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房短缺的原因:繁花似锦的中国漆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4:52:33
繁花似锦的中国漆器作者:hubao.an

    漆器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只是时至今日,知道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少了。

    稍微了解一下就发现,民族艺术中还有这么一个令人陶醉的天地。看看左图的元代剔红紫萼圆盒多漂亮啊!

    先说漆器大类,明清就已经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略略陈述如下:
    一色漆器: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

    罩漆漆器: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的漆器,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

    描漆漆器:以漆、油调色描绘纹饰的漆器。

    描金漆器:用金色作装饰花纹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

    堆漆漆器:用稠漆或漆灰堆出花纹的漆器。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

    填漆漆器:在漆器表面刻出阴文花纹,再填陷色漆,干后磨平的漆器。

    戗金漆器:在漆器表面勾划阴文花纹,并在花纹内填金的漆器。                         明代飞龙高足碗

                      清代万寿无疆圆盖盒

                    清代剔红暗八仙鼻烟壶

                        元代剔红花卉纹樽

             元代剔红紫萼圆盘

             明代剔红提盒

    雕填漆器:采用填漆和戗金两种髹饰技法相结合的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龙纹方胜盒。

    螺钿漆器: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黑漆箱、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

    雕漆:在器物胎骨上多次涂漆,层层积累到相当厚度,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花纹的漆器,包括剔红、剔彩、剔犀等品种。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蔬,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
    犀皮漆器: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涂饰不同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的漆器。
    款彩漆器:在漆面上刻花纹,花纹内填色漆或色油,填后花纹低陷,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通称刻灰的漆器。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
    百宝嵌漆器:以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贝、石决明、寿山石、青田石、珊瑚、翡翠、玉石等多种珍贵材料在器物表面镶嵌成各种浮雕花纹的漆器,可运用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脱胎漆器:用生漆将丝绸、麻布等织物糊贴在泥土、木或石膏制成的内胎上,裱贴若干层后形成外胎;然后脱去内胎,取得中心空虚的外胎。再将外胎作为器物胎骨而制成的漆器。

    漆器类别之繁,品种之多,实在是难以一一细细道来。换个角度,又有不同的分法。

    就漆器胎质而言,有陶胎、木竹胎、夹贮胎、皮胎、骨胎、金属胎、纸胎、塑料胎等等;

    就品类而言,有漆画、漆器、漆线雕等;

    就形式而言,有平面漆画、立体漆画;有浮雕漆器、圆雕漆器、脱胎漆器等等;

    就漆器描绘的内容而言,有山、水、云、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妖神怪,凡世上万物,皆能入画;有抽象、有具象。

    就用途而言,有宫廷御品、馈赠礼品,自娱赏品、生活用品、公共场所摆设。

    就形质而言,大到宫迁陈设,中到楼堂会馆的摆设,小到百姓家的碗筷,应尽应有,比如仿古屏风,桌椅凳,箱柜,瓶盘、台盘、茶具、餐具、烟具、文房用品及家居装饰品,日常娱乐用品,旅游纪念品、漆艺装饰壁画和成套漆器家具等等。

    总的说来,我国漆工艺几千年的发展和成就,对全世界的漆器工艺都产生了影响,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可以说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质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中国漆器的影响,中国传统漆工艺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现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乃至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均藏有为数不少精美的中国漆艺品,且时兴漆艺品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高雅礼品。  明代填漆牡丹圆盒                      现代漆器工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上海、四川重庆、福建、山西平遥、贵州大方、甘肃天水、江西宜春、陕西凤翔等地,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下面略略分述,或许挂一漏万,还望各位博友补充或指正。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是清代以来的传统产品,它的特点是,造型美观而富于变化,轻巧而坚韧,色泽艳丽,光亮如镜。福州漆器的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法,色推光,薄色料,彩漆晕金,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嵌螺铀,仿古铜,绵纹等,解放后又发展了宝

