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港大闸蟹 二维码:中华寺庙 褔建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12:02
       中华寺庙 褔建专辑 

   梵天寺

      梵天寺位于大轮山南麓。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庙之一,与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连为福建沿海一线的名寺。在厦门与南普陀寺同为闽南著名的佛寺。

      梵天寺距同安县城1公里。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原名兴教寺、有庵72所。宋熙宁二年(1069年),合为一区,改名梵天禅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火,明洪武十三年(1370年),名僧无为及徒智性等和尚募缘重建法堂及寝室,十七年重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文公书院、千佛阁、仰止亭、魁星阁等建筑群,由下而上、层层叠起,坐落在大轮山南坡山谷一条中轴线上。 
           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其中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于民国七年(1918年)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文革期间又在原址上修建同安县看守所。随着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及落实宗教政策,厦门市政府决定复建梵天寺,在人民和海外侨胞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在1993年11月底搬迁看守所,翌年元月举行梵天寺复建奠基典礼。同年年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先后施工复建。1997年9月落成,寺前开辟梵天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作为梵天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配套项目,总用地面积14005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7085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1160平方米,其三面观景,公园、河溪环绕而置,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贯通城区、交通便利。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梵天美食城结合项目的地理特征及梵天寺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的目标要求,力争打造成以省、市、区特色名小吃为主、旅游购物为辅、兼具梵天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的旅游特色商圈,填补同安旅游餐饮接待的空白,集中带动更大的人潮。而东溪公园的大型停车场则解决了游客停车的后顾之忧。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梵天寺经幢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南麓,梵天寺路西端原梵天寺前。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镠迎(贸阝)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名梵天寺。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吴越国国王钱缴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释迦舍利,于梵天寺前建塔,名南塔,后毁于火。宋乾德三年(965),钱弘在原址建石刻经幢两座,相距10米余,高15.67米,现保存较完好,为浙江省现存经幢之最高者。
       涌泉寺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另外,四川三台和辽宁大连也有同名寺院。       (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名“国师馆”。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僧元贤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这座千年古刹占地25亩,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毁于火灾,现存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有禅龙图129块,丹顶鹤86块,大象、麒麟、白马、猴等图案27块,色彩鲜艳,与羊色灯相辉映,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

  藏经楼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为珍贵。《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祐藏》在国内已很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
   这里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13375块,驰名国内外。过去由福州佛学书局承印,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来考察佛教史迹时,称涌泉寺为“中国的第一法窟”,对这里的藏经、藏版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香积厨里还保存着四口钢铁合铸的巨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    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视察涌泉寺,题诗云:   撑柱南天是此山,梵宫气象罕能班;   何当尽遣浮云去,满目清华照世间。   甘彻中边泉涌地,音闻上下石喧空。   千年涧壁恒沙偈,都在当时一喝中。   白云深处见青天,凛凛宗风三百年。   昔日为霖今普雨,看教此土尽庄严。   斋堂辞岁又迎春,悟得同时换旧新。   为劝禅师常住世,千灯盏盏付来人。

