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请回答1997好看吗:关于说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5:31:46

 什么是“说课”

一、“说课”概述
    说课,是一种以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备好某课之后,向同行介绍自己对的教学设想、教学目的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通俗地讲就是教师要说清这一课应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好途径。
(一)说课的优点

    说课优点在于:①方便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也不受教学对象和参加人数的制约,只要两个人以上即可进行。②短时高效。单纯的说课一般在20--30分钟即可完成,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既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处理,又包括教法设计;既能说清怎么教,又能讲出为什么。
③运用广泛。领导检查教师备课、教师间研究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均可采用说课的方法。④理论性强。说课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上课是时间性的表演,说课是理论性的分析,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说不好课的。
(二)说课的功能
说课具有以下功能:
①检查功能。领导可以通过教师说课,检查其备课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修改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②评价功能。通过说课,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说课得答辩,通过答辩,能更真实、更准确的测试出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③培训功能。教师说课需要说清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法设计,还需讲出做法的依据,这就必然促使教师去钻研教材、钻研叫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身文化业务素质不断提高。④研究功能。说课与评“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说者在说前需要深入研究,评者要给予点拨、指导评价。说评结合,共同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师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促使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为培养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三)说课的类型

①检查性说课。即领导为检查角闪石的备课情况而让教师说课,此类说课比较灵活,可随时进行。②示范性说课。学校领导、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共同研究,经过充分准备后进行的说课,目的在于为教师树立样板,供其学习。③研究性说课。是为突破某一教学难点,解决教学中某一关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而进行的说课。此类说课往往和授课结合,课后再深入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形成书面材料。④评价性说课。通过说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评价,常用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二、“说课”和教案的关系

“说课”和“教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概念。但二者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目的上讲,“说课”和“教案”都是为了上好一堂课,都要求教师要掌握和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并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正确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内容上讲,“说课”和“教案”都离不开教材,但二者的侧重点截然不同:“教案”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安排和某种教学手段的实现,而“说课”则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的说明,“说课”要求教师能从理论上阐述对某一教学目标安排的理由。从对象上讲,
“说课”的听众主要为教育工作者,说课者的“说课”本身,带有一定的经验介绍和经验交流性质,对教师的理论要求比较高,而“教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则要求教师能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育目标不相关的理论知识。
因此,成功的说课,说课者必须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地说。
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为什么”就是说课者要讲清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课标》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三、说课的主要内容
①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②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③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④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说课”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说课者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说课者就是要说清该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说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并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有自己的重点、难点和要点,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要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者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很有讲究的,如何突出重点、掌握要点,如何化解难点、巩固知识,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如何演绎示范、归纳总结,如何提问设问、布置练习,都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问题,一节好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时结构,要使每一课时的各个教育环节均能恰到好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就尤为重要。作为说课者,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说课过程中,体现课时结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运用何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要点,化解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
5、说清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
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状态的调控,与教和学信息的传递、反馈,实质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又容易被“说课”者遗忘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是相互联系的,但有主动和被动、先后快慢之分,有时也许老师讲得快的地方恰恰正是学生一下子不能领悟到的地方;有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来适当调控,而教学状态的有机调控必须注意提问、设问、练习等信息传递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在“说课”中说课者要充分说明。

6、说清对本节教学过程的预先评估。说课虽不是课堂展现,说课者对说课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有一个预先评估,并将此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预先评估中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中可能“冒出”的个别代表性的错误、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目标测试的答疑等。

说课者说完课后,其他教师应围绕这课的教学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深堂教学效益,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使说课者与参与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说课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这就是说课的艺术。
四、说课的艺术

说课者必须深钻纲本,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努力使所说课的每个环节到位,做到“说深”、“说实”、“说准”、“说精”,把握好说课艺术。


1.说纲本要“深”。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就一节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纲中的位置,看看大纲对这节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大纲的说课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2.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和学法。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3.说习题要“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考试题型、难度相吻合。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足,差生吃好”。

4.说程序要“精”。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因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要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
五、怎样评价说课
好的说课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①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②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③体现教学能力。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④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⑤展示演讲才华。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说的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如何说课

一、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二、说课的内容及模式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模式通常可采用如下的提纲式: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媒体的运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新知识的学习
检测训练
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程序性
概括性
指导性
艺术性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谈说课

“说课”是深化教育改革,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说课”更是一种交流经验的好方法。下面就“说课”怎么说、说什么等个人看法,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说课”说什么
  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标准》对说课的基本要求
  新标准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说课时就应该作到一下几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
,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很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关键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每一课时的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这些知识的关键点,进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育质量。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契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把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
教学目标有对知识的理解、识记、掌握、运用,还包括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德育教育、情感教育、教学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等等)方法(分析与组合、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等等)的渗透。以上这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认真考虑。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划界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所教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方法,即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试验操作,归纳概括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过程。
  5、教学过程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说课内容的主要部分,是说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过程要说精。一是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一般包括复习、引课、新课讲解、知识应用、反馈联系。二是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如何合理的处理教材,训责哪些教学手段,如何安排师生互动过程,以及这样安排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都要一一说清。三是说出对每一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以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和预期效果。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储备能力,思维方式上强调独立、探索、钻研,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其中“问题解决”教学程序、“试验—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教学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四是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的理由和方法。五是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课堂联系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设计一定要准,既要体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作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板书要醒目有序,说课时要说出板书的合理性。
  6、教学效果的评估。说课不象上公开课,在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体现的情况下,说课者对说课内容应该有一个预计评估并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预计中应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代表性错误,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能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说课”是综合反映教师素质,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学业务能力的较好形式,通过“说课”活动,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加快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相同点: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一般来说,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说好课可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些反映了说课与上课的共性和联系。
不同点:
(1)要求不同:上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的问题。
(2)对象不同:上课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说课是课堂外教师同行间的教研活动。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的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3)评价标准不同: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
说课的内容
⑴说课程标准
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⑷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⑸说教程
教程即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教程要求做到:

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
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④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说课稿的撰写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2)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3)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5)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分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8、语气得体、简练准确。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说课的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9、说出特点、说出风格。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0、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说者、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说课研究
  在前几年,教师重视的是备课和上课。而这几年,教师除了会备课和上课外,还要会说课。由于当前说课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所以许多教师所谓的说课有点象八仙过海似的各显神通,而参与评价的教师也是凭自己的印象和理解,并不能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价。

  1999年,我校在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的关心下,开展了“怎样说课”的研究。通过专家的指导和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教师会说课大有益处。

  第一,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前,部分教师备课只是个形式,主要目的是应付检查。备课时一抄教案,二抄教参,自己动脑筋的成份较少,因此也闹出了不少教师离开教参就不会上课的笑话。而说课就促使教师从依赖教参到主动去研究教材,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同时,使教师改变了照样子画葫芦的教法。

  第二,说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过去,不少教师教书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得死板,讲究的是死记硬背。现在,说课促使教师为了讲清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去学习教学理论。因此,一般要求说课的课文,教师不但能知道“这样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教”。

  第三,说课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由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在一个学科组或教研组里,一个教师在说课,其他老师在获取经验的同时还可以找出说课人的不足,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大家讨论研究。所以,说课也是教师之间的切磋提高的过程。

  那么,说课人到底如何说课,评价人到底如何评价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说课标准,就无法比较正确地评价说课;如果评价体系太死板,那说课就会太模式化,不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我们认为,说课的总体评价应当有一定的模式,但教师在一些主要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目前采用的说课体系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和学的媒体,说教材要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所要求完成的任务、教材的编写意图、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说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附件及其作用,说教材不能偏离“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同时,在说教材时要防止教师一味地依附教学参考资料或用现成的教案,要充分体现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研究成果。实践表明:一个教师如果想说“准”教材,就必须深钻教材。不但要充分理解本课教材的实质,还要将教材前后联系起来。只有较全面地了解了教材以及课程标准,才能避免对学生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又能容易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修正。