石闪光,暗花,堆漆浮雕,雕填,仿窑变,仿青铜,并且把它们与玉器,石雕,木雕等工艺品结合起来,使福州漆器更加绚丽多彩.相传发明脱胎漆器这一独特工艺的,是一位普通的漆艺人.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沈绍安的人.从此人们也称这种脱胎漆器叫做"沈绍安漆器".早在清末,沈绍安的后代就开始在漆料中加入泥金,泥银等,使漆器灿烂耀眼.他们的作品"松瓶""桃盘"及脱胎漆器塑像"普陀观音"等在南洋劝业会展出后,获得好评,并在巴拿马博览会以及美国芝加哥和圣路易斯,法国巴黎,东京,柏林等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牌奖。特别是建国以来,著名艺人李芝卿曾以锡箔创作了"台花"以及闪光沉花等髹饰技法,对当代福州漆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贡献.1981年福州脱胎漆器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北京雕漆

北京雕漆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到了清乾隆年间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北京民间雕漆作坊开始兴起,其中以"继古斋"最为著名,他们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北京雕漆造型古朴而庄重,纹饰精美,色泽光润而深沉,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既能实用,又有观赏价值,一向与湖南湘绣和景德镇瓷器并列被称为"中国艺术三长".它的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制胎,作地,涂漆,绘画,雕刻,作里,磨光等7道大工序和150余道小工序才能完成.并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产品有:仿青铜器,立体动物和古代建筑等,还有一些漆盒,漆瓶,漆屏风等日用品.如今的北京雕漆已有上千个花色品种.在工艺上除了进一步丰富传统,工艺美术家杜炳臣和刘金波二人,又借鉴了牙,玉的"雕和琢"技法,大胆创新,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实践,终于在雕漆多年不变的平刻和浅浮雕的技法上又增添了一门新的技法——搂雕,为北京雕漆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花篮盘"就是他们的代表作.作品刀法娴熟自如,花与叶的结构来龙去脉,无不交待得清清楚楚,层次丰富,构图整体而适合,单色朱红沉稳而高雅.他们还创造了在雕漆上嵌镶象牙,玉石,金银等使雕漆艺术更加多姿多彩.目前北京雕漆已远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北京金漆镶嵌

相传北京的金漆镶嵌始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它是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再漆底上运用镶嵌,雕填,彩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开彩,断纹,刻漆,金银,罩漆等装饰技法.其中堆古罩漆是一种彩绘和浮雕相结合的北京独特的装饰技法,它是在器身底漆上用稠漆描绘花纹,并贴金箔,图案有隆起之浮雕感,然后通体罩透明漆而成."古"既指装饰题材的仿古,也是"鼓"(凸起之意)的通假.金碧辉煌的画面隐现在大漆之下,使其呈现高雅,协调,明快的艺术效果.北京金漆镶嵌的产品主要有屏风,插屏,挂屏和家具等,约3000多种花色.1982年的北京"金龙牌"金漆镶嵌屏风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金杯奖.参加评奖的作品"步月图"金漆镶嵌屏风表现的是中秋佳节良宵,在琼楼玉阁,荷塘月色的衬托下,闺阁裙钗倩步楼台,倚栏遥望的景象.屏风的设计采用了园林围墙的形式,以红色漆宝砂饰于整个墙面,月亮门的开光中,以黑漆表现夜景的水天一色,屏风的两个边扇和底边还有楠木雕花,随着由近到远的透视,人们仿佛跨过了月亮门,走进仙境,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工艺上,这幅作品在"百宝镶"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髹饰技法.它巧妙地利用了象牙,珊瑚,绿松石,鸡血石,孔雀石,珍珠贝,红木,金丝楠木,玳瑁等十几种珍贵的材料,并利用了它们的天然色彩和各种质感,生动地表现了画面的内涵.

