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动力不足的原因:变态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5:36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 健康与变态
健康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常用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文化健康,甚至是国民
经济和国家建设也强调要健康发展,可见健康一词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的褒义价值而变
态,,则不然,它是人们忌讳的字眼,过去只能从精神病学家那里偶尔听到,现在这个贬义词已渗
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听人说: 这人性变态! 那人思想变态! 变态一词不
仅作为诊断标签,而且成为诽谤他人的利器,成为能显示某人见多识广的工具
显然, 健康的滥用并不可怕,而变态的滥用则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为了使这些科
学词汇恢复它们原来的面目,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章将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在论述健康
的有关涵义之后,重点阐明变态的若干问题
一 健康与常态?
健康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可称之为常态(norma1),这里不是指统计学上均值加减两个标
准差的涵义,而是指人体的功能态人体存在不同功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从一种功能状态转
化为另一种功能状态人体状态可分为三种:一是基本态,它是一种常态,包括觉醒睡眠和警觉
态等;二是异常态,包括疾病危机和临死态;三是特殊态,它处于常态和异常态之间,一般人不易
达到,如催眠气功和特异功能状态等人的三种态随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转化,基本
态转化为异常态,标志着生命质量下降,健康状况变差;异常态转化为基本态,说明生命质量提高,
健康状况变好特殊态是一个中转站,它对健康的利弊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如练气功可能防治
疾病,也可能走火入魔
常态的健康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这要从健康的涵义以及医学模式的发展来讨论人类对健
康的探索自古以来就有,随着社会变迁,人类对健康的理解也不断变化科学意义的健康概念得
益于医学的诞生,从医学模式的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对健康的逐步认识过程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人们观察医学问题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是人类与疾病作斗
争获取健康和防治疾病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命观疾病观和健康观的概括医学模式的发展
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水平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早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神灵模式机
械模式等几个阶段过去认为,生命和健康是由上帝神灵主宰的,人们只能用祈祷来实现健康
15 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认为人体好似一部机器,疾病是某部分
零件,,发生故障,要健康就得换掉失灵的部件直到19 世纪后,才进入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由
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全世界先后发现了20~30 种细菌,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生物
因素引起的,健康就是无病,是人体-自然环境-生物病因三者之间的平衡,防治疾病就是要通过
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菌药物来消灭生物性病原体20 世纪50 年代以后,随着疾病谱的变化
传染病减少和慢性病增加,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与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977 年美国学者
G L Engel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一一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提出
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idical model 的概念,此文被认为是现代
医学模式的里程碑该模式从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因素中去研究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更
2
全面 深刻地认识疾病与健康的本质,健康就是人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
医学模式的演变使得健康的定义不断完善目前用得最多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0,1947)所作
的定义: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身体健
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统一人格稳定和心理
与环境协调;社会健康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良好,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科
学知识,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取得成就,自我实现近十年来,有人还将道德健康
作为一个重要维度分离出来,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要无私利他世
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虽被广大公众接受,但仍有不少人提出置疑,认为这个定义过于抽象
和保守,因为完善状态难以确定现代人不再满足于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而是要促
进健康,提高身心和社会方面的适应阙值,创造更加完美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能愉快幸福
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健康者要减少对医生的迷信和依赖,学会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降低自我
创造的危险性,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和负性情绪状态健康者在无病时也要主动预防,经常锻炼,增
强体质,讲求合理营养,正确安排作息时间,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与精神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和文
化素养,懂得丰富的卫生保健知识这种理想化的健康状态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制
约,需要整个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
标正在逐步实现健康不仅是人的理想常态,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
标民强才能促国富,有了健康的国民素质,必将极大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
类生活质量走向良性循环
二 健康行为?
人的行为是机体和心理的外在表现,健康的状态主要是通过正常行为反映出来的,因此,越
来越多的人把行为当作衡量人健康的重要指标究竟什么是行为?什么是健康行为?人的行为和
健康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理解健康本质的前提
行为在各种心理流派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行为学派把往为定义为人或动物对刺激的反应,格
式塔派心理学家勒温(lewin.K 1890~1947)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人与环境的函数, 现代心理学把行
为看作是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人
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有人提出科学的行为定义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一种活动过程,二是表示一
个人当时所处的状态,三是表示一个人所具有的某种行为特征讨论行为就要从多方面去理解它
的准确涵义
人的行为丰富多彩,我们关注的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它们包括健康行为常态行为反常行
为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行为患病后行为等健康行为是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
正常的行为表现,是一种理想的行为,象征着人类行为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尽量接近
这种理论标准,却永远达不到这一标准常态行为是统计学中的概念,即指95%的人都有的行为表
现,反常行为是指分布在常态行为范围以外的行为,常态和反常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元绝对界
限常态行为并不等于健康行为,比如一个小群体中有时都会倾向斗殴,这种行为是不利于健康
的相反,某种反常行为有时会具有健康意义,如戒烟者在吸烟群体中就具有健康促进的表率作
用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各种行为,如过度紧张挑食斗殴吸毒吸烟和
酣酒等健康促进行为是指那些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劳逸结合
修身养性等行为患病后行为是指病后患者所具有的行为特性行为状态和行为过程,它们分为
3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部分,前者是某种病的特征表现,后者是指各类疾病所具有的共同表现,如
恐惧焦虑否认绝望和濒死表现等准确理解上述各类行为的涵义,对消除不良行为和建立
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
如上所述,健康行为是指人的身心和社会方面均健康的外在表现,躯体健康的人行为反应灵
活,活动精力充沛;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活动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思维言语符合理性,精神面貌正常;
社会健康的人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健康的行为不会给.自己或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危害,
具有健康行为的人能够及时准确地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恰当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健康行
为的重要动态特征除此以外,健康行为还具有一些基本特性,如规律性合理性同一性整
体性和谐性动力性正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等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分为三
个方面:
(一)行为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在完成行为的过程中,行为本身会造成心理负荷超载以及行为未达目标的心理挫折,从而影
响人的健康,如考试紧张行为就是一例,考试太难,自己又力不能及,会在完成考试的一系列行为
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负荷,一旦考试失误,又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进而通过神经内分泌等一系列过
程,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如过食偏食等还会影响人的生理代谢功能
(二)行为对他人健康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是构成他人心理社会环境的重要成分,因此,个人的行为会对他人的心理情绪和
社会特性产生巨大影响如自杀行为会引起亲人的悲痛;配偶的不忠行为会使对方社会名誉受损,
或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生报复性攻击行为
(三)行为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不卫生的行为习惯会污染环境,而凶杀斗殴吸毒等行为也会污染社会环境,从而使公众的
健康受害
行为可损害健康,也可促进健康认识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为促进人的健康服务
三 变态与心理学
与常态相对应的是异常态,或称为变态(abnormal) 按照前述健康三维度的理解,研究躯体变
态的科学主要是医学学科群,研究心理变态的科学主要有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研究社会问
题的科学包括社会学和法学等本书主要是从病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变态问题,因此, 变态,,
一词通常是指心理变态,相关的术语还有心理异常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心理问题
等,这些术语会交叉使用,其涵义将在后述各章陆续讨论
研究变态心理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它是
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障碍与人
4
格障碍,不仅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
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其中许
多分支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主要探讨的是常态中的人,
而探4寸本的异常态和特殊态主要是变态心理学的任务,研究正常人的心题是理解异常心理状态
的基础,弄清异常心理的病理机制就可吏好地为常态健康人服务可见,变态心理学在心理学学
科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界于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独立科学,变态心理学作为它的分支学科
更具有其交叉边缘的特点变态心理学与许多分支学科关系密切,首先与临床心理学联系紧密
临床心理学是发达国家心理学中的一个最大分支,在我国由于医学体系长期以来只重视生物模
式,临床心理学未能有效地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它被划为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该学科运用
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的人以
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可见它的朝向主要是临床服务变态心理学虽也被看作是医
学心理学的分支,但它重在理论和病理机制上分析,它的朝向是基础,是优化临床服务的前提变
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联系甚密,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心理变态,但精神病学主要是从医学角度研
究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诊治和预防,变态心理学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病人与正常人的异常心
理与行为:与之相关的还有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心理卫生学等根据学科的研究
对象,可以把变态心理学和这些学科群看成是一个延续带,前者处在异常一端,后者依次排列,直
到另一端的健康常态
四 心理异常的判断与分类
心理异常的实质是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
现实的歪曲反映所谓功能障碍,在医学上常常是指那些与器质性病变相对的难以用一般的检
查方法所证明的障碍,而这些正是心理异常的特征心理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
绝对界限,受不同社会文化和理论流派的影响,生活实践中常常采用以下标准:
(一)个人经验标准
人的心目中实际上都有一种主观标准,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
是否异常比如遇到高兴的事感到悲伤遇到痛苦的事反而高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常,精神
科医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病人的心理作出判断显而易见,运用经验标准必须有个前提:
判断者要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否则,判断会黑白颠倒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是难以判断自
己和他人的, 否认自己有病的主观体验正是异常的表现经验标准因人而异,主观性大,即使
是专家,在运用中也难免出现失误,这在实践工作中是有许多教训的为了避免判断者的偏见,可
以采用多位专家评定的办法,取其综合意见
(二)社会文化标准
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
风俗习惯来判断心理是否异常是最常用的一种标准心理异常者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
关系差,与养育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存在着一定的比较公允
的看法,这些看法尽管还不是一种法律规则,但是作为一种潜在准则,它影响着对人行为的判断,
5
比如称自己是 球长',(统率地球)的人常常被看成疯子"因为这违背了社会的潜在准则应用
社会文化标准时,首先是将个体的行为与相应的社会文化常模进行比较,其次是注意个体的自身
变化,看是否有反常态的现象发生,有时把行为的不可预测看作是变态需要提出的是,某一文化
下的正常不一定是健康的,比如同性恋行为在西方某些国家得到宽容,但却有害于健康;另一方
面,某一文化下的不正常行为也可能是有益的,如在宗教黑暗统治时期的科学思想萌芽和实践能
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变
化,比如手淫曾被看作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而如今却认为,如果适度,则是一种健康促进行

(三)症状检查标准
这类标准的一个典型实例就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一2R),该标准主
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来确定诊断,其中包括时间量化标准检查患者的症状常常作为医师们采用
的手段临床检查方法包括医学系列检查和心理测验,可以发现异常的心理症状和体征,如幻觉
妄想怪异行为等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对判断神经方面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而心理测验对确定
人的智力低下病态人格和情绪行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症状检查标准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
的,有许多边缘的心理异常者并不表现出典型的症状,有的人平时可能是一位正人君子,而在特
殊的应激条件下则成为施虐者或受虐者,尤其是人格障碍者在检查中常常有掩饰倾向,使临床观
察受限心理测验固然可以测出一定的人格缺陷,但在测验中的干扰因素有很多,被试的求治动
机测试环境和实施方法测验工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等等均影响测试结果,目前尚没有一种万
能的测验工具来对所有的心理变态症状予以确诊
(四)数理统计标准
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问题,用量化分析取代定性描述,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即认为健康人的心理状
态呈一种正态分布曲线,距均值较近的为大多数,称为正常,远离均值的就可能存在异常,常常把
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偏离此范围者为异常比如面临一场重大的考试,多数人
处于中度紧张状态,而那些休克者或无所谓者常常是心理素质较差者,难以取得优秀成绩偏离
均值是否都是异常?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智商的均值为100,低于70 的人可能是弱智,而高
于130 者为天才,是超常而不是异常
数理统计标准是一个基础标准,上述各种标准都要应用它如个人经验中隐含着统计标准,
因为经验的形成正是根据生活中的多次体验和大多数人的评价而逐步形成的;社会文化的常模
也是根据统计原理调查建立的;症状评定量表的使用和实验测量资料的分析都要运用统计方法
另一方面,统计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变态心理的某些特殊感知和信念不可能用纯客观的方法来判
断,必须兼用一些定性描述的方法,结合上述各项标准,根据对象的特殊情况,对心理的异常作出
更为科学的判断
异常心理的分类一直是个棘手的课题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把异常心理分为心理过程障碍和人
格障碍两大类:临床医学曾把它分为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四大类:医学心理学
把它分为轻度和重度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大脑损害所致心理障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
理障碍较为完善的是精神病学分类,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分类诊断系统有国际疾病分类系统
(ICD-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一IV) 我国使用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一2R)借鉴了ICD-10 和DSM-IV 的分类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和传统经验,采取删繁就简的原则,其
6
主要分类见表 1 一1,每种障碍都有具体诊断标准,这些将陆续在以后各章讨论
表1 1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
0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身体疾病
1 精神活动性物质与其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 精神发育迟滞
8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

五 变态心理研究简史
变态心理的讨论自古代就有,但作为一种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只有百年历史我国从秦汉时
期一直到18 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前222 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共18
卷162 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
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成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
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它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
类症状描述理论探讨诊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变态心理的系统
研究框架,科学的变态心理解释和研究是18 世纪以后的事
西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60 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
黑胆汁)的失衡,认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
物模式思想:他还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躁狂忧郁和诲妄三大类公元前100 年,希腊另一名医
生Asclepiades 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等术语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
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中世纪(公元476~1700 年)被称为是黑
暗时代,由于神学和宗教占统治地位,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体现,不同的心理异常
是由于附体魔鬼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治疗心理异常就得采用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停食
拷打水淹和火烧等方法处理精神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悲惨的后果17 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
7
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它需要治疗从
此,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起作为科学逐步发展起来
现代变态,心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变更历程:
(一)从黑暗到复兴
法国医生Pinel(1745~18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
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并亲自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使精神病收容所状况完
全改观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性主义思想逐步取代神
权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从思辨到实验德国精神病学家Kraepelin(1856~19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
改变了心理异常讨论的思辨方法,通过实验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联系起来他跟随近代心理
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undt W 1832~1920),在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里研
究了药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精神病人的反应时间工作曲线记忆思维情感人格和书写
特点等,提出了变态心理的许多研究课题
(三)从外因到内因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 1856~1939)是这一变更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视病人的内部冲突和动机,使心理异常的研究变成
探究内心动力的精神分析尽管他的理论体系有明显的错误和弊端,尤其受到注重外因的行为主
义心理学派的批评,但仍旧是变态心理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
(四)从医院到社区
本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
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
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
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
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
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同其他心理学科一样,有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但也有自己的特
定方法,比如临床法等选择运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特点来制定变态心理研究的
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学实用的心理异常分类诊断体系,对心理异常的病理表现内外病因病程
变化进行描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变态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对象为病人或是处在
边缘状态的人基于伦理上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难以得出因果
的结论只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或作些描述性研究另外,有人在动物身
上进行实验研究,但其结果应用到人类时更需小心谨慎以下有选择性地介绍有关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8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或谈话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 有目的的了解在观察之
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订出观察目的和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忠实客观记
录,再对观察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测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前者是在不
加任何控制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观察,如对住院病人的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患者在家
庭中的生活习惯进行直接观察;也可借助于录音摄像等方法进行间接观察控制观察是指预先
设计特定的情境,再让被试进入此控制情境,观察其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观察可分为一次性或
连续长期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被试的外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状态交往风格对
人和事的态度兴趣爱好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等
确定被观察的目标(靶行为)极为重要靶行为要客观明确完整客观是指异常表现能被
观察,如果只是内部冲突,就不易作为靶行为;明确是指靶行为要有明确的定义,便于不同观察者
的相同操作;完整是指靶行为要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最好建立量化的操作标准
行为的观察与度量技术有很多,常用的有频数测量,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记录靶行为的出现次
数;反应分类技术是将靶行为分为若干类别进行记录,如正确~错误正性~负性等;编码记录是利
用计算机技术对观察的行为进行程序化的记录和量化,并及时得出行为评定的结果,这类计算机
辅助评估程序在发达国家应用颇为广泛,我国变态心理的计算机评估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
(二)个案法
个案调查是临床工作者习惯采用的方法,即把被试看作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
统和详细的调查个案材料来源于被试自述或他人报告,可以通过交谈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等
方法来获取资料产品是指被试的活动产品,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将自己的情绪和体验投射到
自己的作业日记信件和绘画等产品中,分析这些产品,可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
个案内容除了被试的个人史既往史和现病史等一般资料外,还需要详细了解个人的生活经验
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状况学习和工作情况心理发展和教育经历对人和事的态度与风格
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兴趣爱好和病前性格特点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剌激以及最近病情变
化等
个案调查是一种追踪性质的研究,它既可用回忆以往事件和查阅有关记录的方法重新组织信
息,也可长期追踪描述病程的未来变化个案调查要强调在群体中的普遍意义,最好选择有代
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
(三)会谈法
上述观察法和个案法都要使用会谈会谈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常用的心理治
疗技术会谈是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交谈有本质差别会谈是两个人以上面对面的交谈,相互之
间懂得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双方预先知道交谈的目的,会谈者慎重地选择交谈的主题和控制交
谈的进程,并试图从应答者那里得到他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会谈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治
疗会谈在结构上可以是标准化的,即有固定程序,所要问的问题是事先决定的,会谈者以同样措
辞和同样顺序向每个应答者发间,这种会谈主观影响少,结果便于比较和评估会谈也可在非标
准化或非结构化的形式下进行,此时会谈的内容和顺序取决于应答者的回答和会谈者自己的选
择,这样的会谈给予双方很大主动性,但随意性大,结果不易比较
9
会谈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尚有许多具体要求,如治疗者要注意倾听,持非评判性或中性的态度,
创设良好的身心环境,使患者感到轻松,自主性得到尊重,科学运用释义中断提问转移等多
种技术谈话的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对个性发展或问题改善有关键作用,有利于
探索深层病因和鉴别诊断,促进患者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会谈可通过录音
录像或会谈后回忆方式进行资料记录,如必须在会谈中进行记录,要尽可能简洁,不影响会谈顺
利进行
(四)群体调查法
群体调查法也要用到观察病史描述会谈和测量等多种技术,但主要是针对群体被试而不
是个体对象如同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一样,它分为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两类,前者是在
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群体的多数项目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后者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群体少
数项目进行连续多次的调查变态,心理研究中的多数变量难以直接控制而进行实验研究,但
对感兴趣的变量进行群体调查测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可以确
定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心理变态因果关系的探讨
群体调查的具体要求也很多,要有一个周密的调查设计方案,有明确的调查目的,选择科学的
调查项目和方法,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随机化抽样,并注意正常和异常人群之间的对照比较,调
查工具要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并作标准化处理
(五)实验法
实验是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即建立一定的实验假设,选择一个可以控制的自变量,科学
地进行实验和对照分组,随机取样,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被试的需要,对其身心反应进
行考察,并对结果作数量化分析和反复验证常用的是病程实验,其目的在于取得异常心理过程
的现状与变化特点,并对这些特点予以数量和性质上的估价治疗性实验常常被临床医师采用,
即对病人的治疗赋予实验的性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治疗的情境与条件应严格控制,为避免医
生过高地估计疗效,宜采用双盲',设计的方法,疗效的评定要有客观指标儿童教青干预实验
是一种准实验方法,因为变量多,不易控制,它可以是学习生活实地的自然观察,也可以适当控制
有关的环境条件,实施特定的教育训练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的儿童行为表现进行系统观察记录,
以确定干预的效果心理变态中的许多实验研究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时采取动物实验
的方法,如用人工方法在动物身上制造生理缺陷,改变其机能状态,给予各种急性或慢性的剌激,
以制造各种心理病理模型以便进行类比将动物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的心理变态要十分慎重
(六)测验法
测验法包括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两类,它们对心理异常的表现能够定性和定量,简洁
易行,便于操作测验法的特点是用统一标准的刺激,在标准的情景中对要研究的心理品质作出
标准化的计量在解释测验结果时,需要结合临床方面的资料作出正确评估心理测验常用于智
力记忆人格和神经生理方面的测评,评定量表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常常用来评定人的情
绪和行为问题有关具体的变态心理测验工具和方法将在后面介绍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什么因素导致心理变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多认为是大脑的病理改变,心理学家认
10
为是精神的内部冲突或是错误的学习,社会工作者认为是不良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究
竟心理变态的病理机制该怎样解释?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
对变态心理进行科学的解释,必然涉及心理学中诸多理论流派的讨论,本章将从生物心理
社会文化维度来依次论述变态心理的理论解释
一 变态的生物病

变态心理的生物学解释来自于传统医学模式的理论,认为遗传体质解剖结构生理生
化和生物病原体对人的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这种观点是在希波克拉
底(Hippocrates)及其后的加尔(Gall)的工作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倾向认为,精神疾患都来源
于躯体因素和大脑损伤18~19 世纪,大脑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成就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脑机能活
动和大脑物质本体的密切联系,并设想心理异常现象可能与大脑组织和机能的损伤有直接关系
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克雷圣林(Kraepelin.E 1856~1926)运用医学病因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精
神疾病,把精神病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分类,提出精神疾病的第一个分类方法和疾病单位的
概念,他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学观点的创始人
生物学观点认为在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的病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学因素,患精神病如
同患了一种生物性疾病,需要住院服药或采用治疗躯体疾病一样的有效治疗技术,如外科手术
电休克化学药物等,某些方法确实能减轻精神障碍症状生物学观点对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
学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
样是一种疾病,都有生物学上的原因,这有助于心理异常原因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帮助人们有效
地减轻和控制各种精神疾患,维护人类的精神健康当然,生物学的观点有其局限性,它忽视了人
的主观内心世界和社会属性,只治病而不治人,因此,仅用药物和手术方法治疗变态心理是远远
不够的
变态心理的生物学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结构和功能不尽相同,某一区域受损,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左半球
受损,会影响人的言语机能; 右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时空知觉和定向
巴甫洛夫(Pavlov 1849~1936)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科学
解释,它包括催眠时相孤立病灶和实验性神经症等关键概念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
睡眠(或是相反)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它依次有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
相抑制相等几个阶段;正常生理状态下,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阶段很短暂,催眠时相出现不明显,
但在大脑受损或机能削弱时,催眠时相状态很容易出现,而且会长久停留某一阶段,如在超反常
相,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又会引起阳性反应,这可能是幻觉妄想等变态,心理与行
为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催眠时相是反映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重要指标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
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它可能是过去经受精神创伤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
为心理异常的病因,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因为该病灶的兴奋扩散而引起行为的过度兴奋,病
理性抑制扩散到皮下就形成木僵状态实验性神经症是指通过变换剌激的各种实!验引起动物出
11
现神经破裂现象,因此推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的基本过程不能协调,会造成大脑机能
的混乱,从而影响行为的混乱,人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关系失调以及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关系失
调被认为是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随着电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化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目前正逐步认识到大脑边缘系统的机能状态
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相关,边缘系统的一些区域受到刺激和损害,会出现异才
常情绪反应注意和记忆障碍等
(二)神经生化与内分泌因素
神经化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状态下脑内生化物质有所改变中枢神经递质
的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如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乙酷胆碱含量升高;抑郁
症是由于脑内儿茶盼胶机能不足所致,躁狂症是因交感中枢机能亢进儿茶盼胶机能过盛造成的,
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会出现情绪高涨状态;人脑中的5-羟色胶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
能造成精神障碍,脑内5-羟色胶大量增加时,会出现兴奋现象
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也提出激素对心理的影响,如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激素和17 一短
皮质内固醇的含量增高;躁狂状态时皮质激素分泌较少;皮质内固醇可引起激越,加重焦虑
(三)心理异常的遗传
通过家系调查家谱分析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一些精神
疾病的遗传学病理机制已得到证明,如精神分裂症的家族聚集性远远离于一般人群,可能是由多
对基因突变引起;躁狂抑郁症是由某一基因突变引起;智力低下可能是染色体的变异
(四)其他生物因素
疾病感染尤其是脑部感染会引起许多心理异常表现,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中毒性菌病
脑炎等;某些药物和成瘾物质能导致精神障碍,如毒品酒精和烟草;素质因素对心理变态的发生
有重要作用,有人认为,生物性躯体损害不能解释所有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应激和内部冲突只
能对脆弱素质的人才诱发疾病,因此,需要考虑人的不同素质因素;另外,躯体在睡眠剥夺和极度
疲劳状态下会降低对应激的抵抗力,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二 心理应激机

变态的心理学解释随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观点,心理应激的观点是由心理生理学派提出的,
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selye H) 他在本世纪30 年代就提出了应激适应机制学说,
认为应激是一种剌激物,或是一种反应,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目前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应激是个
体觉察环境剌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为适;应或适
应不良这个定义强调判断应激源是正性还是负性的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以下分别讨论应激源
应激反应和心理应对机制
(一)应激源
12
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评价后可以:引起心身反应的剌激与情绪,包
括以下几类:
1.躯体性应激源:它们是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刺激物,如噪音环境污染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采光照明不良通风采暖不好疾病流行等等,这些因素均对人类构成
威胁
2.心理性应激源:生活中这类应激源常见,如人际关系冲突个人认知缺陷能力不足心理
需求过高消极情绪动机冲突面临挫折情景等等人的愤怒憎恨忧愁悲伤恐惧
焦虑和痛苦等消极情绪若异常强烈或持续过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使人失去心理
平衡和生理机能失调动机冲突i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如双趋式冲突:又想读书,
又想经商,两者不可兼得;双避式冲突:不想考试,又怕留级;趋避式冲突:喜欢吃糖,又怕肥胖;还
有双重趋避式冲突等各种动机的冲突造成挫折情境,会使人心情烦恼不安和痛苦,导致人的
心理变态,出现攻击倒退固执和冷漠等异常行为
3.社会性应激源:这种应激源分两类,从社会机构方面看,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的影
响;从社会进程方面看,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学习竞争亲属死亡和自
然灾害等影响
4.文化性应激源: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是重要的文化性应激源,如移民
迁居者会面临更多的应激
(二)应激反应
塞里(Selye H)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认为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警戒期,
指个体的内部动员以作好应对外界紧张剌激的准备;二是抵抗期,指个体内部防御力量已经抗衡
紧张刺激,使生理心理恢复平衡;三是衰竭期,指紧张刺激多而持久,个体抗衡力量衰竭,失去应
变能力,产生心身疾病根据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可将应激反应分为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
激两种,前者表现出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调整,积极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人信息进行
正确认知评价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发挥应对能力;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焦虑紧张情绪
激动或低落认知能力下降自我概念不清等等,这些反应有碍个体正确评价现实情境选择正
确的应对策略和发挥正常的应对能力
环境中的应激源如何导致人的心理行为变化?其病理机制的确切解释是困难的,一般认为应
激源经人的认知系统作为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身心变化,好的
变化是机体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环境,不好的变化是出现疲劳头痛失眠呕吐冲动厌烦
等身心症状,重者产生身心疾病
(三)心理应对
心理应对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它是指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
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有人认为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相同,它们来自于弗洛伊德
(Freud S)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都是指摆脱精神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机制,通过调整自身
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撞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

13
心理应对或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本身不是病态的,但若运
用不当或过分,会影响个人对周围社会环境的适应,成为变态的表现心理应对或防御有积极和
消极两种作用积极作用可以暂时解除痛苦和不安,消极作用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现实问题并未
解决,只能使人逃避现实,或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境中因此,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消
极的防御措施,是处理应激情境防止身心变态的重要原则常用的应对方式有以下几种:
1.升华作用:即把那些意识不能接受或与社会道德规范不容的本能冲动或欲望以改头换面的
方式变成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衡在升华作用的机制下,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
泄,可使个人获得成功的满足如失恋后发奋学习,从事文学创作,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以消
除失恋的痛苦
2.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以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对自己不能实现的事实,它是一
种自圆其说的编造,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合理的言词去辩护偏离正轨的行为如
将考试失败归咎于老师出偏题等
3.投射作用:将个人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和态度转移到
别人身上,如一位极端小气的人认为人人都自私,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内疚,维护自己的尊严和
安全广义的投射作用还指心理的外在化表现,如把节日的欢乐心情投射为赏心悦耳的鸟语和含
笑迎人的花枝在人格测验中,可以通过投射作用来观察人的内在动机欲望和情感活动
4.压抑作用:即把意识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验不知不觉压抑
到无意识之中,以便保持心境的安宁压抑的东西没有消失只是潜伏起来,一有机会就能重新活
动,而影响人的行为,如出现口误笔误或记忆错误等
5.否认作用:这是一种简单原始的无意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把那些已经发生的令人痛苦的
事实变成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成语中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否定作用的
表现,不承认挫折和灾难的发生,使人心安理得,是最省事的办法
6.倒退作用:遇到挫折时,运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对,以取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避免
面对现实问题或痛苦如哭得像孩子一样就是形容某些成人倒退的表现有人认为,所有心
理变态的表现多少都有倒退作用的影响
7.补偿作用: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身心的某种缺陷,以减轻心理的不适感如盲人的触觉会变得
特别灵敏,口吃的人通过训练成为著名的演说家过度补偿也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畸形
8.反向作用:即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表现的方向相反如一位过分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很
可能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人的行为过分,有时附表明他无意识中可能有则好相反的欲望或
冲动
9.抵消作用:用某种象征性活动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发生
如用强迫性扫地行为来抵消工作中的失误,经历过性创伤的人立志宗教事业或出家
三 心理动力与内部冲突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自于弗洛伊德(Freud S)的精神分析?理论,它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
14
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关键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
紊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弗洛伊德(Freud S)是奥地利的一位神经病学家,他曾学习;催眠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技术,
并与他人合作从事癌症的治疗研究,从实践中他发现病人把恋情(或憎恨)转移到医生身上的|所
谓移情现象,同时认识到,单纯用催眠术难以处理移情,也不?能提高疗效,而运用自由联想和梦
的分析等方法,鼓励病人议话,让其重新体验发病时的痛苦情感,使被压抑的情感引发出:来,就
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弗氏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一)无意识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Freud S)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其核心是元意识的矛盾冲突假说,认为人的大多
数行动是一种心理动机冲突的结果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
动,由于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的约束,冲动和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中,它
们不断寻找出路,回到意识中去寻求满足,这种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各种精神症状的根源意识
是心理结构的表层,主要功能是从心理结构中把那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冲动排除出去
在元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边缘部分称前意识,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主要
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不允许元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Freud S)把人格结构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处于无意识的最深层部分称本我,它
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第二部分是意识中的自我,它是从无意识中
产生的,指导人的行动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第三部分是超我,它处于无意识和
意识各个领域,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人要保持心理正常,就必须依赖人格结构中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会导致心理失常本我和
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冲突引起焦虑,焦虑又使得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发
生作用,以帮助人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安宁
(三)本能与心理性发展弗洛伊德(Freud S)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一是攻击本
能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力量称力必多(libido),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弗洛伊德
把人的心理性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口欲期脏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在性心理
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
段,都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这是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解剖结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
盾冲突也会造成心理异常,这是对变态心理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变态表现j 的
动力和内容,从病人内心深处寻找精神疾患的原因弗氏的1 理论体系也存在很多缺陷,如过分
夸大无意识作用,泛性论,有些原理原则是虚构的,但他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可以有效地解释某些
心理现象,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疗效弗氏的许多观点被后来的追随者不断修订,出现新弗
洛伊德学派,其共同观点是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反对本能冲动和泛性论,但在治疗方:法上,仍
旧采用精神分析技术,如自由联想释梦和移情分析等
四 错误的学习与认知
15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对可以观察的行为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剌激和强化条件进行研
究,才能获得人类行为原则的科学解释行为主义观点的核心是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本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通过实验使狗产生神经
症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 J B)进一步认为,心理学应放弃内部感觉和其他内部事件等主
观概念, 而把注意力放在可以客观观察的行为上,从此拉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桑代克
(Thorndike)和斯金纳(Skin.ner)注意到行为发生后会产生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会影响到这一
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学习称为工具性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者极端重视社
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和行为的作用,认为心理异常是过去不良的条件反射经验的结果,可以采用
条件反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异常行为是习得的,就可以通过学习原则进行矫正根据不同的行为
学习原则,就有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
(一)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Pavlov)提出的学说,他认为条件刺激(铃声)和元条件剌激(食物)
多次结合呈现给狗以后,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
得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大部分异常行为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如有社交障碍的人可
能在过去社交活动中有不愉快的经历,受人挖苦和嘲笑,久而久之,形成条件联系,每遇社交场合
就紧张不安其治疗的原则是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学习放松技术,用放松来取代紧张,这就是后
来被广泛采用的系统脱敏技术
(二)操作条件反射与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Skinner)提出的另一种动物学习方式,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
强化动物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率增加这是一种学会操作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行为改变
的通则强化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
有正性和负性两类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异常是由于不恰当的行为受到强化
的结果如恐惧学校的行为得到父母的特别关注,允许孩子逗留家中,这种错误强化会固化孩子
的恐惧行为因此,对个体的异常行为不予强化,让其自然消退,或只是强化正确行为,可以使异
常行为减少
(三)不恰当的泛化和辨别许多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泛化或辨别能力缺乏造成的泛化是
指某一反应和某种剌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他类似剌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
系的过程辨别是指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剌激进行辨别,并作出不同反应正确的泛化和辨别对维
持正常心理极为重要有些人可能把在某种特定场合的害怕泛化为对所有人际交往场所的恐惧,
这就是不恰当的泛化或缺乏辨别能力为此,可以帮助患者对行为进行情境分析,增进辨别能力,
作出正确反应
(四)模仿学习
班杜拉(Bandura 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榜样来学习建
立异常行为也可习得,如儿童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产生对狗的恐惧异常行为患者还可通过
观察他人的正常行为来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恐水的儿童可以通过观看其他同伴的游泳或水
中游戏,逐步消除对水的恐惧
16
(五)认知学习
本世纪50 年代起,随着心理学信息加工系统理论的讨论和对极端环境决定论的批评,行为主
义观点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开始把关注点从外部行为本身转向引起这一行为的潜在认知过程,治
疗行为障碍要重在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认知治疗专家关注患者的自我言语,因为自我言语是人
们习惯来解释自己经验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事件都倾向于消极解释,其结
果就会出现抑郁情绪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内部言语或自我强化所产生的,因此,矫正患者
的不良自我暗步和内部言语,用正确的认知取代不良的认知,是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五 自我实现受阻
变态心理研究中的人本主义观点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ts C)在本世纪40 年代
开始提出的,罗杰斯与马斯洛(Maslow.A.H)一样,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主
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包括以下内
容:
(一)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
罗杰斯(Rogers C)提出了系统的自我概念,其主要命题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自我是这一世界的中心;个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自我保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个体对外界的
反应是根据他们对外界的知觉方式作出的,并且与自我概念和世界观一致;自我感知到危险后会
出现自我防御行为;个体内部趋势是朝向健康和完整的,正常情况下行为是健康和建设性的,并
寻求得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方式
(二)注重价值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者强调价值和价值选择过程在指导行为以及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
认为个体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价值是最关键的,人们一般不会盲目接受他人的价值根据人
本主义的观点,心理异常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其原因在
于防御机制的过分运用使得个体脱离现实,或不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学习中的失误,或是过分的紧
张应激
(三)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积极态度
人本主义者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看法是积极和乐观的,认为在适当条件下,人类都倾向友好
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而自私攻击性和残忍则是人对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
(四)变态心理的有关解释
罗杰斯(Rogers C)拒绝使用医学诊断术语,认为诊断命名会给当事人带来消极影响,由此把
病人称为来访者或咨客罗氏认为心理异常的起因主要与自我实现趋势受阻有关,适应
不良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全部经验,必须否认一些重要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其后果就是维持一种
刻板的和防御性的自我,同时排斥那些对整个自我构成威胁的经验精神病行为也属于与自我不
一致的行为只是冲破了防御过程的控制而已同心理动力理论一样,人本主义者强调儿童早期不
良经历和家庭教养环境对日后心理健康的影响,早期不良经历包括母爱剥夺父母对儿童不一
17
致 同胞竞争惩罚过分苛求诱惑生理性挫折角色混乱父母操纵和嫉妒等对于心
理治疗,罗氏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方法,认为治疗者和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
治疗者要设身处地理解和接受来访者,相信他有能力认清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对来访者要持一种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态度,言行一致,坦率开放,则来访者就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六社会文化关系失调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但心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方向则取决于社
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
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这些因素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形成一种内在本质上协调
一致的关系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人格,及其一整套内在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
式,通过认识调整和改造能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当人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而人不能作出
相应调整,或作出的变化过于迅速和强烈,超出主体能适应的范围,或主体的人格和心理行为方
式发生显著改变,都会出现人的社会文化关系失调状况,并导致心理的异常
(一)社会文化中的异常观念
自本世纪初开始,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异常之间存
在某种联系,人们观察到,人类的躯体障碍和心理障碍都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早期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行为性驱力并不是全球性的,它只反
映了西方社会对性的压抑,西方关于变态的概念也不适宜于某些文化的人群,某一社会是异常的,
而另一社会可能是正常的,正常和异常是一个由文化决定的概念不同的社会文化关系制约着异
常心理的表现内容和方式如美国人常常诉说精神症状或心理问题,而中国人常不愿提及精神症
状而是诉说躯体症状;西方发达国家对性的心理行为问题讨论较为开放,而阿拉伯地区的国家则
相反不同的社会文化还会造成一些独特的心理异常表现,如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有一种缩阳症
的心理变态,恐惧阳具缩入腹内而致死在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心理异常患者要么认为是鬼
魂附体而加以虐待,要么视若神明,予以膜拜随着社会文化的背景变化,心理异常的表现也会改
变,如文化革命中的精神病人常常表现出政治迫害妄想,而改革开放后病人的妄想多与经济和现
代科技有关,心理变态常常以下岗的应激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居多
(二)社会生活事件的影响社会文化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生活事件的变化日常生活
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部分人身上会
造成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产生情绪紧张和身心疾病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尔姆斯(Holmes)教授
等人1967 年编制了著名的社会重新适应量表,把人类社会生活中遭受的生活危机归纳并划
分等级,列出43种生活变化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CU)为量化指标加以评分;任何类型的社会
生活变动都能造成人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如配偶死亡离婚被解雇等都是对人有不良影响的重
要生活事件,这些事件越多,患病的可能性越大
(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卫生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比尔斯(Beers C)在1908 年提出,50 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
广义的精神卫生不仅指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要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的?心理
健康根据精神病社会学观点,人们认识到,精神疾病虽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
理变态也负有责任,社会缺乏支持和同情,环境不顺利不稳定,重大的社会变动以及都市化社会
阶级和阶层的差别等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因病人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
18
是社会病态的反映,因此,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应当从病人自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社区的精
神卫生服务正是心理卫生运动的产物,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
现美国学者卡普兰,(Caplan G)等人于1974 年开始了社区精神卫生和社区治疗工作,当时服
务的内容主要是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条件以及!就业和社会福利状况,广设精神卫生治疗机构,
建立热心电话社区精神卫生门诊等危机干预中心,普及和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等我国的社区精
神卫生服务近十年来有了显著进展,许多城市建立了三级精神病防治网(市区县街道),各级
精神病防治机构不断完善,工娱站和家庭病床不断扩展,各类心理咨询门诊和热线电话服务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心理卫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受到全社会关注
七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观点的整合
前面提到的有关心理变态病理机制的数种理论解释是历史的发展产物,它们对人类的健康
发展曾有过巨大贡献,但对某一种理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变态,心理的
治疗实践中,大多数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妥协和折衷的观点,只有
少数人教条式地坚持一种观点或理论来解释变态心理现象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
影响,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逐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出现生物一心理
一社会观点整合的趋向
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各自有独特的内容,三者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
的关系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体质体型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特征等,它是因
素群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
质承受者心理学因素是指人在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经验积累,包括早期和后来的生活经验与人格发展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绪倾向
动机系统行为习惯智慧特征信念和人生观等,心理学因素是在生物学因素基础上产生的,
它一旦产生,就时时刻刻给予生物学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经济状况物
质生产水平地理环境阶级差别职业差别性别差别意识形态思想感情风俗习惯
民族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信仰方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由于社会文化
因素所导致的严重应激,社会文化因素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
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形成和出现的根源所在,它对生物学因素的
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学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在人的异常心理行为发生
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群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人若处在严重应激情
境中,同时遭受这些因素群的综合作用,就会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变态因此,讨论心理变态的病因,
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整合的观点来解释,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章 心理过程变态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这些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构成相对稳
定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受心理状态的制约,而心理状态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心理过程变
态是指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异常,如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运动行为障碍等异常
的心理过程形成一定的变态心理状态,如诲妄状态朦胧状态和意识混浊等讨论心理过程变态,
明确常见的变态心理表现和症状,对于早期防治变态心理或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症状是不健全的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所谓不健全并不是指大脑一定存
在可检测的器质性损害,有时是指功能性变化大脑的反映是个能动过程,它可能反映出客观世
界并不存在的东西,如设计出地狱和天堂,创造出宗教和神灵不健全的大脑产生的歪曲反映是
19
多种多样的,各种症状丰富多彩且相互关联,对这些症状进行严格区分和描述有时很困难本章
将从现象学角度,根据临床分类方法,对常见的几类异常的心理过程和状态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 感知障碍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
器官,其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借助于以往经验所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感知觉是人最基
本的心理过程感知障碍常见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它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甚至会使人
惊恐拒食伤人或自杀
(一)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减退消失倒错和体感异常等感觉过敏是指对外界剌激的感受
性增高,如神经衰弱患者可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声特别震耳等感觉减退与感觉过敏正好相反,
对外界剌激的感受性减低,如抑郁患者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只有轻微的感觉对外界剌激元感觉称
为感觉消失,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常感觉称为感觉倒错,这两种情况多
见于痛症患者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称内感性不适或体感异常,患
者感到躯体内有牵拉挤压游走和虫爬感,但不能明确指出不适部位,可继发疑病观念,见于抑
郁状态精神分裂症和脑外伤后的精神障碍
(二)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即客观事物存在,但感知错误正常人在光线暗淡和暗示等
条件以及紧张恐惧或期待等心理状态下产生错觉, 杯弓蛇影就是错觉正常人的错觉经验证
后可以消除,但变态心理患者的错觉不易纠正,常见错视和错听,如看到猫以为是老虎而不敢动
弹,看到象棋以为是糖果欲把它吃掉
(三)幻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没有现实刺激时而出现的知觉体验幻觉的内容源于以往感知
的痕迹根据性质,幻觉分为真假两种:真性幻觉产生于患者生活的客观空间,是通过感官感知
的,幻觉形象鲜明,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假性幻觉产生于患者主观脑内或体内,不通过感官而
获得,感知的形象不鲜明生动幻觉按感觉器官分,有幻昕幻视幻嗅幻昧幻触等幻觉
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之一,常见的是幻听,有以下几种:否定性幻昕是昕到别人在议论斥责
和责骂自己,为此苦恼愤怒和伤人;肯定性幻昕是昕到别人赞扬和同情自己,从而独自微笑:中
性幻昕基本上不影响行为;命令性幻昕会使患者根据命令',拒食毁物他伤自伤幻视者
可看到"光颜色各种形象和人物场景幻嗅常常是闻到不愉快的气味,因此表现出掩鼻动
作幻味是尝到食品中的某种奇怪味道,因而拒食幻触是感到刀刺通电麻木和虫爬感还
有内脏性幻觉,它固定于某一脏器,感到扭转断裂或穿孔
(四)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能够正确感知某一客观事物的整体,但对个别属性感知歪曲,常见的有: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出现改变,如脸变长鼻子变大眼变小
分别称视物变大症和视物变小症;空间知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车来了,
仍觉得很远,从而错过上车的机会;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还会出现非真实感,觉得周围事物变得模
糊不清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己躯体结构会感知异常,如感到身体变轻,一阵风会吹到天上去,感
到手臂变长,伸手可达屋顶,感到自己脸变丑,为此出现窥镜症状
二 注意与记忆障碍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它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记忆思维情
感意志及意识相关,被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注意障碍表现在注意的强度范围持久
20
性和稳定性几方面 常见的有:注意增强,患者表现出主动注意的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一举一动,
过分注意自身健康状况等;注意涣散是主动注意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多见于神经衰弱和
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减退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均减弱,注意广度缩小,稳定性显著下降,多见
于疲劳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注意转移是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稳定性降低,
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见于躁狂病人记忆是以往事物经验的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及
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记忆障碍可以在任一过程发生,包括质或量的方面,量的障碍有记忆减退和
遗忘,质的障碍有错构症和虚构症等
(一)遗忘
遗忘是指记忆的完全丧失,患者对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遗忘可分为顺行性遗忘
和逆行性遗忘,前者是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遗忘的时间和疾病同时开
始,如脑震荡患者不能回忆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逆行性遗忘是回忆不起病发前某一阶段的事
件,如脑颅损伤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回忆不起病发前在何处或干什么遗忘的原因有心因性的和
器质性的两种,心因性遗忘是指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忘,如对以往发生的羞辱情境遗忘,一般认为
它是暂时性的和可以治疗的
(二)错构症
错构是记忆的错误,患者对过去曾经历的事件在地点情节和时间上发生错误回忆,张冠李
戴,坚信不移
(三)虚构症
以想象的没有真实根据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缺陷称虚构虚构是器质性脑病的特征之一,患
者常常富于幻想,信口雌黄编造虚假经历,仿佛确有其事,以博得他人的注目和同情由于虚构情
节不能保存,所以在重新询问患者时虚构内容常有改变虚构与病理性谎言不同,后者无记忆缺

