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漫画陌一飞不更了:恙虫病基本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04:36
恙虫病    《风俗通》曰:“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恙虫卵孵化成幼虫后,爬行到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幼虫便爬到人体身上叮咬,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出现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
百科名片恙虫      恙虫,汉语拼音:yàng chóng





恙螨幼虫
恙虫
恙虫
恙虫叮咬后的伤疤
恙虫病叮咬处常有焦痂
目录传染源    恙虫病    相关研究
1.基本病变
2.临床表现
3.诊断依据
4.治疗原则
5.用药原则
6.辅助检查
恙虫介绍
专家提醒    预防措施
传染源
草坪、鼠类是传染源  “草坪中潜藏着恙虫病的感染风险,夏、秋季是感染的高峰期。”深圳市市二医院感染科邹敏超主任说,恙虫病是以[1]寄生在杂草中的恙螨(恙虫的幼虫)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恙虫喜欢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鼠类身上。因此,鼠类是重要的传染源。”
关于恙虫病的危害,邹敏超介绍,如果延误治疗,由于恙虫病发展迅速,可能很快并发心肌炎、胸膜炎、脑炎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不过,并非每个被恙螨咬者都会得恙虫病,患病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叮咬人体的恙螨体内有恙虫立克次体(一种微生物);二是被叮咬者抵抗力较弱。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经过4~21天的潜伏期后,被咬者会出现发烧,体温持续在39~40摄氏度左右。]
恙虫病
相关研究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穷必毕生精力研制的稀世珍宝---罗浮山百草油,对驱虫驱蚊、解毒消肿有独特功效。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s)。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基本病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叮咬而传播给人。
临床表现
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活动或恙虫孳生环境史。
2.临床表现:突起畏寒,持续高热,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肝脾肿大。体表皮肤有焦痂或溃疡是最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体征。
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左移,血小板可有减少。外斐氏反应血清效价OXK>=1:160阳性有重要参考价值。补体结合试验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长或单份血清效价达1:800,或于小白鼠腹腔内接种分离到恙虫病立克次体者均可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进半流质,必要时可给予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或并发心肌炎、脑膜炎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病原治疗:氯霉素和四环素族对本病有特效。
用药原则
1.对恙虫病的早期治疗先可口服氯霉素,如有耐药可改用强力霉素。
2.重症恙虫病可静脉用氯霉素,并加用地塞米松,如有耐药可改用红霉素或白霉素,亦可试用含氟奎喏酮类药物。
辅助检查
1.对临床表现较典型的恙虫病检查专案以“A”为主。
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找不到焦痂这一特异体征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3.有神经系统并发症而且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难以鉴别时,检查专案可包括“A”、“B”和“C”。
疗效评价
治愈:临床症状消退,完成疗程,停药后无复发。
无效:发热不退,症状无改善
恙虫介绍
恙虫简介  恙虫恙虫,又称恙螨、沙虱,能传染恙虫病。此病首先由我国晋朝科学家葛洪(公元313年)发现并记载,这是世界医学史和昆虫学史上一项伟大的成就。在动物分类上,恙螨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全世界已知的恙螨有3000多种,中国有记载的有350余种。
华南地区常见的种类有地里红恙螨、红恙螨和印度真棒螨等。它们在形态上与昆虫的最大区别在于:成虫有4对足,而不是3对。因此,称它为“小昆虫”是不妥的。恙螨传播的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形态特征  地里红恙螨幼虫地里红恙螨幼虫是我国恙螨的主要种类之一,它分布在北纬30°的我国岭南以南和云贵以东的亚热带地区。其幼虫主要寄生于鼠类、鸟类、哺乳动物及人类,体色朱红。寄生前其体型为257×170微米,寄生后为510×343微米。
每年5月是华北及港澳地区恙螨发生的起始期,6—9月达到高峰。近年来天气偏暖,发生期有所提前。一些缺乏经验的医生容易将恙虫病误诊为癌症和流感等,误人性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传播途径  在自然界,东方立克次体广泛存在于鼠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体内,被吸血的幼螨摄入后,便在其体内大量繁殖,并可传给子代。带有东方立克次体的幼螨爬上人体后,并不是急不可待地叮咬吸血,而是在人身上徘徊,选择毛发少、湿度大、皮肤薄而又不易被人抓挠的部位,以口器插入上皮组织吸取淋巴液,同时将体内的病原体传染给人。
致病表现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病人经过几天潜伏期,在突然发寒战之后开始高热,持续2—3周后体温渐降。若在这段期间内未及时确诊,合理使用抗生素,病人可能出现肺炎、心衰、感染性休克、肾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被幼螨叮咬的地方可形成溃疡,直径为0.3—2.0厘米,周围有红晕,并覆盖干痂,多数病人在发病初期伴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炎和皮肤丘疹。对此病有警惕性的医生凭借对这种病的流行季节、病史、发热、干痂、局部或全身淋巴结炎及皮疹等特征,可以做到及时确诊。若能及时诊治,病人可很快康复。
相关成语    “别来无恙”的由来    人们在信中或久别重逢时,总喜欢写上或说上一句:“别来无恙”。“无恙”意指没有疾病和灾祸,更常用的是问候语了。
在古时候,人们过着茹毛饮血,草居露宿的生活。这种毫无防范能力的生存形态,使当时的人非常害怕一种藏在草丛里的名为“恙”的虫子。这种虫子往往寄生在人或鼠等动物身上,吸取体液,还传染一种病毒。初蜇时,人感到皮肤火烫奇痒,接着便呈现红斑,长出水疱,并有发烧以致不能安眠的症状。那时候的人没法消灭这种“恙”,只有听任它骚扰。所以当时的人们每当见到久别的亲友时,首先要问“无恙”?后来人们终于把“恙”从自己身上赶跑了。而“无恙”一词便流传了下来,成了一句问候语。
