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米茄海马565机芯: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1:41:30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

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我们的

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有所信,有所

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能入了

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

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

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应该称《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名辞,不能

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

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法师说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

年,仍是没有见到。可见此经多么难遇。此经题深奥,古德解释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

师《楞严通议》。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所议均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师自叙云:“一

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

《楞严悬镜》一卷。”后因弟子请益,直笔成书,名为《通议》。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

老法师说:当听到有此书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可见此书是何

等希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首楞严’此云‘一切

事究竟坚固’(在《涅??经》中,佛自释如是)大定之总名也。乃一心之异称。”首楞严之

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师又曰此即一心之异称。所以首楞严

即一心,一心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

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矣。古德谓为“彻法底源,无动无摇”,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一者体大,二者相大,

三者用大。”什么叫做大?“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

言,强名大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广大无边,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无法

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佛顶”,约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

见顶相。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欲见到佛

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顶。为什么看不到?《通议》说得好:

“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以见见,故为相大也。”佛是至极之

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但此顶相不可见,乃以此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

的一心。有相则可见,但此心无相,故不可以见来见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表用大。“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

余,故云了义。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

大)故为大定之总名。”

首楞严即一心。以一心为乘,到如来地,圆证极果。“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则法法全真。

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

路。”故于经中,二十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二十五

人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二十五圣之首。至于“三摩地”我们翻“三昧”、“正定”等等。

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见,都

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称为首楞严大定。大定就没有什么

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大定无出入。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一、圆定。不是一般只

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乃成“一切

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

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故称妙定。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

定。如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

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

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经文中“尔时观世音菩萨”,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之后,“即从座起”,观世音菩萨就

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向佛礼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说“世尊”(这是佛的十号

之一。也有人解释为十号的总称。)“忆念我昔”,“忆”是记忆,“念”是思念,“忆念

我昔”就是忆念过去,过去久远啦!是“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数不清。而这个

时间单位是劫,这个时间之长又是说不清的。说不清多么长的时间,又有无数恒河沙子那么

多,这个总时间就久远久远又久远了。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断出世的,所以过

去的佛是无量的,现在的佛是无量的,未来的佛也是无量的。在坐诸位都是未来佛呀。那时

候有佛出现于世,佛的名号是观世音。佛佛相传,所以古佛是观世音,他的菩萨弟子的名号

仍是观世音。这位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如来之前,就“发菩提心”。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

这正是关键,只有发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胜的法来教授于你。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要

种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种,因为你真是要种啊,所以才告诉你应该怎么种,怎么培养,一一

的告诉你所有的方法。你手里根本没有稻种,没有种子,只是在空谈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

了种子再说吧。观世音当年在如来前发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传授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此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底下先解释“菩提心”与“闻思修”。

菩提。这是印度话,它的含意就是觉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

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

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

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

所本有的。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颗宝珠藏在衣服里头,你不知道。自己以为是个穷汉,可

是无价宝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这是本觉。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

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你开始觉悟了。所以我们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精勤去修哇,

始觉开始在放光啊,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

本。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所以发菩提心哪,就是要

发这样一个心。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可很多人不明白发

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间好处,这是非常可惜呀。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呀,二乘

种性的人是不能生啊!岂但是只求人天福报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极乐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

之苦,要出离娑婆,只是一个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如果这个心你不能扩大的话,你

就是二乘的种性。《往生论》中世亲菩萨特别讲了,二乘的种性是不能往生的。往生的人都

是大乘的种性,都是发了菩提心。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每一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

专念。发心和念佛两个要素,少一个都不行。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萨要修行,要以此

心为先。若不发这个心,你一切的万行都没有根本,就无从建立。《华严经》有句话很深

刻,大家目前很难理解,但应当仰信。慢慢去修持总有一天会懂得的。经说:“忘失菩提

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

事业。可见菩提心的重要。《起信论》很多人读过,菩提心就是《起信论》的三心。一个是

直心,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大家以为直心只是很直率,没有那么些弯弯曲曲,这个解释很

浅。《起信论》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不落二边称为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来观照真如,就

是正念真如的直心。如,就是相如。相如,当然要有彼此两个才能说如。所以他不是一。既

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样。一样就不异(异就是两样)。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异。言语就

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所以不正念真如,这个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直心是大智慧的心。