四川漆器

四川漆器早在汉唐时期,就被誉为"蜀中之宝".四川省气候温和,又盛产驰名中外的色鲜艳,味酸香,抓力强,干燥快的"成口爽",为漆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早在西汉初,成都就已成为我国漆器生产的中心.解放后漆器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成都漆器在胎型上,采用了木胎,麻布脱胎,竹蔑编织胎等,在髹饰技法上以雕填见长.艺人们运刀如笔,刀法流畅,近年来又创造了暗花漆下彩,银片雕填,透明漆隐花等工艺,丰富了成都漆器的技法,重庆漆器是以研磨彩绘著称,此外还有蛋壳镶嵌,螺细镶嵌,堆嵌,漆笼金等多种装饰方法,绚丽多彩,品种繁多.我国著名漆艺家沈福文教授,早年留学日本.从师于日本漆界泰斗松田权六先生,学习漆艺."金鱼漆盘"就是他的代表作.两条活灵活现的金鱼,隐现在漆层之中,头部略微高出画平面,而尾巴却又消失在画面之中,犹如鱼儿游嬉在清澈的水中,水草也是忽隐忽现.这件作品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奖.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为四川漆器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贡献.

广东阳江漆器

广东阳江漆器始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阳江漆器分皮胎,纸胎,木胎,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家具,其中以皮胎漆器最有传统特色.它防潮,耐用,又古雅美观,解放前就远销东南亚各国,解放后以生产漆箱,漆枕,和小件漆器而闻名.传统的阳江漆皮箱以杉木为胎,内外各贴一层牛皮,经加固烫平再在表面髹漆而成.各地的博物馆用它来存放名人字画.漆枕则是在木架上用藤条编织轮廓后套一层牛皮,烫平髹漆而成,优点是坚固,防潮,耐水,质轻无裂缝.近年来阳江漆器不断创新,努力增加花色品种,由过去的2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500多种,在漆装饰方面,由原来的黑,朱色,增加到了各种色漆,并有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印花等技法.

贵州大方漆器

    贵州大方漆器约始于清初,产品主要是以牛皮,马皮做胎的皮胎漆器和棉麻布脱胎漆器.装饰手法有浮花,平花,暗花三类.特点是红黑挂色,五彩嵌花,造型朴实,色泽素雅,质地坚固耐用.

    山西平遥集推光漆器

    山西平遥推光漆器约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已有1000多年历史.近年来,他们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并借鉴了古代绘画和山西元代永乐宫壁画,设计,生产了"吹箫引凤","牛郎织女","群仙祝寿"等题材都很受欢迎.又增加了青绿金青山水,堆凸彩绘人物等新产品,并提高了描金彩绘的艺术质量.

    山西稷山螺钿漆器

    稷山工艺美术厂独家生产的一种传统漆器,属细软螺钮,系选用内陆湖泊特产贝壳珍珠层,与金银扁丝制成各种精美图案,镶入漆器后反复磨研而成。产品数10种,色泽斑斓、秀丽娟美、玲珑别致。螺是贝壳,钿是金属,软是指贝壳中之珍珠层,薄如蝉翼,此工艺品是用贝壳中的珍珠层与金银丝组成图案,镶嵌在推光漆地上,故称软螺钿漆器镶嵌工艺.始于唐宋,传至清明,由于历史原因曾几经失传,解放后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始得恢复、创新并有所发展.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

    山西新绛剔犀漆器

    山西新绛(古称绛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漆器工艺更是其中一朵极为璀灿的奇苑。云雕,亦称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故称“云雕”,日本称为“屈轮”。该难度极高,工艺繁杂的特种手工漆艺,始于唐,兴于明,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种类,堪称中国一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主要供宫廷使用,民间极为少见。清朝末年,皇室衰败,战乱频发,宫廷艺人组织纷纷解散,流落民间。而当时的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享有“南绛北代”的美称,并被誉为七十二行城,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这种背景下,宫廷云雕艺人纷纷汇聚于此,重操旧业。在清末民初,至上世纪30年代初,新绛已有王思恭、赵普元、薛仙基、王小虎等12家漆器作坊。

甘肃天水雕填漆器

甘肃天水的雕填是四川经陕西传入甘肃的,至今已100多年的历史.过去主要有木胎,皮胎.装饰方法仅有雕填一种.品种也只有木碗,手杖等日用品,建国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雕刻,填彩,研磨等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水平.甘肃雕填现在除了日用品外,还生产围屏和组合家俱等70多个花色品种.特别是满嵌螺围屏,折叠沙发桌子等作品,造型优美,制作精细,纹饰典雅,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多年来一直畅销国际市场.