预防措施
恙虫在恙虫病发生的高峰期,旅游及野外作业者应使用驱避剂涂在衣领、袖口和裤脚上,以防幼螨上身。在裸露的皮肤上抹上罗浮山百草油或硫化钾溶液,也是防止幼螨叮咬的好办法。[3]
硫化钾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先取硫磺及氢氧化钾45克,加水375毫升,混合后加热煮沸,至硫磺接近完全溶解为止。冷却后进行过滤,并在滤液中先加入95%酒精75毫升,再加入30%酒精至总量为1500毫升为止。最后按1%的比例添加薄荷等香料,混匀后分装在小瓶内备用。使用时应先摇匀,再用脱脂棉蘸药液涂在皮肤上。
另外,在恙螨发生高峰期,在野外旅游或作业者要注意不在草地上坐卧,谨防幼螨叮咬,随身携带罗浮山百草油可治可防恙螨叮咬。特别应结合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消灭老鼠,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
注意事项
一、经常清洁居室的被褥、衣服和环境,保持一个清洁物环境。
二、定时进行消毒除虫,防患于未然。
三、外出效野时要穿上防止皮肤被叮咬的布鞋及衣物。
四、被虫子叮咬后,要及时就诊,切忽怀着饶幸心理。
五、对身边的老人和小孩要照顾好,预防他们被毒虫叮咬。
六、身体出现不适,要检查身体是否被虫子咬伤,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4]
专家提醒      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
恙虫病的首发症状是高热,易被患者认为是感冒而忽
视或延误治疗。而恙幼虫叮咬部位较为隐蔽,焦痂(或溃疡)难以发现,加上患者病史诉说不清时,容易被误诊。
因此,如果市民野外活动后出现长时间高热不退,且腰、腋窝、腹股沟等处发现焦痂,要警惕是否患上恙虫病,应及早就医。同时提醒市民,夏秋季到公园游玩时记得擦上驱蚊药,穿有袖子、能封好袖子和领口的衣服。尽量不要进入草丛,不要随意坐卧草地或接触农作物,日常家居要保持清洁,避免卫生死角,喜欢种植花草的市民应勤除草、灭虫和灭鼠,有鼠类出入的地方要喷洒农药。
专家:可防可治不必恐慌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系吴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昆虫和农业螨类研究。他介绍,珠三角地带较为活跃的昆虫种类繁多,对人体可能造成影响、伤害的大概可分成四类:毒蛾科、猎蝽科、恙螨科、蜱螨亚纲寄螨目的1亚目(通称为蜱)。
吴教授指出,一年之中气温较高与较低的时期,虫类都比较“安分”。“但目前已逐渐进入相对凉快的秋季,正是各类虫害高发时期,大家有必要做好防范工作。比如,保持室内卫生、通风,出外时携带防蚊水等。”
吴教授还指出,很多的昆虫与人体发生接触或叮咬人体后,会造成部分人群皮肤过敏、红肿等不良反应,“但只要发现后及时就医,基本上可治愈,而且大部分无传染性,市民无需过分担心,以免造成紧张情绪。”[2]
恙虫病在人和人之间不会传染    据介绍,老鼠感染有立克次体,但老鼠不会因此死亡,而且会终身携带立克次体。当恙幼虫叮咬老鼠,会寄生在其身上,也会带有立克次体,并继续繁殖。老鼠在活动中,可能会将恙幼虫散播在农村农田、草地、柴禾堆众多的地方。人如果在这些地方乱坐乱卧,就容易被恙虫叮咬,患上恙虫病。
“灭鼠工作对于降低恙虫病发病率,减少恙虫叮咬起到了很大作用。”佛山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寄生在老鼠身上的恙虫,主要是靠吸血存活,而通过灭鼠,恙虫的源虫自然就减少了。专家们强调,恙虫病在人和人之间是不会传染的。
一旦被虫子咬伤,是否第一时间外涂清凉油、或一些皮肤外用药就可以。对此,佛山市二医院感染科主任邹敏超说,如果被虫咬伤后,只去药店买外敷药治疗,反而会使伤口恶化。尤其注意的是,被虫咬伤后,还会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对这些症状人们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到正规的大医院就诊。就诊时,还必须向医生详细介绍病史。

恙虫
恙虫
恙虫的世代
恙虫叮咬后的伤疤
恙虫的雌虫与雄虫
恙虫病疾病常识      恙虫病临床症状      恙虫病诊断治疗     恙虫病预防保健
恙虫病疾病常识
据专家介绍,恙虫病是被带有立克次体的恙虫幼虫叮咬所感染的疾病。恙虫平日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野鼠身上;恙虫卵孵化成为幼虫后,就爬行到茅草顶端,等待宿主。一旦有人坐卧、停留或穿越草丛时,幼虫就爬到人的身上叮咬。
恙虫病的发病潜伏期约为9~12天,患者最初会发高烧至39℃以上,5~7天后由躯干、四肢到脸陆续出现红疹,被叮咬处会形成特殊的无痛性结痂,并出现局部淋巴腺发炎肿大。严重者常伴有头痛、出汗、结膜充血、昏迷等症状;最后甚至会心跳衰竭、休克。不过若能及早正确诊断并治疗,恙虫病的死亡率不到1%。
据说,恙虫病并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只要市民在登山、踏青或扫墓等野外活动时,尽量不要进入草丛,并穿着长袖、长裤、长靴、手套等保护性衣物,同时在皮肤暴露处涂抹驱虫剂,防止恙虫叮咬;在离开易感染地后,尽快沐浴并换洗全部衣物,就可以将危险性降低。
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民间又称为“沙虱热”,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受啮齿类和恙螨孳生繁殖的影响,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开始出现病例,以6-9月为高峰,但也有全年发病和冬季发病的例子。该病多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广东是流行地区之一。
恙虫病   发病突然,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便秘、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咳嗽、胸痛等症状。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等部位。
专家提醒市民,到野外露营时,应将地面及其周围杂草铲除烧掉,再撒上灭虫药物;野外郊游时,除要穿长袖衫、长裤和波鞋以外,宜扎紧袖口和裤脚,或穿长布袜,涂防虫剂于外露皮肤或衣服上,以防恙螨幼虫近身。如果穿短衣短裤凉鞋出门,则应尽量避免经过草丛草地或到其上面活动。此外,由于恙虫病主要流行于啮齿类动物中,还要尽量避免裸露皮肤与啮齿类动物(如宠物老鼠)接触。
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啮齿动物内能长期保存病原体且多无症状,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恙虫病立克次体寄居于恙螨,并可经卵传代。恙螨幼虫需吸取人或动物的淋巴液或血液才能完成从幼虫到稚虫的发育过程。人若被恙螨叮咬则可感染得病。叮咬部位出现溃疡,周围红晕,上盖黑色痂皮(焦痂),为恙虫病特征表现之一。另外,本病还可有皮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肝、脾、肺等脏器损害症状。病死率随毒株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病后对同型同株有持久免疫力。