       漳州南山寺
          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有一座是闻名海内外史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南山寺是佛教喝云派的祖庭,有着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南山寺原名"报劬崇福禅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到了明朝才改称南山寺。
  与其它庙宇不同的是,南山寺最早是一座家庙,是当时的朝廷官员--太子太傅陈邕的私宅改成的。陈邕原籍是京兆万年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他是唐中宗神龙年间的进士,曾经担任太子李隆基(也就是玄宗皇帝)的老师,李隆基登基后封他为太傅。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陈邕因为与宰相李林甫有矛盾被贬来到了福建,最初居住在福州,以后迁到兴化,最后在漳州定居,兴建自己的宅院。由于他盖的宅院太大了、过于富丽堂皇和庄严,在建制上有模仿皇宫之嫌,而他又在朝廷里与一些人不和,所以就有人去告发他,说他盖皇宫,谋权篡位。朝廷知道后就派人来调查。当时如果这个事情被查实,陈邕就有被灭九族的可能。消息传来,陈邕急得六神无主,他的女儿陈金花想出了一个避祸的办法,那就是自己削发为尼,对外宣称是为了女儿出家而专门盖的庙,这样才能救全家的命。陈太傅虽然很不舍得女儿出家,但是又没有其他应对良策,也就只好如此了。于是他马上请来法师,为金花剃度,并把她的闺房改为"修真净室",将府第改为"报劬院", 陈邕和家人则到其他地方居住。钦差大臣来到后看见所建是寺院而不是皇宫,就回去如实禀报给朝廷,使得陈家躲过一劫。 这以后,陈太傅的家宅改称为"报劬院",寺庙也一直保存下来,中间经过多次改建和重修,但仍不失唐代建筑之风格。宋乾德六年(也就是公元968年)漳州刺史陈文重修庙宇,改名称为"崇福寺院"。 
  来到南山寺大门,抬头看正上方有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有黄道周书写的:"南山寺"三个大字。大门两边的院墙上镶刻着赵扑初的墨宝"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进入三扇并列的大门,正面是天王殿,殿中供奉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的高大形象。弥勒佛背后,供奉一尊护法韦陀,两手紧握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据说这"落地杵"为表示这个寺院可以供应四方游僧膳宿(另一种是合掌当胸,降魔杵平放在两手臂间,表示不供应游僧膳宿)。   
  过了天王殿里面是一个大庭院,院子的左右各有一口圆形的池塘,池塘用石护栏围起里面栽种莲花。这两口池塘叫"日月池"。"日月池"前面的空地上竖着两个高4米、雕刻古浑的"石经幢",这是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的文物。 
  在院子两旁的回廊里装饰着两排长长的红木雕刻画廊,显示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之处。红木雕塑全长有120多米,是南山寺现任住持普法法师根据华严经上 的一些图片资料和有关佛家弘法的故事精心策划设计,请能工巧匠花了好几年时间做成的,有数千个人物构成。左边雕刻的是从释加摩尼佛的出生、成长、出家、说法到最后涅盘,贯穿整个佛陀的一生的故事;右边是根据佛教里的一些故事雕刻成的场景。许多专家看过后认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尽管雕刻是红木的,经过几百年不会坏,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南山寺特地在回廊的边上种植了两排树木,阻挡阳光的照射。
  院子的正前方是南山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它始建于唐代,至今已经过了多次修缮。大雄宝殿殿堂高大雄伟,气势不凡,里面供奉着三尊金身坐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颊有凹纹,眼脸微合;左边是西方阿弥陀佛,右边是东方药师佛,眼均上挑,下巴较尖,双肩削狭,身披袈裟。两侧护法天神,神情显得庄严肃穆。殿内右角的方形木架上,挂有一口巨大的铜钟,最早大雄宝殿里的大钟是唐朝铸造的,后来锈蚀了,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一口大钟。这口钟的口径3点8尺,高5点6尺,重约1300多斤,钟声很洪亮,几里路外还可以听见,铜钟上面有元代住僧古愚的题铭。这口元代大钟现在是南山寺的重要文物之一,已经被保护起来,目前"大雄宝殿"里的大钟是元代大钟的仿制品。关于这口大钟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寺内僧人为了铸造这口钟外出募化,有一个风尘女子捐献一枝金钗,-个乞丐也把仅有的一枚铜钱捐献出来,僧人虽然接受了募缘,却认为做这样一件清净的佛门之事,用他们的捐赠似乎不太合适,于是在铸造钟的时候,就将这两样东西弃置一旁。结果在大钟造好之后,钟上有小小圆窟窿和裂痕,经过几次浇铸,缺陷依然存在。后来寺院僧人想起了那金钗和铜钱,于是他们又把铜钱和金钗放进去重新铸造,这一次成功了,而大钟上也留下了铜钱和金钗痕迹。这只是一个传说,也许当初已经在铸造的模子里刻了铜钱和金钗的形状,这里面实际上喻含着佛家芸芸众生都是平等的精神,告诉人们不要因为贫富、地位的差异而轻视别人。   
  在大殿的左边回廊上,有一座"石佛阁",也叫"净业堂"。 石佛阁里有一块天然的大石笋,宋朝时候的工匠因势利导雕刻成一尊大大的石佛象,石佛象高一丈六尺,面部表情非常的慈祥,雍容高贵,肩部略垂,眼睛凸起而明澈,形态逼真。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个古代大型造象,其艺术价值,堪与云冈、天龙各寺的石象相媲美。殿里石柱上,有明朝天启时人柯兴邦的题联,写着:"石骨金身何处来,无始无终自在;慈云法雨从空下,亘天亘地悠然"。石佛两边的两尊菩萨则是后来人工塑造的。以前,人们在这三尊佛像上贴上金箔,近年来,寺庙认为还是恢复其本来的样子更好,所以去掉了金箔。关于雕刻这尊石佛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初请一个能工巧匠来雕刻以后,很多人都来看,人们纷纷赞叹雕刻的精美。工匠在旁边听了之后有些飘飘然,得意之下他说了大话:"如果你们能找出一点毛病来的话,我就不收工钱了"。当时有个小孩在这里看,他突然说:"佛像的手指那么粗,而鼻孔却那么小,怎么去用手指挖鼻屎呢",经小孩一说,人们这才发现这个缺点。结果工匠果然就没有要工钱。
  石佛阁左邻是德星堂,它作为宅院建筑的一部分,原来是为祭祀祖宗而兴建的祠堂。后来,陈邕改宅为寺,德星堂仍然是其祭祖的宗祠。再后来德星堂改为官房,供来客住宿。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间,陶铸担任闽南特委书记时,就住在这里。陶铸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重返漳州时,曾赋怀旧诗一首: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从"大雄宝殿"后面出来,最后一进是"藏经殿"。 "藏经殿",建在高坡上面的右侧,里面收藏着六大橱三藏经论,还有无价之宝--血书《华严经》残卷,这是明朝天启年间,由寺院里的僧尼历经三年,间歇刺血写成的血书,共八十一卷,笔法秀丽,字显黄金色。可惜的是血书《华严经》在文革中遭受毁灭,现在仅存残页。收藏在"藏经殿"。 此外还有光绪帝御赐的《龙藏经》,也是少有的珍贵文物。
  在"藏经殿"正中中玻璃神龛内,供奉玉佛一尊,高约二米,重达四千斤,是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刻而成,一眼看去,净碧如玉,晶莹润滑。佛象袈裟右袒,胸臂裸露,圆润光洁,面容恬静安详,双耳垂肩,恣态优雅而端庄,显得非常的慈祥、亲切、庄严,让人一看到就生恭敬心,想有礼拜的冲动。这尊玉佛是清光绪年间,住持僧妙莲法师在当时交通很困难的情况下从缅甸化募请来的。当时一共有三尊,现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玉佛寺,还有一个就在南山寺,与其它两尊玉佛相比,南山寺这尊玉佛是其中最大的,所以十分珍贵。