江苏扬州漆器

江苏扬州漆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到了汉代,特别是经济繁荣的唐代至明清时期,扬州漆器就更加兴旺了.建国后,推陈出新又取得不少新的成果.
    江苏扬州漆器主要有多宝嵌漆器和螺钿漆器,多宝嵌是我国漆器工艺中别具一格的品种,是由明嘉靖年间著名匠师周翥创制的.它是选用翡翠,象牙,玛瑙,青玉,白玉,芙蓉石,青金晶,木变石等珍贵材料,并利用其天然色泽,雕镂拼接于漆地上,使珍玉镶嵌和漆器珠联壁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具有华丽富贵,典雅,浑厚的优点.1959年著名艺人梁国海,王国治选用了画家陈之佛的画稿,和一些青年艺人精心制作了"和平之春","喜鹊登梅"大挂屏,至今仍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内.1983年在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时,将"松鹤延年"这一多宝嵌漆器屏风,赠给了天皇.这幅屏风,用紫檀木做框架并有雕花,朱红色的漆底子上,用各种珍宝美玉,镶嵌成了8只仙鹤在翩翩起舞,并配以各种松树,石山,梅花,牡丹等花卉,显得华丽富贵,古色古香.是扬州漆器的优秀作品.
    扬州螺钿漆器早在明代就已久负盛名,又分为平磨螺钿,点螺两大类。
平磨螺钿是把各色贝壳,打磨成薄片,用特制的工具做出各种人物,风景,楼台亭阁,花鸟虫鱼等图案,拼贴镶嵌于漆地上,再经髹饰推光而成.它的特点是漆底光亮如镜,黑白分明,图案疏朗有致,风格清雅素洁.
    点螺是精心选用蚌壳,云母,夜光螺等优质贝壳,将其磨成相当于人发1/3细的丝,再用特制的工具,割切成细若秋毫的点,丝,片,一点点地嵌于漆底上,有时还间以金丝银片,再经髹饰,推光而成.它的风格是,五光十色,灿若虹霞,精致纤巧,尤其是点螺作品的边缘,常采用细致的二方连续图案,使作品更富于装饰性.1979年初由工艺师吴辰设计,高永茂等制作的点螺台屏"锦绣万年春",高6公分,宽72公分,表现了在绿树苍翠之中,一只孔雀亭亭玉立,四周的紫藤花盛开,一派春意盎然的画面.宝蓝色的螺钿在黑色如镜的漆底上,闪烁跳耀,螺钿与漆相得益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福建厦门漆线装饰

厦门漆线装饰是我国髹饰工艺中独特的技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主要应用于民间佛像彩塑的服饰,灰甲,器具上,由于操作简易,效果良好,很快就流传开了.解放前,厦门已经有了专门经营漆线装饰神佛像的商铺,产品还销往南洋一带.1959年著名艺人蔡文沛的大型漆线装饰雕塑"郑成功收复台湾""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曾在福建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受到好评.1972年他们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工艺美术的长处,创造了漆线装饰的瓶,盘,仿古器皿,台屏等100多个新品种,同时研制出了各种彩色的漆线,使产品更加绚丽多彩,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现在漆线装饰雕像已成为厦门的主要传统工艺品.

