的缠丝玛瑙,属于不透明一类。虽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活玛瑙那么可人,但作为供石依然令人珍爱,加之它是目前鄙人所藏玛瑙石中的老大,又有暗红、深橙,黑白等多种颜色,更让人称赞不已。荆楚玛瑙中的缠丝玛瑙,因线条细腻,对比强烈而倍受藏家喜欢。它与南京的缠丝玛瑙同出一辙。如鄙人收藏的“飞瀑无尽,碧波涟漪”和郭公收藏的“沙海明月,窈窕淑女等。

红玛瑙:红玛瑙中有好几种颜色,而最好的莫过于透红玛瑙和鸡血玛瑙。如果单从颜色上讲,另有一种朱红色石头最鲜艳,但因为石友们普遍喜欢多色或透明,因此只能排在后面。而透红玛瑙和鸡血玛瑙又因色彩亮丽和颜色多变而名列前茅。如“暑光初照”,它迎着亮光可透出很美的暑红色。那块4.2公斤的鸡血玛瑙属不透明一类,因颜色鲜红,对比可人。其红色所占面积也恰到好处,有一定的空间,还可以找到图案,欣赏者赞不绝口。另有一些不透明的玛瑙其红色组成多为丝状或块状,分部迷奇,鲜艳夺目,形成图案者当为上品。

绿白色玛瑙:这种玛瑙也是多种颜色,深绿较多,湖兰稀少,另有一种深绿色玛瑙如同辽宁省的草花玛瑙,质感很好,受到藏家喜欢。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翠绿色玛瑙。在以往一段时期,大家都不太重视这种绿白色玛瑙的收集。只是近年藏家们从这类玛瑙中发现了极好的图案,这才引起了大家重视。另外,还有一种近似玛瑙的碧玉,也同样是深绿色加别的颜色,上面形成的图案对比强烈,亮丽可人。如“蛙恋”,我们暂可以认定为玉类。

雨花玛瑙:这类玛瑙应为缠丝玛瑙中佳品。上面的缠丝小圆圈形同雨花滴在水中辐射周边的形态,又与缠丝长纹交织在一起,对比强烈,形成图案者更让人爱不失手。

黑白玛瑙:黑白玛瑙有两种,一种是带有缠丝纹晶体状。由于这类玛瑙中所含晶体为二氧化硅,它象玻璃一样透明。如果将这种玛瑙放在水中欣赏反而会因硅化透明而成为全黑。我们只有干赏效果更好。如“彩练凌空”。另一种为块状黑白玛瑙,藏家们多以得到白色面积大而引以自豪。这样可以从中发现对比极强的画面。至于那些全黑色的玛瑙,一般是没人采集。但从书本上得知,黑色玛瑙是很稀少的名贵品种,这将引起大家的重视。

花色玛瑙:这类玛瑙在收藏品中比较普遍,因为颜色丰富,最多者有七八种颜色,形成的画面也极为丰富。一般都在三种颜色以上,我们把它统称为俏色玛瑙(二色以上者称俏色),又因其颜色鲜美而倍受石友们喜欢。同样道理,它又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种。透明的称为活玛瑙,不透的则为旱玛瑙。但无论是属于哪一种玛瑙,都因其画面丰富和色彩亮丽而受到藏家青睐。

黄玛瑙:我们所说的黄玛瑙,当然是指那些深黄色玛瑙和橙黄色玛瑙。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说有,但并不多。鄙人也只有各色一枚。颜色较浅的那枚是一块透玛瑙,只是不像其它透玛瑙那么深沉。因为它太稀有,所以给它取名“皇天后土”。另一枚为不透明玛瑙,但颜色橙黄,并且可以看到细小红点和斑纹。如配上翠绿色玉石和红、白两色玛瑙,组成春、夏、秋、冬四季图,也是一种玩法。

