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尼素车还是改装好:也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3:20:14
——浅谈“心”与人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天清地宁书院网原创    点击数: 797    更新时间:2010-5-29    
导读:世上最远的距离,有人说是生与死之间,也有人说是天上地下之间.究竟世上的距离是怎样决定的呢?世上最远的距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也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时间是公元2010年2月9日,农历虎年即将到来。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心情有点复杂,突然想起某位作家文章里的一句话,心雨的时候,天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天雨也是晴。心真是奇妙的东西。
还记得刚开始加入QQ群的时候,天清地宁老师让我做个自我介绍,我说了一些基本情况,结尾一句希望自己过得开心。老师问,心在哪里——我觉得奇怪,这个问题还用问吗,于是回答:在身体里。得到的回复是一个大笑的表情,后附“哈哈”。我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个表情告诉我回答错误,至少是不全面——那么究竟在哪里,心不在胸腔里难不成在其他地方吗?太奇怪了!本想立即反驳,转念一想,还是先做做功课,否则不知对方问话缘由及相关知识辩论起来很吃亏。
后来,我越发觉得身心健康很重要,虽然“身心健康”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毕业后出来工作,刚开始还想尽量使自己身心健康,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修心养性没有得到提高,反而越来越跌宕、焦灼、痛苦、不知所措——棘手的事情似乎没完没了,这样那样的小事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哪里还谈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如回去考个公务员或者找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嫁了算了,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工作上的烦恼,有了物质基础后才谈得上“身心健康”,才有可能做些什么公益事情。然而,这样不就意味着我的目标变成了如何更快更好地建造物质基础?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先赚很多钱?按照这个逻辑,我的行为就应该变为如何尽快晋升加薪,或者走捷径或者稍微放低某些“标准”嫁个有钱人——这样一推,我自己都被吓了一跳,问题重新在脑海里盘旋: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生是个奇妙的旅程,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却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之时,我遇到了交通意外,差点没有机会与亲朋好友再见面了。那时候,我心里想说些什么话,不过我的喉咙不能发声,甚至连“啊”这样的声音都发不出来,我也不知道是否会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比如说孝敬父母,报答师恩,弄懂一些道理……我开始知道无常很可怕,它就在我的身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无常就站在我面前,我却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有些事情等到有了物质基础之后再做,未免太晚了。君不见,子欲养而亲不待,追到了钱,追到了权,也许就失去了追钱和权的本来目的,孝顺如是,修行亦如是。
旅程继续,列车的某次进站,我下了车,买了另一张车票。
突然听说妹妹身体不舒服,去医院也没有检查出什么结果。她跟我说她很痛,每天都被病痛折磨。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跟她说需要做一个什么清洗,几个疗程,每个疗程多少钱,那时候我妹妹没有带那么多钱在身上,只好打道回府。她打电话给我,言语间带着酸楚和担忧。亲人有病痛而我不能替她承受,也不会帮她治疗——突然想起家里有个中风的奶奶,一直疼爱我的奶奶,如果她哪天走了,我能在天堂与她再相聚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大家好像在一起,而真相是大家彼此是独立的。
在死亡来到之时,必然会领悟到这一点。即使我努力地赚到了很多钱,即使我医术高明也只能是让她多活几年而已——试问堆金如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世界上真有天堂和地狱吗?不知道去了天堂或者地狱的人能否再回来告诉我们,这样就清晰多了——说不定这样会破坏了秩序。如果人可以不死,那么会怎样呢?如果心不在胸腔里,又在哪里呢?为什么他要这样问我呢?