深心,就是要乐修一切诸善行故。诸善奉行,就是对于世出世间,自觉觉他一切众善都爱乐

奉行。第三个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要拔一切众生的苦,对于一切众生的苦,我们都不分

冤亲平等对待给拔除。所以《起信论》的三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

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襁褓之中,还要人抱着,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

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礼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

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

《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重要。观世音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也就是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心。心跟佛跟众生这三方面没有差别。这也是《华严》的话。所以后来

等观音成道之后,就跟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即同于诸佛又同于众生。

就是心、佛跟众生,他三个都无差别。发的是这个心,得的果也是这样的果。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观音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彼佛(观世音佛)就教授了从

“闻思修”三慧下手的方法,但此处的三慧不同于通常一般的三慧。一般的闻思修,闻到了

经教的道理,并能理解这就是闻慧。我依着这个道理起了正的思维,这个就是思慧。所闻的

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依教奉行这叫作修慧。这是一般所说的闻思修。但是观世音如

来教导观世音菩萨的这个闻思修,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这个闻慧是指耳根的闻性,是你的耳

根能闻的本性。人人都有自性,但是为什么单说闻性,不说别的呢?不说“知”,不说

“是”,而说闻呢?就因为众生耳根最利。我们从耳根入门,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见自己

的本性。此处的闻慧是指从耳根闻性,生出始觉的智慧,不再去驰求耳外的音声,而是返转

回来注听自耳能闻的自性。“思”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离开一切想念的,用正的智慧来

观察能闻的自性,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有人念佛,问念佛的是谁呀?现在追究一下能闻

的是谁呀?这就是思慧。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即所谓返闻自性。念念返观,始觉合本,发

明本来心地的原有风光,这才是修慧。所以这个闻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由此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严大定。但是这个定和慧是不二的。这个三摩地从修到

证,最后寂灭现前,证入圆通,即是“入三摩地”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初

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

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

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

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声音无动于

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

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

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有的人把它讲浅了。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

的,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绵

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的

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

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所”字呀,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楼那问

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关键应在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

汝妄能”。能所对立,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

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

所。本经又说:“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观世音菩萨照见

五蕴皆空,但众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都有对待,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

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的根本。现在我们要回头,要觉悟,就

必须从忘掉这个“所”开始。后头更有许多层次的“所”,一层一层地把这个“所”忘掉。

第一步是什么呢?先忘掉我们所闻的声音这个尘,把这个“所”忘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听见音声,就分别呀,这个音声是美呀?是丑哇?是噪音哪?是乐音哪?爱听不爱

听啊?这是顺我的,是称赞我的。这是批评我的,毁谤我的。于是许多烦恼都来了。由于所

闻的声音,增加你很多烦恼。这个是什么呢?这就是背觉合尘哪!你本来是佛,本来平等,

一切事究竟坚固。现在你就完全违背了,你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出无边烦恼,生出无

量是非分别。这不正是背觉合尘哪!那么如果你返闻哪,自心不在这一切音声上头,自心所

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回转来,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去用耳根听我的能闻的本性,这

就是返闻了嘛!返回来了。能闻者是谁?这个谁那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

目,就是你的本来的觉性,就是你的本来的妙明真心。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这是两

条道路:你到底是背着觉悟向着外尘,还是背开外尘向着觉悟呢?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

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内照,于是入于返闻照性之流。于是自己自然离开声尘,也即是忘记

了所闻,而“亡所”。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应,因智光内照,而显定力,这是功夫。声尘自

亡,这是效验。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也即是,不能亡所就

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可见“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楞严说通》解释为:“前之亡所,且唯亡动。

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

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这就是说: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

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

结。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所以我们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

方,都不能停步不前。当动相消除不能为碍之后,自然出现静相,若留恋这个静相,还是有

所着,所以需要更进一步。不住于静尘,仍是返究能闻静尘者是谁(也即知静的人是谁)?

