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多长时间才算正常:天使魅影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1:29
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给这段为道德和世俗伦理所不容的婚外情画上了句号,给观众留下了无限感伤。安娜卧轨前迷茫的眼神,近乎洞穿了世间的爱与恨,每一个镜头都渗透了绝望。就连经过装饰的有贵族头衔的签名,也显得格外卑微。
  在影片最后有一段剪辑,其蒙太奇手法令人感动万分。在舒缓的节奏里,我们感受到缠绵悠远的情境:一支巨大的蜡烛充满银幕,瞬间就被风吹熄了,一切烟消云散,凄美至极!名著总有如此的震撼力,这也许是电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安娜舍弃富贵追求真爱,虚伪的人们在背后指指点点,丈夫最后原谅了她,而热情的渥伦斯基一点也不温情。种种爱的无奈及迂腐可笑的人性,在这部伟大的悲剧电影里表露无遗。当苏菲·玛索所饰演的安娜凄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我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给观众的感受,如同比利时巧克力那般香味醇厚。美丽的服装,宜人的外景,丰富多彩的俄罗斯宫殿内景,红色、黑色与金色相映成趣,令人陶醉。影片开头不久的那场舞会就很值得一提。开头是吉提兴奋地寻找渥伦斯基,最后是安娜屏住声息逃避渥伦斯基,对比十分鲜明。事实上,影片的遗憾之处在于过分着重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与心理方面的深层描写。不过,这也许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已经精妙到了用电影语言难以全部表达的程度……
  在为《安娜·卡列尼娜》挑选主要演员时,制片人一致看好苏菲·玛索,认为她无论从年龄、外形和气质上讲,都很符合安娜·卡列尼娜这一角色。苏菲·玛索的高贵、傲骨与性感,的确不负众望。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其惊人的美艳所打动。她深情的双眸,带着矜持高贵的神态,她笑起来时又那么活泼动人。不过,看完电影后,我们发现有两点遗憾:其一,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但她具有东方特质的外形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俄国人,幸好这一点被她高超的演技冲淡了;其二,剧本本身的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渲染了安娜的情欲,这样一来,也限制了她挖掘角色的深度。这些缺憾都是苏菲无法左右的,影片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客观地说,苏菲的表演仍然堪称世纪经典。
  谈起塑造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体会,苏菲·玛索说,在主演这部影片之前,她就读过《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由此产生了塑造这个角色的强烈愿望。她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戴安娜王妃是她最渴望塑造的人物,安娜是她演艺生涯中具有代表性悲剧意义的角色,“我很高兴我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情爱与母性(1)(图)
------------   1997年上映的《心火》,苏菲·玛索饰演担任亲生女儿的家庭教师,却无法和女儿相认的瑞士女子,她抛开一贯的美艳柔弱的形象,表现出了坚强冷静的一面。
  忧郁中透露着坚强,哀怨里散放着热情,苏菲·玛索再次挽救了一部并不出色的影片。这次,她把冷漠当做面具,压抑着内心深处的炽热。一袭束身长裙,端庄却有着挡不住的风情。当她伫立在海边时,随风飘动的又岂止是瑟瑟发抖的裙裾。当窗外已是冰天雪地时,屋
里却有一个温暖的梦,这是苏菲·玛索给你的。壁炉里,熊熊的火苗噼啪作响,跳跃的火光映在她俏丽的脸庞上,她拥有你无法抗拒的魔力。
  《心火》是一部有着传统欧洲风格的艺术片,人,风景,音乐,画面,无一不是艺术的精品。画面优雅,但是节奏舒缓,诗一样的音乐,夹杂着丁丁冬冬的钢琴声,完全的英格兰风情,在喧嚣中有一种深邃的空灵。整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十分内敛,奔涌的情感故意通过平缓的节奏一点点地透散,仿佛花儿慢慢开放,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在令人叹息的《心火》里,苏菲·玛索饰演了一个清醒而又可爱的女人伊丽莎白,表现也更加成熟,已经不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了,她即是“天人”。看《心火》就是奔着她去的,她略带忧郁的美丽,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部分情节在华丽而又阴冷的庄园里展开,苏菲·玛索扮演的伊丽莎白是其中唯一的暖色。“当灯火复燃时,时间就停止了。”她娴静的面容下面,包藏着跃跃欲试的心火,最后它喷薄而出,烧掉了一切。她划着木船飘向彼岸的情景,让中国的观众想起《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伊人。
  伊丽莎白的父亲欠了人家很多钱,如果还不起,就要去坐牢。她很爱她的父亲,她决定做一件事情来挽救父亲。在一片火光之中,一个男人在暗处小心翼翼地讲话,由一个老女人传话。伊丽莎白要与这个男人生活一段时间,替他生个孩子,这样可以得到很多钱。男人很满意她,交易开始。
  第一夜,她冷若冰霜,任男人在她身上蹂躏。两个男女在做着世界上最亲密的事情,却只是一种交易!早晨,那男人认真地说:“我们都不是为了情欲而来,我们都没错。”
  第二夜,还是同样的事情,不过伊丽莎白的身体散发出了活力,这个善解人意的男人让她恨不起来,他似乎是可以信赖的,伊丽莎白甚至隐隐约约有些喜欢他那种深层次的忧郁。
  站在海边,她说,我想喊出来;他说,那就喊吧。她张开口,却只发出了低沉沙哑的声音。她笑了,说,这并不容易。她只能把痛苦压抑在心底,不能发泄出来。偶尔地发泄也不行。
  后来,激情把他们掩埋。------------
情爱与母性(2)
------------  她生了一个女儿,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听到一个女孩的啼哭,那是她和他的女儿,身上流淌着她和他的血。可她明白一切结束了,她连那个男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女儿的名字。她只记得他们之间若有若无的爱情,和那声清脆的啼哭。
