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磁感应定律:撩起雍城秦陵的神秘面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15:31
撩起雍城秦陵的神秘面纱宝鸡日报 2010-03-11

    “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日前公布,凤翔雍城秦公陵园遗址 1、6号陵园的复探成果与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即“曹操墓”)一起跻身 60个候选项目。这是继岐山周公庙遗址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之后,宝鸡境内考古发现再次引起世人瞩目,而此次复探也为我们撩起雍城秦陵的神秘面纱。

      核心提示

  ●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 677年)到秦献公二年(公元前 383年)的 2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即使在秦献公东迁栎阳(今西安临潼区),雍城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后,作为古都,许多祭祀活动仍在此举行。

  ●雍城遗址包括秦雍城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国人墓地区、离宫别馆区四个部分,占地约 51平方公里。

  ●雍城遗址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字形大墓共有 21座,这与在雍城执政过的秦公人数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字形大墓就是秦公陵寝的推测。

  ●“甲”字形大墓在此次考古发掘中被推断为未享国(即在位)的嫡太子墓,使得秦公夫人归处成谜。

  去年年底上映的《大秦帝国》以秦帝国兴亡沉浮五百余年的历史为主线,向世人再现了古老的秦部族如何在裂变的阵痛中重生。他们燃烧着自己,用一段段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推动着整个时代的前行,他们与中原六国相融合,共同成就华夏文明的正源。

  秦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 383年,作为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雍城就是秦国历史的中心舞台。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雍城遗址上的考古勘探,正为我们揭开雍城秦陵的神秘面纱。

  宫殿建筑鬼斧神工秦王嬴政凤翔加冕

  雍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作为早期秦国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雍城是秦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座都城。《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秦献公)二年,城栎阳。”从秦德公元年到秦献公二年的 2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 21位国君的苦心经营,雍城“国益广大”,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献公东迁栎阳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为古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都在此地,因此许多祭祀活动仍在此举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238年,秦王嬴政前往雍城蕲年宫行加王冠礼,可见即使在秦定都咸阳之后,雍城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雍城的城垣、城门、城壕及城内街道、宫殿建筑的大部分已经探明。《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穆公时,北方匈奴国王欲窥探秦国实力,派遣了一位十分能干的人物由余到秦,秦穆公向他展示了华美的宫殿建筑和聚藏的财粮宝物。由余观后感慨地说,这些成果如果让鬼神去完成,则太劳苦鬼神了,如果是百姓完成的,也太劳苦百姓了。由此可以想见雍城宫殿的宏伟富丽。

  凤翔城南秦墓数千秦陵整体布局确定

  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雍城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1933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韩伟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在此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田野调查、勘探与发掘等,从宏观角度逐步摸清了整个雍城遗址的基本布局及其内涵。 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组成雍城考古队,

  对雍城遗址进行了新的勘探。 2009年的复探工作是在以往宏观工作的基础上,再利用微观的方法对细部结构进行全面了解。

  据雍城考古队队长田亚岐研究员介绍 ,在这次复探中,他们一方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重新确认了已往在陵园兆沟(又称隍壕,是陵园周围的壕沟,起界域作用)以内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在陵园兆沟以外又有了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雍城秦公陵园兆沟内、外的整体布局结构及内涵。通过全站仪测绘及 GPS点记录,对《雍城遗址保护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从现在发现的情况看,雍城遗址包括秦雍城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国人墓地区、离宫别馆区四个部分,占地约 51平方公里。 2009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公陵园中的 1号和 6号陵园进行了复探。在先前探明该陵园兆沟以内占地面积约为 34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又再次确认了陵园中兆沟布局走向、门 的结构以及秦公大墓、陪葬 墓、车马坑与祭祀坑等 8座墓 穴。除此之外,考古人员在陵 园中兆沟东北方向又发现了 占地约为 24万平方米的墓 区,共探出 446座与陵园同期或稍晚于该陵园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有 9座,其余 437座为小型秦墓葬或车马坑。

