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12st16与13st18:揭秘日本的“文化大革命”(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7:14

 

揭秘日本的“文化大革命”

 

  在日本,如果你去探问一些60岁左右的日本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的偶像曾经是毛泽东。

 

    如果某人通过时间机器,一下子从60年代的日本来到今天的日本,他一定会大为惊诧,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日本。

   60年代的日本是红色的日本,中国掀起的一轮轮红色高潮,亚非拉如潮汹涌的独立运动,美国在越南无可理喻的军事行动,使当时的日本青年纷纷选择向左转

 

日本意识流大师——大江健三郎的许多小说中,都有对当时日本左翼运动的正面及侧面描述。他们一聚就是上万人,手挽着手肩挨着肩,神情激动地高呼反美口号,行走在东京、京都、大阪和冲绳的大街小巷

 

当时的电视台、电台、报纸经常会有关于中国文革运动的报道,与在中国一样,这些报道一再激起那些20岁左右,冲动而热情,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日本青年的革命激情。日本共产党则借机通过印刷大量《毛选》、《最高指示》以及其它文革文献,催化这种热情,使这些处于亢奋中的青年也梦想在日本复制中国的那场运动。当然,由此也与日本当局产生了一次又一次冲突。青年们的不满在冲突中逐渐上升,为今后更激烈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赤军就是诞生于那个时代......

 

在60年代的学生运动逐渐转入低潮后,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赤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准确地说,日本赤军共分为“赤军派”,“联合赤军”和“日本赤军”三派,相继在1969年到1971年之间成立。联合赤军在1972年2月29日一次悲惨的包围战中,被日本警方歼灭,幸存者加入了日本赤军。而赤军则于更早的一次警察突击中被歼灭

 

    日本的亲中情节

 

  赤军是当时日本社会的缩影,对那时的许多日本青年来说,美国象征着帝国主义,象征着罪恶;而中国象征着革命,毛主席是全世界革命青年的共同导师。在游行中,他们常常将毛的画像高高举起,并把毛的语录用鲜血写在横幅上,而他们则在横幅和画像下,表情庄严的前进着。这样的画面不时出现在当时的电视、报纸和期刊上,成为当时日本的时代写照。但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和毛泽东对尼克松的亲自接见,却令这些日本左翼青年们陷入了集体幻灭

 

  当联合赤军被日本警察包围于“浅间山庄”的时候,日本警方让一位赤军成员的母亲在现场喊话:“时代变了,美国总统同毛主席握手了,毛主席交给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孩子,回家吧!”结果孩子没有回家,他在绝望中向母亲开了炮

 

   直至1979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日本左翼的外部精神源泉彻底断绝,无数左翼青年在绝望中自杀,左翼运动由此无限期的走入了低谷

 

    但日本的亲中情节并未因此终结。

 

    80年代初,日本出了一本著名的幻想小说,描述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为谋求霸权,相继入侵中国和日本。日本作家在书中写道,为了抵抗苏联帝国主义的入侵,无数日本青年怀着对于中华文明的热爱,和对苏联的反感,远赴中国投身到抗苏援华的事业中。不幸的是,苏联乘日本全力援助中国,突然袭击了日本本土,并几乎占领了日本全境。在该书的第三章,在大陆上战胜了苏联的中日联军,反攻日本本土,光复了日本

 

   该书在日本畅销一时,也可侧面见证当时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切感。这些亲切感或许来自以下方面:周恩来取消了对日索赔、苏联成为共同的敌人、中日两国相近的文化、中国开放后展现出的令人好奇的新形象以及中国并不热烈的反日宣传

 

最后一条或许令人意外。文革时代过去的电影基本都成了毒草,能公开放的只有八部样板戏,在笔者印象中,这八部戏没有一部是针对“日本侵略者”的,这自然而然导致反日宣传的弱化。76年到80年代初,限于财力限制和某些历史因素,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像今天这么多,两国人都对对方充满好奇,《阿信》、《血疑》等仅有的日本在华影视作品,也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日本,因长期受严格的革命教育,当时中国人在日本也不像今天这么不规矩。于是,中日就处于了热恋期

 

 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当苏联变成俄罗斯后,共同的敌人消失,中日固有的地缘领土矛盾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人也逐渐开始在日本不检点起来(也是因为去的人实在太多,鱼龙混杂),日本对中国的印象渐而恶化。而日本方面,防共促使他们更多地介入了台湾事务,经济衰退导致了一定的排外情绪,极右翼逐渐开始活跃,为平息人们的不满,首相们开始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两国终于彻底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