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座男对情人的心态:大学旧作:我是如何考上人民大学的(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04:37
大学旧作:我是如何考上人民大学的(上) (2009-06-06 06:40:31)转载 标签:

高考

大学生活

教育

分类: 学/
自童蒙入学起,二十五年来我参加过大大小小上千场考试,包括高考、四六级、考研、考博、两次托福和两次GRE考试,眼下正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一轮轮考试于我简直如梦魇一般,不过这回很可能是我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参加笔试。今后嘛,只有我考小辈们的份了。
此文写于十一年前,当时我应北岳文艺出版社之邀,总结我的高考经验。高考变来变去还是那些题型,我主要提醒读者,懂得举一反三,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毕竟是过来人之语,我想来还有些用处。朋友们若有聪明的弟妹子侄在读中学,可以转发给他们。此文只适用于优等生,成绩平平的就不必看了,切莫误人子弟。
写作之时,我正在读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女主人公的名字就直接拿来当采访者了。《高考拼搏纵横谈》出版后,我发现目录页头一篇就是我的文章;编辑也告诉我,这篇是该书收录的经验谈中写得最好的。有个小姑娘高中读过此书,到北京上大学后找到我,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读者见面。因为小姑娘长得不漂亮,我也没有好好招待人家,她姐姐后来还发电子邮件说了我几句。现在想起来实在惭愧。与此文有关的一点往事,拉杂记在上面,聊志墨缘。


