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服搭配图片男: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优质办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29:38
教书育人功夫在诗外  办学成效积淀在课堂立体构建学校教育改革“框架”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略”(附照片)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优质办学的思考与实践    客观地说,福山经历了一般普通小学、外语特色小学、优质品牌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所小学要实现办学的梯度发展,实现从品质提升到品牌确立的质性发展,从学科特色到学校特色的良好发展,必须下功夫。
    福山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确与深入: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同时,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这是因为无论从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时空长度,还是从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体验学习的空间宽度来说,课堂是最能反映教育的充分程度和教育的品质程度的,是学校教育的标志性“窗口”。
    福山人对课堂具有敬畏感和神圣感,更有激活课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明白,为课堂而抓课堂的简单做法并不能整体提升质量,所谓抓课堂,就是要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基本因素”和“重要因素”想清楚、弄明白,从而在“核心因素”上做强,在“基本因素”上做实,在“重要因素”上做透,说到底“功夫在诗外”。
    如果说,师资队伍是“核心因素”,教研组建设是“基本因素”,校本课程是“重要因素”的话,那么,福山近年来的办学就是抓住这些因素,通过学校文化重构的方式,立体构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框架”,实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方略”,走出了一条科学、高效和和谐的良性发展的办学道路。
    福山以课堂为轴心,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课程建设,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他们的研究、实践基于三种思考:一是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趋势和学生需求来审视现有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二是研究、整合吸收传统经验和最新的教学理论成果;三是合理采用新的教学设备、技术。
    功到自然成。福山办学高位发展的历程和过程,做法与成效,对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会带来教益的。
   
题记
    优质教育,是教育资源的充足与人力资源的优秀的“集合体”。呈现优质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科学驾驭和深刻演绎的过程。
    一所优质学校,更多地表现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更多地展现出办学思考的整体性、育人素质的全面性和教育实践的独特性。
    素质教育到不到“位”,要看学校办学到不到“点”;有效课堂成不成,要看教师队伍行不行。
   
心语 
   
登高方能望远
    李青
    福山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教育界的品牌,而在我们福山老师心里却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座山峰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高度。福山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融入福山、达到福山的水准就像是一个登山的过程。
    2006—2009年就是我攀登福山最辛苦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三年。在这三年中,我的个人专业发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也更趋成熟深入。
    凡是有登山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登山之前都要完善装备,我的装备就是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8年前我来到福山。刚开始接触“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名词,我觉得挺不理解:教师专业发展不就是学校在专业方面培养教师吗?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经过石校长的大力宣传和专家们的悉心指点,我逐渐明白了:原来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学校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更是要激发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渴求和能动性,是将“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我觉得我应该对自己负责,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三年发展。我先制定每一年的大目标:第一年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二年达到区级骨干教师的标准。第三年争取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有了大目标,我又制定了每一年的阶段目标,并细化到每一个月要做到的每一件事。规划的制定让我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实施方法,也让随遇而安的我充满了攀登福山的信心和动力。
    攀登福山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持续不断的学习+反思,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好方法。学习是一种积淀。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每教完一节课后,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思考更恰当的教学方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攀登高山是一门忍受磨难的艺术。”在攀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往往是不能坚持,想要放弃。虽然制定了规划,完善了装备,但当攀登途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惰性,不能持之以恒。在我的规划中,我要求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写整合”的教学策略,每个月要在班级尝试相关的教学方法,并写下相关的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博客中发表。每学期还要在教研组上研究课,听取同伴的意见。事实上,真正做好很难。教学中的方法要自己潜心琢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要深入反思,每次的展示课更是反复推敲。艰难不言而喻,更困难的是我是一个班主任,是一个调皮孩子的母亲,教育中琐碎的事花去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在攀登途中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放弃。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深知教师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指导我们如何克服专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争取更大的飞跃。他们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需求,及时有效地为老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又重燃攀登的勇气,持之以恒地向上再向上。
    三年的攀登给我带来了收获:我带领学生多次在区、市、全国范围内进行教学展示,我的多篇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我成为了一名区级语文骨干教师,我获得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的资格认定。
    怀着单纯的心境,坚定的信念,以奋发向上的执着,团结互助的温情,用汗水和激情奏出的生命律动,我将更上福山,乐此不疲。
   
在教师“核心因素”上注入专业发展的“动力”
    在福山,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标准化、激发教师潜力为指向的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师不断发展。
   