  二、说目标
  说目标是说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要达到的认知、技能、情感、操作训练、创造思维等目标。

  确定教学目的,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就是说各学科的教学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各科不仅要有针对知识、能力的要求,还应有德育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除了对智育的要求外,往往还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等要求。数学、英语学学科,虽然与语文课不同,但一般也要有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所谓具体,提出的教学目标必须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空洞、漫无边际的。所谓恰当,是指教学目的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的都是不科学的。

  三、说教法
  说教法是说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说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众所周知,各门学科的教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语文常用的教育法:(1)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自学----解疑----深化----
小结);(2)以双基训练为主的(基本训练----解疑撙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3)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创设诱因,激发兴趣----再现情趣,引导自学----自行反刍,消化转化----解决疑难,练习巩固);(4)以学生为主的(预习
----读议----写练)。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发现法、尝试法、演示法、问答法等等。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写、译训练等形式,但教学的方法也变化多端。其它学科的教法也是千变万化的。

  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做到“五要”。一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四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说清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尤其是怎样设计新颖、有趣有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说“理”,也就是理论论据。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更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因此,说课者设计每一步教学步骤,都应包含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从而保证课堂的科学性,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四、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吕叔汀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从两位从事教育的老前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发展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自己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会
”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有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以后,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二要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听话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说课最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说课者说自己打算怎样教,二是说课者得说明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只有说课有理、有据,才算把课说好了,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靠的准备。
略谈说课
说课是提高和检测教师教学基本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近几年来,说课在教研活动中悄然升温,笔者认为,想要搞好说课必然做到以下两点:
一、正确理解“说课”
1、
是“说”不是“讲”。从外在形式上看,说课重在“说”而不是“讲”,不能变“说”为“讲”,以“讲”代“说”。
2、
是“教师”不是“学生”。说课所面对得对想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说课中切记把教师当成学生,详解细讲一定要注意把握深度。
3、
是“结合实际”不是“生搬硬套”。说课要注意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更要注意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以及当地各种情况的实际,选择理论,最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死”理论。
二、正确把握说课
1、
环节的完整性,说课作为一种教科研活动。它有自己大致的模式。单就一课内容将包括说教材(教材地位作用,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难点);说教法(教法选择及依据,教学手段应用及依据);说学法(指导学生学习)说教学程序设计(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检测,板书设计等)。
2、内容的新颖性。说课内容绝大多数来自教材,同样的内容,谁能“平字见奇,朴字见色”谁就能取胜。
3、
方法的得当性。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否见效,教学方法很重要,“教无定法”,但不能一味追求方法上的“标新立异”。注意效果,即得当性。
4、语言的简洁性。说课本身就具备演讲的特征;语言一定要公正、简洁,有感情、有内容,但绝不能冗长拖沓。
说课要注意的还不止这些,例如重难点要突出,教师教态等诸多方面,笔者略谈浅见,与大家共进。

说课的技巧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说课的技巧
(1)
要在说课前准备好各种课型的框架。这里的框架包含目标框架、理论框架。比如计算课,就要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养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2)
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目标一般2-3分钟要确定下来,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纲要的形式写下来,特别要记下学生的几种情况和你的对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3)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办?这时你首先要吃准教材,目标不要定错。可以将提供给你的材料(题目)很快的做一遍,你就会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后回想同种课型的课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可进行套用,当然这是无奈之举。
(4)
因为这里的说课是课前的预案,不是课后的反思性说课,想象的空间较大,所以你可以将课堂设计的精美一些。
(5)
要给自己说课赋予一些基本思想,如: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理念,在你的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课标精神?你的教学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教育理论支撑下展开的,也就是教学理论依据;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力求达到什么目的?在实施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各种问题你又如何引导、解决?你觉得这节课教材对学习主体来说,是否要进行处理,阐述你处理的理由,通过你的处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避免了哪些学习障碍,有什么优点等。
二、说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式,如“许多123”,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2)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都是一些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有怎样安排等;在练习中你安排了哪些练习,有没有体现出层次性等。

(3)说课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说的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将你的整体框架进行板书,既使听众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和乐而不为呢?

说课范例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我的思想时时处在一种极度的亢奋状态,我分明感到了新课程所带来的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我知道: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教育的一个崭新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关于语文课程的功能,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时间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这篇文章是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本册书的主要任务是,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本篇文章主要培养……编者编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可能是……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我想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为此,确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时,教学重点是……(分析依据)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呼唤绿色的语文课堂,焕发学生的生命。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恰到好处的提升语文能力和知识。
教法、学法及依据(特别是信息技术):
教给学生方法:
吕淑湘: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语文课程资源: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的自身体验。
新的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基础。保护其积极性是前提,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感情。主动学——乐于学。——合作探究。互相启发、共同研究。

新基础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目的,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是目的所在。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与文本对话:人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在知识中寻找自我
教师与学生对话:“我—你”商谈,民主精神的体验和培养(目中有人)

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沟通。

教学程序: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见了作者,你会和他说些什么?课后查阅他的有关资料,给他写一封信。

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情景。沟通书本是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

听录音,配乐,录音,赏读
学读,理解内容——速读,分析人物——选读,揣摩妙点——再读,深入研究
朗读——说话(对话)——妙点揣摩
朗读,读出文趣——美读,分析文章——奇读,思索问题——兴趣,模拟联系——情趣,情感飞扬——意趣,体验心情——乐趣,语言赏析——雅趣,多媒体赏析
发现问题、模拟联系、变形朗读、补充句子、神思飞扬想象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培养起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与,研究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学习富有个性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激活其创造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倾听学生,把握学生中的资源,
课堂上为了让全体同学参与,分成12个小组,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同伴互动
关注自身体验、联系生活体验,唤醒生活,唤醒生命,开展活动
建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联网”

师生互动,动态生成。
善于倾听,捕捉信息、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发现学生疑问之处、闪光之处。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以上是我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变化。
谢谢!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直以来,我认为讲课如同旅游,课堂是一个景点,文章便是景观,学生就是旅游团而老师则是导游,他的职责在于让学生读懂会意每一个景观.今天我将带大家去领略《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观.

景点的地位取决于景观的价值.《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编者将其放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意不言而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是非常关键的,正如我现在说课以比喻导入一样。导语的精彩可以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可以拓展学生装的知识面。就荷塘月色一文我将以荷花月色为切入口,引周敦颐咏莲李白叹月的诗导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复习了初中所学。
  导语过后,继而介绍作者朱自清,让学生明白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写作风格、作品集,并穿插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知识性、生动性。

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看不到、想他们所不知的,所以才会有如<<走进幕后>><<幕后的故事>>等一系列节目的诞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是不可抵挡,因而介绍《荷塘月色》的定作背景是不可豁缺的。让学生知道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在1927年四.一二所革命政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文章满载着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并整体感知全文.