(四)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
两者是回忆和再认障碍,多见于癫痛病人似曾相识又称熟悉感,患者遇到新事物时,有一种
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旧事如新又称生疏感,患者对甚为熟悉的事物感到从未体验过的生疏

(五)遗忘-虚构综合征
由Korsakoff 根据临床经验命名,又称Koysakoff 综合征,包括近事遗忘虚构和定向障碍三
大症状,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脑外伤和脑肿瘤等脑器质性病变
三 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障碍主要通过言语来发现思维障碍
是变态心理的主要症状,也是精神科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根据临床分类,思维障碍一般分
成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联想障碍
联想是指人脑中由一个概念引起其他概念的心理活动,联想的速度数量结向和表现形式
等方面常见以下几种
思维迟缓是联想速度的缓慢困难或联想抑制,患者言语缓速语量减少语声低反应迟钝
如感到脑子不灵了,什么都想不起来
21
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是联想加快,思维活动量增多并快速转变,多见于躁狂症患者语量
增多,语流变快,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内容丰富多彩,思维常常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变话题,
即随境转移,出现音韵联想和宇意联想患者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自觉脑子特别灵,好像上
了润滑油,出口成章,但信口开河,思维逻辑联系表浅
思维贫乏是联想数量减少,概念和词汇贫乏,患者表现为沉默少语,言语单调,感到脑子空虚,
没有什么可说的思维中断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意识清醒无任何外界原因时思维突然中断,
言语停顿,片刻后继之新的内容,此时患者不受支配,不能自主
病理性赘述是思路的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讲话咿嗦,半天讲不到主题上,做不必要
的过分累赘的描述,以至使元意义的繁枝细节掩盖主要内容,思维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或离题不
远,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常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思维云集是指患者思潮不受意愿的支配,强制性涌现出大量元现实意义的联想,突然出现,迅速
消失患者常常描述,脑子乱,不能控制,想的事毫无意义,一件事没想完又想另一件事多见于
精神分裂症
强迫思维是指某一概念在患者脑内反复出现,如一种想法一句话一件事一个数等,反
复追究这些毫无意义的荒谬问题,又称强迫性穷思竭虑,欲罢不能,可继发强迫动作
(二)思维逻辑障碍
正常人的思维都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结构,而有些心理变态者则否,思维逻辑障碍是一类严重
的思维障碍,反映出更深刻的变态心理特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思维松弛是指思维活动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联想松弛,内容散漫患者回答问题不中肯不很
切题,使人感到与之交谈困难,对患者言语的主题和用意不易理解
破裂性思维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思维障碍,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
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如患者在言谈或书写中,虽然单独语句和文法上正
确,但主题之间和句子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使人无法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
句也缺乏联系,称为语词杂拌,这是最严重的思维逻辑障碍表现
象征性思维是概念的转换,患者常常以元关具体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自己解
释,他人无法理解正常人可有象征性思维,如用鸽子代表和平,这些人们能够理解而不会视为病
态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反穿衣服,以示自己表里如一或心地坦白,吞食骨头以使自己
有硬骨头精神
语词新作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患者将不同涵义的概念或语词融合浓缩在一起,作
无关的拼凑,自创文字图形和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概念如将兰和男写在一起成一个
字, 以形容自己漂亮,是美男子
逻辑倒错性思维是指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如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的,动物是由植物进化的,因此人不应吃猪肉和蔬菜
(三)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错误的推理和判断妄想是思维障碍中最常见最
重要的症状,是变态心理确定无疑;的征象妄想的特征是:思维内容没有事实根据,不符合患者
的教育水平,患者坚信不移,不能用亲身体验和教育去纠正妄想的内容往往与患者的切身利益
相关,可分为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和自责妄想几大类
被害妄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人,患者坚信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打击陷害被
害妄想还可根据内容和性质进一步划分,如怀疑别人跟踪自己称跟踪妄想;将环境中的无关事物
和他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与自己有关称关系妄想,如认为别人的咳嗽是故意针对自己,某篇文章
是影射自己,他人唱爱国歌曲是指责自己不爱国;如果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受到电波和仪器的外
力支配控制和操纵,称为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常见于青婚姻危机患者,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实,
对配偶进行跟踪盯梢,暗中检查配偶的衣物和信件以寻觅证据;内心被揭露又称被洞悉感,患者
22
认为内心所想的事虽未表达,却被人知悉,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自己的隐私,都在纷纷议论自己;
被害妄想还有财富损失妄想反复诉讼和上访妄想附体和着魔妄想变兽妄想等,夸大妄想
常常见于躁狂患者,多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发生,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和权势,有很多财
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后裔妄想内容随患者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经历不同而称谓各异
如夸大自己的经济地位称财富妄想:认为自己具有非凡的科研才能,醉心永动机"的发明创造
称发明妄想;说自己出身名门,有海外关系,称血统妄想:青少年患者常有钟情妄想,坚信自己被
异性钟爱,即使遭到对方拒绝也毫不置疑,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仍纠缠对方;还有患者自称救世
主改革家将军主席球长等
自责妄想常见于抑郁患者,过分贬低自己罪恶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
误,拾到两角钱没有交公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至拒食自杀或要求劳动改造;疑病妄想者坚
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经反复求医和化验检查也不能改变疑病观念;严重患者会认为内脏腐烂
心跳停止或脑子空了,称为虚无妄想:低估自己经济条件者称为贫困妄想
四 智能定向力和自知力障碍
(一)智能障碍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称,是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功能,与个体的认知过程紧密相关智能
障碍影响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患者的感知觉减退,如嗅觉和味觉缺失,视觉敏锐度降低,不能辨
认多种颜色,昕觉的广度和精确度差,触觉和昕觉不如正常人敏感,压觉和内脏感都降低;智能障
碍者的注意广度和兴趣范围狭小,以至学习和就业困难;患者记忆力差,思维推理简单而具体,缺
乏分析和概括能力;他们情绪反应迟钝,自尊心和荣誉感等高级情感缺乏,意志薄弱智能障碍可
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后天性的继发性痴呆两大类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弱智,是由于先天或围产期以及18岁以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大
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力功能显著低于正常,伴有适应行为受损精神发育迟滞可根据症状轻重
表现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几类
痴呆是指大脑发育基本成熟,智能已发育正常,但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引起大脑器质性损
害,导致智能严重障碍患者意识清晰,但思维活动不完善,智能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丧
失,不能从事学习和工作,甚至生活也不能自理痴呆病变多为进行性,不易恢复
痴呆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痴呆和慢性痴呆急性痴呆起病于脑外伤
感染中毒缺血和缺氧等病之后,尽管疾病经治疗症状消失,但遗留了智能损害;慢性痴呆由动
脉硬化等慢性进行性大脑疾病引起,智能损害逐步发展和加重痴呆根据严重程度还可分为轻
中重三度,轻度患者无临床症状,只是觉得脑力稍差,动作缓慢,易忘等;中度患者有明显症状,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差,计数或言语障碍,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有问题,情绪改变,焦虑或抑郁;重
度患者不能进行交谈,行为紊乱,大小便失禁,自语,重复言语,情感淡漠等痴呆根据i 大脑器质
性病变范围,还有全面性和局限性之分
临床上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痴呆称谓,如以记忆障碍为主的称健忘性痴呆;以情感淡漠和意志
减退为主的称为情感型痴呆;以社会性行为障碍表现为主的称人格破坏型痴呆;假性痴呆是一种
功能性暂时性和可逆性的痴呆状态,它是大脑普遍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由于大脑器质上无损,
预后较好假性痴呆主要有童样痴呆和心因性痴呆两种,前者模拟幼儿行为,伊呀学语,吮吸手指,
见人就喊叔叔阿姨;心因性假性痴呆又称Ganser 民综合征,以近似回答问题为核心症状,如回答
2+1=4 , 一只手有4 指,将钥匙倒过来开锁,筷子倒过来使用等,伴有定向障碍意识朦胧
和幻觉
(二)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是指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它是判断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
23
之一,但有定向障碍的患者不一定都有意识障碍定向一般分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和自我定向,
定向力障碍患者对时间空间和人物误认和错误定位,如将医院既当医院又当法院,这多与妄想
有关
(三)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一般精神病人均有程
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和住院,拒绝服药自知力随
病情的好转逐渐恢复,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轻重或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自知力恢复
是指病人症状消失,对所患精神病症状能认识到是病态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标

五 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
认知等复杂成分人的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又称情感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与机
体生物需要相联系,发生较早,不稳定;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发生较晚,稳定情感在情绪
基础上形成,又反过来影响情绪个体在一段时间之内持续保持的某种情绪状态称心境
情结情感酬的精明分类指这是因难的,有的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类,有的分成情绪反应障碍表
达障碍病理性优势,心境和素质性异常情绪等以下讨论临床常见的几种情绪情感障碍
(一)情绪高涨
这是一种病理性的偷快心境,多见于躁狂病人,患者正性情绪活动明显增强,表现出不同程
度的病态喜悦,从轻度愉快到极乐狂喜或消魂状态,欢乐情绪与环境背景不相符患者讲话语
调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盛气凌人,傲慢自负,逗人发笑,有明显的夸大色彩患者
自我感觉良好,其欢乐情绪有一定感染力,容易引起周围人群的共鸣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
常常表现出一种欣快症状,虽有幸福喜悦的内心体验,但脸上的笑容却给人以呆傻和愚蠢的感觉,
患者说不清高兴的原因,表现单调刻板
(二)情绪低落或抑郁
抑郁是负性情绪增强,轻者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者忧郁沮丧,悲观绝
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度日如年,自卑自责,觉得生不如死,出现自杀观念和企图抑郁症病人常
有这类表现
(三)焦虑
焦虑是指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危险并未发生,但患者表现
出紧张恐惧顾虑重重,好似大祸临头,坐卧不安,认为问题元法解决,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伴有疑
病观念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焦虑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患者
(四)恐惧
恐惧是个体面临危险时的情感体验与焦虑不同的是危险已经存在,患者认为自己无法克服
这种危险,试图回避对特定事物或情境发生以恐惧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恐怖症
(五)情感脆弱与易激惹性
情感脆弱是指在外界轻微刺激甚至无明显外界因素影响下患者情绪容易波动,感动得伤心
流泪或兴奋激动易激惹性指易怒倾向,易出现攻击行为疲乏睡眠不足或女性行经前期会表
现出易激惹性
(六)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指情感活动减退,患者对外界任何剌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对周围的事漠不
关心,对常人极大悲痛或高兴的事无动于衷,言语声调平淡,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或缺失,
严重者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也漠不关心,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者
24
(七)情感倒错
情感倒错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患者的情感体验和外界剌激的性质不协调,如得知令人高
兴的事却表现出伤感,谈及令人悲痛的事反而表现出偷快情绪
(八)病理性激情
这是一种突然发作非常强烈和短暂的情感障碍,患者出现冲动行为,伤害他人,难以控制,伴有
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遗忘,多见于癫痛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脑外伤患者
六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是指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认识
情感以及个性联系紧密,意志通过行为表达出来意志行为障碍是变态心理患者的一类特征表现,
以下就常见的障碍进行讨论
(一)意志增强减退和缺乏
意志增强是指意志活动过多,不同的患者表现各异,有迫害妄想的人会反复上诉或控告,
有夸大妄想的人会日以继夜地从事无效的发明创造,躁狂病人会终日忙忙碌碌,精力充沛,不感
疲劳有些意志增强的人会表现出食欲和性欲等本能意向和行为动作的增多意志减退是指意
志活动减少,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意志消沉,不愿活动患者对日常工作和学习感
到非常吃力,甚至不能进行,整日呆坐,卧床不起意志缺乏是指意志活动缺乏,患者对任何活动
缺乏动机要求,个人生活极端懒散,有时食欲和性欲等本能要求也缺失,行为孤僻退缩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
精神运动性抑制是指整个精神活动降低,言语动作普遍迟缓或减少,表现出缄默术僵和蜡
样屈曲等缄默患者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以手示意木僵患者虽意识清楚,但言语和动作行为抑
制,不吃不喝,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僵住不动,对体内外任何:剌激不起反应,口溢涎水,面元表情,
大小便不能自理蜡样屈曲是指严重的木僵病人,肢体随人任意摆布,像蜡塑一样,可较长时间维
持一个不舒适的姿势,如空枕" 精神运动性抑制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
(三)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整个精神活动增强,患者终日忙碌不停,多辩饶舌,胡编乱画,事事干涉,
有时出现色情行为和愚弄他人或恶作剧的戏谑行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可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
两种,前者是指言语动作的增多和思维情感活动增多相一致,和环境相配合,见于躁狂病人;后者
言语增多和思维情感不相配合,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和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精神活动与外界
环境不协调,见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
(四)违拗症
患者对他人提出的要求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做出与对方要求完全相反的动
作称主动性违拗,对他人的要求不执行称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病人
(五)刻板动作
患者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常伴有刻板言语
(六)模仿动作
患者无目的地模仿他人动作,伴有模仿言语
(七)作态
病人作出古怪愚蠢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和表情,如作怪相,扮鬼脸,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病人
七 意识障碍
25
意识的含义在哲学 心理学和医学上各有不同的解释,从临床角度讲,它一方面是指人的清醒
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人对自身和环境的理解程度意识是各种心理过程赖以进行的背景,是人们
智慧活动随意动作和意志行为的基础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
干受伤代谢紊乱和神经递质变化都会导致意识障碍有人认为,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不是
单一的心理过程,不能用单一的心理过程障碍来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时表现出精神活动的普遍抑制,即发生多种心理过程障碍,如感知觉清晰度降低
感觉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减退遗忘思维不连贯判断力下降情感淡漠动作行
为迟缓嗜睡或昏睡,有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意识障碍的分类尚无定论,根据觉醒程度,
可分为清醒意:识催眠深度抑制状态等;根据障碍发生的快慢分为急性慢性和间歇发作意
识障碍;根据意识本身性质可分为意识水平减低意识内容改变和意识范围缩小几类
(一)意识模糊或嗜睡状态
为轻度的意识水平减低,其特征是各种心理过程反应迟钝,对弱剌激元反应,痛觉反应存在,
语言反应保持,但理解力差,回答问题迟缓简单,嗜睡时可以唤醒,但不能持久,易回到嗜睡状
态这种状态下的吞咽反射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均存在,常见于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病变
(二)意识混浊或昏睡状态
为中度的意识水平减低,以语言反应接近消失为特征,不理解他人语言,无法遵照医嘱睁眼
或伸舌,思维活动缺失,痛觉反应迟钝,卧床少动,与环境失去接触能力,不能喂食,大小便失禁,
出现舔唇和吸吮原始动作,吞咽反射和对光反射尚存在,角膜反射减弱,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和震

(三)昏迷状态
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消失为特征,肌张力普遍降低或增高,吞咽反射和对光反射可消
失,出现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脑病和生命垂危期
(四)谵妄状态
是一种意识内容障碍,产生大量幻觉和错觉,以幻视多见,内容鲜明生动,如见到昆虫和猛兽,
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产生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兴奋不安,出现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
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对环境和自我的定向都丧失诲妄状态昼轻夜重,
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根据障碍程度轻重,还可分为亚
诲妄状态资妄状态和意识错乱状态三个等级多见于急性脑病综合征患者
(五)朦胧状态
朦胧状态是意识范围的缩小狭窄,清晰度降低,对缩小的范围有正确的感知觉,但对此范围
之外的事物不能正确感知,可有定向障碍片段幻觉错觉妄想和相应行为朦胧状态常常突
然发生和中止,持续时间不长,事后遗忘或部分遗忘有神游症和睡行症两种特殊表现形式,多见
于癫痛和癌症患者神游症患者可在意识朦胧下离家出走,障碍发生在白天,患者无目的地在外
面漫游或到外地旅行,可进行许多复杂的活动,多见于癌症患者,症状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少数长
达数月,事后患者完全不能回忆或只有部分回忆睡行症发生在非快眼动时相患者从睡眠状态中
进入另一种意识障碍状态,夜间起床从事一系列连续活动,一般只是刻板地执行某些简单的无目
的动作,到室外徘徊,或从事简单的扫地做饭活动活动完后又上床入睡,次日醒后对夜间的活
动完全遗忘,每次发作都是重复同一活动
(六)梦样状态
患者意识清晰度降低,伴有梦境般体验,对外界剌激反应迟钝或不反应,沉溺于幻想性体验
之中,如体验到一些不平常的经历或以往的特别遭遇,积极参与其中,好像梦境一般,可显示梦吃
般的自语,透露体验中的各种情境,伴有兴奋症状,多见于癫痛和感染中毒性精神病
(七)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有关人格障
26
碍将在下章讨论,这里仅阐述与意识有关部分自我意识障碍患者对自身当前的主观状态不能认
识,不能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不能回答自己的姓名,以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自己,不能确定自
己的行为究竟受谁的支配,常见的表现有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等
人格解体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意识不到自己躯体的存在,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现
实体验,感到自己正在改变,已非原来的自己,或自己已经不复存在了,不是真正的自己在行动,
而是在扮演自己,这种情况见于各种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交替人格患者否认自己原来的个体,称自己是另外一个人,或者在不同时间表现为两种人如成
年癌症患者发病后会突然认为自己是幼儿,言语行为和情感均像儿童,见人就喊伯伯阿
姨,整日摆弄儿童玩具
双重人格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体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格,如
体验到自身之中还有另一个自己有的体验到自己已分成了几个人,或身体分成了许多
部分,左半身是自己,右半身是鬼,头是龙,脚是鱼尾,此称多重人格,常见于瘫症和精神分裂症
第四章 人格障碍
心理学解释的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
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人
格有时又称为个性,指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容性
格是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稳定特征,气质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动力特征,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的
综合表现,兴趣与爱好是个性心理倾向人格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
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如果先天素质不健全,后天社会文
化环境不良,就容易出现人格异常,又称为原发性人格异常,如果是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人格改
变,称为继发性人格异常本章将阐述前一类人格异常,首先描述人格障碍的涵义分类病因
和诊断标准,再对常见的几种人格障碍,结合一些实际病例进行详细讨论
一 人格障碍与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患者形成特有
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感到痛苦,障碍开始于童年
或青少年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人格障碍在教育上有时称为不良人格,因为人格主要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适
应社会生活者称为正常人格,适应不良者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突时称为病态人格
可见,这里是应用社会适应标准来定义人格问题,不良人格和病态人格只是程度的不同
病态人格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情绪反应动机和行
为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即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个方面的活动发展不协
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不协调,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不协调如抽象思
维过分畸形发展,人会表现出过分理智化,缺乏人情味和应有的情感色彩;若形象思维过分畸形
发展,人会陷入幻想,感情用事,易受暗示,矫揉造作;如本能意向活动畸形发展,人会缺乏理智,
放荡不羁,缺乏自控,行为淫乱
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在早期很难鉴别,有些患者从社会角度看是病态人格,而从临床角度看是
神经症有人认为人格障碍从小就有,没有神经症的典型病程,疗效差,患者本人不感痛苦,也不
主动求医,而神经症则否
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也难区分,有人认为,病态人格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因为它缺乏病因发病
日期病程和转归这些典型的疾病单元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病态人格和正常人格很难划一条明
27
确分界线,因此难以归为精神病类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元神经形态改变,只
是功能变化,患者无意识障碍和认知缺陷,能处理日常生活,病态人格相对稳定,而精神病则否
人格障碍患者多有道德伦理观念沦丧或违法犯罪倾向,尽管两者表现相似,但区别是显而易
见的:违法犯罪有预谋,有明确动机,手法隐蔽,而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无预谋和动机,手法不隐

尽管在人格障碍的涵义上讨论观念不一,但对其临床诊断标准却能达成共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
方案(CCMD 一2R)提出了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简述如下:
(一)症状标准至少符合下述三项
1.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上,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
度和行为
2.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
3.这种特殊行为模式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
(二)严重程度标准需符合下述两项之一
1.患者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2.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现年18 岁以上
(四)排除标准
人格障碍不是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或精神剌激因素所引起
二 人格障碍的成因与分类
(一)人格障碍的成因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类因素在生物因素方面,研究证据表明,正常人
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能否遗传还未取得满意的证据有人提出人格障碍可能是由于极
端的遗传变异对双生子犯罪问题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同时犯罪率显著高于双卵双生,罪犯中一
部分为人格障碍患者,具有情绪爆发性和行为冲动性的生理素质,若后天环境不良,会促发反社
会等违法行为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人格障碍患者有脑电图方面的改变,出
现慢波,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所以有人认为某些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还有人提
出人格障碍与内分泌激素有关,如攻击性人格与辜酣有关,攻击行为还与染色体畸变47XYY 核型
有关边缘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发育不健全也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围产期的损伤感染和营
养不良会损害脑的发育,从而引起人格异常
在心理因素方面,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重要因素如早期母爱被剥夺,可
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对社会冷淡,成年后爱挑衅,易冲动,反社会行为多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
态度相关,父母过于严厉,会养成儿童焦虑胆怯的性格,过于溺爱,会养成儿童被动依赖的性
格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错误学习的结果,如父母同伴影视人物的不良人格会成为儿童的示
范榜样
在社会因素方面,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调查表明,
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家庭破裂偷窃抢劫卖淫流氓活动酣酒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
关;家庭经济贫穷失业受歧视居住拥挤教育机会不足等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均有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激烈竞争拜金主义和黄毒赌,,等不正之风均与人格障碍相关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
人格障碍的分类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见解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在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0)中曾提出10 类人格障碍,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 一2R)中的人格障碍类别除了未列
入焦虑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余类型与WHO 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下述几类:
28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其他人格障碍;
8.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是最多见的一类人格障碍Prichard 在1935 年首
先提出悖德狂(moral insanity)的诊断名称,描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
性情脾气和道德修养方面有异常改变,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的障碍,无妄想或幻觉后来,
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取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引起违法犯罪的问题最多,患者以
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冲动,对社会对他人冷酷和仇视,缺乏好
感与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与大多数人
不同的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缺乏
CCMD 一2R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患者在18 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三项
1.经常逃学;
2.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3.被拘留或公安机关管教过;
4.至少有二次未经说明而外出过夜;
5.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惩罚);
6.习惯性吸烟喝酒;
7.反复偷窃;
8.反复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9.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10.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11.过早有性活动;
12.虐待动物和弱小同伴
(三)患者18 岁后有不负责任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至少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如经常旷工旷课,或期望工作而得到工作时又长久待业(6 个月以
上),或多次元计划地变换工作;
2.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如破坏公共财物;
3.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殴打配偶或子女(不是为保护他人或自
卫);
4.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赌养父母;
5.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无计划的旅行,或旅行无目的;
6.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
7.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
8.缺乏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如其小孩因缺乏照顾而营养不良,因缺乏起码的卫生条件而经常生病,
有病也不带其求医,元足够的衣食,浪费金钱而不购置家庭必需品;
29
9.不能维持长久的(一年以上)夫妻关系;
10.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将在后章讨论俗话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障碍是长期形成的产物,改变起来相当困难多数患者不主动求治,因
此,一般人格障碍的疗效甚差心理治疗上主要是通过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技术让患者进行适应
环境的训练,提供行为指导和适当职业选择的建议,调整环境和改善人际关系,治疗需要较长时
间和耐心,也要防止患者的依赖或纠缠
下述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一个实例(纪术茂,1989):
A 某,男,19 岁,待业;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A 生后由养父领养,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
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不断打架闹事,欺负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堂上解剖老鼠和麻雀;小学3
年级时,在放学的男女同学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小学毕业经补考升入初中,初一因三
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表现太差,被勒令退学;在家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至和父母对
打;14 岁时被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症,药物治疗不佳;被送进工读学校就读,经常借故离校,一两
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多次盗窃公共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
心革面,重新做人;17 岁进工厂,常常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不三不
四的女青年,经常打骂祖母;18 岁时与人寻衅闹事,纠集同伙用棍棒和皮带毒打他人;骑车撞了人,
反诬陷对方,拳打脚踢;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患者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述从小任性,受家人溺爱;上学后贪玩,爱和同座讲话,坐不
住,成绩下降,学校不要他上学了;因和父母吵架,左邻右舍都讨厌他,名声坏了;不承认干了坏事,
对打人情节避重就轻;否认与父母对打,说一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就后悔了;想到家庭
很温暖,过去胡闹是不懂事,自己年龄还小,没干过坏事,边哭边叹息: 人生真难呀!" 没有人
了解我,连父母也不了解我! 现在后悔得很...... 检查刚一结束,便与其他住院病人谈笑,
显得无忧无虑,认为公安机关送他来医院检查是胡闹
根据实例的主要表现,参照前述的诊断标准,可见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要注意它
与违法犯罪和精神病之间的鉴别
四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对别人无意的中性的或是友好的行为
常常猜疑,误解为敌意的,是在蔑视自己;对极小的侮辱伤害不能宽恕,耿耿于怀;对挫折和遭人
拒绝过于敏感,过分自尊,追求权利,自我评价太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忌妒心强,常常猜疑周围
人在利用他,对他搞阴谋;对自己的多疑和固执很难被人说服,难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偏执型
人格很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病
CCMD-2R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元足够
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一种类妄想观念
或常盘旋于脑中的非强迫性意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别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忌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和事实来改变患者
30
的想法
下述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一个实例(黄能达,1989):
B 某,男,30 岁,11 岁时父亲病逝,全家生活由母亲支撑,家境清贫;B 懂事较早,常替母分忧,
颇具独立性,任何生活琐事均能自己料理,不愿给母亲添麻烦;性情较固执,虽有错误,却不易接
受批评,不愿透露心事,与人交往,总怕受人藐视,对有财有势者退避三舍,不与往来;18 岁考上大
学,成绩中等,与同学关系尚过得去,无一知心朋友:在校学习期间,有位同学在政治运动中受到
审查,组织上向B 了解情况,B 对此心情紧张,认为自己会被牵连进去,终日,惶惶,对同学更加疏
远,别人三两交谈或多看他一眼,便起疑心,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已;假日亦不外出,怕别人怀疑或
跟踪;听到同学谈某人交代问题时则认为是暗示自己也应该主动交代,因而常表白自己没有问题:
大学毕业分到一国防工厂任技术员,因工厂均有士兵守卫,会客制度严格,B 渐渐显得心情紧张,
联系到大学时曾被调查的历史,自认受牵连,觉得分到此厂工作,也是有意将他置于监视之下:平
时谨小慎微,很少与同事接触,下班回家后从不外出:一次工作赶任务,休息不足,偏执观念严重,
觉得上下班时有人跟踪,经常将帽沿拉得低低的,以躲开',跟踪;遇到穿军服的人便认为是跟
踪者;对亲友来信或寄出的信总要查看一下邮戳,问一下对方是何时收信的,如收信迟,则认为来
往信件被拆检过:工作中总认为别人会搞鬼或故意贬低他的成绩,常加以防范,对别人请教他的
问题亦认为是有意考察他而不愿讲:在家中显得很固执,要按自己的意见办,曾把跟踪,'事告
诉家人,对家人的安慰和开导极不高兴,甚至骂人,家人认为其精神异常,欲带B去精神科就诊,遭
其拒绝;B 虽有上述症状,但工作完成得较好,后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为解决夫妻分居调动了工作,
在新单位觉得工作顺心,得到重用,偏执观念明显减少,与他人关系尚好,但仍是处处小心谨慎,
防范别人摘鬼;经20 年追踪观察,未见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幻觉和妄想等根据偏执型人格障
碍的诊断标准,该病例符合此诊断
五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患者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奇特,与众不同;对人情感淡漠,缺乏亲密
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孤僻,好沉思幻想,总是单独活动;行为古怪,不修边幅,不能随和
与顺应世俗;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体验;缺乏进取心,回避竞争性
处境;性生活表现冷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精神分裂症病前是分裂样人格
CCMD 一2R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有奇特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反常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与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
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有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朋友
六 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又称爆发型人格或攻击型人格,患者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作出爆发性反应,
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不考虑后果,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
31
心境反复无常;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经常变换职业和酣酒
CCMD 一2R 对冲动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
2.行为爆发难以自控;
3.不能控制不适当的发怒,易与他人争吵或冲突,尤其是行为受阻或受批评指责时;
4.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易爆发愤怒和暴力行为;
5.生活无目的,事先元计划,对很可能出现的事也缺乏预见性,或做事缺乏坚持性,如不
给予奖励,便很难完成一件较费时的工作
6.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人关系时而极好,时而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友人;
7.有自伤行为
下述是冲动型人格的一个实例(纪木茂,1989)
C 某,男,18 岁,其外祖母和母亲曾有精神失常的历史,父母性格暴躁,常打骂孩子,有时又过分袒
护和溺爱;其大哥和二哥一贯好斗殴,大哥19岁时精神失常,21岁服毒自杀;母亲在怀C 期间因家
务纠纷两次服毒自杀,经抢救脱险;C 出生后发育良好,好动,学习成绩中上,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
不停地做小动作,或睡觉,初中第二学期7门功课全不及格,不参加考试,不服教师批评,在课堂上
与教师扭打,一个月后不再上学,经校方同意患者辍学;平时性格暴躁,胆大,从小爱打架,喜欢结
交调皮学生,爱好拳术,后被招为集体工,工作责任心差,多次因违法行为受拘审或劳教,后从劳
教所逃脱;无故殴打他人,同伙持刀械斗,后因流氓罪收审,又利用种种手段殴打同室罪犯,强占
水壶,克扣他人饭菜,任意侮辱他人人格,用生殖器在他人嘴上抹,用缝衣针扎别人屁股;C 曾三次
自杀未遂,说要跟自杀身亡的哥哥一起走;在家常常殴打父母和弟妹:患者躯体检查未见明显异
常,神经心理测验有轻度脑损害,智力正常,无典型精神症状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对他人的危害大,应做好防护进工读学校和进行劳教以及法律
制裁都是可行的办法,关键是对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控制,除了外部的环境约束外,运用一定
的心理治疗来加强内部控制也许效果更好
七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又称癔症型人格,患者的特征是表情和动作有些做作和夸张,富于显示和表演色
彩;暗示性强,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易受别人暗示的影响;情感肤浅脆弱被动;以自我为中心,
吸引别人的注意,渴望他人的同情和赞扬;喜欢要挟操纵挑逗和依赖他人;好幻想,以想象代
替事实,理智易受情感蒙蔽,任性,不习惯于逻辑思维
CCMD 一2R 对表演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接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请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
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在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时要注
32
意与燎症的鉴别,后者是一类神经症,将在后面讨论
八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是做事犹豫不决,思虑甚多;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反复核对,注意
细节而忽视全局;过于严肃认真谨慎,缺乏幽默感;循规蹈矩,缺少创新与冒险精神;坚持己见,
要求别人按他的规矩办事;焦虑和悔恨的情绪多,偷快满意的情绪少
CCMD-2R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做任何事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要求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
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元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诊断强迫型人格障碍时要注意与强迫症的鉴别,后者是一种神经症,将在后面讨论
九 其他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分类中还有几种与上述特征不同的人格障碍表现,虽未建立诊断标准,但在实际
生活中经常见到,有必要作一讨论
(一)焦虑型人格障碍
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自幼懦弱胆小,容易惊怒;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
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偏偏不安;有自卑感,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
感;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以回避某些活动;个人交往十分有限,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
勇气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
又称屠弱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怕被人遗弃;将自
己的需求依附别人,过分顺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终结时有被毁灭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三)不成熟型人格障碍
患者自幼受家人宠爱,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就
激动暴怒;缺乏道德感和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
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昕不得批评;适应能力差,习惯别人照顾,遭
受挫折后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残忍伤害他人
第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话题,也是社会敏感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千百年来人
们习于谈性色变"好像性是罪恶是妖魔,性的讨论不宜在大雅之堂进行近几十年改革开放
33
后,国外性文化的渗透和影视传媒的影响,人们好像又走到另一个极端,性的广告铺天盖地,性的
讨论不仅出现在大雅之堂,而且性变态"的字眼随处可见,甚至变为小学生之间言语侵犯的工
具什么是性?什么是正常和异常的性行为?对性的禁锢和放纵的危害是什么?本章先依次讨论这
些问题,再对性变态的若干分类和表现进行阐述
一 人类性行为
性,表达着两方面涵义:一是指男女性别,包括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二是指性行为,严格的
定义是指男女两性生殖器之间的接触人类的性行为在生物学上与较高等动物的行为相似,但受
到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类的性行为要从生物心理和社
会多层面来分析
人类发生性行为的主要动因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早期切除性腺,人的性
欲就不会产生人类的性冲动和欲望不仅受激素的影响,也受文化环境剌激的影响,这些环境刺
激可通过特殊感官和大脑皮层,唤醒人的性冲动和欲望多数学者认为性冲动开始于迅速发育的
青春早期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性冲动自出生就存在,性的发展阶段依次为自恋阶段生殖器阶段
同性爱阶段和异性爱阶段,早期性的发展受阻,成年以后发生性问题的机会增加这种性的发展
阶段理论虽未被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群体调查所证实,但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性变态患者在生活早
期多有不良的性创伤和体验,早期的性问题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
性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性行为分类复杂,根据各种研究目的可进行不同的分类
有人将性行为分为三类:一是目标性行为,指性交,是性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高体现;二是过程性
行为,指性交前后的一些接吻爱抚等言语和动作;三是边缘性行为,指暗送秋波等性爱表示这
种分类对治疗性功能障碍具有一定意义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可分为生殖和非生殖性行为生殖
下一代虽然仍是人类性行为的主要目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过剩和资源的减少,生殖不再
是性行为的唯一目的,性行为还能满足人的身心平衡和健康需要从社会与法律角度看,性行为
可分为合法与越轨性行为越轨行为在法律上规定得比较严格,但在社会文化习俗和人们的道德
观念上,越轨行为的规定是不严格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观念的性行为并不受法律的约束合法与
越轨的规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如古希腊社会曾赞许男性同性恋,而现今
的东方社会是反对同性恋的一些调查表明,社会对性行为控制得越严,并不能使越轨行为减少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讲,性行为分为正常与异常性行为正常与异常是根据个人的身心状态和
34
统计测量来划分的,人们的性观念中也存在着一些公认标准,违反这些潜在标准,会被认为是异
常在实际生活中,确定这些标准相当困难,因为性行为涉及到人的隐私,一些调查资料的可信性
还有待证实,有些性问题的褒贬还有相当的争议,如手淫行为,就存在许多异议,原来说它是精神
病和神经症的主要病因,而现今认为它是一种健康促进行为,它把性冲动集中在生殖器上,使未
婚青年的性冲动得以宣泄而不必利用他人,促进了个体对自我身心的发现和了解手淫本身不引
起精神障碍,而对手淫不正确的宣传导致人的罪恶感和恐惧感才是真正的病因
二 性禁锢和性放纵
社会对性的态度是影响人们性变态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文化地区,不同的时代环境,人们对
性的看法极不相同,从性的禁锢到性的放纵,形成一个延续的光谱带,取两极的观点危害最大
性禁锢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种种禁忌,如疾病流血死亡和性交月经分娩等相关,使原
始人对某些性行为产生恐惧和禁忌现象,如禁忌和经期的妇女交谈,或者把她们藏起来中世纪,
基督教的性禁锢观念盛行,认为性是罪恶的起源,用金属器具把生殖器掩盖,或用贞操带把
女性双腿锁住20 世纪后,性行为的约束态度仍很普遍,许多国家立法禁止婚外性关系,尤其是东
方国家,对性行为的约束更加严厉,有的地区规定在公共场所连妇女的脸都要遮盖起来中国早
在孟子时期就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有关妇女要守贞节的礼教多不胜数,性的禁锢对女性更
为严格现代中国尽管对性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仍然把性看
成是肮脏罪恶可耻的事情对性的忌讳可反映在言语描绘中,如将生殖器称为下身将
月经称为例假将性交称为同房等,否则,会被认为是粗俗和下流孩子若向父母提出
性问题,常遭受指责回避或戴上一顶早熟的帽子青年人若参加健美比赛或当模特儿,会
受到父母情人同伴和社会巨大的压力,就连学校教师在上生理卫生课时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向
学生介绍性的有关知识,而是以自学为由了事性心理学被当作黄色书刊,手淫被看作是道德
败坏,受害女青年常遭受更大的身心压力,连父母对她都另眼相看,使之终身难找如意郎君
性禁锢的危害显而易见,它摧残人性,否定人的基本需要,影响了人的正常交往,泯灭了人的
创造力性禁锢造成人的性无知,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性的困惑和罪恶感,强化了异常的性态度和
行为对性本能的过分压抑,还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导致性功能障碍和性心理疾病
增加
反对性禁锢,不是提倡性放纵性放纵是有害的另一端性放纵者在观念上主张完全的性自
35
由,在行为上表现随意的性活动性放纵是从私有制开始的,在漫长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地位高的
帝王将相可以拥有千百计的女性,为其淫欲服务,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也迫使一些妇女利用色相谋
生,卖淫成了必然产物在中世纪,个别牧师一边宣扬禁欲,一边借用神的旨意诱奸信徒20
世纪30 年代和60 年代西方社会曾两度掀起性解放高潮,一方面反抗性的禁锢,另一方面被
人利用作为要求绝对的性自由和随意的性放纵的理论依据,出现群婚试婚不婚同居夫妻互
换等淫乱行为,色情文学泛滥成灾,影视片中有露骨的表演,性服务行业应运而生通过提供性关
系以获得钱财的行为称为卖淫,以钱财换取性活动机会的行为称为宿娼,它们都是性放纵的重要
表现形式卖淫在西方社会被称为无烟工业",多数国家禁止这种行为,但有少数地区把它作为
一种合法职业我国台湾地区就有不少雏妓,大陆前几年由于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这类丑恶现
象又死灰复燃,在待业者打工妹甚至大学生中有不少青少年被拐骗从事卖淫活动,宿娼者以个
体户司机采购员无业人员较为多见与西方的性放纵行为表现形式不同,我国人口中夫妻
互换群交乱伦等行为发生较少,而婚前或婚外性关系较为多见有人认为,婚前或婚外性行
为不意味着性放纵,因为社会上对这类行为持有相当宽松的态度但在我国实际生活中,它们常
常是导致家庭生活崩溃夫妻离异的直接原因
性放纵行为虽不是医学意义的疾病,但淫乱多被认为是自我毁灭性的行为从现代医学
观点看,性放纵与吸毒一样,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病态行为,是对自身生理需要和社会文化环境适
应失败的表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害处另一方面,某些精神病人脑病患者青少年
品行障碍者多会发生这类行为从社会学来看,淫乱是一种偏态行为或越轨行为,它由国家法律
或社会舆论来裁决我国将严重的淫乱行为列入流氓罪加以惩罚,社会舆论对此也持严厉的
谴责态度性行为不仅仅只是性伴侣之间的私事,它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几代人的发展,与婚姻
子女教育社会稳定直接联系数年来,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影响,我国离婚率和家庭
解体率直线上升,单亲子女大量增加,少女怀孕现象越来越多,这不仅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经济
负担,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此外,性放纵导致性病增多,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我国已上升到数千人,
这种超级癌症"是性放纵的结果
由此可见,性禁锢和性放纵都对健康不利应当建立怎样的性态度和行为才有利于健康呢?
一般认为,首先要肯定性欲和性行为的功能和意义,抛弃性是肮脏低级和下流的道德观念,对性
欲不过分压抑和放纵;要为性欲满足的社会后果负责,对性行为采取谨慎克制的态度;要学习有
关科学的性知识,了解自己的身心需要,保持良好的异性交往与和谐的家庭生活,及时治疗性功
能障碍和心理困惑,防止性病的传播;要树立远大理想,转移对性的过分关注,把精力用到为社会
36
造福的事业中去
三 性变态
性变态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即寻求性欲满足的对象和性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
违反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欲满足一般认为性变态有下述三个特点:一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正
常标准,这种标准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如同性恋在我国被认为是性变态,而在美国则否,在古
希腊时期还受到过赞美;二是该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恋童癖会殃及幼童,窥阴癖能揭人隐私;
三是该行为违反道德准则,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痛苦,如易性癖患者具有很深的苦恼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性变态诊断标准是:
1.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对象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因此努力去追求,或采用
异常性行为方式满足性欲,或有强烈改变自身性别的欲望
2.除性心理方面异常外,其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均元明显障碍
3.并非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
性变态与正常性行为之间呈一连续系统,有人两者并存绝对性变态者厌恶正常性行为,其
变态性冲动呈强迫性,难以克制性变态者并非是性欲亢进的淫乱者,多数患者性欲低下,甚至不
能参与正常性生活性变态者也不是道德败坏的流氓,多数患者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工作尽责,个
性内向,文雅,害羞,具备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念,触犯社会规范后多有悔咎之心性变态与人格
障碍有联系又有区别,性变态行为可作为人格障碍的一部分表现,如残暴好斗的人在性行为方面
可能是施虐狂,但性变态者多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没有反社会行为,有些患者智力超群,对艺
术音乐戏剧电影有浓厚兴趣,并能取得出色成就性变态常会引起法律问题,一般认为,患
者并非精神病性障碍,不能完全免除其责任能力,因为他们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所以在他们
损害他人身心健康干扰社会秩序有伤风化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和进行行政纪律处分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将性变态分为三类,一是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恋物癖;二是性偏好
障碍,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施虐狂和受虐狂等;三是性身份障碍,如易性癖
性变态的原因有多种解释,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性变态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如儿童早期的
性别角色认同不良性心理发展受挫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和强化黄色影视书刊的影响等等
生物因素也是个重要方面,患者多有家庭同病史,有人认为,胚胎期内分泌的微量变化明显影
响成熟后的性行为
性变态者多不主动求医,很少有强烈和持久的治疗愿望,治疗效果欠佳对主动求治的患者心理
37
行为治疗可能有些帮助 因此,性变态的矫治应强调早期预防和科学的性教育
四 性指向障碍
性指向障碍是指性活动的对象不是成熟的异性,而是同性幼童动物或物品等国内病案
报道校多的是同性恋和恋物癖两种
一同性恋
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称为同性恋,多见于未婚青少年,尤其是男性西方国家多于东方
国家,美国学者Kinsey 曾提出同性恋的人口比例:单一异性恋和主导异性恋偶尔同性恋者各为
35%,主导异性恋数次同性恋者为20%,异性恋和同性恋相等者为2%,主导同性恋数次异性恋
和偶尔异性恋各为2%,单一同性恋者为4% 我国有同性恋行为的人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有人
调查,男性中有1%~2%的人是同性恋,照此推算,我国12 亿人口中同性恋的绝对人数会相当惊人
有报道,某市同性恋活动场所几十个,多为公共厕所浴室饭店酒吧电影院歌厅等处,每
天到此处活动的同性恋者有数百人;某研究所-年近千人次的咨询电话中有15%是自称男同性恋
者的求询;男妓,这种丑陋的现象又出现在街头巷尾
有人认为,同性恋双方男性被动型和女性主动型者才是真正的性变态,他们在心理和体质上
有较多的异性特征,故称为素质性同性恋者,对这类患者矫治比较困难而男性主动型和女性被
动型者身心方面较为健康,他们参与同性恋活动只是出于暂时的感情联系或性欲较强所致同性
恋并非精神病,有些人智力超群,对音乐和艺术饶有兴趣,可在政治与法律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当
面临社会压力和同性恋关系不能维持时,可能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反应,甚至消极自杀多数
同性恋有肉体接触,少数人可元肉体接触,纯粹为精神恋爱女性患者选择的对象比较固定,男性
患者选择的对象易变同性恋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身份仍和各自性别相称,偶有男同性恋者从
事女性爱好的职业和业余嗜好部分同性恋者兼有异性关系并结婚生育,但与异性相处不和,缺
少家庭乐趣
不同社会文化对同性恋的看法差别甚大,从相安无事到深恶痛绝在人类社会中同性恋的存
在相当广泛,古埃及人曾把喜好男色看得很正常,古希腊人特别推崇同性恋,认为它与武德有关,
是和理智审美及道德等方面的某些美好品质相联系在中国史书中早有同性恋的有关典故,文
学作品中描写同性恋的也不少,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霸王别姬等由此有些学
者认为,同性恋可能发生在东方,后传到西方,近几年又在东方回归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文化传统
中对同性恋持有贬义,虽在近几年对同性恋出现稍许宽容的现象,但它仍被看成是一种性变态行
38
为,而且社会舆论多对此进行谴责,使同性恋者在升学就业住房参加社会活动方面受到社
会歧视和排斥,精神受压,甚至受到行政制裁同性恋者是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需要医学帮
助若患者为自己同性恋的行为苦恼,希望成为界性脯,此时的匡学制才会有效,否则收效甚微
什么原因导致同性恋?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有很大不同,一般认为同性恋是后天
被传授的性行为,幼儿期身份和性别角色的混乱青春期异性行为受压抑家庭的严格限制和自
幼被父母异性妆扮与同性为伍同性恋者的引诱等等均可主同性恋行为增加不少同性恋者
有先天论的解释倾向,他们常常责怪父母把自己生得不男不女这类患者的治好相当困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同性恋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从少年时期开始,在可与异性经常接触的环境中,持续表现对同性成员的性爱倾向,不论个体
对此种现象是否和谐接受或是厌恶烦恼,均属此诊断;
3.对异性成员可持续缺乏性爱倾向,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下述是同性恋实例(龚绍麟,1989):
某男,22 岁,未婚,无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碍史;性格恬静,温顺少言,轻声细语,腼腆羞涩,步态
忸怩,言谈举止状若少女,善面女性肖像,喜欢戏剧,扮演女角,维妙维肖,平时好从事女工活,编
织毛衣,浆洗衣服,做饭炒菜等;16 岁开始喜欢接近外貌俊美性格柔和的男同学,心里会产生莫
名其妙的喜爱感和舒适感,见女性则厌烦,退避三舍;每当思念所爱慕的男同学会神魂颠倒,坐立
不安,辗转难眠,非见一面而后快,难于自制;一次深夜在家中,此种欲望萌发,克制不住,跑到学
校敲开所爱慕男生的宿舍门,见面后说了几句话,感到莫大快慰,回家后便酣然入睡对邻居家来
做客的一男性大学生一见倾心,萌生爱慕之情,话语绵绵,极其亲热,临别眼泪汪汪,依依不舍,状
若情人分离;工作后又爱上一男性同事,百般照顾,时献殷情,以博取好感,一次突然发现对方与
一女性接近,气愤忧伤交加,对那女性怒目相视主动接近某男性,关怀备至,常以美食侍候,为其
端洗脸洗脚水缝洗衣裤,与他同吃同住,形影相随,经常与其同床共眠,并要求对方抚摸亲吻他:
家人知悉,为其寻觅一女性对象,他却以死相拒,写下绝命书,数次自杀未遂;后与爱慕的男性同
寝,方感满足患者认为自己这是天生的病,不能治",否认有精神病或心理异常,承认有手淫习
惯,宣称一辈子不和女性结婚,临床检查无异常体征,在住院期间又爱上男病友和男卫生员
二恋物癖
39
恋物癖也是一种性指向障碍,即以接触异性穿戴的物品引起性二奋多数思者为成年身性,
他们通过抚摸嗅咬某些异性物品获得性的满足,这些物品常见的有乳罩短裤卫生带内
衣头巾丝袜发卡等多数患者性功能低下,对性生活胆怯,为了获得异性物品,不惜采用偷
窃手段,以至触犯刑律,遭逮捕或惩罚,但过后又重犯对此患者可采用心理行为疗法,帮助他们
树立信心,多数患者可以纠正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 一2R)提出的恋物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至少在半年的时间内,反复出现使用某种非生命性物件,以满足强烈的性欲和性兴奋联想,所
恋物件是性剌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
3.曾经付诸行动
下述是恋物癖实例(贾谊诚,1989):
某男,28 岁,已婚;个性内向,沉默寡言,遇女性羞涩,夫妻感情欠佳;有一皮箱上锁搁置家中,
不许家人开启,诡称保密文件";某日妻一时好奇,设法打开皮箱,不禁大吃一惊,内藏各式用过
的胸罩女用三角裤二三十件,沾污有精斑遗迹:妻向夫的单位检举,说他有外遇",后查明这些
物件是患者在性变态心理冲动下设法偷来的;经临床检查,患者无精神病,自知做了错事坏事,
应受惩罚,称见了女性用品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性冲动而想偷取,得手后内心方才安定,否则会
焦虑烦躁,心神不宁;觉得夫妻生活不如拥抱亲吻这些女性贴身衣物而手淫获得的性快感;这种
癖好反复出现已多年对患者实施厌恶治疗,在恋物时给双手以电麻仪剌激,收效较快,但只治标
而非治本;认知治疗较好,本例患者通过治疗回忆起早期不良经历的影响,12 岁时曾偶然看见女
保姆与他人偷欢的情景,引起性冲动,偷其三角裤用来手淫,从此恶习形成当认识到恋物是一种
退行行为,是早期幼稚心理水平的表现,领悟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成人心理和思维逻辑,患者心
境显著好转,焦虑抑郁情绪和对女性衣物的兴趣消失
五 性偏好障碍
性偏好障碍是指性活动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以古怪条件来引起满足性欲,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
性施虐和受虐癖等
(一)异装癖
异装癖是指异性恋者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实施,通过穿戴异性服饰引起性的兴奋异装癖
多见于男性,若制止患者穿异性服饰会引起他强烈的不安情绪此现象始于童年或青春期,开始偶尔穿一两件异性
服装,以后逐渐增加异性服饰的件数,直至全部使用异性服饰最心爱的异性服装最能引起患者性的兴奋多数患
者已结婚,有正常的异性性爱少数患者发展成为易性癖爱穿男性服装的女性患者,多诊断为同性恋和易性癖,不
单独诊断女性异装癖同性恋异装癖和易性癖的主要鉴别可参见表5 一1:
40
表 5-1 同性恋 异装癖和易性癖的主要鉴别
诊断 性爱对象 性活动角色 对自身性器官态度 异性服饰作用
异装癖 异性 完全主动 爱护 引起自身情欲
同性恋 同性 多为被动 爱护 不引起自身情欲
易性癖 同性 完全被动 厌恶 弃除不引起自身情欲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异装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成年人穿着异性服装,不是由于特色文化背景与社会流行风尚所致,纯属个体特殊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性的兴奋;
3.反复出现此种行为半年以上,行为受强烈欲望所驱使,行为的抑制可引起明显不安情绪
4.除异性装扮外,不要求改变自身性别解剖生理特征,否则诊断为易性癖同性恋者异性装扮的目的是吸引同性对象,
其异性装扮本身不引起性兴奋,故不属此诊断
下述是异装癖实例(纪木茂,1989):
某男,39 岁,已婚;自幼姐姐死后被父母打扮成女孩模样,上学穿花衣,性情温柔,从不打闸,被称为“大妹子,',喜欢花
手帕和其他女式用品;27 岁结婚后,夫妻感情融洽,生育一女;平时总是穿着女性内衣,外穿部队服役军装,夜间穿女式
紧身衣,戴假乳房,假臀圈,不管妻子如何反感也不愿除去;还买了女袜和高跟鞋自用,擅长裁剪绣花,在家为自己制
作旗袍和连衣裙,有时全身女性装束在镜前自我欣赏和照相,十分得意某晚趁妻子女儿外出看电影之机,匆匆男扮
女装,描眉涂口红,戴风镜耳环,头戴披肩假发,身穿花色旗袍,足穿红色高跟鞋长统丝袜,戴假乳房和臀圈,挎女式
提包,离家出走,途中被熟人识破,扭送派出所检查时未发现任何精神异常,自述幼年起一直喜欢女装,认为只有穿女
装才符合自已的性格和情趣,19 岁起出现穿女装的强烈欲望,穿上之后才感到心情平静,若能穿上后外出走走,更感
满足,同时有性快感,有时伴有手淫;自感十分羞愧,对不起妻子,但当欲望冲动来临时又不顾一切去重演
此例说明早期生活中的错误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以至发展到成年后的性变态早期实施科学的性教育是预
防这类问题的关键措施
(二)露阴癖
露阴癖是指反复出现在陌生异性面前露出自身的生殖器以满足性的欲望 多见25~35 岁男性,患者个性内向
被动,缺乏自信露阴之前有逐渐增加的焦虑感和紧张体验,露阴行为周期性和间歇性发生,累犯率高露阴时间多
选择在黄昏,地点是街头巷尾影院或公园附近,人不太多,这样有机可乘,有路可逃患者的行为若能使对方惊惶失
措或耻笑辱骂,更感到性的满足若当场被执法人员抓获,会诡称裤扣拉链出了毛病患者在露阴时可伴有手淫,虽
对他人无进一步的性活动要求,但造成对方的精神威胁,扰乱社会秩序,应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露阴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反复出现向陌生异性露出生殖器的强烈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
3.曾经付诸行动
下述是露阴癖实例(苏寅畏,1989):
某男,36 岁,已婚,因流氓罪被捕;4 岁患脑炎后智力较差,自幼性格暴躁,易生气,不善交际;26 岁结婚,夫妻同房时常
要妻子抓住他的生殖器而不性交29 岁开始,晚上在街上行走,看到女青年迎面走来就露出生殖器,先后作案9 次,
屡教不改,否认强奸企图自述:“遇到这种情况,人就蒙了,控制不住”检查时未发现任何精神病症状患者虽承认
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但不敢保证今后不再重犯
(三)窥阴癖
窥阴癖是以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裸体为唯一方式而取得性兴奋或快感的一种性变态 多见于男性,患者对窥
视有强烈追求,周期性出现,勉强抑制此欲望会引起明显的焦虑不安情绪,窥视之后即获得性的快感患者性格内向
害羞,缺乏接近异性的交际手段受窥视的强烈欲望所驱使,患者会冒险潜入女厕所粪池浴池女卧室,窥视时
伴有手淫,有的事后通过回忆而手淫,达到性的满足窥阴行为虽对对方元直接的人身侵犯,但足以揭人隐私,属于不
道德和轻微违法行为,通常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和行政纪律处分,情节较重者给予短期拘役
41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窥阴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在半年以上时间内,反复出现暗中窥视陌生异性裸体或与性有关活动的企图,它受强烈性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所
驱使;
3.曾经付诸行动
下述是窥阴癖实例(苏寅畏,1989):
某男,23 岁,未婚;12 岁开始手淫,15 岁后偷看偷摸幼女下身,虽遭父母毒打和被教育多次,但仍屡次再犯,发展到
经常翻窗或爬入水沟底层偷看女性洗澡,半夜翻窗入室用剪刀轻轻割开女性的衣裤,窥视和触摸乳房和生殖器,同时
偷女短裤,收藏别人的爱情信15 岁起作案不下数十次,但从未发生过性关系,曾被判刑3 年检查未见精神病症状,
自称看摸女性像酒醉一样舒适,能获得性满足,虽知这种行为社会不容,但控制不住,从未考虑过后果
(四) 摩擦癖
摩擦癖是指在拥挤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某一部位摩擦或接触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
的目的,仅见于男性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摩擦癖诊断标准是:
1.在半年以上时间内,反复出现摩擦或触摸异性身体某部位的强烈欲望和行为,并以此引起性兴奋
2.仅见于男性
下述是摩擦癖实例(苏寅畏,1989):
某男,59 岁,已婚;18 岁前后曾因经常偷看女性洗澡和大小便,多次受到责骂或殴打,虽当面认错,过后如故21 岁结
婚后,仍经常利用集市拥挤之机混入人群,以生殖器在不相识的女性臀部摩擦或顶撞,获得性快感;有时还搂抱幼女,
为此多次受罚被打;49 岁时因猥亵幼女被判刑5 年;释放后又故伎重演检查无精神病症状,自知这是一种丑行,控制
不住自己,不能改过自新
(五) 性施虐与性受虐癖
性施虐癖是指通过在异性或配偶身上造成痛楚或屈辱而获得性欲满足的性变态,多见男性,施虐程度不一,从轻微
疼痛至严重伤害具体方式有鞭打捆绑脚踢手拧针刺和刀割等,有时与性的暴力犯罪难以区别,只有施虐
为情欲所必需的,才称为施虐癖施虐癖可导致强奸犯罪,但并不是每个强奸犯都是施虐癖
性受虐癖是指乐意接受异性施加的痛楚或屈辱,而获得性欲满足的性变态多见于女性,受虐程度从轻度凌辱到
严厉的鞭打不一,有时受虐癖和施虐癖联系在一起,患者交替充当两种角色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性施虐与性受虐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以虐待行为作为满足性欲的主要途径,可表现为捆绑疼痛和侮辱等,甚至可引起伤残和死亡提供这种行为者为
性施虐癖;以接受虐待行为来达到性兴奋者为性受虐癖可单独出现;性施虐者的配偶不一定是性受虐者,反之亦然;
亦可双方均有此癖
3.此种性行为障碍至少存在六个月
下述是一性施虐癖实例(纪术茂,1989):
某男,44 岁,因杀人罪被处决;自幼丧母,在家逞强称霸,动辄恶言谩骂毒打父亲,上学后品行不良,逃学说谎,凌辱亲
妹妹,多次调戏并奸污亲妹;结婚后对妻子百般虐待,同房时十分粗暴,无缘无故欺凌辱骂和毒打妻子,并唆使50 多
名男子将妻子奸污,他在暗处窥视;多次将女性骗至家中,趁熟睡之时进行强奸,然后用镢头击头部和利刀刺颈部将
其杀害,并陪着尸体睡一夜到天亮,破坏受害人尸体,剪下发辫收藏;两年内杀害陌生人48人而遭逮捕;检查无精神病
症状,承认平时为性问题困扰,喜欢以残忍方式折磨性对象性施虐癖是一种危险的性犯罪行为,对社会威胁极大,
要加强防范,本例已处极刑
六 性身份障碍
最常见的性身份障碍是易性癖 易性癖又称性别变换癖,患者从心理上认定自己的性别与解剖生理特征相反,强
烈希望借助医学手段改变自己的性器官外形和体态,向异性转化,性爱对象为纯粹的同性恋,易性手术后才能称为异
42
性恋 此癖男多于女,男性患者着女士服装和发型,说话声调和走路姿势模仿女性,使用化学制剂脱须,垫起胸部乳房,
参加女性社会活动,喜爱烹调缝纫,性欲较低,仅有少数人结婚,婚后有半数离异;他们纠缠医师,固执要求用手术改变
乳腺和外生殖器形状,部分患者自行切除外生殖器,抑郁自杀者不少女性患者从外部打扮到内部感情习惯爱好
均模仿男性,要求医师作乳房和子宫切除,少数患者进一步要求手术再造男性生殖器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易性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对自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表示厌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和异性激素);
3.此种欲望至少已存在两年以上;
4.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内分泌异常和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畸变
下述是易性癖实例(邓国柱等,1989):
某男,41 岁,已婚;自幼就想变为女性,多接触女同学,能歌善舞,饰演女角,进入初中后爱慕一男性教师,一见钟情,朝
思暮想:初中阶段愿与男生接触,有性冲动;16 岁进入中专,与另一男性同床共枕,结业分别时痛哭流涕,吃不香,睡不
好;工作后任小学教师,与同校另一男教师相好,形影不离,唯恐旁人议论“阴阳人",行为有所收敛;转与女性接近,25 岁
被同校一女教师钟情,婚后感情不和,时常争吵,仍眷念先前那位男教师,寻找借口接近他,受到学校领导斥责,一度企
图自杀;27 岁时伪造证明,自称是某剧团旦角,因嗓音粗糙,影响艺术效果,四处求医,手术摘除宰丸并人造阴道,与妻
离婚,以终身献身艺术;后与一男性结婚,因怀疑丈夫外遇和焦虑住进精神病院,经检查,阴道为一盲管,自称因生殖器
畸形作过手术,与男性结婚两次,离婚一次,在室外常晒月经带,自购雌激素注射,自称曾小产六个月胎儿,企图以假乱