专业发展“项目化”
    福山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教学紧密相联的。“标准化”、“项目化”成为一个基本特征。
    细化学科教学目标,加强标准化建设  教师在课堂上的水平,更多地表现为对教学目标的科学把握。为此,学校各学科组建攻关小组,研究制定各学科教学目标。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现已研发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自然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包括年级、学期目标,还有单元目标。各个学科将小学生五年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点做了系统地梳理。有了这样一份标准文件,上课、听课、评课、测试就有了凭据,而且对教师提升系统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研制教学实施细则,开辟群众化  路线只有加强教学五个环节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为此,学校研制了《教学五环节实施细则》。如今,这份制度已经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非常好。
    指导组长开展工作,提升专业化水平  学科项目组长作为学科组的领军人物,在规划学科发展的同时,承担着培养组内教师、发展每一个人的职责。学校明确提出了组长的三大核心任务: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而教师发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下放管理权。采用项目管理,把学科建设、队伍培养、教研活动、项目研究等工作打包成项目,组长为第一责任人,拥有计划、用人、评价等权力。组长工作以帮助教师发展为核心,做校本教研、带研究项目、搞学科活动、评工作业绩,建队伍抓业务,管人管事管专业管思想。每个星期要上传教研计划,每个月要填报绩效考核,每个学期要申请研究项目。
    学校每月举行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全部到会,听取各学科项目组长汇报,加以检查和落实。
    建立项目管理模式,推行自主化发展  每个学期开学之前,学校都要举行组长培训,使大家明确学校发展的阶段目标,结合学校要求设计项目。学校设有专门的项目评审小组,在每学期初召开项目立项评审会议,对各组提出的项目进行审核。会议之后,各项目组长会根据在会议上获得的信息,精心修改项目计划书。
    项目一旦立项,学校会正式发布项目评审结果。随后,各项目组给每个成员制定、发放项目工作任务单。在任务单上,每个组员需承担的任务、完成时间、任务的难度系数都一一注明,组员与组长在当面确认后,任务单正式生效。
    由于具体的项目方案是教师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提出的,而且项目组长和组员在具体工作中都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当教师感受到工作就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时,工作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各种智慧的火花也不断迸发出来。
   
专业培训“人本化”
    教师培训在福山既是一种“福利”,也是一种“幸福”。
    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完善  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和培训机构,每学期按计划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各种培训之前,有关部门会发出征询表,将培训的主题、要求、过程等信息详细列出,并且请受训者提出自己对培训的需求。收到表格后,有关部门据此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灵活  从时间上分,既有贯穿整个学期的研修型培训,也有时间较短的即时型培训。既有定期的培训,也有不定期的培训。从操作形式上分,则有专家引领的报告型培训、自主学习型培训、实践操作型培训、互动交流型培训、分层辅导型培训等。从培训内容上分,既有教师专业素养类培训,又有社会形势、其他领域的通识类培训。以此拓展教师的视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分层推动骨干教师梯队发展  经过多年的培训、流动和优化,全体教师都能胜任较高的教育教学要求,并且出现了一支高端的学科带头人团队。于是,学校将目光落到了那些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还有上升空间的“准骨干教师”身上。第一步,学校在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综合组内各举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结合教师自愿和同伴互荐,确定了第二梯队教师名单,共71人,通过这样的程序,使教师明白专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只有自己有了发展的愿望,那么客观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第二步,每一位梯队成员,都从自己的业务能力现状与不足、提高的方向与措施、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第三步,四个组分别召开第二梯队建设动员大会,辨析“高原现象”和“瓶颈效应”,厘清个人发展和团队建设的关系。校长的殷殷期望,课程教学部的专业指导和量化要求,项目组的客观剖析和对策思考,与会老师的发言和点评,令每位与会教师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行动的指南和情感的互励。第四步,分别举行第二梯队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至今,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组的第二梯队教师都已经开展过教学展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自然等学科。每次展示,学校都邀请来自市、区两级的教研员、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兄弟学校的同行专家、区骨干教师来听课、评课。针对专家评点,第二梯队的教师们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是激发教师内驱力的重要手段。学校的做法是:一、开展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个人专业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制定规划模板,教师个人撰写。三、教研组长、行政分管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四、教师修改个人规划。五、再次提出修改意见。六、教师再次修改。最后成文。
    画外音: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优质教育其实是由优质教师支撑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所花的精力、智力、毅力,最终以外显或内隐的方式,以学生成长的状态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师资提升一步,教育增长一寸。这是一种动力式的教育资源。
   