“题好文一半”因而我比较重视解题。或是分析成份结构、或是找线索,总而言之,尽所能帮助学生吃透题目内涵。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我将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再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撑握语言技巧的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揣摩语句的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荷塘月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识,我将把该文分二个课时来评讲:
  在第一讲,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明确荷塘月色的内外圆型结构,并画出示意图,以便学生更清楚文章脉络。尔后再抽丝剥茧,逐个部分详细赏析。在第一部分我将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喾生理解作者思想走向。撑握叠词是教学目标之一,故介绍叠词形式是必要的,引领学生参透作者的用意是重要的。接着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词句,这样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第一部分授课。
  让学生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想象。故在讲第二部分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体谈他们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荷塘景色。接下来再导向文中月下荷塘的描写,通过对动静结合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来理解作者对荷叶、花、香波韵的描绘,让学生逐步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我首先会以提问调板朗诵等方式测试学生所学,再进入学习。继续采用以整化零的方式分析句与段,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两大块评讲完,其间我将把重点放在揣摩作者遣词用字上如“浮”“泻”把握作者写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侧面动静态远近景结合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找出来加以强调。之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朗诵后就要指导学生从画面上去体察作者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景语中去读懂情语,这也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对于第三部分我侧重揭示作者不满现实的感慨,整个文章内容分析完后再进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写作单元写出景物的特征说课稿

说教材
    一、 了解语文课本对写作过程的总体安排:
    课本写作部分按写作过程分解,①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②培养几种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①是②的能力基础,②是①在写作上的具体体现。
    与之适应的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系列(第一至三册)的安排:
    第一册,专题训练,培养从事写作必备的基本能力,按写作流程进行分解为 “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等具体能力。
    第二册,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专项训练,依次从记叙文到说明文,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波澜,景物的特征”等。
    第三册,议论文写作训练
    分析:高中课本写作部分基本按“ 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感受”进行,是一个从“实践论”到“认识论”的过程。

    相应对策:从对生活的感受着眼,探讨写作中实际的操作方法。
    二.本单元在写作教材中的位置:总体可概括为“承上启下”四个字
写出景物的特征是对记叙文单纯的记事在写作方法上的扩展;对“特征”的突出其实是向下一种文体“说明文”过渡的最好的注脚。
    在各种能力训练中,结合景物进行描写是一种很有用的技巧,包括记叙文、散文,甚至还涉及到对诗词的鉴赏问题。
教学目标:
    本写作单元作为一种以培养“写作技巧”为目的的训练单元,也应该适合于整个写作教材的体系安排。为此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知生活,认识生活
    情感目标——将真挚的情感投射到景物当中,以景衬情,借景物特征的刻画表达真挚的情感。
    重点、难点——运用一定的技巧写出景物的特征
    技巧指导:对单个的景物进行描写
          对复合的,大范围的景物进行描写
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想象与联想结合法,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
    讲练结合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注重知识的落实。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导入:多煤体演示几张不同风格的图片(大气磅礴的山水巨卷和纤弱秀美的工笔花卉)
    设计意图:欣赏,从欣赏开始,由感性认识入手讨论写景技法之一
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几副图片的观察角度
    明确:近观,局部,工笔细描,细腻
        远观,全局,大笔勾勒,大气
    二、让学生读教材上《内蒙访古》和《风景谈》的选文,同时显示相关画面
    设计:图片是用视觉艺术的形式表现的,但要将之转化为我们可接受的可感的语言形象,则必须借用一些技巧:
    讨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进行转化的方式和技巧
    这里可讨论的点主要是修辞技巧,特别是“比喻”“拟人”“夸张”等
    三、设计小训练
    意图:落实上面的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技巧(全局、勾勒,工笔、细描)
    1、写站在教学楼的高处,鸟瞰学校全貌的语段。 
    2、就“三耳湖”作细致的景物描绘。
    四、过渡:
    但生活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景物也相应表现出万种风情,博大中现妖娆,细腻处显粗犷,为了能更好的表现出景物的特征,我们在进行景物的刻画时,必须兼顾景物的多种特征,表现出其多个侧面。
    幻灯片显示,课本示例《雨中登泰山》的选文内容,全班齐读
 归纳写景技巧之一:
    勾勒与细描结合——主要讨论观察点、描写点
    借用修辞——求景物描绘的形象性
   另补充风景谈中沙漠驼铃一段:“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崐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崐排成整齐的方阵,安祥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崐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顶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五、过渡语:
大自然是神奇的,特别在像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多么想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同样,在有限的篇幅内,我们希望能尽可能记下我们游赏过程的全部。
意图:激发学生的联想和爱国热忱。
设计讨论点:设想你是大洪山风景区的一名导游人员,,让你给武汉来的客人介绍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实际要介绍清楚景物的特征)
意图:让学生以日常生活的实际感知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对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归纳  移步换景
      定点换景
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二者结合进行。
六、给学生读《风景谈》最后一章《北国晨号》,“霞光射住了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崐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让学生讨论,在这副画面里,主体是什么?这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纯粹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风景”有何不同?作者怎么做到对景物特征的突出?
分析:画面的主体是“小号兵”,在这里,自然风光只是作为一种背景进行衬托;写号兵,只写到他的额角;写到喇叭,只写红色的绸子;写钢枪,只写到刺刀的寒光。写战士,用墨稍多,但也只写了他的剪影,并未作细致的肖像、心理、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由此可见作者在对景物进行选择时,是以突出其特征为重点的,对无关事物本质的一般属性弃而不取。
归纳  根据要求取舍材料
      景物之间在主次关系上的处理,可以借一种而突出其他
七、练习:以“春满杏花村”为题,写一片段,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意图:对上边的归纳作实际训练,求落实。
示例:后面青山斜阻,山脚露出一带黄泥围墙。墙头千朵杏花如喷火蒸霞。围墙里几间青砖瓦舍。围墙外桑、榆、柳成林。林外土道上有一村妪,箪食壶浆,缓步前行。前面田畴平旷,菜花金黄。远处水田漠漠,有人耕作。
八、作结:矛盾先生在其名作〈风景谈〉中这样告诉我们,“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人,作为万物之灵长,面对种种景观(当然包括人的活动),对其特征的把握其实只需积极的参与我们的情感,调动我们的日常积累,然后借用一定的文学方式进行就可以了。

 

《体态语》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体态语》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部分内容是在高中第一册\\\"口语交际\\\"一节中,强调\\\"语言\\\"是\\\"口语表达\\\"的必备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了非语言因素——体态语在表达中的辅助效果。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与人沟通、交往中体态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借助表情手势等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适应交际的需要。 
2、教材内容和特点 
(1)选材重点突出,强调体态语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强调练习在口语表达中辅以体态语。 
(2)内容涉及学生熟悉的手势、眼神、动作等体态语的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 
(3)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紧扣写作单元\\\"写出人物个性\\\"的要求,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从体态语角度描写人物的不同个性。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体态语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②了解体态语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 ①学会在口语表达中辅以正确的体态语。 
                ②练习从喜怒哀乐表情,行为习惯等体态语角度刻画人 
                  物性格特征。 
(3)德育目标: ①以体态语为媒介,贯彻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使 
用体态语。 
②把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 
注社会,融入生活。 
4、教学重、难点确定 
(1)教学重点: ①了解体态语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②练习在口语表达中辅以体态语。 
(2)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体态语。 
②练习从体态语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二、说教法 
总体上采用\\\"实例分析、讨论提问--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迁移拓展\\\"的师生合作教学模式,并辅之以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升华。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录像、图片等途径,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轻松、愉快地上好语文。 
三、说学法 
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养成独立分析、思考,深入探究、参与课堂的好习惯。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放映《阿Q正传》片段,让学生说说录像的大致情节。 
2、导入:欣赏影视剧时,我们不仅要听,更主要的是调动各种感官,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揣摩故事情节。 
3、体态语的概念: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表情、服饰等表示特定含义的无声语言。 
以上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录像画面,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让学生说说录像的大致情节,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由导语引出\\\"体态语\\\"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概念,初步了解体态语的重要性。 
(二)知识介绍 
手势、眼睛、其他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是体态语的主要表现形式。 
1、手势:手势是表情达意的有致手段,可以帮助表达我们的想法。 
①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手势画面。 
②提问:你能举出一些有关手势的体态语吗? 
③学生举例 如:手指 
 手掌  拳头:握紧拳头表示愤怒或意志坚决     手臂:挥舞手臂表示再见。 ④结合口语练习题(1),指出(1)中体态语的具体表现,讨论它的作用。 