对易性癖患者可采取异性激素治疗和外部性器官改形手术,但长期用药会有副反应,改形手术多元实际效果在
我国施行这类治疗要考虑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心理治疗略有益处,患者中年之后症状会稍有缓解
1
第六章 神 经 症
神经症(neumis)又名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大功能失调的疾病总称神经症是
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内容,是心理咨询门诊最为常见心理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类心理疾
本章将在阐明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基础上,依次就神经衰弱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
抑郁症和疑病症的表现与防治问进行讨论
一 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神经症的临床表述可追溯到二千年以前,直到1769 年,苏格兰精神病学家William
Cullen 才正式提出神经症的命名本纪初,神经症的概念已在西方广为流行,并传入中国
近几十,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又取消了神经症的称,而是按照各种亚类疾
病来命名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仍在使用神经症的命名,并提出了下列诊
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后述神经症综合征之一为主要临床相:痞症性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轻度
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其
他神经症症状或上述症状的混合;
2.严重程度标准,因上述症状造成至少下述情况之一: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无法
摆脱精神痛苦,以致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持续病程至少3 个月(除癌症或惊恐障碍外);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等疾病
我国神经症的分类是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来进行的,分为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
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癌症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的
共同特征除了上述诊断标准所列项目以外,起病常与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有关,患者具有
一定的人格特征,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完好,主动求治,人格完整,适
应现实社会能力良好
神经症是临床门诊中常见的疾病,全国流行学调查,患病率为22.21%,精神科门诊中神经
症占50%,内外各科就诊者中神经症占9.5%,由于患者主动求治,自知力完好,心理咨询
门诊接待的对象多为神经症者国外学者调查,神经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1%,远远高于精
神病的1.7%患病率
2
神经症的评估除了临床诊断以外,可以应用量表评定方法进行筛查,常用的有
SCL-90,SAS,SDS 等,这些工具在后面陆续介绍此处介绍WH0 提供的神经症筛选表,
该表由Gooper 从PSE 的神经症症状项目中概括出10 个问题,属于他评量表,用于欧洲等
地区的社区筛查神经症病人,我国学者将此修改为12个问题,国内使用取得较好的信度和
效度,参见表6 一10
表6-1 神经症筛选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职业 日期 编号
指导语: 我想知道近一个月你的心情,怎么样?首先我想问问你健康方面的一些问题,特
别是近一个月左右,你注意到自己有哪些方面变化?"
无 轻 重
1.近来有什么事情使你烦恼吗?当你想做什么事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些烦恼丢开不想它? 0
1 2
2.你头痛吗?有没有全身不舒服的感觉或短暂的不适?以及身体不固定的地方出现轻微的
疼痛? 0 1 2
3.近来你是不是特别容易烦躁易怒? 0 1 2
4.最近你是不是对什么事情特别神经过敏紧张焦虑或害怕?你是不是躲避使你紧张害
怕的事? 0 1 2
5.你近来考虑问题是不是和平常一样头脑清 楚精神集中?0 1 2
6.近来你有没有觉得情绪非常低落心情沉重?是不是对工作或其他事情觉得没意思, 不
感兴趣?0 1 2
7.你的饮食和睡眠好吗? 0 1 2
8.近来你与别人交往时是不是缺乏自信心?和别人接触时你是不是觉得特别不自在? 0 1 2
9.你明知自己已经做完了的事,是不是还得反复检查?这种反复检查是由于你忘了吗? 0 1
2
10.你是不是很容易疲乏无力?你有没有精力不足或精疲力竭的感觉? 0 1 2
11.你是不是常有晕倒或情感爆发? 0 1 2
3
12.近来你还有什么别的不舒服? 0 1 2
总分: 评定者:
备注:
上表中,第13 4 题筛选焦虑症,第三5 7 10 题筛选神经衰弱,第6 题筛选抑郁症,第8
3 题筛选强迫症,第11 题筛选癫症,第12 题作为补充各类神经症筛选阳性的最低预报分
为2 分评定者若不是精神科医生,可按照筛选表上的问题询问被评对象,不加解释
二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使大脑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表现出易兴
奋易疲劳睡眠障碍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病情迁延,时重时轻,病情波动,
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神经衰弱是神经症中最多见的一类,也是精神疾病中名声最好昕
最易被患者所接受的一种疾病全国流行学调查,患病率为13.03% ,多见于机关干部和
教师等脑力工作者和毕业班学生,常常导致他们工作和学习困难
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有:脑力易兴奋,回忆联想增多,学习工作不专心,对光和噪声敏
感,易激惹;脑力易疲乏,工作和学习时间稍长,就感到头胀头昏和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掌握不住书里的中心内容,记忆差,学习活动效率下降,有力不从心感;头胀痛或紧张性头
痛,无固定部位,有恶心,无呕吐,学习时头痛加剧,如果情绪松弛或经过充分休息,头痛明
显减轻;睡眠障碍,出现入睡困难,难以睡熟,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梦多,因恶梦而苦恼;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多汗,厌食,便秘,腹泻,尿频等;继发性反应,过分
关注自己的症状,产生疑病,焦虑不安,使症状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心理因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病因如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
考试压力大,学习目标超过实际能力,人际关系紧张,竞争激烈,亲属死亡和生活受挫等
社会心理因素会否致病,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强度和作用的时间,还与个人性格有关患
者的性格特点是:胆怯,自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任性,急躁,自制力差
我国提出的神经衰弱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即有症状,妨碍学习生活或社交,无法摆脱痛苦,主
4
动求医,病程至少3 个月
2.以脑功能衰弱症状为主,有后述症状的三项:衰弱症状,脑力易疲劳,没有精
神,感到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脑力工作效率下降,体力也易疲劳;情绪症状,
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有轻度焦虑和抑郁;兴奋症状,感到精神易兴奋,回忆和联想增多,
伴有不快感;肌肉紧张性疼痛,头痛,股体肌肉酸疼;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
不解乏,睡眠感丧失,夜间不眠,白天打磕睡
3.排除其他疾病存在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具有易感素质或一定性格特征将
有助于诊断
神经衰弱宜以心理防治为主,辅以理疗药物治疗等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引导
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找出病因,排除焦虑情绪,增强自我克服疾病的信心还要合理安排
生活作息制度,坚持锻炼,参加文体活动,建立合适的学习工作目标,克服和纠正不良性
格缓解升学就业压力,减轻学习负担,调整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提供合理的膳食营
养,均是预防神经衰弱的重要措施
对神经衰弱患者可使用安定等药物取得一些心理效应,施行生物反馈认知疗法也有
疗效我国学者曾用悟践心理疗法和森田疗法治疗神经衰弱患者,获得较好疗效悟践,
心理疗法的前身是快速综合疗法,由我国学者李心天等人在50 年代运用治疗神经衰弱患
者,治疗的核心是使患者对疾病能正确认识,即认识神经衰弱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对生活事
件不能正确认知和评价,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发病,大脑元器质性损害;通过治疗,让患者
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状态的治疗活动,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消除衰弱症状该法总疗程4
周,每日治疗半天,分三阶段:一是认识疾病,消除焦虑;二是消除病因,恢复健康;三是通
过调整生活制度和锻炼巩固健康该疗法治疗大学生神经衰弱疗效达100% 森田疗法由
日本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 年始创,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恐怖症等神经症的治疗
森田认为神经衰弱是患者假想主观臆断的,患者具有疑病素质,由于精神(如感觉注意
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某种感觉越来越过敏,形成精神内部冲突治疗的原则是任其自然,
为所当为对症状和情绪变化完全服从,放弃抗拒,就会消除精神内部冲突,切断精神交
互作用,以消除衰弱症状如睡眠者,越企图赶快入睡,就越难人睡,如果任其自然,不强求
人睡,由于睡眠的本能会自然人睡为所当为是要求患者该做什么事就继续做,不受症状
所困扰住院森田疗法总疗程一月,分四阶段:一是绝对卧床期,隔离患者,使其对症状听
之任之,逐渐安静,产生生活欲望;二是轻工作期,让患者白天到户外做轻微活动;三是重
5
工作期,让患者读书,劳动,体验工作的愉快;四是生活训练期森田治疗有住院和门诊多
种形式,住院治疗有利于患者从原环境的惰性状态中脱离出来,通过病友之间的相互交往,
写日记和体会,加上医生指导,可使症状很快消失我国许多学者运用森田疗法治疗神经
症患者,并使治疗方法不断完善和深化,取得可喜的疗效
以下是神经衰弱实例(肖水源,1989):
某男,35 岁,教师,因失眠精神差易疲劳来就诊患者4 年前因感到工作压力大而
开始失眠,表现入睡困难,每晚要2~3 小时方能入睡,睡后极易惊醒,轻微响声都不能忍受,
梦多,白天昏昏欲睡,不能坚持上完一节课,记忆力和学习效率下降,一看书便心烦意乱,
印象不深,熟人的名字有时也叫不出近3 个月来头昏,头痛,眼花,情绪急躁,常因小事叹
息不已患者病前性格多疑敏感,不果断,易急躁,自信心低,情绪不稳检查时患者对稍
强的光线或一般噪声不能忍受,无其他障碍表现,认为自己的疾病非常顽固,难以治愈,甚
为着急,主动诉述病情,求治心切根据前述诊断标准,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三 癔症
癔症(hysteria)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子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创立了
子宫游走学说,认为癔症是因为子宫迷恋异性而四处游走中世纪时认为癔症是鬼神
附体,19 世纪后认为易被催眠的人多患癌症癔症是精神疾病最古老的病名之一,由心理
因素或暗示自我暗示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短暂的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包括
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而没有相应的器质性基础,可用暗示疗法使症状消失
我国癔症的患病率为3.55%,女多于男,青少年有群体爆发的报道癔症的临床表现有二类:
一类是躯体症状,又称转换症状,如突然双目失明或弱视,出现视觉障碍;突然失去昕
力,出现暂时性耳聋;偏侧感觉麻木或过敏,但不符合神经分布区域特点;出现抽搞发作,
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四肢抖动,呼吸急促,扯头发衣服,表情痛苦;瘫痪,不能站立或行走;
失音或缄默,口吃耳语和声嘶,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思想
二类是精神症状,又称分离症状,如情感爆发,突然尽情发泄,哭笑,吵闹,扯头,撕衣,
撞墙,打滚;出现意识障碍,缓慢晕倒,情感丰富,行为夸张,有表演色彩,有问必答,答案
近似正确;遗忘,不能回忆某段经历;神游症双重人格和附体体验也会出现
我国多次有学生群体癔症爆发的报道,多半是由于迷信和文化教育落后的原因,对疾
6
病恐惧,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而发病如某校152 名学生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接种前
老师对学生说: 疫苗接种后可能有头痛头晕等反应,接种后30 分钟内不要离开教室"
这种关怀成为一种不良暗示结果诱发108 名学生群体癔症发作,纷纷出现头晕头痛恶
心胸闷哭闹肢体麻术等症状
癔症的病因与心理因素相关,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惊恐羞愧窘迫悲伤的精
神刺激常常是直接病因,也可通过触景生情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学校群体癔症发作
常常是因为考试太紧张,教师的不良暗示,以及迷信疲劳和体弱等因素所致患者的性
格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情感丰富,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喜欢表现自己神经
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和遗传因素均为可能病因由于癔症可以模拟任何疾病的症状,因此诊
断要十分慎重我国提出的癔症诊断标准是: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表现有后述情况之一:分离性遗忘症以阶段性或事件性遗忘为主,不具有器
质性遗忘的特点;分离性漫游症,白天离家出走,无目的,开始和结束突然,元明显精神异
常,有身份觉察障碍,事后遗忘;分离性身份障碍,急起的身份觉察障碍,对周围环境缺乏
充分觉察,元幻觉妄想;癔症性精神病,反复出现幻想性生活情节和片段幻觉妄想神游症
等,病程持续数周,或有躯体障碍,自知力不充分;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肢体瘫痪,失
音失明耳聋等;其他癌症形式
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4.排除其他疾病
癔症可通过暗示方法来协助诊断,如能通过暗示诱导使症状复制,又通过暗示使症状消除,
则有助于诊断癔症
癔症预防上要排除一切不良的心理因素和暗示,从小培养良好性格治疗上首选心理
疗法,关心患者,取得信任,要让患者认识本症的非器质性和可以治愈的性质消除疑虑,配
合治疗要寻找病因,加强心理训练,安排好生活制度,促进身心健康暗示治疗是消除症
状的有效方法,可通过言语暗示或示范来矫治群体癌症;另外,运用针灸电针注射安慰
剂理疗催眠药物等方法均可收到良好的暗示效果有人对普通暗示无效的癔症患
者实施麻醉分析,即以硫喷妥销或阿米妥0.25 克溶于5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溶液
50cc 中,缓慢静脉推注,使患者处于浅催眠状态下,以提高其暗示性,促进疗效
下述是癔症实例(张亚林,1990):
7
某女,29 岁,工人,主诉阵发性暴怒,捶胸撕衣,咬人毁物,嚎哭呻吟,狂跑乱奔,每次症
状持续一至数小时后缓解,反复发作9 年患者热心助人,遇红白喜事就去里外张罗,俨然
东道主一般,喜欢说三道四,惹人讨厌,人际关系较紧张,自己生孩子时竟无相好探视,万
分委屈,产褥期间临时工作被解除,闻讯后双眼凝视,片刻后开始抽泣,然后骤停,掀开被
子,扔下婴儿,从床上一跃而起,狂呼乱叫,冲出门外家人劝阻时,患者一反弱不禁风之常
态,怒发冲冠,拳脚并用,碰撞撕咬,被关进房内后,捶胸撕衣,哭天叫地,以头撞墙,后伏床
痛哭,昏昏入睡其后多次发生此类症状,均因鸡毛蒜皮小事而引发,尤其在众人围观时,
患者怒不可遏,顿足叉腰,唾沫四溅患者素来性格急躁,好说好动,爱唱爱跳检查时患
者言谈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未发现明显精神障碍
根据上述症状,可诊断为瘾症性精神障碍对此患者实施了诱导疗法",以乙醚
0.5cc 静脉注射,暗示患者闻到特殊气味后症状即可发作;待发作高峰期过后,用适量蒸馆
水胸前皮内注射,言语暗示病已根除,发作即可停止此法主要是利用了患者的易受暗示,
性,让他信服医生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取得好的疗效
四 焦虑症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和紧张情绪障碍为主,伴有植物神经系
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为特征我国焦虑症患病率为1.48% ,占精神科门诊病人的6%~27%,
占心脏病门诊病人的10%,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在20~40 岁
焦虑症患者的焦虑与正常人的焦虑不同,它往往指向未来实际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
或危险,焦虑紧张之程度常常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
焦虑症的病因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精神内部冲突所致,在儿童时期就有冲突体验,
继而被压抑,成年后在某种条件下又唤起有人认为焦虑症可能有特殊的生物学基础和遗
传倾向,亲属患病率为15%,一般居民只有3%,单卵双生同病率为41%,双卵双生只有4%;患
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乳酸分泌增加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现出急性的焦虑症,又称惊恐障碍,发作时有
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四肢发麻出汗发抖,患者惊恐
万分,似乎死亡迫近,大声呼救,发作时间1~20 分钟,有时达数小时,可反复发作多次二
是表现出慢性焦虑症状,又称广泛性焦虑,是焦虑症的主要类型,患者表现出心理障碍症
状,对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危险和坏结局总感到担心不安和害怕,虽认识到这
8
是祀人忧天,但不能控制,颇为苦恼,容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
患者还有躯体症状,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口干恶心胀气腹泻呼吸加快心动过速
尿频月经不调阳萎面色潮红等慢性焦虑症还有运动症状,如紧张性头痛肌肉紧
张或强直手震颤睡眠障碍有恶梦多数焦虑症有较好的预后
我国提出的焦虑症诊断标准按临床表现分两部分,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一个月内至少有3 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而持续一个

3.惊恐发作符合后述4 项: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者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
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发作表现为
强烈的恐惧,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还往往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怖失控
感等痛苦体验;发作来得突然,10 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 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
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
4.排除恐怖性神经症和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除了与上述第1 4 条标准相同外,主要是以持续的焦虑为原发症
状,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

