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汽车 优缺点 t.cn:立秋时节话养生、防湿疹有妙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30:38
立秋时节话养生、防湿疹有妙招!2010年09月17日 星期五 下午 01:32

立秋时节话养生、防湿疹有妙招!

       立秋时节话养生

         时值立秋,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本文将为您介绍立秋时节的保健养生等内容。

7日“立秋”昼夜温差开始加大 当心疾病乘“秋”而入

    7日是立秋,俗话说:“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这也就意味着,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市民应当开始逐渐改变夏天的生活方式。专家提醒,入秋后,要注意身体保健,莫让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贪凉病”乘“秋”而入。

  吃冰西瓜当心肠胃炎
  最近,不少人吃了冰西瓜后容易出现胃痛、拉肚子等肠胃炎症状。对此,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沈小珩教授提醒:“立秋过后,西瓜已属于反季节水果,可能对肠胃造成不良影响。”

    入秋后,气候逐渐转凉,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者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专家提醒,秋季剧烈变化的气候还易使一些体质较差或有旧疾的人一时无法适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在秋季发作,比如冠心病、脑溢血多在秋冬发作,支气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时节发作等。

  忽冷忽热需防感冒 

 “到了秋天,中青年、白领人群等最容易得感冒。”龙华医院呼吸科吴定中表示,“秋老虎”的威力会让不少年轻白领忽略早晚温差变化,此时频繁进出空调房间,容易使人着凉。随着气候变冷,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体质差的人不能马上适应季节变化,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在这个季节,应减少辛味食品,增加酸味食品。尤其是中老年人,饮食调摄除了一般滋阴润肺外,还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白领除了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还要注意多休息,不要过度疲劳,以免影响身体抵抗力。

立秋过后如何吃水果

    今日立秋,立秋过后,进入水果丰收的季节,但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会影响健康。比如: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患有肾炎、糖尿病、冠心病者应少食;吃梨过多会伤脾胃、助阴湿,使胃肠功能失调,胃寒腹泻者应忌食;葡萄含较多柠檬酸、苹果酸等,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立秋会带来“秋燥”的有关疾病,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饭前多饮鸡、鱼汤等。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立秋伊始早防“燥”

    不知不觉中立秋了。立秋即是秋季的开始,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秋燥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具体该怎么应对呢?

  对于人体各部出现的“干燥症”,宜酌情予以调治。如鼻燥,尤其平时有萎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点些薄荷滴鼻油,具有清凉宣燥之功;咽燥饮用玄麦甘桔冲剂,可获良效;柿霜能清热宁嗽,用于“燥咳”颇为适宜;肤燥当以珍珠霜润而护之;肠燥可择有滑肠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通秘。

    此外,中医有一称为“增液汤”的名方(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能润一身之燥,秋季可水煎代茶常饮。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还应注意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内可养些能净化空气,涵养水分的绿色植物,睡前亦可于卧室里置冷水一盆,以缓解燥气刚烈劲急之势。

    同时,也须指出的是,秋高气爽又是健身的大好时节,人们在立秋伊时秋燥不甚之际就应早到户外锻炼,呼吸吐纳,藉以提高肺脏生理功能则燥邪难侵。

时至立秋调理有七忌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七忌:

  一忌无病乱补。

    乱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虚实不分。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用膳对象应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

  五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六忌重“进”轻“出”。

    在人们重视进补的同时,还要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对健康是不利的。要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刚立秋不宜大补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

    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裨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此,对于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立秋后小心“阴暑”

    今日立秋,但白天仍然很热。其实,通常所说的“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

  燥是秋的主气。其引起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是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秋燥所致咳嗽时间较长,难以治愈,使人生畏,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温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还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在当前躲避秋老虎之时,白天气温很高,但往往昼夜温差较大,一热一凉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伤阴暑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饮食上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每天吃1 2个梨、西瓜、蕉类、山竹等凉性水果;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还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过后如何吃水果

    今日立秋,立秋过后,进入水果丰收的季节,但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会影响健康。比如: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患有肾炎、糖尿病、冠心病者应少食;吃梨过多会伤脾胃、助阴湿,使胃肠功能失调,胃寒腹泻者应忌食;葡萄含较多柠檬酸、苹果酸等,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立秋会带来“秋燥”的有关疾病,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饭前多饮鸡、鱼汤等。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立秋燥咳小偏方

    立秋后,风干气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尤其易引起燥咳。燥咳的症状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痰难咯出,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等症状。推荐几款有助于清除燥咳的食疗方法,中老年人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不妨一试。

  生姜茶:生姜洗净切10片,茶叶7克,共煮成汁饮服。可发汗解表、温肺止渴,对流行性感冒、咳嗽颇有疗效。

  蔗汁粥:新鲜甘蔗500克,去皮榨汁备用,取粳米50克,煮成粥后兑入蔗汁60毫升,再用文火煮沸一次,调匀即可食用。

  蜂蜜萝卜汁:白萝卜400克,洗净去皮切碎,用洁净纱布包好榨出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调匀吞服,一日三次,连服3-5天。本方对便秘者疗效更佳。

  杏仁炖雪梨:取甜杏仁15克,去皮打碎,雪梨1只洗净去皮切片,同放碗内,加冰糖20克,放水适量,置锅内隔水炖煮30分钟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3-5天。

  川贝炖雪梨:取雪梨1只洗净,横断切开,去核后放入川贝末6克,然后将两瓣并拢,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加冰糖20克,放水适量,隔水炖煮30分钟即可,吃梨喝汤,每日一次,连服3-5日。

  贝母冰糖汁:川贝母5克研末,冰糖20克同放碗内,加水150毫升,隔水炖煮20分钟即可,早晚各一次,连服3-5次。

  陈醋冰糖汁:冰糖100克捣碎置入容器中,再倒入陈醋450毫升,浸泡3天冰糖溶化后即可服用,可在早饭前、晚饭后各服15毫升,可长期服用,止咳化痰效果最佳。

     防湿疹有妙招!

立秋过后易患湿疹 三黄水涂抹可快速治愈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中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魏陵博

    8月7号是24节气“立秋”。立秋后,天气逐渐转为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这是因为“立秋”时三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所以,立秋之初,天气仍很闷热,人们养生的重点仍是防暑祛湿。

  天气湿热,还不能盲目进补,滋补食物只会加重胃肠负担。初秋天气容易使人脾胃虚弱,所以调和脾胃是“防虎”关键。适合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最好多吃瓜果蔬菜,比如芹菜、茄子、黄瓜、西瓜等。红小豆、绿豆、薏米、白扁豆等也要常出现在餐桌上。它们都能清热降温,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立秋时最易出现腹泻、低热和湿疹,家里可以常备两种“水”——藿香正气水和三黄水。藿香正气水能够化湿,对腹泻和低热有很好的疗效。而皮肤类疾病则可以尝试三黄水,三黄即黄连、黄柏、黄芩,各抓10到20克,煎药汤清洗或涂抹患处,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三味药材煎水用来泡浴。

                                                                            太极云宝养生馆搜集供参考

http://hi.baidu.com/%D1%EE%C1%F8%C7%E1%D1%CC%C8%C7/blog/item/e057fefeb9c1f7d0b48f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