    江西宜春漆器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部,自古以来以盛产夏布、花爆、漆器而闻名。宜春脱胎漆器造型美观,轻巧玲珑,色泽明丽,光亮如镜,不怕水浸;耐温、耐酸、耐碱、耐腐蚀; 使用时间愈久,光泽愈发光亮。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赛会”荣获一等奖。
宜春脱胎漆器的生产纯属手工操作,先制成模型,再以棉布、绸布、夏布裱在模型上,涂上调配好的液漆,待阴干后脱下内胎,然后填灰、上漆,再进行打磨、推光、装饰,前后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现在,宜春市漆器厂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漆器、瓷器、铜器、银器、玉器、景泰蓝等制作工艺熔于一炉,并采用金银镶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画、“赤宝沙”、“绿宝沙”等多种加工技法,生产出的脱胎漆器各呈异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江西波阳脱胎漆器

    漆器波阳漆器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内壁光滑见长,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20世纪60-80年代,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产量跃居全国第二。1915年,艺人张席珍制作的刻漆填金黑退光帽筒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多次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和制作设计奖;多次参与人民大会堂髹漆工程,制作了多幅漆器字画,条屏,器具等,参加了南昌滕王阁,西山万寿宫等名胜的修缮和装饰,漆画《江南四月》《踏清》《姜夔》《渔鹰》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波阳脱胎漆。
    波阳布胎漆器脱胎法较为先进:以松香雕作阳模,或将松香融化灌入阴模成阳模,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后击碎松香,一次脱胎成型,布胎没有接缝,平整光滑。

    陕西凤翔罩金漆器

     罩金漆器,是凤翔传统漆器工艺品,也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工艺品之一。罩金漆器璨烂辉煌,色调明快,防潮防腐,耐酸抗碱,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且以放置愈久,光泽愈亮而著称。其工艺以平面、刀刻、镶嵌等为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装饰环境、馈赠亲友之佳品。
关中西部的凤翔县,是秦的发祥地,从近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相当精美的漆器工艺。明末以后,凤翔漆器名声大著,尤以罩金漆器独具一格,深受欢迎。凤翔罩金漆器制作工艺精细独特,先在成型物上处理底灰底漆,再以银箔按纹样轮廓摊贴,然后以毛笔描画渲染,最后统施透明漆罩之,这时银底转呈金色。罩金漆器正是由此得名。由于当地水土气候天然条件适宜,罩金漆器初制出时,色泽浑厚凝重,随着时间推移,放置三、五年后,金底由暗转亮,红漆底由暗变艳,整体效果愈加富丽动人,以后则经久不变。如果移地制作,就很难有如此奇妙的效果。何以至此,尚无人研究出其中的奥秘,但对此闻者莫不惊叹。
凤翔罩金漆器花色繁多,取材丰富多彩,有千姿百态的名花异草,瑞鸟仙鹤,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天女散花”、“仙女奏乐”、“红楼梦”、“洛神”、“游春图”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统。罩金漆器由于是按纹样摊贴银箔,再以毛笔描画,所以能高度发挥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书法艺术之长。画出的图案,明朗大方,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有立体感,使整体效果显得更加幽雅古朴,富丽堂皇,光彩照人。
凤翔罩金漆器有屏风、桌、柜等十八个品种,用于装饰客厅、书房等,不仅经济实用,而且显得十分豪华幽雅,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销路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凤翔木器工艺美术厂又进行了雕填、刻灰等工艺,增添了花色品种、罩金漆器这朵古老的工艺美术之花,正以新的风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上海镶嵌漆器    
    清末民初,上海漆器雕刻已有一定规模,民国15~25年(1926~1936年)是上海漆器雕刻生产兴盛时期。
    上海镶嵌漆器,分骨石镶嵌、玉石镶嵌和手磨螺甸三种。艺人们利用象牙、牙板骨、青田石、寿山石、蒙古石、云母、蚌壳或翡翠、白玉、珊瑚、绿檀、金星石等不同色彩的天然材料,根据画稿上人物、花鸟的神情形态,加工细刻,然后拼装,镶嵌在各种漆器上,再辅之描金技法,刻成图案背景,加以衬托,使画面色彩鲜艳,并富有立体感,如骨石镶嵌《祝您长寿》挂屏,作品画面构思富有情趣,整幅画面巧妙地选用20多种彩色,突出了“老寿星”的特有形态,脸的表情,手的动作,形象逼真,寿星和小孩的衣纹,用彩色螺甸描金修饰,画面古朴端庄.刻漆是以刀代笔,在磨光后的漆器上,根据设计的画稿,用刀刻去漆皮,填上各种绚丽古雅的色彩,表现出各种美丽的画面。
    上海刻漆具有刀法流畅,线条优美的特点。它以精刻楼阁亭台和古装人物见长,并以准确地复制中国古典名画和创作设计古典文学故事情节而享有盛誉。如屏门《清明上河图》就是刻漆作品的优秀代表,它复制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中最精彩的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原作品画风工细、朴实,人物、山水、建筑神形逼真的特点。上海的刻漆,还有一种叫断纹工艺术,它是继承传统刻漆手法,在漆坯上用针划出断纹,更显更显得质朴大方,古趣盎然。