在教研组建设“基本因素”上激发行动研究的“活力”
    福山将教研组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课堂”,将建设置于动态之中,以行动研究为工作核心的教研组建设推动了课堂教学改进的深化。
   
教研组建设的“刚性”和“弹性”
    福山教研组建设,既充满了“刚性”的强度,又具有“弹性”的柔和。
    “制度性教研”的保障  在福山,教研组制度建设先行。语文项目组长肖琼说:“我们最终真正明白了教研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制定的是一套有度有衡量的程序。”
    在福山,对教研组建设有“三度”的约定俗成。“有尺度”——就是教研建设以学生为本,基于课堂,抓住教学常规管理,指向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机制,使教研活动从简单的活动向研修进化。“有法度”——校长、职能部门、组长以及教师共同分析探讨问题,形成教研活动的方案暨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以及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使学校、学科、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学校建立了组长例会制度,10位组长定期召开会议,反馈各组情况,商议各项事宜,探讨解决策略。平时通过学校网络和手机短信随时保持密切联系。“有思度”——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主题学习,提出研读、反思、践行、写读书笔记等要求。除了学习教育教学通识类书籍,学校还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教师学习学科专业书籍,保证研究的含金量。在此基础上用专业的眼光思考教学,大胆改革,勇于领先,确定了精选课文和泛读课文,对教材做筛选,补充课外阅读书目,制订课内外教学目标。
    三个“度”,给教研活动确定了目标,提供了方法,保证了质量。这个制度形成的过程,也是团体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即时性教研”的灵活  除了固定的教研活动外,教师还有许多教研活动是在办公室里自发进行的,这种教研活动是教师间的一种互动,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以问题的激发而即时产生的。
    见缝插针的课间教研  每天早上,课间十分钟常常是开展小型教研活动的时间。比如有一次在讲授“省略号作用”时教师们发生了分歧,对教参的答案也产生了质疑,于是经过翻阅教辅书、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和热烈的讨论后,打电话请教了教研员,最后确认教参和教材都出现了差错。
    这样的质疑、探讨、解惑是办公室里经常听到或看到的,几套不同版本的大字典经常在教师手里传阅着,每一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经过组内老师的反复讨论、修改,加上每个人的智慧火花,最后成为共享文件。
    畅所欲言的沙龙教研  每周教研活动中,教师对教学中有共性的问题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难题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又遇到什么新的障碍等。大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不断反思的课后教研  一堂课结束之后,要进行“1+2+3”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检测,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三个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此来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如何。通过课后反思教研,教师会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思维导向,在以后的备课中就有的放矢了。
    蓄劲待发的假期教研  假期中,教研组成员经常会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说准备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编写教材等。
    即时性教研方式研讨交流目的性强,问题解决有实效性,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最直接、有效的通道。
    “学科带头人”的引领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必须起到专业引领作用。每逢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外语新教材整体实验或应对学科发展的新挑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都身先士卒。全面关注各层面教师的专业发展,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去验证、去反思、去总结、去感悟和提升。而骨干教师还需要思考“做得怎么样”、“还可以怎么做”等问题,不断发现新问题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持续的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创造进一步的条件。
    “组内自培”的攻关  基于各教研组人员众多,教师发展层次不同,学校倡导开展教研组内自培,将培训与教材教法研究合为一体。
    数学项目组长冯琳说:“从2008年至今,我们坚持进行教研组内部的教师本体知识培训。2009年,我们又开始着手进行‘各版本的教材知识点优化整合’,从研读教材入手,进行‘多版本教材比较和整合’,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利其器’和‘善其身’的作用。”
   
