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帝国模拟器:寂寞让我如此多情——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二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2:08:15

七十,莫把离愁恼别怀——陈彦章妻
 


 


  据《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卷二》中记载:“宋嘉熙戊戌,兴化陈彦章混补试中。此年正月往参大学,时方新娶,其妻作《沁园春》以壮其行,一时传播,以为佳话。”《全宋词》中也收录了这首词。
  
记得爷爷,说与奴奴,陈郎俊哉。笑世人无眼,老夫得法,官人易聘,国士难媒。
  印信乘龙,夤缘叶凤,选是扬鞭选得来。果然是,西雍人物,京样官坯。
  
  送郎上马三杯,莫把离愁恼别怀。那孤灯只砚,郎君珍重。离愁别恨,奴自推排。
  白发夫妻,青衫事业,两句微吟当折梅。彦章去,早归则个,免待相催。
  《沁园春》是一个常见的词牌。双调,一百一十四字。而陈彦章妻的这首词,数来数去都是一百一十一字,明显格式不同。因我也没有发觉《沁园春》另外的变格体,再说这首也不同于《花发沁园春》的词牌。故有所怀疑,这究竟是否为《沁园春》的词牌?

         还是先来看看让这首词吧。

  “记得爷爷,说与奴奴,陈郎俊哉。”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自己是怎么一下爱上他的丈夫的。那是因为她的父辈经常在她面前夸奖陈彦章是怎样怎样的一位才子,是如何如何英俊潇洒的。作者起句就不同寻常,开门见山就以口语入手。
  “爷爷”一词,我想作者在这里并不是所指的祖父。“爷”字,应当念“ya(涯)”之音。如古乐府《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所说的“爷爷”,很有可能指的就是他的父亲。(因无法考证,仅供参考)而“奴奴”一词,是宋时女子对自己的一种很正常的称呼。有时也可称自己是“奴家”、“奴”,还可以自称“小女子”。不过,你若想表现得刁蛮可爱一点,也可以戏称自己为“本姑娘”的。

          “官人易聘,国士难媒。”一语道出了对心中那位良人的无限爱慕和依恋。
         “送郎上马三杯,莫把离愁恼别怀。”你看她不仅自己是春风满面笑盈盈的,还温柔地劝丈夫不要伤怀。其实,她心中肯定是很无奈和忧愁的,只不过,聪明的她,不想因自己的一脸愁云而影响了丈夫的心情。我们从她后面说的:“离愁别恨,奴自推排。”中就不难看出。
  “白发夫妻,青衫事业。”做夫妻就要白头偕老,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业,就应当趁年轻有为之时。她的话语无不透露着她聪明睿智的头脑和深明大义的个性。叹一声,得此贤妻,夫复何求?
  “彦章去,早归则个,免待相催。”结句很显然就是运用了通俗雅致的口语词。作为人妻的她,最后发自内心而出万般柔情的碎碎念。近代学者夏敬观云:“以市井语入词,始于柳耆卿”。可见,宋人在词中喜用口语之词,是从柳永开始的。
  我们回想回想李清照的词,其中也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新鲜生动。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想,漱玉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而不衰,这也是通俗的口语词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口语虽看似浅俗,其实浑然少了一股文绉绉的酸气。如果用的恰当的话,那倒真是化俗为雅了。
  送别的诗词,我们都知道往往都是表现得哀伤愁怨,缠绵悱恻的。作者大都以低缓伤感的笔调,来表达出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象陈彦章妻这样送丈夫出远门,还能够心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真还是不多见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当时是一位极具阳光充满自信的女子。

  宋代之时以诗酒饯行亲友之风,那可是相当盛行的。有关离愁别绪的作品,实为屡见不鲜。
  古人为何对分别看得是如此之重呢?其原因很简单。你想啊,古代无论是从通讯还是交通方面来看,都是无法与现代相比的。现代人是都市快节奏生活,似乎少了很多古人重情重义、生死相依的生活细节和感情成分。就是分别了,也能借助方便快捷的手机短信和QQ相互联系。实在是思念难止,还可以坐上飞机,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这也就是数小时的事情。
  有所云:少小离家老大回。试问人生能有几个少小的年纪让你如此折腾?想那一头青丝出门,转眼就一脸白胡子回来。而到了家中,最怕面对的莫过于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
  江淹不是在《别赋》里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生奈何相聚本来就短暂,而分别又是痛苦万分。心中的人,什么时候归来,或者说到底能不能归来?这还真得在彼此心中,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时分别虽不是什么生离死别,但也足以让人愁那相见难之愁,痛分别苦之痛。
  佛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这其中,就提到了别离苦。

        难道说,人必需经历世间的风风雨雨和彼此的分分合合,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么?