2、眼睛:睛眼是心灵的窗户,因此,目光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体态语,目光的方向,眼球的转动,眨眼的频率,闭眼时间的长短,都能表示一种意思,流露一种情感。 

①多媒体展示《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让学生说一说女孩眼睛所传达出的信息。 ②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 如:正视表示尊重;仰视表示思考;俯视表示害羞、胆怯、悔恨;目光神彩熠熠,表示充满兴趣;目光游移不定表示心不在焉。 
③、提问:有哪些眼光可能会让你感觉不舒服? 
A、盯视:死死地盯视一个人,特别是盯视眼睛,不管有意无意,都让人感觉不舒服,像是打什么坏主意,会造成误会。 
B、斜视、瞟视:传达出的是不太友好的信息,给人的感觉很傲气,很冷漠。 
3、其他面部表情 
高兴时人们会笑得合不扰嘴;忧虑时会皱起眉头;惊讶会瞠目结舌。 
①多媒体展示一个画面,让学生观察讨论此时面部表情的含义。 
②《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的面部表情经历了“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的变化过程,请你用简图表示出来。 
4、身体动作:人的身体动作可以表现人的心态: 
①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让学生讨论含义。 
②《孔乙己》中孔乙己两次掏钱的动作就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态。 
    排——在短衣帮面前摆阔,自命清高,高人一等。 
    摸——穷困潦倒,处境困难。 
③做口语练习(2),学生讨论。 
以上是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知识介绍,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优势,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体态语画面,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运用这些画面,培养学生观察领悟能力;通过提问,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举出一些列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予以适当的引导;讲练结合,让学生了解体态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并为下面“实践活动”环节作准备。 
(三)、实践活动 
1、即兴演讲,以“代沟”为话题,说说你的看法。 
2、体态语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何正确运用体态语呢? 
①欣赏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 ②观看变形后的《蒙娜丽莎》 
③比较明确,使用体态语必须:A、恰当自然,恰当好处;B、有分寸,不夸张,适度适宜,符合特定的对象和场合;C、富有变化,要随着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 
3、如何使自己体态语更有魅力? 
①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中学生礼仪规范。 
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动作协调优美。 
③多读书,使自己更有气质,更有魅力。 
体态语在口语交际中运用广泛,演讲时,体态语的运用尤其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即兴演讲,体现教学重点,落实体态语在口语表达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其他同学的观察评价,教师的点评,落实教学难点①(即指导学生借助体态语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然后运用比较方式,使学生明白运用体态语应注意的事项,这样的处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最后,提出三条建议,贯彻思想教育,落实德育目标。接着,我要转入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迁移拓展。 
四、迁移拓展 
写一段约150的话,体现人物在片刻间的表情和动作,内容自选,可以写答教师问,受奖,旧友重逢,比赛获胜等。 
这样的设计,注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配合写作单元,要求学生注意从体态语角度写出人物的个性,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口语到书面的迁移。

想象作文说课稿

一、选题和基本思路 
1.选题的出发点 
在接受任务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重点研读了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然后,比较分析了第四、五、六单元的“引写”,一个是观察事物的特点,一个是观察景物的特点,再有一个就是想象。最后选定了“想象”是因为它更能反映新大纲的特点,这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而“想象”作为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因素,显然比另外两者——观察——更能体现这一教学要求。思维呆滞、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写文章总是吃力的、枯燥乏味的;想象力丰富,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这是考虑到想象本身在思维及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新大纲也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写道:“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选择了想象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 
2.对本节课性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节作文课,是融入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作文课,也是一节片断作文课。 
这是一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 
但是,鉴于想象的重要性,这节作文课又不同于其他作文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应当是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那么,在这节课中,突出的就应当是借助于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程度和创造程度。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教材设计的三条练习都不是通常所谓“大作文”的题目。或者说,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去创作的部分,都不是很长,是片断作文的练习。我们认为,这是恰当的,是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因此,我在这节作文课的设计中纳入了整个作文的全过程:作前、作中、作后的练习与指导,这样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了编者的意图。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在这节课中,学生写作、讨论、评点、修改的时间占整个学时的一半以上。 
另外,新大纲还要求:“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力求做到这一点。 
二、教学要求的定位 
1.本课时在想象作文训练序列中的定位 
无论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是想象作文的训练,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应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循序渐进的有计划、有序列的培养。这一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想象作文,是一节起始课,因而,不能追求面广量大,否则会导致浮泛而不扎实,如蜻蜓点水,如浮光掠影,无所收效。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只选择一个题目,集中力量在这个题目的完成中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力求开口小而挖掘深,为以后继续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定位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学习写想象作文,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是能力培养。因而,对“引写”的知识短文中的要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在课上也只提及要点,而不作全面的研读。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定位于想象要合理和想象要有新意,学习难点定位于想象要有新意。这样的安排在配套的教参中有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多说了。我们要强调的是采用“有新意”这样的措辞,而不采用创造性或创新精神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教学要求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宜拔高学生的水平,对学生提过分的要求。课本上知识短文的提法是科学的,合理的,我认为作为教师要灵活运用好教材。 
3.对于学生的定位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刚进校的学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都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拆闹钟这一则,让学生有话可写,不在选材上设置障碍,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上来,也保证了写作的速度。选择练习一作为课外作业,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三、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落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了写、议、评、改四个字,力求做到随着学生写作过程的发展,思维的训练也步步推进,在不同层次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1.作前指导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而“想象”要做到合理于有新意,特别是要做到有新意,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本课的设计是在写作之前让学生感知想象以及想象作文的基本要求,然后立即迅速的使学生切入到自主思维即作文中,以免适得其反,指导过多可能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在导语之中融入提出想象的要求,《幼时记趣》既是一个由读引入写的导入,一个想象能力的迁移过程,也是体会和明确想象的要求的重要的过程。在写作之前只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注意想象的合理与有新意;一是对字数和时间的要求。就后者而言,大纲上的要求是“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我们发现,由于课本上设计的这个题目很贴合学生实际,有不少学生自己就拆过闹钟或类似的经验,他有话可写,所以事实上学生写起来还是很快的。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1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300字以内的想象片断作文。实际操作下来,这是可行的。 
2.写作 
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收到多大效果的基础。 
3.作后评点 
先是学生的小组讨论。这段教学过程设计的用意有两点:其一,学生起初思维的活动是有层次之分的,写出来的作文是有高下之分的,而且,由于作前指导得较少,这个区别可能还很大。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小组交流,学生自然心中有了比较,吸取了别人作文中想象的优点,从而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后来的全班点评做好铺垫。其二,我们原来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单向的,学生写,教师改,然后又回到这个学生手中。这堂课中增加小组讨论样一个环节,就使得学生在一个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形成多向的信息的交换,这对学生的思维的刺激是巨大的,学生的收获也是丰富的。 
然后是比较评点,这是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力求做到安排好所评点的作文的层次:想象,合理的想象,有新意的想象。对于每一篇例文的评点都突出推究是否合理与有新意,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学有收获。在评点中,也不搞老师的一言堂,先让学生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申,力求学生的所得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东西。 
4.作文修改 
学习效果的呈现主要在于修改。学生如果在评点中对于想象有所感悟,那么,在修改中将反映出来。应此,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在修改中,教师要发现范文,及时反馈给学生。 
我是一位青年教师,自己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还很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素质化的理解,对课堂教案的设计都很不到位,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导师提出宝贵意见。