若心住静尘,即是闻静尘,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

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师在《通议》中,有极精妙的解释。如下:“六根顺流(出流)奔境,故随情造

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业流即指顺流(出

流),谓驰向外境声尘,随情动念,造种种业,所以叫做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

(当前外境的声尘)所起知见(不为声尘起心动念)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

这又说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观闻性之前后,以境(指外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

则境(指返观所缘之内境,即闻性)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大师所说的妙谛,

一时不易领悟,所以再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禅师

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

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

“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

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

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

也。”以上广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读者,对于观音返闻自性入理之门,有一个正确理

解。

由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于求成的偏见,走上歧路。因此介绍二件实际经验,请参考。

(一)圆瑛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到: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从

福建到了苏州,参一位大德叫作冶开和尚,学禅。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他连参三

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时候,闭关打禅七,

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时一切处,自己的心光就照着这一句话头

上。“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

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啊,内外都虚融,环境也

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这个时候的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动欢喜之心,境界就

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还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直都没有了。等到圆满之后考工

时,报告了这个情况。说了之后,冶公老和尚说:“你以后还想要求得这个定境吗?”他

说:“是呀。”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话。

吸取前人的经验,免得走错路。我们修行人不少哇,所谓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这

个话我们要注意呀!天下有多少牛?牛有多少毛?修行者像牛毛那么多,成功的呢,如麒麟

的角。谁见过麒麟?麒麟的角有几个?极言其少。就是因为修行的道路很长,又多有歧路

(岔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与开示。你有求,魔就得到机会了。圆瑛法师

谨遵师教,当二十八岁时,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禅七,在第八天晚上,这个清静境界又出现

了,比以前更殊胜,其乐也更微妙希有,从此相信宗门真有奇特事,再读《楞严》,以前所

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说,可惜以后我在庙里担任职务,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事业,主持

佛教会,以致误了禅功。“未明白本分上事”。老法师十分谦虚,我们赞叹。他越是真实,

我们越赞叹。现在有的人自夸三关齐破,我们对于他要先打一个问号。

(二)以前我在广化寺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位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

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世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

萨。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都满是

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着我,围着我。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

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

治,问我怎么样?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

结就更紧了。”我就对她说了一则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

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

场,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

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

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这时古德笑着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

不闻不睹无穷。’”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儿把古

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

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闻“动静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渐进,定力加深。如《通议》所

说:“‘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

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因为声尘是我们所听到的,咱们能听到的是耳根。现在声

尘的动静两结齐消,所剩下的只是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

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以

上是《说通》句)。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此时先得人空。“尽闻不住”,所闻能闻

俱尽,就是“尽闻”。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自己

有觉嘛,觉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所以由于能觉,才知

道根尘都空了。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

以“不住”。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当能闻与所闻,都消除之后,根同尘都一齐迥然脱

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既有所觉,必有

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尽闻”是能

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若

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

智境相对,仍是障碍。不能吝惜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通议》说:“根尘双泯,

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

空观智也。”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

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与所空又是一层能所。刚才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

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觉结因空观

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觉的结是解开了,但留下空结,还须解

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个能,一个所,又是一个对立。还要加功进修入流照性。达

到“极圆”。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能空的这个空也灭。这就是“空所空灭”。打

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

的木都烧完了。空所空灭就是这样。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

灭”。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

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动、静、根、觉、空、灭是

六个结,都是生灭法。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再

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

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

生。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于是能觉与

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

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着力去灭除,但不存执着之

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这就跟《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完全是一致的。在寂灭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二字,其中

“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其中“灭”字,不是与

生互相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故此“寂灭”,即本觉理体,即是如来

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

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入圆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

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忽然”指从闻思修,一刹那间,证入圆通,发挥全体大用的时候。《通议》说:“一

念顿证,故曰忽然。”“超越”是解脱无碍之义。《通议》曰:“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

现影像,故曰超越。”(十界中,六凡是世间,四圣是出世间)如古德所云,十方所有诸

法,无非自性

光明,当然就解脱无碍了。自性光明,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十方圆明”。

《心经》大家熟,正好互相印证。经中一切皆无,无智无得,故云“无所得故”,但最

后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这里也是如此。生灭灭了之后,是“寂灭现前”。是

“超越世出世间”,得到两个“殊胜”。一个“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向上说,和诸佛

本来明妙的大觉之心相合,与佛同体。又“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跟佛如来同样的大慈大悲

的力量。与佛同用,大士所证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体,故本心上合诸佛下合众生,所以

我跟六道一切众生也是同心同体。“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在苦

难之中,哀求佛菩萨求度,菩萨就和同体的一切苦难众生同样悲仰。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名