  在对 6号陵园的勘探中,考古工作者除确认原 6座为秦公大墓、陪葬墓、车马坑与祭祀坑外,又发现了属该陵园的中兆沟及门的布局、2座“目”字形祭祀坑、兆沟四角未挖通的缺口,并首次确认该陵园中兆沟以内面积为 31万多平方米,随后又在 15号“中”字形大墓上发现了夯土建筑遗迹。与 1号秦公陵园具有相同规律的是,该陵园中兆沟西南方向也有占地约 16万平方米的墓区,共有 703座同期或晚于该陵园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多达 29座,其余 674座皆为小型墓葬或车马坑。

  二十一公埋骨雍城  “甲”形墓葬墓主新考

  为了进一步确认环绕在 1号和 6号陵园兆沟外侧新发现中小型陪葬墓的布局、性质、年代及沿革,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 2009年年底,考古工作者又对6号陵园中兆沟外侧的 5座中小型墓葬、车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

  虽然所发掘对象均遭严重盗扰,但其布局关系表明,在中型墓葬的东南方必有一座陪葬车马坑存在。依据历年来对秦墓的发掘与研究,以单一车马坑陪葬是秦国贵族墓葬的显著标志。本次所发掘的中型墓葬与车马坑主人的较高等级身份说明,在整个墓群中包括少数贵族墓和大批平民墓葬。如编号 M 598的墓为贵族墓,形制结构为长方形深竖穴土坑墓,墓早年被盗,墓内仅存少量茧形壶、陶盂、陶罐等陶器,从器形上判断其制作时间为战国早期。该墓与其他中型墓葬及车马坑距离中兆沟最近,表明其墓主是以重要身份且最早陪葬于该陵园的。

  在这次复探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的布局规律较为明显,即离中兆沟愈近,墓葬等级愈高,时代愈早;而离中兆沟愈远,墓葬的时代愈晚,形制种类亦相对较少。专家据此推断,该陪葬墓区在时间上可能跨越了整个战国时期。

  田亚岐说,在 2009年的勘探中没有发现新的“中”字形秦公大墓,而此前已经发现的“中”字形大墓共有 21座,这与在雍城执政过的秦公人数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字形大墓就是秦公陵寝的推测。另外,在整个雍城秦公陵园内仅发现的 3座“甲”字形大墓,以前被认作秦公夫人墓,而根据本次勘探资料推断,这 3座墓可能是未享国的嫡太子墓。除“中”字形和“甲”字形大墓外,其他在以前被通称为大墓的遗迹,经过这次勘探,均被鉴定为秦公陵园的车马坑和祭祀坑等。这就说明当时在秦公陵园的兆沟之内埋葬的墓主人只有享国的秦公和未享国的太子。

  公墓族墓界限分明秦公夫人归处成谜

  那么按照当时夫妇不同穴的埋葬制度,秦公夫人墓在什么地方呢?秦国宗室贵族、军功大臣的墓又在什么地方呢?

  据田亚岐介绍,依照过去的研究观点,秦公陵园被认作“公墓”,而国人墓地一般被认作“族墓”,二者属性不同,相互远离。但根据 2009年对整个陵园的勘察结果分析,“公墓”与“族墓”在秦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布特点:早在雍城之前,秦公大墓与小墓葬于一起,大墓与小墓之间没有兆沟相隔,这是典型的集中公墓制;到了雍城时期,二者仍然相距较近,但秦公陵园之间、秦公陵园与中小型墓群之间却以兆沟分隔,这种相对集中的公墓制显现出独立陵园制的雏形;雍城之后的秦国末期至秦代,“公墓”与“族墓”乃至“公墓”与“公墓”之间则完全分开,而且距离较远,不在一地,这已经成为典型独立陵园制度的特征。

  陵园中兆沟外侧的中小型墓群,被整个雍城秦公陵园的外兆沟所包围,从布局上来看必然与陵园有关系。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推测,秦公夫人、宗室贵族和军功大臣若不是以从死从葬的身份葬于秦公大墓之内,就有可能葬于兆沟以外的中小型墓群。

  陵园兆沟内外布局的新发现,显示出当时独特的丧葬制度,也生动地反映了秦国社会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雍城秦公陵园遗址中 1号陵园和 6号陵园的复探成果,对研究早期秦国陵寝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 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全国共有 60个重大考古发现入围。我省富县秦直道遗址,凤翔雍城秦公陵园遗址1、 6号陵园的复探成果与被称为“曹操墓”的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一同跻身其中。这是继岐山周公庙遗址荣获“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之后,宝鸡境内的考古发现再次引起全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