恙虫病的病理变化    受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病原体先在局部繁殖,然后直接或经淋巴系统入血,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不断释放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立克次体死亡后释放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基本病变与斑疹伤寒相似,为弥漫性小血管炎和小血管周围炎。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皮疹由立克次体在真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内皮细胞肿胀、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渗出及浸润所致。幼虫叮咬的局部,因毒素损害、小血管形成栓塞、出现丘疹、水泡、坏死出血后成焦痂,痂脱即成溃疡。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尤以焦痂附近的淋巴最为明显。体腔如胸腔、心包、腹腔可见草黄色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液,内脏普遍充血,肝脾可因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肿大,心脏呈局灶或弥漫性心肌炎;肺脏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脑可发生脑膜炎;肾脏可呈广泛急性炎症变化;胃肠道常广泛充血。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蓝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患者的血
恙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恙虫病立克次体由恙螨(常为红纤恙螨及地理纤恙螨)经卵传递,以叮咬取食物时传给诸如森林及农村鼠类,包括家鼠,田鼠,及野鼠等。人体感染在恙螨幼虫叮咬后发生。潜伏期约6-21天左右(平均10-12天),起病往往突然,典型病例常以恶寒或寒战开始,在第一周,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度,常见有严重的头痛,并有结膜感染充血。在发热的5-8天,躯体常出现斑疹,并常扩展到手臂和腿。他们可能很快消退,或变成斑丘疹,色泽加深。在发热的第1周,可有咳嗽;第2周,可发生肺炎。发病同时可见有四肢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在重笃病例,脉率增加,血压下降,出现谵妄,昏迷及肌肉抽搐,间质性心肌炎也比其他立克次体病更常见。
恙虫病的预防措施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 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三)个人防护避免 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恙虫病临床症状
是斑疹伤寒还是恙虫病   每到秋冬季节,随着天气逐渐寒冷,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病症:病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随之身上出现玉米粒大小的斑丘疹,重者出现谵语、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还有心肌炎的表现,无论用多少青霉素或者或者“头孢”都无效。碰到这种情况,一般都用四环素做试验性治疗,一旦取得疗效,许多大夫都认为是斑疹伤寒肯定无疑,不再作深入探究。
那么真的是斑疹伤寒吗?不一定!因为具有上述“高热、头痛、皮疹和四环素治疗有效”这样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的也有八、九个,包括斑疹伤寒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斑点热类的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和立克次体痘症;恙虫热类的恙虫病;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类的战壕热等。其中,斑点热类发生在美国、澳洲、非洲或地中海沿岸国家,战壕热发生在欧洲。那么在我国就只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发生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体虱传播;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鼠蚤传播,据卫生部调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流行性斑疹伤寒已基本消灭,地方性斑疹伤寒也仅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散发。恙虫病则不同,它由东方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传染源是鼠类,多发于亚太地区,流行于东南亚、中国和日本,恙虫幼虫为传播媒介。
恙虫多生活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丛林边缘、河湖岸边、草莽地带及农田的土壤中,其幼虫遇到鼠类等动物时,可附着于其体上叮咬吸血,如被叮咬的动物带有病原体,则幼虫受感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并传给第二代幼虫,第二代幼虫叮咬人即能传播恙虫病。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气温降低,恙虫怕冷,遇有机会,便爬上人体,寻找温暖、潮湿、气味较浓之处叮咬从而造成传染。
和斑疹伤寒一样,本病也有寒战、高热、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便秘、面红、眼红、咳嗽、胸痛、皮疹、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表现;但是,和斑疹伤寒不同,恙虫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斑疹伤寒不会有!人被恙虫叮咬后局部即出现无症状的红斑,及至为丘疹以至水泡,破裂后中央坏死成褐色、黑色或灰色痂,即焦痂。焦痂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直径1--15毫米,平均5毫米,边缘略隆起,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一般无痛痒,偶有化脓。多数只有一个焦痂,个别可多至十个以上。部位多在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肛门等处,但头、颈、胸、腹、乳、四肢、臀、背、眼睑、足趾等部位也可发现。请注意,焦痂仅见于65--98 的患者,并非个个都有,但一旦发现就具有诊断意义。
二、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如核桃或蚕豆大小,压痛,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全身浅表淋巴结也可轻度肿大。
三、并发心肌炎者较多:表现为心音低,心率快,舒张早期奔马律,心电图异常等。
四、外斐氏反应OXk阳性:阳性率在第一周30 ,第二周60 ,第三、四周达80--90 ,第四周后开始下降,到第九周后多数阴性。请注意,斑疹伤寒是OX19阳性!
五、补体结合试验: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外斐氏反应高,其抗体可维持5年。
六、病原体分离:可分离到东方立克次氏体。
请留点神,再遇到所谓“斑疹伤寒”患者时,注意一下,是斑疹伤寒还是恙虫病。