号,因为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同体嘛,你悲仰,观世音菩萨跟你同样的悲仰,但菩萨同时具有

佛的慈力,所以众生马上得到救度。

观世音菩萨成道的经过,一层一层,消除能所,连断六结,才证入圆通,所以我们也须

直入宝山,不可在途中贪图小利,得少为足,甚至堕入魔途。当前往往有人认为自己怎么样

怎么样,自己悟了证了。其实也并不是想骗人,在众生分上,很自然。不知不觉就落到自欺

欺人的份上,甚至于破大妄语戒。破大妄语戒是地狱业。这实在可怕,这个事我们要知道。

所以我常打比方,你要去颐和园,有的人一走到动物园,出的是西直门,我这方向对了,看

见个园子了,那个是颐和园?不对!再往前走,到了紫竹院,这个更像了,这个是颐和园?

还不对!再走走到海淀,看见又是山又是水,这是颐和园?还不对!这个譬喻大家记住。你

千万不要把紫竹院等当成颐和园;你把紫竹院当成颐和园,你自己到不了颐和园事小,你耽

误别人。你说颐和园就在紫竹院,耽误别人的慧命。

【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

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是观音于会称呼本土导师释尊。“如幻”是喻,因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所以

用幻事来比方。也正是永明大师“大作梦中佛事”之意。“闻熏”指本觉闻性自内熏起始觉

智。“闻修”指始觉智反闻入流,照性而修。解除六结,澈法源底,究竟坚固,入首楞严大

定,证入圆通,名曰“金刚三昧”。得佛之体,同佛之用,故“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

成三十二应”。随机感赴,普门示现,“入诸国土”。

“三十二应”是现十法界(六凡四圣)种种身相,普应群机,广作救度,一一各随其类

而现身(从佛身、人身,直到药叉、阿修罗,人非人等),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以

上三十二亦只是略言而已,实则应化无量。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

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无作妙力”者,不是由于造作,也即不是“有为”之法,叫作“无作”。任运显现不

可思议微妙之力,叫做妙力。观音大士以金刚无作妙力,证得同体大悲。大士身心与诸众

生,并无二相,众生悲仰即是大士悲仰,大士妙力即是众生妙力。故可令一切众生于苦难

中,生悲仰心,即可于观音身心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众生遭难,正在怖畏之中,若蒙救得

脱,即不复畏惧矣。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这个地方有人误会为,众生在受苦受难时,自己观音声而得到解脱。《正脉》批评说:

众生在苦难中,谁还能静心作观,这是不可能的。《正脉》与《贯珠》等都主张,在“观其

音声”之前,补上“蒙我”两个字正好跟《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

得解脱”,就一致了。十方众生只要念观音名号,观音就可以观他的音声,循声救苦。众生

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脱。不是叫苦难的众生去忘掉所闻的音声。因为众生遇见急难恐怖,手忙

脚乱,哪还能同观音大士一样,不随声尘,返闻自性,不可能啦。又有《通议》解释为:

“令苦恼众生,观自称菩萨之音声(即是净土法门的自念自听),即脱其苦也。”足证以上

“观其音声”的关键是念观音圣号,是完全正确的。至于《通议》是自闻,《法华》是循

声。正显观音三无差别,自他不二。楞严力求文字精练,所以就多删掉了一些字。这也是

《楞严》难懂的原因之一。

以上第一无畏力,称念观音而得解脱,实为十四无畏的总纲。每一无畏,能令众生当下

得救,都是由于一心称念观音名号,蒙观音循声救苦,乃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知见旋复”指自己的妄知妄见,复归自性的真知真见。见觉没有火,所以外界之火不

能为害。《正脉》云:“证极法界威神无量,故令一心称名者,即为大悲威光所摄,不堕火

难。”所以众生入火,火不能烧。同理,入水水不能溺。入鬼国,鬼也不能害。遇见兵戈杀

你,刀就段段坏。夜叉、罗刹、诸鬼都要离开你。一切枷锁不能着身。经过险路,强盗也不

能劫你。如果你性多淫欲,你多念就会离开贪欲。同样,多嗔可以离嗔。多痴,可以离痴。

并能令一切众生求男,得生智慧之男。求女,生端正之女。最后第十四,就是念观世音菩萨

名号等于持六十二恒河沙法王子(菩萨的别称)的名号福德无异。六十二个恒河沙,那么多

菩萨名号功德,加在一块儿,跟念观世音菩萨一个名号的功德一样。

【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六十二恒河沙数法王子,虽各各不同,总之不离法界智慧海。观音大士既得圆通本根,