课堂教学改进的“结合”与“灵性”
    课堂教学的改进,在福山有着多方面结合的传统。
    将课堂教学改进与专题教学研究结合起来  在当下,一名教师凭着一己之力去发现、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其效率不会太高。一个人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改进,难免重点散乱,目标不清,效果不佳,遇到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每学期寻找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求教研组长对组员进行专业情况分析,对组员的自我分析做好梳理,从而找出哪些不足是共性的,哪些不足是急需解决的。同时,组长还必须从教材、学生情况来观察组员们的教学不足。经过系统分析之后,确定一学期的专题研究主题。如,语文教研组由百余名教师组成,几年中他们依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了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训练、习作教学、古诗教学等专题研究,使得这样庞大的一个教研组不仅实现了全面的教师课堂教学改进,并推出了示范课,还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论文,编写了校本教材。
    将课堂教学改进与专业学习培训结合起来  学校专业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题学习。学校每学期为教师推荐、购买两本专业书籍,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迄今,学校已相继为教师推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差异教学论》、《教学机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学勇气》、《学校是一段旅程》等十余种书籍。专题学习活动分为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两部分,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个人经验的提炼整合起来。二是组内培训。各教研组针对专题研究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改进中的需要,组织相应的组内自我培训。如数学教研组在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欠缺,于是就设计了相应的组内培训。每一次讲座都由一个小组承担,由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主讲,既讲理论知识,又分析相应的教学案例。
    将课堂教学改进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  学校要求教师在琢磨一堂课时,不能就课论课,而是应该从课程的角度来思考这堂课中牵涉的知识点、能力在各个学科中所处的地位。只有掌握了宏观的视野背景,才能将微观的教学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校每一个学科都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了带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目标。它们对每个学科的每个阶段、单元的教学、学习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成为教师寻找课堂教学不足,实施教学改进的参考标准之一。久而久之,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增强。教师上课、听课、评课、研究课、改进课不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能从高处着眼,小处入手,抓住教学的本质,实施有效改进。课程意识使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能更自信地依据自身的特点开展特色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现在,学校已有了一批具有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
    画外音:教研组的建设程度,决定了团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力度。当教研组形成团队研究的态势,使教师产生时时教研的意识,使课堂产生事事教研的循环,使办公室产生处处可研究的时空,这样就使教研组从行政划分的分组概念导向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教育结构。
   
在校本课程“重要因素”上增加校园文化的“魅力”
    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品质提升的载体,学校课程开发与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的运作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推动学校课程发展
    福山校本课程的开发,既与学生成长相联,又与办学特色相关。
    校本课程富有特色  福山建校二十多年来,以校为本,发展特色,持续开发符合学校实际、有福山特点的校本课程,以学校特色文化带动学生个性发展。语文《新教材小学作文读写结合有序训练》、数学《新课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美术《校本课程——儿童线描》、《儿童写生》、《儿童剪纸》、《儿童版画》、《苹果电脑绘画》、德育《“形象少年”伴我成长》等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福山校本课程的基础,而英语课程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校本化过程,更是凝聚了一代福山人的心血和汗水,其示范意义和辐射效应已影响或即将影响教育领域。
    学校的校名里有“外国语”三个字,小朋友们喜欢说Ienjoy English very much in Fushan Foreign Language Primary School。学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行小学英语情趣教育的实践研究,切中当时英语教学中相对枯燥的词汇、句型学习的弊端,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用儿歌、游戏、表演、竞赛、情境等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开展英语教学,深受孩子们喜欢,同步开发了《英语学步》、《新英语学步》、《小福讲故事》、《牛津英语福山版》等校本教材,为学校品牌建立打下了扎实基础。
    新教材引入教学新天地  几年前,在经过多方论证后,学校引入香港朗文英语系列教材,开始了第二次英语课程校本化的过程。
    新教材带来新思维  使用新教材意味着新体系、新思维、新方法的进入,项目组组织了《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篇教学中“点”的挖掘与成效分析》、《朗文教材资源的筛选和应用》、《基于朗文教材探索英语学习规律》、《基于文本的教学设计》等项目研究。
    新课程需要新培训  培训形式有教材编写者授课、课程研发部讲座、项目组专题研讨、教研组教学观察、教师撰写反思等。根据教师需要,学校联系朗文公司派人授课;课程研发部进行专题讲座;项目组专题研讨,问题来自于教学,通过教学改进解决;教研组每学期的互听课、公开课、教学主题研究、“责任杯”教学比赛大部分选用朗文教材;而每月两篇的教师个人反思,更成为福山英语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
    新教学孕育新学生  学生们也很快适应了这种变化。他们逐渐学会在英语项目活动中分配任务、明确角色、锻炼语言、提高能力;他们充满自信、善于聆听、勇于表达、语言流畅……新型的教学孕育出新型的学生。
    新成果推动新发展  福山由教材引入带动的新一轮英语校本课程改革实验,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加强学习和培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把握教学中的关键,为激情的英语课堂加入了更多理性与思考的成分。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及相关研究推动校园文化发展
    学校从2002年开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历时七年多建立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通过特设课程、学科渗透、主题活动三个途径组织实施,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也在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国际理解教育也丰富了福山校园文化的内涵,成为福山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特设课程是指专门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教学建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将国际理解教育设置为学校拓展课程。各个年级每周一节国际理解教育课,每学期一册教材,共10册,每册都有不同主题,课前设计导读,课后有思考和活动设计。学校调查表明,国际理解教育课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研究,将蕴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通过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也是该课程的另一途径,学校称之为“学科渗透”。这些核心教育理念包括理解与尊重、多元与开放、自主与合作、平等与民主等,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行动,发现并点拨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既保持原有的学科特点,又营造起以倾听和对话、探索和思考为基本方式的开放型课堂文化。
    每年一次,已连续举办十七届的福山外语节,以主题文化周为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学习、文化体验、文艺演出、国际交流等活动,通过读一读、听一听、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另外,小小外交家、出国游学等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大教育的时代风貌。
    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学生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深受全校师生以及家长的喜爱,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为培养具有开阔胸怀、世界眼光的接班人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会理解,善共存,爱交往,能学习;教师勤实践,肯钻研;学校丰内涵,促发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展抓住了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研究目标和内容又有丰富的延展性,在研究中不断考察国际理解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使其蕴含的普遍观念进一步渗透到日常教育行动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已成为福山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福山留下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2009年12月10日,国际理解教育课题阶段总结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学校花园校区隆重召开,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会上,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教授和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等众多领导、专家对学校下阶段“基于人文探究的国际理解教育”课题研究寄予了厚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踏实工作作风的福山人也将在研究中心主任石惠新校长的带领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朝着建设有特色、讲人文、能探究的国际化学校的目标进军。
    画外音:当校本课程为课堂带来知识的拓展和智慧学习的灵性时,素质教育的内涵会在这里深化,外延也得到拓展,也为学校文化的形成与成熟注入了催化剂。
   