  她原以为自己可以忘记,但她忘不了。每个圣诞节和女儿的生日,她都会在图画本上画一些美丽的花儿,写一些祝福的话。终于她还是回来了,不是作为一个母亲,而是家庭教师。
  她的女儿叫露易莎,苍白的面孔,湛蓝的眼睛,有一丝不安与倔强。
  这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已经气走了四个家庭教师。
  那个男人叫查尔斯,看见伊丽莎白后,惊恐万分,叫她离开。伊丽莎白含泪乞求只留下一个月。
  教学是艰难的。露易莎大叫:“你这个穷光蛋,这个仆人!我不用听你的!”伊丽莎白告诉她:“没错,你有钱,但我们是平等的,你结婚后会成为男人的财产,因为你是女人。但他们无法禁锢你的思想,所以,我要你学习知识,明白吗?”后来,她逐渐感化了这个女孩,使她慢慢接受了教育。
  她了解到,查尔斯有个妻子叫艾美,在一次车祸中成了植物人,有生命但没有思想。查尔斯以前一定很爱她,因为他处处为她着想。伊丽莎白莫名地心伤。
  他们爱火重燃,但不能公开。
  岁月流逝,伊丽莎白依旧沉静优雅。艾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露易莎看见了伊丽莎白的图画本,明白了一切。她扑到伊丽莎白的怀里叫妈妈。
  雪依旧在下,一家三口携手面向未来,每个人心中冰雪消融。
  OnlyTime,时间可以治疗每个人心中的痛,时间可以用来等待,时间可以让一切有所转机。OnlyTime。
  伊丽莎白说了一个关于火光的故事:当火光熄灭时,时间停滞,你不必墨守成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当火光重燃时,时间再次走动,一切恢复如常。
  人世间总免不了伤心、失望、无奈,这些消极的东西是无法抗拒的,但有几个人可以像伊丽莎白那样冷静地对待?苏菲·玛索的眼睛中闪过一丝激情,但她面如止水,仿佛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与爱情。
  伊丽莎白本是为了挣钱而走进一个富有男子的生活的,没想到因此遭遇了爱情。在被迫离开爱人与孩子的日子里,伊丽莎白饱尝了孤独。而在她教育那个任性的小女孩——她不敢相认的亲生女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深厚的母爱:执著、坚韧、无私。
  影片的色调是英国式的清冷阴灰,其中唯一闪耀的亮点是苏菲·玛索饰演的女教师。她穿着17世纪的束身长裙,端庄美丽却有挡不住的风情。苏菲·玛索略带忧郁的美丽,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暗夜里,在火光的映照下,窗格分割着那张美丽的脸,让人心颤。苏菲·玛索扮演的伊丽莎白有着强烈的、不可阻挡的信念,她思念和寻找女儿时的细腻与坚强,她遇到阻挠时的坚持与执拗,她在壁炉前的热望和迷乱,都是她熊熊燃烧的心火。
  在晨雾迷离的湖心有一座玻璃屋,像一颗无处停靠的心,伊丽莎白站在屋里,隔着玻璃门看心爱的人冬泳。从玻璃屋到大宅,镜头从伊丽莎白的视角缓缓向宅门推进,那种从心底涌起的热望让人同情。她与女儿相认的一幕尤为动人,她穿着睡袍从冰冷的池塘里救起自己的孩子,这时流泪的不只是那个小女孩,还有银幕前的你和我。
  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女人的地位,关于女人追求幸福的自由。伊丽莎白自愿替父亲还债,出卖身体,为一个贵族生孩子。出卖肉体的事实,似乎并未影响她人格的完整(她的自信来自火光一般的心灵)。在7年里,她的心联结着原本属于自己一部分的女儿,7年后,她对女儿的寻觅实际上是对自我缺失的寻觅。这是否要揭示一个结论:女人的完整并非个人的完整,而是亲情和家庭的完整,女人的幸福也非个人的幸福。
  伊丽莎白说:当火光熄灭时,自由就会来到。她又说:我心中的火光从未熄灭过。在她内心,人性的光辉始终闪耀着。那熄灭的,只是迂腐的等级观念。
  在《心火》里,我们感受到性爱的美丽,情爱的魅力,母性的魅力。伊丽莎白对自由的执著,如孩子一般可爱。可爱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以柔克刚的力量。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一个古老的故事框架里,它挖掘了女人更深的使命感。------------
“路易十四的情妇”
------------  1997年,由维拉·贝蒙导演的影片《路易十四的情妇》(又被译为《侯爵夫人》)上映,苏菲·玛索摇身一变成为倾国倾城的戏剧名伶。她的演技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该片也成为她表现最为出色的古装影片。
  17世纪,在路易十四年代,小镇上的少女玛奇丝的一次艳舞,打动了著名剧作家莫里哀和他的剧团,他们把热爱戏剧的玛奇丝带到巴黎。
  玛奇丝一心想融入剧团,但首场演出她怯场了,人们不再让她登台。为赢得再次演出的机会,她不惜付出身体和心灵。
  她与诗人拉辛结识并相恋,周旋在拉辛与莫里哀剧团之间。最终,她主演了拉辛的悲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获得了国王路易十四的青睐。
  玛奇丝抱病演出,在台上昏倒,跟她学过艺的侍女代她出场,却博得了满堂喝彩。玛奇丝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她与拉辛曾经约定,绝不让第二个人来演这个角色。现在,她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她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舞台生涯。
  在《路易十四的情妇》里,苏菲·玛索舍弃了惯常的优雅文弱,以野性的风格刻画了一个醉心于戏剧的歌舞女郎形象。她举手投足的吉卜赛气质,无时无刻不放射出年轻的活力。
  她一出场,便在一片色迷迷的目光中旁若无人地跳舞,她的身体像林间小鹿般轻盈,她的袖子像行云流水般翻转,她撩起衣裙时,一双交错的玉腿带着无尽的诱惑。忽然天降大雨,她扬起双臂任雨水打湿全身,她旋转着舞步,甩起长发,让水珠飞溅。此刻张扬的是她不羁的青春、无双的美貌、性感的身段。
  当她功成名就,俏然站在舞台上时,那些王公显贵情不自禁起立鼓掌。她坐在马车上,周围人潮汹涌夹道欢呼,一束束鲜花向她抛来——整个巴黎为之倾倒。在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谁还能想起当年那个卖弄风情的女孩呢?然而,人生沉浮在转瞬之间,当繁华落尽、宠幸不再时,这个放浪形骸的女子只有声泪俱下,痛苦挣扎。帷幕终将落下,她无法逃过这人生的绝唱。