我是如何考上人民大学的

  访问人:林诗音
  受访者:田方萌


    林:你好,田方萌。九七年夏天你以总成绩599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现在已经度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回首高考,请你谈谈对它的总体认识和感想。
    田:好的。对我来说,高考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考验,也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高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简称。在我出生的前一年,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到我参加这项考试的一九九七年,恢复高考已经整整二十年了。经过二十年的摸索,高考已经成为一项较为完善的国家级考试。
    对于刚刚升入高三的同学,我觉得对高考应当有以下两点认识:第一,高考是一项选拔性考试,这不同于合格性考试的高中会考。只要达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平,一般高中生都能通过会考。高考则注定了只有一部分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被录取。虽然录取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没有超过50%,这意味着大多数考生将不得不面对落榜的现实。高考和会考在考题难易程度上悬殊很大。有的同学会考连得九个“A”,高考时却仅仅过线。
    第二,高考不仅考智力,还考毅力精力体力和心理素质。用时髦的话说,你除了有IQ(智商),还得有EQ(情商)。我们首先得承认人类的智力程度是有差异的,而且主要是先天决定的。有人智商200,有人智商还不足50。可上智和下愚毕竟是人类中的一小撮,绝大多数人的智商之差不超过40,用王朔小说的名字讲,“谁比谁傻多少”呀!高考得中与否,有先天智力因素,关键还得看后天努力。就算慧根不高,苦心修行,也能成正果。这考的是毅力。光铆足劲黑天白夜地钻书本也不成,还得有精气神维持得住。这考的是精力。该念的书都念了,等一上考场就晕堂,这还了得?所以平常不能老跟书本较劲,营养、锻炼、睡眠一样也不能缺。这考的是体力。考试时突然见到难题,就心神不宁、阵脚大乱,还怎么能往下做题?所以还得有心理素质。
    林:高三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紧张、忙碌、疲乏,和厚厚的书本厚厚的镜片联系在一起。你的高三生活是这样的吗?
    田:初二那年暑假,我回陕西到舅父家探亲。那时表兄刚参加完高考,和我大侃他考前如何辛苦。他说他每天五点就起床学习,一直要熬到凌晨一时才睡。我当时就吓了一跳,心想这比十九世纪的英国劳工还苦。等到我上了高三,才知道全不是那么回事。而且我真要是照表哥那么干,不出一周就得累得吐血。
    我的作息时间一般是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入睡,最迟不超过十一点半。中午还要小憩三四十分钟,保证每天睡眠不少于八小时。全天的学习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十个钟头。但这十钟头,却是我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精力最充沛的时段。我认为人的精力是个常量,你延长时间,就会降低效率。这样打持久战,反倒不如趁精神最饱满的时候集中干他几小时,一举歼灭,事半功倍。一天内安排的任务量以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为宜,否则就是透支,寅吃卯粮。头悬梁锥刺股是科举时代的学习方法。那会儿的考生只要会背书写八股文就可以了,可现在是什么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你再靠旧时那种“白首下书帷”的方法学习可行不通了。高二结束后大家的起点都是平等的,谁能最有效地利用好下一年谁就是笑到最后的胜者。
    林:一年的时间看似很长,其实也很短。你怎样安排高三这一年的学习生活的呢?
    田:我的复习计划依照两条线索执行。一条是先分项训练,再综合练习;另一条是先基础训练,再实战演习。打好底子,循序渐进。
    96年7月,我草拟了一份《高考复习草案》,算是参加高考的最初战略部署。这份草案中,我将未来一年分作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复习阶段。初级复习阶段,时间是1996年7月7日到97年1月6日,任务是掌握各科各章节的具体内容,为以后的综合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准备语文数学政治三科的会考。中级复习阶段,时间是97年1月7日到5月7日,任务是进一步巩固提高,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力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高级复习阶段,也就是冲刺阶段,时间是97年5月8日到7月6日,任务是集中一切精力为高考做全方位的准备,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这样的时间安排一是由各阶段的任务决定的,二是和老师的教学规划同步。
    第一阶段最长,整整有半年。头两个月是暑假,我没有做多少练习,只是静下来看课本,把高中前两年的知识全部回忆起来。尤其是高一的内容,立体几何什么的,一年没接触,基本定理全忘了。如此看了两个月,再做习题就顺溜多了,起码知道在哪儿查书。开学以后老师们一边讲授新知识,一边复习旧学问。这时候练习的都是些简单的基础题目,但你可千万别轻视它们,正是这些题目使我熟练地掌握了最基本的公式、定理和知识点。至于三科的会考,对我来说倒不是很难,最后都拿了“A”。
    第二阶段开始,离高考只有半年,我感到有些紧张。这一段在整个高三中最为艰苦,成天就是做题、对题、讲题,再做再对再讲,周而复始,让人想起古文《愚公移山》上的句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时候还是专项练习,但难度已向纵深发展,大多数是从历年高考卷上直接抽出来的。我见到了许多新题型,开始都是两眼干瞪,束手无策,但因为常常见面,最后都熟得跟哥们似的。反复练习的关键是要掌握题型。所谓题型就是对试题的结构分析。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把“宗”找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是综合练兵。这时候的复习题都有好几层机关,十八般武艺轮翻使上才能破解到底。比如一道数学题,先要用三角函数公式化简,再根据数列关系归纳出通项公式,然后拿复数方法证明。这就要求考生功底扎实、融汇贯通。因为临近高考,这一段的模拟考试也最多。每回模考都是一次重要的综合练习,它不仅对积累高考经验和技巧大有助益,也是将来报考高校的主要参考。不巧的是我五月中旬忽然患上感冒,两个鼻孔一个月内不肯共事,复习效果平平。好在前十个月基础还好,《菜根潭》上说“图未就之功不如守已成之业”,我在临考前两周又温习了一遍书,做了两套题,就这么上考场了。