中学名师说课:语文课我教标点的三大法宝

语文课讲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来说学生既嫌枯燥又嫌麻烦,往往记住某个标点符号的几个基本用法就不愿意深究了,而这一点点知识又往往学成个“死疙瘩”,不会相机而“辨”,随机而用。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灵活运用标点符号才能为不同的表达目的服务,结合语境看待标点符号才能真正理解其表达的作用。所以,我教标点符号,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师生互动,活学活用”。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运用了三大法宝: 
  第一个法宝:结合课文,认识标点符号的“活跃性”,认识它鲜活的生命力。 
  例如《阿Q正传》的下面一段: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地叫。 
  “锵锵,”……“得,锵,锵令锵,锵 ” 
  “老Q。”“悔不该……” 
  “阿Q ”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 
  “发财 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我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第一个“老Q”后面紧跟的是逗号,而第二个“老Q”后面紧跟的是句号,第三个“阿Q”后面紧跟的则是叹号,这是为什么? 
  学生没想到学小说老师竟然领着学生分析标点符号,来了精神,又感到这标点符号能有什么大学问?于是很有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之后,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一次在“老Q”后面紧跟的逗号表示赵太爷下面有话要说,第二个“老Q”后面紧跟的句号表示这次称呼的目的就是要把对方叫住,第三次用叹号是表示万不得已,不得不厉声把对方叫醒过来,这些都表现了双方的心态。学生一听恍然大悟,更加兴致勃勃。我紧接着又提出“发财 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这一句在“发财”的后面为什么用问号,大家左邻右舍交换意见,得出“阿Q万料不到发财这个字眼会和自己联系起来”这个结论,明了了标点符号对表意的作用,领略了它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个法宝:运用专项练习,提高结合语境灵活辨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如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题—— 
  “练习1”是请在下面ABC处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飞机迅速下降,二千A一千五B一千……五百米C巍峨的山影从机旁掠过,好危险哪! 
  学生已开始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顿号!”,但见老师迟迟不点头,便又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AB两处能否填入顿号呢?从表面上看,词语间似乎是并列关系,应使用顿号。但仔细考察语境,飞机是一边飞一边降,前后应是承接关系,所以不能使用顿号,应该使用逗号。C处只能使用逗号,不能使用省略号,否则飞机岂不撞山了? 
  “练习2”给的例句是:“行啊!”他停了一会儿说□“还一挂髑笠幌卤鹑说囊饧!?
  粗一看,考查点似乎是在避免冒号的误用上,方框处似乎该用逗号,我让大家举手表态,结果一开始就两军对垒,紧接着又三国鼎立,最后四方会谈。在热闹的争论中,我引导大家注意语境提示,大家细一看,前后语言并非同一个说话过程,中间还“停了一会儿”,所以恰恰该用冒号而不能误用逗号。这样的训练,意义已经超出了标点符号学习本身的意义,而是一通百通,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思路。 
  第三个法宝:运用对比,使学生掌握运用标点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经常给学生设计一组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看似相近实则相远的句子,让学生填写标点符号。 
  例如下面这一组: 
  A.“谁让你去的?”“我□我自己愿意去的。”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B.“谁让你去的?”“我□我自己愿意去的。”他吞吞吐吐地回答。 
  C.“谁让你去的?”“我□我□是我自己!”他的回答一声比一声坚定。 
  D.“谁让你去的?”“我我□我自己。”他结结巴巴地回答。 
  E.“谁让你去的?”“我□你是问我吗?我还需要谁让我去吗?” 
  做这样的练习,不需要做什么动员鼓劲,学生自己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室里先是一片静寂,紧接着人声鼎沸,互相驳难。最后大家在老师的指点下,了解到A句应填句号,表示语气坚定。B句应填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表现说话人吞吞吐吐的语气。C句应填逗号,表示连续不断又有层级性的说话过程和越来越肯定语气特点。D句应填省略号,表示结结巴巴。E句应用问号,表示惊讶和愤慨的语气。 
  真正的学习,是兴致勃勃的学习,是带着问题的学习,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技能,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曹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作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我选择了一则新闻材料:《中国专家谈伊拉克战争》。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伊拉克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学生和全世界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围绕第二次海湾战争,你能说些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二、 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发的这则新闻材料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三、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完新闻材料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 说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的感情,并导入新课。导入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什么?那就是美伊第二次海湾战争。此时此刻,那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着,那惨不忍睹的悲剧还在上演着。对于这次海湾战争,你想说些什么,或由这次战争你想到了些什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海湾。 
(二)发放材料,阅读材料。 
(三)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也可以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可自由结合。以5人为单位。组长由自己的组员推荐。 
(四).讨论:1.你对美国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2.你对海湾战争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第一次海湾战争、这次海湾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尤其是在医院里的悲惨一幕。 
(三).作文片断练习。 
(四).快速修改;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文章共同评改。(文章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五)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走近海湾 
题目新颖的: 
构思立意好的: 
创新的: 
语言表达美的:

 

《即席发言》教案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克服发言时的紧张心理。 
   二、学习即席发言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教室听课的,除了本校和地区的部分老师外,还有一位就是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梁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今天我们上的内容是“口语交际”第二单元“即席发言”,上第一单元时我们是分成8个小组,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给大家分成两大组进行。 
  (两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积极发言。介绍评分规则,每轮发言,获胜组10分,两组都好各10分。推荐评分老师。板书课题) 
  二、1、介绍《先生选婿》:一位秀才,有一个独生女儿。他开了一家书院,要在三个优秀学生中挑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女婿。这天,他准备一桌酒席,请三个学生到府上,由女儿出题自己考,题目是:用“糊糊涂涂”“清清楚楚”“容易的容易”“难上的难”填句组成四句短文,且将这四个词放在每句的后面。A、张三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触景生情:“雪在天上糊糊涂涂,落在地上清清楚楚,把雪变水容易的容易,要把水变成雪难上的难。”B、李四看见客厅的字画也顺口吟诵:“墨在砚池中糊糊涂涂,写在纸上清清楚楚,要把墨变成字容易的容易,要把字变成墨难上的难。”C、王二酒足饭饱,慢慢吟来:“这桌佳肴美酒弄得我糊糊涂涂,可我心里清清楚楚,小姐选我容易的容易,我选小姐难上的难。”要求两组派代表第一次发言阐述本方观点:⑴谁被选中。⑵选中理由。(答案C:王二被选中。理由略)教师给两组打分。 
  教师总结即席发言构思技巧:(投影板书) 
  ⑴围绕中心,明确观点和态度。 
  ⑵从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切入点。 
  ⑶注意开头和结尾。 
  2、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用考画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考生根据诗句内容作画。有一个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A骑马人踏 青归来,手里捏着一枝花。B几只蝴蝶飞舞在小跑的马蹄旁。C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 
进行第二轮发言,问:哪一幅构思更巧妙,为什么?(答案B,理由略) 
上两轮发言属于即席发表看法。从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即席发言的构思技巧实际上属于思维方法问题。思维敏捷,构思也就迅速。我们应争取多发言,段练自己的思维。 
下面我们来讨论即席发言的第二种形式,推销自己或物产的快速构思技巧。 
三、抽签进行第三轮发言:现在是信息社会,武装自己重要,推销自己更重要。我们江口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但“养在深闺人未识”。请你向大家推销一种地方特产、风景名胜或民间风俗。  要求:①对象名称 
   ②形状或特点 
   ③评语或看法。  
  由评委根据两组表现给分。 
  教师总结如何克服紧张心理:(投影板书) 
  ⑴有备无患。 
  ⑵随机应变。 
  四、介绍顾维钧的故事。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会”上,日方代表牧野伸显坚持要求继承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益,面对气焰嚣张的日方代表,中方代表顾维钧强忍心头怒火,冷静的说:西方有一位圣人,名叫耶稣。他被处绞刑的耶路撒冷成为了基督教的圣地,不可侵犯。大家说对不对,众人回答“对”。我们东方也有一位圣人,他叫孔子,日本人也承认他是圣人,你说对不对?牧野伸显只得说“对”。顾维钧接着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圣地,不容侵犯。掷地有声的话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为中国的“青年外交家” 
  ㈠进行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分析在矛盾冲突中顾维钧即席发言的特点。 
  ㈡总结说服别人的方法:(投影板书) 
  ⑴先找到矛盾双方的共同点。 
  ⑵让对方赞同共同点。 
  ⑶再引出自己的观点。 
  ⑷解决矛盾。 
  ㈢介绍矛盾事例,引出第四轮抽签发言:A一个同学吃饭时乱扔饭菜,请你用上述方法委婉批评。B?室里,同学们都入睡了,一个同学还在吵闹,请你说服他。C信还未到自己手中邮票已被××同学撕了。评委给分。 
  五、板书。 
                   即席发言 
                即席发言的一般形式 
                ⑴即席发表看法 
                ⑵推销自己或物产 
                ⑶在矛盾中说服别人 
  