恙虫病也可引起肝脾肿大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或农村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通过恙虫叮咬而传染给人,5~11月为好发季节,6~8月为高峰,9~10月又形成第二发病高峰。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体表皮肤有焦痂或溃疡是最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体征。肝脾肿大是恙虫病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或恙虫孳生环境史,突起畏寒,持续高热的伴随症状,同时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
恙虫病易误诊因素    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体,通过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传播恙螨幼虫从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繁殖,引起皮损,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各脏器的炎性、变性病变。每年6-9月为发病高峰期。65-98%患者染病后出现焦痂,未用抗生素前病死率9-40%。及时采用四环素、强力霉素、氯霉素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四环素、氯霉素1-2克/天,强力霉素0.2克/天,疗程3-6天。
误诊的原因分析:本病损害为全身性,有时早期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易造成误诊。
1、将恙虫病的合并症作为主要诊断导致误诊。恙虫病易致体内各脏器炎症和变性病变,因其并发症突出而误诊。患者谭某早前在卫生院的误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2、查体不详细,只注意心肺听诊及上呼吸道情况,没注意到外耳道、发际腋下、鼻甲、腹股沟、会阴、趾间等处有无溃疡或焦痂存在;淋巴结触诊不详细,忽略一过性皮疹。
3、对本病认识不足,忽视流行病学史。患者发病前均有野外接触史,尤其是农民、户外郊游者、军人;每年均有播发流行病例。
区分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斑疹伤寒和恙虫病均为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昆虫为媒介而传播。国内所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三种。解放后本病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通过体虱媒介而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多见于寒冷季节,流行较广,饥荒、战争时卫生条件差,往往容易流行。带有病原体的体虱吸入血时,排泄带有病原体的虱便,这些病原体可从抓库被损处进入体内;有时抓痒时将虱掐死,虱体内的病原体也可从伤口侵入.任何年龄都易得本病,但病后很少再感染。
地方性斑疹伤寒 通过鼠蚤媒介而传播,家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感染方式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但吃了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也可得病.任何年龄对本病都普遍易感.由于鼠类繁殖季节的关系,本病多见于晚夏和秋季。
恙虫病由恙虫幼虫媒介而传播.是地方性或散发流行.多见于丛林多草、恙虫繁殖的地方,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带有本病流行,多见于6~11月,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人被带有病原体的恙虫幼虫(常寄生在鼠耳壳内)叮咬后,局部先出现丘疹,以后形成焦痂或溃疡。
本病的潜伏期为10~12天左右。起病急骤,常有发 冷、头痛、肌肉痛、眼结膜充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①发热:体温迅速上升,3~5天内到达高峰(40度左右),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然后迅速下降,脉搏增速。②皮疹:在发热第5天(2~8天)出现皮彦,先发生在躯干部,一天内波及全身,但下肢较少见.恙虫病患者的面部也可出现皮疹,是它的一个特点,一般为玫瑰色的斑疹,按压后可退色,严重病人的皮疹可为出血性,并可波及手心和脚底,流行性斑疹伤寒常有这种现象.③焦痂或溃疡;焦痂或溃疡是恙虫病的另一特点,多见于人体潮湿和气味较重的部位,如腋下、外生殖器附近等处,约s毫米大小,多数为一个,也可有2~3个,呈圆形式椭圆形,中央稍下陷,褐色或黑色,边缘隆起,周围有红晕。局部淋巴结常肿大,并伴有压痛。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④神经系统症状:常有剧烈头痛、表情惊慌、说胡话、颈项强直、舌头震颤、呼吸和吞咽困难、耳耷、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多见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⑤其他:脉搏细速、心音低、血压降低和口唇发紫等症状提示波及心血管系统。如有气急、咳嗽、胸痛等,应疑有肺炎可能.肝脾可肿大.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可有皮肤大块坏死,多见于下肢、背部受压处及鼻端、阴囊等处。病程约2~3周,经药物治疗后病程可明显缩短。
灭虱、灭蚤和灭鼠是消灭麻疹伤寒的有效措施。接种麻疹伤寒疫苗对预防本病有良好效果。得病后应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进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不需要忌食.氯霉素与四环素对本病有特效。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躁、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
(二)焦痂及溃疡 为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天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显着。一般大小如蚕豆至鸽蛋大,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在恢复期仍可扪及。
(四)皮疹 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10天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
(五)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
恙虫病的临床特点
焦痂与溃疡是该病的特殊体征,某组病例总结,98%的病例有此特征。当皮肤受咬后,首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变为水疱,以后中心部坏死,形成黑色痂皮,即焦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10毫米,也可小至1 毫米或大至15毫米,周围绕以红晕,稍隆起成围堤状。痂皮脱落后形成小溃疡。溃疡也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整齐而稍隆起,基底洁净。焦痂好发于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腰、背等处,一般只有一个,有时可有二,三个。由于焦痂与溃疡不痛不痒,通常匿于隐蔽处,病人和医生往往不易察觉,易造成漏诊误诊。