在心理咨询门诊和群体调查中,可以使用评定量表来对焦虑症者进行筛查这类评定量表
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SAS 由Zung 氏1971 年编制,含20 条目,4 级
计分,可以自评,也可他评,一次评定约10 分钟,使用简便参见表6 一2:
表6 一2 焦虑自评量表(SAS)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20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
期的实际感觉,在适当的空格处划一个钩,每一条文字后有四个空格,A 一没有或很少时
间;B 一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 一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E-由工作人员评定
A B C D E
l.我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或着急 口 口 口 口 1 口
9
2.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口 口 口 口 2 口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口 口 口 口 3 口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口 口 口 口 4 口
5.我觉得一切都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口 口 口 口 5 口
6.我手脚发抖打颤 口 口 口 口 6 口
7.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口 口 口 口 7 口
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口 口 口 口 8 口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口 口 口 口 9 口
10.我觉得心跳得很快 口 口 口 口 10 口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口 口 口 口 11 口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口 口 口 口 12 口
13.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 口 口 口 口 13 口
14.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口 口 口 口 14 口
1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口 口 口 口 15 口
16.我常常要小便 口 口 口 口 16 口
17.我的手脚常常是干燥温暖的 口 口 口 口 17 口
18.我脸红发热 口 口 口 口 18 口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口 口 口 口 19 口
20.我做恶梦 口 口 口 口 20 口
吴文源,1993) 总粗分: 标准分:
表中第5 9 13 17 19 题为反向计分,A B C D 四级分别评为432 1 分,
其余题为正向计分,分别评为123 4 分将20 题的得分相加,即为总粗分,通过下式可换
算成标准分:
标准分=粗分1.25
中国正常人1158 例测定的结果,总粗分均值为29.78 10.07,总粗分的正常上
限为40 分,标准分为50 分
对焦虑症可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要让患者认识该病的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的性质
消除疑虑,去除病因,正确安排学习生活,劳逸结合,患者不宜全休在家,否则会加重焦虑
10
可应用催眠 松弛疗法,气功太极拳等有一定防治效果药物治疗上主要应用抗焦虑药,
如安定类,对伴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丙眯嚓阿咪替林多虑平等
以下是焦虑症实例(郝伟,1989):
某女,35 岁,保育员,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心悸怕疯和怕死10 个月患者
婚后多年不孕,曾做诊断刮宫,术后出现阴道流血,听同事说有癌症可能,更加恐慌,气促,
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出现失眠烦躁易激怒表现,3 个月后症
状加重,出现发作性极端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自
觉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后来症状加重,间歇期不明显,
整日惶恐不安,有明显自杀企图,同时又怕死,不愿就诊,不让爱人安睡,怕听收音机和看
电视,严重时撕扯头发,捶胸顿足,在地上打滚,完全丧失工作和操持家务的能力,生活难
以自理患者病前性格急躁,易激惹,好强固执,好攻击,心胸狭窄,多疑多虑,做事犹豫不
决检查中患者呈恐慌貌态,不能安静,动作多,搓手顿足,来回走动,自知力充分,求治心
切根据上述表现,可诊断为惊恐障碍和广泛焦虑症
五 恐怖症
恐怖症(phobia)是指在某种特定事物处境或与人交往时而发生强烈恐惧感,主动采
取回避方式来解除焦虑不安患者明知恐惧不对,又无法控制,为此焦虑不安,影响正常生
活我国恐怖症患病率为0.59%,女多于男,发病年龄多在20 岁左右
恐怖症的病因有很多,遗传与素质因素是有作用的,患者的性格多为胆小害羞被
动依赖焦虑等,从小多受到母亲的过分保护,早期的不良体验促发心理冲突的不良
生活事件父母或他人的示范与影响等都是可能病因恐怖症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单纯型恐怖症,常见于儿童,如恐惧黑暗动物或高处等;二是广场恐怖,恐怖公开场
合和人群聚集的车站市场和影院;三是社交恐怖,在社交场所局促不安,如对视恐怖学
校恐怖等
我国提出的恐怖症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有回避行为;知道恐怖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若
11
恐怖对象为某些特定环境,如高处广场闭室黑暗和拥挤的场所,称为场所恐怖症;若
恐怖对象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称为社交恐怖;若恐怖对象为某些特定物体,如动物鲜
血尖锐锋利物品,称为物体恐怖症
恐怖症的治疗可采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和肌肉松弛训良等,这些技术将在后章介绍
抗抑郁药用于解除焦虑和抑郁有效短暂,仅作为配合行为治疗的手段
以下是恐怖症实例(张亚林,1989):
某女,23 岁,未婚,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已3 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1 年患者
从小举止谨慎,善于自制,常常因某飞考试未得第一或未受表扬而怨人或自责19 岁进入
某中专,良妒他人,常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某日上课,发现?青年教师似乎老
是注意自己,不禁浮想联翩,心慌脸红,师生见面教师若无其事,患者却面红耳赤,言行失
措,后来发展到与同学相处也不自然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交谈,办公桌面壁而放上下
班避免与人同行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在同一城市,却多鸿雁往来;向往花前月下相
互依偎,每次下定决心后又马上心慌脸红,以至勇气全消;偶应赴约,总是故意姗姗来迟
一次上男方家赴宴,几天前就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到男方家中见到公婆后,顿觉头昏
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家人以为护暑送来医院就诊此后,羞见一切外人,常常托辞病
休在家,比免交往检查中患者无特殊表现,自知害怕毫无必要,但事到告头又紧张不已,
对此百思不解,苦恼不安,迫切求治根据上述表现,可诊断为恐怖症
六 强迫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
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我国
强迫症患病率为0.3% ,占精神科门诊的0.1%~2%,发病多在16~30 岁,脑力劳动者多
在强迫症的各类病因中,社会心理因素起诱发作用,如工作和生活环境变换要求过
分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怀孕紧张亲人去世政治冲击和濒临破产
等,使患者谨小慎微,遇事犹豫不决,反复思考,忧心忡忡,促发强迫症状强迫症还表现出
一定的遗传素质和人格特征,亲属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人格特征为:胆小怕事优柔
寡断过于细致严肃古板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等等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大类强迫观念有:强迫性怀疑,反复
12
锁门,反复查对;强迫性回忆,对一些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但无法摆脱;
强迫性穷思竭虑,无休止思索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分男女;强迫性
对立思维,脑中出现对立思想,读到战争,,,想到和平" 强迫动作有:强迫性洗涤,如
反复洗手洗澡,明知已清洁,无法控制;强迫计数,见到电线杆窗栏楼层就要计数,否
则会感到烦躁;强迫性仪式动作,以此象征吉凶祸福,如某患者进门总要先进二步,再退一
步,表示父病能逢凶化吉,不做这些动作会焦虑不安
我国提出的强迫症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以强迫思维表现为主的有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
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以强迫动作表现为主的有
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仪式化动作等
3.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
对强迫症可采用行为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橡皮圈弹击手腕 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分析人格缺陷,减少焦虑,增强信心药物上用丙咪嗦对控制强
迫症状有特殊疗效有人提出以强迫观念为主者(obsession)首选药物治疗,以强迫行为
为主者(compulsion)行为疗法有效
下述是强迫症实例(张亚林,1989):
某男,19 岁,高中生,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要的事反复想,不该做的事想
去做,因而自觉痛苦紧张已3 年患者从小懂事守规矩,15 岁后频繁手淫,暗中自责;对担
任学生干部十分矛盾,既怕耽误学习,又怕辜负老师,冥想苦思,通宵不眠,每天晨4点起床,
夜12 点就寝,常常手捧书本,思想却云游四方,自称该记的记不住,该忘的忘不了,做
事小心缓慢,吐痰时瞻前顾后,提水时小心翼翼,偶尔给别人鞋上溅了几滴水,于心不安,
非要替别人擦干净;去邮局取款反复核对钱数,关灯锁门均需几次验证,书桌衣箱清理再
三,自感多余,但非如此心不得安;某日还一妇人家的水桶,客气地说了声麻烦您了,
后在回家途中感到应该说谢谢您而不是麻烦您",便回头去找妇人更正,又觉得此
事荒唐,一直耿耿于怀;患者在日记中记载:6 今天不小心踩了一块晒在操场上的水泥预制
板,碰坏一角,长10m,宽18m,厚4m,我不是有意的,打听一中午,还未找到主人是谁......
一个半月后,临近考试,有些事仍放心不下,水泥板的主人一直下落不明,更糟糕的是水泥
板已经被抬走了,不说声对不起,我心里总不能平静......最好在校门口贴张纸条,打听
13
谁是水泥板的主人......"根据上述表现,可诊断为强迫症
七 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持久的情绪抑郁,
程度较轻,病程迁延患者具有持久性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
睡眠障碍,无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抑郁症表现,日常生活学习元明显异常,有自知力,主
动求医我国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为3.11%,占精神科门诊的5%~10%,多见于女性
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社会心理因素是有影响的,如夫妻争吵亲人分
别意外伤残工作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等;患者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征:情绪低落寡
言少语喜欢思考精神不足凡事看得悲观,回忆过去谴责自己,展望未来缺乏信心,面
对现实困难重重有人认为不良的认知模式在抑郁性神经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躯体疾
病也有影响,如癌肿和血液病患者易产生担心或焦虑情绪患者体内的生化物质有所改变,
如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胶减少
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抑郁情绪,程度轻,患者描述症状生动具体,如主诉
心情不畅消沉沮丧,看周围一片暗淡,对工作元兴趣和热情,有些患者有轻生念头患
者学习生活工作受影响不明显,常常被人认为是思想问题来进行教育有的患者以躯
体症状表现为主,如头背四肢痛,查不出原因,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胃部不适腹泻
便秘和失眠等
我国提出的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久的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相,伴有后述症状中的三项:兴趣减退,但未消失;
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
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和支持;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
重;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治,希望能治好
3.无后述症状中的任何一项: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早醒和症状晨重夕轻;严重的内疚
或自罪;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不止一次自杀未遂;生活不能自理;幻觉或妄
想;自知力缺损
4.病程至少2 年,在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时间心境低落,如有正常间歇期,每次最长不超过2
个月抑郁性神经症也可应用量表评定方法来筛查这类评定量表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
14
抑郁自评量表(SDS) S 凶由Z 吨氏1965 年编制,含20 条目,4 级计分,可以自评,也可他
评,一次评定约10 分钟,使用简便参见表6-3:
表6 3 抑郁自评量表SDS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20 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
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空格处划一个钩每一条文字后有四个空格A 没有或很少
时间B 中分时间C 相当多时间D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E 由工作人员评定
A B C D E
1 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 口口口口 1 口
2 我感到早晨心情最好 口口口口 2 口
3 我要哭或想哭 口口口口 3 口
4 我夜间睡眠不好 口口口口 4 口
5 我吃饭人像平时一样多 口口口口 5 口
6 我的性功能正常 口口口口 6 口
7 我感到体重减轻 口口口口 7 口
8 我为便秘而烦恼 口口口口 8 口
9 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口口口口 9 口
10 我无帮感到疲劳 口口口口10 口
11 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楚 口口口口11 口
12 我做事情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口口口口12 口
13.我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 口口口口13 口
14.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口口口口14 口
15.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 口口口口15 口
1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很容易的 口口口口16 口
17.我感到自己是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人 口口口口17 口
18.我的生活很有意义 口口口口18 口
19.假若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口口口口19 口
15
20.我仍旧喜爱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 口口口口20 口
(吴文源,1993)总粗分:标准分:
表中第三5 6 11 12 14 16 17 18 20 题为反向计分,A B C D 四级分别
评为4 3 2 1 分,其余题为正向计分,分别评为123 4 分将20 题的得分相加,即为
总粗分,通过下式可换算成标准分:
标准分=粗分1.25
中国正常人1340 例测定的结果,总粗分均值为33.46 士8.55,标准分均值为
41.88 10.57 分,SDS 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 分,标准分为53 分
抑郁性神经症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要强调心理预防,解除患者的心理负荷,调整社
交关系,消除心理应激源,创设健康的外部环境,从小培养开朗健全的个性,亲属患有抑
郁症须积极治疗,对自杀者作好监护治疗上使用丙咪嚓等抗抑郁药,要注意副反应,服药
遵从医嘱我国学者应用坠Ck 认知疗法治疗患者,指导病人进行自我监察,安排好行为活
动,辨认特殊思想,在改变不良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信心的活动程序,配合松弛训练,
结果表明,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下述是抑郁症实例(郝伟,1989):
某女,25 岁,抑郁寡欢兴趣降低自卑烦躁疲乏无力7 年开始是头昏注意
力不集中入睡困难,随后心情经常抑郁沉重,感到脑子不顶用,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药
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临近高考时更加烦躁,易激惹,学习力不从心,每天看书10 余小时,收
效甚微,考试前头痛欲裂,通宵不眠,食欲不振,时有呕吐;后高考落选,设法摆脱抑郁情绪
而转学复读,第二次高考又以2 分之差落选,怀疑人活在世上没有意义,拼搏得不偿失,不
愿再读书,整日呆在家中,怕见熟人,羡慕古代隐士,曾萌发削发为尼的念头,遇到一点不
顺心的事就万念俱灰,几次企图自杀,但又觉得死了太可惜患者性格内向,孤独少语,胆
小怕事,爱思考,多愁善感,喜读诗歌和小说,常为古人担忧落泪患者无幻觉妄想和自罪
自责表现,求知心切,自知力充分对这一典型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实施了认知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发掘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坚持记日记,改变认知系统,经半年治疗,抑郁情绪
有所改善
八 疑病症
16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指过分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或某一类器官异常,
尽管临床检查无证据,仍认为患了某病, 伴有焦虑不安患者主动四处求医,反复检查,工
作和学习生活无明显影响本病患病率为0.15 ,发病年龄男性40 岁女性50 岁居多
疑病症的病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改变子女离别朋友交往少孤独缺
乏安全感;医源性的因素有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多疑,诊断不确切,滥
用检查,造成病人怀疑;部分病人在躯体病后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生疑素质因素和人格特
征也有影响,家族成员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
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等;男性患者多有强迫人格特点,女性患者多
有癌症人格特点
疑病症主要表现为疑病症状,患者感觉身体某部位敏感度增加,过分关注,部位不恒
定,描述不清;有的患者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但实际病变并不存在患者要求做各种
检查,要医生同情他,认为检查有误,为此担心忧虑,惶惶不安,苦恼2/3 的疑病症患者出
现疼痛症状,常见部位是头下腰部等,疼痛描述不清,甚至主诉全身痛,虽查无实据,仍四
处求医有的患者表现出多种躯体症状,如口内特殊气味,恶心,吞咽因难,反酸,胀气,腹
痛,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担心血压上升,还有少数患者怀疑自己五官不正,鼻子乳房形
状异样,或体臭和出汗
我国提出的疑病症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表现后述至少一项: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
度与实际健康情况很不相称;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牢固的
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
4.排除强迫症抑郁症等其他疾病对疑病症主要实施心理治疗,不挑动患者的症状,不
要强迫患者承认疑病不可信,重在改变不良认知,认识本病的非躯体性性质;催眠和暗示
治疗可获得戏剧性效果,但若失败,会增加以后的治疗困难环境转移生活方式改变
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均有一定作用安定等药物治疗可消除焦虑抑郁失眠症状
以下是疑病症实例:
某男,26 岁,突发左侧头颈痛左半身不适伴心慌失眠烦躁7 个月来就诊患
者因其兄精神病复发外出不归,感到精神压力大,一日晚,突然感到一股气从胸部往上
17
冲,直达左侧头顶部",当时头痛,左颈活动受限,左手足发麻,认为是脑冲血或心脏
病,后去医院就诊,未见异常,回家不放心,查阅医书一无所获;后来自感头颈痛和胸痛
加重,多次反复去各家医院就诊,做了透视脑电图心电图超声波纤维胃镜等十几
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性格较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检查中患者有明显的疑病观
念,希望医生不要隐瞒病情,因病得不到确诊而忧心忡忡患者求治心切,希望早日确诊
根据这些表现,可诊断为疑病症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成瘾行为传统上是指药物依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关注的成瘾行为大大
扩展,如吸毒吸烟酣酒赌博等显而易见,这里所指的成瘾,不仅涉及到人的生理,
也涉及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宗教信仰讨论这些广博的领域是现代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问题本章将阐述成瘾行为与药物依赖的病理机制和危害,介绍几种常见的成瘾药物,再
讨论酒瘾和吸烟的问题,最后分析赌博行为的发生机制和控制
一 成瘾行为与药物依赖
成瘾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健康,也危害家庭和社会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看,成瘾行为是
人们对精神应激的一种应对方式,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传统上,成瘾行为是指个体
出现强烈地被迫地连续或周期地求得某种有害物质的行为,它不是出于医疗需要,其目
的是取得或维持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或避免停用时的痛苦,为此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1964年推荐用药物依赖"一词来取代过去的成瘾性"和习惯性"术语,
其定义是指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
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
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感
导致成瘾的物质有毒品烟酒和某些药物等,它们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
神活动,所以又称为精神活性物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 一2R)中将药物依赖命
名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如下:
1.有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证据,其用量和使用时间足以引起精神障碍
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出现心理或生理症状,行为改变,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
征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障碍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和人格改变等,且有理由推断精神
障碍由精神活性物质所引起
18
3.社会功能下降
CCMD 一2R 提出的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是:
(1)有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历史
(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和耐受性,至少有后述情况之二项:不能摆脱使用这种
物质的欲望;寻觅这种物质的意志明显增强;为使用这种物质而经常放弃其他活动和爱好;
明知这种物质有害仍继续使用,或为自己诡辩,想不用,但做不到或反复失败;使用时体验
到快感;对这种物质耐受性增大;停用后出现戒断综合征
CCMD 一2R 提出的戒断综合征"诊断标准是:
(1)有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史
(2)在停用或少用这种物质后至少出现后述精神症状的三项: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烦
躁易激惹等;意识丧失;失眠;疲乏倦睡;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
判断力减退;幻觉或错觉;妄想;人格改变
(3)伴有后述躯体症状或体征至少二项:恶心呕吐;肌肉或身上各处疼痛;瞌孔改变;流鼻
涕淌眼泪或打哈欠;腹痛腹泻;燥热感或体温升高;严重不适;抽搞
与药物依赖相关的概念还有物质滥用,是指非医疗用途的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
质,明知它会引起身心损害,仍不能停用或少用;使用该物质造成人的社会和职业功能损
害;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往往采用自身给药的形式可见物质滥用和药物依赖有所区别,
常常是药物滥用后引起药物依赖
药物滥用的病理心理机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多数观点认为,药物滥用与药物本
身性质和作用有关,任何人都可以习得这一行为,并导致对药物的依赖性,人的不良心理
状态和人格因素与药物滥用相互影响,造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生物学原因的研究不断
深入,50 年代的动物实验证明,动物脑内存在一种偷快中枢或强化区,弱电流刺激该区域
可以产生一种奖赏 效应,如使小鼠疯狂地踏压开关杠杆连续自行施行刺激;60 年代
后的实验表明,控制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和丘脑下部可能是奖赏系统的中枢所在;药物是
通过两种不同机制使人产生药物滥用苯丙胶可卡因等兴奋性药物可激活脑的奖赏系
统,而镇静催眠药物可抑制脑的惩罚系统,二者产生同一效应,使药物滥用行为保持
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某些药物能够提高脑内多巴胶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引发欣
快感药物滥用还和个体的生理状态以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如血缘亲子之间的嗜酒行为密
切相关
19
药物造成的身心依赖和断药后的戒断反应不仅说明药物本身性质和作用对人的影响,
也反应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人调查初始吸毒者的心理动因,发现患者易接受暗示顺
从模仿和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从好奇开始,并以此来反抗家庭和社会;不良的社会文
化传统习俗和观念也会成为青少年吸毒的动因,如烟和酒这些合法毒品,,在青少年中
一直很有市场,人数不断增多有人认为,初始吸毒是一种心理一社会传播过程,是成
瘾生涯中的蜜月期",吸毒的根本动因是社会传播问题人存在心理冲突后会借酒浇
愁",或发现毒品这个新大陆,一吸而不可收人的不良人格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过度
敏感性格脆弱等均是吸毒的潜在根源,有人还提出酣酒者人格',和吸毒者人格',这
样的术语来描述患者的人格特征
药物滥用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人健康的最危险因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
吸毒人数达4800 万,另有几亿人变相吸毒,滥用药物;80 年代吸毒直接造成10 万人死亡;
每年因烟草造成尼古丁中毒而死亡的人数达250 万,酒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
药物" 药物滥用对机体有直接毒性作用,造成个体急性和慢性中毒,导致多种躯体疾病
性病和遗传疾病,严重摧残青少年身心,使他们心理变态,人格扭曲,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成为全球性的瘟疫吸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危害
自身健康,也危害下一代吸毒成瘾导致性格异常,自我概念削弱,自控能力降低,社会焦
虑感增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易发生攻击行为流氓行为和性犯罪活动;为了购买毒品,
常常顿家荡产,沦为盗窃诈骗赌博分子;吸毒成瘾还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直至衰竭死
亡;吸毒还会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危及全社会健康和安全
一旦染上吸毒,较难控制由于毒品的性质和作用,任何人都可能习得这一行为,并产
生依赖性,因此要强调预防目前初始吸毒的年龄越来越低,儿童青少年是高危人群,他们
生性好奇,容易接受不良的暗示,顺从坏人的引诱,相互模仿,对政府的禁令和家长的劝说
有逆反心理,吸上一两次后不能自拔而上瘾要加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禁毒教育,通
过立法禁止毒品的生产销售和滥用,搞好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对已成瘾者,要采取坚决
的戒毒措施,施行住院治疗和行为矫治
二 常见的成瘾药物
根据药理学特性,可以把成瘾药物分为四类,中枢神经抑制剂有酒类,阿片类(吗啡
可待因),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中枢神经兴奋药有苯丙胶,可卡因,烟草(尼古丁),含咖啡
20
因饮料:致幻剂有大麻,LSD;挥发性溶剂有丙酣等现将有关成瘾药物特性列表于7 一1:
一阿片类
阿片(鸦片)是从罂粟的未成熟果荚划痕处流出的乳白色渗出物干燥制成的,含多种生物
碱,主要成分是吗啡,其衍生物有海洛因可待因人工合成的吗啡样镇痛物质包括杜冷
丁美沙翻等阿片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麻醉性镇痛药,原产于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地,
最早使用阿片的是小亚细亚西部山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公元前4000 年,阿片被称为
欢乐的植物",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cates)就开始用阿片治病,古罗马医学家盖
伦(Galen)
表7 一1 几种成瘾药物的特性
名称 躯体依赖 精神依赖 耐受性 用药方式 作用时间
吗啡 高度 高度 快 注射 3~6 小时
可待因 中度 中度 快 注射口服 3~6 小时
海洛因 高度 高度 快 注射吸入 3~6 小时
美沙酮 高度 高度 快 注射口服 12~24 小时
巴比妥类 高度 高度 较慢 同上 1~16 小时
苯二氮卓类 中度 中度 慢 同上 4 ~8 小时
可卡因 可疑 高度 快 吸入口服 数小时
苯丙胶 可疑 高度 快 口服注射 2~4 小时
大麻 无 中度 慢 口服吸入 数小时
LSD 不明 高度 快 口服注射 数小时
尼古丁 中度 中度 慢 吸入口服注射 30~45 分钟
酒精 高度 中度 慢 饮用 数十分钟
用阿片治疗癫痛蛇咬伤和抑郁症15 世纪,阿片制剂产生,称为laudanum,有赞
颂"之意;18 世纪,出现paregoric 的称谓,有安慰之意,又称复方樟脑酊1803 年,德
国化学家瑟特纳斯(Shertnas)从阿片中提取了一类生物碱,称morphine,即吗啡,在希腊
语中有睡梦之神"的意思,从此开创了使用这类药物的现代史50 年后,皮下注射器的发
明和吗啡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使用促成了吗啡滥用的流行1874 年,莱特Later 发现
21
海洛因,由吗啡乙酷化而成,药效是吗啡的4~8 倍;1893 年,英国正式开始海洛因的商品生
产,将海洛因用于镇痛和治疗吗啡成瘾,但不久发现,海洛因的成瘾性和耐受性发展更快,
副作用更大海洛因易于生产,便于携带和走私,已成为滥用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
的违禁麻醉品之一
阿片可导致人的急慢性中毒,对神经呼吸心血管胃肠道等人体组织器官都有
显著的毒理作用如抑制呼吸中枢,收缩支气管平滑肌,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身心依赖,对
药物的耐受性连续用药6~7 天后就可出现,以至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来达到从前的感受,甚
至超过致死量对心理的损害显而易见,吸食者逃避现实寻求剌激,为避免戒断症状不
断吸食和加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阿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人嗜睡,大脑麻木,产
生一种解脱感和瞬时的虚幻觉,使吸食者暂时逃避现实生活,解除烦恼和忧虑,如注射海
洛因后数秒钟就可出现飘飘欲仙感,似乎有一种暖流通过全身,并导致一种朦胧恍惚
的松弛感和满足感,此种状态只能持续2~4 小时吗啡效应中所产生初始的兴奋冲动和继
之而来的麻醉高潮,是造成精神依赖的根本动因另外,避免戒断症状带来的痛苦,是吸毒
行为保持和戒毒者再次吸毒的重要原因戒断症状在停止或减少用药后数小时发生,开始
表现为乏力,频繁打哈欠,大量流涕流涎流泪,继之出汗颤抖瞠孔扩大浑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汗毛竖起,接着胃肠痊孪,剧烈呕吐腹痛腹泻,36 小时后戒断症状加
重,全身寒冷颤抖,极度虚弱,发热脱水此时只要再次吸食阿片毒品,所有反应和痛苦
立刻烟消云散,这正是吸食者戒毒屡屡失败的原因可见毒品一旦尝试,就易上瘾,一旦上
瘾,就难戒掉,控制吸毒应重在教育和预防
(二)大麻
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中部,印度大麻中可提取大量缓和的致幻剂,吸
食后使人产生特殊的幻觉古代大麻作为一种镇静镇痛药在民间应用,我国公元前2700
年的本草纲目中有大麻用于治疗痛风风湿痛便秘精神恍惚手术止痛的记载
最早将大麻用作毒品的可能是南美的印第安巫师每逢部落祭神前,巫师让信徒饮大麻酒,
经过暗示,使人产生幻觉,以此愚弄群众,骗取财物大麻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历史只有几
百年,把它视为毒品列入管制范围只有几十年,美国将大麻的各种制剂通称marihuana 大
麻虽是人类应用最古老最广泛的药物,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麻并不具有实际的临床
应用价值,相反,它不但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麻中最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是THC,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和兴奋双向效应,能镇
22
痛 抗惊厥目前已发现人脑中存在大麻受体,它有助于弄清人体自身的消愁机制"和
人类快乐的生化机制大麻吸食者常常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变态,出现急性和慢性症状
急性精神症状分为四期:一是兴奋陶醉期,吸食大麻后产生欣快感松弛感滑稽感和梦
境状态;二是发展期,感觉过敏,对外界事物和刺激通过自身想象而扩大;三是深度幻觉期,
通过想象进入虚无缭纱的境界,出现思维障碍,身体陷入无能为力状态;四是沉睡期,经过
数小时颠倒迷离,进入沉睡,醒后仍疲劳,吐词不清或麻痹样痴呆长期吸食大麻者可引起
脑的退行性病变,损害肝肾功能免疫和生殖系统,更会造成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无动
机综合征"和去人格化",冷漠呆滞懒散,对个人仪表卫生和饮食失去兴趣,人格改
变,失去工作生活和学习能力,常常出现攻击或违法犯罪行为大麻被认为是引向他药
之路的踏板",美国青少年吸毒的发展规律是,开始吸烟酣酒,逐渐发展到吸大麻,然后
是滥用LSD,最后是滥用海洛因可卡因PCP 等吸食大麻是毒品滥用的开始,由于大麻
的成瘾性和社会危害性,要强调早期预防
(三)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可对抗惊厥
和产生麻醉作用,过量会麻痹丘脑,造成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致死镇静催眠药滥用问题的
严重程度已超过阿片类,滥用者的数量仅次于酒精滥用,人们对镇静催眠药滥用这一变相
吸毒行为没有深刻认识,许多人过量长期和习惯性使用此类药物,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
突然停药后造成焦虑失眠加重肌肉颤动抽搞等戒断症状,继而更加大剂量,用药成
瘾如一位女大学生为克服失眠,自行服用安定数年,逐日增加剂量,直至每日需服30 片
安定才能入眠滥用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为了避免停药后的身心不适,通过各种手段
获取药物,结果除了,急慢性中毒外,精神异常或人格变态甚至自杀,使个人和家庭受到伤

镇静催眠药种类很多,巴比妥类药有鲁米那速可眠硫喷妥纳等,这类药如和酒精
同时饮用,会使人迅速中毒致死由于它的毒性和依赖性大,逐渐被苯二氮卓类药取代,后
者有利眠宁安定等,它们成为临床上使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物这类药物副作用在一般
治疗量时仅为头晕困倦乏力,大剂量可致共济失调意识和精神障碍,偶见昏迷和呼
吸抑制它们也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而且与酒精和巴比妥类有交叉耐受性,如一位
副酒者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更易造成用药过量中毒要提高公众对镇静
催眠药物副作用的认识,预防这类药物的滥用和依赖
23
(四)摇头丸
摇头丸是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毒品,它属于苯丙胶一类中枢兴奋剂,是甲基安非他
明(俗称冰毒)的衍生物,英文缩写为MAD,它在西方已流行多年,80 年代初进入美国,中期
进入英国,90 年代初传人亚洲我国广州上海和深圳等地近年来查获较多摇头丸服用
后15 分钟表现出兴奋症状,精神紧张,心跳加快,出汗,眩晕,膛孔散大,坐立不安,情绪激
动,言语不住,不知疲劳,听到音乐会不由自主地摇头和摆动身体,有的出现幻觉行为失
控和无法抑制的性冲动药物作用时间可持续8 小时以上根据用药者的表现,摇头丸还
有多种别称,如快乐丸忘我甩头丸劲乐丸狂喜亚当疯药的士高饼干等,药
物多为片剂,根据药品的颜色和图案,贩毒者又将其称为蓝精灵蝴蝶鸽子小鸟鲸
鱼恐龙白天使和M 药片等这些众多的别称使药片的包装更加诡秘,难以查获服用
摇头丸显然是现代社会吸毒者吸毒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危害并不亚于吸食鸦片和大麻,应
该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帮助人们识别这类毒品的面孔和危害要从根本上控制摇头丸的流
行,尚需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三 酒瘾
酗酒也会成瘾由于酗酒者众多人们在观念上还难以接受它是一种吸毒行为酒精
对人脑组织的亲合力大,依次抑制大脑皮层脊髓延脑,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痛阂
酒精虽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不能作为镇静催眠药使用酗酒会造成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失
调,发生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已
将酒精中毒列入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一类
酒精中毒是指由于过量饮酒造成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慢性酒精中毒称为酒依赖
或酒瘾,是一种非要饮酒不可的强迫心理状态,可以连续或周期性出现1977 年,世界卫生
组织建议用酒精依赖综合征代替酒依赖,认为酒精中毒者的主要表现是对饮酒的失控,对
酒精渴求,存在戒断症状,对社会和家庭不负责任,生理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有人将嗜
酒者分为消遣型滥用型和上瘾型,这种区分仍是含糊不清的,饮酒属于何种类型,不仅仅
取决于饮酒量,而主要取决于饮酒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如产业工人
喝酒过多常被认为是消遣型饮酒,而失业者喝酒过多会被认为是酒精滥用长期饮酒者中
止饮酒后出现身体不适和戒断症状,导致两种结果:对个人,即使身体受损,也不能停止或
减少饮酒;对社会,即使面临家庭解体或失去工作,仍不能节制饮酒因此,酣酒者常常陷
24
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酒精中毒患者以酒精依赖为特征,以神经精神障碍为主,伴有机体其他脏器损害
Edwards 描述了酒精依赖综合征的六项特征:一是饮酒的强迫感,一经开始,自己不能停饮;
二是有固定的饮酒模式,间隔一定时间后必须饮酒;三是饮酒的重要性高于事业健康和
家庭;四是对酒精的耐受性增加,误以为自己行;五是戒断症状反复出现,一经饮酒,症状
立即消失;六是晨饮,这对诊断酒依赖有重要意义长期慢性酒精中毒者在突然中断饮酒
或急骤减少酒量后,会出现酒精戒断综合征,轻微的反应在饮酒后4 小时出现,如震颤兴
奋失眠出汗厌食等,有的在停酒后的12 小时内出现癫瘸样发作,严重的戒断反应是
在断酒48~72 小时出现震颤性诲妄,持续数天出现幻觉精神错乱惊厥和定向力障碍
CCMD 一2R 提出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有饮酒史,症状可推断由于饮酒或戒断所引起
3.至少出现后述症状之一: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急性中毒症状伴意识障碍,人格改变,
精神病性症状或情感障碍,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神经症样症状
4.社会功能下降
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醉酒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等数类,还会导致精
神障碍,重者出现幻觉和妄想,震颤诲妄人格衰退和痴呆等单纯醉酒又称普通醉酒状
态,是指一次过量饮酒后出现的急性中毒状态,主要表现有: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
窄,嗜睡或昏睡;情绪兴奋,言语动作增多;或情绪抑郁少语;还可出现吐词不清共济失
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或面部潮红等单纯醉酒者一般可自然恢复,元后遗症病理性
醉酒是指少量饮酒后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极度兴奋,出现攻击行为或被害妄想一般发作
持续数小时或一天,以深睡结束,醒后不能回忆过度疲劳高热患有癫痛颅脑外伤
者易发生病理性醉酒酗酒的危害因饮酒量不同而表现多样,除了急慢性酒精中毒外,
还可导致自杀和意外事故增加,导致肝硬化脑损伤智力减退心血管病和死亡率上升,
酒精还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畸形
酗酒是一种成瘾行为,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酒醉后,酒精破坏人的神经机能
和心理活动,使兴奋抑制过程发生紊乱,意识模糊,意志失调,不能自主,对各种外界刺激
失去正常反应,变得冲动易怒粗暴不能自制,还会使人放弃责任感道德感与法制
观念,发展不良的帮派交往和酒肉朋友,导致违法犯罪目前我国青少年饮酒人数有上升
25
的趋势,据调查,我国酒民1.3 亿, 小酒民"与日俱增;有报道,60%的小学生喝过酒,三分
之一的中学生会喝酒,其中女学生占一定比例,96%的中学生一年内因参加宴席喝过酒,可
见酒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什么会酗酒成瘾?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来分析在生物因素上,酒精
是致瘾源,酗酒者有很强的酒精代谢酶系统,酗酒有遗传倾向,同卵双生酗酒高于一般人
群,父母一方酗酒,子女酗酒的比例高,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发生率高出对照组的4~5倍,
家族倾向的酒精中毒者发生年龄较早,多在20 岁左右,中毒严重,需要治疗有人猜测,可
能是因为机体先天缺乏某种必要的代谢物质,以酒精来弥补;也可能是某种物质过多,以
某种方式促进了饮酒种族的因素也有影响,比如东方人体内缺少醒脱氢酶,对酒精比较
敏感,因此饮酒相对少,如果染上酒癖更容易中毒生物因素的猜测尚缺乏实验研究证实
在心理因素上,饮酒者常常是为了解除苦闷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开始饮
酒,酒精很快使人感觉不到紧张和恐惧饮酒行为是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可增加个人的
勇气与行为能力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会给自己开酒精处方有人认为,酒精滥用和抑郁症
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关系,滥用酒精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精神病,酒精中毒是性格缺陷或
环境适应不良的结果嗜酒人格特征有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
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青少年嗜酒的心理原因还有模仿从众抗拒父母表现
独立性等,用过量饮酒来毁灭自己,惩罚父母,或表达自己长大成人的愿望
在社会因素上,不同的时代地区民俗和社会文化影响到人们的饮酒行为饮酒成
瘾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根源,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古代人饮酒,除
了药用或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中世纪阿拉伯人将酒精蒸馆法传入欧洲,酒精
被欧洲人认为是长生不老药,是治疗百病的万灵丹,称之威士忌,意为生命之泉",
借饮酒消遣作乐,在酒店进行社交娱乐活动现代社会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节日喜庆婚嫁宴请商务洽谈都免不了饮酒,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饮酒行为不断强化,
酒精的流行越来越少年龄和性别界限,在社会病理和个体精神病理的影响下,饮酒者极易
发展成为酒滥用和酒依赖尽管社会经济水平与酒的消费水平呈正比,但调查表明,酣酒
现象仍多发生在贫民区精神病院和监狱,发生在社会底层中受失业困扰的社会经济集团
和种族集团,发生在传统家庭纽带和价值标准遭到破坏或处于急剧变化的文化集团,发生
在社会高度紧张所造成的身心障碍患者身上
总之,酒瘾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酗酒的防治是棘手的工作,必须采取综合措
26
施 对急性中毒者要对症处理,服某些抗酒药物或镇静剂;对酒瘾者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如
厌恶疗法替代疗法和环境疗法等,要进行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并在全社
会建立可行的饮酒法规要从根本上消除酒瘾现象,单凭生物手段难以奏效,必须从社会
经济心理医学等多种途径入手,这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系统工程,人类还有长期的路
要走
四 烟草依赖
吸烟是一类重要的成瘾行为人类吸烟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烟草原产于南美洲,当
地印地安人把吸烟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和法病的良药1492 年,哥伦布(Colombo)探险队把
烟草种子从美洲带到西班牙,后传人欧洲和世界各地据记载,烟草约在16世纪末从福建
广东沿海地带传入我国目前全世界有100 多个国家种植烟草,烟草的销售遍及170 多个
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12 亿人吸烟,每天吸百亿支烟我国有3 亿烟民,居世界之首,占全
世界吸烟总数的1/4,男性吸烟率为61%,女性为7%,青少年和女性吸烟者不断增加,国人
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十分匮乏,烟草广告和影视人物的吸烟形象随处可见,吸烟和反吸烟的
媒体宣传和斗争绵延不断据报道,6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力开展戒烟运动,吸烟率以每
年1%的速度下降烟草商为了挽回经济损失,把烟草倾销给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地区的吸
烟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吸烟已被称为20 世纪的瘟疫",全世界每年有200 万人加入
吸烟行列,每年有270 万人死于烟草引起的疾病
吸烟的中毒症状不像吸毒那样立即表现出来,而是若干年后通过疾病的形式表现出
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有一氧化碳烟焦油和尼古丁,尼古丁是主要的成瘾物质空气中
的大量尼古丁能迅速进入脑内,并在脑内蓄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
兴奋时出现震颤和痊孪,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蠕动增加,最后很快转为抑
制一般认为,尼古丁还不能形成躯体依赖,主要表现是精神依赖,自觉效果与可卡因相似,
依赖强度比酒精弱戒烟时出现焦虑兴奋打哈欠或全身不适症状
吸烟成瘾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因素,除了尼古丁引起欣快感外,遗传因素也影响着人的
吸烟行为,如单卵双生同吸烟率为74%,异卵双生同吸烟率只有50% 性格也有影响,研究
发现外向性格成为吸烟者的可能性为内向性格的2.5 倍我国儿童青少年吸烟的人数不
断增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吸烟的认知不良,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
文化的影响吸烟者常常错误地认为,香烟是社会润滑剂,可使社交更易成功社会生活
27
更为方便',;吸烟有派头潇洒,为别人点烟是友好的举动,女性吸烟更有魅力;吸烟
可调节情绪,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好处只在吸烟成瘾的人
身上才表现出来,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吸烟是有百害而元一利对中学生的吸烟动机调查表
明, 交朋友需要消遣应付礼节享受仿效他人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吸烟与学生
的零用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父母及家庭成员吸烟等因素相关影视人物的示范作用
也不容忽视,如主角思考问题时点烟,生活受挫时借烟消愁这些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潜移
默化的影响吸烟行为还会整合进日常生活习惯中,如养成饭后一支烟的习惯研究
表明,小时候吮吸指头的人长大后吸烟易成瘾,断乳太早的人戒烟不易成功吸烟还和社
会因素相关,我国香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发达国家不断向我国倾销烟草调查表明,我
国15 岁以上男性吸烟者达61.01%,男教师和医生吸烟率均超过50%,这些众多的榜样,,
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吸烟行为增多的重要原因成年吸烟者有3/4 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的
吸烟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人类为吸烟付出的代价不可估量吸烟耗费国家和个人的
大量资金,给本人他人和社会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吸烟与几十种疾病密切相关,如肺癌
冠心病高血压弱智骨质疏松维生素缺乏等;随着人们对吸烟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吸烟还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不是社会润滑剂,,;吸烟与儿童青少年的品行问题直
接相关研究表明,被动吸烟的危害比主动吸烟更大,因被动吸烟者往往对香烟中的有害
成分更为敏感,导致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增加,视觉和嗅觉器宫发育障碍据预测,如不加
强控制吸烟,全国现有4 亿儿童青少年中约有2 亿可能染上吸烟恶习,其中将有5000万人
最终死于吸烟引起的各种疾病
控制吸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强盛的大事,尤其是青少年吸烟预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防止他们染上吸烟的恶习,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家长和
教师带头不吸烟,各级学校严格执行禁止吸烟的行为准则,影视报刊减少正面人物吸烟的
镜头,让儿童青少年转变对吸烟的错误认识,自觉抵制吸烟要建立禁烟的法规,加强全社
会控制吸烟的法制化管理,对学校影院医院车船码头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对香烟
的包装质量制订一系列的标准与规定我国已有4 个省70 多个城市颁布了在公共场所
禁止吸烟的法规,全国已有千余所学校宣布为无烟学校,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展了禁烟活
动,如北京市百所中小学开展无吸烟学校健康促进活动,,,要求全部学生掌握控烟知识,
做到在任何地点不吸烟,领导及校职员工做到不在校内吸烟,来校办事开会的各类人员
也不得在校内吸烟对吸烟者除教育外,可采取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如对他们反复强调
28
吸烟的危害,观看因吸烟导致肺癌的实物标本,配合电针和催吐药物等厌恶刺激,并使吸
烟者脱离容易吸烟相互影响的生活环境
五 赌博行为
赌博(gambling)也会成瘾赌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冒输赢钱财之险,有意识地
进行某种部分或全部由机会决定结局的游戏或类似游戏活动现代社会中,赌博行为已全
面渗透到各种文化群体各种社会阶层之中尽管赌博在我国为非法,但由于禁赌不力,
近几年地下赌博活动死灰复燃,赌博走进千家万户,赌博形式除了麻将扑克牌棋类
斗鸡外,还有电子游戏机和各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彩票奖券和炒股活动充斥着市场和街头
巷尾赌徒并非都是游手好闲之辈,各种年龄各种社会阶层的人都有,下岗职工政府
官员个体户教授学生,赌博导致的自杀跳楼他杀家庭崩解企业倒闭时有报
道,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赌博的分类尚不确定,其中有一种赌博称为病理性赌博或强迫性赌博,即非赌不可,
干扰日常生活学习,严重损害社会功能,被认为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赌博成瘾者
如果试图戒赌,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一旦开赌,症状立即消除赌博的动机多半
是为了寻求刺激好奇受他人引诱逃避现实娱乐竞争和发财行为学派认为,赌
博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对赌博活动耳濡目染,赌博活动盈利的间歇强化,使患者沉溺于赌
博,不易戒除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赌博是攻击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取代形式,是罪恶感寻
求自我惩罚的方式,是强迫性手淫愿望的转换赌博也和社会因素相关,赌博与违法犯罪
互为因果,赌博受社会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赌徒会面临较多的婚姻家庭和就业问题,
虐待配偶将妻子押作赌注的事例常有发生青少年赌徒的家庭环境不良,父母多有分居
离异史,教育态度矛盾,教育方式粗暴,或父母也是赌博者和酒瘾者病理性赌博者通常在
青春早期开始赌博,受教育程度低,从小对学业不感兴趣,与父母关系不融洽,其心理特征
是智力好,傲慢,过于自信,极其乐观好动,缺乏耐心,富有竞争心,喜欢追逐钱财
目前赌博之风愈演愈烈,赌徒年龄越来越小,赌博范围遍及城乡其主要原因有禁赌
法制执行不力,精神文明建设削弱,赌博行为同娱乐行为互为一体,地下赌博猖獗,市场经
济活动中的彩票奖券等合法"赌博活动的示范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控制赌博的难度
因此,赌博行为的控制要采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开展禁赌教育,
29
成人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对社会上的游戏机房要严加管制,未成年人不得入内对病理
性赌博者采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技术,并要持之以恒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违法犯罪是一类社会关注的问题调查表明,多数违法犯罪者早年都有品行障碍的历
史,或有青少年违法活动的经历本章将首先阐明品行障碍的表现和早期预防,讨论几种
常见的品行问题,再论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最后谈谈自杀行为的病理机制和干预
一 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展的一种类别,我国精神疾病分
类方案(CCMD)提出的定义是:品行障碍是指18 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
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
行为品行障碍与儿童的调皮,,不同,它远远超过了一般儿童的顽皮和恶作剧的限度,
年龄较大的儿童品行障碍常常涉及到违法与犯罪行为我国学者调查,儿童品行障碍的发
生率为2.9%~13.6%,7~8 岁是高峰期,男女孩比例为6:1
根据有无侵犯行为和是否团伙化,可将品行障碍分为四类:一是团伙一侵犯型,这类
患儿有同伙,对他人常常施行躯体暴力,侵犯人家利益;二是非团伙一侵犯型,患儿同伴联
系不良,也对他人施行暴力,侵犯人家利益;三是团伙一非侵犯型,患儿有同伙,常常表现
出逃学,离家出走,撒谎;四是非团伙一非侵犯型患儿同伴联系不良,也表现出逃学离家
出走和撒谎口品行障碍的预后有过许多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侵犯型的阳行障碍会持续
到成年;品行障碍与学业成年后的求职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和心理卫生问题等方面有
一定联系
我国CCMD 一2R 提出的品行障碍诊断标准有三条:
1.品行障碍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
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
(1)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
(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
(4)故意纵火;
(5)经常偷窃;
30
(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
(7)元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
(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3.不是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
品行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
和家庭问题,如父母对子女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等
社会政治思潮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等都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行
为和性格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学习
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如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和黄色文化对儿童的
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使他们耳濡目染,出现性暴力行为抢劫强奸和吸毒等
问题亚文化的影响是团伙犯罪的重要原因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常常纠合起来,发展小
团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形成一致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标准,这就是犯罪团伙的亚文
化;许多学生由于学习困难等多种原因,辍学或退学,流向社会后易被坏人利用,加入犯罪
团伙,在不良的亚文化环境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到不良的生活方式,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会削弱原有的社会控制性规范,产生社
会异化状态,成为儿童品行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文化的引人和旧有文化的冲突社
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均是品行障碍的诱因
家庭是影响儿童品行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许多调查表明,家庭教养不良和物质剥夺
亲情淡漠亲子感情对立敌视袒护家庭有犯罪成员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
父母不和与离异虐待儿童等均与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据报道,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
庭有研究提出儿童品行障碍的预测因素,它包括: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过严或前后
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母亲对孩子监督不适宜,昕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
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品行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孩子为所欲为,以自
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犯了错误也会
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这类儿童适应社会困难,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
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教师对儿童品行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惩罚不公正
对待严厉批评都可能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学校是儿童少年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不良
31
的社交与团伙化和非团伙化品行障碍相关
父母离异死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患重病受惩罚等均可对儿童的情感和行
为产生重大影响儿童的心理需要不能满足,生理发育冲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解决,
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自我独立意识又不断增强,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复杂的人际交往等
等,均可导致儿童少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产生品行问题
研究表明,外伤和患脑病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儿精神病和遗传病患儿都可能出现
品行问题XYY 核型者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的4~5 倍,原来认为它是侵犯性行
为的主要原因,现在多数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患者侵犯性行为增加雄性激
素与侵犯性有关,所以男性的侵犯性行为多见中枢神经递质5 一短色胶的降低大脑边
缘系统的调节活动异常等均和侵犯性行为相关
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防治儿童品行障碍的根本措施,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它常常被学生和家长所忽视这里简要阐述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培养
措施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它包
括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相互联系和影响
道德认识是指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它产生于道德情感,
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道德认识的主要标志是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
儿童的道德概念的发展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相关,幼儿一般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根据
人行动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点以及行动的直接后果来判断好坏,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
理解也往往是肤浅和表面的,概括能力差,9 岁以后道德表象逐步丰富和完善,懂得什么是
道德或不道德,什么是善恶美丑和是非等道德概念的掌握是逐步完成的,它与家长和
教师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赞许或斥责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等都会对儿
童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产生影响道德判断是运用道德概念和知识对行动的是非
和好坏进行评价的过程,儿童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能力,评价常
常片面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对人
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道德感约在2 岁开始发展,幼儿的道德感受成人
影响;到学龄初期,经过教育,儿童开始用道德标准对各种行为作出评价,责任感义务感
友谊感和集体主义情感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很片面和狭隘;青少年时期道德感发生重大变
化,能够评价自己,评价行为的动机,评价整个道德品行,更复杂的道德感也相应发展
32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指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
生的婴儿只有道德行为的萌芽;学前初期的道德行为动机往往受当前剌激的制约;到了
学前晚期,儿童出现主动独立的社会道德动机,但还不能把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统一起
来;从小学起,通过教育,儿童开始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但行为有时和道德认识
不一致,且不稳定,观察性学习和模仿在儿童的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根据目前认知治疗的观点,强调信念在品行障碍矫治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再谈谈
道德信念的问题道德信念是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
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是
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道德信念是在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个人所掌握的道德
知识逐步内化形成的小学1~2 年级学生尚未形成道德信念;3~4 年级才表现出道德方面
的愿望,但信念还不稳定;5 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
信念;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是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密切关联,
并受它们的支持,一般在小学的中晚期才能形成
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反复实践
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对年龄小的儿
童,多从道德行为的训练入手来培养其道德品质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二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道德意志的锻炼通过训练,要
让儿童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使行为和道德认识相一致;还要
注意训练的反复与巩固,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随时消除不良的品行习惯;道
德意志的训练最为重要,要通过示范和英雄人物的介绍使儿童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
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并通过布置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适当设置一些外部障碍,鼓励
孩子实践,提高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奖励和反馈,并让儿童自己对行为的道德性
质和意志品质的优缺点进行小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激发道
德情感,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和爱护公物等道德品质,再逐步提高要求,培养他们
爱科学爱劳动爱祖国和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对高中生,要注意道德认识的培养,形成
合理稳固的道德信念
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对不良道德品质的教育矫治道德品质不良是指行为违反
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它与品行障碍的含义相关如不及时矫治,也会导致违
33
法犯罪 对道德品质不良儿童的教育矫治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此处仅谈谈一
般要点首先要了解儿童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以便对症下药;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避免
不必要的惩罚和指责;要关心帮助他们,以消除对抗情绪或疑惧心理;要注意重建他们的
自信心,去掉自卑心理
二 常见的品行问题
(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us),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
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它可以是具体行动,也可以是语
言文字根据性质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二类:一是良性攻击行为,是指在种族或个体生存受
到威胁或者荣誉尊严和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所发生的防御性行为,它对于个体的生物适
应和社会适应及种族生存与繁衍具有积极意义;二是恶性攻击行为,它是一类为社会道
德行为规范及法律制度等所禁戒的侵害性行为,它在客观上导致物品的损毁肉体的伤
害和心灵的苦痛,具有一定的残忍性和破坏性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恶性攻击行为
年幼儿童的常见侵犯行为,表现为受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怒伤人毁物,特别对
父母横蛮无理此种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常常造成对其他人的伤害或物品损害侵
犯行为男孩多见,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高发年龄段这类不良行为如在年幼不能克服,
成年后会构成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人际交往不良或斗殴凶杀等不良行为
学者们认为,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导致遭受挫折的个体出现攻击
反应;攻击行为还和生活历程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有关,通过阳性强化和模仿习得,并被
某种环境因素所激发
攻击行为经过适当干预可以减少干预方法有家庭治疗学校教育示范和强化疗法等
要注意行为转换,开展体育锻炼,让愤怒的情绪得以疏泄还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法律
制裁措施
(二)说谎
说谎(lying)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年幼儿童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
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常由无知而说谎,这被视为天真幼稚稍大的
儿童十分富于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搀合一起,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
这两种说谎可随年龄增长与认知发展得以纠正
34
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从说谎中得到益处,常采用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
愿望,说谎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行障碍
父母等成年人的不良言传身教,对儿童某些缺点采取过于粗暴的惩罚态度,会对儿童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或为了逃避惩罚取得父母欢心获得某些奖
励而不惜说谎如说谎能达到目的,会受到阳性强化,患儿会更加喜好说谎所以应对儿
童的说谎及时纠正和教育
说谎行为还会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发生,如瘾病性说谎脑病精神病性说谎等这些
说谎的干预应重在治疗原发病
(三)违拗与不服从
违拗与不服从(defiance and disobedience)的儿童行为表现出不顺从和抗拒性,对
权威人物特别是父母挑衅,,反抗,所以又称反抗行(oppositional-noncompliant
behaviour) 此种品行问题以年幼儿童多见,常常因父母未能满足其某些要求而爆发患
儿虽表现违拗与不服从,但内心常感焦虑与害怕,怕受成人惩罚调查表明,这类患儿的父
母常常对孩子要求高,质疑与批评多,经常用羞辱生气和找岔子等方式对待孩子
对这类行为的矫治可采用多种行为疗法,如暂时隔离法和消退法等患儿症状出现后,
父母的反应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不要粗暴,打骂虽可暂时消除儿童表面违拗,但孩子
常常口服心不服,打骂行为还给患儿提供不良的示范作用,导致孩子今后更加违拗;二是
不能迁就,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放弃原则,否则患儿会以此为武器,,来迫使父母迁就,
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儿童从小不昕管教,有了不良行为也未及时干预,品行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导
致违法犯罪因此,对孩子要从小注意教育,既要解决违拗问题,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
的错误在患儿情绪平静时说清道理,养成遇事讲道理的好习惯
(四)逃学与离家出走
儿童的逃学多是由于厌恶学习反抗教师或家长以及贪玩等原因造成的孩子背
着书包离家后,在外面游荡,常常被社会上的流氓所引诱或利用,结成团伙违法犯罪家长
与教师要密切合作,经常互通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孩子的离家出走并不少见,多数是因为遭受父母的惩罚与打骂继父后母的虐待学
习成绩不好而怕见父母等原因出走第一次出走如获得满足,以后会多次离家出走孩子
出走是希望寻求新的温暖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及时发现原因,和有关方面合作,劝说孩
35
子回家,或让孩子在亲友家中小住一段时期,说清道理,消除误会,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防
再次出走如采取严厉惩罚或祈求等方式,均不能使孩子的出走行为得以纠正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出走的原因和手段更为复杂,如为了冒险自暴自弃认为流浪生
活比家里自由恋爱与性问题对家庭歧视和虐待的反抗不良影视榜样和坏人的引诱
等等都会使他们多次出走,四处流浪对他们进行干预比年幼儿童难,主要是查明原因,辅
以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辅导
(五)偷窃
偷窃(stealing)不仅是一种品行障碍,也是少年违法的重要表现之一1~2 岁的幼儿
由于不能完全分清我的',和别人的',东西,看见自己喜欢的就拿;随着自我意识的萌
芽,父母要及时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儿童逐步控制自己,不拿别人的
东西如果家庭教育不良,父母袒护和偏爱,儿童会学到偷窃行为开始偷窃的对象常常
是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或小伙伴的钱物偷窃的动机有的是想买糖吃,父母不给钱就去
偷父母钱包:有的是偷玩具和零食自己享乐;有些是偷别人的心爱之物作为报复对方的手
段开始偷窃时,儿童心情常常矛盾,一方面认识到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怕被发现后挨
揍丢人,为之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又迫切想得到钱或物,经不住诱惑一般儿童在家偷
父母钱包是很容易成功的,如不及时纠正,给予严厉批评教育,这种行为会受到侥幸成功
而继续发展,孩子的胆量会变得越来越大,偷窃的技巧越来越高此时如有坏人引诱社
会风气不良,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还有一种偷窃称偷窃癖"或偷窃狂",它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指反复出现不可克
制的偷窃冲动,偷来的东西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经济目的,而是将它们隐藏,暗地里
退还原主,送给他人或丢弃患者在偷窃行为发生之前,紧张感逐渐升级,偷到东西后有极
大的轻松感与满足感,间隔数周和数月,再出现强烈偷窃欲望这种偷窃行为均系单独进
行,患者不与人合作,人际关系差,女性多于男性,偷窃行为自儿童或少年时期开始未成
年儿童偶有偷窃行为者并不少见,但发展成为成年的偷窃癖少见
偷窃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从品德与法制教育人子,对偷
窃行为及时批评对偷窃癖患者可采用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如强制偷窃者将这不
是我的东西,我不应该拿这句话写上数万遍,使之对拿人家的东西',产生厌恶感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
36
青少年违法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迄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
所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表现是反复发生持久性的反社会
行为,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前者是指那些情节轻微危害小不能定为犯罪的行为,
如逃学偷窃打斗离家出走少年期性淫乱行为等;后者是指抢劫凶杀和强奸等犯
罪行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又称少年罪错,中国法典规定,14~18 岁为少年少年违法犯罪多
由儿童时期开始,在少年期反社会行为充分发展,直到18~19 岁时明显缓解,其中1/4 成为
累犯,1/6 成为成年变态人格患者青少年违法犯罪由于没有确切定义,发生率各地不等
如果资料只来源于官方记录,那么就可能低估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如果采用少年自我报
告方式收集资料,违法犯罪数量就会大大增加据报道,国外工业化国家的青少年违法犯
罪率为1%,我国为1%,但增长速度快,如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50 年代为
30%,60 年代为60%,70 年代为76%,80 年代为80%,呈上升趋势,犯罪高峰年龄为15~18 岁,
始犯年龄高峰为12~15 岁,8~12 岁以盗窃为主,13~19 岁以打架行凶和性犯罪为主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世界性难题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趋向反映出下
述几方面特点:(1)是低龄化倾向明显,中学生发生率显著上升;(2)是为了享乐而违法犯
罪的案例增多;(3)是大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发生率高;(4)是累犯明显增加;(5)是团伙
化明显发展
违法犯罪的诱因有很多,青少年面临的各种身心矛盾冲突是一类重要原因如个体需
要的不断增长与社会家庭满足能力之间的矛盾,性冲动与社会道德和法制间的矛盾,独立
意向增强与认识能力低和依附关系间的矛盾,客观现实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识别抵制能
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活动能量充沛与安全意识淡漠的矛盾,认识与情感和行为间的矛盾

