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标准服务流程:初中图像处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ps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0:45
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小学阶段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进入初中后,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技术操作学习,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例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笔者在基于的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中发现,原本枯燥的内容通过思维能力这条主线串联之后,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自主学习能力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自发”的行为。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必须主动地观察、分析、对比、验证和发现,最终依靠自己完成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单方面的强制灌输只会适得其反,学生只是呆板地记下如何操作,而思维能力并没有提升,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无法灵活运用。例如,我在讲到选框工具时,给出了下面这个练习: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弯弯的月亮(图1)。
  学生首先观察图形,发现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果用现有的“圆形选框”只能画出一个正圆或椭圆形状的月亮,那么能不能在“圆形月亮”基础上修改形成“弯弯的月亮”呢?有学生就通过分析发现可以将“圆形月亮”擦掉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弯弯的月亮”。教师可以设问:如何“擦”呢?进而提示学生在工具栏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用“选区的减法工具”,由此拓展到使用“加法”、“重叠”等其他选区工具。
  ● 突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存在某些思维定势,习惯于用既有的角度观察问题,用既有的方法求解问题,在发生问题时却找不到问题的缘由。这需要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每个环节做到耐心细致,不能盲目草率地做出观察结论或方法的选择。教师在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存在思维定势的问题或练习,让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发现思维在什么地方走入误区,并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图层简单操作的时候,我没有仅仅局限在复制图层、设置图层的不透明度等技术操作,而是在操作的基础上加入思维的元素(使用素材:图2和图3)。
  这个练习是让学生用一只飞鹰复制出多个飞鹰,并修改每个图层上的飞鹰位置(排成一条斜线)及设置图层不透明度,形成“飞鹰快速出击”的效果。首先,学生要对效果图认真观察,发现图形的特点:飞鹰是从右往左逐渐透明,最右边的飞鹰是完全显示在图片上,而其他飞鹰则被自己的右边那只遮住,只露出一小部分身子。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摆放?很多学生在由原飞鹰A复制出一个飞鹰B之后,发现飞鹰B在飞鹰A的上面,便想方设法将飞鹰B移到飞鹰A的下面,其实这里学生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原飞鹰A就是最右边完全显示出来的飞鹰,复制出来的都必须放在它的下面。解决这一思维定势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从技术的层面,“将错就错”。按照这种思维定势走,用技术的手段(移动图层的方法)解决思维定势带来的问题,将复制出来的飞鹰都放在原飞鹰A的下面,从右往左形成一条斜线。
  第二种,从思维的层面,“突破定势”。将原飞鹰A作为图片中最左边那只飞鹰,把复制出来的飞鹰依次放在原飞鹰A的上面,从左往右形成一条斜线。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陷入思维定势并且不能从技术层面解决,少部分学生没有突破思维定势但用第一种方法的技术手段解决了问题,少部分学生能突破思维定势且采用第二种方法完成了任务。我们让上述不同类别的学生展示出自己的做法,从而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术操作。
  ● 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结合起来
  我们平常考虑问题时,可以从前往后,也可以从后往前,可以从此物到彼物,也可以从彼物到此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我们要将所有要素进行仔细的分析,放入大脑中进行重组和拼装,尝试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脉络,如此才能够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作好文章。例如,在讲解魔棒工具的使用时,学生对选择的对象区域有些问题。我们用了一个渗透正向与逆向思维的练习解决了这个问题。练习素材如图4和图5,将红色图案“鼠年大吉”选取出来,并粘贴到“出入平安”中。
  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从正向考虑,用魔棒工具直接选择红色区域,但是由于红色区域不是全部连通的,结果学生的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①一条路(正向)走不通+无技术。大部分学生只选择了部分红色区域,并且一些红色区域里还有白色,这部分学生中有些也发现了问题,但苦于技术缺乏无从解决;②一条路(正向)走通+技术。有些学生发现直接选择红色区域存在问题,便使用之前学习的“选区的加法”工具即shift+选区通过多次选取获得了全部红色区域;③一条路(逆向)走通+技术。极少数学生绕开了红色,从逆向来考虑:即选取“福”字的背景,因为背景是单一的白色,满足魔棒选取区域的特点。选取了背景之后,再通过“反选”操作,将全部红色区域即“福”字选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通过正向与逆向思维的比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魔棒、选区、反选等工具用法的理解,而且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地挖掘,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了自己思维的品质。在对比了正向与逆向思维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提示学生在菜单栏查找可用的工具(色彩范围)完成任务,从而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起来。