  她双眼迷离,内心狂热,她强烈渴望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达到了贪婪的程度。当她失去舞台后,就选择了死。服下有毒的巧克力后,她最后一次登上舞台,说:“悲剧演员总在第一幕出场,在第五幕死,中间那几幕做什么,谁会知道?悲剧演员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她演角色,我演我自己。”最后,她在拉辛的怀中死去。
  “每个国王都需要一个佞臣来讨好他,每个作家都需要一个缪斯给他灵感,每一部法国电影似乎都需要一个既性感又有挑逗性的女人贯穿全场”,这是一部女人的电影,是堪称绝代风华的苏菲·玛索的电影,她在片中的光辉让人觉得,这部影片为她定身而做。
  苏菲·玛索扮演的玛奇丝,是如此执著地热爱着艺术,为此付出了身体和心灵。广大民众需要的是喜剧,而皇亲国戚、官宦们在酒足饭饱之余却需要欣赏悲剧,剧团的人是固执而可爱的,他们不会演悲剧,演成了闹剧,只有玛奇丝真正进入了角色。其实她骨子里是悲剧的,那些台词恰如她心灵的道白。当场场爆满的观众热情地向她抛鲜花时,她似乎成功了。她念念不忘的是永远不会更换女主角的承诺,她以为这个角色是专为她一人创作的,也只有她能演。有的信念因为承诺而固守着,有的信念却因为承诺而破灭了。
  在确信承诺破灭的一刹那,玛奇丝选择的是死。她以前曾经想到过死,那是因为没有角色让她演,那时候她初出茅庐,人人都以为她只会跳舞,甚至都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卖弄风情。那时她犹豫过,是那个悲剧作家救了她。这次,她迫不及待地吞下了毒巧克力。她发现人们接受的仍然不是她,而是她创作的角色,她发现誓言是世界上最为短暂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她发现自己与悲剧作家之间没有爱情。在选择死的一瞬间,她无法确定她已经发现了多少事,无法确定她的感觉会多么痛苦、绝望与悲凄。
  影片里最经典的片断,是玛奇丝出场的一段舞蹈:在集市上,有一个原木搭成的舞台,玛奇丝从木楼梯飞奔而上,随意将裙角别在腰间,来到舞台中央站住,眯起眼睛朝观众微笑。音乐响起,她开始跳舞,那随意的动作充分展示着她优美的肢体,她抬腿、转圈,没有什么美丽的技巧,却生机蓬勃。忽然间,大雨倾盆而下,她仰起脸来大笑,雨水从她滑润的皮肤流到破旧的紧身胸衣中,她光洁的胸部散发出晶莹的光泽。苏菲·玛索从一个搔首弄姿、向每个男人卖弄风情的街头女郎演起,演到迷倒皇宫侍从、迷倒莫里哀、迷倒路易十四的名伶。她不断地舞蹈着,挥洒着妖冶之气,所到之处电闪雷鸣,死伤无数。苏菲将妖冶、放荡演绎得深入灵魂。------------
做坏女人也是一件容易的事(图)
------------   1999年,应该是苏菲·玛索在好莱坞最引人注目的一年。她不仅与凯文·克莱恩和米歇尔·费弗合演了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仲夏夜之梦》,还在当年的第19部007系列邦德片《末日危机》中扮演了石油大亨的女儿艾丽卡·金,这是一个有着蛇蝎般心肠的女人,野心勃勃地想要掌握全世界。这也是苏菲第一次扮演反面角色,她一反过去所有清纯的银幕形象,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她妖艳成熟的一面。和以前的邦德片比较,苏菲·玛索让其他美女演员看起来像木头。她被评为“本世纪最受瞩目的‘邦女郎’”。比起她出演的首部好莱坞影片
《勇敢的心》,她这次的形象更加好莱坞化了。
  曾先后拍摄《阿嘉莎》、《血洒红场》、《妮尔的心》等影片的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在《末日危机》中力邀苏菲·玛索和皮尔斯·布鲁斯南出演。该片也是皮尔斯·布鲁斯南的3部邦德片中被公认为大众娱乐性和专业水平最好的一部。
  007到了布鲁斯南这一代,已经日渐式微,这一次,与其说我们去看詹姆斯·邦德,不如说我们是去看看苏菲·玛索。瞧她那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身材——她依然美丽。这一次,苏菲·玛索以温柔为手段,意欲掌控全世界。她冷酷消瘦的面庞,坚毅刚强的嘴角,时而柔弱温情,时而疯狂阴狠的眼神,让人见识了她的另一种气质——艳若桃李,冷若冰霜。她以前为情爱而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的、狂野的气质,现在变本加厉了。尽管她成了“蛇蝎美人”,但仍然招人爱,当她死于邦德的枪下时,多少人偷洒泪水。
  故事发生在前苏联时期的中亚,背景是一些天方夜谭式的古典建筑。一帮战士冒充恐怖分子,混入核弹基地,引发了一起殊死战斗。蛇蝎心肠的中亚丽人——苏菲·玛索扮演的艾丽卡·金——不仅将007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蒙骗了英国的情报机关,她神不知鬼不觉地实施着一项令人惊心动魄的毁灭性计划……
  苏菲·玛索扮演的是有史以来最奸恶的邦女郎。按剧本设计,她是阿塞拜疆一位石油大亨的孤女,自幼在英国和土耳其双重文化氛围中长大,挥金如土的父亲对她毫不关心、冷漠无情,她在孤独与磨难中变得诡计多端和心狠手辣,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让男人无法一手掌握”的女人。但苏菲·玛索的表演如此动人,以至于007一反常态地被她耍得团团转,差点死在她的魅影和诡计之下,一世英明几乎被毁掉。这一回,这个坏女人是邦德的真爱,她要死时,007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在一场激情戏中,苏菲·玛索狠狠地被导演“卡”了18次之多。她一直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会翻来覆去地拍这样的尴尬场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她演得太过投入,走光了。她一听就觉得很不是滋味,因为在法国拍激情戏,根本就不管这些。可是美国的法律不允许这样的片子走光,入乡随俗,她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跟皮尔斯·布鲁斯南“上床”。
  苏菲·玛索演“邦女郎”的消息传出后,各界的反映很矛盾,一方面对这个重量级的“邦女郎”感到兴奋,一方面又觉得,让这位法国红星来演个只是“陪衬男人的角色”,会不会太委屈了?但是这样的疑惑很快被苏菲·玛索自己解开了。在《末日危机》上映期间,苏菲·玛索频繁地接受记者采访,大谈自己是如何用心刻画新“邦女郎”形象,是如何运用眼神去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与情感世界的。这是她演艺生涯中又一次全新的转换。
  媒体常用“花瓶”和“汤料”等字眼来形容“邦女郎”。但是苏菲·玛索不介意当个花瓶,她非常投入地体验似乎并不适合她本色的角色。制片商看中的,是苏菲·玛索的名气,和她那张酷似东方女性的脸,影迷们看到的,却是一位敬业的、能够塑造出任何银幕形象的苏菲·玛索。她成功了,女主角远非一般“邦女郎”的花瓶性质,她出色的演技和魅力为该片平添了几分戏剧性。也难怪有人评论说,苏菲·玛索做花瓶也做得如此煊赫!