违法犯罪者具有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认识上,患者能力低,甚至愚昧无知,突出体
现在五种错误的观念上,即吃喝玩乐的幸福观封建行帮的友谊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
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庸俗的乐趣观在情感方面,他们缺乏正义感与道德感,容易
爆发激情;情感倾向性上好恶颠倒,缺乏对他人的起码尊重与同情;情感有强烈的冲动性,
难以自控;情感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患者意志上具有明显的两极性,要么自卑,
意志力薄弱;要么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有极强的冒险侥幸心理在动机上以物质占有
逞强好胜性发泄报复嫉妒自我显示好奇寻求刺激为主在行为上常常模仿
37
冲动 残暴多变团伙化盲从戏谑
研究表明,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因素还有很多,如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缺陷,同
伴的不良交往,坏人教唆,模仿与接受暗示,帮派纠合,未形成守法心理结构,不能抵制犯
罪的诱惑与胁迫,缺乏自制力,精神发育不全,人格障碍以及其他精神神经疾病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预测对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犯罪的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
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某些个体犯
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进行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心理预测的方法有很多,此处介绍犯罪性
格指数法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包括如下几类:
A.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有难以克制的强烈欲求和恶习;
C.感到挫折和压抑,发泄不满,较强的忌妒心报复心和仇恨心;
D.有某种与犯罪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如一定的智力体力技术等;
E.有犯罪动机;
F.道德感和义务感淡漠或缺失;
G.自制力缺乏,不顾后果,冲动与冒险;
H.自以为有可能脱逃惩罚的侥幸心理,或厌世轻生,不企图逃避惩罚;
I.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心理变态上述几类以A B 两项为核心,影响和支配人的犯罪
行为当这些犯罪心理在人的个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时,就具备了犯罪性格可用下述公式
表示(方强,1985):
Z=A+B+C+D+E+H+I /F+G Z 为犯罪性格指数
可见,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道德感义务感和自制力呈反比,与其他犯罪心理呈
正比犯罪性格指数Z 值越大,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当然,此种预测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以
及常模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
干预强调预防为主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正确的家庭预防要通过良好
的家庭教养,使儿童顺利地进入社会化过程,即3 岁时让孩子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3~6 岁
时逐步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任务,6~14 岁时逐步掌握社会行为的规范父母要言传
身教,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
的要求与是非标准,让他们学会判断与评价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控对孩子不能溺爱,家人
38
教养方式要一致,多采用表扬与肯定的方法, 注意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及时满足他们的
心理需要对那些调皮难于教养的儿童,要根据其身心特点安排他们的活动,多安排一
些户外的集体活动与游戏,让他们过剩的精力有出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到正确的品行与
举止
幼儿园学校与社区的预防工作也很重要教育机构要与家庭密切合作,可通过定期
家长会和家校联系卡互通信息;学校要把以升学教育为主转变成以素质教育为主,减轻学
生的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对差生留级生辍学生要提供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帮助,
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者施行特殊教育社区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立法
手段,倡导健康的道德标准与社会风气注意影视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社会秩序的法制化
管理
我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实行教育挽救和改造政策,积累了一些有效经验,如建立少
年管教所劳教队以及收容机构,组织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结合的帮教队伍,教育和改造
了一大批违法犯罪青少年传统上采用的是集中干预方法,如工读学校拘留中心的改造
等,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调查表明,释放人员的重犯率仍很高,初犯青少年在监禁的环境
里,可接触更多更老练的罪犯,学到或强化了新的犯罪行为因此,提出新的干预计划,
即监外干预,为犯罪青少年提供多种服务教育工作培训,避免重提犯罪史,可以减少屡
犯率
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还可进行多种行为治疗,如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社会学习等除
了对个体患儿加强治疗外,还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只有创设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健
康的环境,才能更有效根治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四 自杀行为的机制与干预
自杀行为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其社会影响面广,成为一类敏感的社会问题许多
国家自杀已成为前十位死因之一,自杀者越来越年轻,在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杀已列入
前三位北京某区调查青少年自杀人数占总自杀人数的比例,1977 年为41%,1980 年为61%;
青少年自杀动机的各比例是:学校问题27.8%,异性关系16.2%,精神病13.2%,家庭问题
10.1% 男孩自杀多因学校问题而发生,女孩自杀多因两性问题而发生
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ur)是指有意识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不
包括故意自伤行为和吸毒酣酒这类自我毁灭的慢性自杀"行为故意自伤行为是指在外
39
来胁迫和内心冲突 紧张状态下,故意伤害自己,如割腕吞服过量药物,一般都自知不会
造成致死后果,选择的时间地点都便于被人发现自杀也有别于一些政治上献身性的自绝
行为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一2R)提出的自杀定义是:有充分根据可以
断定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行动,其动机可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
和精神障碍等种种原因有自杀意念而未实行者不能诊断;无自杀意念,由误服毒物误
受伤害等原因致死者也不能诊断自杀;单纯自伤和伪装自杀亦不诊断自杀行为有致死
致残和将救治而痊愈等多种结局,诊断时要说明自杀已遂或未遂
常将自杀分成三类:一是自杀意念(suicide idea),即有寻死愿望,但未采取行动,当事者
有冲动性和很强的逆转性,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恰当开导,使之放弃自杀念头;二是自杀未
遂(attmpted suicide),即已采取行动,但未导致死亡,当事者临自杀时充满矛盾斗争,最
后终因某种原因,使自杀活动成为一种仅让他人看得见的企图,而未能真正自绝,有人借
这种方式来威胁他人,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三是自杀死亡( mmitted suicide),既有自
杀的欲望和企图,也已自杀成功其中分二种情况,一种是死亡的欲望战胜生的欲望,会毫
不犹豫自杀死去;另一种是生死欲望激烈冲突,完全由于冲动去自杀,本来只想吓唬一下
别人,但由于选择方式及自杀现场当时条件的局限,使之自杀致死假如此时有旁人在场,
这类自杀者完全可以幸免一死
上述分类只是反映了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不能绝对分割,有时存在交叉情况,如自
杀意念甚强而自杀未遂,或自杀意念不强而自杀死亡
自杀与个体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自杀者的心理特点常常是充满敌意,缺
乏主见,社会交往少,认识范围狭窄,行为冲动,情绪幼稚,孤僻内向或抑郁多数自杀者存
在早期的心理创伤,如母子依恋感情缺失,父母离异,儿童虐待等;学习生活中遭受巨大的
挫折是儿童青少年自杀的一类重要原因,如学习负担太重,升学就业压力,家长与教师的
过高期望或对孩子实施严厉的体罚均能成为可能的诱因;人际交往受挫或失恋生活缺乏
目标感到无聊和失去生存的价值也会导致自杀;患有不治之症精神疾病伤残吸毒
的人容易发生自杀;另外,社会环境不良经济动荡影视媒介的影响和模仿等都是可能
原因
对自杀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解释为自杀的干预提供了参考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自杀者结束生命是因为他对社会环境的失望所致人是社会动物,
40
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人的价值只能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
才能实现;若外界社会文化背景没有人的容身之地,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活着也就
失去了意义反之,如果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失去生命也完全值得根据
这种理论,可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功利主义自杀,指一个人不能全心致力于社会,身
处孤立寂寞之中发生的自杀;二是利他主义自杀,即全心致力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自杀行为;三是社会反常性自杀,指个人对社会的反常状态和突然改变无法适应所致的自
杀社会文化理论解释的观点虽强调了自杀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忽视了人的生物学特性和
心理特点
精神分析理论学派弗洛伊德(Freud)认为,人的生存与死亡由相应的本能所控制,两
者相互作用,死的本能占优势,便发生自杀行为人接受了一种挑衅剌激而又不能外泄时,
死的本能就会接受这种刺激,驱使人自杀如高考失败后感到无地自容,以死来求得解脱;
蒙冤后元处伸诉,寻死以图清白该理论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即谋杀(恨)欲被杀
(内疚)欲宁死(无望无助)欲这种学说反映了自杀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过程,但死
的本能不易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感情交流理论认为,自杀也是人类感情交流和沟通信息的一种方式,当人面临某种绝境时,
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
望这一学说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智型,自杀者经过周密比较思考,按理性要求
作出自杀选择,它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从社会角度看有一定进步意义,如为了逃避他人
致死攻击和侮辱时自杀;二是无理智型,由于冲动而自杀,用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是不值得
的,如因同伴争吵而自杀;三是神经过敏型,在感受情绪活动和信息方面过于敏感而自杀,
如昕说地球要爆炸而先服毒自杀感情交流学说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在自杀发生过程中
的作用和意义,也部分反映了自杀者内在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品质,有一定科学价值
自杀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具体措
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训练要通过教育咨询,让人们学会运
用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境的压力,处理好各类冲突;要
能经受挫折和失败,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
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性格内向抑郁寡欢胆小怕事的人要加强训练
其次,要管理高危人群发现高危人群是预防自杀的关键,也是难点,可以通过临床观
41
察或量表评定结合进行 实际生活中,常常把下述情况作为自杀的高危因素:情绪低落抑
郁患者,曾有过自杀企图和行为,议论或打听过自杀的方法,亲友中有自杀者,性格不开朗
或易于冲动,遭受重大挫折,酣酒和吸毒者对高危人群要特别监护,不要唤起他们自杀的
欲望,可通过转移谈话目标或提供发泄愤怒的替代途径,如运动竞赛等方式来控制自杀
行为
再次,选用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治疗方法,如采用认知疗法或系统脱敏等
最后,可开展自杀预防咨询电话服务工作社会上开展希望热线咨询电话服务活动,
是一类自杀预防的好方法,它方便迅速,为自杀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受益面广电话
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较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专业知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
术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电话咨询的疗效评估是一个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热线电话
咨询近几年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收费办法有免费服务和对方付费等多种形式,自杀
的预防工作如何走向市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管理制度和立法有待加强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殊状态
迷信巫术在我国民间文化中广泛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变态并不少见还有气功出
偏附体状态特异功能催眠以及各种江湖骗术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它
们对人的健康有何影响?本章将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依次讨论这些令社会广泛关注的问

一 迷信巫术与民俗
迷信(superstition)是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尤指相信占卡相命与鬼神迷信观念
虽不构成一种信仰体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行为迷信与宗教有时难以区分,因
为二者都相信各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相信这种力量能左右客观现实,掌握人的命运所
不同的是,宗教有各自的信仰体系,有固定的神或者相关崇拜物的信仰仪式与行为规范体
系我国法律尊重并保护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对迷信活动是禁止的迷信观念与行为
有时和精神病态症状类似,但不是精神病,迷信者大脑并不存在器质性改变,是一种群众
性的错误感知和认识行为对他们实施药物治疗是徒劳的,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教育和现实
生活检验来改变原来的信仰,使之最终自动放弃或改变迷信观念和行为
迷信行为常常分为下述几类:一是传统世俗迷信,相信某些活动数字会带来好运气,
如喜鹊叫带来喜讯,乌鸦叫带来恶运, 168"表示一路发", 13"不吉利二是鬼神迷信,
42
信神疑鬼,菩萨可以显灵三是人体功能迷信,相信心灵遥感"和未卡先知", 透视"
他人内脏, 感受"万里之遥气功大师在发功四是个人崇拜迷信,不以事实为准绳,盲目
崇拜帝王将相和权势伟人
迷信在民间文化发展中渊源流长,原始人群将雷电风雨视为超自然力量,用祈祷或
巫术等仪式来消灾降福,并崇拜鬼神祖灵图腾等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超
自然力量的崇拜一方面经过系统化发展成为原始宗教,另一方面以民俗的形式保存为迷
信活动有人认为,专门从事迷信活动的巫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职业,迷信活动是人类
早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里,迷信逐渐被科学所淘汰,超自然的力量已受到
广泛怀疑另一方面,社会动乱战争贫富差别疾病死亡精神痛苦依然存在,它们
为迷信活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全世界人口中,迄今为止有神论者多于无神论者,一些科
学工作者也是有神论者科学和迷信并存的状况给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困惑
迷信流行的机制是什么?有人认为迷信具有精神寄托的社会功能,即一定的社区有迷
信活动的需要另一种观点认为,迷信观念和行为是作为调和社会中利益冲突的工具而存
在的迷信者参与迷信活动的动机一般是期望消灾降福,摆脱现实挫折,寻求心理慰藉和
支持求健康长寿和保平安一直是迷信观念和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迷信活动对人类
有一些心理支持作用,但它在更多场合下是有害于健康的迷信本身就可能成为致病的原
因,如广东沿海一带出现的恐缩症",就是迷信引起的一种文化特异性疾病患者具有一
种迷信观念,认为男性的生殖器或女性的乳房一旦缩人体内就会导致死亡,因此为之极度
恐惧,亲人家属常常采用迷信活动对患者进行治疗迷信者常常把疾病归因于命运与天象
的影响;或是预感的结果,因梦和幻觉致病;或是接触了月经血和尸体这些倒霉的东西;或
是违反了社会禁忌遭到神秘的报应;或是丧失灵魂,被神灵附体迷信还影响着人们的求
医方式,迷信者患病后常常不去医院求治,而是私下请巫医或神婆,致使病情延误死于非
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迷信之所以有市场,不仅与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低和易受暗示性有关,也与迷信活动
者的某些特点有关调查表明,一般职业迷信活动者多有轻度的身心异常表现,如痛症
癫痫躯体畸形和双目失明等,他们敏感性高,暗示性强,有较好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
能力,能言善变,表达力强,善于结合民歌民谣来鼓吹自己的观点,有较好的情绪感染力和
控制他人情绪活动的能力迷信活动者用来治疗疾病的一些所谓技巧,无外乎有这么几种:
一是招魂,基于灵魂出窍,'的迷信观念,将病人的灵魂召回来;二是驱鬼,基于鬼神附体
43
的迷信观念,将鬼神和恶魔从患者肉体上赶走,并树立镇鬼符咒,以防鬼神再来侵扰;三是
请神,将驱鬼降妖的神灵请来家中,建立神位,以保消灾平安;四是服神水,给患者服用没
有药理作用的东西;五是仪式活动,要求病人躲避某些日期人方向,或忌荤禁食等
推崇迷信的治疗师常常采用催眠手法,使信徒进入催眠状态,出现一些特殊的精神状态,
如错觉幻觉人格转换等这些状态又强化了信徒以及围观者的神秘感和暗示性,可能
导致群体(尤其是青年和妇女)的显灵"症状发生,如手舞足蹈,哭笑元常,与神对
话, 修行成佛"
算命和看相是我国迷信活动的主要方式,它们常常与民俗文化人生哲理相互糠合,
有的还打着科学的招牌,因此,更容易欺骗大众算命术又称算八字,利用古人纪年的方法,
将天干',(甲乙丙丁等十项)和地支',(子丑寅卵等十二项)循环配成甲子乙丑
丙寅丁卵,,等,共60 组,每组为1 年,60 年为一花甲,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各有两个
字代替,共有八个字,用算八字来推测人的一生凶吉祸福类似的算命术还有占卡问卦
和测字等,它们都用随机遭遇的物理现象加上主观任意的分析解释来推测命运,实质是唯
心主义的东西国内有人调查了城市街头的算命现象,发现算命活动很普遍,车站码头
附近的算命者多,总有围观者,算命先生一般为中老年男性居多,常有失明截肢等身体
残疾,多来自郊区,他们一般都曾拜师学艺,善于根据求算者的行为举止和外貌表现来推
测其心态,迎合其意愿,随机应变,说话圆滑,语义双关,公婆都有理求算者以中青年妇
女多见,常常是在遭遇困难职业变更配偶选择和亲人离别之前来求算看手相和面相,
也是算命者常用的手段,用它们推测命运婚姻恋爱健康寿命事业前途等显然,它
的科学性值得怀疑
巫术与迷信密切相关巫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其核心是鬼神开展巫术活动的中
心人物是巫师,他们充当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巫术是巫师施展的某种技术和手段,借此
来影响或控制客观事物和他人行为巫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产生于原始人的祈求和恐惧心
理,如祈求生产丰收持猎成功,少有欺骗成分私有制出现后,巫术得到发展,为奴隶主
服务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巫术逐渐没落,被宗教取代巫术是愚昧无知的历史产物,是人
们幻想改变自然的行为,虽然逐渐被宗教和科学所取代,但在现代社会的某些区域仍有市

巫术有一些共同特点,一般都有明确目的,有一定的仪式,有巫词和巫师巫术的形式
有多种,与迷信活动者使用的手法类似:一是征兆和预言,征兆是指某些自然现象或人的
44
生理现象,巫师宣称自己能根据征兆预测未来,如认为月食或乌鸦叫为凶兆,彩虹高挂燕
来筑巢为吉祥之兆;二是占卡,即巫师根据占卡工具上的信号人为地推算未来;三是祈求,
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祈求鬼神显灵,帮助人们实现某种目的,如求龙王爷降雨,求早生贵
子;四是招魂,巫术认为人患病是因为失落了灵魂,于是请巫师实施一定的仪式活动招魂;
五是诅咒,通过咒语和象征性的惩罚手段以损害他人;六是驱鬼,请巫师通过某种仪式活
动驱赶或消灭鬼怪:七是避邪,利用某种物品预防鬼神侵犯,如将镜子挂在房门口以避邪;
八是禁忌,对某些行为进行限制,以免触怒鬼神招来灾祸,如女性不能摸男子的头,视寿时
忌见寡妇等
巫术是一种迷信手法,它的鬼神观念是对人间现实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虽然它在历
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它仍旧是反科学的迷信产物由于巫术千百年来与人类共存,至
今仍和民族文化乡风民俗以及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要从根本上取缔巫术尚有很长的路
要走
骗术,是迷信巫术活动者惯用的手法,是一种歪曲或掩盖真实意在欺诈的伎俩行
骗者必定有损人利己的目的高明的行骗者善于利用人们心理上的弱点,如从众心理图
小便宜贪财者容易受骗有的行骗者通晓社会时事,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编制新的骗局,
如冒充英雄模范高干子弟海外归侨合资企业老板等,迎合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花
样不断翻新一些极为拙劣的骗术,也屡屡成功如一个普通农民,竟然冒充具有硕士学
位的合资企业老板,通过征婚广告,同时获得五六位妙龄女郎的青睐和追求
迷信巫术是愚昧落后的表现,它不仅影响健康,也扰乱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依法
惩治那些危害社会的职业迷信者,全社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媒介,揭露
迷信巫术的危害和行骗性质,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科学和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倡导
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一般迷信巫术活动者要耐心帮助在限制迷信巫术活动
的同时,也要保障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
二 迷信巫术所致的精神障碍
由迷信巫术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并不少见,有的是因受迷信巫术观念的影响而发病,有
的是表现出的症状以迷信巫术活动为主要形式,如同时引起多人随从,进行荒唐的仪式活
动,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引起社会动乱,危害甚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次群体的迷信巫术活动常常有下列人物参加:一是先证者,即一场祸事的发端者,
45
可能是巫师 神汉或某种精神病患者在发端者诱导下,加上周围人群平时崇尚巫术迷
信,在亲朋好友中就能形成群体的信念与活动,从而导致骚乱与暴力行为;二是随从者,即
参与迷信活动的人,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也可能是迷信观念重的非病人,他们受先证者
的暗示出现社会遵从现象;三是旁观者,指在现场着了迷入了神的人,当暴力行为发
生时呆若木鸡仓皇失措,未能清醒地加以制止这也属于一种社会遵从现象;四是
被害者,即在迷信巫术活动中的受害人他们即便是被迫参与迷信活动,也有一些遵从因
素,因为活动开始时他们常常信以为真,否则就会逃之夭夭而免受其害他们也不是完全
自愿参与迷信巫术活动,有被胁迫因素,多数在真的被伤害之时,才觉得势头不对,但已来
不及反抗了出现遵从及恍惚状态者扮演的是献身赎罪的角色,即牺牲自己以保全大家
"
为什么群体迷信活动时会发生暴力行为?这还是一个谜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暴力行
为是一种原始反应或一种积极的防御功能, 如不这样做自己就大祸临头"的意念在所有
随从者事后的回忆中都存在有人提出性本能的作用,因为半数患者有性暴露或性侵犯的
行为,其情节也相当荒谬离奇,如裸体跳舞群奸等当地人群的文化心态也有影响,多数
患者平时的意识范围里也有这方面的内容迷信巫术导致的精神障碍最常见的形式是附
体状态,它是一种无形元质的某种鬼神或精灵依附于人的躯体状态,与原始人的神灵崇拜
和信仰密切相关ICD-10 把它列入精神恍惚状态一类,国外有学者将其称为变换的
意识状态,它是由生理心理药物等多种原因所引起,是明显偏离于正常的意识状态
的一种精神异乎常态表现其病理机制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因社会隔绝时间太长,长
期的单调刺激使人的感觉运动能力下降;有的认为是因宗教仪式活动产生了极端感动的
销魂状态,而致感觉运动能力大大增加;机体警觉性的增高或降低也有影响,如气功
人静白日梦神经性精神恍惚状态自由联想过程等;躯体方面脱水睡眠剥夺过度
呼吸癫痛药物戒断血糖水平波动等都可能导致附体状态产生
严重附体状态会导致家族杀人,惨绝人寰,触目惊心多数患者平时安分守己,其杀戮
元辜或强奸罪行多与他们平时意愿不相容他们迷信观念极严重,攻击对象绝大多数是直
系亲属,杀人行为极端残忍,如解尸碎尸水煮火焚曾有两位平时孝顺父母爱护
同胞老实本分的青年农民兄弟,在一次神仙附体状态下,二人亲手杀死了被视为妖魔"
的父母和同胞共计8 人
附体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三:一是身份障碍,患者的现实身份感丧失,被鬼神身份
46
所替代,身份障碍发生数分钟至一两天,突然中止;二是遗忘,有明显的选择性,特别是对
行凶过程中最重要的情节遗忘;三是情绪障碍,如手舞足蹈,目光呆滞,带有明显的迷信和
宗教仪式色彩,有较突出的癌症性格,所以又称癌症性附体状态我国提出的与迷
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是:
1.精神障碍由迷信巫术诱发
2.症状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以鬼神附体的精神障碍片段幻觉错觉妄想行为紊乱
等为主要临床相
3.有下述情况之一的不能视为精神障碍:
(1)以迷信巫术作为手段获取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者;
(2)可以随意诱发或自我终止者
4.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一种精神障碍
附体状态与文化神灵和信仰紧密相关人类历史早期,神灵和信仰满足人的心理需
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传统道德,巩固群体团结,曾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些巫师通
过驱魔术治疗了部分类似附体状态的患者但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的有历史性的当
今社会中发生的附体状态多是非适应性表现,它严重阻挠个人和社会的正常生活,借助所
谓神灵附体的身份实施暴力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的境况是,附体状态作为一种治病
方式,还广泛存在于某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当地的人们多具有共同的鬼神信仰,所以又将
附体状态成为亚文化附体状态" 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文盲多,愚昧无知,迷信思想严
重,使附体状态的发生率一直偏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
三 气功出偏
气功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通常做法是维持一定体位和姿势,或有
某些动作,注意集中于某处,沉思默念松弛和调节呼吸等,可出现某些自我感觉和体验,
迷信巫术则不包括在内气功出偏又称走火入魔,是指由于气功操作不当,如每日练习次
数过多,处于气功态时间过长而不能收功,出现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失去自我控制能