感言 
   
福山,是这样一座“山”
    苏军
    一所学校的名称,有意或无意总透露着一种信息与气息;直接或间接产生着一种思绪与遐想。
    福山,校名起得好,办学也很棒。每学期,总传递出别样的信息,在不经意中散发着春的气息和秋的惬意。
    这是一座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办学实践的“品牌之山”。在福山,先进教育理念是用来“导航”的,而不是涂在嘴上的一层“蜂蜜”而已。因此,积小胜为大胜,办学的“山峰”高度不断得到刷新。
    这是一座善于把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由“职责”变为“享受”的“智慧之山”。在福山,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用来“优教”的,而不是躺在职称档案上的“标签”而已。因此,教书育人成为一种自觉的“登山”行为,不时领略那山高的景致。
    这是一座善于把社会需求由“被激发”转化为学校“主动出击”的“力量之山”。在福山,社会甚至家长的愿望是用来作“标尺”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呼唤”而已。因此,学校从百姓那儿获得了攀登的勇气。
    山,在自然界很有名分,是因为它的自然分化、历史积淀、形象峻俏,甚至是让人攀爬的山阶……假如,把教育比喻为一座山,也未尝不可。只是教育那座“山”,让人想象的天地可能不止自然中的一座山。
    教育,是攀登的事业,勇气、路线、步子,一切都得想好了。福山之所以有“福”,是因为办学的先进、师资的优秀,为学生踏出了走向“无限风光”的阶梯。我们需要的就是登山不止的素养、境界与行动。
   
感言 
   
办学要讲究多因素的融合
    石惠新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整体推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多头并进;培养学生素质,必须全面综合。在今天,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有责任感,更要有科学精神;我们实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有勇气,更要遵循规律。
    优质教育建立在教师的优质基础上。优教先优师,只有把教师培育成教学的行家里手,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得到保障,素质教育的推进才会获得动力。
    提升课堂建立在科研的成效基础上。好教必得法,只有教研组这个最直接最基层的研究组织有生机,才会使遵循规律从一般号召变成具体行动。
    学校文化建立在课程的特色基础上。学生喜欢好课,建设校本课程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教益,文化就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长河。
    显然,办学讲究多因素的融合,讲究师生关系的和谐,讲究校内校外的匹配。这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是一种实践中的理论探索。
    教育改革之路并非一路平坦,也还有不少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我们福山人愿意做这样一块铺路石,持续推进我们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为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