恙虫病诊断治疗
氯霉素作用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是由委内瑞拉链丝菌产生的抗生素。氯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对硝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三个部分,分子中还含有氯。其抗菌活性主要与丙二醇有关。
氯霉素类抗生素可作用于细菌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基,而阻挠蛋白质的合成,属抑菌性广谱抗生素。
细菌细胞的70S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细胞成分,它包括50S和30S两个亚基。氯霉素通过可逆地与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干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结合,从而使新肽链的形成受阻,抑制蛋白质合成。由于氯霉素还可与人体线粒体的70S结合,因而也可抑制人体线粒体的蛋白合成,对人体产生毒性。因为氯霉素对70S核糖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故被认为是抑菌性抗生素,但在高药物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亦可产生杀菌作用,对流感杆菌甚至在较低浓度时即可产生杀菌作用。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其中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但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抗菌作用机制是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各种细菌都能对氯霉素发生耐药性,其中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较为多见,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较少见。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比较慢,可能是通过基因的逐步突变而产生的,但可自动消失。细菌也可以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获得耐药性,获得R因子的细菌能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acetyltransferase)使氯霉素灭活。
【作用机制】
氯霉素自肠道上部吸收,一次口服1.0g后2小时左右血中药物浓度可达到峰值(约10~13mg/L)。血浆t1/2平均为2.5小时,6~8小时后仍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氯霉素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脑脊液中的浓度较其他抗生素为高。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均与制剂的颗粒大小及晶型有关。肌内注射吸收较慢,血浓度较低,仅为口服同剂量的50%~70%,但维持时间较长。注射用氯霉素为琥珀酸钠盐,水中溶解度大,在组织内水解产生氯霉素。
氯霉素在体内代谢大部分是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其原形药及代谢物迅速经尿排出,口服量5%~15%的有效原形药经肾小球过滤而排入尿中,并能达到有效抗菌浓度,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不良者使用时应减量。
【药理性能】
为广谱抑菌剂。通过脂溶性可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抑制了肽链的形成,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高浓度时或对本品高度敏感的细菌也呈杀菌作用。
氯霉素一般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敏感菌有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及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也对本品敏感。本品对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也有相当作用。但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细菌对氯霉素有发展缓慢的耐药性,主要产生乙酰转移酶。通过质粒传递而获得。某些细菌的一些菌株(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因改变了细菌胞壁通透性,使氯霉素不能进入菌体而耐药。
【临床应用】
氯霉素曾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感染,后因对造血系统有严重不良反应,故对其临床应用现已做出严格控制。可用于有特效作用的伤寒、副伤寒和立克次体病等及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氯霉素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也常用于治疗其他药物疗效较差的脑膜炎患者。必要时可用静脉滴注给药。由于氯霉素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故临床仅用于敏感伤寒菌株引起的伤寒感染、流感杆菌感染、重症脆弱拟杆菌感染、脑脓肿、肺炎链球菌或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同时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用时疗程避免过长,既往有药物引起血液学异常病史的病人应禁用。所有应用氯霉素治疗的病人在开始治疗时必须检查白细胞、网织细胞与血小板,并每3~4天复查一次,若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婴幼儿应用氯霉素应十分谨慎,除非无其他药物替代而必须使用时方考虑,有条件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甲砜霉素与氯霉素是同一类抗生素,仅是氯霉素苯环上的硝基为一甲砜基所取代,其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甲砜霉素主要从肾脏排泄,尿中活性浓度较氯霉素高,故肾功能不良时需减小剂量。虽然也有血液系统毒性,但均为可逆性变化,不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国家认为其疗效优于氯霉素,但中国认为疗效并不优于氯霉素。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症状有二:一为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以恢复;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少见,但死亡率高。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应避免滥用,应用时应勤查血象,氯霉素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但都比较轻微。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这是由于他们的肝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使氯霉素的代谢、解毒过程受限制,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因此,早产儿及出生两周以下新生儿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