白玛瑙:白玛瑙也分两种,一种透明,另一种则不透。透明者皓白如凡,能看到内部的层次变化。另一种则不透明,但细看也可以发现少量变化的硅质层次。如有破色次层则最受人喜欢。否则,将不受人欢迎。另有一种我们称之为石英的小颗粒组合石头,因其质地不佳而很少采集。如果上面渗透了其它颜色也还是顺手牵羊。

由于荆楚玛瑙蕴藏在卵石层中,在采集时不难发现少量卵石画面石和外形石。人们不管你是玛瑙还是卵石,只要画面形象,图案逼真都具有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最近,我们在神农架又发现一种新的玛瑙族类,质感灵透,外型斑剥,形体多变,是一种上好的玛瑙石种。如孙悟空,猪八戒那组石头就很受大家喜欢。

在荆楚玛瑙家族中,还有一些如碧玉、梅花玉,水晶、石英和一些似玛瑙非玛瑙但纹理特美的族类尚待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如果我们把它归纳为玉髓族类,那将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品种繁多的大家族。

总之,荆楚玛瑙分部广,蓄量大,色彩鲜,画面丰富。其中的人物、动物、文字、景物、花卉、山水均为奇石中的佼佼者。如果单纯以玛瑙的质地去衡量,则到处都可采集。就其观赏和收藏价值而言,能被人们认可的则很稀少。能够集成人物、动物、文字、景物、花卉、山水为一组的藏家也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藏家中,每组石头一般都在三十枚左右。其中最多为山水,少则几十枚,多则上百枚。更由于荆楚玛瑙精美亮丽,携带方便,利于收藏、便于交流,价值攀高而受到石界瞩目。

由于近年采石的人数猛增,加上一些佳品优石深埋地下,偶尔开山动土,也是采石人云集一处,精品难求,这已经给荆楚玛瑙的资源带来恐慌!

荆楚玛瑙虽然问世较早,但由于在以往的岁月中,人们对它缺乏深刻了解。而真正崭露头角的时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宜黄高速公路开山凿石时出现的大批优质玛瑙,现在要得到真正的上好玛瑙,谈何容易?有少数老一辈收藏家,他们没能赶上奇石文化的大发展而名没荒丘,所以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具理论源流的历史依据。古楚“荆襄蛮夷”的先民们,只在他们的随葬品中装进了玉器,丝绸,漆器之类的物品。但在荆州博物馆陈列的考古文物中,明显放着几块石头就是坚硬的玛瑙原石,可能是古人用于生产生活的器物,它没什么观赏价值,但起码古人认识到这种卵石状的石头比其它石头坚硬得多。

在中国的传统赏石理论中,号称我国四大名石之首的就是南京的雨花石。其实,它只不过是因地得名,在理论上同属于玛瑙或曰玉髓。我们把荆楚玛瑙的属性并驾于雨花石一类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玛瑙族类,无论是品种类别,还是质色形纹,只有荆楚玛瑙可与老字号的雨花石相提并论。