  "藏经殿"左边的是陈太傅祠,原先这里是他的住房,现在里面供奉着陈太傅的泥塑象。
  太傅祠后面有一座两层小楼,人称"小姐楼",又叫"姑娘楼",传说它是陈金花当年的闺房。但跟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叫"五祖楼",所谓"小姐楼"只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误解罢了。
  金花小姐削发为尼之后,皇上曾经封她为金花郡主,金花郡主墓原来在寺院的后山上,人称"姑娘墓",后来姑娘遗骸移葬在藏经殿的后园里,修建了新墓,并且立碑:"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
  漳州南山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放的一批寺院,也是全国134座重点寺院之一。 南山寺是佛教喝云派的祖庭,僧众最多的时候有1500多人,有"闽南佛国"之称,南方的许多寺庙都是从这里分出去的。喝云派许多法师、居士,还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创建寺院,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很多的寺院每年在清明或者其他重大佛事活动的时候,都来这里朝祖。
  千年历史沧桑,南山寺也曾经有过几次兴衰。"文革"中南山寺再次受到冲击,僧人流散,寺院被一些单位占用。改革开放以后,漳州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南山寺被占房产和周围被占建为工厂的土地逐渐得到归还,为南山寺的重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漳州市政府还拨出二百万元对寺内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堂进行修缮。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侨居海外的喝云派系的法师及关注南山寺建设的海内外人士对寺院基础建设、文化建设和道风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南山寺的修复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在海内外信众的大力捐助下, 1995年9月南山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顺利动工。
  2001年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时节,闽南千年古刹漳州南山寺隆重举行佛像开光大典,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协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专程出席了开光仪式,来自海外、港台和八闽诸刹长老及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了庆典,场面相当壮观,成为福建佛教界的一大盛事。
  南山寺现任住持普法法师乃喝云祖庭后人,毕业于厦门闽南佛学院,属于青年僧才,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和龙海瑞竹岩住持。他任南山寺住持之后,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着力整顿寺规,恢弘道风,重振喝云荣光,提倡人间佛教。在社会上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比如兴建希望小学、捐助希望工程,救助失学的儿童。资助一些环保和禁毒项目的资金等等。   
        西禅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在工业路的西边,比邻于福州大学的南侧,巍峨而壮观。门票20元、学生票10元。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废记,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唆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顺着林间石砌南道,入山门,步进天王殿,穿廊历庑,来到大雄宝殿。这里佛相庄严,画梁雕栋,尤增金光辉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怕山,溯当年初辟荆棒,七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迦陵。”署名“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林维是清代台湾巨富,居淡水县。殿后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花丛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于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迹”,非同凡品。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访遏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 引向庭前看荔枝。”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劫后”,只见“百柱堂空”的初复景象,丛生百慨。    出了法堂,绕过后墙,新建一座华严三圣佛殿,与西禅古寺3殿坐落在一个中轴线上。佛宪新铸3尊大佛,左殊骑狮,右普贤驮象,形象逼真。从这里左行几十步,便进玉佛楼,径登阶石,步入观音阁。阁厅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为全国仅见。阁前玉佛楼,柱刻:“宏法大雄,胜迹重开存宋荔;安禅贞志,空门高讽隐诗僧。”概述“胜迹重开”的艰辛和“宏法大雄”的盛况。重修古寺的诗僧梵辉,著有《福建名山大寺丛谈》、《西禅古寺》等书行世。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侨胞捐赠。一在楼下,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迎牟尼卧像,居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附近还有一座藏经楼,藏有清康熙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等,属于珍贵文物的经卷。   顺着阶石,穿过花庭甬道,来到新建的报恩塔前。这座以现代建筑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飞檐,屹立突兀,为国内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筑一座罗汉阁,塑有500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西禅寺有白龟吐泉的遗址、唐代开山祖师懒安禅师塔内真心铭碑、五代慧棱法师塔、唐代七星井,还有弘一法师放生池碑......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摈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下院,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所以说这里是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许多国外高僧信徒登临参遏,又成古刹与众不同的一大景观。