               《即席发言》说课稿 
   一、说教材 
  2000年启用的语文新教材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修订的。新教材更加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将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我是第一次上新教材,如何上好新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是我今年要攻克的一个难点。新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我认为这段话中,前面一句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后面一句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那么在口语交际课上,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应成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主旋律。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偿试用以下方法和教具进行教学: 
  ⒈精彩即席发言鉴赏。在鉴赏中品味即席发言的语言美、人文美。在美中感悟,在美中激起发言的欲望。 
  ⒉即席发言偿试。在偿试中消除紧张心理、在偿试中学习发言技巧。 
  ⒊总结即席发言技巧。在总结中学会分析,在分析中整理思维。 
  ⒋自由发言。让大多数同学有发言机会。 
  ⒌在竞争中活动。整堂课都是在分组比赛中进行,目的在激起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 
  ⒍辅助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 
   三、说教学程序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他们喜欢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说话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显死板的偏颇。因此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在竞争中学习、在问题中回答、在鉴赏中求知、在发言中煅练。既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语文课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点,同时也通过实例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河流里徜徉,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⒈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鼓掌和分组活动中进入新课,目的有二: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⑵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⒉介绍《先生选婿》,在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为总结即席发言如何构思打下铺垫。介绍以诗作画的例子是为熟悉深化上面内容。 
  ⒊进行第三轮发言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为总结如何克服紧张心理作准备。 
  ⒋自由发言: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即席发言的技巧,鉴赏外交家的发言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第四轮发言为了在生活中学会如何运用即席发言来处理矛盾冲突。 
  ⒌介绍周总理的例子目的有二:①掌握介绍经验、回答难题类的即席发言技巧。②理解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先学做人,再学发言的道理。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突出说话课的工具性,又要体现它的人文性。 
(2002年9月18日,北京特级教师梁捷听了我上的该课示范课,给予了较高评价。)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设计
地位与作用: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   (1) 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 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8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     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长篙         ……
    星辉         ……
    ……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谈《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我觉得何必在意诗人是否是自杀。自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不能否认自杀的人自杀前能写出好诗。就诗论诗就可以了。我们读这首诗,不去管作者的身份背景,是不是会从诗中读出忧郁哀伤来?是不是会觉出海子不幸福?是不是读了更忧郁?没有。这就好,有的诗是要特别看重背景的,有的不必。

海子是死了,可我告诉学生,所有人都是平等有尊严的,不必要对一个自杀的人另眼相看,一个人自杀有各种理由,我们不赞成他的选择,但尊重他的选择。我们爱他的诗,不一定爱他本人,我们读诗就可以了。他的诗这样美,给读诗的人一些领悟,一些感染,我们能领悟到能受感染就够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写平凡生活、质朴情感,他时时在启示我们领悟平常生活的美,珍惜生活本身,珍惜一些我们不该忽略而容易忽略的情感,我们被作者的博爱和真挚所感动。许多人喜欢这首诗,这不是没来由的,诗本身给了我们美的感染!

讲这首诗不必讲究讲法。只要讲者真的喜欢这首诗,并能与作者共鸣。
可在中学语文在线下载FIASH欣赏片子,这个欣赏片子真的美极了!在搜索中搜索一下就可找到。
让学生欣赏两遍。然后朗读此诗。

读完让学生看作者所咏的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理解平凡生活蕴含的美,知道幸福的人是能够体味生活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平常人都能做到的,舍弃些物欲名利,就能浪迹世界,看云起云落。不要很极端的话,在生活的间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周游世界。这种理想我们都向往。
关心粮食与蔬菜,可谈及张晓枫的文中提到的“米珠薪桂”,解释其含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粮食与蔬菜某种程度是大地最美的艺术品。
平凡的生活里有一所简陋的房子,海边,没有装饰,不是别墅,是小木屋,看潮起潮落,是怎样海阔天空的所在。
此节作者要表明什么?对生活的珍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幸福就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二节写什么?答幸福还在于珍视亲情友情。这是对现代人很好的告诫。现代人忙啊,物质啊金钱啊,车啊房啊,追求无止境,可能忘了那亲人间彼此的牵挂。想老师我也曾忽略了多少曾经的朋友,曾经的牵挂。不要多,只是写几个字给亲人,只是问候一声。给远方的亲人说一声,“今天,我这儿的秋天真美啊”,远方的人一定会想象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想象我在这城市的天空下多快乐。这就是彼此的想念和牵挂。人需要亲情友情的温暖。
我的幸福为什么是闪电告诉我的?
想想闪电多么快速,还带点神秘,幸福有时像闪电般让人颤栗。
第三节写什么?作者认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还要有什么?
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关爱他人,把祝福送给所有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亲近山河,物我交融。祝福大地,祝福所有人,是不是给别人祝福,祝他们有灿烂的前程就一定排斥了自己?否,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的大海我的花开,就是我的灿烂前程我的尘世的幸福。