    林:你哪门课学得最好?请你谈谈学习这一科的方法。
    田:我没有特别突出的课目,那门课都还说得过去,只是化学稍差。我高考的平均分是120分,单科成绩最高133分,最低108分,与平均分之差不超过13分。我虽然没有优势课目,不过都还颇成气候,加起来就蔚为大观了。高考是要牺牲偏才的──只有一两项单科成绩突出,总分上不去,最后还是不免落榜。仅从总分高低看,全面发展比靠单科提分更有成效。
    相对来说我的英语学得还不错。我学英文起步较早,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在爸爸带领下念abcd。有这点家学垫底,我英文这科一直名列前茅,同时省下大量时间,用来复习其它科目。
    学好英语,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的良好直觉,而不是理性分析。培养语感,首先要把握语序。英语的语序和汉语不同,我们说“你是谁”,英国人说“谁是你”;我们说“某时某地某事发生”,英国人说“某事发生于某地某时”,地点状语一般在时间状语之前。我的大学英文老师常讲,英语要从前往后说,从后往前翻译。其次,词汇的用法,尤其是动词和介词的用法,要多多留意。我考前做过一本《英语同义词辨析练习》,对区别词语的用法很有帮助。比如都是说,say、tell、speak、call有什么不同;都是看,see、look、 watch 、stare为何是四样,这本书里都有很好的说明。高考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很大一部分是词语辨析题,我建议大家买一本有关的参考书,认真琢磨一下。最后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是客气,中国人一般表示谦虚,英国人则表示感谢。所以洋鬼子伸大拇指夸你,你得说“thank you”; 要说“哪里哪里”会让人家误解为要求明确指出你的优点。
    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新近写了篇文章,说他早年学英语,方法是不问道理,只当英国人一句话,先跟着学会。学会以后再看语法书,一看就明白了。他认为语言在先,语法在后,语法是研究语言规律的,替代不了语言。金先生的意见,大家很可以参考。我个人的体会,初期学英语,学语法是一条捷径,让我很快掌握了英语语言结构。但是越往后学,不合语法的变数越多,再死抱语法不放,就顽固不化了。高中以后我逐渐倾向于直接套用英语现成的习惯表达法写英语作文,而不是根据语法规则拼凑句子。比如说倾盆大雨,说“rain heavily”可以,更地道的说法则是“rain cats ang dogs”。 这是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方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不能根据汉语语言习惯生造英文,否则会闹笑话,那叫做“洋泾滨英语”。
    语言这玩意比较琐碎,东一点西一点。很多习惯用法,根本不讲什么 grammar(语法),你除了硬记还真没有好办法。当然记忆也有取巧的方法。我举个例子。中学英语里含“oo”的单词大约有二十多个,“oo”字母组合就有三种读音,因此语音题里常见。我虽用功狠记,仍不能保证全对。后来老师教了几句顺口溜,我再没有出过错。一句是“脚站溪摇动”,这是说foot、stood、brook、shook 几个单词都发[u:]音;一句是“童年看好书”,这是说childhood、look、good、book 几个单词都发[u] 音;一句是“抱木柴煮饼”,这是说took、wood、cook、cookie几个单词也都发[u]音;一句是“血流如洪水”,这是说flood、blood两个单词都发[^]音。还有一句“空间长,房间短”,这是说room一词当空间讲就发[u:]音,当时间讲就发[u]音。谐音记忆也很管用。大学university是“由你玩四年”;雨伞umbrella是“我们不热了”,联想到伞防晒的功能,就不难记了。你别笑这法子笨,台湾作家刘墉在美国教书,他说他当时学英文都是这么记的。
    林:说到记忆,很多考生都为之犯难。你有什么妙法吗?
    田:我记东西有个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记词不记句,突击记忆不如平常记忆,机械记忆不如联想记忆。英语里“if”和“whether”都能表示“是否”,但两者在很多场合下不通用。只用“whether”不用“if”的有六七种情况,只用“if ”不用“whether”的,据我所知仅有一种。我只把这一种记住,碰到其它情况但选“whether”无妨,结果屡试不爽。这是记少不记多。每逢大考,为应付问答题,要背的内容很多,全背下来不可能,在个别题上押宝又恐怕保险系数不大。我的应考方法是先熟读课本或练习后附有的参考答案,有个大致轮廓,再记每一要点的关键词。记住了到考场上根据关键词联想,以点带面由此发挥。只要答案要点不离谱,即便语言叙述不标准也没关系,老师一般都给分。这是记词不记句。