于是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即无量身,不受数量限制。一多互融,所以能令持一名号与

众多名号,福德相同。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通议》解说:“今观音圆证一心,故诸佛全体业用自在。随机适时,不可以类推,心

不可思,言不能议,是谓无作妙德也。”也就是说由于圆满证入一心,所以自在显现诸佛全

体大用。随着机缘时节,自然出现,不可从比类来推求,不可思议,所以叫做“无作妙

德”。这四个不思议的殊胜妙果。

(一)“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或现一个头,三个头,五个头,七个

头,以至于一百零八个头,一千个头,万个头,八万四千个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十

一个头)。二臂,四臂以至八万四千臂。两个眼睛,三个眼睛以至八万四千个眼睛。其形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或威猛(六臂的嘛哈嘎拉。观音菩萨示现,那是大威猛相),或

慈悲(观世音菩萨一般都是慈悲相)。或者是定,或者显出智慧,救度众生得大自在,现这

些形相来救度众生。

(二)“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大士所现一一的形,

一一的咒,每一个形,每一个咒,都能让众生得到无畏,没有可怕的事。众生总是有所畏

惧,你如何能达到无畏,那要靠观世音菩萨嘛,所以十方世界都称观音大士是施无畏者。今

天大家念大悲神咒,这个咒就能给大家无畏,消除一切可怕的事情。你都得到加持,得到保

证,自己内心的贪嗔痴都可以消除,外头的恐怖烦恼也都可以转化。

(三)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大士所过之处,能令众生皈依布

施,甚至舍身。众生的悭吝心最难破,舍心最难发,今大士所游的国土中众生,皈依大士破

悭好施,实是不可思议。

(四)就是上供下施,有求必应。由于我供养如来,傍及六道众生,所以能令一切众生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得大涅??。”因

此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可以得大涅??嘛!所以我们不是立即就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一步

一步的亡所断结,再亡所断结,把笋皮一层层剥掉。我们可以直接享受观世音菩萨所赐的果

实。他成就了,他有这个大的愿力。我们只要是称其名号,你求大涅??就得大涅??。我常打

比方,现在不需要你去开荒、锄草、种植、除害、施肥,直到收成。这个成熟的果实大苹

果,摆在你面前了。只需要你吃了。

当观世音谈了古佛授记之后,“尔时世尊,于狮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从他身体

放无量宝光,远照十方世界如微尘数的如来菩萨,给他们灌顶。本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给十

方佛菩萨灌顶,十方的佛菩萨也放光从诸方微尘的世界,来给释迦牟尼佛灌顶,给会中诸大

菩萨诸大阿罗汉灌顶。当时是这样的境界:“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一切水木跟极乐世界

一样,都在说法。“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诸佛互灌,光光相交,

国中万物,光明照耀,妙光交织如同宝网。与会大众都得“金刚三昧”。天雨宝华,“青黄

赤白”四种“百宝莲华”遍满虚空,“成七宝色”。娑婆世界污垢之相就不见了,所见唯是

十方微尘国土所共成的一个世界。天乐盈空,“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演唱念佛念法念

僧,种种妙法音声。释尊圆证以上二十五圣圆通法门而现殊胜瑞象。当时佛就告诉大智文

殊,这二十五位大圣所修法门本来平等,没有差别,但你看看对于阿难以及将来此土众生,

以什么法门最为当机呀?佛就嘱咐文殊来做这个评选。文殊承受佛旨,礼佛说偈。偈文很

长,只能拣最重要并最切合初机的介绍。其中赞叹观音说:“良哉观世音,…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成就涅??心,观世音为最。”