  唐朝时,西禅寺的高僧有大安和慧稜等。大安禅师(793-883年),又称懒安,福建福清县人,据寺内保存下来的唐代碑刻《塔内真身记》载,大安法师是在黄檗山出家,24岁时在浦城县乾元寺受戒,后至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又在湖南沩山居住30年,接任沩山密印寺住持。兴建西禅寺时,大安回到怡山,从者甚众。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赐其号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和开元藏经给西禅寺。在大安禅师的住持下,西禅寺有僧三千人,规模宏大。大安圆寂后,谥号圆智大师,骨葬于楞伽山(今祭酒岭),塔内有唐刻《塔内真身记》石碑。1953年,《塔内真身记》出土,现这一珍贵文物珍藏在西禅寺客堂,成为研究早期西禅寺历史的珍贵史料。慧稜法师俗姓孙,杭州盐官(今嘉兴海宁)人。在苏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参学三十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任西禅寺住持,当时有僧侣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种植4株荔枝,现尚存西边一株,成为千年古物。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慧稜圆寂后,葬于怡山丈室后。今寺内尚存慧稜禅师纪念塔及林文盛撰写的碑记,为西禅寺重要文物古迹之一。宋朝时,宗元和元智法师在天圣年间(1023-1031年)和嘉熙年间两次重修西禅寺。宋时主持西禅寺的高僧还有文慧、如然等禅师。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僧人又重修古刹。

