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p和u s sp:议论文如何叙述论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7:54

议论文如何叙述论据

摘要:在议论文的写作当中,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被称为论据,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和论点保持辨证的统一。可是在学生的作文当中,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摆出论据时却不知道怎样去叙述论据,从而导致写出的议论文质量不高。基于此,文章从分析“事”与“理”关系的角度入手,针对学生写作实践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了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对如何提高学生论述论据的能力提供参考、指明方向。

众所周知,所谓议论文就是议事论理之文。议事指的是对事情、事物或者现象发表议论,而论理则是指针对某一理论、思想或者观点等发表评论。这就是说,议论文当中必须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即论点。要有充分而准确的材料,即论据。可以说没有材料,或材料不充分,观点就缺乏支撑,议论就显得空洞乏力;同样,材料不准确,或事实不真实,观点就不能令人信服。因此,议论文的文章当中论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的写作实践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组织材料、叙述材料。有的学生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写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或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就是严重脱离。有的学生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例的起因,一直到事例的结束都“搬”了进去。读其文,不禁会想,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待稍加分析,便发现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已经模糊,作文已是严重跑题。

据统计显示,在学生议论文的作文当中,存在上述现象的学生占40%—50%。可见,不会正确叙述论据已成为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大障碍,已成为学生写作当中的“拦路虎”。分析一下学生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过分地追求“简洁明快”,忘记了还要“详略得当”。

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因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又不会分析课文当中的论据是如何行文的,只是笼统地牢记教师所说的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明快。于是,在自己写作文时,便错误地认为只要字数少就行了,不管有没有将论据交代明确。从而导致需要详细叙述的因没有表达出来,致使行文平淡如水,叙事不明。相应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密,论据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证的论点。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地认为写得越详细越好。

在作文当中,一些学生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情趣横生、文采飞扬。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三、自身写作功底不扎实,“词不达意、言不通顺”,导致行文模糊不清。

在作文写作当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畏惧作文、害怕作文,加上写作水平不高,文字功底不扎实,连最基本的几句话,不是言辞不清、句义不明,就是存在着严重的语法错误。因而,在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当中,就不懂得怎样用基本的语言将论据表达清楚,致使论据叙述得模棱两可,意思模糊,产生了严重的歧义现象。从而使作文读起来不是颠三倒四,就是自相矛盾。因此,在论证论点时,就会错误百出,导致论点和论据严重脱离。

由此可见,切实加强学生正确叙述论据的能力,进一步理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也即事与理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笔者以为,应当从论事析理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事情简洁明了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借以立论的事物的面貌和来龙去脉,从而为立论提供论据。基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通过“记事”而“说理”。

记,是指记载,事,是指客观的事实。通过对论据当中人物的经历,事迹的记叙和议论来讲明一个道理。这里既可将叙事概括得简单明了,又可将叙事描写得生动、完整,但详略要得当。如《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作者记叙的是司马错与张仪针对秦惠王在伐蜀还是伐韩问题上的一场辩论。文章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要记叙的事:“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紧接着,司马错与张仪就各陈其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文章的重点不是记事而是在论辩上,因此,对他们各自的辩论也就写得很详细。

再如张志光的文章——《功名难夺报国心》,作者分别叙述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三位科学先驱詹天佑、冯如、谭根的事迹,通过叙述事实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他们都是有“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品格。文章先提出三位科学家的名字,未说先张其本。接下来,围绕他们的才能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而叙述其主要事迹。因而在叙述时,就比较生动、完整。如作者介绍詹天佑时写道:“1903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时,俄、英两国工程师声称,如果没有他们,这条铁路就不可能建成。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京张铁路要通过尽是悬崖峭壁的关沟地区时,洋工程师们惊奇得议论纷纷:‘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修筑这样艰巨的工程。’‘中国能修筑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詹天佑听了这些冷嘲热讽后,毫不气馁,他迎难而上,终于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道工程师。”可见,事实的叙述是提出问题的依托,又是论点必须的论据。

二、通过“论事”而“析理”。

和上文论事说理不同的是,此类方法侧重于对人物和事实的评论为主,通过评论文章当中的事或人物来说明道理,进而证明论点。如苏东坡的《贾谊论》,文章就梁王坠马死,贾谊自伤哭泣以至夭绝一事而发表议论,文章写道:“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紧接着着重分析了汉文帝未能重用贾谊实行削诸侯之策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然后又对历史人物苻坚和王猛进行了简短的评论,从而再次证明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文章是在评论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再进行了深刻的议论。

再看魏巍写的《驳实惠论》这篇文章。作者列举儿童落水,祖国一旦遭到侵犯这两个事例时写到:“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我们的祖国一旦遭到侵犯,打一次冲锋,又该给多少钱呢?”短短几句话就是论事,通过层层推进的评论,从而引申“学雷峰不实惠”的谬论,使之显得荒唐,为批驳这个错误的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同样,《个人与集体》一文,也运用了这种方法。请看以下三小节文字:“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假定:在向秀丽的工厂里,即将爆炸的那一危急时刻,如果‘人人为自己’,能不能避免许多生命财产的毁灭?”可以看出文章是对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以及向秀丽的英雄事迹等事例的简短评论而不是具体的记叙,来揭露“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为大家”这个错误的观点必将导致亡党亡国,使论据有力地批驳了错误的观点。

三、通过“依理”而“论事”。

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论述方法。通常作者开篇提出一个观点,再举出事实一一证明,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真实的。如贾谊的《治安策》就是如此。开始他提出一个问题,立国险固,诸侯强大之后必然与天子有相疑之势,上疑下,必讨;下疑上,必反,自然就不能削安。为证实这一点,举了准南厉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吴王刘濞谋反的例子:“今或亲帝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论事简洁有力,增强了对观点的说服力。

再如著名的政论文——《反对自由主义》,开篇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提出了全文的论点:反对自由主义。紧接着,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如:“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不是为了团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读之,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措辞意趣横生。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用朴素简练的叙事“语言”进一步指出自由主义的危害、根源及性质,并以此而提出克服自由主义的办法。如此行文,文章便结构清晰、从而使论据很好地证明了论点。

可见,在议论文的写作当中,正确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不断加大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力度,抓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坚持论点统帅论据,论据服务于论点的理念。据此,在叙述论据时或简明概括,或生动感人;或评点引申或论说有力。只要紧紧围绕“以事说理”,作文就会“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