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世界阿肯色射程: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10:18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6

教师的业绩在哪里?

      有位校长朋友曾经很苦恼地告诉我,在学校里经常会遇到两种不同的老师。一种是将全部心血和汗水都用在学生和教学上的“老黄牛式”的老师,他们不太在意个人的名利得失、不喜欢显山露水、不乐于出头露面,公开课不热衷,著书立说没兴趣,每到评先进、晋职称,尽管有很突出的教学业绩,也有很高的民意,但常常因为科研素养的“瘸腿”而丧失机会。还有一种老师则擅长兼顾各方,教学工作业绩尽管不很突出,但也说得过去,同时又特别注意研究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评先晋职的政策要求,论文撰写、课题研究“踩”的点又多又准,每到评先晋职,一旦汇总出分数,他们常常名列前茅甚至独占鳌头。长此以往,很是伤害那些埋头苦干者的积极性。

      其实,要想很好地图答这位校长朋友的管理难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一个关键概念,那就是教师的业绩。什么是教师的业绩?教师真正的业绩到底在哪里?

      很显然,一位教师的全部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他的业绩理应由他的学生来体现。只有学生的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部增值,才能称之为教师的业绩,舍此无他。而开设公开课、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当然也是我们十分看重的事情,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着一位教师的未来素质,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算做今日之业绩,更不能将这些项目的得分与教师真正的业绩,也就是学生身上的成长简单地加在一起。

      毕竟,素养并不等于业绩。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错,但将素养与业绩简单相加,甚至混为一谈,则是管理工作的大忌。那样做不仅让一个组织弄不清真正的评价结果,就连评价对象也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学校,为了鼓励老师们既重业绩提高,又重自我素养提升,我们把二者分开衡量。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每一位老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学生德智体美的学分纳入对所有教师的评价,以此引导师生重视全面发展,重视业绩。另一方面,我们又将老师们在学术领域获得的进步以学术素养积分的办法予以汇总,定期为达到一定分数的老师颁发金银铜不同的奖项,不断激励其成长进步。这样一来,业绩、素养不仅学校分得明白,就连老师自己也一清二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也自然会在各自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评价学上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评价去发现那些穿着闪亮的鞋子却怎么也走不快的人。其实,一旦我们有了科学的评价方式,穿着各种鞋子的人都可以走得很快。

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

      我在山东省高密四中做校长的时候,为了尽快建设良好的校风,在班级管理的常规评价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短期内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譬如,对班级工作的检查评价实行全覆盖,班主任每天都会收到常规检查扣分的通知书,有时甚至一天会收到多份扣分单。由于每一张通知书都决定着班级管理的业绩,甚至与班主任的补贴挂钩,因此,通知书紧紧地左右着老师们的心态,搅动着老师们的情绪,许多时候使教育失去了理性。

      譬如,学期末对班级工作进行评价时,往往以分数论英雄,从高到低排出前几名作为优秀班集体进行表彰,其他班级则成为后进班级。这种评价制度下,有时候,几分之差就分出优劣。表面上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是与老师分分计较,有着很不合理的成分:班级管理和建设是个复杂、系统的育人工程,许多工作是表面的分数难以衡量的,即使有着一定分数的差别,也很难从分数本身区分优劣。

       一句话,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

       因此,在后来的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将班级、学生的常规工作明确一个基本标准,大家能够达到基本标准就可以了,不用分分计较。这样,大家能在一个理性、宽容的氛围里,将着眼点放在真正的教育上,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去呵护他们的成长。教育变得心平气和,老师们也不再焦躁。他们开始在常规检查的得分和失分背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回归了本原。

      其实回到学校的本义来看,学校本就是允许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每个孩子都要经过自身的错误体验而走向成功。如果我们在设计学校管理的评价机制时忘记了这一点,睚眦必报,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学生在校园里就会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甚至会出现形形色色成长的“假象”。因为,这样的机制其实是不提倡甚至不允许老师向孩子们放手、放权的,教育也就因此丢弃了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严重异化、扭曲。

      在欧洲考察时,一位教育同行曾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处理学生错误时一些有趣的方式。譬如,他们在每一位孩子生日时,发给他们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几张卡片,当孩子一不小心犯了错误时,可与老师商量交回一张相应的卡片“赎罪”(卡片的颜色和形状决定了可以“赎罪”的大小)。其实,这个过程里就有教育,只是他们比较“尊重”孩子们犯错误的权利,以这种有趣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包容罢了。

      脱离精确分数的评价思路,其实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试想,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简单地以终结性考试分数来衡量各位老师的教学业绩,甚至与他们分分计较的话,就一定是科学的评价方式吗?要知道,分数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像同样的分数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学生的什么素质,是这些而不是分数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等级制评价已经写入了新的课程方案,也在理论界呼吁了多年,在实践中也有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与精确的分数评价方式相比,它可能会产生另外的问题,但对于寻求正确的评价却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愿这样的好制度能够尽快在更多的校园里扎根。

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

      学校间缺乏开放已成为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而学校内没有形成真正的团队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桌办公,每位老师的幻灯片都是从零开始;对坐备课,每位同事的课程资源都是各自“百度”。教师,一个特别需要集体智慧的岗位为何都在单兵独斗?

      究其原委,多半是学校的管理,特别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造成的恶果。

      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个体智慧,同时又特别需要传承前辈经验、借鉴同伴成果。教师天天面对着活生生的充满灵动的孩子,世界风云、五洲霜雪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课堂,挑战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即使他们能够合纵连横,以团队的力量应对挑战,也并非轻而易举,更何况目前普遍还是个体作战的格局。

      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可能是绝大多数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但也是很多学校最不能放心的事情。因为,在这些学校里,对老师的实质性评价仍然是衡量教师的个体成绩,并以此确定他们的绩效待遇;即使同一个学科,也并非以学科集体的业绩为依据评价团队,而是在一个学科内部区分优劣,这样的评价势必将教师拆分得七零八散。

      在日本访问时,发现他们在中小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均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他们有意回避了对个体业绩过多过分的渲染,甚至在中小学生中他们都不太愿意提及与竞争相关的字眼,而是更多地把合作挂在嘴边。真乃用心良苦!教育不是奥运会,更不是世界杯,因为,从校园里走出来的人们,需要在合作的团队里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幸福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到了目前一些学校推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我感到特别无法接受的是让同学之间互评分数,而评出来的结果有些地区竟然与高利害的中考和高考录取挂钩!这样的评价方式其实是在变相鼓励孩子将人性中“魔鬼”的一面展露无遗,甚至连家长也被引导到这场互相残杀的恶性评价之中。

      学校本来是孩子们寻找同伴、寻求合作的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主流文化竟然变成了寻找竞争、寻找对手,如果孩子们在校园这方净土中都没有生活在一个团队里的话,我不知道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