  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载:“梁时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据传说,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地,是炼丹士王霸居所。后来王霸在皂荚树下“蝉蜕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载: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登城楼望见有五种色彩的云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飘去,于是就在原址上建冲虚观祀之。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懒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两年后改名清禅寺,不久又改名延寿寺。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长庆寺。后遭战乱破坏,唯大殿、藏经阁、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复建。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寺。”请顺治七年粤东空隐禅师来访懒安旧迹,巡远佟国鼎延请住持,捐金重建,未几复驰。清光绪间,微妙禅师,渡洋募金,兴废举坠,今之殿宇田园,皆其遗泽,寺周围垣内地一顷余,垣外同。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

  抗日战争期间,西禅寺被日军飞机炸毁,后由该寺监院证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各地的下院积极募款修复,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十年“文革”动乱,西禅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毁,殿堂被占无余。1979年,省、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西禅寺才得到重新开放。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西禅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海外华侨闻讯纷纷回国朝觐,谈禅、清禅、法禅、成雄、达贤、李光前、李成义父子,以及郑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鹤年、郭鹤举等为修复各殿堂慷慨解囊,并创建了玉佛楼,修建了报恩塔,使西禅寺的规模得到扩充。   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客堂、禅堂、方太室、念佛堂、库房、斋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观音阁、报恩塔、新念佛堂、上客堂、海会楼等四十多座建筑物。还有华严三圣殿、五百罗汉堂、天后宫等尚在建设中。整个寺庙廊庑广阔,园林遍布,荔枝树数百株环绕其间,小桥绿水,清幽古雅,是福州市一大名胜。  观音阁          在福州大学南门看到了寺院的一个屋檐角,也许是诧异于屋檐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我竟然执著于要到这座未知名的寺院之中观赏。于是,我沿着红色的高高的院墙走了近20分钟,终于慕“影”来到了寺院的正门,也总算知道了这寺院的“芳名”:怡宁西禅寺。       走进寺院,印入眼帘的便是缀满了果实的芒果树、荔枝树和龙眼树。芒果树在福州的大街上见过了,已经没有初见时的惊喜,只是这里的果实沉甸甸的垂下来,我站着就伸手可摸。也是第一次站在芒果树下轻抚这入拳头般大小的青色的果实,不由多看了几眼:芒果树叶是橄榄形的,芒果大多是一枝一个的“独生宝宝”,不过当然也会有4、5个兄弟姐妹一枝的情况。远远望去,倒与桃子有几分神似与形似。偶有先成熟的芒果,已经变成了淡淡的橙黄色,点缀在丛丛的翠绿中甚是可爱。荔枝树上的荔枝就只能用鲜艳来形容了。墨绿色的树叶,成串的艳红的果实,强烈的对比色更衬托出荔枝的鲜嫩多汁,勾起人无限的食欲,只是寺院内有明文规定不可以采摘树上的果实,因此也只能是可远观不可“近品”焉。
      南国的寺院与我常见的风格有很大差别,首先是院落很宽敞,多池塘,多古树。池塘皆名为“放生池”,里面养了大大小小很多龟。龟平时就趴在塘中的浮木上晒太阳,一有什么食物就开始群体哄抢。塘中还有许多尾金色大鲤鱼,有食物的时候就从塘底浮上来,加入壮观的哄抢队伍。许是在寺院里呆久了,小龟们也通了灵性。当我顽皮的拾起地上掉落的荔枝想砸它们的时候,警觉的小龟们早已经钻入水中避难去了,偶有呆头呆脑的几只还趴在木板上一动不动,颇有些大佛风范。       其次就是建筑上的差别了。这里庙宇的屋檐檐角非常花哨,似是一条镂空的翻卷的龙,颜色也是极绚丽,白、青、红相互映衬。建筑更高大,更有气魄。寺院中有一砖塔名曰:报恩塔。该塔有15层,底层放着某位大师的舍利塔,每一层都开放。塔中两层会后一个平台,贡放一座约两米高的菩萨,从一开始的尊者到后来的观世音、弥勒佛、如来。越上面的菩萨在佛教的教义中地位也越高。塔中的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化成佛到后来普渡众生的传奇故事,虽称不上精妙,但总也值得好好观赏。到了塔顶,仍然很宽敞,不由想起苏州的北寺塔。11层的木质结构塔,只开放了7层。走楼梯的时候脚底下就是不堪重负的木板吱呀声,心里很害怕会否把木板踩塌。到了7层的时候就只有巴掌大块地方了,不得不弯腰穿出门洞。在报恩塔塔顶,一览西禅寺的全景,一览福州城的全景,也算有点“一览众山小”的味道吧。       古庙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一棵大榕树,居在放生池的一角,纵横错杂的枝条几乎独立成了一座水中小岛。想起小学课本上对榕树的描述,现在实物就在眼前,顿时觉得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贴切。榕树的树干很光滑,大多数都是横向发展,有很长的浓密的棕色的“胡须”垂下,这胡须就是榕树的悬根。“胡须”遇风偶有飘荡,整个树就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在寺中走了一圈,又累又渴却没有一个卖水的地方。如果从旅游景点的角度,这似乎是仍待改善的地方;但是作为佛门重地,少沾染一些俗气也算是好事吧。后来因为酷暑难当,走入寺中的一户人家要水喝。老人家非常和善客气,把晾好的凉开水端出来,还给了一个热水瓶说不够再倒。堂前有一个燕巢,燕子妈妈忙碌地飞进飞出哺育着巢中嗷嗷叫唤的乳燕。也许只有这样善良的人家才能够与这燕子和平共处,燕妈妈也因为其和善才会择其居而入来繁衍生息。       佛说,这就是因缘。西禅寺殿宇巍峨壮观,拥有大雄宝殿、明远阁、念佛堂、无尽藏、放生园、大方堂、钟鼓楼、库房等一套完整的建筑物,占地百余亩,廊庑相通庭院广阔、红梅翠竹、清松古荔环绕其间。其中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       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西禅寺还以盛产荔枝驰誉遐迩,每逢荔红季节,省城文人名士,多携侣邀友前来相聚,品尝佳果,吟诗题字。历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       西禅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如新加坡的双林寺,为光绪年间微妙禅师之徒贤慧、性慧所创建,其规模与西禅寺略同,为海外最大寺庙。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禅寺的厩院,并派僧师常住管理。西禅寺现存数座建筑物中,有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所留的遗迹。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    寺内不仅有鲤鱼、乌龟、自由自在成群结队的鸟儿,还有鸭子、灰兔,甚至孔雀——一只羽翼丰满,羽毛焕发着蓝色幽光,能开屏的尾羽修长,却十分怕生的鸟儿,只有没人时才会站在墙头,叫声洪亮,能与之邂逅必定难忘。    元朝的方丈有佛铿和道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定心主持重修西禅寺。祟祯十年(1637年),明梁法师再次重修。明代的住持还有续乘、明方等法师。清朝初期,空隐、继云等禅师相继住持西禅寺,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光绪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微妙禅师多方集资,进行重修。微妙禅师,又名耀源,福建仙游县人。他15岁在西禅寺出家,后到涌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禅寺时,见殿堂废圯,大雄宝殿的三宝佛头戴斗笠以遮风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禅寺。1876年,他赴京诸经,光绪皇帝赐《龙藏》一部,康熙御书《药师经》一部。随后,微妙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泰国及台湾等地莫款。回国后主持新建了藏经阁,重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禅寺的规模和格局。应部分华侨的请求,微妙禅师在寺内寄园旁修建了一座妈祖宫(又称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监院证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园阁一座,开辟寄园和放生池。今寄园内花木似锦,有古荔枝数百余株。西禅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自唐以来时人争相品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荔,留下许多轶事和诗词。现在,西禅寺仍年年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怡山吃荔”成为韵事。抗战中,西禅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毁于炮火,后由监院证亮、梵辉等募款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禅寺又屡加修复,焕然一新。1979年,“文化大革命”中关闭的西禅寺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爱国侨僧谈禅等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创建了玉佛楼。楼中供奉两尊缅甸玉佛,一尊为卧佛,长3.7米,重10吨;另一尊坐佛,高2.95米,重8吨。近年来,海外侨僧又捐资兴建了报恩塔,塔高67米,共13层,十分壮观。寺内名胜古迹甚多,有传说梁代王霸升天之冲虚观及白龟吐泉遗址,有唐开山祖懒安禅师《塔内真身记》石碑、唐慧稜禅师塔、唐七星井、弘一大师放生池碑,还有雪庵禅师朱底金字百寿屏、康熙御书《药师经》、寺僧刺血撰写的《法华经》、《楞严经》等。西禅寺历史上拥有许多下院,与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佛教有很深的因缘。在福州市的下院有开化寺、护国寺、观音阁、万寿头陀寺。在新加坡的下院有双林寺、马来西亚有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舍利院)等。各下院都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在今天大雄宝殿的石柱上,保存着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敬题的对联。西禅寺对外开放以来,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僧众及佛教信徒纷纷来寺朝拜进香,并捐资修庙,倾注热爱中华、热爱祖寺之心。1994年,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侨僧谈禅法师募捐130万元港币建造的千手观音铜像及仿古建筑观音阁,在著名古刹福州怡山西禅寺完成。观音大士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慈悲垂视,呈十一道、千臂、千目之庄严妙相。造像总高11.3米,膝间横宽4.5米,以40吨青铜铸就。