底下就是称赞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我现在禀白如来,

就像观世音所说的,为什么利用耳根,大家容易入门,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譬如人

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人在清静地呆着,十方,不管是东方、南

方、西方、北方,各方同时都打鼓,这一切声音你都听见。现在我从在这儿,我只能看见前

头,我就看不见后头是什么。你们也一样。你们只能看见我,你后排是谁你不知道嘛。后头

有人说话听见听不见?耳根利呀。耳根不但是利,它圆哪!你要是到了过去的戏园子里头,

什么声音都有哇。唱戏的,说话的,小孩哭,卖东西的,你都听见,而且都能分别。这是在

唱,那是人在说话,这是卖东西的,那是小孩哭。一一清楚嘛。你这个闻性非常圆哪,不分

方所遍一切处,只有从这儿你容易体会,所以为什么赞观音?他有道理。他这个就是说十处

一时闻,这是第一个,是为圆真实。我们的性是真实的圆哪!底下就是“目非观障外”。咱

们在大殿之中,大殿外头有什么,咱们不知道。口鼻也一样。你吃东西,东西不到嘴里怎么

知道是什么味!鼻子也一样,包装里的香水,鼻子闻不见香味。身的触觉,触身才有触觉。

铁棍在空中飞舞,不打到自己身上就没有感觉。风,风吹到我才有触觉。这就是“身以合方

知”。接触到了才有感觉嘛。可是隔着墙听声音呢?大殿外头机器声,听见了吗?隔着墙

呢。耳根之利,其它的根不能比呀!是通的,墙壁这些东西它不能为碍。这就是“通真

实”。不但圆真实,通真实,而且是常啊。这个能闻之性,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因为有声音

他就生出来了,没有声音他就灭了。所以拍掌时这个声音来了,你听见拍掌,这是声音。拍

过以后声音没有了。可是再拍呢?又听见了。可见你能听的那个性能在两次拍掌中间没有

灭。要是灭了,我再拍时你得重新生起这个能力,才能再听得见。可是不用嘛,你马上听见

了。这就证明你能闻的这个性能,是不灭的嘛,无生无灭的。所以这是“常真实”。所以从

这耳根,从我们生活中,这是最容易体会到我们自性圆、通、常。从这个地方信入,所以对

于我们是最方便,最重要哇。精妙的内容太多,时间来不及,只能选择最紧要的了,最后文

殊就告诉大众还有阿难,你们应该:

【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在会的大众,阿难当机。阿难是初果的圣人,能记住十二部大经。遇见摩登伽女,到这

个时候,他全不行了。所以对他及大众说法,“旋汝倒闻机”。我们能闻的闻机,即指闻

性,浅说也即你能闻的机能。但是他颠倒了。你不去闻自己的本性,只去听外头声音。所以

是倒闻了,倒闻的这个机,你把他转过来,不再去追逐那个声尘了,旋转汝这颠倒的闻机。

你返闻,返回来,闻你的自性。关键就在这儿。旋汝颠倒的闻机,你返回来。闻,闻什么?

闻自性。到底我这个能听的是谁呀?!我这个能觉的是谁呀?!能空的是谁?!能灭的是谁

呀?!把这些个“谁”都打破了他。要彻底呀,闻自性嘛。“性成无上道”。《通议》解释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两句经文,最为精妙,内云:“谓此耳根圆通,并无别法,

但旋汝等倒妄之闻机,返自己之闻性。若闻性圆明,则顿成无上道矣。”盖返闻自己本有的

闻性,以此性为自己在因地之心,实为成佛的真因。“性成无上道”的“性”字,以这个

“性”为因。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以发菩提心为因是一样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

得菩提。你要成就菩提就得发菩提心哪。菩提心里头就是大智慧呀。正念真如法。你不明自

性怎么能正念真如哇?所以这是一句一样的话嘛。返闻闻自性,就是以自性为因,你就毕竟

成就无上之道。“圆通实如是”。圆通真实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就是要颠倒一下。我们在

迷,成为众生,是背觉合尘了,把它颠倒一下,背尘合觉。是个方向的问题。譬如咱们被地

拌了一跤倒下去了,摔在地上。这是因地而倒,你还是要按着地才起得来。但是方向不一

样。倒下去是往地倒,起来是离开地。可是倒在地上,你不按地起不来,这就是因地而起。

都是地,但方向不一样了。“此是微尘佛,一路涅??门”。这个微尘,现在知道了,就是中

微子。初步吧,这个比电子小到多少多少万倍,遍满虚空的这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微尘。多

少万里厚的金属板都能穿透。因为它太小。虚空中常常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微尘,微尘多的

