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生尺寸对照表:亦庄亦谐瘸腿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13:54


标签:趣味文学 怪体诗 杂谈 分类:阅读指南针
十七字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十七字诗”属于诽谐诗体,全诗四句,句式是“五五五二”排列,即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诨话艺人张山人。张山人,本名张寿。山东兖州人。约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至十年(1027~1032)间,约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 1104)。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至京城汴梁(今开封),在瓦舍中说诨话,颇受欢迎,蜚声于宋神宗熙宁至宋徽宗崇宁间。晚年倦于卖艺生涯,在由汴梁返回家乡的途中病卒。张山人说诨话时,多以俳谐体十七字诗穿插其中,语言俚俗,颖脱而含讥讽,为时人所津津乐道。据说当时有人用以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曾抓他审问,可见十七字诗影响之大。
还有一首流傳很早的是南宋時無名氏作《臨安十七字詩》。
宋朝皇帝崇奉道教,常驾临景灵宫祭神,届时都要太学、宗学、武学生员身着制服,立在礼部衙前恭迎。由于这些生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有人写了首诗道:
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
乌头身上白,米虫。
這首詩諷刺南宋太學生等,每年花費薪資,只作些迎接皇帝的無聊事情。據《西湖遊覽志餘》:“車駕飧(祭獻)景靈宮、太學、武學、宗學諸生,俱在禮部前迎駕。臨安府有人作十七詩(如上錄)。蓋譏其襆頭襴服,歲糜廩祿,不得出身,年年迎駕耳。”按頭烏身上白,指頭上戴黑襆頭,身上穿著白襴衫。米蟲,蛀米蟲也。
十七字诗很像“打油”,在古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因此辑录甚少。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十七字诗的相关记载散见于《广笑府》、《笑笑录》、《坚瓠集》等典籍。
例如,《笑笑录》中记载:元朝末年在江浙举义的张士诚,建国后以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专干坏事,人们讥之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并将其尸首悬挂在竹竿上让风吹干。时人就编了一首十七字诗加以嘲讽: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
一朝西风起,干瘪。
语意双关,讥刺深刻,令人捧腹。
明郎瑛《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徽郡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此世之少有,无赖亦可谓勇也。”
此事于明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补之曰:“一说:守坐以诽谤律,发配郧阳。其母舅送之,相持而泣。泣止,曰:‘吾又有诗矣: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泪下,三行。’盖舅乃眇一目者也。”此事清代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又补之曰:“既至配所,官喜其诗,令试为之,应声曰:‘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此故事在四川民间又有一说,情节差不多,但用的是四川话,显得更口语化:
从前有个喜欢做三句半人称吊脚诗的,一天进城买东西。走到较场坝,看见县太爷顶着烈日在法坛上求雨,他于是诗兴大发,大声即兴赋诗:
大人求雨泽,万民沾恩德。站在雨坛下,非热。
县太爷听见了,很生气,叫人把他抓了起来,重打四十大板。在挨打的过程中,他又做了一首诗:
大人把怒动,板子不歇空,一五又一五,精痛。
县官以为他是精神病,就叫他滚,他马上叩头又做了一首诗:
谢过大人恩,屁股还在疼,冤枉挨一顿,气人
县太爷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人把他关进了监狱。他独眼龙舅父来看他,二人抱头痛哭,他的灵感又来了:
见舅如见娘,珠泪洒胸膛,两人热泪流,三行。
明代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还记载有另外一则有关十七字诗的故
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
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
念我客窗寒,同宿。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侮辱,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官。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诗曰: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
若还到官府,不好。
清代道光元年(1821),有广东省秀才叶某,回乡赶应省城,路过樟源岭,恰逢天下大雨,他入亭歇脚,正遇一个看相卜卦的道人也在亭中。这个道卜一见叶某,大喜。向他左看看,右望望,然后起身整整衣衫向叶某深深一揖,说:“贵人!请受山人一拜。请问尊姓大名,府居何处?”
  叶某一见忙三还礼,一一实告。并问:“道长何故如此称呼,又何行此大礼?”道人说:“贫道幼学麻衣相法,今见先生天庭饱满,地角雄厚,此乃大贵之相也!”叶某本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经道人这么一捧,更觉飘飘然了。
  当日叶某因雨大没有下岭,便宿于庙中。夜晚问及庙内斋公:“此岭何名?”斋公告诉他说:“这里是樟源岭”因语不同,叶某误听为“状元岭”,认为这是自己中状元的吉兆,即向神前路拜许愿。及应试,得中头名状元,更自认为“才高八斗”,又有神灵保佑,今科状元是稳稳中的。/ S 第三年春三月,入京会试和殿试,他特弯道至樟源岭,出资先修凉亭,并亲写“状元岭”匾额一块,旁书“皇清道光三年粤秀才大叶××敬书”几个字。匾额于亭中,叶某走时告诉斋公说:“状元头上一点要我中了状元后再来加上。”
  从此以后,叶某一去杳无音信。有人说,进士未中上,而是“名落孙山”了,所以无颜再来了。但樟源岭从此又叫“状元岭”了。4 z# Q [: f$ R$ 清代末年,有个私塾先生由此而过,听了这个传说后,曾在石壁上题诗道:叶氏恃才过自矜,江山前代有奇英。
状元待点匾犹在,留得遗谈诲后人。
  还有位无名氏写了首“吊脚诗”,讥笑道:
叶子雄才屉,相士功不浅。
状元金榜挂,未点。
某文士一日在朋友家闲聊,忽报友妻生一女孩,全家甚喜,文士为表示庆贺,当即作诗一首。诗道:
全家喜洋洋,太太生儿郎。
吟至此,众人大惑不解,以为文士弄错了,把生女错为生男了,大家惊奇而望之,而文士不多辩,继续吟道:
掰开两腿看,象娘!
众人大悟,笑之。
好笑则好笑,这个文人和这个诗却实在不怎么样。
通常都用十七字诗来讽刺人的,但也有用来嘲笑当局的。贡少芹为民国初年作家,曾任小说新报主编。所编丛书,多为伤感讽刺时事之作。贡少芹十七字《感时诗》,按《新式滑稽丛书》载,原诗八首,现择四首录如下:时髦政治家,志大而言乏,
满口讲法理,肉麻。
将领拥貔貅,气势猛如彪,
临阵未开战,先溜。
奸商心计工,一味用欺蒙,
混将外国货,冒充。
游学更西洋,趾高又气昂,
姘合华英字,外行。
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铺垫,后一句多是诙谐的调侃,在句式的起承转合中增强了述事的戏剧性;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忽而变为一顿,在节奏的跌宕起伏中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这种样式很像“打油诗”,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特别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机锋骤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尤为普通老百姓所喜爱。后来,这种变体诗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顺口溜式的民间曲艺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