  西禅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名列福州五大禅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之麓,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87年)。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该古刹十分巍峨壮观,门坊名冠全国最大。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与西禅寺仍有密切的联系。西禅寺又以盛产良种荔枝而驰名中外。寺内玉佛楼,专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为释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加牟尼的卧像,是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为国内仅有。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           福州开元寺       福州开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现存较古老的寺院。此寺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寺额“开元寺”三字,出自唐朝名书法家欧阳询之手,笔力险劲,结体紧密,今尚存。开元寺曾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其范围按现在的地名来说,东起井大路,西至尚宾路,南达三牧坊,北跨龙山与芝山,当年约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会昌五年(845年),整饬天下佛寺,一州只准保留一寺,当时开元寺在福州规模最大,得以保存。            福州现存最古老寺院,始建于梁太清三年,距今近1500年历史。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著名道场。曾为皇家寺院、宗庙。历史上的范围,东起现井大路,西至现尚宾路,南达现三牧坊,北抵现龙山巷。为福建省与福州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本真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天台宗祖师圆珍大师、印度密宗高僧般若怛罗大师于唐代入华修学之地。闽王王审知、王鏻父子极力护持之古刹。宋代刊刻佛教经典大工程--《毗卢大藏经》全藏。近代创办全国第一家规模较大的佛教医院。现存文物:五代后梁贞明四年所铸的千年特大型铁佛--阿弥陀佛,佛身高5.96米、宽4米、重10万斤以上;宋代七层石塔;宋代石槽;明式阁楼;清代殿堂。现有建筑:外山门、内山门、药师殿(灵源阁)、铁佛殿、毗卢藏经阁、观音阁、四面佛阁、明旸法师图书馆、宝松和尚纪念楼、提润和尚纪念楼、108罗汉堂、观音苑、禅悦斋、僧寮。办有佛教老年安养院,免费安置赡养贫困老人数十位。以秘方配制的佛教中草药救死扶伤。创办了社科类的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所,该寺方丈为释本性法师。





  开元寺在历史上遭受数度火灾,寺基逐渐被侵占,到清末,大殿亦焚殿,所存寺宇不及十分之一。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年,寺复遭敌机轰炸。 民国三十年(1941年)和三十三年(1944年),福州两度沦陷,寺更遭毁。幸得雪峰寺宝松和尚下山入寺住持,得存殿宇数椽。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这时已是抗战胜利后一年,由群众和南洋华侨捐募重建铁佛殿,并创办佛教医院及佛学图书馆等。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这时已是抗战胜利后一年,由群众和南洋华侨捐募重建铁佛殿,并创办佛教医院及佛学图书馆等。 佛教医院即今福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其院址是从前的药师殿。      

  铁佛殿内有铁佛一尊,称“阿弥陀佛”,叠掌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外披泥贴,法相庄严。铁佛高5.3公尺,头部实心,身躯空心,人立其肩上,伸手摸不到头顶,估计重量达十万斤以上。清乾隆时陈云程《闽中摭闻》载,铁佛殿前柱子两侧刻有明末举人曾异所撰楹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    铁佛的铁造年代,不见记载,人们多误认为是后唐王审知所铸的三万斤铜佛(其实王审知所铸的是辟支佛一组共三尊)。清初“海外散人”所写《榕城纪闻》中有一则曰:“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铁佛殿,在佛座下开出银塔一座,上题:'宋元丰癸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刘瑾。’”据此,铁佛当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之前。    开元寺铁佛是省最大的铁佛,据考证,铁佛是以蜡铸法浇铸,这在当时十分不容易,为研究我国古代冶炼技术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物资料,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智。1961年,铁佛列为市级保护文物,现仍完整保存。1980年,重修了铁佛殿。
  在开元寺灵源背面东边的小阁中,立着一尊空海铜像。只见大师身着布衣,左手握禅仗,左手拿念珠,脚登草鞋,背负草帽,双目平视,一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神态。铜像通高3.5米,其中身高2.8米,重1.3吨,是日本真言宗信徒出资委托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1993年,日本“日中友好空海像建立奉赞团”一行一百二十多人,专程前来开元寺参加空海铜像的安位典礼。

  寺内的宝松禅师纪念堂建于1982年,纪念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建铁佛殿以及创办佛教医院、佛学图书馆的宝松和尚。开元寺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经刻印场所。宋时刻的梵本(毗卢大藏经》,共有1451部、6132卷,与神州东禅寺的《崇宁万寿大藏》合称福州藏。    开元寺现存建筑除铁佛殿、灵源阁、宝松纪念堂外,还有毗卢阁、地藏殿等。全寺僧众按中国佛教仪轨统一上殿,做早晚课,实行方便过堂,统一诵经,过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