包括有氯霉素、甲砜霉素及无味氯霉素等。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由于其对血液系统的毒性较大,故已较少用。外用其滴眼剂防治眼部感染。注意: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久用可致视神经炎 、共济失调及二重感染等。有时有消化道反应。新生儿可致灰婴综合症,故禁用。精神病人可致严重反应,故禁用。肌注易致严重反应。甲砜霉素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且不会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是肾功能不良时需减小剂量。儿童可服用无味氯霉素。
【药物相互作用】
配伍注意:本品注射剂,遇强碱性及强酸性溶液,易被破坏失效。
(1)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理与氯霉素相似,可替代或阻止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相结合,故两者同用可发生拮抗而不宜联合应用。
(2)氯霉素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抑菌剂,对青霉素类杀菌剂的杀菌效果有干扰作用。应避免两类药物同用。
(3)氯霉素能拮抗维生素B6,使机体对B6的需要量增加,亦能拮抗维生亲B12的造血作用。
(4)氯霉素对肝脏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有抑制作用,能影响其他药物的药效,如显着延长动物的戊巴比妥钠麻醉时间等。
(5)本品与某些抑制骨髓的药物如秋水仙碱、保泰松和青霉胺等同用,可增加毒性。
【应用注意】
1.开始治疗前应检查血象(白细胞、分类及网织细胞计数),随后每48小时再查一次,治疗结束还要定期检查血象,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
2.氯霉素治疗时,对用口服降血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或服抗凝血药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分别检测血糖及凝血酶原时间,以防药效及毒性增强。
3.对肝肾功能不良,G-6PDH缺陷者、婴儿、孕妇、乳妇应慎用。
4.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二个月,能达到防止感染复发即可,避免重复疗程。
【制剂与用法】
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口服:0.25~0.5g/次,3~4次/日。
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口服一次0.5g,3~4次/日。8岁以下小儿30~40mg/kg/日,分3~4次服用。
多西环素(doxycycline)成人首剂0.2g,以后0.1~0.2g/次,每日1次。儿童首剂4mg/kg,以后每日2~4mg/kg,每日1次。
米诺环素(minocycline)首剂0.2g,以后0.1g,每12小时1次。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口服1.5g/次,每日4次,氯霉素肌注、静注或静滴0.5或1g,每12小时1次。
琥珀氯霉素(chlamphenicol sodium succinate)注射剂:0.69(相当氯霉素0.5g),成人1~2g/日,分2~4次肌注或静滴,儿童每日25~50mg/kg,分二次静滴。
【化学合成】
氯霉素化学名为D-苏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合成以对硝基苯乙酮为原料,溴化生成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与环六亚甲基四胺成盐后,以盐酸水解得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用醋酐乙酰化,再与甲醛缩合,羟甲基化得对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以异丙醇铝还原得(±)苏阿糖型-1-对硝基苯基-2-乙酰氨基丙二醇,盐酸水解脱去乙酰基,以碱中和得(±)苏阿糖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丙二醇(氨基物),用诱导结晶法进行拆分,得D(-)-苏阿糖型氨基物,最后进行二氯乙酰化即得。
恙虫病的治疗方案
1、病原疗法  氯霉素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2日内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分4次口服,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日。严重病例可作静脉滴注。四环素族中以多环素疗效较好,成人剂量为0.2g,每日1次,连服5~7日,罗红霉素治疗亦有较好效果。成人口服0.2g/d,儿童4mg/(kg?d),每日1次口服。热退后减半量,疗程10日。氟喹诺酮类药物亦有较好疗效。
2、对症与支持疗法
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及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加强护理,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高热时应作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
3、并发症治疗
对发生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应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并适当应用护肝药物。对发生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可酌情应用其他抗生素。发生心肌炎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适当应用心肌营养药物。对发生脑膜脑炎的病人,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20%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压。对发生肾衰竭的病人,可作血液透析。对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可应用止血药物并且输血治疗。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活动或恙虫孳生环境史。  临床表现:突起畏寒,持续高热,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肝脾肿大。体表皮肤有焦痂或溃疡是最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左移,血小板可有减少。外斐氏反应血清效价OXK>=1:160阳性有重要参考价值。补体结合试验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长或单份血清效价达1:800,或于小白鼠腹腔内接种分离到恙虫病立克次体者均可确诊。