  《末日危机》公映后,美国的观众很捧场,影片上映一周就登上票房冠军宝座。冷峻的邦德、性感的“邦女郎”、旖旎的异国风光吸引着观众的热情,而且,邦德片中让人司空见惯的打斗,经过重新包装和设计,竟然不落俗套,毫不沉闷。男主角皮尔斯·布鲁斯南在世界各地巡回宣传,好不风光,女主角之一的苏菲·玛索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邦女郎”热。
  同以往的大学生、贵妇、王妃这些中性偏正的角色相比,苏菲·玛索所饰演的“邦女郎”完全是她反传统的尝试。善良的苏菲·玛索还要出来为这个反面人物辩解:“她的精神经常受到折磨,邪恶只是存在于她内心深处。”看来做坏女人对苏菲来讲也是一件容易的事。------------
写真情欲(1)(图)
------------   对苏菲·玛索来说,2000年的《情欲写真》(后改名《忠贞》)应该是她演艺生涯中最投入、最传情、最珍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成熟、美貌、性感、狂野……她的各种特质在片中几乎展露无遗。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这是比她年长26岁、与她同居18年的波兰导演祖劳斯基为其量身定做的影片。
  这是她与祖劳斯基的第四次合作,在打入好莱坞多年之后,她又回头与祖劳斯基搭档。
祖劳斯基说:“这是我为苏菲·玛索量身定做的片子,通过苏菲敏感鲜活的演技,忠实地传达女人的爱与欲。”
  该片取材于MadamedeLaFayette的一本古典小说——ThePrincessdeCleves(1678年),这个故事已经第三次被搬上银幕。这一次,它不是原汁原味的改编,安德烈·祖劳斯基将这个350年前的故事编成了一个现代版。时代虽然变了,人心却是不变的,尤其是对爱情的渴望、对道德的拷问、对忠贞的困惑,这都是千古不变的话题。
  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呢?他说:“有一次,苏菲·玛索问我能否给她介绍一本书,让她改编成电影,我说这里有一本很棒的小说,一本很美丽的旧书,准确地、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内心的世界,而且,它是由一位女作家写成的,既然作者是女性,我相信她更明白个中感受。为什么不试试看?苏菲·玛索看过这本书后,就爱上了它。”
  那个徘徊在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女主角,深深地打动了苏菲·玛索,她向安德烈提出,她不当导演了,她要来演这个角色,全身心地诠释她。这就促成了祖劳斯基和苏菲的第四次合作。
  在这部影片里,苏菲化身为一位女摄影师克莱丽。她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总是身着一件风衣,带着心爱的相机,行走在巴黎美丽的大街上,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她带着狂野的激情和优雅的气质,在镜头前摇曳。我们看到的苏菲,早已不复当年的清纯,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的风韵。影片从头到尾散发着她独有的迷人气息,更具诱惑力。这部电影对于观念的表达语焉不详,却将苏菲所有的女人味展现在摄影机前,供我们细细观赏。
  克莱丽一直找不到一个能够让她全心全意去爱的人。有一天,她经过一家花店,兴致勃勃地要拍美丽的花束,店员阻止了她,说那花已经有人买下。凑巧的是,买花人出现了,他叫克利夫,是一个很有涵养的报纸编辑。他不仅非常乐意让克莱丽拍花,还与她一见钟情。
  就在他们结婚前夕,克莱丽遇到了一个“狗仔队”摄影师内莫,这个人像一团烈焰把她的心吞噬了。他们俩分享着对摄影的狂热,发展出一段如火如荼的恋情。不过为了忠贞,克莱丽还是跟克利夫在一起,内心忍受着巨大的冲击……
  从情欲到忠贞,没有终结的纠葛,树欲静而风不止,郁闷过了,困惑过了,最终不由得要用心去思索一番。《情欲写真》揭示了生存的体验,剖析了狂野的心理情结。几个主要演员的表现均可圈可点,当然尤以苏菲·玛索为甚。一切看来水到渠成。电影里穿插了不少箴言式的段落或细节。到了结尾,导演还不放过展露“聪明”的机会,那由远而近的摩托声带来求爱者的信号。------------
写真情欲(2)(图)
------------   在《情欲写真》里,苏菲·玛索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性,其美丽和出色的演技展露无遗,不仅精彩地诠释了现代女子的冲动、欲望和矛盾,也体现了她特有的妩媚气质。在法国卡布尔影展上,她被评为“最罗曼蒂克的女星”,《情欲写真》也成为“最罗曼蒂克的影片”。对于片中出现的死亡和幽灵,苏菲·玛索说:“这些都是曾经存在的人们,借由它们的行为,生者能够更加体会生命。我们可以从每个生命的消失得到更多的启示。这些男人或女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下这样的决定?一切都环环相扣——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曾经深爱过的人死后,灵魂依旧留在那儿,人不会就那么消失了。生者的世界是可以去摸触、去感觉的。另一个世界,则是死者的世界,片中的幽灵就属于死者的世界,它就在那儿陪伴着你。我们应该去观察看不见的事物……”
  对于自己饰演的角色,苏菲·玛索表示很喜欢,但让人奇怪的是,克莱丽在摄影方面那么大胆、奔放、前卫,遇到令自己真正动心的男人时却又那么畏缩。这是一个矛盾的角色。苏菲·玛索解释说:“在我眼中她是一个自由的人……那是她的抉择……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会谈恋爱,也需要工作,她不是一个拘谨或对宗教特别虔诚的人,但当她对一个人许下婚姻的诺言时,会遵守,就算她知道信守这个承诺相当困难。生命无常,不定哪一天会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另一个男人,引诱她,但她就是不肯改变宿命,因为她追求自由的方式就是抵御诱惑。”
  苏菲·玛索的表演,常常是不经意中一个眼神就倾倒众生。这和摄影也有关系。《情欲写真》的摄影是美的,浪漫之中含着凄美,性感之中带着暴力。男主角身上缠绕着一个荆棘文身,他带克莱丽去看黑市搏击比赛,场面充满血腥;克利夫怀疑克莱丽不忠,盛怒之下离开了她,不但找人跟踪她,还嫖起男妓来。这些场面和镜头,或扬或抑地表现出暴力和粗鄙,好像每件事、每个人都有缺陷,就像片中所说: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
  苏菲·玛索格外珍爱这部影片,她说:“这部片子主要探讨欲望,爱一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和痛苦……在爱的国度里,没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的思绪并不呈静止状态,相反地,我们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片名虽然叫《忠贞》,却没有任何说教意味。它所要探讨的是,每个人都有正反两面,都有冲动、欲望和矛盾。而每个人之所以不同,是在许多事情接踵而至时所下的抉择不同。做了决定之后,我们可以谈尊严或荣誉,但每个人在内心最深处,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道德标尺。”
  当有记者问她剧本的哪一部分最吸引她时,苏菲·玛索说:“人们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梦想所作的各种努力。克莱丽就是如此,她拒绝接受太容易得来的事物,也不屈服于一般人认为的不吉利、困难的挑战。在诠释这个角色时,她那种不同流合污的、特立独行的个性深深吸引了我。片中所探讨的主题是恒久不变的。此外,它也探讨了许多已被我们这个太过自由的社会所忽略的价值。在这个自由的社会,我们有权做各种选择,但是过多的自由让人们迷失了自己。在这无人约束的社会中,除非自己有深厚的信念,否则走自己要走的路并不容易。”苏菲·玛索对这个角色十分投入,“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她有自己个人的选择,那就是忠于自己的良心,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忠诚”。------------