    下边说平常记忆。高考语文试题每年都有文学常识的填空或选择,别的题我心里没谱,这部分可是稳打稳拿。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分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应用。文学常识较为繁琐,要求却仅为识记。所以只要你把复习资料上相关内容都记住,十多分就是囊中之物了。很多考生平时三缄其口,高考前两三天才开始大声诵读名句谚语,以为这样省时省力,最有效率。其实不然,大脑的吞吐能力毕竟有限,记得快也忘得快,弄不好还要影响其它科目的考试。对文学常识题我早有准备。中级复习阶段开始以后,我把要求识记的内容分成几十小块,每天记一块,一遍下来,从头开始,但速度加快一倍,一天记两块。如此循环,速度越来越快,几个月坚持下来,十之八九都记得烂熟。我说突击记忆不如平常记忆,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谈一下联想记忆。我虽是理科出身,却喜欢历史,该科成绩几度高居榜首,甚至超过文科班的第一。会考前同学轮番出题,却难我不倒,都很奇怪,说历史知识这些死东西你怎么记得这么好。我想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人对有兴趣的事物印象就深些。中国近现代史中,五四一章我背得最好,甚至连每一位五四人物的生卒年份和藉贯都一清二楚。这就是兴趣使然。其二是用纵记和横记的方法联想记忆。纵记是固定国家或地区,以时间为序由古至今贯穿下来。比如法国,从波旁王朝开始,历经数次革命和王朝复辟,今天已经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每个共和国时期或复辟时期,经由哪次革命、战争或政变开创,领导人是谁,主要统治者是哪位帝王或总统,暴发过几次工人起义,其名称口号规模怎样,最后被谁镇压,意义如何,以及这一时期的起止年月是什么,这些内容我背书时就在脑中默想,像放纪录片一样。想不起马上翻书,直到全部记会。这时我可以在纸上写一张简约的法国近现代史大事记年表了。横记与纵记相反,固定时间,按地理顺序依次记忆每个国家当时的格局。这好比做某个时间点的历史“切片”,它帮助我构建了一幅幅“时局图”。最近我在看台湾作家李敖写的回忆录。他开篇不俗,几笔构勒出自己出生时的世界格局,很有史家的味道。他是这样写的:“1935年的世界是一个多变的世界。这一年在世界上,波斯改国号叫伊朗了、英国鲍尔温当首相了、墨西哥革命失败了、意大利墨索里尼身兼八职并侵略阿比西尼亚了、法国赖伐尔当总理了、挪威在南极发现新大陆了、德国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扩张军备了、捷克马萨利克失掉总统职务了、土耳其凯末尔第三次连任总统了、菲律宾脱离美国独立了。……1935年4月25日,我生在中国东北哈尔滨。”李敖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科班出身,如此笔调自然是轻车熟路。我觉得学历史就该是他这样记法。
    林:你高中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语文一定很棒吧?
    田:我敢当科代表,说我“语文很棒”可不敢当。事实上在高考五科中,我最没把握的就是语文。
    高考语文有三十分的题只要下功夫多记多练就能拿下,比如字音、词意、成语的选择和文学常识填空等。有六十分的题需要分析,比如古文、说明文、现代文的阅读,这部分我失分最多,“以其昏昏安能使人昭昭”,不谈了。剩下六十分是一个大项──作文。作文一般有两题,一小一大。小的要求写景状物或描述一个场景片断。我的经验是,平常各种场景的练习都做一下,考试时注意写作要求,只要不出格,不丢东西,小作文拿七八成的分数都没问题。这种题侧重考察学生写作的基本素质,没有太大发挥余地。
    林:那是不是四十分的大作文就可以尽情发挥了呢?    
    田:我看还是保守些好。高考作文不是日记写给自己看,不是书信写给朋友看,不是鸿文大论写给读者看,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你想想,一个人,三伏天给关在屋子里不准出来,桌上堆着一大叠密封考卷待他发落,怎能不汗流浃背心烦意乱?这时你的大作呈现在他眼前,任凭人家的朱笔施用生杀大权。既然文章好不好不由你说了算,那就不如规矩点,不能高中,也不要低就,保险系数高。
    高考作文不是八股文,但也有程式可寻。比如考得最多的议论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走,起码结构上不会有麻烦。开篇的方法有好几种,我一般都采用“开门见山”式,单刀直入,径向主题。结尾先总结论点,下面或者提建议,或者表信心,或者喊口号,实在没词了就写“实践证明了什么什么”,凑足字数。我不会在考场上表现个性,一如我不会在齐步走的方阵里踢正步一样。以九七年的作文题为例,关于道德风尚的论题,又能写出多少新意?所以能见高考作文水准的,多不在观点和结构,而要看论据和论证手法。论据要分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最好是小事大事各有一个,新事旧事各有一个,国内国外各有一个,正面反面各有一个。题目要求结合实际,就在自己身边找上一个半个。最好不要用老例子,雷锋叔叔的故事再感人,老讲耳朵也会起腻。换成徐虎李素丽,都是又新又好的例子。每个例子举完了分析几句,作为分论点,以便最后总结。穿插二三句名人名言,显你挺有墨水,如果是古文效果更好。尽量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多写成语,这样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你语言水平高的印象。文字要写得整齐规矩,三思而下笔,以免涂改。用蓝黑墨水,有人研究过,这种颜色对人眼刺激最小。总之想尽办法提高判卷人对你的印象分。