  ● 在情景中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图像处理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许多操作技能都很细微,而学生往往在掌握这些纷繁复杂的操作时感到很吃力,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有时也感到很困惑:前天讲的内容学生今天就不记得了,总是要给提示或操作步骤学生才会做。其实本质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知识点的内涵,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操作,从而无法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总结课,专门将前面学习的内容拿出来,对知识点构造两种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相似情景的分辨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下面对情景分两种情况进行举例。
  1.针对相似素材的相同操作。这时应将知识点分解到素材上,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素材的异同获得对操作技能的深层次理解。例如,“‘花’文字的形成”——这个练习中提供了两张相似的素材,如图6、图7所示。
  教师要求学生对两张素材的“花图层”进行图层样式设置,选择“斜面和浮雕”和“投影”。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结果并思考。许多学生在一开始并没有发现两张素材的不同,但是操作之后发现素材2的“花”字能出现浮雕效果而素材1没有,因为操作是一样的,有的学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素材的异同了,结果发现素材2的“花”字周围是灰白相间的像素点,而素材1的“花”字周围是白色的象素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像素点的含义,最终找到出现异同的本质原因:相同的是“花”字,不同的是“花”字的背景。
  2.针对相同素材的相似操作。这一情景主要是将相似的工具或操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细微差别,从而更深层地挖掘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联系。例如,为了区分“移动工具”和“选框工具”的异同,我们设置了如下情景:打开素材文件,选择“矩形选框工具”,拖动,形成选区(如图8)。然后,进行两种操作:实践一:选择移动工具,将“鼠标光标”停放在选区内部,拖动选区。实践二:选择选框工具,将“鼠标光标”停放在选区内部,拖动选区。观察:你拖动的内容是什么?思考:两次拖动,所拖动的内容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情景操作,发现:实践一:移动的是选区内部的像素(比喻为:相框里面的相片)。实践二:移动的是“选区”(比喻为:相框)。学生马上对两种工具进行了对比消化吸收,纠正了错误:原来以前移动不了选中的物体,是用错了工具。
    综上所述,通过在素材、工具、操作等方面的求同存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情景的对比中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
  ● 综合各种要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或求解方法。这里也举两个方面的例子。
  1.刘翔,你还能再度飞翔吗?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感模糊”的滤镜效果后的练习,原图及效果图分别如图9、图10。
  这个操作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首先,学生要观察两张图片的异同,此时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派上了用场。两张图片的相同之处是刘翔都是清晰的,不同之处是刘翔以外的景象在效果图中变得模糊了。许多学生一上来不观察,就直接点“动感模糊”,结果整张图片都模糊了。然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决方式,这里举两种:一是沿着“整张图片模糊”的思路,能否将清楚的刘翔先选出来然后放在模糊的背景上?二是沿着“刘翔清晰”的思路,能否将刘翔周围的图片变模糊呢?显然这里是正逆向思维的体现。学生如果能从一开始的观察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路走来,那么创造性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是如果只是教条地告诉学生如何做,便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勾勒你的四季景象。在学生学习了图像调整的相关工具,如色彩平衡、色阶、曲线等之后,我设计了“勾勒你的四季景象”这一练习,给出了一幅自然生态图(如图11),也展示(未共享)了勾勒的四季图(见图12),要求学生综合使用上述图像调整工具对素材进行改造,把自己心目中的四季勾勒出来。四季是怎样的呢?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到的四季可能都有所不同,这里不是求解问题,而是将学生的感知和想象力创造性地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拿到练习就问四季是什么样的,要求共享老师的效果图来参考,这说明有的学生一方面没有很好地感知这个世界,另一方面缺乏想象力,或者说他们没有养成感知世界和想象的习惯,但这两者是创造力的基础。设计这个练习也正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关注,试图建立认识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本文对图像处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根本的目的是把图像处理这一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真正教好,改变教师呆板教和学生照葫芦画瓢般学的状况,使学生从思维的层面建构知识和技能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如此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用自己的头脑大胆地发现和创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