“这个鬼美极了”
------------  美女是最容易被谅解的,所以当《卢浮魅影》中的苏菲·玛索披着那件好像是紫菜做的黑色大衣在卢浮宫为非作歹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只是“酷呆了”,而不是希望铲除这个“蛇蝎心肠”的魔女。
  《卢浮魅影》是2001年度台前幕后最星光熠熠的法国电影,充满悬念,阴森诡异,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于卢浮宫实景拍摄的电影。卢浮宫第一次对剧组开放,便带给观众不同凡响
的视觉震撼。除了实地摄影,这部电影还使用了最新的特技,做成虚拟鬼魂,而且,这是三度空间的虚拟鬼魂。“一个美女加一点悬念”的《卢浮魅影》是法国电影迈向商业化的又一次尝试。苏菲·玛索清冷性感的眼神,卢浮宫里幽暗古老的气息,以及让人冒冷汗的悬念,让观众过足了瘾。《卢浮魅影》上映后在法国引起轰动,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
  苏菲·玛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卢浮魅影》是她从影20周年的标志,她对这部影片非常满意。有人问,25年的演艺生涯给她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什么,她笑着打了个比方:“每一出电影,每一次首映式,我都将它看做是一条悬挂在剧院里的勋带,每当我回首从前,总能看到它们在随风飘动——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好了。”
  《卢浮魅影》原是法国作家亚瑟·贝内的一部畅销小说,早在1965年,就有人把它拍成电视剧,并在法国引起一股电视狂潮,为了追随那修长的、时常于夜色中神秘出现的幽灵,几乎法国所有的酒吧都安装了电视机来吸引顾客。现在拍成电影,纯属老片新拍。年轻的导演尚保罗·沙洛梅在剧本上下了不小的功夫,他说:“别忘了,现在已经到了2000年。我们在小说之外,又编了一个情境。你想想看,卢浮宫、夜晚、一个女人、一个鬼魅,这其中便交织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节,如何救出这个女人。这不是一部完全虚幻的故事,而是虚幻和真实交织的。”
  《卢浮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卢浮宫的有关木乃伊幽灵的故事。美丽的姑娘丽莎和祖母一同居住在卢浮宫对面的大楼里,卢浮宫修缮工程无意中把她们所住的楼梯间打通了,于是丽莎进入卢浮宫变得易如反掌。
  为了追一只猫,丽莎进入卢浮宫,碰巧来到了科学家研究古埃及木乃伊的实验室。她哪里知道,此时此刻,卢浮宫里的一具木乃伊鬼魂——贝菲葛——正注视着她。当她发现贝菲葛时——在对视的一瞬间——贝菲葛便进入了她的身体。
  每当深夜,丽莎被这个鬼魂驱使着,在卢浮宫游荡,搜索着古埃及的宝物。一个电工深爱着丽莎,当他发现丽莎的反常举动时,便跟踪保护她。卢浮宫的科学家又用古埃及的语言劝说贝菲葛离开了丽莎的躯体。经过这番折磨,她又回到了爱人的怀抱。
  外表贤淑的苏菲·玛索,一直有一种隐藏的妖冶气质,在她主演的电影中,完全体现这一面的并不多。《卢浮魅影》填补了这个空白。在以卢浮宫为背景的浓郁色调下,她富于东方气质的眼睛和黑发,将惊悚的气息散布在整部影片中。开始的惊惶与后来的坚毅,正是她最擅长演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她那惊恐的双眸和血红的嘴唇,那是绝对经典的心理恐怖片造型。影片中的“贝菲葛”面具,据说是依照苏菲·玛索的脸,分毫不差地制作的。他们先扫描苏菲·玛索的脸,再按照她的眼神来调整面具,让她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贝菲葛。这可把苏菲·玛索累坏了。她说演魔鬼是一种体能的考验。导演对她扮演的贝菲葛非常满意,说:“这个鬼美极了,仪态优雅,姿势棒,苏菲·玛索连装鬼都那么迷人!”《卢浮魅影》的译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魅”字有很多解释,可以是一种惊人的美丽,也可以是一种莫名的恐惧,不仅让人窥到苏菲·玛索的香风艳骨,还仿佛让人瞥见卢浮宫的鬼影——两者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
  也许,我们只能这么解释影片的醉翁之意:与其说是为了营造鬼怪的恐怖气氛,不如说是为了突出人生的美丽事物。苏菲·玛索的气质与卢浮宫的珍藏,是造物主与人类文明的美好结合;而人与幽灵最后的平等对话,是生命相安无事的安宁和美丽……当然,聪明的编导也不甘让故事就这样平平收场。当所有的恐怖结束,悬念揭开后,画面的焦点定格在苏菲那美丽的瞳孔里,我们在这一汪美艳得有些惆怅的秋水里,欣赏到最后一丝莫名的恐惧。
  苏菲·玛索这次“作恶”,可比两年前《末日危机》中的蛇蝎女人成熟多了,观众再也不会怀疑她有扮演反面人物的能力,她的加盟,无疑为该片增添了光彩。------------
裸露与实践
------------  在许多影片中,苏菲·玛索都是一个微妙的性爱女人,与许多男人肉欲纠缠。无论有没有男人的存在,她总是可以过得很好,男人就是她的武器,拾起男人就是拾起武器,男人是被她利用的。这种性爱,可能是上帝赋予的一种通向宏博之爱的暗示,或者说,一次启发,一种象征,就像给戏剧一个道具,给灵魂一具肉身,给爱一种语言……无论是她多愁善感的呻吟,还是春光乍泄的细腻触摸,都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悲悯情怀渗透其中。年轻而早熟的苏菲·玛索,似乎早已领悟与性爱有关的这一切,在《初吻》中就有的那种关于爱情的朦胧倾
向,到后来的影片中发展成裸露与实践。与电影有关的爱与性,将她从一个清纯的女孩变成了魅力四射的女人。
  苏菲·玛索很容易进入角色,无论是说些平淡的台词,还是演激情戏,她都能坦然地面对镜头。她说过:“当你拍一部电影时,你必须拿出最真实的一面,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在苏菲·玛索的电影中,性有时根本无法遵循道德的标尺,她会在性中自困和煎熬,也会在性中爱与恨。性对于她来说,有时是一种魔鬼般的快意,有时又是爱情之花绽放之后的自然体验。那些浮光掠影的爱情,在性的融化中变得虚无飘渺,从《狂野的爱》到《勇敢的心》、《豪情玫瑰》、《芳芳》,再到《安娜·卡列尼娜》、《情欲写真》,最后到007系列的《末日危机》,性,都以一种挥之不去的激情碰撞着苏菲·玛索的心扉,不管是歇斯底里的性,还是令人潸然泪下的性,苏菲·玛索都用她的身心去完成那种湿透了的演绎。
  有时候,她也会在性中迷失方向。难怪有人说,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去掉一切束缚之后,这世上只会多一个纵情声色的女人,而不会是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其实这用在苏菲·玛索的一些电影中是再适合不过了。她自己也明白,不能仅仅是为了性而性,而需要超越那种冲动的性,让人的灵魂随着性的平静而安息。
  性在道德的驱使下是易碎的。在敏感而疼痛的挣扎下,苏菲·玛索更愿意用她期待而又玩世不恭的眼神,和她开放的肢体,去解释性,而不是用语言。
  苏菲·玛索以无懈可击的演技征服了观众,但她并不就此不再暴露真实和美。当我们看《芳芳》、《云上的日子》、《情欲写真》时,只要心智正常,便绝不会有邪念。所以,美的就应该是美的,真实的就应该是真实的,我们不用给维纳斯裹上厚厚的大衣,来标榜我们的纯洁。只要像苏菲·玛索那样做到坦然面对,何尝没有清白?