 

 

七十一,永结同心向我——张师师
              须知会少离多——钱安安



 


    由于考虑到故事的完整性,这次,我又不得不把两位写词的女子放一块说了。
  先说宋朝有这么一位多才且多情的男人吧。在他的身边,从来啊就一直没少过妩媚动人的女子。有名可查的,你看就有:盈盈、虫虫、英英、心娘、秀香、瑶卿、酥娘、刘香香、张师师、谢玉英、徐冬冬、钱安安等等。
  
  他一生玩世不恭,且具有极强的反叛思想。因为他觉得自自己的才华无法得以施展,怀才不遇。什么抱负理想和功名成就,早已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以肯定,其实他最初是不甘堕落的,可后来成天混迹于烟花柳巷中,渐渐也习惯于倚红偎翠,依赖着一种朝欢暮乐的生活。
  
  不错,此人就是如雷贯耳的白衣卿相柳七郎——柳永是也。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起柳永,几乎无人不知道这位奉旨填词的才子。在整个宋朝,可以说最有性格,最放荡不羁,也最讨歌妓喜爱的词人,也就非他莫属了。每个人的作品风格迥异,就好比每个人的性格差异。他的词风倾向于缠绵深婉,既有自然通俗的特点,也有花间遗风之浓艳色彩。
  
  柳永非常喜欢同这些歌妓一起游山玩水或者饮酒填词,久而久之,自然是也少不了眉来眼去,打情骂俏的。所以说即使产生了男女感情,那也是情有可原在所难免的事。歌妓们离不开柳永,愿意做他忠实的粉丝。反过来说,柳永的词也需要她们去传唱走红,故也离不开她们的。
  
  在罗烨的《醉翁谈录》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的。
  
  说是有一次,柳永正从京城的丰乐楼前经过,忽然听见一声娇唤:“柳七官人”。柳永四处张望,正寻思着到底是谁叫他呢?
  
  “柳七哥哥,是师师我啊——”。柳永这才转过身,抬头仰望,原来是楼上的张师师美女正朝他招手呼唤。张师师,北宋开封的一位歌妓,也是资助过柳永的一位红颜知己。张师师美丽聪明,才艺过人。柳永本就与她关系密切,见这时叫他名字,赶紧上了楼去。
  
  刚上了楼,师师就把柳永的胳膊狠狠地拧了一下,埋怨他说:“哥哥,你这是赶着去哪里啊?好不容易经过这里,也不知道上来看一下我吗?想当初,我资助你生活,连身心都一并给了你,你如今反倒薄情了。不管怎样,今日既然来了,说什么你也要陪我喝酒,然后填一首词再走。”柳永说:“当爱已成往事,你还提这个干什么?”
  
  师师鼻子哼了一声道:“你这忘恩负义的坏哥哥!”说罢,便拿来了酒具和笔墨纸砚给他。两人相互对饮了三杯,师师研好了墨,柳永正欲挥笔填词,忽闻得有脚步声自楼梯处传来,柳永急忙把纸笺藏于怀中。待那人上来,柳永一看,原来是刘香香。
  
  其实,香香已经瞧见方才柳永藏纸的事。她上前笑道:“我道是哪个男人在这里啊?原来是我的偶像来了。哎,你这个负心的男人,念当初那么我倾囊相助于你。。。。。。”
  
  话说一半,却看见了柳永脸上的尴尬,于是又说:“我刚正好看见你往怀中藏着花笺。如果哥哥是要填词的话,我多的不说,只希望你能把我的名字写到词里。这样,我就感到非常荣幸和开心了。”柳永听了,忙微微一笑,说道:“这个没问题的啊。”说完,掏出了怀中的纸。刚凝思着,又听得一莺声啼啭之语:“楼上是谁来了,这么热闹的啊?”
  