气功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有下述表现:一是有感知觉障碍,所有患者都说有气感",
如感到气冲头顶,或气在体内乱窜,似针扎或触电,有麻胀感;二是出现幻觉,患者有虚幻
的知觉体验,客观现实不存在的东西,患者却认为它存在,如看到天外来人,听到宇
47
宙语 ,收到千里之外气功大师发放的信息,幻觉内容往往与气功师的暗示有关;三
是出现妄想,主要是影响妄想被害妄想或夸大妄想,如认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围
着大树转", 不是我要练功,而是功带着我练,,;四是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患者因被害的
体验出现焦虑恐惧,有的兴奋话多,到处给人授功治病,,;五是出现离奇行为,患者因
自我意识障碍而宣称某某附体,有的自称接到了气功师传递的你会飞"的信息,而不顾
一切地想从高楼往下跳
气功出偏的原因复杂,有人总结了诸多因素:如练功过度紧张,没有遵循气功松
舒自然恬淡虚无"的基本原则;意念过重,故意以意领气,以致出现头痛头胀胸闷
心悸,头颈发硬,有泰山压顶,,之感;没有根据个人特点和健康状况练功;指导者的误导,
对出现的动功现象大加夸奖,造成练功者盲目追求,大动不止;指导者的元知和夸张,吹嘘
特异功能或恐吓练功者;患者对人静过程所见到的幻景缺乏正确认识,把幻景当成现实去
刻意追求,引起大脑神经功能失调;长时间练功,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没有遵守练功法
的禁忌事项;练功前,心情不愉快,未选好适当的环境和时间;不认真收功,出现内气不
止;90%的患者多有人格缺陷,有神经症或精神病人格障碍倾向
我国提出的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1.由气功直接引起
2.症状与气功书刊或气功师所说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这些现象通常只在做气功时出现,而
结束气功时迅速消失,患者的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自控
3.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不能视为精神障碍:
(1)以类似表现作为自己或别人治病的手段;
(2)以类似表现作为获取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之手段;
(3)可以随意自我诱发或自我终止者
4.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一种精神障碍
气功作为一种健身防病治病的手段,并不适用于一切人对有不良人格素质倾向的人应慎重,要防
止迷信,若发生出偏,应尽早到专业诊所实施纠偏治疗,切不可再请原气功师纠偏,以防伤害加重
下述是气功出偏实例(单怀海,1989)
某男,48 岁,工人;因练气功躯体不适胡言乱语一周平时言语少,因患肝炎迁延不愈,寻求气功治疗,
按照气功杂志介绍,自学鹤翔桩气功,一个月后自感“得气,',食欲增加,双手发麻,体内有“气动,,感,自以为
“气通经络,',常常邀请一些气功爱好者和著名的“特异功能',者讨论气功效应,逐渐对气功锻炼入迷,除了
工作就是练功,每日练4~5 次,每次1~2 小时,有时练到深更半夜一天练功到深夜,突感胸闷难受,浑身
不适,体内有气乱窜,声称“气在头部,头痛头晕,',当晚坐立不安,不能入睡,并与妻子发生争吵,情绪激动
紧张,胡言乱语次日,家人要求其去精神科检查,患者认为这是气功的特殊反应,仍求教于气功师气功
师认为患者练功“走火",说停止练功可好转但患者仍坚持练功,以致夜不能眠,并称听到鬼神的脚步声
48
和敲门声 白天全身不适,影响工作检查中患者主动详述气功锻炼经过,称突然发病时感觉到气往头
上冲,好像一只猫迎面扑来,自己和它拼了一夜,又听见鹅的叫声不对头,所以用刀把它杀了有明显的幻
觉体验对该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停练气功,配之奋乃静安定等药物治疗,2 周后症状消失,生活正常
四 人体特异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是指人体的一种罕见 特殊功能,如耳朵识字肉眼透视遥测预感意念致动等等,
这些功能用现代科学知识无法圆满解释有科学家指出,想用现代科学来解决全部的人体特异功能问
题是要落空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要逐步科学化
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1882年英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灵研究会,专门研究特异功能现
象;随后,欧洲各国和日本印度等也相继成立类似机构;1957 年,国际超心理学会在美国成立,美国法
国日本和苏联都有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计划,某些特异功能已应用于军事和医学领域我国自1979
年始,由四川日报报道耳朵识字以后,全国各地类似报道不断,涌现了大量的特异功能者1981 年1
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人体特异功能”正式进入学术界,也成为健康心理学
工作者关注的领域
如何看待人体特异功能,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持赞同的观点认为,全国报道的人体特异功能虽然
充满了神奇色彩,但多数都是耳闻目睹的事实,有的经过反复的科学验证,并通过文字和录像方法记录
下来,特异功能的存在是无疑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理解发掘和掌握它,科学地应用它持反对的观点
认为,人体特异功能违背了科学常识,而且表演中又有几分诡诵和神秘,有的干脆斥之为“歪门邪道封建
迷信” 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信念对观察结果会发生影响,人的感知也是有选择性的,它受到原有
意念情感记忆痕迹的明显影响“信则有,不信则元,'的观点显然是一种调和人体特异功能并不是
一种常态,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有的也曾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讨论人体特异功能的分类与表现,将有助
于鉴别特异功能的正误或真伪
人体特异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超感觉知觉",即不通过人体正常的认知途径能感受客观事物;另一
类是“意念致动和遥控",即人体不经过已知的物理媒介而作用于客观事物
超感觉知觉的报道甚多,如耳朵识字,陕西一名女孩不仅能昕字,还可听画,经国内外专家多次鉴定,甚
至是双盲测试,仍可听出铁皮密封的纸团中用圆珠笔写的字武汉某医科毕业生可用肉眼透视病人脑
内肿瘤,有的还能透视地下管道的走向,透视密封在金属匣子里的胶卷,使之曝光某气功学校使29 名
学员开发出透视功能,帮助他人透视内脏遥视和遥测的报道也不少,如北京某气功师能“千里诊脉”,诊
断上海某老妇患有房疮预感和预知特异功能的争议颇多,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报已为公众所认可,它们
是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而特异功能的预知却是一种超乎自然的方法,几乎每一件重大事件发生后都有
人来追述某某曾经预言,使人难辨真伪日本一农妇曾在二战前预言,日本会战败,战后,她成为一宗教团
体的教主,同时,又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意念致动的报道也有不少,如某气功师施展功法,可以拨云停雨,或以掌发功,击碎病人胆结石有的称
有遥控本领,如在深圳发功,可使北京的试验样品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激光成了曲线人体特异功能者深
得传播媒体的青睐,有的甚至被邀请到国家级电视台表演轻功绝技,水面行走,踏浪穿行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一旦专家们组团准备对人体特异功能进行严格的科学测试时,特异功能的表演往
往流产,不是当事人生病,就是表演计划变更如何对人体特异功能进行科学化评估,尚待时日从健康
心理的角度讲,对人体特异功能不宜太执迷,否则,容易像练气功出偏一样,导致人的更大困惑
五 催眠状态
催眠是指经催眠师诱导而进入的一种类似睡眠的特殊意识状态 催眠师使用的技术称催眠术
(hypnotism),它来自希腊语hypnus(睡眠) 在催眠状态中,被试可以随着催眠师的指令产生感觉缺失或感
觉增强,产生遗忘或唤起早已遗忘的经历,产生幻觉或视物不见昕声不闻的负性幻觉,甚至从事某种不
情愿或明显有害的事情催眠术日益受到科学的挑战,也得到社会的关注
49
催眠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巫师牧师或迷信职业者的专利,披着神秘的外衣,被认为是一
种超自然的魔力1772 年,德国医生M 臼mer 系统研究催眠术,提出“动物通磁”理论,成功地把催眠术
用于医学领域19 世纪中叶,英国医生Brad 认为催眠是一种心理现象,而非动物的磁性所致,并借用希
腊文创用了催眠一词后来,催眠现象引起广泛的争议,有的认为催眠现象主要由暗示引起,有的认为催
眠现象与癌症密切相关,是一种病理状态由于麻醉药物的发现,人们对催眠的兴趣逐渐减少,直到心理
治疗方兴未艾的今天,催眠术又作为一种神秘的治疗方法重新获得它的市场我国不少业余心理治疗
师极力推崇催眠术的应用,不遗余力地在一些学术讨论会公众场合乃至大学课堂上演示其奥秘,宣称
催眠术适合任何心理障碍的治疗,而且催眠效果达100% 显然,认真讨论催眠术的作用机理,科学鉴别
它与气功迷信和骗术的区别及其真伪,很有必要
事实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催眠,催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被试的暗示性,只有暗示性高的人才表现
出催眠效果实施催眠术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测量被试的暗示性其方法很多,如测查嗅觉,让被试分
辨三个标有水醋酸和酒精字样而实质盛的全是清水的瓶子,暗示性高的人能“嗅”出醋酸或酒精味;
测查视觉分辨力,给被试一张白纸,画有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圈,但标明的直径数一个大一个小,问被试那
个圆圈大,暗示性强的人会指出其中一个大或小;测查记忆力,让被试看一张图,画有一扇窗两把椅子和
蓝色窗帘,然后询问被试,是否看到两扇窗三把椅子和绿色窗帘?回答是者暗示性高;还可测查平衡功
能,要被试面墙而立,双目轻闭,测试者用低沉语调缓慢地说:“你是否感到有点站不住了,是否开始感到
前后摇晃......前后摇晃.....暗示性强的人会出现摇晃现象需要指明的是,暗示强不一定是坏事,有人曾
调查,暗示性强与智商水平高相关,这里只是讨论催眠术的适应症问题
暗示性强的人才适合催眠一般催眠师使用的催眠技术主要有后述几种:如凝视法,要求被试全神贯
注凝视20cm 远的直流电灯泡或光亮球,催眠师以安祥不可抗拒的语调进行言语暗示:“看着光点,......
你已经十分疲倦了,双眼睁不开了,你想睡了....."类似的还有节拍读数法,要被试闭眼聆听节拍器单调而
柔和的声响,催眠师配合数数的言语暗示还有一种按摩法,让被试肌肤裸露,催眠师当着被试的面洗手
烘干,然后隔着被试皮肤3cm 的距离对其进行全身“按摩",让被试有微弱的温热感, 再配合言语暗示催
眠对暗示性极强的被试可进行快速催眠,如对暗示测验中面墙而倒的人,催眠师可以坚定的语调发出
指令:“入睡吧!"被试会很快倒在催眠师怀里进入催眠状态催眠后可进入正常睡眠,否则,要做好催眠状
态的中止工作,常用倒数数方法让被试醒来解除催眠不宜过于急促,最好让其慢慢醒来
被试在催眠状态中会出现各种躯体和精神方面的变化,如与催眠师保持一对一的感应关系,不再具备
批判能力,顺从执行催眠师一切指令此时被试虽全身松弛,类似睡眠,甚至还有期声,但能感受催眠师的
一言一行,可以过渡到正常睡眠有的被试出现肌肉颤抖或僵硬,长时间维持一个不舒适的姿势催眠
状态下可出现各种幻觉,发生记忆改变由此,催眠师可利用此特点促使被试遗忘重大挫折或冲突,或回
忆早期重要经历,甚至暗示今后某日某时做某事,以达到治疗目的
催眠状态可分为三级:轻度催眼状态是肌肉松弛,眼险发僵,思维活动减少,不能也不想睁眼,感觉全身
沉重和舒适,事后诉说未睡着,周围一切都知道中度催眠者瞌睡加深,皮肤感觉迟钝,痛阙值提高,顺从,
事后只记得催眠初期催眠师的言行,其后的事情遗忘深度催眠者感觉明显减退,对针刺不起反应,事后
不能记忆催眠中的言行,完全按照催眠师的指示回答和行动,又称梦行据调查,人群中能进入催眠状态
的约占70%~90%,仅有25%的人能达到深度睡眠一般在轻度催眠下的暗示才能受到较好的疗效
催眠治疗的适应症是神经症和某些身心疾病,如癌症性遗忘症失音或瘫痪恐怖症哮喘等可
在催眠状态下实施心理分析,或进行外科手术,集体催眠可治疗药物成瘾者催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须由受过训练的催眠师来进行这项治疗工作目前对催眠术的腐褒贬还为时过早因为调查的证据常
常对立但是将科学意义的催眠治疗与巫医兜售的“狗皮膏药”以及职业迷信者惯用的骗术相区别
则是心理学家的职责
1
第十章 心身障碍
心理和身体是统一的整体,二者联系平衡,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状态,心身联系失调,就失去
了健康心身障碍是变态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首先阐述心身的联系心身障碍的作
用机制分类评估和干预,再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的表现与防治措施,并讨论一定身体状
态下的负性心理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 心身联系与心身障碍
心理与身体的联系古代文献中就有专门的记载,如内经就提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
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明确提出心理因素能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作为一门身心医学学科
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的,Cannon 提出了情绪心理学说,Selye 提出应激理论,30 年代
Dunbar 在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身医学会",70 年代Enge1 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
学',模式,使心身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上所称谓的心身障碍即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
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近几十年来,心身障碍的命名发生了很
大变化,如有的将它改称为影响生理状态的心理因素",即强调病因中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作
用这些术语的改变反映了脑一体联系上存在的长期争论和人类对健康与疾病观念的变化,人
们越来越关注生理状态中的心理因素,关注生理状态的心理发展结果,关注生理状态的心理治
疗,以及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中的心理变量的作用当今的心身障碍研究不仅包括心身
疾病,还包括躯体患病和残疾后的负性心理影响心身障碍研究领域的发展,是旧的生物医学模
式向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明显标志目前与心身医学相关的学科命名还有很
多,如行为医学健康心理学等等,可见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甚多联系
心理因素如何导致躯体变化?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同的
心理学派对心身障碍的作用机制解释不同,目前均趋向于用综合的观点来解释,即心理因素通
过人的认知作用于机体的整个系统,尤其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它第一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
变化,第二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改变,第三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
其间还有许多反馈调节机制尚须进一步阐明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与躯体功能
心理因素可通过情绪活动作为媒介,来影响躯体内脏器官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生命活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脑力和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效率,使
人保持健康;消极的情绪过度或持续太久,会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造成某些器官和系统的疾
2
病 有人用实验表明,胃是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焦虑忧郁愤怒等情绪可以使胃的消化功能
受到抑制
(二)性格与心身疾病
某些疾病与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许多学者提出,A 型性格者富有闯劲,雄
心勃勃,竞争意识强,爱显示才能,比较急躁,难以克制,检查发现这些人胆固醇甘油三脂去
甲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患冠心病机率很高而B 型性格的人则无此特点研究
还发现,消化性溃殇患者性格上被动,好依赖,顺从,不爱与人交往,缺乏创造性;类风湿性关节
炎者表现出宁静敏感情感不外露刻板追求十全十美和洁癖等特点:癌症患者总是克制
自己的情感,不善于发泄,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的情境中
(三)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
生活事件作为一类社会因素,常常通过心理因素作为中介来对人的躯体发生影响最为著
名的研究是由美国学者Holmes于1967年完成的,他编制了社会重新适应量表(SRRS),让受试者
自评生活变化单位(LCU),以反映心理应激强度,如果LCU 超过300,则有70%的可能性在来年患
病我国学者杨德森等人也编制了中国人的生活事件量表(LES),发现负性事件的分值越高,
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越大青少年比较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是考试失败学习问题升学压力
人际交往不良和早恋问题等等,对年幼儿童的负性事件有父母去世家庭变故亲子交往不良
遭受挫折与惩罚学习不适应成绩不及格等等
(四)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由于个体间的生理特点和遗传素质不同,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下,表现各异,只有
那些易感性较高的人才容易患病当然个体的易感性又与人的个性特征以及行为反应方式和习
惯相关
心身疾病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一般习惯从机体各系统和临床各科来分类,以便及时诊治总的说,
多数临床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尤其是下述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条件下发病,在不良情绪影响
下恶化,使用心理治疗将有助于病情好转或康复
皮肤: 神经性皮炎,癌痒症,牛皮癖,慢性尊麻彦,湿彦等;
骨倍肌肉: 肌肉酸疼,腰背痛,书写痊孪;
呼吸: 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过度换气综合征:
心血管: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偏头痛;
消化: 胃或十二指肠溃荡,神经性厌食呕吐,溃殇性结肠炎,幽门注孪;
3
泌尿生殖: 尿频,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碍;
内分泌: 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
神经系统: 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耳鼻喉: 咽部异物感,美尼尔氏综合征;
眼: 弱视,眼险痊孪,原发性青光眼;
口腔: 口腔痊孪,咀嚼肌痊孪;
其他: 肥胖症,癌症
二 心理应激的评估与干预
心理应激的评估包括很多方面,可对应激源的内容强度或性质进行评估,也可评估人对应
激的看法信念和反应方式以下介绍一种简单的应激自我测验
表10 一1 应激自测题
指导语:对下列问题回答是或否, 是"记1 分, 否"记0 分
1.不在乎自我测验 2.常喝大量咖啡
3.不服用维生素 4.味口重,吃得咸
5.有时忘了吃饭 6.事事必须亲自过问
7.不理别人建议 8.常发脾气
9.追求不现实的目标 10.缺乏生活计划
11.不安排时间锻炼身体 12.很少笑
13.行为粗鲁 14.不了解自身价值
15.忽视躯体体征 16.拒绝承认现实
17.不注意测查自己应激承受力 18.把很多事看得很重
19.不相信反省 20.指使别人为自己办事
21.对作出决定感到困难 22.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3.缺乏集体观念 24.尽量避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交往
25.回避危机 26.把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
27.缺乏想象力 28.没有参加同伴小组活动
4
29.不进行体育锻炼 30.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31.不会因应激症状而求医 32.认为自我催眠很无聊
33.感到失控,身不由己 34.未能对意外事故作点准备
35.极少休息 36.记不清上次紧张是怎么缓解的
37.在预料的应激前后未设法缓冲 38.在等别人时常常发脾气
39.觉得任何人都可以替代 40.办事拖拉
41.掩饰自己的不足 42.花很多时间为往事懊悔
43.信奉宗教 44.总觉得自己准备不足
45.不注意衣着 46.没有安排好放松的时间
47.办事刻板,认为只有一条路 48.从不放任自己
49.对事事都点头答应 50.爱传闲话
51.终日忙碌 52.不避喧闹环境
53.讨厌生活常规 54.不善交际
55.常常受惊害怕 56.对生活环境的安排满不在乎
57.生活中不喜欢尝试 58.不主动约见朋友
(据gaby,沈康译,有修改)
这是一种简易的自评方法,使评定者了解自己的应激水平,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得分越
高,说明应激水平越高,需要及时进行调节(参见表10-1) 本法在具体使用时,尚须建立不同年
龄的常模
对心身障碍进行干预,最重要的是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而这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
同努力除此以外,个体对心理刺激的积极应对也是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
方面
(一)对心理剌激正确认知与评估
心理刺激是否致病,取决于人的认知系统一般讲,机体对外来各种剌激,首先是对其性质
进行辨认,同时对它与机体的关系进行评估,划分有利的有害的和元关的刺激,据此再作出适
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人对有利的剌激表现良好情绪和趋向行为,而对有害剌激表现不良
情绪和回避行为对刺激的认知和评估受人的个性的影响,因此,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个性,建立
5
合理的信念,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对环境剌激作出适时反应
(二)消除紧张状态
不良的剌激会导致人产生暂时或持续的紧张状态,如使人的意识觉醒程度增高,注意力不
集中,思维紊乱,轻率而冲动,易激惹争吵,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要消除紧张状
态,就必须探讨它的原因人在面临严重威胁和生命安全,或有损个人利益的情境时会出现紧张
状态,如学习工作挫败受到惩罚或诬陷意外事故与外伤亲人去世或离异等情景均会导致
人的紧张不安当人的心理需要动机和行为发生矛盾冲突,身心需要不能满足,动机冲突不能
解决,行为就会紊乱,紧张状态就会持续个性不良也会使人元故担忧自寻烦恼,使紧张难以
消除因此,只有及时消除这些原因,紧张状态才可能缓解
三积极的心理应对
心理应对通常是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减少心理痛苦,维
护自尊心,求得内心的平衡心理应对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的意义分为积极的和消极
的两方面,积极的应对可暂时消除心理紧张状态,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躯体的影响应当加强心
理训练,学会积极的心理应对方法,克服消极的应对方式,促进身心健康积极的心理应对有很
多种,一是改变进取目标,充实生活内容在遭受挫败后,及时修订或改变进取的目标,按自己的
兴趣爱好以及能力选择生活的内容和重心比如,大学没有考上,可以通过自考或在职学习等
多种途径来重新调整自己,发展多方面兴趣,使自己的才干充分展示出来,参加社会文体活动,
潜心书法或集邮,即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补偿升华等防御机制二是重视自己的优点,增强自
信心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可以恢复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那些社会性退缩自我评价
过低的人尤为重要三是有意忽视挫折与失败,转移注意力,有意不去注意挫折和伤心的事情,
主动克制焦虑愤怒和懊悔的情绪,增加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对功利采取超脱的态度,对失败的
经历有意遗忘这些否认抵消压抑等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可以使焦虑的情绪暂时缓解,有
利于心理的平衡
三 常见的身心疾病
(一)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身心疾病之一,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支气管对不同剌激发生过
敏反应,导致气道狭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呼吸困难,重者危及生命不能呼吸的恐惧和生命
垂危的表现引起患者和亲人产生极大焦虑,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6
哮喘病因很多,有遗传环境中的花粉和尘埃致敏源感染生化因素等,心理因素对本病
有直接和间接的促发作用如亲人分离考试失败遭受惩罚或是生活中的过分激动等等均
可诱发哮喘发作,而亲人对患者发作的担忧对症状的过分关注和保护以及对病情的否认或
忽视都会强化哮喘行为,使之症状持续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过去认为,哮喘患者表现出
一定的人格特征,过分依赖和被动抑郁冲动攻击性社会性发展不良焦虑水平高等,
近年研究发现,患者没有特异的人格类型,但半数的患者有强烈乞求他人保护的潜意识愿望,这
使得患者对亲人的分离特别敏感患者也会通过学习,,获得不良的体验,即用哮喘来发泄不
良情绪,得到他人的关注或让步,以及避免不愉快的事情
哮喘的干预除了用皮质激素等药物疗法以外,还可用多种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松弛疗
法催眠与暗示生物疗法等对患者进行家庭治疗尤为重要,要打破家庭的恶性循环,改善不
良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作用方式,培养患者良好个性,加强体育锻炼,增进体质与抗病能力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在某种心理因素作用下由消化液造成的
局部性粘膜组织的溃烂
研究表明,溃疡与遗传易感倾向慢性人际冲突社会应激的激活相关患者经历的不良
生活事件多,如学习工作压力亲子分离或矛盾等;吸烟和酣酒的不良习惯也是可能原因;患者
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孤独自负焦虑抑郁,凡事过分思绪,苛求完善,情绪不稳
溃疡的治疗须综合进行,躯体症状明显时,使用制酸剂和解痊剂,以保护粘膜并促进愈合;
还要注意消除心理剌激因素,调节情绪,改善饮食,生活有规律,适时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与生
活习惯;对患者可进行生物反馈和认知行为治疗
(三)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的血管功能障碍,由头部动脉血管受压紧张和扩
张所致,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偏头痛的病因除遗传器质生化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占有重要作用,如情绪紧张饥饿,
睡眠缺乏噪音与强光的刺激气候变化等等
偏头痛的治疗用止痛药效果很差,而用生物反馈治疗常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把电极放
在头部,使头部紧张度的信息与播放机相连,然后教患者放松头部肌肉,若能放松,通过生物反
馈仪等自动控制技术,使播放机工作,放出喜爱的音乐,如头部不能放松,就切断音乐通过多次
训练,患者可学会以音乐作为参考标准,控制头部肌肉,使之放松,以消除头痛还可通过类似方
7
法,学习对手指温度(即外周血管的收缩与扩张)的控制, 进而控制头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使
头痛减轻
四 患病过程的心理影响
任何躯体疾病都将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关注患病后的心理影响与结果,实施相应的心理学
干预,这也是心身障碍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患病对人的心理冲击
患病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一种严重的应激患者和亲人不得不考虑疾病的严重性和后果,由
此会出现认知和情感问题,多数患者会为疾病而焦虑,他们需要得知有关疾病的详细可靠的信
息,但亲人常常瞒着病情,或是劝慰患者顺从治疗和吃药打针,这样更会增加患者的疑惑和焦虑;
有时医务人员门诊处理过于匆忙,语言太专业化,医患交往过于严肃,这样也会使患者出现不良
反应,一方面是拒绝服药,不遵医嘱,另一方面是过度顺从,以患病为手段,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
顾因此,对患者首先要提供正确的心理支持,消除孤独感和依赖感,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
家属与医生要相互配合,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使患者早日康复
(二)慢性病的影晌
一般将病程超过3 个月以上的疾病称为慢性病,如癌症血液病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癌
症和血液病患者通常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面对死亡的威胁引起应激反应亲人也为患者的病
情而担忧,四处求治,购买药品和营养品不惜重金应当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正
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避免悲痛情绪对他们的不良影响心脏病更能引起焦虑,而焦虑又加
重心脏病症状多数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踌躇多虑,谨小慎微,丧失康复信心应当在加
强心脏治疗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与照护,安排好生活作息,劳逸结合,适时锻炼
糖尿病受情绪的影响,并与灾难性的环境变化有关患者对长期尿检控制饮食和注射膜岛素
会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治疗也会引起家庭经济紧张,矛盾增多因此,要求亲属要有耐心,家庭的
食谱要作相应调整,患者要自己学会观察血糖和尿糖水平,遵从治疗方案,参加正常的学习生活,
适当锻炼
(三)住院者的心理妒理
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产生轻度至重度的应激反应和一些行为问题其主要原因
是,患者与亲人分离,不熟悉医院和医疗程序对此,学者们提出许多心理干预措施,如改变住院
程序,让患者和亲人先参观,了解有关信息,亲人陪同患者住院,设立家庭病床等等这些措施使
8
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行为减少 要使医院环境适合患者心身特点,医务人员要和蔼可亲,减少患者
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还要创造条件使重症患者和轻症患者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帮助家属提高护
理技能家庭病床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可能比住院更适宜一些
五 躯体残疾后的心理问题
残疾是指身心方面有缺陷,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遭受有害因素的创伤性剌激,导致躯体器
官的缺失或机能瘫痪以及心理上的不可逆转的缺损,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活动能力,在生活上需
要得到他人照顾残疾分为躯体残疾和心理残疾,这里重点阐述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肢体残
疾者的心理问题
(一)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视野缩小,难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
习或其他活动我国提出的视力残疾分级标准参见表10-20
表10-2 我国视力残疾分级标准
分级 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
一级盲 <0.02~无光感;或视野半径<5.
二级盲 <0.05~0.02;或视野半径<10
一级低视力 <0.1~0.05
二级低视力 <0.3~0.1
(据沈家英等,1993)
视力残疾的原因有很多,视觉器官的病变是常见原因,如先天性白内障或青光眼视神经萎
缩视网膜变性角膜病或沙眼屈光不正和弱视等家族遗传史近亲婚配围产期遭受伤
害以及患全身性疾病均可导致视觉问题后天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眼外伤,应当加强防护
心理与环境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如情绪困扰亲人死亡与离异学业或事业失败强烈精神刺
激精神发育迟滞瘾症等均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由于感知觉受限,造成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易受他人歧视,
自信心不足等在情绪与社会发展方面,视力残疾者多显得被动依赖,会产生无助感,行动缺
乏安全感,恐遭遇危险,与人沟通困难,无法运用表情和手势语,对他人的交谈也缺乏全面理解,
9
人际交往受阻,社会上对盲人的歧视或怜悯态度会加重他们的适应困难
对视力残疾者的干预包括医学干预教育干预家庭干预和社会干预等,心理教育干预是
基础,即对患者实施特殊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家人教师和社会工作者都应该熟知的教育和训
练要强调下述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要与正常人相近,采用各种辅助器材教具和方法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个别教育训练方案;三
是注意缺陷补偿,着重训练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以补偿视觉缺陷;四是训练他们的环境适应
能力,如定向行走生活技能手工劳动等;五是给予及时的心理社会支持,不歧视不特殊
照护",用平常心"来看待他们
(二)听力残疾
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以致听不清或昕不到周围环境
的声响,从而无法从事正常人的语言交往活动听力残疾的相关术语有很多,如听觉障碍,听力
缺损,听力减退,听觉困难,昕力丧失,昕觉迟钝,失聪与耳聋等等我国的听力残疾分类标准参
见表10 一30
听力残疾除了按听力损失进行分类外,还可按发生时期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依据病
变损害部位分为传导性感音性和混合性三种;依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药物性噪声性等等
听力残疾与哑巴是有区别的,聋者由于不能听到或辨别语言,失去了模仿说话的可能性,因聋而
导致哑常称聋哑人"的术语是不确切的,聋者可以通过早期的发音说话阅读和写字训练
来掌握语言,改变哑的状态
表10-3 我国听力残疾标准
分级 标准
一级聋 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90 分贝
二级聋 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70 分贝,等于或小于90 分贝
一级重听 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55 分贝,等于或小于70 分贝
二级重听 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40 分贝,等于或小于55 分贝
(据张伯源等,1989)
听力残疾的原因分内因性和外因性两类,前者是指遗传因素的影响,后者是指围产期前后
10
和疾病等因素 如在胎儿期遭受机械性的挤压或振荡药物中毒高热和放射线的刺激病毒
感染和营养不良等,出生过程中的产伤窒息早产,产后的感染中耳炎头部外伤和巨大噪
声刺激等等均是可能原因
听力残疾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和语言发展受阻,影响到学习和社会适应以及情绪
与个性的发展调查表明,他们丧失了与家人言语交往的机会,产生心理挫折,脾气坏;得不到亲
人声音的抚慰,安全感难以满足;行为冲动,易受暗示,孤僻,自高自大或自卑,主观片面,猜疑心
强,自私等;由于受教育的局限性,进普通学校受限,进聋哑学校又造成与正常人的心理隔阂,影
响学业成就和社会交往,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听力残疾的干预除强调预防和医学治疗外,最重要的是进行言语康复,因为患者发音器官
多完好无损,可通过教育和训练得以补救,使言语功能恢复语言昕力训练要越早越好,语言训
练上要利用多感官协同感知,在观察教师口型的同时,利用残余听觉,尽早佩戴助听器,让他们
用手去触摸发音者嘴唇和喉部的振动,做到听话看话和摸话三结合还要学习手势语和手指
语,有残余昕力的重听者可以学会五种语言形式:口语书面语手势语手指语和昕语对昕
力残疾者的系统教育训练可在聋校进行,目前提倡一体化教育",即让患者与普通学生一起受
教育,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教班,或者直接进入普通班正常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他们更快提高口
语能力,有利于心理发展和人际交往在我国实施这种一体化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重要的是
为听力残疾者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三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是指四肢和躯干缺损畸形麻痹肌肉萎缩孪缩脊柱或关节强直,导致运
动系统的功能丧失或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我国把肢体残疾分为四个等级,参见表10 一4
肢体残疾的原因分两类,一是先天性原因,如先天性镜关节脱臼脊柱裂心脏发育畸形等;
二是后天性原因,如骨路发育不良关节病变外伤感染地方病脑性瘫痪软骨病肌
萎缩手术截肢等
肢体残疾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外界剌激敏感,易遭受挫折,产生自卑感;学习生活上面临
较多的困难,因长期受到照顾会养成依赖他人的心理,成就动机不足,人际交往受限,行动不便;
若愤怒敌视和焦虑的情绪长久持续,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
对肢体残疾者进行补偿与训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或补偿残疾股体的功能,重新得到
正常生活学习的能力,是防治残疾者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补偿训练常用的有物理疗法,如生物
反馈电脉冲疗法红外线或超声波疗法针灸和按摩等;运动疗法主要是做神经肌肉医疗体
11
操,对残肢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协调训练保持和增加运动度训练和速度训练;可通过一
定的体育器材训练残肢功能,还要对整个躯体功能和知觉运动功能进行训练,做好矫形支具与
假肢的装配对残疾者还要注重心理补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社会支持,不要歧视或怜悯,
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和训练克服自卑感,正确对待残疾和认识自己,努力把残疾转化成
特长,使肢体残疾的缺陷能在心理上得到较大的补偿
表10 一4 我国肢体残疾分级标准
分级 标准
一级
1.四肢痒痪;双下肢截痒髓关节无自主活动能力;偏痒单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
2.双前臂和双小腿截肢或缺肢;双全臂截肢或缺肢;双上臂或单大腿截肢或缺肢
3.四肢功能极重障碍不能保持坐姿或两肢功能极重障碍井有另-肢功能重度障碍
二级
1.双下肢截瘫或偏瘫而遗留部分功能
2.双全臂截肢或缺肢;双上臂和单小臂截肢或缺肢;双前臂和单大腿截肢或缺肢;单全臂和双小
腿截肢或缺肢;单前臂和双大腿截肢或缺肢
3.四肢中有两肢功能极重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三级
1.双大腿截肢或缺肢;一全腿或一大腿截肢(包括缺肢);双前臂截肢或缺肢;单前臂或双小腿截
肢或缺肢;单上臂或单腿截肢或缺肢
2.四肢中有一肢功能极重障碍兼另一肢功能中度障碍;或有一肢功能重度障碍兼另两肢功能轻
度障碍;或有三肢功能中度障碍,或四肢功能均有轻度障碍
3.两手拇指缺损并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双手虽遗留拇指但缺7 个指
四级
1.单肢(包括上下肢)全部截除或缺损;双小腿截肢或缺肢;单大腿截肢或缺肢;单小腿或单足截
肢缺肢
2.双下肢不等长且相差大于5 厘米;患有70 度以上驼背或45 度以上脊柱侧白
3.单肢(无论上下肢)功能中度障碍或双肢功能轻度障碍
12
4.脊椎(包括颈椎)强直
(据张伯源等,1989,有修改)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个不太精确的称谓,广义上它包括所有的精神障碍,狭义上主要是指重性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等世界卫生组织给精神病下的定义是:精神功
能受损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乏的程度,患者不能应付日常生活或不能保持与现实恰当接触本
章将重点讨论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的表现病因诊治方法,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
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也一并讨论
一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phrenia)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特征性的
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多方面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我国此病发生率城
市为7.11%,农村为4.26% ,女性多于男性,经济水平高的居民患病率低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因的疾病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发病有一定
影响,部分患者有脑结构形态和发育上的异常有人认为是多基因遗传,遗传度为70%,病理基
因位于第5 对染色体,家族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6.2 倍,单卵双生同病率为70.6%,而异卵双生
只有17.1%;若父母同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有40%的患病危险性,父母之一是患者,子女患病
危险性为7%~17% 精神分裂症还与器质性因素和生化因素有关,患者早年多有围产期损害史,
如母孕期并发症先兆流产难产窒息或产伤等;从小有步态姿势平衡协调运动肌张
力等异常征象,神经系统发育延迟,脑电图异常率较高,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结构异
常有关,如大脑皮层轻度萎缩,脑室扩大,边缘系统和间脑病理改变等患者中枢多巴胶能系统
活动过度,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社会心理因素中受到强烈剌激委屈和讽刺,亲人死亡或重
病,离异与失业,学习工作负担过重,升学考试失败,早恋受挫等等均可诱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
前性格特征是:内向,孤僻胆小,依赖性强,主动性差,话少,怕羞,敏感等等,这些虽不是发病的
决定因素,但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
(一)精神分裂症的精神障碍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1.表现出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患者言语和书写虽然语法正确,但语句和上
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的联系,也缺乏中心内容,回答问题不切题,对事情的叙述不中肯,使人
不容易理解,表现出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出现破裂性思维或词的杂拌,还有思维中
13
断 强制性思维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
2.表现出情感淡漠和不协调,对同事和朋友欠关心和同情,对亲人不体贴,对周围事物
情感反应迟钝,生活学习兴趣减少,对莫大痛苦的事表现出惊人的平淡,出现情感倒错
3.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活动减少,元主动性,行为孤僻和退缩,元故旷课旷工,长期不
洗澡,不梳头,生活懒散,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部分患者意向倒错,如喝肥皂水,伤害自己
身体,行为受幻觉和离奇的思想支配
4.表现出幻觉妄想人格解体等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出现命令性幻昕思维鸣响
评论性幻昕和自笑自语妄想有泛化和内容荒谬的特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影响妄想多
见,其次是嫉妒钟情罪恶和疑病妄想人格解体的患者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好似脑袋离开
了身体,走路不感觉下肢存在, 我分裂成两三个有的表现出紧张症症候群
5.自知力均有损害,多数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某些人的恶意加害,因此不
愿接受治疗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也查不出智能活动的缺陷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一定都具备上述各项症状,而且随着疾病类型和临床阶段的不同有很大
差异一般将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个阶段:急性阶段以幻觉妄想为主,又称
阳性症状;慢性阶段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孤独内向为主,又称阴性症状这种区
分是相对的,患者可能两种症状都有
(二)精神分裂症临床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最常见,在青少年期开始,起病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
发展成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或妄想支配,表现疑惧,出现自伤和他伤
行为此型病程发展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自发缓解者少,疗效较好
下面是一个实例(龚绍麟,1989):
某男,22 岁,言行怪异出现幻觉妄想1 年患者自小少语寡言,交往少,脾气暴躁,1年前
因父亲病故和失恋,开始失眠呆滞郁郁不乐,说: 我活不了几天了,我有罪";听到火车鸣响
就害怕,见到鸡鸣狗叫也恐慌,见到公安人员就称我有罪",回家后就问家人: 公安局的人和
你们谈过话吗?为什么我想的事别人都知道?"不时侧耳倾听地球的隆隆响声,看见小汽车
就恐惧地问他人: 那是不是来逮捕我的?"患者记忆智能无障碍,只是孤独离群,生活懒散,时
而恐惧激越,时而自语自笑凝神倾听一次,突然对电风扇下跪,说听到电风扇里有一男声
责骂他是叛徒和内奸" 认为自己脑子想的事被别人知道, 监视器就是邻居家的录音机和自
己的手表" 问患者为什么时哭时笑?患者回答: 我脑子被一死者控制,我哭笑不受自己支配
14
"该病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2.青春型:此型较常见,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发展快,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
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扮弄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
行为及性欲和食欲等本能的意向亢进;幻觉妄想片段零乱,精神症状丰富多变此型发展快,如
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下面是一个实例(戴梓寿,1989):
某男,17 岁,初三学生,急起行为反常5 天半月前因操练游行甚感疲劳,出现失眠,突然话多,
唱歌唱戏,四处游荡,说看见别人身边有鬼;上课时突然拍桌踢椅,说老师讲红外线和紫外线
可用,来打飞机,我哥哥是开飞机的,所以我发火";吃饭时将碗中的鱼头往外抛,问他为什么,他
说: 看到鱼头就想到别人骂我油头滑脑,心里不高兴" 患者自知力丧失后送精神病院治疗,
显著好转出院,但在就业时因精神病史遇到困难,常常埋怨父母,并殴打亲人,又数次被送进精
神病院,治疗效果下降患者病情迁延,贪馋话多骂人毁物夜间外出闲逛,对女性极不礼
貌,嬉皮笑脸,当众做怪相,毫无羞耻之心最后患者思维日趋贫乏,讲话支离破碎,情感淡漠,
意志衰退,终因肺部感染死亡此例患者以破裂性思维幼稚行为和明显人格改变为主要症状,
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3.单纯型:此型较少见,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展,自动缓解者少早期表
现出神经衰弱的症状,易疲劳,软弱无力,贪睡,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孤僻日益加重,被动,生活
懒散,情感淡漠,幻觉妄想不明显,发病早期常被误认为是思想不开朗或思想问题,数年后病情
严重时才被发现,疗效差
下面是一个实例(王见义,1989):
某男,27 岁,孤独懒散,与人长期格格不入,流浪街头数年患者母亲因精神病自杀死亡
患者开始工作时好计较,与人争吵,曾搬迁数次,到处找领导要房子和工资,不上班,将自己的东
西拍卖,逐渐发展到流浪街头,睡门洞,到餐馆讨饭吃,时常叫喊母亲的名字自小成绩好,因家
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性格喜静,独居,不愿结识他人,母亲去世后性情更加孤僻,不顺心时怒气大,
浑身发抖曾参军,因精神不正常',住院8 个月检查时患者否认有病,写感想时内容重复,
繁简失当,不时引证哲学词汇,离题发挥患者平时对人冷淡,不谈笑,独来独往经10 余年随
访,患者仍衣饰不整,在街头闲逛,吃别人的剩饭菜该病例有多年病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以
乞讨流浪为生,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联想松弛,生活不能自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4.紧张型:少见,表现出术僵状态,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表情呆板,蜡样屈曲,出现冲动
15
行为,突然起床,元目的地砸破东西,然后仍旧躺下此症能自动缓解,疗效好
下面是一个实例(罗忠锢,1989):
某女,19 岁,突发失眠不语不食发呆和低热1 月患者自小性格温顺,内向少语曾
因散发性脑炎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因精神病症状住院,患者意识不清,呆滞,自语,多问少答,
在室中站立,拒食按脑炎治疗,痊愈出院1 月停药后,性格突然变化,稍不如意就撒娇哭脸,
有时半晚站在房中发呆,不吃,少动,月经也不会料理患者自言自语,说耳边有人对她讲: 你
得过神经病",有时傻笑,有时半夜起床说外面有人叫她后来又住进精神病院,理解和判断力差,
有情感倒错现象,笑容满面地告诉别人自己罪恶累累,有人在背后作弄她经5 次电休克治疗,
症状突然消失,像从梦中醒来一样,清醒8 天,又突然转入亚木僵状态,卧床不起,不吃不动,
说别人讲她的坏话,十分生气,撕衣服和被单此例有评论性幻听,情感倒错迫害妄想,亚木僵
状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三)诊断与防治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全面进行精神神经体格实验室检查的基
础上,再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作出我国提出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是:
1.症状标准:确定无疑有下述症状中的至少两项,各症状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
及情感高涨或低落
(1)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或破裂性思维,或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思维;
(2)妄想: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自相矛盾,或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
想,或妄想内容荒谬离奇,不需核实即可肯定为病理性的;
(3)情感障碍:情感倒错或情感不协调;
(4)幻昕:评论性幻昕,或争议性幻昕,或命名性幻昕,或持续一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昕,
或听到的语言声来自体内某一部位;
(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或怪异愚蠢行为;
(6)意志减退,较以往显著的孤僻懒散或思维贫乏,或情感淡漠;
(7)有被动体验,或被控制体验,或被洞悉感,或思维被播散体验;
(8)思维被插入,或被撤走,或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2.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且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2)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16
(3)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病期至少持续3 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各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还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伴有幻觉;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或解体为主要表现;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
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 年,并逐渐趋向精神
衰退
对于急性期的精神分裂症可采用量表评定的办法,最常用的量表是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它由Overall 等人于1962年编制,是精神科应用最为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尤其适应于
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有18 条项目,分七级评分,即:元可疑轻中偏重重极重,为他评
量表,一次评定,大约需要20 分钟的会谈和观察(参见表11-1)
表11 一1 BPRS 评分工作用标准
项目 轻(2~3 分) 中(4~5 分) 重(6~7 分)
1.关心健康体诉较多疑病观念疑病妄想
2.焦虑询问出的焦虑主诉焦虑惊恐
3.情感交流障碍带稍难深入交流明显难以交流严重难以交流
4.形式思维障碍思维轻度松散肯定的思维散漫思维不联贯,破裂
5.罪恶观念悔恨,懊恼自责自罪或罪恶妄想
6.紧张是烦躁不安不自然小动作多发抖出汗抽动
7.奇特行为姿势,姿势不自然偶有刻板动作刻板动作常出现
8.夸大自我评价增多夸大观念夸大妄想
9.心境抑郁询问出不开心主诉不开心消极观念或行动
10.敌对性询问出对他人仇恨主动暴露仇恨有报复行为
11.猜疑询问出的疑心稍有牵连观念被害妄想,关系妄想
12.幻觉可疑的幻觉肯定的幻觉信以为真,付之行动
13.运动阻滞费反应慢明显动作减少缄默木僵
14.不合作者检查时花气力情绪明显对抗严重违拗无法检查
17
15.逻辑障碍有点离题尚可接受不合逻辑象征思维脱离现实,内容奇特
16.情感平淡是表情不自然不真实明显缺乏情感反应完全丧失,情感反应
17.兴奋是言语动作稍增多明显增多易激动极度增多,发脾气
18.定向障碍尚能定向有错不能纠正明显错,不能定向
根据对患者的观察评分,其他则根据患者的口头叙述评分(据张明园,1984)
BPRS 可归纳为5 类因子结构,参见表11-2,因子分根据下式求出:
因子分=组成该因子各项目的总分该因子结构的项目数
表11 一2 BPRS 因子结构和项目序号
因子结构 项目数 项目序号
焦虑忧郁 4 1,2,5,9
缺乏活动 4 3,13,16,18
思维障碍 4 4,8,12,15
激活性 3 6,7,17
敌对猜疑 3 10,11,14
BPRS 评定时间界定为一周内,首次评定后的重复评定一般在2~6 周进行总分反映病情的
严重程度及其演变,可进行因子分析和廓图分析,以反映患者的症状结构和治疗效果有调查表
明,精神分裂症的BPRS 总分57 分为严重,51 分较重,43 分为一般,37 分较轻治疗实验的人组
标准以35~40 分为宜BPRS 不适应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评价量表评定只能作为筛查手段,最
终诊断还要根据临床诊断标准进行
精神分裂症的防治首先要强调预防,做好遗传咨询工作,配偶双方如果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要
避免生育;加强围产期保健,排除心理社会剌激因素;要建立社区精神康复机构,提供及时的家
庭照护,帮助解决患者的入学就业社会康复问题
在治疗上,药物治疗起着关键作用常用药物有氯丙嗦氟奋乃静氟用医院醇等原则
上要尽可能选用一种药物,首次剂量宜小,增加剂量宜慢,要注意药物副反应问题,服药需遵医
嘱治疗上要取得患者和监护人的配合,据报道,曾有一位少年患者因迫害妄想,将父母强迫给
自己服用的氯丙嗦偷偷放进父母的饭中,其结果令人深思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治疗和教
育训练,提供心理支持,开展文娱活动,增进社会交往,促进患者的精神康复智能康复行为康
18
复和职业康复
二 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manic depressive psychosis)简称躁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
持久的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临床主要特征,病程为双相循环发作或单相发作,间歇期精神活动多
保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本症患病率为0.76% ,城乡无差别,首次发病以16~25 岁最多,女性
多于男性
躁郁症的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生化代谢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和心理因素有
关调查表明,该病家族遗传倾向明显,一级亲属同病率高于一般居民30 倍,单卵双生同病率为
92.6%,双卵双生为16%;有人在第11 对染色体上发现素质基因5 一羟色胶缺乏是本症的共同
生化基础,构成发病的素质倾向,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出现躁狂,功能不足则出现抑郁实验
室检查表明,患者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血中皮质激素增加,还有下丘
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功能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与间脑下丘脑生物胶去甲肾上腺素功能障碍有
关半数的患者遭遇过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少数患者在躯体因素影响下发病
躁郁症的临床表现分为躁狂和抑郁两类症状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活动加
速和言语动作增多躁狂患者情感高涨,喜气洋洋,常常能博得周围人的共鸣;有的人情绪不稳,
易激惹,因小事而暴跳如雷,伤人毁物,但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躁狂患者活动过多,整日忙
碌不停,爱管闲事,做事有头无尾,缺乏成效,睡得少,食欲和性欲亢进,挥金如土,喜欢接近异性,
好打扮,贪恋色情,失去正常的社会控制能力患者的联想速度加快,内容丰富多彩,说话滔滔不
绝,自觉脑子特别灵,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逻辑肤浅,思维随环境多变,出现意念飘忽或音联
意联,对自己评价过高,可达到妄想程度,但不荒谬患者自知力有不同程度受损,很少认识到自
己有病而需要治疗躁狂症还可分成轻重两类,轻躁狂主要是言语多,活动增加,但不妨碍工作;
重躁狂称诲妄性躁狂或错乱性躁狂,活动狂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和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等
抑郁症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和迟缓等抑郁症发病缓慢,患者
出现失眠乏力食欲下降内感性不适抑郁症患者以情绪低落抑郁和悲观症状最为突出,
终日忧心忡忡,兴趣索然,对前途丧失信心,常常有自罪自责观念,认为自己丧失了工作能力,成
了废人,或将小事夸大,出现消极观念,有自杀企图,脑子迟钝,声音低沉,少活动,回答问题要等
待良久抑郁症状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清晨最重,少数患者缄默不语,卧床不动,称为抑郁性木僵
状态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患者往往事先有周密的计划,行为隐蔽有些患
19
者以躯体症状为主,面容憔悴苍老,目光呆滞,食欲差,体重下降,便秘,早醒,不能再入睡,充满
悲观情绪等待新的一天来临; 有的患者躯体症状明显,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抑郁症状被掩
盖,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还有的患者出现人格解体强迫状态或恐怖症状
躁郁症的临床分型有四种,除了躁狂型抑郁型外,还有躁狂抑郁型和混合型两种,前者是
指病程中有双相发作,后者是指躁狂抑郁交替出现,有正常间隔期我国CCLB 一2R 中将躁郁症
归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分别规定了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一)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至少1 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
症状中的3 项
(1)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2.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等
(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至少2 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4 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到妄想程度;
20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等
躁郁症的防治根据不同的症状而方法不同对躁狂症可用氯丙嚓和氟啄皖醇控制急性症状,
双相病人可服用碳酸铿以预防复发对严重的急性躁狂患者还可实施电抽搞疗法对抑郁症患
者用丙咪嚓治疗运动性抑制症状,用阿米替林多虑平抗抑郁镇静和抗焦虑对严重有强
烈自杀企图的抑郁患者可用电抽搞治疗心理治疗可配合药物治疗进行,要取得医患的合作与
信任轻型抑郁患者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直到出现自杀行为才发现,因此,要早期识别抑郁症
状,减少消极情绪和隐蔽的自杀行为抑郁患者痊愈后要预防复发,抗抑郁药至少要维持6 个月,
再逐渐停服,并每2 个月复查一次,监测血浆铿浓度,及时服用鲤盐,直至观察半年元复发
以下是躁郁症实例(龚绍麟,1989):
某男,50 岁,小学教师,间歇性欢乐与愁闷少语交替发作25 年患者母亲有精神病史,弟弟
自杀身亡25 年前患者因小学校长被撤职开始表现出精神失常,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感到处境
艰难,度日如年,晨起情绪特别坏,入睡难,早醒一年后,患者一改以往表现,无原因欢乐爱说
话,见人就打招呼,吹嘘自己,成天忙碌,走东串西,晚上仅睡3~4 小时,半年后症状消失,一切如
常7 年后,患者无明显原因又开始发病,先抑郁年余,又躁狂半年,多次自杀未遂,数次被送进
精神病院作为躁狂病人接受治疗近年来欢乐与忧愁交替发作,各维持8 天左右,3 个月内交替
各6 次根据上述表现,可诊断为躁狂抑郁症
三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脑变性脑血管病颅内感染创伤和肿瘤癫瘸等器质性因
素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智能障碍人格
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现或行为障碍各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尽
21
管不同,但多数病人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起病急骤者,表现为意识模糊综合征,起病缓慢者表
现为记忆障碍和痴呆综合征
CCMD 一2R提出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是:存在脑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精神障碍综合征
表现,现实检验能力和社会功能减退各种精神障碍及其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见表11 一3 11
一4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表11 一3 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CCMD 一2R 诊断标准
病名与病因 临床诊断标准与病理特点
Alzheirner 病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老年多见,弥漫性脑萎缩)
2.起病缓慢,以逐渐加重的痴呆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发展虽可暂时停顿,
但不可逆
3.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痴呆
脑血管病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脑组织缺血)
2.有脑血管病的证据,并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有关
Pick 病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年发病,额颓叶脑萎缩)
2.进行性痴呆
3.早期出现额叶损害综合征,如欣快淡漠粗野和幼稚等,有较低级的精
神活动亢进,后期记忆缺损加剧
Parkinson 病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基底节病变)
2.精神障碍在帕金森病之后发生,肌张力亢进,震颤,面具脸,重者出现痴

Huntington 病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青年多见,遗传病)
2.进行性痴呆
3.早期有额叶损害综合征,而记忆相对完好
4.舞蹈样动作先于痴呆出现,或家族中有同病患者
颅内感染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感染)
2.有颅内感染证据,而且与精神障碍发病和病程有关
颅脑创伤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22
2.有明显的颅脑创伤,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史,而且精神障碍发病和
病程与颅脑创伤有关
颅内肿瘤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肿瘤造成脑实质破坏)
2.有颅内肿瘤证据,而且与精神障碍发病和病程有关
癫瘸性精神 1.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脑异常放障碍电)
2.有原发性癫瘸证据,而且与精神障碍发病和病程有关
表11 CCMD 一2R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各综合征诊断标准
综合征名称 临床诊断标准
智能障碍 1.至少有后述症状之一:抽象概括能力明显减退;判断能力明显减退;轻
度认知障碍
2.不同程度的智能减退,常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轻度者尚能保持独立生
活,中度者生活需要他人帮助,重度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3.以上表现不仅见于意识障碍期
4.病程至少4 个月
遗忘综合征 1.以短程记忆缺损为主要症状,也可有长时记忆缺损,但瞬间记忆无障

2.无意识和智能的普遍障碍
3.症状至少持续1 个月
意识障碍 1.感觉迟钝,对外界剌激反应减弱,知觉清晰度降低,对周围环境认知模

2.注意转移集中和持久的能力减退
3.定向障碍,可为时间地点和人物,或自我定向障碍
4.至少有后述症状之一:错觉或幻觉;理解困难或错误:言语不连贯或思
维结构解体,或回答不切题;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迟滞,或出现紧张综合征: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失
眠或嗜睡;瞬间记忆障碍,回忆困难
5.起病急,症状在一天内可有波动,缓解后对病中经历部分遗忘或全部
遗忘
23
人格改变 1.以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为主要表现,至少有后述情
况之一: 情绪不稳,心境由正常可突然转变为抑郁,或焦虑,或易激惹;反复的暴露发作或攻击
行为,与诱发因素显然不相称:明显的情感淡漠,对周围事物不关心;社会性判断明显受损,如性
行为轻率行为不顾后果;偏执多疑
2.病程至少持续2 个月
3.年龄已满18 岁(否则为品行改变)
精神病性症状 1.至少有后述表现之一:妄想,持久或反复出现的幻觉或错觉;紧张症性
兴奋和抑制症状
2.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自知力不完整
3.以上症状并非由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所引起
4.上述表现至少持续1 周
情感障碍 1.有后述表现之一:情绪明显低落,达到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情绪明显
高涨,达到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前述症状的混合形式
2.社会功能明显下降
3.上述表现至少持续1 周
神经症样症状 1.有后述表现之一:神经衰弱样症状;瘾症样症状;疑病症状;强迫症状;
其他神经症性症状
2.病程至少1 个月
四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也称症状精神病,一般起病急,有明显躯体病史与体征,急性期多有
意识障碍,精神症状随躯体疾病的好转而好转此类精神症状表现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表现一
样,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
现等CCMD 一2R 提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存在躯体疾病的证据,有精神障碍
综合征表现,现实检验能力和社会功能减退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参见表11 一5:
表11 一5 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和诊断标准
病名与病因 临床诊断标准与病理特点
24
躯体感染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2.有躯体感染证据,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有关
内脏器官病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心肺肝肾病)
2.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证据,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有关
内分泌障碍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内分泌功能亢进或低下)
2.有内分泌疾病和功能尤进低下证据,与精神障碍发生和病程有关
营养代谢病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营养缺乏和代谢病)
2.有营养缺乏或代谢病的证据,与精神障碍发生和病程有关
染色体异常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染色体病)
2.有染色体异常引起疾病的证据,精神障碍符合染色体病的特征
物理因素所致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高温高压缺氧严寒放射)
2.有物理因素引起疾病的证据,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与该病相关
导致精神障碍的躯体疾病还有许多,如狂犬病艾滋病尿毒症低血糖系统性红斑狼
疮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对这类精神障碍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原发性躯体疾病,
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临床检查
心理变态的最终确定需要经过周密的临床检查和科学评估这有赖于临床医师和心理学家
共同合作来完成在我国实际生活中,精神科医师偏重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心理咨询师偏重
于门诊会谈,而心理学工作者则偏重心理测量技术的运用这些不同的工作方法,都是为了一个
最终目的,即更为准确地帮助来访者确定主要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本章将
首先讨论临床心理学评估的有关要求会谈技巧和病历书写,再详细介绍精神病状态临床检查
的具体内容,最后谈谈临床评估与诊断的危机与处理有关心理测量方法将在下章讨论
一 临床心理学评估
从临床的视角,对来访者的心理是否变态进行全面的鉴定, 将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临床
心理学评估常常采用一系列方法,最常用的有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量等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
度,将临床评估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了解来访者问题,与之商定评估手段和步骤;
二是信息输入阶段,即通过调查观察会谈或量表评定收集有关信息;三是信息加工,对收集
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四是信息输出,提出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任何案
25
例的临床评估,基本都包含这四个阶段临床评估的有效性取决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而收集信
息的过程是有一定要求的
一是信息来源要真实可靠,最好直接观察来访者的表现,或者直接调查患者的亲属或好友
对他人提供的信息要认真分析,因为他人对患者的态度与情感不同,且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地
点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反映的问题程度差异很大,要尽量避免搀杂信息提供者的个人情感成
分,让来访者自己叙述病情,或收集患者的日记图画信件作为参考内容
二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询问病史时要取得患者与陪同者的信任,使他们没有顾忌地诉
说和较好地配合询问过程中要有医患间的情感交流,避免诱导或暗示性的提间,让其尽量反映
实情,尤其关注病因和早期症状的发展在收集病史时,除注意言语沟通外,还要注意非言语的
沟通,关注患者的外部表现和内心体验,以及社会适应状况
三是做好客观记录患者和监护人反映的信息可能很杂乱,要注意记录有诊断价值的内容,
最好采用他们陈述的原话,避免使用诊断术语采集的信息要经过整理归纳,使之条理清楚,简
明扼要为了使记录的信息更客观全面,可采用定式或半定式的问卷方式来收集信息,也可事
先准备一个调查提纲(参见表12 一1)
表12 一1 心理咨询门诊调查提纲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职业收入婚姻住址出生地和日期文化程度
2.求助的主要原因
3.近期状况:生活环境日常活动近月来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性质与次数
4.婚姻家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胞关系家庭变迁等
5.早期回忆:能记忆清楚的早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背景和影响
6.健康状况:是否患病或外伤,常用药物,烟酒爱好,饮食与锻炼,健康自评
7.成长与教育:早期生长发育史,喜爱或厌恶的学习科目,学习成功与失败经历
8.工作职业:是否变换职业,对工作的态度
9.兴趣爱好:消遣和娱乐方式,兴趣特长
10.性发展:对性的认识与要求,性生活质量
11.社会支持:社交关系,沟通状态和社会活动兴趣
12.自我评价:优缺点,能力,价值观,理想
26
13.生活转折:生活道路上的重要抉择和改变
14.个人目标:未来希望和要求,实现的可能性
15.其他材料
在实践工作中,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学者不同工作性质的门诊医师,都会带着各自的
临床心理学评估倾向性持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的人,主要兴趣是发现来访者是否有病,评估的目
的是想把来访者与正常人区别开来,因此,他们更关心来访者的病理表现或器质性病变,注重实
验室检查教育工作者则否认诊断的价值,而是从成长发育的角度,注重生态环境和学习因素对
来访者的影响,习惯采用会谈的方法收集信息无论采取何种观点,都会利弊共存作为一个成
熟的临床心理学医生,应该博采众家所长,摒弃门户之见,避免一条路走进死胡同,否则,会给来
访者带来元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临床心理学评估者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品
质,不断学习进取,提高临床评估技巧,为来访者提供科学的心理诊断
科学的心理诊断不是根据单一的测定方法得出的,而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不仅有可以比较的常模,还能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从临床工作考虑,心理诊断的目标首先是要
确定来访者的心理活动是否正常,如知情意行等心理过程是否统一,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
定根据来访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强度节律性耐受力自控力自信心意识
水平社交状况和康复能力等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作出评估对于心理变态的诊断,常常采用系
统诊断法,即根据变态的程度以及病因来诊断,变态的程度一般可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重
性精神疾病,病因可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根据这种思路,可以大体把握来访者的主要
心理问题和原因,并能为咨询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由生物因素导致的重性精神病患
者,就不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多应该住院治疗;而由社会因素产生的一般心理困惑就不宜采用药
物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可望获得好的疗效
二 会谈要求与技巧
会谈(interview)是心理变态检查和治疗的一种基本技术,也被称为是一门艺术一门科
学会谈涉及到双方,是一个互动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成功的会谈能使双方有积极的情绪体
验,自信心提高,使来访者满意,降低或消除困惑,也使诊断治疗者能掌握对方的详细信息诊断
性会谈一般是在门诊进行的,欲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较短的会谈时间内使双方建立一种同盟关
系,并达到和睦融治情感协调是很不容易的会谈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诊断者或治疗者,
他们要能意识到面对来访者时也是在表现自己,做到坦诚温暖亲切客观敏感及时觉察对
27
方的各种体验 不强加于人适时适当地进行解释与指导
罗杰斯曾提出影响会谈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一是共情,,,是指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
能够理解与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而不是进行判断或单纯的支持,如同我国的一句
俗语: 将心比心" 要达到高水平的共惰,诊断者要不断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修养,
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系出发,设身处地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用准确明白的言语表达对来访者
内心体验的理解,引导对方对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思考会谈中双方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姿势也
与共情有关二是积极关注,这也是一种共情态度,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强调对方的长
处,有选择性地突出来访者优点,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这类似教育工作者惯用的以表扬为
主"的方法当然,表扬要实事求是,要建立在对方的实际言语和行为表现上,滥用表扬会适得其
反 三是尊重和温暖,尊重是指能接受容忍对方的不同观点和习惯,诊断治疗者不能自命
清高,盛气凌人,特别不能滥用权威',身份,对人指手划脚温暖体现出诊断者的主观态度,
它从言谈举止姿势眼神面部表情中流露出来,使对方感到自在舒适温暖是难以通过训
练达到的,它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是临床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四是诚实可信,诊断治疗者
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和对方,要开诚布公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免对方猜测或不知所云,
用坦诚的榜样去激励对方不再掩饰否认或隐藏真实的思想和感受真诚体现出人的处世态度
如果来访者转弯抹角,也会阻碍会谈的坦诚性,此时应该帮助对方排除顾虑,据实相告,尽可能
达到共情的境界当然,真诚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说实话,比如对于具有疑病倾向的人,就不宜把
症状表现描述得过于细腻
有效的会谈除了要关注上述影响因素外,还要注意会谈内容的具体化问题,要帮助对方澄
清具体事实,并理解来访者所用词汇的具体含义比如,来访者可能自诉心情忧郁,此时,
可请他举例说明,并解释对忧郁一词的理解,以便真正掌握来访者的基本问题有些来访者
陈述症状愣嗦,可能要花数小时,转了九十九道弯还未谈及核心问题,诊断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
关注此时此地',情况,并对来访者的言语行为和情感予以及时必要的反应,使对方明白现
存的主要心理困惑,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环境,从而较为自愿地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改变自己这样的会谈,不仅具有诊断意义,也具有治疗意义会谈是一种艺术,不同对象
内容的会谈,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在实际生活中,会谈的机会是很多的,会谈者常常根据自己
的经验与工作方式,采用各自熟悉的会谈技巧来达到目的在临床评估方面,很难找到一种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会谈技巧,它需要临床工作者反复实践和总结下述的会谈技巧要求是公认