  释本性大法师,祖籍福建霞浦,剃度于江苏常熟兴福寺,受戒于广东韶关南华寺。先后就学于霞浦三沙中学、南京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北京中国佛学院、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修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嗣法于上圆下瑛大师的入室弟子上明下暘长老,为汉传佛教禅门临济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开元寺方丈等教内职务,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务委员、福建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曾应邀出访亚、欧、美、大洋等四大洲的近30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或讲学或参加宗教会议或参加宗教活动。已出版专著:开示录《如何安心》、行脚记《孤僧万里行》、中译英的《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佛学论文集《佛教的基本观点》。释本性大法师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已志,誓以佛心纠正人心,以佛道辅正世道。志于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建寺安僧、慈善公益。愿生消灾延寿药师佛之东方琉璃净土,誓随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弘法荣佛、济世度众。            泉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崇福寺“镇山三宝”。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宏亮,“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八闽通志》: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陈洪进原籍仙游,为人机谋善变。先为留从效部下,竭力尽忠,擢升统军使;留从效死后仅一个多月,便和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鎡反叛,致使绍鎡合家冤死,从而攫取兵权;又以复兴闽王后代作号召,招聚徒众;后又智取张汉思,转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据漳、泉的陈洪进最后于北宋初归顺赵宋,献漳、泉二州,膺封清源军节度使,进爵太师,权擅一方。(《泉州人名录·陈洪进、留从效》)    陈洪进之女不齿其父反复无常,决心遁入空门虔心礼佛,以赎父罪。陈洪进劝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湾古地兴建千佛庵,俾使削发为尼的女儿于此诵经礼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松湾》:“松湾,在崇福寺口,石刻'松湾古地’四字。有古松四株,相传东晋时物。旧志谓,在虎头山者,误。虎头山亦有四株,大略相等。然松湾字则在崇福寺口。”    初建寺时,陈洪进特地将罗城扩大,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泉州府城·罗城》)    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另有一说:“(五代)文矩,字湼盘。出言成谶,历历如券。尝诣西院法堂,轮竹杖而入。会有五百许僧染时疫,文矩以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王审知甚加礼重,创崇福寺于泉州以居之。号慧日禅师。”(《泉州人名录·文矩、王审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中,赐名'崇胜’;至道(995—997年)中,改名'洪钟’;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 元·至正五年(1345年)火,寻复建。 明·永乐、景泰、天顺间相继修,后废。 国朝(清)·顺治年间,参将孙龙为僧重建。 康熙间(1662—1722年),守蒋毓英,僧希觉、实哲等修;提督蓝理(《泉州人名录·蓝理》)继修,镌'松湾古地’四字于寺口(今嵌于前殿对面照墙)。 乾隆间(1736—1795年),乡绅郭赓武捐倡,住僧法梁募缘重修。 嘉庆壬戌(嘉庆七年,1802年),守王绍兰、令徐汝澜捐俸倡修。”

  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太守陈枢延本观禅师主崇福寺。(《泉州人名录·本观禅师》) 南宋,太守真德秀延宗达禅师主崇福寺。(《泉州人名录·宗达、真德秀》) 清·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登开元寺戒坛,出拂子付嘱机锐,机锐旋开山崇福。既而琼人延主圆通院。越岁归崇福,建万佛道场。满期,沐浴结伽,登座留偈,掷笔而逝。(《泉州人名录·机锐》) 民国初年,延请妙月和尚为住持。妙月(1883—1944年)深得少林拳术真传,号称“铁沙手”、“铁罗汉”。他以超群的拳术、精湛的医学,弘法行道,济世救人,名噪福建和东南亚。他去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来对崇福寺进行全面修建,并增建钟鼓楼、祖堂、报恩堂等,重兴崇福寺。妙月树立“医武济世、禅农并重”的宗风,太虚大师曾有一联相赠:“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崇福寺坐西向东,方圆约15亩,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1996~2001 年重建。 寺分三进,规制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 前进为天王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悟;前殿左侧为钟楼善庆楼,右侧为鼓楼福禄阁。 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 此外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应庚塔 “三宝”

  “三宝”之一——应庚塔   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   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   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   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   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   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

      千人鼎

  “三宝”之二——千人鼎   据记载,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径五尺,厚八分,传说能供千人饭食。惜已损坏许久。

      大洪钟

  “三宝”之三——大洪钟   “崇福晚钟”为古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历史上曾以“大洪钟”闻名遐迩,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钟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金石志》载:“巨钟,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所敲,声闻二十余里。相传宋时物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寺有巨钟,明时寺废,为南安僧所得,康熙间复归。”   现存的大洪钟悬于钟楼,铸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资金铸造。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   大洪钟高六尺,圆径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用纯铜1600余斤铸成。铜质清纯,钟声洪亮,相传可传可传十里至洛阳桥,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

  崇福寺有两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 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2合刊期,登载约翰·福斯特文章,认为该石雕的题材,似是印度的涅盘。但是从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禅宗的“顿悟”表现。 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头无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两手合抱平抬于宽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畅。