佛,十方微尘数的佛,是一路涅??门哪。进入涅??是一条门路。都是相同的。“过去诸如

来,斯门已成就”,过去佛这个法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现在诸菩萨也

因此法,而各各入于圆明。“未来修学人”,咱们都包括在内,咱们这些修行人,“当依如

是法”,应当依止这样的法。“我亦从中证”,我文殊也是这样证入的。“非唯观世音”,

不仅仅是观世音大士。这是总赞。

今天这个观音道场。所以介绍了观音成就的经过,观音所得的殊胜的功德。三十二应,

十四个无畏,四个不思议,这都是观音成就。也是赐给我们的果实。大家如果能够返闻自

性,成无上道,当然很好。不然就是这个果实,我们好好享受,依止这个法门。观音大士绝

无妄语。而且文殊菩萨作的证明嘛。这一切都是真实。因此修行的道路是如此,果实的功效

也是如此。

底下稍微再说一点这个法门和念佛的关系。大家一听观音法门最殊胜,大势至菩萨念佛

法门,没有得到文殊这样的称赞,大家可能生出一点分别心来。这个问题我有两个解释:一

个是佛问的问题是入三摩地,入的是首楞严的三摩地,这个境界就等于即身成佛,这是最殊

胜的成就,究竟的成就。这就是密宗的即身成就,密教的大圆满,大手印。中国的禅宗,都

与观音法门完全是一味的。所以文殊大士评为第一。至于净土法门,并不以这个世界成佛为

主。如果当时佛所提的问题是:让一切众生在即生之中就了生死,出轮回,往生极乐国土而

成佛,那文殊大士必然评定大势至念佛圆通第一。评比的是什么,这是关键。即身成佛什么

最为第一?那就是这个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你要问:甚至于五逆十恶,甚至于动物都念佛

往生,必定成佛,那就是念佛法门。夏老师闭关念佛的时候,他是坐着念一段,然后经行绕

佛念一段。坐下就脱鞋趺坐,起时就穿鞋绕佛。后来他看见一只老鼠,随着自己行动。从下

时两只鞋当中有点空地,老鼠就坐在两只鞋当中。夏老师起来绕佛,老鼠跟在后头行走,天

天如是。这也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都是真事,学佛人不许妄语。有一天起来了穿上鞋要

走之后,老鼠没动,夏老师以为老鼠忘记了,轻轻地跺跺脚,惊动惊动它,它也不动。再一

看,老鼠已经坐化了。古今这类事例很多,所以说这个法门连动物都可以救度。要说如何能

够三根普被,即生不再堕入生死苦海轮回六道之中,那就以净土法门最为殊胜,最为第一

了。我们也不要多分别了。总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二)大家注意,我们念佛,讲究自念自听。自听很重要。自己念,自己听,自听就利

用了耳根了。你自听什么?听你自己所念的,这不是闻自了吗?返闻闻自,这不就返闻了

吗?算不算是闻自性呢?我也再下个补充,大家念咒,佛号就是咒。东密教祖兴教大师说,

一个阿字具足一切陀罗尼。陀罗尼即是咒。所以咒跟佛号是一样的。慧明大师说,这个六字

大明咒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心。观世音菩萨和我们众生是一个心哪。我们就在念观世音菩萨

这个咒,观世音菩萨的心就和我们众生的心同体呀。我们正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心,他的心和

我们的心同体。那么我们在念咒时,不就是念本心吗?我们念了我们的本心,并且在自听,

不就听了自己的本心吗?你返闻的呢?不就闻的自己的本心吗?本心不就是自性吗?至于念

佛法门呢?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皆真如实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这句佛号不

就是自性嘛?《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

趋觉路。”可见所念的佛,即是本觉,即是自性。这样一来嘛,咱们这个念佛法门也是“返

闻闻自性”。称赞“返闻闻自性”,也就是称赞念佛法门。这一点我们是应当坚定的。不要

一听称赞这部经,那个法,就动摇不定。我们必须一门深入。

本文初稿,乃北京善信,根据余数年前在北京广济寺,观音道场讲话录音带整理而成。

兹收入本录,乃重新校订修改。(一)补足经文,所引尽量皆是原句。(二)采撷憨山大师

《楞严通议》文句与精义,增入文中。(三)全篇修校一过。现虽较原稿有所提高,但蛇足

之诮仍所难免,勉强付梓,或可稍作欲习本章者,入门之助。

九O年十二月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