读《原本大学微言》,发现原来有一个“知”是很奇妙的,知道我们在哭在笑的“那个”是不哭不笑的。 “那个”在哪里?人死了,“那个”还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个”会去哪里?如果人能够不死,道理又是什么?跟“那个”有关系吗?一连串的问题,将我淹没在无边的海洋里……
直到遇到《大道行》,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除了有形有质的东西,还有有质无形的东西,例如梦,无形有质的东西,例如精气神,还有无形无质的东西。宇宙还有很多东西未被科学解释,有部现代片拍得不错:叫《优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二十世纪物理学一项重大发现是弦理论(String Theory)。有一本书《水知道答案》里一个著名的实验: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Masaru Emoto)做的研究表明,水可以感知人的心念。给它贴上“爱”,不管哪个国家的语言,它的结晶会很漂亮,给它贴上“恨”,它的结晶很吓人。
为什么每个人的相貌际遇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不一样。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八十是水,常动善念的人身体里的结晶很漂亮,常动恶念的人身体里的结晶很吓人,所以相由心生的道理不虚假。而起心动念,这就是能量,动念,你想什么东西,这些东西会形成特定振幅、波长、频率的波,这些波会被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人(东西)感知,于是就遇到不同的环境与事物,就是所谓的缘、运气等等。这些波的招感有些是即时的,有些是延后的。比如,甲今天杀了乙,那么乙的怨恨的信息(波)不会消灭,总有一天,乙的信息(波)会影响甲。这个也是民间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物理学解释。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一定有人(东西)知道你动了,你的念头的波不会因为一般人看不见而消失,而茫茫宇宙,总有一个镜子可以照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目前有很多修行人,修行方法(的表现)也有多种。然而最初发心的那一念就各有差异,也正是最初那一念,决定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学佛想发财,娶个漂亮老婆、升官,那他很可能得的是有漏的福报或者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富贵荣华、娇妻美妾等等。有的人修行求神通而不修心,“自己一点也不去改习气,照这样下去,即使是修炼的层次再高,将来充其量只能修成天魔”。有的人做些外围功夫例如放生、读经念号,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贪”。有的人盲目认为自己修炼的方法才是上层才究竟而攻击其他人,变成了辩论而不是修行。
其实人能平静地、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也不错了,之所以很难做到是因为我们不肯修正自己的心,种种烦恼因此而生,种种忧虑由此而长。境随心转,我们的心转变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事环境自然跟着转变,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好运气、福报。自助者天也助之——立志欲坚不欲锐。当自己真诚发心时,上天亦有好生之德,遇事真的不要怨天尤人,我们就是自己身体、家庭、社会等身边环境的主人,那些不过是我们心理的一种折射,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个帖子让我很受益,种善因自己得善果,而种苦果终自尝,这些朴素的道理我们现在反倒忘记了,总是想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努力拼搏去获得成功、富贵。
《楞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如果我们能修正我们性格中的偏执部分,回归到“中庸”,无所好乐、无所恐惧、无所忧患、无所愤恨、无所哀矜、无所亲爱,恢复我们的原本状态,则成就大半矣!“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说到的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们修行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认为自己在修行,而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藉此学习放掉自己的执著。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去。以前有一个小偷向法师求解脱的法门。法师问他会做什么。他想了想说:自己什么也不会,只会偷东西。法师说:很好,你把自己偷光就可以解脱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道在我心,而我总与道离。
附文:
一段有名的譬喻,关于「人生究竟是什麼?」这譬喻是这样的: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蹣跚地赶著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疑惑思考时,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随著一隻大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这隻老虎,旅人顿时瞭解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断崖绝壁的顶上。在毫无办法之中,幸好发现断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旅人便毫不犹豫,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离,可以想像牠是如何懊恼地在崖上狂吼著。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荫,终於救了宝贵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怒浪澎湃著,而且在那波涛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待著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慄起来。
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而且每次摇动藤蔓,便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这是树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於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记自己正处於危险万分的死怖境地,此心陶陶然地被蜂蜜所夺。
释尊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所有人类的「人生之实相」。那麼释尊这段譬喻意味著什麼呢?
释尊「无常之老虎」的法语,是在开示我们的人生真实之相。
1.孤独的心灵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為旅人而在作人生之旅了。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间来呢?如若不知,岂不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為我们是孤独一人旅行之故。虽说有亲属、家族、朋友,但并没有可以互相倾吐心中一切,互相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终此一生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我们人生旅途中,家族、亲属、朋友等的死亡。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那时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我们可曾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呢?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死,对我们而言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尊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但由於我们以為这是非常恐怖而且不吉祥的事,所以平时不想去思考它。 而且如果我们因為佛教的正视死亡、谈论死亡,而感到阴森森,并且厌恶的话,就是完全误解了。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死必然会来到,这种逃避的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唯有与死正面对决,而获得解决,才能得到绝对的安心与幸福。因此佛才提到死的事。作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想从死逃开,一有病就到医院,或以药物来跟死亡搏斗,但仍然是逃不掉的界限。
2.无力的松树
松树:接著我们攀上崖顶的松树,松树是指金钱、财產、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即使拥有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歷史上有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我们现在能握著金银、财產、名誉、地位等,含笑地迎接死亡吗?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因此想要微笑地面对死亡是不可能的。
3.人生是梦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以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但即使认為「还有十年、还有二十年可活著」,但你认為到底人寿几何?想想便知:已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如幻般地消逝了。而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也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
老鼠:不断交互咬啮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互相在缩短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即使过年、节日、假日也都一刻不休地在啮著我们的生命。因此最后藤蔓必定被啮断,这便是「死」。
4.后生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裡。因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此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一件事情便称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  再得人身復几时
毒龙:显现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这三条毒龙即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之可怕的心。
由於「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杀、盗、淫、妄的意恶之罪。
由於「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翁姑、朋友、他人「愿他快死」等的心杀之罪。
由於「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懣,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但作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的,持续所求的,无非是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著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否认自己不是这个旅人吗?
人生的真实之相── 亦即此「后生一大事」,一刻一刻地逼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