    河南郑州桐木漆器     

    郑州的桐木漆器由来已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桐木作底胎,以中国大漆作涂料,沿用传统的民间技艺,制作出的各种工艺性很强的装饰品。其特点是:不变形、不崩裂、耐酸碱、耐腐蚀、耐热性能高。

 

 

 

 

 

 

 

 

 

 

 

 

 

 

 

左图:明代剔红提盒

    对于国漆,本人依然了解甚少,只是通过学习略知一二。今次想对与国漆有关的文化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说白了,依然是通过向网友、博友学习,让自己对国漆的知识更深入一些。
    说到文化,实在是一个大范畴,包括有形、无形,物或文字均可纳入其中。因为物的部分,系列前文中略有叙述,因此本文只就有史以来有关国漆的文字记载或理论著述略加收纳整理。
    显然易见,文字史料记载是漆工艺源头的最有力的例证之一。举例如下:

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在其《十过篇》第一页正面提到了漆器:“虞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说明了舜禹时代的漆器色彩特点;
    《周礼》中的《考工记》有“髹工”、“上工”之分;《山海经》中有“刚山多漆木”,涉及漆树的生长地点之一;
    《尚书?禹贡》有“漆沮既从”;《诗经》有“民之出水,自土自漆”,大概这“漆水”皆因河岸多有漆树而得名罢;
    作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史记》的《本纪二?夏》载,禹初定洪水划天下为“九州”后,考察各地所产,规定各州所贡之物以调剂天下之物互通有无,其中就有“济河惟允州……”“其贡漆、丝,其篚织文”、“荆河惟豫州……贡漆、丝”,可见“漆”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能批量生产的重要物质;
    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庄子列传》中载“庄子者……尝为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说明当时已有管理漆园生产的官吏,也说明了庄子不仅负责管理漆园的生产,而且“其学无所不窥”,可见他对漆工艺有一定的研究,在第六十七卷中,还提到了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六”中有“漆雕开”其人;
    《韩非子?显学》中亦提到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就有“漆雕氏之儒”。
    把上述司马迁及韩非子的记载连贯起来看,漆雕开在师从孔子之前,是来自漆雕业的家族,且是一个“异能之士”,这异能恐怕就是有较高的漆艺技术了,“儒分为八”其中又有“漆雕氏之儒”,这应该不是八个姓氏之儒而是八个不同文化学派之儒了,“漆雕氏之儒”也应是代表了造型艺术和漆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儒学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了;
    《韩非子?外储说上》中更有一段精彩的记载:客有为周君画者,三年乃成,君观之,与素者同状。周君大怒。画笑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而以日始之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漆画艺术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从实物看,战国时期以《楚漆》为代表的漆画,描绘狩猎、耕耘、舞蹈人物等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人们喜、怒、哀、乐情感的漆绘艺术,在意象思维和幻象思维上的创作成就,更是达到空前的高度。长沙西汉马王堆墓棺椁漆画、漆器,漆绘仙人异兽,云气流动,画风豪迈,线条流畅,雄奇瑰丽。在大漆中调入桐油等添加剂作画并接纳了其它金石材料,开拓了漆画艺术的自由性、绘画性和包容性。
    两晋时的文化大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犀皮漆艺的文字描述是准确的:“犀兕有皮,而色姿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气象,镂心于鸟迹之中,结辞于鱼网之上,其为彪炳,褥彩名矣”。
    北魏《司马金龙墓》之漆屏风。漆料被用于绘画和书法的形式对人物生活、社会环境、人文道德等作了生动地描绘。
    由于漆器的独特语言表现力及文化承载力,故从春秋时代起,漆器的色彩便成了礼制规定范畴,《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红色),诸侯黝垩(黑白色),大夫苍(青色)等记载.此后,漆艺品一直成为中国传统儒、道、释哲学思想以及东方文明的主要载体。