  清白的苏菲·玛索,是一个美丽而性感的女人。一切荣耀,来自上帝,因为她生而美丽。中性的肤色赋予她亲切与内敛。美丽于她,是一切的起点,也是一切的归结。命运、爱情、影像、文字,皆建筑在美的基石之上,也许就连神也不忍心让这样的美固守一隅,寂寂终老,于是让她化身千万,化为薇卡,化为芳芳,化为安娜·卡列尼娜……光影所至,声色无边,倾倒众生。
  “卸去内衣,镜子里只见柔和而无邪的线条、滚圆的肩膀、婀娜的腰身、玩物般圆鼓鼓的小乳房,与污秽无涉,一切都是纯朴的,没话可说的。这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
  法国的三代人见证着苏菲·玛索的成长,见证着一朵娇艳的花绽放,一个春天的历程。她的美在光影中游移。从《初吻》中的乍解风情,到《卢浮魅影》中的妖媚惑人,十年弹指,苏菲的身体在水银灯下尝试着美在各个年纪的各种可能。十余岁的艳且清,如莲花初出水;二十余岁的艳正明,如玫瑰正凝露;三十余岁的艳已无须多言,唇启间,眸回间,暗室芝兰,香自心生。------------
说谎的女人(图)
------------   “我是撒谎大王,撒的谎天衣无缝。时不时一天几次,事先想好或者不假思索,我瞪着又圆又亮的眼睛撒谎。”如果采访过苏菲·玛索的记者听到她竟然毫无顾忌地这么说话,不知会不会惊得背过气去。好在,这并不是苏菲在答记者问,而是她在自传体小说《说谎的女人》中作的总结。
  2002年,北京出版社推出了苏菲·玛索的自传体小说《说谎的女人》,中国的读者见识
了这位国际美女靓丽而富有深意的文字。全书共4万余字。苏菲·玛索用意识流的笔调,把她生命中值得纪念的事一一道来。有意思的是,涉及情感经历时,她把所有恋人的名字都略去,全用“他”来代替……这本书早在1996年就已在巴黎上市,整个过程十分低调,直到有记者就这本书采访她本人时,法国读者才醒悟过来:原来苏菲·玛索这个美女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呢!
  在《说谎的女人》里,苏菲·玛索把自己化身为一个20岁左右、玩世不恭的女演员,不停地跟导演和男友怄气。对这个可能产生歧义的书名,苏菲·玛索说,她是精心考虑过的:“第一,题目短;第二,符合人物身份。这是一种随笔的写法,涉及一个人在20岁时碰到的种种问题。”
  “我全身裸着,几乎一丝不挂,感到头痛得紧,我呆愣在那儿,不知从何开始。”苏菲·玛索在《说谎的女人》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这本书中,她是被捆住了翅膀的天鹅,只能拾起别人遗落的羽毛,耐心地为自己编织一副翅膀,回到美妙的天空;她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即使在笑,也暗藏愁容,看似柔弱,却又非常坚强。
  除了爱说谎,她也剖析自己的心理,也谈起单调的童年、刚出道饰演的角色、内心的孤独、起伏的恋情以及前往好莱坞发展的企图等。
  苏菲·玛索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形象,这些人一个个存在于她的思想中,让她完美,又一点点把她撕裂:“我把自己的故事稀释在模糊不清中,把它拆碎,七混八搅,因为我不相信有开始或结局。”“让我这般疯狂吧!以自己的真诚方式过活,我只想直觉表达我的心。”这样也好,丰富的想像力是她创作的源泉,很多人做不到的,她做到了,而且做得接近完美。苏菲·玛索演电影与自己拍摄电影,都对她的写作大有裨益。她说:“我通过拍片,积累了观察人的经验,学会了细腻的人物描写。”尤其是描写平常女子。
  其实,苏菲·玛索何尝不是一个平常的女人呢!遇到举棋不定的事情,她也会后悔。她所达到的高度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高处不胜寒”。她属于法国,在所有法国人的眼皮底下生活,这不能不让她产生压力,也许,在接受荣誉的时候,也要接受它的姐妹——流言。“所以我不断说谎,害怕遭到上天的惩罚,也就是害怕众人的眼光与评断,我尽量表现乖巧的一面。” 
  从小说精致的叙述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苏菲·玛索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是孤独的。在接受《巴黎竞赛镜报》专访时,她说自己对伦理、说教有点怀疑。为写这本小说,她花费了4年的时间。一个大红大紫的女人,还能因孤独而写一些真诚的文字,这的确很难得。
  《说谎的女人》表达得非常彻底,更接近一个女明星的本色。几乎是口无遮拦,苏菲·玛索不介意得罪那些喜欢她的观众,甚至为自己“撒的谎天衣无缝”而洋洋得意。这就是一个小说家所拥有的权利,不管你是业余的,还是职业的。福克纳说得好,只要故事情节需要,作家可以动手抢劫他的母亲。在《说谎的女人》里,苏菲·玛索不再是个女明星,不再需要注重外表形象,她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可以一天几次不顾羞耻地用迷离的眼神去勾引那些一本正经的男人。这大概就是苏菲·玛索之所以热爱写作的缘故,她轻吐粉红色的获救之舌,滔滔不绝,自由地谈论着自身和周围发生的一切。
  “一误再误,那是我想装成另一人,结果反而露出本性。我在揭示虚假做作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在一秒钟里,倒回复了自我,更深层次的自我。”
  苏菲·玛索是把她的第一本书当文学作品来写的,书的包装也遵循正规文学书的路子,通篇都是文字,不附一张照片。这不是影迷们想看的明星自传,而是一本小说,没有情节,没有人物,只有零缎碎锦般的文字絮絮而下。她的文字极好,充满奇思异想,妙语连珠,又敏感、细致,有点厌倦,实在不像一个女明星的手笔。这些文字是水在流动,迟疑缓滞,在前一秒与后一秒中留了很大的空隙,让读者细细咀嚼、感受。但在灰绸般的倦懒之中,不时有锋刃的光,“生死”之类的字眼常在猝不及防处跳出来,像是什么,就像苏菲·玛索的神态:无谓着无谓着,忽然裂帛一般,变故骤起。
  这样的文字,最像《云上的日子》中那茫然行走的女子,只是更有活力一些。她的思绪时常高高地飞扬,但还有风筝之线拴牢。“这不是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苏菲·玛索承认,“这本书,是我迄今为止最个人化的东西。”说是谎言,“混乱中也有迹可寻”,在这一本用4年写成的书里,我们看到一个现代女子的有所把握和无从立足,惶然,而又安然。
  苏菲·玛索用说谎的方式,赢得自我的空间,她的独特和美丽,使她像一把心火,永远燃烧在闪亮的星空之中。------------
18年爱情长跑(图)
------------   有人说,苏菲·玛索与安德烈·祖劳斯基的结合,是美女嫁给了才华。这种对爱情的评价也不无道理。
  “苏菲·玛索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最聪明,也是最棒的演员,就像看到好书,去过好的餐厅,想要向朋友推荐一样。”她的亲密爱人、著名电影导演安德烈·祖劳斯基这样公开地对人们说。
  说到安德烈·祖劳斯基的影响,苏菲·玛索说:“我至今仍然记得他的话:‘你应该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轻快舒服。’他说得有道理。”