  北宋初,雄据漳、泉的陈洪进献漳、泉二州,膺封清源军节度使,进爵太师,可谓位及从臣、权擅一方。 陈洪进,原籍仙游。先为留从效部下,因屡立战功,遂擢升为统军使。但他为人机谋善变,反复无常,先以复兴闽王后代作为号召,以招聚徒众,转而投靠南唐李景,最后又归顺赵宋。留从效在世之日,陈洪进竭力尽忠,及至留从效死后,仅一个多月时间,他便和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兹反叛,致使绍兹全家含冤死去,从而攫取兵权。以后又智取张汉思,一跃而为清源军节度使。 陈洪进之女对其父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十分反感,为了洗刷其父之耻,决心遁入空门虔心礼佛,以赎父罪。父亲劝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湾古地兴建千佛庵,俾使削发为尼的女儿于此诵经礼佛。    初建寺时,陈洪进利用手中权柄,特地将罗城扩大,以便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   至宋代元右六年(1091年),千佛庵始改称为崇福寺。降至元末,崇福寺毁于大火,不久复建。明代以后,屡经修葺,现存之大殿及后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崇福寺方圆约15亩,寺分三个殿堂,规制风格独特,前为弥勒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梧。前殿左侧为善庆楼,右侧为福禄阁。正中即为大雄宝殿,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筑钟鼓楼对称。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实堪宝贵。    崇福寺拥有“三宝”,一为晋代所建的“应庚塔”,七层四丈,上有浮雕,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据传该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便可使该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为巨鼎,高达六尺,直径五尺,俗称“千人鼎”;三为钟楼所悬巨钟,该钟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纯铜1600多斤铸造而成。钟高八尺,周身浇铸楞严神咒。钟声洪亮,据传铸钟之时,师傅临行交代,必须待他走过洛阳江后才可以试敲,但徒弟性急,师傅走后不久,便忍不住试敲一下,果然洪亮无比,但却未能远达洛阳江。虽然如此,但钟声之洪亮,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由此该寺曾一度名为“洪钟寺”。    铸造大钟的故事:泉州崇福寺的历史很早,是宋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为伊的查嫫仔做尼姑建的,名叫千佛庵,后来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是泉州城有名的三大丛林之一。元朝的时节崇福寺让火烧毁,明朝后再加以修复。传说崇福寺修复了后,住持和尚警凡发愿要铸一个大钟,才和崇福寺原名洪钟寺相称。钱呢?除了用本寺的资金而外,没够的就得靠和尚出去募捐化缘了。
  警凡和尚是住持,伊就带头离开崇福寺去化缘。出寺没偌远,就伫着一个香客。这个香客一身穿呀整整齐齐,清清气气,背一个香袋,提一挂香珠,那行那念阿弥陀佛,看款是一个很诚心的弟子,家境也一定歹,不是员外,就是财主。警凡和尚腹里想,真是佛光普照,缘分不浅,一出门就伫着一个好香客,共伊化缘一定会提得出来。警凡和尚就上前和伊相动问,又将怎么修复崇福寺,怎么要铸造大钟的事情共伊详详细细地介绍。这个香客听呀头壳一直点,嘴里念说善哉善哉,很赞成崇福寺铸钟。 警凡和尚说去一半日,看见这个香客还没动没静,没自己提钱出来题缘,就不得不献真盘伸长手共伊讨。香客说好好好,我捐,我捐,我一定捐,一双手按身上摸来摸去,一身抄通通,才摸出一文钱仔说要献给寺咧铸大钟。警凡和尚一看大失所望,又估叫是这个香客故意要来相戏弄,出家人虽说不可擅动无名之火,这时不生气也生气了,认为这个香客打歹伊的采头,就连看都没看一下,按香客身边行过去。香客也没生气也没难堪,笑笑将那文钱仔收起来。 警凡和尚到底是一个高僧,才行没三两步就后悔自责:我佛慈悲,广开善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海纳百川,不择细流;万两黄金不算多,一文钱仔没算少,都是佛门弟子一片心香,老纳怎么会做得拒收一文钱呢?警凡和尚一念之差,险险铸成大错,越头要去找那个香客,那个香客已经不见人影了。 崇福寺的和尚到各地化缘,将铸钟的资金筹集到额,特地去浙江温州平阳请两个师傅来铸造。温州平阳一百外万人皆说泉州话,据说是咱这搭的渔民去的;最近又发现江西上饶三清山,也有几万人说泉州话;海南岛、广东、广西、江苏、四川,也有的所在到今还是说泉州话。平阳的这两个师傅工手没人会比得,作穑认真到角,从来没出过次品,更加免说会出废品,名声很大很好,几落省的宫观寺院若要铸造铜器,像铜钟、铜鼎、铜香炉、铜金炉,都请去。这次崇福寺要铸造大钟是大事情,请这两个师傅来才会铸出好钟。 在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五月,崇福寺正式开工铸钟,四五路的百姓,善男信女,都来参观,闹热滚滚。两个浙江来的师傅,看见这个势面,不敢怠慢,认认真真,轮流守炉,一时都不离人,惊呀一丝呀差错,打歹字号,歹共崇福寺的和尚和众多香客交代。 到熔铜铸造开模,整整用去一个月的时间。铸出来的这个铜钟,确实很高很大,通泉州府无人会比得,而且从钟顶做钟纽的弓背龙,到钟身的佛经、纪事文字,边?和横直的花纹,都铸呀很清楚,很细致,巨大而精美,巧夺天工,真是好功夫,逐个来看皆叹为观止!警凡和尚较小心,详细按内到外,按顶到下,认认真真检查一遍,咦?怎么底脚一位小凹落去,再详细看看咧,伫好是一文铜钱位,真是美中不足。警凡和尚腹咧很疑碍。 两个师傅为了顾招牌字号,无条件要重新铸造,就将大钟打破重再来,结果铸出来还是凹一位铜钱大的所在。两个师傅和众人感到很奇怪,警凡和尚心里明白,就将伊化缘无收一文钱的事情共逐个讲,说明不拒小善而达至善的道理,这个大钟就是要让世人明白这个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