    西汉以后,更直接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代,通过武攻文治及商贾往来,将自己的影响力和先进的文明形式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疆域,东至辽东及朝鲜半岛并南往日本、琉球列岛,西至西域诸国。公正的说,中国漆艺的输出是西汉文化向外传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日本、韩国及越南的有关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本民族的漆器艺术在西汉时期就受到中国很深的影响。

    ***  ***  ***  ***  *** 

    西汉以后以至明清,中国漆艺在世界依然大放光彩,兹举两例:
    16世纪中叶欧洲传教士利马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华,在他的游记《利马窦中国札记》中提到两样使欧洲人感到新奇的东西,一样是茶叶,另一样就是漆。
    1932年至1935年制造的法国著名“诺曼底”(Normandy)号轮船中,有一间被称为“漆厅(Salledelague)”的客厅,四壁和家具皆是采用漆艺制作而成,制作者为中国漆工,被常书鸿称之为“中国漆器在目前科学与艺术决赛中的胜利”。
    ***  ***  ***  ***  ***
    理论著述方面,有关漆艺的主要是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大成的《髹饰录》。此收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
    《髹饰录》之后,与漆艺有关的经典著述甚少,现罗列如后,如王世襄的《髹饰录解说》、何豪亮的《漆艺修饰学》、朱启钤的《漆书》、沈福文的《漆工资料》《漆器工艺技法撷要》、李一之的《中国雕漆简史》、张燕的《扬州漆器史》《髹饰录图说》等等。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喜德县乃彝族漆器之发源地。凉山民族工艺公司是一九八二年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聘请民间艺人创办的民族工艺企业,开创了彝族漆器工业化生产之先河。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其生产的彝族漆器已享誉海内外,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彝族漆器,是在有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品,在保留原始古朴风格的同时,漆艺髹饰工艺上大胆借鉴和采纳了现代科技成果,使之日趋成熟。其产品包括传统的餐具、酒具及新开发的茶具、旅游纪念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系列产品。“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是其主要特征。

一、选料考究:漆器采用酸技术、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种矿物颜料作髹饰,纯天然,无毒(不含铅)、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不脱漆、经久耐用。根据我国医学典籍记载,酸枝木、樟木及天然土漆均有防毒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日本科学家早已证实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二、工艺复杂:漆器系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须经近四十道工序方能完成,加之土漆漆膜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是才能慢慢干燥,工期长、劳动量大。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室禁城和达官贵人方能享用,价值极高。

三、天然环保:漆器全部采用天然原料制成,无公害、不污染环境。土漆经特殊配料晒制,干燥之后对任何人均不会产生过敏反映或其它毒副作用,符合人们讲究生活品位,追求自然、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

四、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价值:漆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工艺精美,构图奇特,高贵典雅,手感温润,色泽柔和,光可鉴人,既可把玩欣赏,又具有贴近生活的使用功能。作为礼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均不可多得。