28
1.注意倾昕:不仅倾听对方的陈述,还要借助言语引导,体察出对方的真实情感和观念注
意倾听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一本主动引导积极思考的过程可以运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
如: 您最近心情怎么样?"而不用是好还是坏?"这样的简单提间,以便对方更多地表达有关
想法和情绪开放式提问给对方有较大的自由度,有助于了解对方的一般情况这种提问宜建
立在良好的同盟关系基础上进行当要澄清问题缩小讨论范围纠正主题偏离时,可以采用
封闭式提问技术,如是不是? 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间不能太多,否则,会破坏会谈关系要
善于采用鼓励和重复的语句,如嗯......" 后来呢?"等,使来访者了解你在认真地昕他讲话,
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对来访者话中的关键词进行重复强化,适时予以说明,表达出对对方的理
解促使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还要注意来访者的情绪体验,给予及时和准确的反应许多门诊
会谈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的,过往行人电话干扰尤其是治疗者与他人的说笑交谈会严重
影响注意倾听的质量,使会谈失败,应注意避免
2.影响对方:这种影响是指诊断治疗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个人的人生
经验,对来访者特有的理解,使来访者从中受益的过程解释,是最重要的影响技巧,治疗者根据
自己的参考体系,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自身问题的方式使其世界观产生认知性改变解
释要因人而异,运用得当,不能千第一体如对任何心理问题都去远期平期不民经历的艺响,反
会引起来访者的反感指导是影响对方的又一技巧,即告知来访者怎样做,怎样改变自我认识,
如何自由联想和扮演生活角色,如何开展行为训练,给予特殊的建议和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
" 指导要在良好的会谈关系基础上进行,对有一定主见的来访者宜避免过多地运用权威',
身份要为来访者提供有益的忠告和新的信息,使对方感到这些忠告和信息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治疗者可利用言语的自我暴露,,技巧来提高会谈的功效,如表明自己对来访者言行问题的体
验,或告诉对方自己过去的一些有关情绪体验和经历自我暴露越多,会谈越深入当然,治疗
者的自我介绍要简明扼要,否则会偏离会谈的主题要应用反馈技巧,为来访者提供他人会怎样
看待和处理问题的信息,帮助来访者开拓眼界,以改变其错误的思维模式为了增进影响效果,
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技巧,引导来访者认识其思维和行动可能得出的结果,如运用如果......
就会"这样的语句,使对方预先想到事情发展的可能结果,进而意识到自己思维言行的不妥之处,
最后决心改变之每次会谈要做好总结,归纳出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并为下
次会谈作好安排
3.运用非言语技巧:会谈不仅仅只是语言的交流,还有非言语因素的影响如会谈位置的安
排目光的接触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声音特征等都很重要,只有善于运用这些非言语技巧,
29
才能有效地提高会谈质量 会谈双方的位置一般呈直角安置,以避免面对面地直接对视,使来访
者心理负担加重在会谈过程中,要保持视线的自然接触,倾昕对方谈话时要注视对方双眼,用
目光表达自己的关注共情与理解自己谈话时,视线可以短时间离开对方,但也不宜左顾右盼
或东张西望异性会谈时不宜长时间凝视对方,一般女性比男性更爱直眼看人,仔细打量对方,
注视人的时间会更长会谈的姿势也是要讲究的,初次会见,要起身招呼或握手表示接纳,治疗
者面对来访者,坐得舒适,略向前倾,用点头表达自己的注意,借助手势加强某些话语的效果,会
谈结束时起身将来访者送出门外会谈中若不自觉地颤动双腿靠在办公桌边在室内来回走
动只坐椅子的一角双手紧握或抓耳挠腮身体过分前倾等都会使会谈气氛不良治疗者还
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语速对会谈的影响,声音要温暖顺耳清晰,带着对对方的共情与关切讲
话,注意抑扬顿挫变速和停顿,语速以中等为宜停顿是给言语留有余韵,求得对方领会和思
考,促进对方的参与治疗者在熟练运用非言语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信息,
如人的面部表情传递着情绪信息,常常决定着会谈的进程和方向,要善于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
通过视线嘴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特征沉默等表现准确理解来访者的情绪状况或心理需
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使会谈效果提高
三 病历的书写
写好一份完整的病历,对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变态患者的
病历类似精神科病历,一份完整的病历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1.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民族籍贯职业文化程度住址求诊日期病
史提供者与患者的关系可靠性估计等
2.主诉:主要精神症状与病程
3.现病史:
(1)发病的条件和原因;
(2)起病缓急和早期症状表现;
(3)疾病发展与演变过程;
(4)既往诊断治疗用药及疗效
4.个人史:早期分娩精神发育生活经历性格爱好婚姻和健康状况等
5.既往史:患病以及药物过敏史
6.家族史:家庭结构与成员的影响亲子关系婚配关系遗传病史
30
7.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除门诊常做的检查指标外,重在神经系统,如神经反射肌
肉张力运动是否协调实验室检查有脑电图和血尿检测等,均在医院进行也可在实验室
里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摄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反应与表现
8.精神状态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和定向力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等
9.小结与分析:对上述病史作一归纳分析,提出几点诊断依据
10.诊断:包括症状学诊断和疾病分类学诊断
11.治疗计划: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案与步骤
12.医师签名上述病历格式不仅是精神科病历的基本要求,也适用于心理咨询门诊病历的书
写后者病历的书写可简单一些,其重点是描述心理变态的发展过程和原因
四 精神状态检查
精神状态检查对判别来访者是否存在心理变态有重要意义,检查是通过直接观察和个别会
谈来进行的检查环境要安静,检查时间通常一小时左右,检查人员提问要掌握分寸,检查按下
述提纲进行
1.一般表现:
(1)意识状态:意识是否清醒,意识障碍的水平和内容
(2)定向力:时间地点与人物的定向力如何
(3)与周围接触:对周围事物是否关心,主动还是被动,检查时的表现,是否合作
(4)日常生活:仪表和服饰有无特殊异常,日常生活自理情况
2.认识活动:
(1)感知觉:有元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其种类性质和频度如何
(2)思维言语:思维联想水平,是否符合逻辑和存在妄想;言语是否流畅,有无理解或表达困难
(3)记忆:记忆力是否减退,有无遗忘错构虚构
(4)智能: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能力是否正常
(5)自知力:是否缺如或部分缺如,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如何
3.情感活动:
(1)客观表现:面部表情姿势动作呼吸脉搏出汗等
(2)主观体验:优势情感是什么,情感的性质是抑郁焦虑,还是易激惹或欣快;情感是否稳定,
与外界环境是否协调,有无病理性激情和哭笑无常
31
4.意志与行为:
意志是否增强或减退,有无食欲和性欲等本能活动的增强或减退,有元兴奋冲动木僵和怪异
的动作行为对不合作的兴奋术僵患者,因交谈困难,主要是通过观察方法来检查,可细心观察
其外貌自发言语面部表情动作行为以及图画作业和日记等,对脑病患者要注意其意识
状态记忆力智力与人格方面的变化
精神状态检查既可按上述大纲进行,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安排,还要配合进行神经系
统检查和化验室检查
FOIstein 曾在1975 年编制一种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 凹,用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简便筛
选,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老年痴呆筛选工具之一,国内学者已引入修订MMSE 共30 个问
题,包括定向短时记忆即刻记忆注意计算语言和操作等认知功能,一次检查约5~8
分钟,快速易行每题答对者记1 分,总分为30 分我国上海研究结果将MMSE 正常值下限定为:
文盲组为17 分,小学教育年限组为20 分,中学以上教育组为24 分(参见表12 一2)
A 表12-2 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
指导语:现在我要问你-些问题,来检查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大多数问题很容易回答年纪大
了,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会差一些,我尽量讲慢一点,请仿你努力回答正确
1.现在的年份 1 0 16.86-7(79) 1 0
2.现在是什么季节 1 0 17.79-7(72) 1 0
3.今天是几号 1 0 18.72-7(65)10
4.今天是星期儿1019.回忆:皮球10
5.现在是儿月份1020.回忆:国旗10
6.省(市)1021.回忆:树木10
7.县(区)1022.辨认:手表10
8.乡镇(街道)1023.辨认:铅笔10
9.现在我们在几楼1024.复述:四十四只石狮子10
10.这里是什么地方1025.按卡片闭眼睛10
11.复述:皮球1026.用右手拿纸10
12.复述:国旗1027.将纸对折10
32
13.复述:树木1028.放在大腿上10
14.1 一7(93)1029.说一句完整句子10
15.93-7(86)1030.按样作图10
(据蔡国钩,1993)
五 病史资料分析与诊断原则
通过采集病史和各种检查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尚需分析一般是根据发病基础病程病因
症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以提出科学客观的初步诊断发病基础是指患者的一般
情况性格生活环境躯体状况和病史等;病程上,短于2 周的为急性,2 周至3 个月的为亚
急性,长于3 个月以上的为慢性,还要看是否表现为周期性进行性加重或发作性等;病因上有
生物心理社会和不明因素等;症状特点同前所述,它们是不同类型心理变态诊断的重要依据
临床诊断原则是:在完整的病史资料和系统的精神体格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的基础
上,先确定症状学诊断,再结合发病因素性格特点发病形式病程等作出疾病分类学诊断
诊断的另一原则是,诊断标签的副作用要小于患者心理问题本身诊断的初衷是寻找病因
与防治措施,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环境,健康地生活与工作,但诊断结果有时会与初衷背道而弛,
以至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困惑诊断存在着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滥用的危机诊断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诊断工具要科学,方法要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目前不少地方
设立了商业化的心理诊断测试中心,,,在不具备上述基本资格条件的情况下,对来访者滥下
诊断;有的非专业诊断者常犯逻辑诊断错误,先入为主地带着诊断标签去观察来访者,而不是经
过系统的临床观察来得出诊断结果;有的诊断治疗者只看病,不治人,热衷于将来访者划类',,
而不关注其内心世界;还有的是不加选择不加修订滥用国外量表对中国地方文化环境中的
人群进行诊断,如有人说,中国的弱智儿占总人口的3%,按此比率估算,全国将有3 千万弱智儿!
这种诊断既不能令人信服,又会严重伤害民族自尊心诊断的另一危机是,存在着真实化"的
危机诊断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其结果会影响人的社会性发展,周围的人会像诊断类别',那样
对待来访者,来访者也只有遵循着诊断类别',所描述的那样生活,才会受到社会认可和同情
从而,诊断标签成了真实" 顽固的缺陷,导致人一生的变化,影响以后的学习就业成家,
出现终身不良的社会状况因此,心理变态的诊断和临床评估要十分谨慎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量表评定
33
心理学工作者习惯应用各种心理测量和量表评定方法来确定心理是否变态和变态的程度,
这些标准化评估方法是将数理统计原理应用于诊断评价过程心理测验和量表评定在本质上并
无区别,常常认为二者同义有关心理测验的书目不少,由于实施方法严格,要求甚多,使得应用
受限,不如量表评定技术那么普及本章将重点讨论量表评定的有关技术,并选择性介绍心理咨
询门诊中最常用的一些症状行为评定和人格测量工具
一 量表评定技术概要
量表评定是本世纪60 年代开始由心理计量学衍生出来的一类标准化评估方法所谓标准
化评估,是指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一系列项目,每一项目代表一个症状,各项目按一定的检查程
序和一定的提问方式进行检查和询问,并按规定的标准,将症状数量化,最后得出评估结论标
准化评估使用的工具常常称为评定量表(rating scales),它与心理测验工具在性质上越来越
接近
评定量表有他评量表和自陈量表之分,他评量表是评定者对受试进行主观评价,因此又称
主观量表;自陈量表是受试者的自我评价,比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此又称客观量表评定
量表有许多相似的称谓,如问卷(questionnaire) 自陈量表(self 一report sales) 调查表
(inventories) 检核表(checMists)等,这些称谓虽然在内容结构和功用上稍有不同但总是
性质类似评定量表按功能分,还可分为特征描述性量表和诊断性量表,后者使用有限,主要是
心理特点诊断,即对受评者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功能加以评估,而不是临床医学意义的疾病诊断
评定量表的编制通常有四种方法一是推理法,首先确定评定的内容和理论依据,然后推论
出能测评这些内容的题目,再将题目组合成为一个评定量表推理法常被专家们采用,它虽重视
理论依据,但量表的项目来自编制者个人的经验与推论,量表的表面效度并不能保持其真正效
度二是实证法,即以量表项目和效标之间的关系来编写项目效标是指具有所评特质或特征
人群的常用权威量表实证法虽有较好的实证效度,但结果受原始效标局限性的影响三是
同质法,即采用因素分析或其它相关分析方法,把项目归为若干同质类别,将相关很高或很低的
项目删除同质法虽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但难以保证实证效度四是综合法,即将上述方法结合
起来,先采用推理法编写大批项目,再用实证法和同质法对这些项目进行筛选和编排如果编制
量表的目的主要用于预测或实际临床,项目的筛选则偏重实证法,如果是用于理论研究,则偏重
同质法
评定量表还有一些标准化特征,在取样常模信度效度方法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一定
34
要求,这些内容可以参考有关心理测量书目
一个评定量表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项:
1.量表名称:指明量表的种类和编制者
2.项目描述:尽量简明,用词准确精练,少用平均很好很差',这些不明确的形容词
3.项目定义:他评量表最好有比较严格的定义,以便不同评定者的理解和运用
4.项目分级:一般采用多级评分分级太少,量表敏感性降低;分级太多,标准不易掌握,
影响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多数人对7 级以上的分级不能作有效的区分通常划分为3~7 级,5
级最常见
5.项目评分标准:一般根据项目内容出现的频率或严重程度来评分许多量表都有工
作用评定标准",对评分方法作了具体说明
量表评定的实施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即对评定者进行系统训练,选择合适的评定工具及评定场地
二是填表阶段,自评量表项目前应有一段简短的指导语,说明评定主要目的评定内容的范
围评定的时间界定频度或程度标准记录方法与其他要求如受评者文化程度低,评定者
可用中性的态度逐项念题,把项目本身意思告诉受评者自评量表常常作为团体评定工具,受评
者以10~20 人为宜他评量表的使用者一般都为专业工作者,最好与受评者现场见面,经过会谈,
取得准确证据
三是统计阶段,计算因子分和总分,并按量表使用手册要求,将粗分进一步换算成标准分或
百分位
四是报告阶段,量表总分反映受评者总的状况,因子分反映皿评者各项症状的分布特征评
定量表结果的报告类似科研调查报告,院了颗大量的统计学处理外,结论和解和要远度,不能绝
对化或滥贴标签,对受评者或家属用口头形式报告,注意用语通俗,并有科学性
实施量表评定要尽量克服一些误差,如参照标准不统一信息来源不可靠填表时带有
光环效应(个人主观推断和泛化) 集中趋势(选中间答案严格或宽容倾向)和期待效
应等为了提高量表评定的有效性,对评定者有一定的资格要求,要正确掌握评定方法,根据受
评者情况合理使用评定量表,采用单盲',评定设计程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量表评定
动机等
评定量表的使用已广泛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身心症状评定适应行为评定
神经心理测验人格测验和智力测验等,根据功能分类,有诊断表筛查表和辅助表等以下有
35
选择性地介绍几种常用测量工具
二 身心症状自评
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很多,如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症状自评量表(SCL 一90)等在此仅以SCL-90 来说明自评量表的使用方法
SCL 一90 由Derogatis 在1973 年编制,80 年代引入我国,是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自评
量表它包含90 个项目,评定近一周来的情况,分5 级计分,没有为1 分,很轻为2 分,中等为3
分,偏重为4 分,严重为5 分SCL-90 统计指标有总分和因子分等,共分9 个因子量表项目
统计办法和各因子名称和项目序号参见表13-1 13-2 13 一3:
表13-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注意: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地阅读每-条,然后根据最近一周以内
下述情况影响您的实际感觉,在相应方格中划一个"
项目 没有 很轻 中等 偏重 严重
1.头痛 口口口口口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口口口口口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口口口口口
4.头昏或昏倒口口口口口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口口口口口
6.对旁人责备求全口口口口口
7.感到别人能控制您的思想口口口口口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口口口口口
9.忘性大口口口口口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口口口口口
11.容易烦恼和激动口口口口口
项目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
12.胸痛口口口口口
13.害怕空矿的场所或街道口口口口口
36
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口口口口口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口口口口口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口口口口口
17.发抖口口口口口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口口口口口
19.冒口不好口口口口口
20.容易哭泣口口口口口
21.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差不自在口口口口口
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您口口口口口
23.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口口口口口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口口口口口
25.怕单独出门口口口口口
26.经常责怪自己口口口口口
27.腰痛口口口口口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口口口口口
29.感到孤独口口口口口
30.感到苦间口口口口口
31.过分担忧口口口口口
32.对事物不感兴趣口口口口口
33.感到害怕口口口口口
34.您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口口口口口
3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口口口口口
36.感到别人不理解您,不同情您口口口口口
37.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口口口口口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口口口日口
39.心跳得很厉害口口口口口
40.恶心或冒部不舒服口口口口口
41.感到比不上他人口口口口口
42.肌肉酸疼口口口口口
37
43.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口口口口口
44.难以入睡口口口口口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口口口口口
46.难以作出决定口口口口口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一口口口口口
48.呼吸有困难口口口口口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口口口口口
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口口口口口
51.脑子变空了口口口口口
52.身体发麻或刺痛口口口口口
53.喉咙有梗塞感口口口口口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口口口口口
55.不能集中注意口口口口口
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口口口口口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口口口口口
58.感到手或脚发重口口口口口
59.想到死亡的事口口口口口
60.吃得太多口口口口口
61.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口口口口口
62.有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想法口口口口口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口口口口口
64.醒得太早口口口口口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口口口口口
66.睡得不稳不深口口口口口
67.有想摔东西或破坏的冲动口口口口口
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口口口口口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口口口口口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口口口口口
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口口口口口
38
72.一阵阵恐惧或惊恐口口口口口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口口口口口
74.经常与人争论口口口口口
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口口口口口
76.别人对您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口口口口口
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口口口口口
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口口口口口
79.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口口口口口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或不像是真的口口口口口
81.大叫或摔东西口口口口口
82.害怕在公共场合昏倒口口口口口
83.感到别人想占您的便宜口口口口口
项目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
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口口口口口
85.您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口口口口口
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口口口口口
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口口口口口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口口口口口
89.感到自己有罪口口口口口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口口口口口
(据王征字,1984)
表13 一2 SCL 一90 统计指标和全国正常成人常模
统计指标 常模均值与标准差
总分:90 个项目分之和 129.96 38.76
总均分(总症状指数):总分90 1.44 0.43
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2 的项目数 24.92 18.41
39
阴性项目数:单项分=1 的项目数,即90-阳性项目数 65.08 18.33
阳性症状均分:(总分-阴性项目总分) 阳性项目数 2.60 士0.59
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表13 一3 SCL 一90 因子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
因子 项目数 项目序号 常模均值与标准差
躯体化 12 1 4 12 27 40 42 48 49 52 53 56 58 1.37 0.48
强迫症状103 9 10 28 38 45 46 51 55 651.62 士0.58
人际关系敏感96 21 34 36 37 41 61 69 731.65 0.51
抑郁13114 15 20 22 26 29 30 31 32 54 71 791.50 0.59
焦虑102 17 23 33 39 57 72 78 80 861.39 0.43
敌对611 24 63 67 74 811.48 士0.56
恐怖713 25 47 50 70 75 821.23 0.41
偏执68 18 43 68 76 831.43 0.57
精神病性107 16 35 62 77 84 85 87 88 90129 0.42
其他719 44 59 60 64 66 89
(据张明园,1993)
实际工作中,主要计算因子分和作廓图分析,某因子的标准分数如超过2分,或总分超过160分,
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 项,可考虑筛查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三 行为问题他评
他评量表常常由专业人员来实施,这类量表一般都有详细的工作用标准,如简明精神病量
表(BPRS) 精神现状检查(PSE)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常常采用父母或教师评定方法,这类量表虽无工作用标准,但量表设计简明,实施方便,已被广
40
泛应用,如Connres 儿童行为问卷Rutter 儿童行为问卷Ad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
在此仅以CBCL 来说明他评量表的使用方法
CBCL 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儿童行为问题的综合式大型量表,由美国学者
Achenbach 在1983 年正式提出,有父母评分表(CBCL)和教师评分表(TRF)两种,实用于4~16 岁
儿童臼CL 已由我国学者引进修订,建立了中国儿童常模CBCL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一般项目,包括儿童姓名年龄性别父母职业填表人等;第二部分是社交能力,包括七大
方面:体育活动爱好参加集体劳动交友与家人相处学习情况等;第三部分是行为问
题,有113 条项目,分为8~9 个因子,每条项目按最近半年来儿童的表现记分,采用0 13 三级评
分,累计所有条目得分即为总分,不同的项目可组成各种因子分,评分已有专用的计算机程序,
简便快捷,可迅速筛查出儿童的行为问题CBCL 的家长评定表和各项目的因子分类参见表
13-4 13 一5:
表13 一4 Adenbach 儿童行为表(家长用)
儿童姓名_____年龄_____性别_____表人_____填表日期_____编号_____
以下是描述你孩子的项目只根据半年内的情况描述每一项目后面都有三个数字(0 1 2),
如你孩子明显有或经常有此表现,圈2,如轻度有或有时有此项表现,圈1,如无此项表现圈0
1.行为幼稚与其年龄不符 0 1 2 15.虐待动物 0 1 2
2.过敏性症状(填具体表现) 0 1 2 16.虐待欺侮别人或吝啬 0 1 2
3.喜欢争论 0 1 2 17.好做白日梦或呆想 0 1 2
4.哮喘病 0 1 2 18.故意伤害自己或企图自杀 0 1 2
5.举动像异性 0 1 2 19.需要别人经常注意自己 0 1 2
6.随地大便 0 1 2 20.破坏自己的东西 0 1 2
7.喜欢吹牛或自夺 0 1 2 21.破坏家里或其他儿童的东西 0 1 2
8.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 0 1 2 22.在家不听话 0 1 2
9.老想某些事不能摆脱强迫观念012 23.在校(园)不听话012
10.坐立不安或活动过多012 24.不肯好好吃饭012
11.喜欢缠着大人或过分依赖012 25.不与其他儿童相处012
41
12.常说感到寂莫012 26.有不良行为后不感内疚12
13.糊里糊涂,如在云里雾中012 27.易族妒012
14.常常哭叫012 28.吃喝不能作为食物的东西012
29.怕某些地方与某些动物012 48.不被其他儿童喜欢012
30.怕上学(入园)012 49.便秘012
31.怕自己想坏念头或做坏事012 50.感到过度恐惧或担心012
32.觉得自己必须十全十美012 触 51.感到头昏012
33.觉得或报怨没有人喜欢自己012 52.过分内疚012
34.觉得别人存心捉弄自己012 53.吃得过多012
35.觉得自己无用或有自卑感012 54.过分疲劳012
36.身体经常弄伤,易出事故012 55.身体过重012
37.经常打架 012 56.找不出原因的躯体症状012
38.常被人戏弄012 a.疼痛012
39.爱和出麻烦的儿童在一起012 b.头痛012
40.听到某些实际上没有的声音012 c.恶心想吐012
41.冲动或行为粗鲁012 d.眼睛有问题(不是近视)012
42.喜欢孤独012 e.发莎或其他皮肤病012
43.撒谎或欺骗012 f.腹部疼痛或绞痛012
44.咬指甲012 g.呕吐012
45.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012 h.其他(说明内容)
46.动作紧张或带有抽动性012 57.对别人身体进行攻击012
47.做恶梦 012 58.挖鼻孔皮肤或身体其他部分012
59.公开玩弄自己的生殖器012 78.玩弄粪便012
60.过多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012 79.言语问题(如口齿不清)012
61.功课差012 80.茫然凝视012
62.动作不灵活012 81.在家偷东西012
63.喜欢和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起012 82.在外偷东西012
64.喜欢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起012 83.收藏自己不需要的东西012
65.不肯说话 012 84.怪异行为012
42
66.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强迫行为012 85.怪异想法012
67.离家出走012 86.固执,绷着脸或容易激怒012
68.经常尖叫012 87.情绪突然变化012
69.守口如瓶,有事不说出来012 88.常常生气012
70.看到实际上没有的东西012 89.多疑012
71.感到不自然或容易发窘012 90.咒骂或讲粗话012
72.玩火(火柴或打火机)012 91.声言要自杀012
73.性方面的问题012 92.说梦话或有梦游012
74.夸耀自己或胡闹012 93.话太多012
75.害羞或胆小012 94.常戏弄他人012
76.比大多数孩子睡得少012 95.乱发脾气或脾气暴躁012
77.比大多数孩子睡得多012 96.对性的问题想得太多012
97.威胁他人012 109.爱哭诉012
98.味吸大拇指012 110.希望成为异性012
99.过分要求整齐清洁012 111.孤独,不合群012
100.睡眠不好012 112.忧虑重重012
101.逃学012 113.请写出你孩子存在但在上面未提及的其他
问题:
102.不够活跃动作迟钝精力不足012
103.闷闷不乐,悲伤或抑郁012 012
104.说话声音特别大
012 012
105.喝酒或使用成瘾药
012 012
106.损坏公物
012 012
107.白天遣尿012 请检查一下是否每条都已填好;
108.夜间遗尿012 请在最关心的条目下划线
43
表 13 一5 CBCL 因子分类项目(6~11 岁)
因子名称 项目条数 项目序号
男 性
1.分裂样 9 11 29 30 40 47 50 59 70 75
2.抑都 17 12 14 18 31 32 33 34 31 45 50 52
71 88 89 31 103 112
3.交往不良 8 13 65 69 71 75 80 86 103
4.强迫性 16 9 13 17 46 47 50 54 66 76 80 88
84 85 92 93 100A
5.体诉 9 49 51 54 56a 56b 56c 56f 56g 77
6.社交退缩 8 25 34 38 42 48 64 109 111
7.多动 11 1 8 10 13 17 20 41 61 62 64 79
8.攻击性 23 17 16 19 22 23 25 27 37 43 48 57 68
74 86 87 88 90 93 94 95 97 104
9 违纪 12 20 21 23 39 43 67 72 81 82 90 101
106
女 性
1.抑郁 18 11 12 30 31 32 33 34 35 38 45 50 52 71
75 88 103 111 112
2.社交退缩 11 13 42 65 69 75 80 87 88 102 103 111
3.体诉 14 2 4 7 51 54 56a-g 77 92
4.分裂强迫 11 9 18 40 66 67 10 76 84 85 91 100
5.多动 14 1 8 10 13 17 23 38 41 48 61 62 64 79
80
6.性问题 6 52 60 63 73 93 96
7.违纪 6 39 43 67 81 83 90
8.攻击性 25 3 7 14 16 19 21 22 23 25 27 33 37 41
44
48 68 74 86 87 88 93 94 95 97 104 109
9.残忍 7 5 15 16 20 21 37 57
(据忻仁娥,1992)
四 变态人格评估
人格评估是心理变态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罗夏(Rorshach 墨迹测验主题统觉
测验这些投射技术的应用,到后来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艾森克(Eysenck)个性问卷卡特
尔(Cattel)16 种个性因素测验YG 性格测验绘画测验等,人格测验工具不断丰富,这些心理
测验方法与量表评定技术类似,已广泛用于临床心理教育人事选拔等各个领域以下选择
性介绍有关的测验工具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MMPI 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lthaway等人40 年代编制,1945 年正式出版,用于16岁以上
有6 年教育程度的被试,我国学者宋维真等人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中国人常模MMPI 是最常
用的人格测验之一,主要用途是作为临床诊断辅助工具,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病程发展,为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MMPI 共有566 题,简式有399 题,10 个临床分量表,反映不同人格倾向,有
疑病(Hs) 抑郁(D) 痛病(Hy) 精神病态(Pd) 男子气女子气(Mf) 妄想狂(Pa) 精神衰
弱(Pt) 精神分裂症(Sc) 轻躁狂(Ma) 社会内向(Si),还有4 个效度量表,用于检查测验的正
确性,有说谎(L) 诈病(F) 校正量表(K) 无法回答(Q)
MMPI 通常由个体自评,也有团体变式法,施测时间一般60~90 分钟,根据问题逐条回答
是或否,然后按照使用指导书进行人工计分或计算机计分,并换算成T 分数,一般将T
为50 分作为正常人均值,当T 超过70(相当于均值加2 个标准差)分,提示可能有异常分析时,
可将各个分量表的T 分数绘制成人格剖析图,使结果一目了然
(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EPQ 由英国伦敦大学Eysenck 编制,我国陈仲庚龚耀先等人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中国人常
模EPQ 为自评个性问卷分儿童和成人两种,是广为应用的个性测验工具
修订的EPQ 儿童问卷适用于7~15 岁儿童,共有88 条项目,分P E N L 四个分量表,前三
个分别代表艾森克人格理论中关于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具体内容见表13 一6.
表13 一6 EPQ 儿童修订版本内容
45
分量表 项目数 评定意义
内-外倾(E) 25 高分为外向,低分为内向
神经质(N) 23 高分示情绪不穗,低分示情绪稳定
精神质(P) 18 高分儿童表现古怪,孤僻,行为不适应
掩饰(L) 22 反映掩饰倾向,得分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据龚耀先,1986)
EPQ 可用手工或电脑操作,每条项目有是',或不是',两种选择,根据问卷手册提供的
标准评分,然后累加出各维度粗分再查表换算成T 分,通常认为T 分超过60 分就具有某种个性
倾向,超过70 分就具有某种个性特征还可用剖析图来解释和分析得分结果Em 虽广泛用于
评定人的个性,但维度分得太粗,只宜作群体个性的筛查手段,不适合作临床诊断工具
(三)卡特尔16 种个性因素测验(C.16PF)
C.16PF 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Cattell 编制,我国学者刘永和李绍衣等人进行了修订,
制定了中国人常模修订后的测验共187 题,每题有三个答案供选,按测验指导手册或用计分版
分别记为0 12 分c.16PF 为自评测验,可个别施测或团体测验,每次测验约1 小时它应用
广泛,适用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试,是了解学生人才和心因性疾病患者的比较好的测量工