诗中很平静地展示场景,朴素明净的语言,单纯的意象,诗中充盈着幸福,充盈着美。人在生活中就该有从容和慈爱,悲悯和抚慰。这样的诗,这样的境界,让人向往,叫人憧憬。

总结,此诗唤起了我们哪些美好感觉?
——珍爱生活,体会生活中的幸福。热爱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具有爱的情怀,总是用真挚的心对待别人。充满对理想和未来的向往,不失去生活的热忱。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直以来,我认为讲课如同旅游,课堂是一个景点,文章便是景观,学生就是旅游团而老师则是导游,他的职责在于让学生读懂会意每一个景观.今天我将带大家去领略《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观.
    景点的地位取决于景观的价值.《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编者将其放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意不言而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是非常关键的,正如我现在说课以比喻导入一样。导语的精彩可以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可以拓展学生装的知识面。就荷塘月色一文我将以荷花月色为切入口,引周敦颐咏莲李白叹月的诗导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复习了初中所学。
  导语过后,继而介绍作者朱自清,让学生明白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写作风格、作品集,并穿插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知识性、生动性。
    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看不到、想他们所不知的,所以才会有如<<走进幕后>><<幕后的故事>>等一系列节目的诞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是不可抵挡,因而介绍《荷塘月色》的定作背景是不可豁缺的。让学生知道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在1927年四.一二所革命政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文章满载着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并整体感知全文.
    “题好文一半”因而我比较重视解题。或是分析成份结构、或是找线索,总而言之,尽所能帮助学生吃透题目内涵。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我将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再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撑握语言技巧的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揣摩语句的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荷塘月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识,我将把该文分二个课时来评讲:
  在第一讲,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明确荷塘月色的内外圆型结构,并画出示意图,以便学生更清楚文章脉络。尔后再抽丝剥茧,逐个部分详细赏析。在第一部分我将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喾生理解作者思想走向。撑握叠词是教学目标之一,故介绍叠词形式是必要的,引领学生参透作者的用意是重要的。接着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词句,这样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第一部分授课。
  让学生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想象。故在讲第二部分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体谈他们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荷塘景色。接下来再导向文中月下荷塘的描写,通过对动静结合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来理解作者对荷叶、花、香波韵的描绘,让学生逐步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我首先会以提问调板朗诵等方式测试学生所学,再进入学习。继续采用以整化零的方式分析句与段,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两大块评讲完,其间我将把重点放在揣摩作者遣词用字上如“浮”“泻”把握作者写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侧面动静态远近景结合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找出来加以强调。之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朗诵后就要指导学生从画面上去体察作者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景语中去读懂情语,这也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对于第三部分我侧重揭示作者不满现实的感慨,整个文章内容分析完后再进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
          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约10分钟)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1)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              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1)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找,读、议。(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2)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说,议。(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其问题依次是:读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扩展练习。(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用简洁明了的话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及收获。
2、教师布置作业: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
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如上作文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感悟生命   品味生存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读、议。)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说,议。)
  [设计意图] 追求简洁,突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品评融情于景   挖掘地坛内涵     
教学设想:完成学习目标2。分四个教学环节。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复习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约3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对社会的挑选,敢于正视竞争的激烈。怎么样?能够接受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挑战吗?”
[设计意图] 作为学习活动推动力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
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如上的导语,激起学生挑战学习的兴趣。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仔细阅读文本第一部分,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一部
分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落实这个要求。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现手法。(约8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学生用5至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第一部分。
    2、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 孔子曰温故知新。既为建构新知作准备,又训练学生阅读文本与归纳概括文本特点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以问题为链条,突破难点,落实语言训练。约25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坛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描写地坛特点的句子。”(这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大多都能找出来。)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句子”要求学生结合地坛景物描写讨论品评 “荒芜”“衰败”这两个词的内涵。
(1)学生通过课文43页“九坛”的简介,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对地坛有一个大的感性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坛。)
(2)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荒芜,是指因无人管理而满野草。”“衰败,即衰落,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生分别找出体现“地坛荒芜”与“地坛并不衰败”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蕴的情感。此处不求让学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而重在启发学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师提供带个人色彩的感悟:时间可以消融人的痛苦与不幸,历史可以包蕴个人的荣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谐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5)讨论写景句子里的语言创新。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地坛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体现重点,落实了语言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1、教师归纳小结本课学习要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并且适当
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注意语言的创新。
2、教师布置作业:谈一谈你母亲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给予你的影响,
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
与技能。我设计如上作文题,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设计意图] 追求简洁,突出学习内容。

《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单元教学理念: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
一、 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也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从第一册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到第二册的“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是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要点,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分析评价”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明胶片和投影仪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指导学习: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  )命  坍圮(  )(  )  玉砌(  )雕栏  亘(  )古不变  撅(  )  
捋(  )  蝉蜕(  )  窸窸窣窣(  )(  )  嘈(  )杂  熨(  )帖  猝(  )然  倔强(  )(  )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地坛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②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③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通过这堂课的分析理解,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母亲的做法给了作者一个怎样的启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设想”非常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设想”,作者是无法得到这样的启示的。就让我们通过这个“设想”共同去体会“母亲的伟大”。
③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设计依据:按照
(五)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有一个梦想》听课随感

每一个教师每一堂课都会带给我有益的启示,因此我喜欢听课,我喜欢在听课时带着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有了眼前这些文字。
10月15日
从昨天开始,在一中听市优质课比赛,收获不能说没有,但绝没有想象的大。说明高手毕竟是少数,也说明你自己的眼眶比较高。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你不该说三道四,在这里,你写下自己的听课感受。为了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绪,唤醒自己的灵感。
第一节课
《我有一个梦想》老师(有机会跟她联系一下,是个高手。) 
导语从“梦想成真”这句日常祝福语转入学生各自的梦想,由几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由此转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引入课题。
环节一: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读一遍。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排比句式的运用在演讲中的作用。
(省事,能不能让学生真正记在心里?目标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环,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任务,所以让学生默记一遍,或者复述一遍,强化“定向”意识似乎更好。)
环节二:检查预习,字音词语,板板正正,不出花哨。(这个是必要的。)
环节三:(设疑)
师:看题目产生什么疑问?
生:我是谁?
生:我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的梦想怎样实现?
(让学生说出来,省事。“师逸生劳”,这是在下追求的效果。)
环节四: (整体感知抓中心。)
出示思考研读问题1、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2、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师:作者有什么样的梦想呢?摘录原文语句回答。跳读课文2分钟。
(组织语言干净利落,教学素质不错。问题明确,强调时间限制。好!)
(自读、定向、讨论,俨然魏书生的嫡传。)
学生找出自由、民主、平等等内容。
师:哪些段落体现作者对民主、平等、自由的渴望?
生:(18-25)齐读(读1)
(要探讨的内容是学生找出的,而不是教师规定的。相信学生,他们是不会找错的。如果学生找的都和你准备的不一样,那就说明你找的并不对,或曰你对自己的学生并不了解。)
环节五:(诵读品味第2段,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师:18-25段为什么用排比句?
生:是强化感情。
师:作者感情为什么如此强烈?
生:因为黑人生活是何等的悲惨。
师:你从那一段知道这一点的?
生:第2段。一生读,(读2)抓出短语“骇人听闻”。
师:黑人处在怎样的处境?请提取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一生再读(读3),理解黑人悲惨处境;讨论略。
教师出示字幕,比较阅读,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教师明确。
生齐(五)读。(读6)(这一段读了5遍,正是于漪老师说过的,精彩片段,不惜重锤敲打,直到打出火花。)
教师补充:直到今天,这种种族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出示图片材料:美国辛辛那提的警察开枪打死违章驾车的黑人,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休假一周的奖励。1995年来,该地共有五名黑人被警察开枪打死。直观具体的小材料,使学生对美国种族歧视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显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材料出示时机掌握得好,材料实在,没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嫌。)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会体会出排比句式的作用。
顺水行船。
环节六:共同体会9-14段中作者的斗争到底的决心。
一男生朗读,(读7)一女生再读。(读8)
(加深对排比句式表达效果的理解。)
环节七:
师:(紧承上文内容提问)作者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生:梦想成真的时候。
师:梦想成真的时候,他会怎样?
生找到最后一段。
指定一生到台前,加入动作,有表情地朗诵最后一段。(读9)
有感情齐读最后一段(读10)
(一堂课十次诵读,单读、齐读、比较诵读,形式灵活。即使教师没有范读教学效果也很好。诵读是学习演说词的好办法。)
环节八:拓展训练:出示四画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
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老师普通话好,音质极佳,在本课却一直不露示,把诵读的机会留给学生。)
这是我听课时随手写的课堂作业:
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们的双眼;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快乐的嬉戏;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由的翱翔;
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
(听这节课的最大收获在于。1、坚决贯彻诵读教学,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2、教师不越俎代庖,教学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呐喊》自序说课教案 
◆郝新贺 
《呐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二册第三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1、地位及教学目的: 
它是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课内自读课文,但列在会考必考篇目中,地位超过〈〈崇高的理想〉〉,并驾于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就必须从掌握剖析议论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入手,训练“观全文”的能力,再结合本文特色,定教学目的为:1、理解序言文体特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历程;2、体会比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2、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读写议论文实际培养技能点,订重点为:1、把握思想发展线,理解“呐喊”含义;2、比喻说理含义及运用。难点为:1、寓意深广的词、句、段。 
二、说教法: 
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预习�定向�自读�作业�讨论�答疑�自结�迁移)。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自学,突出学生主体��举一反三,养练能力。 
教法:突出原文语境,瞻前顾后,讨论点拨,引其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故教法为:1、定向自读法��明标的;2、提问法��引导深入;3、讨论法��参与、激活思维;4、练习迁移法��动手、巩固提高。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初有读的知识和浅近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应早读预习,做自读提纲,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养练读写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检查作业,口头作文。 
1.      导课:学生齐诵鲁迅诗《无题》,��“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请打开课本,读自读提示,找重要信息点��序言,教师板书课题。����巩固旧课中导新课,抓提示,明学法,启思考。 
2.        复习巩固:问:九课中心论点?十课中心论点?(学生齐诵)那本课中心论点?��从序言看写作目的?����回扣单元教学要求。 
3.        理思想发展线:(边提问,边板书,边讨论,查原文,语境订正) 
问:(1)写了几件事?地点?何事?每件归纳概括为四五个字(教师导引)。 
(2)作者经历发生变化的原因?(由表层事件查内在思想原因,教师引导概括表述) 预见难点:A“救国救民”处��查原文第四段 
B“悟要著,弃医从文”处��查原文第五段 
C“寂寞苦闷”处��查原文第七段 
D“看到希望,作文呐喊”处��查原文第二十一段 
难点突破:教师引导学生查原文关键句,分析语境,找出原因,规范表述。 
(3)划分鲁迅思想发展阶段,知依据。 
(4)“我以我血荐轩辕”说明何目的?结合板书“学医”“从文”“苦闷”“作文”的目的来谈。��救国救民。 
(5)学生齐读第一段体会“梦”的含义,理解“忘却的梦”“未忘却的梦”的含义,领会第一段结构上的作用。��教师板书。 
4.        理解“呐喊”的含义: 
“呐喊”的含义有两条,让学生在原文找出相关段,概括归纳,规范表述,每条八个字以内。 预测:易找到“助威”一条,难找到“唤醒”一条。教师顺势清理“铁屋子”一段,明比喻含义,抓“大嚷起来”归纳“唤醒”一条。照应板书“救国救民”。 
5.        理解比喻词句含义: 
教师结合原文语境,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铁屋子”“熟睡的人们”“闷死了”“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盲无边际的荒原”“听将令”等比喻词句的含义。 
6.        迁移写作: 
引导学生回忆《琐忆》比喻��批评自夸者时“狮子”“猪羊”的比喻、鼓励自惭浅薄者时“小溪”“烂泥塘”的比喻、批国民政府时“富翁”“乞丐”的比喻,回忆《拿来主义》“大宅子”“孱头”“混蛋”“废物”“鱼翅”“鸦片”等比喻,回忆〈〈劝学〉〉第三段(齐背)比喻说理、对比设喻,投影课堂作业��A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B运用对比的方法设喻,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教师提问讲评,点明作文应积极用比喻,使文章生色。警戒“同类不喻”及不恰当的比喻。 
7.        自结:对照板书,小结收获。教师点明体裁及类别,学生整理笔记,消化吸收。 
8.        作业:课课练。