  话音刚落,只见另一歌妓钱安安已经上得楼来。“哎哟,这不是柳哥哥吗?真是稀客啊!”三人坐在一块,寒暄了一会。安安问道:“莫非哥哥今日来填词的么?”
  
  “不瞒你说,还真被你猜对了。你这两位姐姐啊,正要我填词来着。”安安扑哧一笑,说:“是吗?来得早还不如来得巧的,看来我来的还正是时候啊!这样吧,今日我们三人都在,你若要填词的话,索性把我们三人的名字都写进去吧!”
  
  柳永点了点头,将笔蘸上墨,提笔先写下《西江月》的词牌名,然后第一句写上:“师师生得艳冶。”

       香香和安安一瞧,都不高兴了,撅着嘴齐声嚷道:“哥哥真是偏心啊,凭什么你要先写师师?”两人说完就要去拽纸,表示出严重的抗议。
  
  柳永忙摇手道:“别,别这样。你看你们两个,急什么啊?”于是提笔写上了第二句:“香香于我情多。”

        香香一看,脸上方露出了阵阵笑意。可安安此时更急了,娇嗔道:“我不干,这分明是欺负我。”说罢就又要去拽纸。柳永急阻止说:“且慢且慢,待我写完在撕了也不晚”。忙的一气呵成写上了:“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挼,奸字中心着我。”安安便破涕为笑地说:“这还差不多,不然我一定不依的。”三人都抿嘴相视一笑,于是,一起拉着柳永斟酒共饮。
  
  这时柳永说:“我写完了,也该你们来和我这首词了吧?”张师师“嗯”了一声,点了点头,第一个就答应了。她提笔写到:
  一种何其轻薄,三眠情意偏多。飞花舞絮弄春和。全没些儿定个。
  踪迹岂容收拾,风流无处消磨。依依接取手亲挼。永结同心向我。
  
  师师写完,望着香香和安安得意地大笑。  
   
  该轮到刘香香写了,香香却笑着推辞说:“反正柳七哥哥说我于他的情是最多的,我没有意见,我也不用写。所以还是麻安安写吧”。
  
  钱安安听了,也就没有推辞,拿过笔写下了:
  
  谁道词高和寡,须知会少离多。三家本作一家和。更莫容他别个。
  且恁眼前同乐,休将饮里相磨。酒肠不奈苦揉挼。我醉无多酌我。
  
  安安写罢,将笔一掷。四人又再次斟满酒开怀而饮,无不开心快活。
  
  “谁道词高和寡,须知会少离多。三家本作一家和。更莫容他别个。”谁说因为(柳七哥哥)的词高深莫测,所以来唱和他词的人就会很少的呢?对于我们来说,遗憾的并不是和词,而是与他相聚的时间少,分开的日子却很多。我们三位姐妹本来就亲如一家人,我希望不要再有其他的女人掺和到我们之间来了。
  
  词的上片,一语道出了她们三个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其实也是说出了她们共同的心声。
  
  “且恁眼前同乐,休将饮里相磨。酒肠不奈苦揉挼。我醉无多酌我。”我们四人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好不容易碰到一起了,只需要开心就好。希望我们不只是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才显得这样亲密无间啊。数杯酒早已到了肚里,此时,还真有点忍受不住有种愁苦的滋味。我决定要把那份愁苦在心中反复地揉碎,因此,来来来姐妹们,快点再给我斟满一杯酒吧!
  
  词的上片,是直抒胸臆。一语道出了她们三个姐妹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其实也是说出了她们共同的心声。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难得几回醉?词的下片四句,与其说作者是在借酒浇愁,还不说是她在借酒抒情较为准确。我们通常所说诗无达诂,艺术作品的鉴赏,存在着相对的审美差异。所以,“我醉无多酌我”这一句,也可以理解成:我好像已经大醉了,请不要再给我斟酒了。结句笔法运用就较为委婉,言尽而又意犹不尽。
  
  据传,柳永一直与她们三人,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后来当柳永要到浙江赴任的时候,她们都前来来饯别,依依不舍。柳永还曾口占一首《如梦令》云:“郊外绿阴千里,掩映红裙十队。惜别语方长,车马催人速去。偷泪,偷泪,那得分身应你!”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所以妓家传出几句口号,道是:“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我们由此可想象得到,柳永在当时是如何红极一时和春风得意的。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有人说,赌场失意情场得意,而柳永一生也算得是官场失意情场得意了。只可惜啊,柳永没有分身之术。纵使多情,他的爱又如何能给得够一处处花红柳绿,几只只莺莺燕燕呢?
  