    林:有句校园民谚说“物理难,化学繁,数学题,做不完”,似乎这三门课很难对付。你是高中理科班学生,学习数理化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田:我中学在各类数理化竞赛中曾经得过十来个奖项,但不论级别高低,一水的三等奖。我在这方面并无天赋。有一回上数学奥林匹克培训班,老师在黑板写出题目,有的学生也不听讲,拿笔就算;老师还未讲完,他已经报出答案。而我那会儿还愣着呢。由此我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高考时数理化压轴的大题我多半也没有做出。意识到了这一不足,我及早调整战略部署,在占试卷80%的中易等难度题上下功夫。最后这三科均分接近120分,应该说是我的胜算。
    高三一年数理化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两点体会较深。第一,重视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当时我把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和物理定律的表达式整理誊抄在活页纸上,集中记忆。就像三角公式,光课本所列前前后后有近二十个,加上由基本公式推导出的一系列派生公式,总数不下三十。解决三角题并不很困难,关键是你得想得起该套用哪个公式。很多情况下你不是不知道那个急需的公式,可就是想不到用它。我认为这表明对公式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如果很熟悉,看到题目的形式,你就会联想到相应的公式。
    第二,重视解题技巧。如果不是“题精型”人物,一般是不会有富余时间用来检查高考试卷的。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分数。很可能你在某科考试最后一分钟填上的那个答案就决定了你一生的命运。我在后期复习阶段偏重于应试技巧的积累,也是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高考数学的15道选择题,我至少有10道用了技巧解法,既快且准,为以后做大题留有余地。技巧解法主要用来对付选择填空一类小题目。一般来说,小题所用时间应是分值的一半,好比一道四分的选择题,最多用两分钟;中等难度的大题用时应等于或小于分值,大概在十分钟左右;最后两道难题可以用时稍长,但也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耽搁太久,前边有错都没功夫检查了。
    林:具体讲一下怎样使用技巧解法,好吗?
    田:好的。
    在高考数理化试卷中,数学的全部选择题和化学第一、第三题是单项选择题。单选的好处是即使你一无所知,答题卡上随便涂一个,也有25%的概率得分。而且答案就在你眼前,只要你法眼识相,就能鉴别真伪。所以单选最适合用技巧。我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其一,排除法。有些题直接求结果不好做,知道“谁是”很难,知道“谁非”却易如反掌。把不合格的都排除掉,剩下的就是“真身”了。
    其二,代入法。有些题计算奇繁,等你费力求出答案找选项,等于已经做了一道填空题。何况稍有差错,可能与四个选项无一相同,岂不尴尬。不如开始就把选项代入试题,验明真身。
    其三,模糊法。这种方法只要有充分理由说明是某一选项既可,不必考虑为什么是那个答案。比如一道确定函数范围的题,给出四个选项:A.[0,1),B.[0,2),C.[0,1],D.[0,2]。先考虑有没有1,若函数范围不包括1,最好不过,马上可选A项。若有,排除A,再考虑2。包括2也好,直接选D。没有的话,考虑1.5,BC中定可选出一项。这样顶多算三次,可以得到结果。至于为什么最后的答案是函数范围,那你就没必要深究了。
    其四,作图法。数学研究讲究“数形结合”,代数几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笛卡尔创制坐标系,就是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的漂亮例子。作图法的关键,是你得会把代数式子用直尺圆规量角器表示出来。只要一“成方圆”,结果就垂手可得了。举个例子。高考题里经常让你比较三角函数的大小,正弦余弦或正切余切之间因为有诱导公式,还比较容易;可弦角和切角之间就没有现成公式可寻了。一般的办法是引入中间变量──如45度正切──作为标准,这样变比较两数为比较三数,很繁。我的快速解法是把题目所给出的三角函数都转化成正弦和正切,在纸上作单位圆,再用量角器在单位圆上作出相应的正弦线和余弦线。一眼看不分明的话,拿直尺一量就知道谁大谁小了。这法子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年我参加某数学竞赛,用作图法“量”出答案是3。后来拿到答案一对,你猜是多少?四分之根号一百五十!小数点后保留两位约合3.06。