  两人1984年相恋,一谈就是十几年,至今没有举办婚礼。苏菲·玛索认为:“不结婚是维持一段感情最好的方法。”这在对爱情与婚姻朝三暮四的影视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是的,没有谁比祖劳斯基更了解苏菲。在他们相守的漫长岁月中,共合作了4次,从《狂野的爱》(1984年)到《情欲写真》(2000年),安德烈·祖劳斯基塑造了苏菲·玛索近20年的历程。在第4次合作时,苏菲·玛索早已进军好莱坞,但是当安德烈·祖劳斯基要拍《情欲写真》时,她义无反顾地推掉了很多高额的片约,去支持安德烈。
  在很多人看来,苏菲·玛索与安德烈·祖劳斯基合作非常默契。为了共同喜爱的事业,两人在家庭之外的交流、合作显得和谐美好。苏菲·玛索认为安德烈给演员非常多的空间,非常多的尊重,是演员能碰到的最好的导演。亲密爱人一同工作,对两人来说是优点也是缺点,苏菲·玛索认为这样很好,因为默契十足,给个眼神就能了解对方的想法,但祖劳斯基觉得太亲密了反而会对工作伙伴造成压力,所以,两人到了片场,会顾及工作人员的感受,刻意保持距离。两人合作向来公私分明,“分别进片场,让工作人员觉得他们只是导演和演员,不是情侣”。
  《情欲写真》把他们的挚爱交融在一起。安德烈说:“好演员要和好影迷分享。”这时的苏菲·玛索像一颗成熟的果子,眼里有了成熟女人的深邃和妩媚的风情,生动又不失深刻,这一切被她的爱人及时捕捉到,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在《情欲写真》里,苏菲·玛索升华成了一个美丽的女神。
  有人问苏菲·玛索是否“传染”了祖劳斯基作为艺术家的很多素质,她以一种感恩的语气说:“提起安德烈,我就像进了一所名校,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我从来都不是他的学生,他却始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他在指导别人时显得那么优秀,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和他一起工作,就像经历一次神奇的探险。他富有个性,也善于理解和倾听。当我拍第一个短片的时候,第一天进行得很不顺利,他鼓励我说:‘我了解你,坚持下去,肯定行!’随后,他教给我很多技巧。”
  在片场看着心爱的人受累,祖劳斯基的感受一定很复杂。不过他还是喜欢跟苏菲合作,他骄傲地说:“她是这个年龄段最棒的演员!我拍戏当然要跟最棒的合作。”
  相对于祖劳斯基的影片,大众更好奇的是他与苏菲·玛索为什么不结婚却能热恋这么多年。
  苏菲·玛索强调,他们两人不断改变,不断成长,发现对方的变化,是最大的喜悦。
  两人从认识到现在,一直都有说不完的话,彼此都知道对方心中有很多秘密,想通过拍电影的机会一一挖出来。祖劳斯基说,刚认识时,苏菲·玛索才17岁,但已经拍了《初吻》,成了法国人的偶像。他们首次合作《狂野的爱》,便坠入爱河。
  有人说,天蝎座的女子是具有危险性的,她的爱具有毁灭性,而且她知道如何游走在毁灭与重生之间,因为她自己可以活得像个男人。但是,苏菲·玛索毕竟还是个女人,仍旧希望被保护。离她最近的就是安德烈·祖劳斯基。
  和祖劳斯基在一起,苏菲显得相当宽容,很少使用过激之词。“我们两人个性都很强,经常有小斗嘴。当然,这也成了生活情趣的一部分。这正好磨练了我们的忍耐力。”每次吵得不可开交时,多是年轻的苏菲·玛索做出让步。她在这时把他当“老人”看,而这位“老人”执拗得像个孩子。苏菲·玛索曾经表示:嫁给摩纳哥王子恐怕都比和安德烈·祖劳斯基生活在一起容易。其实,这份“不容易”是她自找的。她觉得和一个年长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好处多多,“他对别人更感兴趣,受到的约束更少,而且更有思想”。他们互相交流,彼此补充,爱情确实会使人变得更美好。
  苏菲·玛索对安德烈·祖劳斯基的评价一向非常温暖:“祖劳斯基成熟稳重,懂得不断追求进步,还有带动气氛的本事。他给了我纪律、秩序的观念。我们彼此尊重,在绘画、烹饪、服饰、颜色等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也不缺分享、聊天的话题。”安德烈·祖劳斯基则说:“我们维系这段感情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我还活着。”
  或许因为是男人,因为年纪更大的原因,祖劳斯基对苏菲的爱情更为专一,他有一种保护神的角色意识。而苏菲·玛索因为年轻,因为自我,她对祖劳斯基的爱情是一种信念,十几年处变不惊,尽管冲动有时也能让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失去理智,但是她坚持住了,并在这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娱乐圈中坚持了十几年。------------
劳燕分飞(1)(图)
------------   18年,或许是一个宿命的数字,不论对苏菲·玛索,还是对安德烈·祖劳斯基。2002年,苏菲生育了别人的孩子,并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终结了她和安德烈的童话爱情。
  1991年,在拍过《蓝色乐章》之后,安德烈·祖劳斯基停止了电影创作。一方面,他对法国失望了,他觉得法国人已失去鉴赏力,不再欣赏他的作品,他们常说的“安德烈·祖劳斯基是个疯子”那句话,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他的祖国波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游子终于可以自由地回国了,他很想把更多的时间献给波兰,他两次被推荐到文化部长的位置上,都没有应允上任,现在,他想做一些实事。
  安德烈和苏菲在华沙有一个家,是坐落在郊外的一片树林间的一座小屋。不拍片时,他们就住在那儿。1995年,两人爱情的结晶问世了,是个男孩,取名叫文森。他们的关系似乎更牢不可破了。在同一年,苏菲·玛索只身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梅尔·吉布森在《勇敢的心》一片中给了她一个角色,后来,她又在英国情节剧《心火》中担纲女主角。她还参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拍摄,整个片子都是在俄罗斯拍摄的。参加这些影片的拍摄之后,苏菲·玛索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大大提高。
  安德烈·祖劳斯基曾评价苏菲·玛索:“她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对此,苏菲·玛索也有过回应:“独立不是和别人分离、不搭界,而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让别人信任。”
