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0启辰:情志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4:58:16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但“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一.情志致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不过三条:六淫、七情、饮食劳伤。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     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      以上说明,情志是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为何情志能产生疾病呢?
二.情志致病与七情太过
  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喜,指狂喜。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暴喜、大喜、狂喜不利于健康。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所以发怒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乌”。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二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所以要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情志致病的机理
  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1)损伤脏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影响气机。气机,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是与扰乱气机有关。
  (3)精血亏损。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过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过分思虑,既可耗伤心血,又能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
(4)阴阳失调。《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
  (5)先伤神,后伤形。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情志太激不仅伤神,亦能伤形。七情致病,有别于外感六淫,六淫伤人多伤形体,而情志致病,多先伤人神气,再伤形体。
四.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致病的认识
   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我国有医学工作者曾对323例高血压病人研究发现,发病前不良的个性情绪在高血压的病因中占74.5%。在愤怒的情绪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导致舒张压的显著增高。在恐惧的情绪下,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缩压的上升。
  七情太过,1、会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和强迫症。极为严重的,还可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    2、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诸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过敏、腹痛腹泻等。            3、在呼吸方面,,可引起胸闷、气急、心率改变、面色苍白、头额冒汗、哮喘等。4、对于内分泌系统来说,强烈的刺激可导致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5、不良的心理一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会抑制免疫功能,诱发癌症。
五.什么是神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表达形式有多种,如“神气”、“神明”、“精神”、“神机”等等,其意义均类同于神。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
  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    这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弱者轻得多。可见,养生必须养神,既要注意形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卫生,所谓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的正常生理,而且还指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六.如何养神
  养神的方法很多,广而言之,即是指一切能使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养神。具体措施可有:
1.多练静功。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养生四要》也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地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
2.调情志,免刺激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1)琴棋书画移情法。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别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也可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
(2)心理开导法。 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遭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亲人倾诉苦衷,或向亲朋好友写书信诉说苦闷,以便从亲人、朋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正如俗话所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
(3)防止“乐极生悲”。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3.“以恬愉为务”,保持乐观的心态。彰于目
  (1)乐观的表现:形于色,乐于言,行于动,著于识,意志坚,苦为乐,常知足,善处事。
  (2)保持乐观的常用方法。“笑口常开”; 避免孤独,注意交往;学会幽默;要有好的环境;培养好的性格。要使人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首先要养成乐天的性格,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风趣、幽默、诙谐、性格开朗的人。要求遇事从大处着想,不因小事而烦恼,不计较个人得失,胸怀坦荡,思想开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总有不遂事,过去的已无法挽回,如果您能做到处世超脱,闲中求乐,一定会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总之,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