Cattel 把个性分为表面特性和根源特性,通过因素分析,在众多的表面特性中,
抽取16 种根源特性来作为个性测查的主要内容(参见表13 一7)
16 种个性因素是独立的,评价时要注意全面评价,如按照测验指导手册进行二元个性因素评价,
分成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祥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c.16PF 应用广
泛,可为某种行为的预测诊断和咨询以及某职业人才的选拔提供参考信息,如根据一定的公式
换算,可以确定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创造能力个性因素在新
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等利用该工具,可以建立不同职业的常模标准,以此作为选拔人
才的依据
(四)YG 性格测查
YG 性格测查量表是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矢田部达郎(Y)根据吉尔福特(G)等编制的性
46
格检查量表修订而成,在日本广泛使用该量表根据性格的特性理论来编制,共分12 个特性,
分别由10 题组成,共120 题,每题3 个供选答案,分别记为2 1 0 分12 个特性及得分意义
参见表13 一80
表13 一7 6PF 主要内容和得分意义
个性因素 低分意义 高分意义
A-乐群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B-聪慧性 迟钝学识浅薄 聪明富有才识
C-稳定性 情绪激动 情绪稳定
E-恃强性 谦虚顺从 好强固执
F-兴奋性 严肃审慎 轻松兴奋
G-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H-敢为性 畏怯退缩 冒险敢为
I-敏感性 理智注重 实际敏感感情用事
L-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自用
M-幻想性 现实合乎成规 幻想狂放不羁
N-世故性 坦自直率天真 精明能干世故
O-忧虑性 安祥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Q1-实验性 保守服从传统 绊自由批评激进
Q2-独立性 依赖随群附众 自主当机立断
Q3-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Q4-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表13 一8 YG 性格测查主要内容和得分意义
特性 低分意义 高分意义
1.D-抑郁性 开朗沉着 抑都寡欢缄默
2.C-情绪变化 稳定 不稳定
47
3.I-自卑感 相信自已 轻视自己
4.N-神经质 理智,不易受干扰 焦虑担心
5.0-主客观性 实际,少空想 主观,自以为是
6.0-协调性 信任人,乐群 偏激,易猜疑
7.Ag-攻击性 让人,谦虚有礼 对人不和悦,易激动
8.G-活动性 迟钝,动作缓慢,不开朗 活泼,开朗
9.R-细致性 谨慎小心 性急,粗心大意
10.T-思考的向性 内向,沉着 外向热情
11.A-支配性 依赖性,无主见 积极主动,好出主意
12.S-社会的向性 内向沉着,不善交友,害差 外向,爱交友,好出风头
YG 性格测查可团体进行,要求被试独立答卷,约需40分钟,用套版计分,再将各特性的原始
分画在剖面图上,连成性格曲线根据曲线可把性格分成五种类型(参见表13-9)
表13-9 YG 性格类型
性格类型 情绪稳定性 社会适应性 向性
D C I N O Co Ag G R T A S
A 类-平均型 平衡 平衡 平衡
B 类-不稳定不适应积极型 不稳定不适应 外向
C 类-稳定消极型 稳定适应 内向
D 类-稳定适应积极型 稳定适应或平衡 外向
E 类-不稳定不适应消极型 不稳不适应不平衡 内向
(五)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科医师H.Rorshach于1921年编制,是投射技术的运用,对于诊断
人格异常有一定价值
该测验由10 张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其中7 张为水墨墨迹图,3 张为彩色墨迹图测验
分为两步:一是联想阶段,将10 张图片按顺序逐一交给受试者,问其看到什么,不限时间和回答
数目,一直到没有回答时再换另一张,同时作好记录二是询问阶段,看完10 张图后,再从头对
48
每一回答都询问一遍,问其看到的是图的整体还是部分,为什么说像某物,作好记录两个阶段
结束,测验即告完成,再进行结果分析罗夏测验的记分系统与结果分析较复杂,一般需根据反
应时间回答的部位回答的依据联想的内容等几个主要指标来分析如针对形态水准评价,
优秀水准是反应内容与墨迹像一致,明细化和组织化方面一般应优秀;良好水准是反应内容与
墨迹像大体相符,无不适当的|细化和毫无道理的构成;不良水准是正确度和一致性降低;病i
水准是形态的正确度和一致性丧失罗夏测验用于诊断,主要靠经验,主观性大,技术复杂,训练
E 求高,费时间,难掌握,我国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六)主题统觉测验(TAT)
TAT 由Morgm 和Mzray 于1935 年编制,先用于研究幻臼,1938 年在晗佛心理研究所用于研
究人格,后来又用于研究精神病临床诊断和儿童心理发展研究适应年龄为14~物岁,也是一种
重要的投射技术应用工具
TAT 由30 幅画片和1 张空白卡片组成,它与罗夏测验的墨迹图不同,有一定主题,不是完全
无结构的,都是一些含义隐晦的情境每张卡片都标有字母:M 男人用,F 女人用,BM 男孩和男人
共用,GF 女孩和女人共用,BG 男孩和女孩共用,阳男人和女人共用按照年龄和性别,把卡片组
合成4 套测验,每套20 张测验分2 次进行,每次只用10 张图片测第一系列花1 小时,一天
后或更长时间后测第二系列
测验是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让受试者坐得舒适,指导语是我要将一些些图片给你看,并要
你根据每一张图画的内容讲一千故事请你告诉我图画说明了什么样的情况,此时发生了什么
事,图画的主人翁内心有何感触,结局如何想到什么便说,别忙,能说多少便说多少"然后逐
一出示10 张图片后10 张图片内容较为奇特复杂,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第二次指导语中要受试
讲故事时更加发挥想象力,讲得更加生动要求被试根据每张图片讲一个约300 字左右的故事,
心智健全的成人所讲故事若少于140 个字,表示缺乏亲睦关系和合作态度,就不再分析讲完故
事后立即进行询问,询问依据指导语,解释依据图画测验解释者要经过几个月训练,还需具备
临床经验
TAT 是人格测验,不能作为诊断工具,但可以发现受试者一些病理特征:如情绪不稳的人看图以
后情绪反应过分,任意编造故事,或因情感而中断故事;抑郁者讲故事时表现抑郁,观念性活动
受阻,回答问题言词简短;强迫观念者描述图时详细得出奇,古怪,出现过多的解释,卖弄学问;
偏执者见到的主题常常是猜疑特务偷偷摸摸,推断主试者动机,解释图片过于道德化;精神
分裂症患者讲故事时常有妄想性内容荒诞的幻想脱离社会现象前后矛盾内容过于推敲
49
象征化或模糊不清,或将同性恋性反常和违禁的侵犯内容介绍到故事中
(七)绘画测验(SHrP)
SHTP 全称为统合型房一树一人测验,由日本学者60 年代推广应用,即将过去的绘人测验
画树测验等合并成一种测验,以便有效地探测被试的人格特征该测验也是运用投射技术专
家们认为,投射法不像问卷法那样易于掩饰或伪装,也不存在因对题意不理解或对自身不了解
等原因而使答卷失真的弊端,能在被试者对测验目的无所觉察的情况下,唤起内心世界或人格
过程的各种表现形式,引出非同寻常内容丰富的反应资料投射法测验给予被试的精神压力
或创伤体验也较少
SHTP 测验工具简单,一张纸一支笔和一块橡皮就够了测验指导语是: 请在这张白纸
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在内的画要求认真地画时间不限,允许涂改"针对绘画特
点,适当询问,作好记录
分析有三部分,一是总体印象,对被试者的直觉,是认真合作,还是敷衍了事,记录测验时间,正
常人5~10 分钟完成二是形式分析,即分析画了怎样的画如主题是否缺如,房树人的统一性,
远近感,顺序,大小,位置,边缘是否被切断,笔压轻重,线条曲直,对称性,透明化,立体性,详细
性等三是内容分析,即分析画了什么如房子一般反映被试对自己家庭或家族的看法感情
和态度,树木反映潜意识中的基本自我形象理想化的自我或心理成熟度,人物反映意识中的自
我形象和他人形象
SHEP 是一种观念画,被试在绘画过程中,往往结合自己的既往经验和现在欲求,下意识地
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和需求正是本人的经历知识人格特征决定了画出怎样的一
SHTP 测验博采众长,集绘人测验画树测验格式塔测验:大成,因而能酬地调知人格成椒管
力州有无选行做向或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常常出现幼儿画的特点,房无
门窗,单线树干,人物性别不明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画不仅有退行表现,还有特征性病态标志,
房子元顶,透明墙,枯树残枝,人物的五官肢体残缺不全
SHTP 简单易行,适用面广,限制性少,比罗夏墨迹测验优越,占其体地了解被读的心理由究
和人格翩但在分新方面,信度和效度尚需进一步研究,还要结合临床观察问卷测验等资料作
出全面解释
1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治疗
对心理变态的治疗,已成为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师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
专业的治疗师,不同理论学派的追随者,会对心理变态来访者采用各自习惯的治疗方法目前还
很难找到一种通用的最有效的治疗技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心理变态患者,必须根据来访者
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章将详细讨论有关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并介绍几种躯
体治疗的措施
一 心理治疗概述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
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心理治疗和
心理咨询有许多相似点,如采用的理论方法一致工作对象与目标相似医一患,,互动关系
相似等等但也有学者提出二者的区别(参见表14-1),
表14 一1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区别项目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工作对象 正常人和恢复期病人 心理障碍患者
问题 人际教育家庭就业 神经症性变态精神病等
所需时间短,一至数次长,几十次至数月或数年
干预层次 意识层次,教育支持 无意识领域,重建人格
目标 具体,有限 模糊,促使人改变
(据钱铭怡,1994)
心理治疗自古以来就存在,科学意义的心理治疗是18 世纪末才开始的19 世纪初,催眠术
开始流行,成为当时治疗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弗洛伊德(Freud)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理分析
疗法,建立了一套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心理治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心理分析疗法
成为20 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的治疗方法,为精神科医师广泛采用50 年代后,心理治疗方法
种类日益增多,从事心理治疗的不仅是精神科医师,还扩大到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牧师
2
儿科医生和保健人员教师司法工作者等近40 年来,艾森克(Eysenck)等人创立了行为疗
法,通过学习理论的原则来改变不良行为,成为时髦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在我国起步甚
晚,1953 年少数学者曾对神经衰弱进行集体和个别的心理治疗,1958 年李心天等人对神经衰弱
者施行了综合快速疗法,,,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悟践心理疗法" 近10 多年来,心理治疗
方法才被广泛应用,各种变式疗法相继出现,心理分析行为矫治人本主义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森田疗法催眠治疗,本体心理学治疗现实主义疗法人性主义治疗,以及家
庭治疗婚姻治疗游戏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等新的方法技术不断涌现
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则同于会谈技术中的要求,要让来访者倾诉其苦衷,消除不良情绪,要使
之懂得一些相关的治疗知识,学会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缺陷,找出病因,相信健康掌握在
自己手中,改变不良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培养健康的个性,促进健康水平心理治疗者不仅
要熟知心理学神经和精神病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经
验,不仅懂得对方的心理,还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一般程序包括体格检查和心理
测验,填写病史,安排适当的治疗环境,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或治疗技术,并注意疗效的巩固和
随访
尽管目前心理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心理治疗技术的分类越来越细,但总的分类仍可按传
统的三大心理学理论流派来分
一是心理动力学派的心理疗法,由弗洛伊德(Freud)创立,即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
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通过内省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
苦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以发泄,并对病人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其领悟,从而
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重建人格,达到治疗目的此称为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后来,弗氏的追
随者们重视文化社会因素和人际关系的作用,修订了性力,,等先天本能内容,使疗程缩短,
治疗对象也从神经症扩大到重型精神病人
二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疗法,来源于华生(Watson)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Pavlov)
的经典条件反射桑戴克(Thorndike)和斯金纳(Skinner)的操作条件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病人的异常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也可通过另一种学习而消失现代的行为治疗分外显
行为矫正和内部自我调整两部分,前者有应答行为治疗操作疗法替代学习治疗和认知疗法
等应答行为疗法是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建立一个对抗的条件作用,以消除异常条件反射,并建
立正常条件反射,如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就是这类技术操作性行为疗法是用奖励方法强化所
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需要的行为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有代币法塑造法和消退法等
3
替代学习治疗是让病人学习他人的榜样与示范,以替代旧的行为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病人的
错误信念和情绪,来纠正其行为内部自我调整是指通过自我训练,学会随意控制内脏器官的活
动与行为,如生物反馈技术和放松疗法等,借助仪器或一定技术,经过自我意识的调整以及呼吸
和姿势的调节,达到全身肌肉思想和情绪的放松
三是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疗法,由马斯洛(Maslow) 罗杰斯(Rogers)于60 年代创立,认为
人除有生物潜能外,还具有心理潜能,有需要和动机,如能满足人的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
这些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最为健康心理治疗就是要实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心这类疗法
有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和现实疗法等存在主义疗法关注什么是存在?"了解病人在现实
生活中怎样理解和体验存在强调此时此地可以做些什么来解决目前的痛苦,帮助患者认识自己
的潜能,驱使他去改善自身的状况和人际关系,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完形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
要求病人从整体上去认识自己的各个方面,说出现在此时此地的认知和体验现实疗法治疗者
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于人不能负责任所导致的,治疗的中心任务是帮助病人承担起个人的责
任,积极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心理现象的实质来分,心理治疗还可分成言语治疗非言语治疗等,后者有音乐疗法
戏剧疗法和绘画书法治疗等根据医患沟通的方式分,有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根据
病人的意识范围分,有觉醒治疗半觉醒治疗和催眠治疗等这些治疗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各不
相同,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
二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有时又称为行为矫正(modification),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
和社会学习理论改变人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现代行为治疗同时关心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
过程,特别是认知和意识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不利行为
行为治疗是本世纪50~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近几十年发展极快,内容扩大方法更
新信息增加趋向整合从过去传统的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和强化法发展到生物反馈认
知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尤其是认知疗法,代表着行为治疗的发展方向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应答性条件反射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
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除了华生巴甫洛夫(Pavlov)等外,还有三位学者值得一提,他们对行为
治疗方法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南非学者沃尔普,他在1958 年出版交互抑制的心理治
疗一书,将"交互抑制"原理应用于行为治疗;二是英国学者艾森克(Eysenck),创立抗条件反射
4
法和厌恶条件反射法,于1963 年创办行为研究和治疗杂士;三是美国学者斯金纳提出操作
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奖品与积极强化法,但导了行为实路分新的科学方法
行为治疗的一般原则有: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充分合作,详细了解;史,帆问题行为,选得合造
的所正方法行为治好的方法有很多(参见表14 一2),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在松弛条件下,按照轻重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
的境遇呈现给患者,让他逐步习惯这种剌激,消除敏感状态可采用实践脱敏法,即让患者由轻
至重逐渐暴露于不良情绪的场景,同时给予奖励,使之产生顿顽,逐步达到脱敏目的此法适应
于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治疗
系统脱敏主要是根据沃尔普(Wolpe)提出的交互抑制原理,用松弛对抗紧张操作技术有三大步:
一是训练肌肉完全放松,如运用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对机体每组肌肉依次训练,即集中注意一
紧张一坚持一放松一松弛,,,对儿童可用音乐和游戏等方法使之放松;二是安排好剌激梯级表,
一般分5~10 级,从轻到重,逐步递增三是让患者在完全松弛时依次想象或经历梯级表中的不
良刺函件,每事件重复数次,其间休息片刻,每一治疗期呈现2~5 项事件,持续时间15~30 分钟,
直至呈现最强荆激事件也无不良反应为止
表14 一2 行为治疗方法一览
方法 基本内容
正强化 运用喜好的剌激作强化物,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惩罚 施加惩罚物或取消正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率;
负强化 除去厌恶剌激,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消退 停止强化使行为出现频率降低,或停止惩罚使原减少的行为又增加;
间歇强化 有时强化,有时不强化,以增加良好行为或减少不良行为;
塑造 建立新行为,从不会到会,以增加行为数量和行为的力量与强度;
链锁 通过一连串剌激-反应链来建立较复杂的系列性目标行为;
渐隐 逐渐变化剌激,使个体对这个适当的剌激作出反应;
厌恶法 将厌恶剌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使减少不良行为;
模仿示范 通过示范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
5
指导 通过言语和书面指导以及身体接触上的动作指导,使个体控制行为;
情景诱导 有意识地运用情景和场所来控制行为;
代币法 用代币当强化物来矫正行为,代币积累起来可交换实物等;
自我控制 患者自己对自己实施矫正程序,以抑制不良行为或增加良好行为;
系统脱敏 在放松条件下从弱到强呈现剌激或情景,以使个体逐步脱敏与适应;
生物反馈 通过电子仪器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系统脱敏还有冲击治疗和暴露治疗两种亚型冲击治疗(implosive therapy)的剌激物是
假想的情景,暴露治疗(flooding therapy)的剌激物是真实场景或实物还有磁带放音脱敏
团体脱敏等多种形式
(二)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即用引起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
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病人在发生反应的同时感到痛苦,从而对不良行为厌恶,使不良行
为逐渐消退常用的厌恶剌激有电击药物手腕套皮筋厌恶想象等适应症是治疗酒瘾
吸烟贪食吸毒性变态者如对酒瘾者,在饮酒同时注射阿朴吗啡,造成恶心呕吐;对性变
态者,将金属环套在同性恋者生殖器上,有生理冲动时就会遭电击;对吸烟者也可利用电击装置,
将电极置于手腕或手指,出现吸烟动作时引发电击,产生疼痛,从而戒烟
厌恶剌激应有足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使病人难以忍受而消除不良行为如果病人主动掌
握这一要领,自觉接受厌恶荆激惩罚,疗效会更好
(三)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由美国心理学家Miller 提出,即借助仪器将体内原不能察觉
的生理活动信息记录放大,并转换成视昕信号,通过仪表显示出来,以便人们认识与体验,从而
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此法适应症是紧张性头痛或偏
头痛患者,也用于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的心理功能障碍和各种心身疾病常用的生物反馈仪有肌
电皮肤温度皮电脑电反馈仪等
现以肌电反馈治疗紧张性头痛来说明具体要求治疗前要作好准备,治疗室温度适宜,光线
稍暗,安静,人少,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和放松意义,对患者作基线"测定,正确放置电极,再给
患者心算等应激刺激,观察头部肌肉紧张反应与恢复时间反馈仪放置病人前方,首次治疗时治
疗者在一旁指导,使病人学会体验头部肌肉放松程度与反馈信息变化的关系,了解意念活动和
6
影响生理信息变化,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治疗中逐步调整仪器敏感阔值,训练患者,使头部达到
理想的放松程度,从而使头痛缓解生物反馈要定期治疗,每次30 分钟,每周3 次,一个疗程4~8
周,可配合家庭自我训练,巩固放松体验效果
三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学
习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与行为的一类方法它是本世纪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它强调
认知过程在决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均来自个人对情景的评价,而评价又受信
念形象自我言语等方面的影响它的理论假设有三个:一是行为和情绪由认知过程发展而
来;二是治疗程序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能有效影响认知过程;三是治疗者应是诊断家和教育
家,能发现不良行为的认识过程,并组织安排学习活动来改变它们
认知治疗虽是在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结合运用了多种理论与方法,反映出
各种疗法的整合趋势,它是适应性最广的一类疗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用于治疗多种心理行
为问题认知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介绍最有代表性的三种
(一)Ellis 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学者Ellis 在50 年代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认为
非理性信念是心理行为障碍的症结,治疗的目标就是除去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并以正确的信
念取代之非合理信念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绝对化,事事从主观愿望出发,常用必须" 应
该"等字眼;二是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一味责备他人;三是糟糕透顶,悲
观绝望不能自拔Ellis 提出了RET 的ABCDE 理论模型(见表14 一3)
表14 一3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DE 模型与举例
模型 举例
A-诱发事件 父母拒绝为女儿买自行车,尽管曾许诺过;
B-信念 女儿认为父母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不喜欢自己;
C-后果 女儿感到愤怒沮丧,对父母吵闹,发脾气;
D-辩论 有针对性地系统提问,使患儿认识到错误信念是反应的原因;
E-效应 改变信念,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消除
7
RET 的具体作法分四步:一是心理诊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选择制订治疗的内
容和目标;二是领悟,帮助患者认识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表现,其原因在于自己的非合理信念,找
出这些非理性信念;三是修通,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患者非理性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取代之,
这是阻T 最重要的阶段,可布置认知性家庭作业(辩论报告),训练放松以加强疗效;四是再教育,
探索与本症元关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患者学到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养
成用理性方式思维的习惯,建立良好的情绪与行为
(二)Beck 认知疗法
美国学者坠Beck 自60 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认知知疗的研究,他于1985年总结了一套认知疗
法,其原理与RET 相似,但强调改变深层的认知结构,采用交谈和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技术,强调
解决当前问题Beck 认为,应激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功能的损坏,应激过强时,个体原始的
自我中心的认知系统可能被激活,使之作出极端绝对单向的判断,思维失去了意志的控制,
出现病理心理各种症状因此,改变不良思维是治疗的关键要从三个不同水平来纠正患者的
错误认知:一是测查自动性思维",这种思维(包括观念信念和想象等)在某些情况下立即出
现,处在思维的表层,易于接近和测查;二是识别潜在的设想,它是较深一层的思维,是自
动性思维"的根源;三是测定并干预个体思维的策略",它是最深层的核心基础信念,常常坚定
不移,成为治疗的焦点和难点Beck 归纳了认知歪曲的五种常见形式,即任意推断选择性
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元思维",并提出五种认知疗法的基本技术:一是识别自动
性思维,自动性思维已成为患者思考方式的一部分,要首先识别在焦虑愤怒悲观等情绪之前
出现的特殊思想;二是识别认知性错误,即识别上述五种歪曲的认知,它比识别自动性思维要困
难;三是真实性检验,检验错误信念是否符合实际,并用新的认知对抗旧的认知,这是认知治疗
的核心;四是去注意,减少对自己一言一行的关注;五是监测紧张或焦虑水平,使其认识焦虑波
动的特点,增强抗焦虑的信心
该疗法的具体步骤是:通过会谈观察日记绘画等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从易到难有计划地
安排治疗进程时间表,逐步分析患者歪曲的认知,医患共同讨论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每次治疗
30~60 分钟,并布置家庭作业,如记日记绘画或填写ABC(剌激信念结果)表格;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教以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如松弛和观察学习等;一般治疗开始每周1~2 次,以后每2
周1 次,共12~20 次
(三)Meichenbaum 自我指导训练法
8
自我指导训练法(self-instructional-training, SIT)由Meichenbaum 在70 年代倡导,
该法认为个人的行为和情绪受自我指导性语言所控制,通过学习新的指令,采用想象技术来解
决问题可达到治疗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该法主要是教会患者自我指导,面对产生焦虑和应
激的情境采取适宜的对策,其重点是对付消极情绪而不是彻底消灭它要抵制消极的自我判断,
在应激情境出现时引入放松训练,有时还包括重新解释某种情绪,使患者认识到消极情绪并不
很令人厌恶,对肯定的自我判断及时强化
该法适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焦虑恐惧和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具体步骤是:训练患者确
认不适当的想法:由治疗者示范适当的行为,并口头陈述有效的活动方式和策略;让患者口头陈
述自导自练,再通过想象,在内心重复演练几次可让患者进行应激预习,让他学习适宜的
应答技能,并迁移到其他的应激情境中
四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是对家庭成员有规律的接触与交谈,促使家庭发生某些变化,
使患者症状消除或减轻家庭治疗的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不是线性
因果关系,而是环性反馈过程,治疗应从家庭整体结构中寻找病因,改变家庭成员间不良的相互
作用规则,从而消除个体行为症状
家庭治疗一般是由治疗者与患者以及父母一起进行谈话示范和讨论治疗的目标是,促进家
庭成员间直接积极和建设性的沟通,围绕特殊行为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冲突,改变僵硬失调
的相互作用方式家庭治疗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治疗者积极参与,依靠直接观察,用系统方式
思考,着眼于当前,保持公正,不偏不倚,重视家庭成员能力,使其抱有希望,进行干预,促进改变
等 家庭治疗的方法分两步:一是对家庭进行诊断评价,了解家庭交互作用模式,社会文化背景,
代际间的结构,家庭对患者症状的作用,家庭当前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二是进行定期访谈和布置
家庭作业访谈一般1~2 小时,间隔4~6 天,以后逐步延长至数月,访谈总次数6~12 次谈话具
体步骤是:先由治疗者与患者交谈,父母在一旁听,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其次治疗者与家长交
谈,患者在一旁昕,让患者想想自己的不良行为;最后在治疗者的主持下开始家人间的彼此对话,
不追究过去的责任和谁是谁非,而是朝前看,用一个新话题,谈论如何在家庭建立正常的对话气
氛,应采取什么态度使自己家庭变成一个充满温暖欢乐的家庭0 年幼儿童由于交谈少,可结合
家庭游戏进行在访谈的间歇时期可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亲子之间每天交流,以巩固疗效家庭
治疗中加强对父母的训练,将有利于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将几个家庭安排在一起训练
9
家庭治疗尤其适应于因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青少年患者,如学习困难学校恐
怖症社会性退缩等这里介绍作者在心理咨询门诊中对一例学习困难的初中生进行的家庭治
疗实例
1.治疗对象基本情况
A 某,16 岁,男,独子,初三学生:因学习困难,初二留级复读一年;因近临中考",学习焦虑
感上升,注意力不集中,解题速度慢,学习成绩差,一学期五门功课不及格;在门诊做智力测验
(WISC)智商为86,体格检查和神经精神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系早产儿,父母均为工人,长期
练习气功,曾让A 学气功未被接受;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迎接中考,父母携子四处求医,但均
无明显的阳性,,症状发现:A 自觉有精神障碍,',不能继续学习,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心理
门诊求治
2.治疗过程与分析
(1)对家庭问题的评估:家庭治疗的第一步是要对家庭进行诊断评估,了解患者家庭的交互作用
模式家庭诸因素与患儿学习困难的联系患者的求治动机,以便明确治疗的目标以下是治
疗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咨询师(以下简称师): 能否告知我,是谁介绍你们来这儿求询的?"
(关注患者的转诊背景,以便迅速同家人接合";A 未回答, 其父母在对面的长沙发上相背而
坐,父亲欲言但被母亲抢过话题)
母: 我们带着孩子去过好多医院求治,吃了不少药,但未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医生推荐到
心理咨询门诊寻求帮助,你们可有提高学习成绩的办法?"
师: 那要取决你们全家人是否能积极参与治疗......"(提高家人积极参与治疗的动机;在介
绍家庭治疗的性质后,转向A 询问) 你最近感觉怎样?"
A: 我不想学习了......"(看到母亲正瞪眼怒视着自己,马上转变话题) 我有精神障碍,要休
学"
父: 精神障碍是他妈妈的评语,他根本没有障碍,只是动作太慢,平时在家我只好帮他的
忙......
母: 就因为你事事替他做,袒护他,害得他一考试就紧张!"
至此,家庭交互作用的模式与问题系统已反映出来:父母之间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往不良,母亲
说了算,对孩子严厉,父亲袒护孩子,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缺乏自
10
信心和学习动机;而父母又因孩子的学习困难相互责备......如此恶性循环孩子为什么说自
己有精神障碍?父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显然需要进一步了解随即咨询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希
望A 和父母回家讨论精神障碍,',重在当前表现,不追究孩子过去的学习问题,下次来访再谈
各自的看法
(2)扰动家庭中的问题系统:扰动是指通过提问解释等技术手段干扰搅动患者家庭中的原有
规则,激发家人思考,形成家庭的新观念新目标和新行为第二次治疗开始,咨询师先单独与
A 交谈,了解到A 所称的精神障碍,,是指已有长期的频繁手淫习惯(每周2 次),已被父母知道,
自觉元气丧尽", 愧对父母" 咨询师向A 解释手淫行为的发育性质,使其排除罪恶感,再请
父母参与讨论以下是治疗的片断:
师: 你们说孩子有精神障碍吗?"
母: 当然有,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总是胡思乱想
师:(打断母亲的话,控制强者,辅助弱者,问父亲) 假设孩子有青春期的生理冲动,发生自慰行
为,你怎么看?
父: 孩子长大了,恐怕这些行为不是异常吧?
母: 孩子这些行为大频繁了不影响身体?你还在迁就他!
师:(又一次打断母亲对父亲的埋怨,转问A) 你还记得第一次自慰行为发生的情景吗?"
A: 嗯,是小学二年级时在书摊上看到女孩的裸体图片
(父母愕然地面面相观,虽知道孩子有手淫,但难以相信这么早就发生了,孩子手淫已有8 年!是
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害了他!)
师:(及时小结,改变话题) 孩子上小学时学习并不差,可见学习困难还有其他的原因......你
们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
父: 希望他通过中考,升入普通高中"
母: 希望他能上大学,不要像我们,没有权又没有钱
师:(对A 问) 你的想法呢?"
A: 我觉得自已不是读书的料,他们的要求太高......
父母:......(无语,但若有所思)
咨询师进一步地解释,孩子目前的学习困难并不是手淫导致的结果,而是与父母过高的期望水
平相关;孩子未能参与对自已前途的设计,学习无动机,开始用厌学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的要求,
以精神障碍,,患者的角色来缓解家庭的压力父母在教育问题上不一致的态度和方式使孩子
11
有机可乘,厌学情绪和学习困难表现加重
(3)家人之间的对话和对未来的讨论:随后的二次治疗在咨询师主持下进行了家人之间的相互
对话,让亲子之间互换角色想问题,使父母逐渐明白他们为孩子拟定的目标并不切合实际,认识
到教育态度不一致对孩子会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也逐渐明白自慰行为并不是精神障碍,与学习
困难无直接联系,扮演患者的角色以逃避学习既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伤害父母的良苦用心咨询
师又布置了新的家庭作业,要全家人共同拟定或讨论孩子的成长方案,把未来的路开拓得宽一
些(咨询师只提建议,不代替家人作最终决定)
经过四周共4 次治疗,获得了短期效果:孩子与父母共同拟定了学习成长方案,把中考和
上普通高中作为第一目标,进职业高中为第二目标,参军或就业为第三目标......父母能够相
互合作,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一致,不袒护,不斥责,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孩子
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能够集中注意力,自慰行为逐渐减少,并通过咨询师的进一步指导训练,
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与考试技巧,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
本治疗运用了家庭治疗的多项原则与技术,如注意转诊背景,同家人迅速接合,顺利探查到
患者的学习困难与家庭不良的作用规则相关;在治疗过程中,不纠缠对孩子学习困难的诊断,而
是以寻求帮助措施为主,可提高患者与家人的参与意识和信心;交谈中保持公正着眼当前与未
来让家人自己作决定,促进了治疗过程的顺利发展;运用扰动循环提问和假设前馈式提间,
使家人积极思考,反思整个家庭与自身的问题,从而建立新的教子观,重新拟定孩子的学习目
标对孩子的手淫问题采取了淡化与转移策略,即通过提问向家人暗示手淫与学习困难无关,
孩子的问题可能与不良的社会因素相关,这样一方面吃减轻, 母对孩子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
阻断孩子继发性获益――患了精神障碍可以免除学习的压力和父母的指责
有关学习困难的社会因素显然已超出了家庭治疗的范围,仅用家庭治疗的方法,改变家庭
不良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父母的期望水平,降低孩子的学习目标,由此获得的疗效是有限的,因为
孩子的前途和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家庭为之付出了许多代价!要从根本上缓解全国数千万在校
生的学习困难,必须推行更大规模的学校治疗"和社会治疗"
五 心理分析治疗
心理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therapy)由弗洛伊德(Freud)创立治疗者必须熟悉心理
动力学理论,包括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性发展阶段学说,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12
等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
绪的根源
心理分析的会谈须安排在安静温暖的房间,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
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时间每次45~50 分钟,每周会谈5 次,一般全
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两年之久
心理分析的主要技术有下述几种:
1.自由联想:每次会谈让病人选择自己想谈的题目,如生活爱好等,阳中酬的叫口而出
开始牛牛孟:他常常会担忧给治疗者留下的印象随着治疗者的鼓励与指点,病人逐渐沉溺于往
事回忆之中,内心深处元意识的闸门不自觉地打开,谈出的事情往往带有情绪色彩有时病人突
然出现抗拒 ,不语转题冲动行为,扬言不再来,这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要帮助他克服
这-元意识的抗拒,用同情的语调引导病人将伴有严重焦虑和冲突的事情进人病人意识中,将压
抑的情感发泄出来用成人的心理去重新体验旧情较容易克服幼稚的情绪反应,使症状得以消
除,此技术又称情应矫正
2.梦的分析:弗氏认为,梦是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是为了避免被他人察觉,所以用
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对梦加以分析,可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从而找到解决冲突的
办法在会谈中要求病人谈谈梦,并把梦的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理解梦的表面
故事等外显内容,也能洞察隐梦和故事的象征意义这些潜在内容如某女叙述梦的情节: 一蒙
面男人闯入卧室偷走她的首饰盒,被她发觉,大喊一声: 谁? 那男人冲出阳台逃走,结果跌死
在楼下"治疗者通过病人多次自由联想,了解到她的家庭生活和与丈夫的关系不和,弄清楚了
这显梦的象征意义:丈夫不忠实, 蒙面,,象征他隐瞒外遇事实, 偷走首饰盒,,象征欺骗了
她的感情, 跌死,,表示他没有好下场大喊声,'的目的表达出想挽救他,不愿离开他的心
态通过这种对隐梦的分析,可使病人清楚焦虑情绪的根源,找到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办法
3.移情:会谈中病人往往把治疗者当成发泄的对象,把与他人的病态关系转移到治疗者身
上,此现象称为移情(transference) 此时,病人表露出特殊的感情,把治疗者当作上帝或热爱
的对象,称为正移情;或把治疗者看成魔鬼或憎恨的对象,称为负移情移情是治疗过程中必然
会出现的好现象治疗者要善于利用这一移情关系,把握病人的人际关系状态,循循善诱,让病
人认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最后消除移情问题
4.解释:心理分析治疗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话语中潜意识的含义,帮助病人克服
抗拒,使之被压抑的心理资料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要逐步深入,
13
用病人的话作依据,使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常常用幼年性创伤',来解释和分析病人的现症表现,这一做法不被
后来许多心理分析家所接受,尤其不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中的求治者心理分析疗法的主要适应
症是心因性神经症,不适合儿童和重性精神病人,而且耗时长,效率低,费用开支大,目前使用这
一技术的治疗师较少,而在影视或文学作品中出现得较多
我国学者钟友彬70 年代提出的认知领悟疗法是中国式的心理分析疗法,它保留了心理动
力学理论中有关潜意识和心理防御机制部分,承认幼年创伤体验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并可成为
成年心理疾病的根源,但不同意把心理疾病都归结为幼年的性心理症结治疗时要用符合病人
生活经验的解释使其理解,认识并相信症状与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
的特点相关,使病人真正领悟,使症状消失
六 以人为中心治疗
以人为中心治疗(peeson centered therapy)前身为询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又
称非指导性心理疗法,由罗杰斯(Rogers)于1942 年创立,它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心理
分析疗法不同,不要来访者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症结,而是帮助他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
来访者缺乏自知,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环境,拒绝感受当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病态焦虑,因此,治
疗的目标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
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该法的主要技术是,治疗者在会谈时不以权威专家身份去分析解释,而是以朋友身份鼓励
来访者发泄内心情感,不作任何评价,只对情感作出反应在会谈过程中少提间,不解释,元条件
地关心对方,使之感到温暖与真诚,从而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逐渐从消极被动的防御性情感中
解脱出来,不再依靠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该法认为来访者都有自我实现的健康态度,
一旦认识自己问题的实质,就能发挥出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达到治
疗目的
该法的治疗时间和次数不固定,与来访者自行决定,可以集体进行,10 人左右,每周1~2 次,
治疗者只是其中一员此法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对我国心理咨询门诊的多数求助者来说,他
们习惯于被指导",求处方",因此,单纯应用此法效果缓慢,需要配合应用一些其他心理治
疗技术
14
七 心理治疗方法趋向整合
目前心理治疗的方法数百种,其理论与技术方法正趋向整合不同方法疗效相近,各有千秋,
没有哪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来访者从心理咨询门诊经验出发,一般是先采用以人为中
心的治疗技术来收集资料,建立良好的同盟关系,同时,运用心理分析疗法发现问题的根源和非
理性信念或不良认知,再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并通过行为疗法克服某
些行为症状,最后采用家庭治疗和社区康复技术为来访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巩固疗效
无论应用何种治疗技术,都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矫正患者错误的情感体验,实现
认知和行为的转变心理治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帮助与增长过程,治疗者与来访者之
间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若能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适时将咨访关系作某些转换,
促进角色之间的相互体验与互动,会收到显著的效果笔者在下述案例咨询过程中作了这种咨
访关系转换与互动的尝试
T,女性,40 岁,已婚,工人,中学毕业文化程度,夫妻关系一般,有一位13 岁的女儿;自诉
人际交往困惑,',来咨询门诊求助T 在四年前因练气功出偏遭人嘲笑,被送进精神病院,诊
断为精神分裂症",经二月治疗,康复出院近年结识一位20 岁未婚男青年,因频繁接触,遭到
对方父母反对;男青年主动中断了与T 的来往,使T 产生了负疚感",觉得关系中断大突然
", 事情未说清楚,',依然留恋对方T 坦诚叙述,以往在与多名陌生男性交往中,相识虽快,但
均因发现对方怀占有之心,,而中止往来目前对人际交往特别困惑,以至同事关系紧张,害怕
别人提及精神病住院史,觉得自己有知识有教养,不同于世俗凡人"
第1 次咨询:通过会谈,发现T意识与言话表达清楚,健谈,生活经验丰富,对精神病院的电
疗和药疗体验深刻,颇有微词未见T 有典型的精神病症状T 虽以交往困惑,,为由来咨询
门诊求助,但深层的动机显然不止这点为了进一步明确求助动机,确立合适的咨询目标和有效
的帮助策略,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注意收集来访者的有关信息,除给予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外,布
置了家庭作业",即用日记的方式记载日常生活的心境和感受,嘱其下次会谈时带来
第2~4 次咨询(每次间隔2 周~2 月不等):经过几次会谈,T表示心境稍好,带来一大本日记,
上面记载了与几位陌生男性交往的细节:如某日在某寺院门口遇一算命先生",交谈投机,引
起行人围观,对人们的关注感到满足,觉得弥补了与先前那位未婚男青年分手的缺憾:另一日在
某校门口遇到一位男大学生,一见如故,遂同去看电影,逛公园......上述描述反映出T 的行为
的冲动特点,于是,咨询者对T 作了卡特尔16PF 测验,T 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征:轻松兴奋,冒险
15
敢为,喜欢向异性献殷情,好幻想,不能克制自己,冒然行事,主动寻求机会表现自己根据交谈
观察日记和测验得到的印象,T 的主要问题已显露出来:由于人格的偏异与不成熟精神病院
不愉快的治疗经历和交往挫败体验这些因素导致她人际交往困惑,自我认识不良咨询者并未
忙于对T贴临床诊断标签",而是寻求积极的帮助策略,在征得T的同意后,决定采用一种特殊
社交训练"的办法,布置T 写一份发言提纲,准备在心理专业大学生咨询见习讨论课堂上作
演讲,',让咨访关系作某些转换,以增进T 与正常大学生的广泛接触,使她获得成功交往的体

第5~8次咨询:写发言提纲和准备演讲的作业和任务使T的心境发生了显著改变,有了明确
的追求目标从近几次咨询中T 带来的日记看,咨访关系在发展,T 的自我认识也开始转变,T
写道: 与咨询老师谈了心里话,积怨消除了,他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知道人该怎样面对现
实,看得出他对我是真诚的......他帮助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我写出自己的作品,好让人们认
识自己的价值,这正是我想做的,我很感激他......这次谈话的内容更深了,他给我的印象比较
好,有责任感,对人真诚,与他交谈很畅快,我愿对他多说心里话......"此时,T 的日记中表达
出对咨询者的移情现象,把过去在人际交往挫败后未能表达的正性情感态度和主观体验直接
移植到咨询者身上,透过它们可以看到T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咨询师有意识地将移
情引导到T 的自我讨论上,经过两次会谈,T的日记内容也有了相应变化: 由于他的鼓励,写作
的激情在我心中涌动,感叹人生,回忆往事,自己的经历多么坎坷啊!他想让我作一次课堂演讲,
这样信任自己,为什么不认真准备呢?我决不会辜负他的希望......自已快满40 岁了,真的全
面成熟了吗?实际上老师已指出了我的不足要靠自己努力改变自已,让人们重新看待自已!"
第9 次咨询:这次的咨询过程是在心理专业大学生讨论课堂上进行的,它类似一次团体咨
询,不同的是咨访关系作了转换,T 扮演咨询者"的角色,而原咨询者同15 位大学生一起成了
听众或来访者" T 按照多次修改的讲稿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这次她毫无顾忌地描述了
在精神病院住院期间对各种治疗的感受,诉说了院内外遭受他人非议的内心体验,也谈到近年
通过门诊心理咨询后好的变化学生们问: 你认为门诊咨询和住院治疗的最大区别是什么?"T
回答: 住院期间的病态环境和电疗使我恐惧,而心理咨询老师给我的是真诚与爱心"
第10~15 次咨询:考虑到T 的情绪易波动特点,为巩固咨询效果,特在一年半时期内连续安
排了3 次这样的演讲",大学生们富有爱心和专业色彩的提问促使了T 的理性思考与领悟,数
次演讲,,也增进了T 的自我成就感经最后两次追踪咨询观察,T 的人际交往有了很大改善,
家庭生活和谐,亲子关系融洽,同事关系友好,与部分男女大学生有了经常联系和正常交往经
16
咨访双方共同约定,中止咨询过程,T 也认识到: 咨询的大门永远敞开,但生活的路还得靠自
己走"
本例的咨询过程是逐步发展深入的,咨询者并不圄于贴诊断标签和对症处理的传统生物医
学模式所倚重的直线因果思维方式,也不是照搬西方哪种成熟的咨询方法或技巧去解决来访者
的表面困扰,而是采用理解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的转换和互动,用家庭作业
和演讲,,为来访者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去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实现,以达到咨询的终极目标咨
询过程决不仅仅是咨询者帮助来访者的单向过程,而是多向性回复性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咨访双方都会共同受益解惑和成长咨询者能从中积累经验,不断自我修正和提高咨
询者不是完人,也有自身治疗的需要,更何况我国基层心理咨询门诊中还是业余咨询师"和
无师自通者居多本例表明,在咨询过程中适时转换咨访关系,有利于咨询双方的自省,有
利于共情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咨询效果
对咨询过程中出现的移情现象,需要正确引导和利用在异性之间的咨访关系中,移情是常
有的现象从移情现象中可探求来访者问题的症结深层的心理需要和求助动机对移情不作
正确引导,会阻碍咨访关系的健康发展,给以后的咨询过程带来不利影响,会使来访者过分依赖
咨询者而不能自助本俩对移情作了适时引导和利用,使咨询过程顺利进行并达到满意的终结
让来访者走近课堂演讲,作为转换咨访关系促进来访者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在特定条件下
安排的,并冒有一定风险这种演讲不适合于精神病人,真正的精神病人需要转介到医疗机构求
治课堂讨论程序要精心设计,许多相关因素尚须很好控制,如演讲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
稿要反复推敲和修改,昕众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尽量减少讨论过程中的不良剌激,
调控好课堂气氛,给演讲者及时的心理支持等如果能控制好这些条件,这种课堂讨论将会有希
望成为对社交困惑者心理咨询的有效方式
需得指出的是,本例来访者从当事人的角度,诉述了对医院一些只治病不治人的医德医风
的看法,这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需要引起临床治疗者的关注
八 躯体治疗
心理变态患者常常伴随躯体症状,应该在心理治疗的同时,采用某些躯体治疗方法以促进
疗效特别是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必须实施以躯体治疗为主的方法在此简要介绍几种常用
方法
17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药物与变态心理
密切相关,一方面药物可以治疗异常心理症状,另一方面药物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心理上的变
异如导致记忆力减退的药物有安定催眠药镇静剂抗癫痛药等;导致意识障碍的药有阿
托品安定抗组织胶药等;引起情绪改变的药有抗高血压药,会引起抑郁,异烟脐会导致欣快;
引起精神运动性失调的药有安定抗精神病药和催眠药等;引起幻觉妄想的药有苯丙胶激素
和异烟脐等
药物有一定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影响药物生理和心理效应的因素有很多:一是文化因
素,如患者的求医行为选药的习惯与偏见民间传说广告宣传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
中药或西药的信念等;二是疾病性质,止痛催眠镇咳助消化药较易产生心理效应,抗生素
和解毒剂容易产生生理效应;三是个体特征,嬉病人格者和儿童较易出现心理效应,老年人的生
理效应剂量仅为成年人的1/3;四是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多数人喜欢白色和具有甜味的瓶
装药品;五是用药心理,青年人喜欢用作用强见效快的药,公费医疗者喜欢进口药和名贵药;
六是药物副作用,副作用大的药病人不易接受,会不遵医嘱,中断治疗
为了促进药物的心理效应,临床上常用安慰剂安慰剂是指无疗效和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
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多由葡萄糖和淀粉组成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治疗者充分信
任或崇拜的病人,能产生积极的心理药效,又称安慰剂效应有安慰剂反应者的人格特征是:好
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欢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
向和神经质特点大约40%的心理变态者会出现安慰剂效应因此,要注意治疗者的言行和环
境气氛对病人用药的影响,一方面使好的安慰剂效应出现,另一方面要鉴别巫医假药的骗术
治疗变态心理的常用药物参见表14 一4 用药一定要遵医嘱,一般常见的错误是用药剂量
不足或过早换药抗精神病药使用时药物须足量,维持6~8 周,无效才考虑更换,不主张联合用
药一般日服一次,睡前服用,急性期以肌肉注射为好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缓解以后须用
药物维持治疗1~2 年,以预防复发
表14 一4 治疗变态心理的常用药物
药名 主要治疗作用 副反应和注意点
1.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控制兴奋躁动,消除幻觉 心血管和肝功能损害
18
奋乃静 perphenazine 控制幻觉妄想 震颤麻痹锥体外系症状
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 治疗行为退缩和情感淡漠 锥体外系症状
泰尔登taractan 控制焦虑和抑郁 不常用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控制急性兴奋和幻觉妄想 锥体外系症状
氯氮平clozapine 控制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 流涎,白细胞减少
舒必利sulpiride 治疗淡漠退缩焦虑抑郁 副反应少,显效快
2.抗抑郁药
丙咪嚓imipranine 用于伴有迟滞症状者植物神经症状,昏迷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抗抑郁和焦虑镇静同上
多虑平doxepine 治疗慢性疼痛同上
苯乙肼phenelzine 提高情绪,改善睡眠激动,震颤,肝央
马普替林maprotyline 镇静抗焦虑副作用少,显效快
3.抗躁狂药
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 预防躁狂抑郁发作恶心呕吐,震颤,中毒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治疗急性躁狂和预防复发恶心呕吐,视力模糊
4.抗焦虑药
安定diagepam 用于持续性焦虑和躯体症状嗜睡依赖,青光眼禁用
利眠宁librium 镇静催眠,抗焦虑恶心呕吐,依赖
(二)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又称电休克疗法,即以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搞,达到治疗目的
现改用注射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通电后不发生抽搞,又称非抽搞电休克疗法,更安全,易被患
者接受此法适应症是重度抑郁状态强烈自伤和自杀者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病呼吸
道感染和娃振者禁忌
电抽搐的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平卧治疗台,四肢自然伸直,松解裤带和纽扣,护理者用于固
定患者头部,将纱布橡皮牙垫置于病人上下磨牙之间,紧托下领,防止脱位,并保护病人肩肘
膝臂和腿,以防脱臼和肌肉损伤将单侧电极置于非优势半球一侧,即眼角至耳窝联线上4m
处,另一点则置于耳上10m 处使用交流电休克机,电量为80~110v,0.2~0.4 秒每周3 次,一
个疗程6~12 次次数太多易发生疗后遗忘症状电休克后至少休息30 分钟,专人护理,待病人
19
意识清醒后方能离开
电休克的治病机理不明,并发症有胸锥骨折记忆力丧失心室颤动死亡等此法常被看
作是一种酷刑"象征,遭到一些患者或家属的反对,尤其是对非适应症患者,会产生持久或终
身的负性心理影响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防和健康促进
预防为主,不仅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也是消除心理变态的治本措施它投资少,受益面
广,利国利民当代社会发展也带来人们健康需求的新变化,人们不再是有病才求医,而是时时
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和生活质量,无病时也常常考虑预防,积极采取运动锻炼加强营养
身心调理创设良好环境等健康促进措施本章将首先论述心理变态的三级预防,再讨论心理
卫生事业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志与影响因素心理健康促进的措施
一 心理变态的三级预防
心理变态出现以后,常常给当事人家属以及社会带来困惑,而且治疗不易, 声誉,,不佳,
劳民伤财若对心理变态进行早期预防,则投资少,收益大,效果好目前强调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是指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消除病因这依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
控制生物心理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心理问题产生在家庭预防方面,要创设和睦的
家庭环境,加强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及时满足心理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提供合
理的膳食与营养,通过家长学校的相互联系,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在社区预防方面,开
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加强心理问题防治的立法,逐步建立城市的市区街道或农村的县乡
材等三级防治网络,培训|各类心理保健人员
第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心理异常患者对心理行为问题发现越早,干预治疗
越及时,效果越好第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家庭要制定学生心理行为筛查制度,对智
力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发育史和家庭环境定期监测,建立心理行为档案,发现问题学生,及
时请专家诊治对那些高危者(心理发育偏常,早期经历创伤,家庭背景不良等)要重点防
护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特殊教育训练班等,家庭也需积极配合,为问题学生提供及时服

第三级预防是指减轻患者的损害,促进康复第三级预防的工作主要在医院康复机构和
家庭进行对患者要及时治疗,加强指导训练和护理,使问题得以纠正,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还要注意消除对患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正常生活家庭环境的改造
20
尤为重要,家属和监护人应当积极参与配合,坚持对患者进行长期细致的家庭辅导训练,使他
们逐步康复
二 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为精神卫生或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一种状态,
而心理卫生不仅包括心理健康状态,还泛含一类服务工作和一门学科之意区别心理健康和心
理卫生的词义在实践上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的本质内容,哪讲究心理卫生,就是
要依据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健全的个性,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它起源于一位美国年轻人比尔斯(Clifford Beers,1908)
所写的一本自传书一颗自我发现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比氏早年倡导心理卫
生是号召人们增加对精神病人的理解,改善治疗方法和预防后遗症比氏的建议受到当时世界
著名专家们的关注,精神病学家迈耶尔(Adolf Meyer)建议以这本自传书问世作为心理卫生运
动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当今的心理卫生一词的含义已大
大延伸,它不仅研究各类精神疾病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也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心
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以提高个体承受应激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
发生
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以来有长足发展总的
趋势是由医院为主的模式逐步扩展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各社区陆续建立了精神病康复中
心,实行了家庭病床和医院一社区一家庭合作的服务网络;全国各大医院按照新的评审要求,心
理卫生门诊纷纷挂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各二级专业委员会逐步成立,多学科之间的合作研
究不断深入;心理卫生工作内容大大扩展,已涉及到儿童发展学校教育妇幼保健婚姻家庭
咨询中老年保健司法与民政工作社区康复人才选拔商业营销广告宣传军事企
业人事等;心理卫生工作队伍也不断壮大,心理学家医生教师保健人员社会工作者乃至
党政工团各部门官员和各种社会团体都参与了这项系统工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临
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专业学术杂志陆续创刊,心理卫生已成为一种宏伟的事业,成为
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目前,心理卫生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问
题的发生率进行调查,对某些病因进行探讨,而对防治技术研究少心理卫生工作人员有待系统
21
培训和 资格化",心理卫生的立法和科普宣传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的机构建设要完善,心理卫
生的服务范围要扩大,各专业组织部门之间要合作协调总之,尚需全社会多方面努力,从宏
观到微观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全面研究
三 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维度?有否心理健康的标志?这些一直是国内外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总的
看法是,心理健康只有相对标志,没有绝对界线,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区别从心理不健康到
心理健康两极之间,是一个延续的频谱带,有人称之为黑白两端之间的灰色带,要在哪个地方划
上一条绝对界线是困难的从实践中讲,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无法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更谈不上心理卫生防治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A?Maslow 等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志: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这些标志虽被广为认可,但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实际状况,只
能作为参考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标志,有的人说,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原则是看其心理与环境
是否统一,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能承受一定的挫折,有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意识水平清晰,社会交往良好,情绪愉快等归纳
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
22
想象力 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人群的智力呈常态分布,即天才与智力低下者是少数,大多
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是正常的,IQ 多数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生活,
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智力低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
健康难以维持,需要特殊教育和护理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愉快的情绪反映出人的身心活
动和谐与满意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乐观开朗满意的情绪
状态占优势;而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
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
能适时作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够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意志不健全
的人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违拗,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
(四)行为协调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
者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非健康者在行为表现上
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就大赌气,或
是对强糊糊反应谈
(五)个性良好
个性是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性格良好
反应了个性的健全与统一心理健康者个性相对稳定,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勇敢,谦虚,诚实,乐
于助人;而心理不健康者个性多变,性格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自卑,缺乏自
尊心
(六)自我意识
正确自我意识正确主要指自我评价符合实际,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正确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自尊自爱,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信心
(七)人际交往和谐
人际交往和谐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心理
健康者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别人,待人慷慨与友善,也容易被别
23
人理解和接受 心理不健康者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
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八)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备不同的心理特点,儿童的过于早熟心理和成年的太幼稚行为常常被
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 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同健康的影响因素一样,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
面的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预防与促进具有重要意义此处引人台湾心理学
家柯永河教授提出的一个心理卫生公式来阐明这些因素:
B = P / E
B 症状出现率 P 内外压力总和 E 自我强度
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根据上述公式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
呈正比,与内外压力呈反比
(一)外压力
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源,形成一种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它包
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源生理性应激源有生活环境中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
明空间和噪音等刺激,长期作用,会导致人的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调查表
明,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状;在生活空间
小的环境中人的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高;室内气温过高,会使人头痛恶心多汗视觉
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心理性应激源中,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
人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当遭受他人冷落和讥笑时,心理压力加剧,如
果对方也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应激源的强度增加社会性应激源中,社会文化
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人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
验社会性应激源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
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
(二)内压力
内压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
24
为 人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需要上,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营养,
需要适当的运动,需要漂亮的着装在心理需要上,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受到保护,需要情爱,
需要自尊,需要公正与合理的评价并被他人所接受,需要独立,要自己去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成
功, 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成为一名成功者这些身心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
行为的动机不能实现,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压力加大,最后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身心素质有关由于遗传和环境
条件的不同,人的身心素质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躯体健康者能正确感知和判断外界刺激,作出
恰当反应;而患病者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感知与判断力下降,对环境不适应个性中的气质特征
对自我强度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灵活,行动迅速果断,对周围环境剌激敏感,很快作出反应;而
另一些人行动迟缓,反应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低,反应强烈,手脚不停,易分心,
也难适应环境另外,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对自我强度产生影响
五 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促进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社会
发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变态的最根本性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
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对群体而言,要按照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
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和维护人们健全的个
性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处于充
满康宁的状态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终身学习,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不断促进自身
家庭的健康水平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一个健康的个体,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保健侧重点不同,只有了解这些重点,才能真正搞好健康促进工作
以下根据年龄阶段简要归纳心理保健的重点内容
(一)婴儿心理保健
婴儿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体格发育正常,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有规律,动作与言语发育良好,情
绪反应适度,对陌生环境能较好适应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就应该在婴儿养护的过程中,补充丰
富的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哺乳定时定量,进食情绪愉快要满足婴儿的睡眠需求,卧室空气
流通,气温相宜,培养单独睡眠习惯要加强母子的情感相依,通过母亲的哺乳抚摸微笑,
促使孩子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要加强对婴儿感宫动作和言语方面的训练,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25
对婴儿心理卫生问题要及时处理如情绪不稳易哭闹的孩子常常是由于得不到母爱或患
病,应给予爱心,并及时治疗疾病对睡眠不安夜惊的孩子应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不要
恐吓训斥,被褥不要太厚或太薄对饮食元规律食欲不好的孩子要纠正不良的喂养方法,
营养合理,定时定量对发育迟缓的孩子要加强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
(二)1~3 岁幼儿心理保健
要促进此期幼儿脑的发育,通过补充营养,加强肢体活动,亲子间一同游戏,可促进孩子智
力发展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吃饭穿衣自我服务;要塑造孩子良好
的个性,通过亲子间情感交流榜样与示范的影响,使孩子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礼貌待人分
享食物要促进幼儿言语发展,认真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鼓励说话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还要注
意培养其认识能力
此期幼儿常出现一些心理卫生问题,如突然断奶导致情绪不稳,大哭大闹和拒食,因此,要有计
划地断奶,及时添加辅食;大小便的控制训练不宜太早,从22 个月开始,要有耐心,如打骂斥责,
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逗孩子玩时,不要吓唬,否则会导致恐惧感有些幼儿会出现依赖和退缩
行为,多因教养不当所致,要注意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练,不要包办一切,并为孩子提供与同
伴交往的机会对口吃现象不要讥笑批评,要正确引导训练,解除心理压力
(三)4~6 岁幼儿心理保健
游戏是此期幼儿的主导活动,可通过亲子与同伴间的游戏,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促进身心
健康水平家庭气氛要和睦,父母要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不打骂,不溺爱,教育
要求耍一致,并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合作对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要及时处理,对遗尿症的
幼儿要排除心理压力,进行适当的生活训练对神经性呕吐的患儿要找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
对咬指甲的幼儿进行卫生行为与习惯的训练,对恐惧入园的幼儿要进行一定的行为治疗,如进
行系统脱敏治疗,将幼儿恐惧的情境安排成一个从轻到重的梯级程序,让幼儿逐一适应不同的
恐惧环境,如能适应就及时奖励,使其消除敏感',状态,顺利进入幼儿园正常生活
(四)小学儿童心理保健
小学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开始转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心理保健应重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作好入学准备,家长可先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还要调整生活作息习惯,让孩子尽快适应小
学学习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切莫事事包办,
娇生惯养三是教养要科学,不要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太重,打骂或溺
爱均不利于孩子心理行为发育,教养方式要民主,以表扬为主四是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走
26
出家庭小环境,鼓励孩子多与小同伴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五是及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与行为,
注意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说谎斗殴逃学偷窃吸烟对性过分关注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
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搞好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保健
(五)青春期心理保健
青春期是心理的断乳期,,,是危险期",因此,促进心理健康格外重要要学会正确评价
自己,评价过低会自卑,评价过高太自信,往往经不起挫折只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才能做
到心理健康要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特点建立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
动机,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善于调节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合理调节欲望,提高自我疏导激情的能力和心理适应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要处理好各种人际
关系,如亲子师生同学关系,使自己适应环境注意促进性心理健康,要进行科学适时的性
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性问题,与异性自然交往必须克服性愚昧和早恋现象,对手淫的行为不
必过分自责,可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减少对手淫的注意与关心
(六)中年期心理保健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胸怀坦荡,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计较是非得失,遇胜不骄,遇
败不馁,顺境不停,逆境不退,避免心理冲突和压力要丰富文化生活,工作上忙而不乱,劳逸结
合,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并注意家庭娱乐设施
的添置,促进家人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要量力而为,对自己的体力与能力要正确
认识,保持不懈的求知进取精神,做到心理上年轻,才能有所作为夫妇要尽量心理相容,夫妻关
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全家人的情绪与心境举足轻重,只有长相知,不相疑,才能心理相容,心
心相印,使家庭和谐健康不吸烟不酣酒,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七)更年期心理保健
要科学认识更年期,它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要正确看待,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有准备地
去适应这一变化做事量力而行,既不能无所事事老态龙钟,又不能好胜逞强,超过身心承受
力家人间要多关心体贴照顾,对更年期的反常行为要谅解宽容要正确对待身心症状,
有病早治,适当调整
(八)老年期心理保健
要延缓衰老感的产生,因为它会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要注意适当的活动,丰富精神生
活,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为社会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心境要开朗,不论晚景顺逆好坏喜
悲,只要心宽乐观超脱,就能抗拒外界恶性刺激,经受住挫折和不幸打击,做到心舒气顺,颐
27
养天年 要保持脑力活动,脑力不用则退化,要勤思考,学习不松懈,以推迟大脑的退化与老化
要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一些老年人面临贫困孤独和疾病之苦,为之不安和恐惧,家庭
和社区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使其安享晚年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父慈
子孝,家人和睦友爱互助,敬老爱老养老,使老人备感天伦之乐社会要帮助丧偶老人
在自愿前提下重组家庭多数离退休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他们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中可寻
找友谊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也希望通过新的社会角色实现自我家庭和社会应理解与支持
这种心理需求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