恙虫病的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进半流质,必要时可给予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或并发心肌炎、脑膜炎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病原治疗:氯霉素和四环素族对本病有特效。
用药原则
1.对恙虫病的早期治疗先可口服氯霉素,如有耐药可改用强力霉素。
2.重症恙虫病可静脉用氯霉素,并加用地塞米松,如有耐药可改用红霉素或白霉素,亦可试用含氟奎喏酮类药物。
辅助检查
1.对临床表现较典型的恙虫病检查专案以“A”为主。
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找不到焦痂这一特异体征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3.有神经系统并发症而且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难以鉴别时,检查专案可包括“A”、“B”和“C”。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消退,完成疗程,停药后无复发。
无效  发热不退,症状无改善。专家提示:恙虫病是一种发热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尤其是焦痂(或溃疡)是本病诊断的特异性体征,焦痂多见于腹股沟、肛周、外生殖器等较隐蔽部位,不痛,一般不易发现,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常明显肿大。本病起病时常易被误以为感冒。如果病人有长时间发热不退,近周内又有在野外草丛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有恙虫的农作物时,应注意有否淋巴结肿痛及附近有否焦痂。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期及早确诊。本病是有特效药物治疗的,早期治疗治愈率达100%。
恙虫病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高热者可用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可予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强力霉素每天0.1~0.2,单剂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环素、氯霉素均每天2g,分4次服。退热后剂量减半,续服7~10天。若加TMP0.1g,一日2次,疗效更佳。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宜早期短疗程治疗,以免导致复发。有认为磺胺类药有促进立克次体繁殖作用,应予慎重。
恙虫病的鉴别诊断
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一)伤寒起病徐缓,表情淡漠,有少数玫瑰疹,无焦痂溃疡,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阳性,外斐氏反应阴性。
(二)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无焦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斐氏反应OX19阳性,OXk阴性,普氏或摩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三)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痛疼明显,无焦痂、溃疡及皮疹。血片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阳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四)皮肤炭疽有牲畜接触史,病变多见于外露部位,毒血症状轻,无皮疹,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取分泌物可查及炭疽杆菌,外斐氏反应阴性。
恙虫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减少,最低可达2×109个/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氏反应病人单份血清对变形杆菌OXk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早晚期双份血清效价呈 4倍增长者有诊断意义。最早第4天出现阳性,3~4周达高峰,5周后下降。
(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当地代表株 或多价抗原,特异性高,抗体持续时间长,可达5年左右。效价1:10为阳性。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测定血清抗体,于起病第1周末出现抗体,第2周末达高峰,阳性率高于外斐氏反应,抗体可持续10年,对流行病学调查意义较大。
3.病原体分离 必要时取发热期患者血液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检取腹膜或脾脏作涂片,经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于单核细胞内可见立克次体。也可作鸡胚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
恙虫病预防保健
怎样预防恙虫病?
恙虫病是以恙螨为媒介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螨中带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幼虫在叮咬人体摄取组织液时,立克次体伴随幼虫唾液经由刺破的皮肤而传播。其发病急骤,寒战、高热持续不退,1-2天内内可高达39-40.5℃,伴剧烈头痛及全身酸痛不适、咳嗽、胸痛、恶心呕吐、结合膜充血等。其特征性体征为焦痂,焦痂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稍隆凸,周围有红晕,多发生在气味较重而湿润的皮肤柔软隐蔽的部位,如:腹股沟、阴囊、外生殖器、会阴、肛门周围及腋窝等处。伴随退热焦痂可自行脱落而形成浅表溃疡面,常有渗出液,偶有继发化脓现象。此病若诊治不及时可并发肺炎、心肌炎等。5-11月份为恙虫病多发季节,应做好如下预防措施:
杀灭鼠类:啮齿动物中一些鼠类是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为本病的传染源,故灭鼠是根本性预防措施。
消除恙螨孳生地:及时喷洒杀虫剂灭螨或清除杂草,以使居住周围环境和人群经常活动的场地无恙螨栖息。
雨量大、降雨量集中的季节,尤其是暴雨期,能引起地面恙螨扩散。野外郊游及工作不要在草丛中坐卧、休息、久留或晒衣服,不要在草丛上放置脱下的衣帽等。
必须在野外生产劳动或军事训练等必须扎紧袖口、裤脚口、领口等以免恙螨叮咬。
在这多雨,恙虫病发病率高的季节里,只要我们做好自我预防保护,我们都能远离恙虫病。
恙虫病可抗爱滋病毒
泰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热带疾病恙虫病能够把爱滋病毒压抑至无法探测出的程度,这项发现或能有助於研制廉宜的治疗爱滋病及爱滋病毒的方法。  由美国及泰国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为时一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爱滋病人在患上恙恙虫病後,血液内的爱滋病毒数量显着减少。