(续上文)红缟的产地同样是一个谜题,学术界对于红缟的探讨几乎为零,更无定论,只能从考古记录中发掘一些蛛丝马迹。个人做了个大致的统计(因考古报告公布程度和缺乏图片等原因,再加之个人对于考古记录的搜集也不可能全面,这肯定是个不完全统计),统计标本为红缟中最容易见到的红缟珠,标本数量41处。大约有50%或更高比例出现在今河北地区,其余约40%分布在今山西东南部、南部、山东西部、内蒙中南部、河南北部、安徽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基本属于今河北地区辐射区。剩余极少量的分布于今辽宁西南部、江苏、以及当时的楚文化区域。
我们虽然很难根据这种统计得出一个结论,但仍然可以找出一个以当时燕赵实际控制区为中心的一个辐射区域。我们也参考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在战国时期,燕赵区域的玛瑙主要有两个产地,一个是今天的阜新辐射区(扶余和挹娄)进贡的“赤玉”,一个是河北省(蔚县、宣化等)自产的“琼玉”。参考现有玛瑙标本进行比对来说,红缟并不符合东北产玛瑙的一般特点,在未出现新的考古证据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认定红缟的产地位于今河北、山西东部、山东西部这一区域。在认可这个产地的情况下,从今日的河北产玛瑙的状况而言,也基本可以认定红缟的大型地表矿藏已经绝迹。
红缟的表现也会根据产地出现细微的区别,以河北中南部的料子为最佳,通常表现为血色鲜艳,层次更多,并在红色中伴随黄色缟丝的概率更大,在出现白缟时水晶化程度较低。其次的是河北和山西交界区域的料子,血色同样鲜艳,并且血色的分色更细,有类似水墨画的效果,但较少见到黄色缟丝,比较多的出现白色缟丝的情况,并且容易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水晶化。其中质量比较差,也同样是最有特色的河北和山东交界区域(或者直接就是山东本地)的红缟,红色较暗,红色比例也较少,并通常伴随着水草纹(图3)。这实际上也就是今日市场对于红缟优劣贵贱的大致的评价基础(但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
在说了那么多红缟的美好之后,烦心的事情终于也一定是要降临的,正如拿破仑所说的一样“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红缟的世界里,没有恐惧,只有利益。
在红缟的价值重新得到收藏界认可的短短2、3年内,大量的新仿红缟制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在此之前,藏家只需要认识红缟的料子和有一些基本的分辨新老玛瑙的常识就已经足够了。这一点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当前市价而论,春秋-汉红缟制品的价格是现代红缟仿品的20-50倍,这种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作伪者动力十足,并且。据说这些红缟原料大部分来源于河北省内和山西省内的地表零散遗存(这一点无处考证,只能通过总结红缟原石卖家和新红缟制作者的讲述得出,未必准确)。这些红缟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料质老化的情况(图6),就给鉴定制造了更多的难题。
玛瑙的新老鉴定俺会在后文中专辟一节,玛瑙环的鉴定也会在后文详述,这里只能先就新老红缟的几点重点做几点简易的说明:
一、到代红缟作为当时最高档次的玛瑙品种,通常伴随着都是极高超的打磨和抛光技术,初看和现代红缟并无实际差异。只是几乎所有的老红缟都是使用兽皮抛光,而且抛光速度较慢,表面会产生不完全同相的断续打磨痕(图4)。而现代红缟通常抛光速度会较快,产生更加连贯的打磨痕迹。视觉效果上会有宝光和贼光的分别。但这一点没有量化和比对基础下,很难作为鉴定标准。
二、同样是源于上一点提到的极高的表面光洁度,所以到代红缟是完全可以不存在风化纹的。但是收缩形态是必须的(图1)。
三、红缟和大部分玛瑙一样,实际上是可以产生包浆的,只是包浆的表现方式和玉器不同,这一点是鉴定红缟新老的最重要指标;
四、红缟是质地最为紧密的玛瑙品种之一,到代红缟的崩口既不会产生以东红为代表的玻璃碴状崩口,也不会产生以南红为代表的片状纹崩口,它的崩口会更加柔和(图5)。
五、由于质地紧密,到代红缟的孔洞内部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崩口,根据笔者所见的经验,孔洞也不会呈现很明显的喇叭状,几乎都是双面打钻,和所有当时的孔一样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台阶。而且到代红缟的孔洞内部会产生比较厚重的包浆,甚至比表面更加厚,这一点新仿品很难做到。
六、到代红缟玛瑙的基本会顺着红缟的红色面来开料,把尽可能多的血色留在表面呈现,新仿红缟制品由于成本核算方面需要省料、就料的特点,常常会把缟层开到表面。这一点鉴定绝对属于偏门,不科学,但有时候还蛮有用滴。
篇幅原因,红缟暂时就到这里为止了,最后结束红缟这一节的时候,忽然想起迈克尔杰克逊的《王者归来》。
红缟,这个玛瑙家庭中的真正王者,当它以缺乏新的艺术创意的新仿品的形式王者归来之时,不知道是该欣喜,抑或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