    用技巧解法,有的同学不服气,说这是取巧的办法,旁门左道。我的看法是,平常学习不要投机取巧,要下笨功夫;考试只要不作弊,可以花样百出,以迅捷准确得分为第一要义。你倒是想跟别人拼实力,可人家巧施轻功,四两拨千斤,你不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吗?
    单项选择题以外,化学第二题是限制性选择题,每题有一到二个答案。难度稍大,不过对付单选的技巧都还能用。最后一种是不定项选择题,最令人头疼。九八年高考,物理考题客观卷全部是这种题。不但错选了没分,而且选少了只给两分,选多了一分不给。做这种题如履薄冰,半点马虎不得。
    数理化的填空题对计算要求较高,一步出错,前功尽弃。刚才说的那四种技巧,除了作图法可用外,另外三种技巧都不适于解填空题。这就需要大家平常训练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林:你高考数理化主观卷得分也不低,有什么经验之谈吗?
    田:关于主观卷里的计算题和证明题,我只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会做的,先按步骤列式,最后计算。我们看高考的参考答案,都是做一步有一步的分数。即使没有最终结果,如果上边全对,也只扣三两分,大部分都划给你。我当时考物理,所有大题都用这种办法。先看题,把所需参量用字母设出来;再根据已知条件列关系式,列一式标一个序号,全列完就搁在那里,不计算,做下一题。等所有题都列完式以后,再从第一题开始计算。这样做,即使最后没有时间计算最终结果,我也拿到了至少四分之三的分数。集中计算,也利于提高速度。二是不会做的,也不要放弃,尽量争取“步骤分”。一般来说,高考大题有两问或三问,后一问难度较大。如果不幸未竟全功,首战还是可以告捷的嘛。再退一步,假使完全不会,可以这样处理:设出所求结果,把题中条件表示成方程式或画出图形,写出一定的文字说明,然后歇笔。虽然与题目相比你还在原地踏步,但因为已经把给定条件“翻译”成数学或物理表达式,还可多得几分,你又何乐而不为呢?九七物理高考最后一题我就是这样处理的,估计净赚了两三分。
    做数理化题,小题要注重结果,大题要注重过程。这个道理我是看参考答案悟出来的。
    林:很多考生都迷信“题海战术”,你怎么看待它?五花八门的参考书,你如何选择?
    田:套用一句佛教偈语,“题海无涯,回头是岸”。面对浩翰的“题海”,我宁愿做个自大的夜郎。
    我以为题海战术是一种宣传上的误导。考生一年能做多少题,效果和做题数量是否成正比,都大可怀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首先考虑如何打发好三尺多高的复习资料,后来一部分精华挑了送人,其余让小贩打捆提走。那三尺习题,我亲自动手做的大概还不到九寸。就算我铆足劲再补习一年,也未必能把这些白纸黑字都摆平。一个高三学生,把老师布置的练习都做完,已经够坚韧不拔了,大可不必再外修各类“大全”、“宝典”、“题集”、“精选”。我的经验是跟着老师走就行了,顶多自己再各科找一本复习资料练练。关键是掌握题型,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题做来做去那是“重复建设”。
    至于参考书,我从未自己找过,光老师发的和亲戚寄的就够我忙活了。随便找一位高三毕业的学生,他一定能给你抱来一大叠干干净净的高考复习资料。国家每年在这方面的资源浪费,不会是个小数目。
    林:你中学时的成绩是平稳的,还是起伏的?
    田:不谦虚地说,我中学的学习成绩相当平稳。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名列全班第二,以后一直是全班第一,直到初三下学期。只有中考前有一次跌到了第三。中中考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高中后,我又连续当了两年年级第一。高三虽然不时易位,我总还能搞一手“复辟”。可惜高考时只是年级第二。
    在我看来,分数是绝对成绩,名次是相对成绩。这两种成绩我都很重视,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名次。高考就是按名次划定录取分数线的。但在高考中,我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全年级区区两百人,也不是全国二百九十万人,而是全省八万考生。每年的学生素质变化不会很大,每年各校的录取线,总体看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不再有人给这八万人排名的情况下,分数就成了唯一的参考。到了高三,我倒是更注重分数的提高,而不留意年级名次的前后。有时我考试排到后边,同学问我,你怎么退步了?我说不是我没有跑,而是别人比我跑得更快啊。

分享

0

阅读(263) 评论 (4) 收藏(0) 转载(3)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杰出人物的四大法宝——与成功学大师对话 后一篇:大学旧作:我是如何考上人民大学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