《胡同文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
  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  、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矗
  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拿来主义》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看我这样教《庄周买水》

【学习目标】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文章所包含的寓意:文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则应用题:一百吨水,甲卖一元/吨,乙卖五十元/吨。因搞活动,乙的水打九折出售。问:买谁的更划算?
经过解答发现,买甲的更划算,但买水人偏偏买了乙的水,这是为什么?还要从《庄周买水》说起。
2.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秋水》一文,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而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刘征写的《庄周买水》一文,看看现代的河伯们、海神们在作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刘征,可是语文有着很大的关联啊,我们的语文教材的顾问就有他。他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刘征的杂文:他的杂文不同凡响。《人民日报》几次评奖,他都获得第一名。他的杂文他二味:啦味和甜味。辣得令人痛快,甜到心的深处。有一种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有讽有刺,但是不剑拔弩张。读后得到启发,引起思考,与之共鸣,令人心喜。
三、朗读课文
    梳理思路;文中几个典故;文章寓意。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典故: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道教掌故之一 ,典出《庄子·齐物论》。根据该书的记载,庄子梦见自己化成蝴蝶,翩翩而飞,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来之後,又觉得自己是庄周 。 到底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庄周?在道家与道门中人看来,不论庄周也好,蝴蝶也,其实不必进行人为的彼此区分,因为让思维处于物我一体的状态,彼此没有分别,大道也就在心中。
仓颉造字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载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这一段简单的对话,对于我国的思想界、哲学界和文学界等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后人将他们对话的地方称为“庄惠钓鱼台”,它就在凤阳的临淮镇附近,它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现在是麦田包围中的一个土堆,当地又称为胡大海钓鱼台。相传庄子和惠子以后,胡大海也曾于此垂钓。今天虽然“庄惠钓台”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几乎与荒冢野坟没有什么不同,(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可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口就是碑,将一个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到如今,就凭着这一点,钓台便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评点: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成语“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
2、文章寓意
提问: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是怎样的?
绘一张环形图,有助学生理解庄周从若处出发,最后却回到若处的尴尬与无奈。(几个环节分别注明:1、庄周买水;2、海神若/一元一吨;3、河伯女秘书/十元一吨;4、吴主任/五十元一吨;5、提货票。最后的箭头指向2。)
提问:为什么庄周无法直接从若那里提水呢?请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第10、12自然段,也就是吴主任说的两段话。(“为了赚钱”“生财有道”等语。)
让学生读一遍这两段。
提问:如果你是买主,在经历了那么一圈却得到提货单,又听到吴主任这样说,会不会生气?
明确:当然生气。
提问:那吴主任为什么敢那么大胆的说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是谁给了他这样的胆?(或者问:他的这番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若大人的支持,他们官官相护或者强者欺辱弱者。因为最终的得益者是若大人他们几个卖水的,至于买水的人吃亏不吃亏可就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了。
至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文的寓意——
    提问:寓言诗人拉·封丹认为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即从所述故事中读出道理,请大家想想,这篇寓言式杂文 有什么寓意。
明确:由庄周买水养鱼的经历,揭露了社会中腐败阴暗的一面:各级官员层层剥皮,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当然,这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官员下海以权谋私助长了腐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作者把社会转型时期官员将手中权力变为资本这一重大问题概括为庄周买水受阻这一典型情节,使历史人物庄周和神话人物海神若成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寓深刻的道理和鲜明的倾向于寓言之中,又体现了杂文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了解了这个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末段文字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提问: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革命的风暴到来,腐败分子将受到惩罚。(2)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笔法,表现出庄周在经历一段腐败、黑暗现实的磨难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欢呼。(3) 渴望人与人之间少欺骗,多层性的社会到来。…… 
4、讨论课后练习三
提示:此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重在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如:这样修改是可以的。“又走了十天十夜”与前文“走了十天十夜”相呼应,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到了东海。……共计一百元。”这样修改,说明腐败之风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反腐败已成当务之急。(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
这样修改不如原文好。通过涸辙之鲋这一典故,形象生动地说明庄周买水的艰辛,也揭示了社会上乱涨价等不正常的现象,对社会危害之大;同时也增加了杂文的文学性和思辨性。
5、 总体品味鉴赏。学生讨论回答:这篇杂文写得富有情趣,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明确:(1) 巧妙的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与庄周有关的一些事情巧妙的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2) 旧瓶新装。作品中人物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如长发披肩的女秘书耸耸肩说:“sorry,没货了。” (3) 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活画人物形象。如女秘书“耸耸肩”,“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一连串的“嘿嘿”,“哈哈”的拟声词的使用,活画出人物形象,并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