恙虫病是一种可以致命的,由昆虫传播的疾病,研究人员发现,十五名恙虫病病人的血浆,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研究主任瓦特医生说:“我们向没有感染爱滋病毒的恙虫病病人身上取出血浆,注入感染爱滋病毒的病人身上,发现爱滋病毒的数目大幅减少。过去,从没有其他传染病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目前,全球三千四百三十万感染爱滋病毒或已病发成爱滋病的病人,绝大部分负担不起现代昂贵的综合药物“鸡尾酒治疗法”。
泰国是亚洲区爱滋病蔓延最严重的国家,但只有不到一成的爱滋病毒患者能负担得起“鸡尾酒治疗法”。
秋冬季慎防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以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于80年代以前流行于长江以南,80年代以后扩大到长江以北。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份开始出现病例,而以6~8月份为高峰。但也有呈全年型,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噬齿类动物中的鼠类是该病的传染源,在广东城镇以家鼠为主,农村以社鼠、黄毛鼠为主。人在疫区的田野或草地上工作、坐卧时,特别在农忙和洪水期间,可因被受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感染恙虫病。病原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繁殖,引起皮损形成局部丘疹、溃疡或焦痂,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立克次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各器官炎症、变性病变。人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的劳动者都易得此病,男多于女。该病潜伏期为4~20日,一般为10~14日,以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得病后对同株病原体有持久的免疫力,对不同株的免疫力仅维持数月。
在流行季节做好灭鼠工作、加强个人防护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环节。从事野外作业和郊游时注意预防恙虫叮咬。同时做好环境防护,如喷洒药物、着装、消毒等,如被叮咬应及时用酒精消毒。加强恙虫病知识的宣传,有助于降低发病率,也可以消除人们对恙虫病的盲目恐惧心理。
踏青少入草丛谨防恙虫病
郊游踏青时,要小心草丛里面的恙 (虫螨 )。恙虫病是由带有恙虫立克次体的恙叮咬所引起的一种发热性疾病。恙幼虫体型非常小,只有零点二厘米,肉眼几乎看不见。有关提醒,最好穿着长袖衣裤避免叮咬。  恙虫病的感染途径,在高温潮湿且杂草丛生处,如墓园荒野、草地、山谷、田园等,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和恙会共同形成流行网,人若至当地活动则易受恙幼虫叮咬而致病。
在叮咬过程中,病原体随着幼虫的唾液进入寄主体繁殖而发病,人为偶然宿主,不会由人传染给人。
恙虫病主要临床症状,潜伏期通常为九至十二天;被恙虫叮咬处有溃疡性焦痂,淋巴腺肿胀、发烧、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头痛、结膜充血,严重者可能休克死亡,应该要提高警觉。
要预防恙虫病,在野外应尽量不要进入草丛地带;最好穿着长袖衣裤及长靴以避免皮肤暴露,如须进入恙虫猖獗地区活动者,应于身体暴露处涂布驱虫剂,或口服四环霉素预防。
春季出游防恙虫病
每年春秋季节,在我国的华北、华南、西南以及福建和港澳地区,常发现一些高热病人,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由于恙虫病症状较为复杂,一些缺乏经验的医生容易将恙虫病误诊为流感、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癌症等,误诊率高达70%。
恙螨又称恙虫、沙疯,能传染恙虫病。恙螨传播的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源是家鼠和野鼠,恙螨幼虫为传播的媒介。当恙螨幼虫叮咬有隐性感染的鼠后,其下代幼虫叮咬人体即将立克次体传入而使人得病。
本病潜伏期为一周左右,开始突然高热、寒战、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若在这段时间不及时准确治疗,病人可能出现肺炎、心衰、感染性休克、肾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脾肿大,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仔细地寻找被虫叮咬形成的焦痂,为本病的关键体征。被幼螨叮咬的地方可形成溃疡,直径约为0.2-0.3厘米,周围有红晕,若发现此特异性体征,即可诊断本病。
当前,国内多采用氯霉素,四环素治疗可迅速治愈本病。在恙虫病发生的高峰期,旅游及野外作业者,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被恙螨幼虫叮咬;应使用驱避剂在衣领、袖口和裤脚上,或扎紧裤脚和袖口,或穿长布袜,涂防虫剂于外露皮肤或衣服上,以防恙螨幼虫近身。
恙虫病的预防措施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 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三)个人防护避免 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
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我国主要发生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近年江苏、山东、安徽和某些地区也有小流行或散发。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鼠类感染后多隐性感染,但体内保存立克次体时间很长,故传染期较长。人患本病后,血中虽有立克次体,但由于恙螨刺螫人类仅属偶然现象,所以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恙螨种类近3000多种,但能传播本病者主要为地里恙螨,红恙螨与高湖恙螨。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蛹和成虫。仅幼虫营寄生生活需吸吮动物的体液,其余发育段皆为自营生活。由于幼虫一生中仅叮咬动物或人一次,所以由感染鼠类获得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在当代无传播机会,经稚虫、蛹、发育为成虫产卵。立克次体经卵传至下一代(第二代)幼虫,当第三代幼虫叮刺动物或人时,立克次体随唾液传入新的宿主,故称为隔代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且只能获得对园株病原体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不同株而发病。
(三)流行特征由于鼠类及恙虫的滋生、繁殖受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北方10、11月高发季节,南方则以6~8月为流行高峰,11月明显减少、而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灌木丛边缘、草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