  就在他们谈论独立与信任的话题时,2000年,法国的一些媒体爆出苏菲·玛索有了新恋人的新闻。《Voici》杂志封面刊登了她和美国新情人的亲密镜头,这个美国人叫杰克。根据《Voici》报道,苏菲参加电影节活动时,他们形影不离。杰克有一头黑中带灰的头发,四十来岁,容貌英俊。相识不久之后,他就搬到苏菲·玛索的住所,和她同居了。该杂志还说,苏菲·玛索的夜晚比白天更美。该杂志拍到苏菲·玛索和杰克带着小文森在冬日森林散步的多张图片,并以小标题解说,苏菲脸上洋溢着笑容。
  不管这样的新闻是否属实,每一种爱都要经受考验。苏菲曾有两次差一点红杏出墙,都被祖劳斯基——这个让她付出了18岁以后整个青春年岁的男人——重新吸引回来。但是俗话说“事不过三”,这第三次发生在2000年,就是苏菲·玛索首次执导的长片(一部讲老夫少妻离婚故事的电影《对我说爱》)正渐渐成型的日子里。
  事后,当我们回忆他们双方曾经公开谈过的一些话题之后,也不难发现这场爱情或许早就潜伏着危机。
  只有在谈到祖劳斯基的才华时,苏菲·玛索才会将那种乐于谈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她不是拒绝就是沉默,就像她经常在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神情忧郁,世事却了然于胸。
  安德烈·祖劳斯基曾经公开抱怨,和大明星在一起生活太难了,需要承担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在他看来,苏菲·玛索生活在一个非常实际的世界里,他自己却常常遨游在某种精神境界之中。两人间的沟通成了一种非常艰巨的工作,他感到很累……如果是这样,苏菲·玛索又何尝觉得轻松?她少年得志,个性极强,难道就不想找回自我?------------
劳燕分飞(2)
------------  正当《末日危机》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公映时,苏菲·玛索悄悄返回法国,据说是祖劳斯基的一部新片《情欲写真》正等着她主演。早些时候就有媒体以苏菲·玛索只身飞往洛杉矶独居数日为证,说两人的关系亮起了红灯,分手的可能性很大。对此,苏菲·玛索本人在接受专访时含蓄地表露:“两个人的生活是一种挑战。”的确,成名是一种挑战;维系明星的地位、维护人们心目中美好的神话更是一种挑战。
  2001年,在文森6岁时,坚强的苏菲·玛索遇到了ICON公司的副总裁吉姆·莱姆利,重新坠入爱河。两人年龄相当,情深意笃,爱情之花就要结果。当时吉姆正在筹划拍摄亚历山大大帝的电视连续剧,整天穿梭于伦敦和洛杉矶之间,虽然两人暂时不能厮守,但对于真心相爱的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这一次,苏菲依然爱得深情而执著,并决定为吉姆·莱姆利生个孩子。在怀孕期间,苏菲遭到了抢劫,她怕远方的恋人担忧,就没有通知他。吉姆从报道中得知此事,立即赶到巴黎看望。这一系列事件说明,两人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
  2002年6月13日,36岁的苏菲·玛索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孩,取名朱丽叶特。孩子的父亲不是安德烈·祖劳斯基,而是她在极度失落时遇到的美国制片人——吉姆·莱姆利。毫无疑问,这第三次考验导致了苏菲·玛索和祖劳斯基真正的分手。因为一个女人可能很容易爱上一个男人,但她不会轻易为他生孩子——这就是危险性所在。
  这次是真的分手了,他们的爱情是自由的,没有法律的约束,爱得复杂,却分得简单。
  对于与祖劳斯基的那段令她刻骨铭心的恋情,苏菲·玛索用电影《对我说爱》来作了总结。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对她与祖劳斯基18年恋情的一次完全的回顾,别人说这部电影揭示了她的私生活,她坦然地承认了。“从很多角度来说,这部电影都带有深刻的个人色彩,这是一段内心故事,这一点,谁都可以体会得到。对我来说,情节这么发展和角色这么选择都非常必要。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讲述真实的感受,但电影毕竟是建立在对个人感情的剖析之上的。我们谁都没法离开自己的体验谈感情。”谈到祖劳斯基时,她说:“通过这部片子,他也可以回顾一下那段往事。”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从相爱到分手,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都司空见惯,苏菲·玛索也不例外。与安德烈·祖劳斯基共同生活了18年之后终于分道扬镳,这段曾经火热的爱,如今冷却成了记忆。作为风靡当代的大影星,苏菲·玛索忘记过去的方式与众不同,在巴黎降生的小女儿为她打开了生命的另一道门,而首次执导新片《对我说爱》则是用电影的方式与过去诀别。
  现在,苏菲·玛索又焕发了青春,也更加热爱生活,她住在巴黎的西郊,四周有看不尽的绿色,有时还操起画笔抹上几下。------------
对我说爱(1)
------------  就在苏菲·玛索与安德烈·祖劳斯基的爱情出现裂痕的时候,她还曾带着儿子远赴华沙生活了一段时间,希望巩固他们之间的关系,挽救那段感情,但心愿未了,她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像幽灵一样回到了巴黎。感情的创伤没有使坚强的天蝎座美人颓废,此时,她开始认清自己的处境。她已经是35岁的女人,应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应单单做个演员,她想尝试当当导演。她自己撰写了剧本《对我说爱》(又译《当爱变成习惯》),自己制片,自己挑选演员。这部片子在法国电影院上映,创造了很好的票房。影片讲述一个女人如何与
比她大得多的丈夫分手,人们从中不难看到苏菲·玛索自己的影子。
  不仅如此,苏菲·玛索凭首次执导的《对我说爱》,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中勇夺最佳导演的殊荣。有了这个骄人的成绩,苏菲·玛索在电影圈的地位又一次大大提升。她不仅仅是一个演员,她的头上又多了一层光环——导演。
  在影视圈似乎都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做演员时间长了,有成就了,都有当导演的愿望。大多数电影明星都能在导演这一职业上继续自己的电影生涯,这是他们从演员退居幕后的一个必经阶段。可以说,如今功成名就的苏菲·玛索,也正走着这样一条路。继演员之后她又神采焕发地忙碌在摄影棚里。
  在自己执导长片之前,苏菲·玛索于1995年自编自导了一部15分钟的短片,叫《黎明之颠倒》,还曾进入戛纳影展的“一种注目”单元放映。当时外界就猜测她有息影的打算。苏菲·玛索否认了这一说法。她说,她之所以尝试去当导演,一方面是因为很早以前就开始写作,不停地写,突然有一天发现写的东西可以作为一个剧本。不过现在,她只拍了一部短片,还不知道是否可以真的去做导演,至少要拍出第二部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