  我想,那些曾仰慕过他才华的女子们,对柳七哥哥那可是心甘情愿的处于纠结与缠绵之中的。即便到了人老珠黄的时候,回首青春的岁月,还会欣慰地说上一句:今生识得柳郎,此生无憾矣!
  
  

七十二,虚名浮利终无益——哑女
  


  古人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表示着深信不疑。他们觉得生命里的一切东西都是命中所注定的,这包括生死、爱情、仕途以及财运等。人生苦短,求的就是一个快乐开心和平安无事。如果真有人能预知未来,可以占卜福祸的话,那我们都能够逢凶化吉。岂不妙哉?
  
  据《宁波府志。卷四十一》记载:“哑女者,莫详其氏族,亦不知何许人。。。。。。”其实这个记载是个传说故事。说在宋朝宁熙年间,明州城南戒香寺里有一个哑女,年龄约十七八岁,相貌虽丑陋,但也较可爱。她每天在寺内除了干些扫扫地、添柴之类的简单活外,只要看见有人经过,就喜欢疯言疯语的来说某个人的吉凶。你还别说,她真是百说百灵验的。
  
  居住在月湖的周锷,准备过两天赴省城去考取举人。哑女知道后,就突然来到了他的家里。哑女神情喜悦,并还写下一首词来为周锷饯行。这首词名为《醉落魄。赠周锷应举》:
  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说来也怪,哑女回到寺里的当天晚上,就在一声长叹中而逝。周锷这人倒也仗义,出钱买来了棺材,亲自把哑女葬于柳亭庵附近。时间一晃就是几年后,周锷在京城的开封府,忽然又碰见了哑女。周锷惊呆的同时,又怕认错了人,于是追赶上前问她问她:“您是不是哑女啊?”谁知,她笑而不答,转过身一会就不见了。
  
  没多久,周锷回到了明州。急忙请人掘开当初的墓穴,发现里面只是一具空棺而已。政和四年,周锷果然如词中所说的一样,朝廷派他到了广东南雄做知府。但是后来因言边事说实话而得罪了当时朝庭的丞相,受到了迫害。周锷此刻细细想起哑女当年赠她的这首词,懊悔自己没有早点悟出其中的禅机。“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这分明是一种劝告,也是一种警示。
  
  “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这上片,我们可以看做是哑女的劝世之言。人心的险恶,仕途的黑暗,是人生注定要充满一波三折的。我们如今所说神马都是浮云,想想功名利禄又算什么?所以哑女提出了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想起《红楼梦》中的那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曹公实际也是借疯癫道人的嘴,在真心劝着世人。还是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这才是最快乐的人生。只是不知这世间,又有几人能看得透?
  
  “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下片,我们可以看做是哑女为周锷特意制作的锦囊妙计,也可以说是一句警语吧。既然你决定了一定要去闯荡一番“江湖”,那我也就不再劝说你了。只是你有朝一日要是去了南雄为官,最好是睁一张眼闭一只眼。一些事也不要太过于认真。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不然到时候,你就会跟卞和一样的下场。好自为知吧。
  
  “卞和泣”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经过雕琢,果然得到了一块是稀世之玉,这就是后来天下闻名“和氏璧”。
  
  这是一段记叙哑女的来历和这首词的出处,《全宋词》中也收录了这首词。其实这个所谓的哑女,就是“七佛八菩萨”中维卫佛的化身。我们通常爱说什么“活佛”、“活菩萨”之类的话,似乎佛有时候还真会化身来到这世间,给一些与佛有缘之人指点一下迷津。
  
  再美的传说,也终究是一个传诵的故事而已。那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而急迫的渴望,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填补。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有时还真想依然去保持内心里的那份宁静与豁达。

      你见或者不见,不知谁又可真正,就那么安静地能呆在那里,不悲亦不喜的。甩甩两袖清风,淡定而从容。任它云卷云舒,随它日出日落。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