中国漆艺的博大精深,站在门外不觉得,若想真的了解,初窥其内,便觉眼花缭乱。前面初略的作了个概要,现在想分门别类了解一下各个漆种,算在更进一步的。

    首先让我感兴趣的是犀皮漆器,因为第一次让我“惊艳”的是行者老器——罗献兵大师的犀皮漆器。从此,将过往看到的中国古老漆器一一回顾,真有点入迷了。所以,分门别类时,首先要谈的是犀皮漆。因为初一接触,便觉亲切,心想:这样的纹理,独一无二,只能是神工造化,无可仿制,深切中国水墨精髓,既便是同一个人,也只能是形似,难以印制,以至于让人不能不迷入其中。


                      清早期犀皮漆大笔筒
    什么是犀皮呢?为何有犀皮漆一说?是不是真的与犀牛有关?

    犀皮漆器是中国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犀皮也有称西皮,犀毗,虎刺,虎皮漆,破螺漆,菠萝漆或桦木漆的。它的制作是:用稠漆在漆器表面堆起高低不平的地子,刷若干层不同的色漆,最后磨平。这样,地子高出的地方经过磨研,便露出漆层的断面,出现类似圆花、片云、松鳞等自然物象的花纹,似有型,似无形,方寸之间或行云,或流水,既富于变化,漫无定律又丝丝脉脉有迹可寻。


                                 清早期犀皮漆圆盖盒

   “犀皮”的犀,一指犀牛,是一种体重可过6吨的食草动物,庞大、雄健、善良,但从不伤害生灵。是故,《唐?樊绰蛮书》卷七记载,每当犀牛遭人捕杀时,“天雨震雷暴作”,飞砂走石,鬼哭狼嚎。缘于“寓物言情,托物寄志”的习惯,以及对自由、美好、和谐的生命世界的尊重、期许,人们将充满自由纹理的漆器命名为“犀皮”。当然,也说另一说,唐开成进士赵麟在《因话录》中道:“髹器谓之西皮者,世人误以为犀角之犀,非也,乃西方马鞍,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马鞍摩擦有凹处,粲谰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这是第一层。

   其次是被命名为“犀皮”的漆器纹饰的艺术形式,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天地人之间和生命之间有和无、有为和无为相通、相辅、相成的特点,故有此说。平常用及的“心有灵犀”就是一个见证,以此说明相亲相爱的人心灵相通。此其二也。

  《文心雕龙》第三十篇说“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褥采名矣”。这是对犀皮漆艺的材料、纹饰、图象、效果最详细,也是最早的论述。

   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犀皮器物是三国时吴地朱然墓里的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杯身长约9.6厘米,宽5.6厘米,高2.4厘米。两件均为皮质胎地,杯口呈椭圆形,平底。两耳边及口沿处镶嵌有铜扣,铜扣经过鎏金处理。器身犀皮漆的花纹由黑、红、黄三色漆组成,构思典雅,精美异常。

   朱然(182—249年),字义封,江苏丹阳人,孙吴政权的支柱,曾与潘璋活捉过关羽,名震敌国。因抗蜀拒魏有功而累官右军师左大司马。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世襄断定这对犀皮漆耳杯是四川制作的,因为与耳杯同墓同时出土的其它漆器有“蜀郡作牢”、“蜀郡造作牢”等铭记,四川在战国时漆器制造业已十分发达。

   犀皮漆的发展轨迹大致是:起于三国,风行于唐,至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犀皮"工艺渐趋完美。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技艺日益式微,至“文革”十年几近灭迹,改革开放后,在传统艺人的精品钻研下逐渐恢复,并在纹饰、色彩上取得了长足的时步。如犀皮漆艺大师罗献兵将白色首创融入犀皮纹理,被业内泰斗何豪亮教授誉为“万年第一漆白”。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手工物件因为制作周期长、数量少,出来后基本上都成了热门的艺术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