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散磕骂人套词: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学校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3:45:23

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学校发展

内涵建设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多年以来,我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路子,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和改革专业建设模式,结合学校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大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持续增长,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学校文化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文化建设

一、探索新型学校管理模式,构建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模式,就是文化管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法则是“柔性管理”,目标是“学校人的发展”。

学校每学期根据发展情况,把阶段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认真落实。着力培植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民主管理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各项工作流程,建设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温馨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不断培育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2003年,学校响应上级号召,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在菏泽单县创建分校。分校“复制”总校文化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富有实效的文化管理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二、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大力培植学校价值观体系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的培育过程,既是一个外树形象的过程,更是一个苦练内功的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扎实具体的工作。

学校这几年重点抓了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例如:教师价值观有事业观、集体观、人际观、绩效观、执行文化、服务文化等等;学生价值观有责任观、学习观、活动观等等。学校从2003年起定期采用闭卷考试、背诵默写等形式,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对每一条价值观进行理论诠释与实例解说,围绕价值观举办读书沙龙、评先树优、校级干部轮流为学生上人生课等活动,以强化对价值观的内化。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及课外活动,如每年举行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五一教工健身长跑比赛等活动,使师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团结、凝聚了人心、接受了教育。

三、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学校工作执行力

多年来,学校坚持把制度文化作为学校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动态的整体来研究,先后制定了《学校七年目标管理体系》、《学校三年德育规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学校注重教师文化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分六大块(校干培训、师德培训、班主任培训、专业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全员继续教育培训)搭建了两支队伍(校干队伍、教师队伍)全面成长的活动平台,制定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相关制度。为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于2007年建立了电子版的教师“实力银行”,全程、全面地体现教职工的发展成果和成长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向学生层面扩展,编印了《学生管理文化手册》,制定了学生价值观教育讲座计划,由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给学生做讲座。强化了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改革了主题班会教育形式,实施体验式主题班会,完善了“学力银行”、“全项管理千分制”、养成教育和人生课等特色项目,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和入学、入团、毕业等机会,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

四、以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为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聘请有关领导、专家对学校作了长远规划,使学校的教学区、实习区、运动区、生活区、风景区五区布局科学、合理。学校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校园内精心设置了140余块宣传牌,30余块文化石,80多块宣传橱窗等。

学校专门设计、完善了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制作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校徽、校牌、校旗、校服等。每学期组织“校歌唱响校园”比赛,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使师生更加自觉地维护学校形象,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连续18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十大创业明星学校、改革开放三十年淄博最具影响力学校、淄博市文化名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学校文化管理的做法在全国职教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校长朱建华在全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全国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全省教务人员培训班、全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及省明星学校及杰出教师表彰会上,作学校文化管理、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及经验介绍近30次。多家媒体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宣传报道。

           重点专业建设

一、明确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

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充分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并制定了市场营销、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等重点专业的较为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对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训设备、知识和能力、培养规格、师资水平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该工作已作为职教改革的创新工作报市教育局。

二、重点专业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进行人才需求和专业教学改革调研

人才需求和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是开展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特别是对核心技能)要求。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了解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等。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侧重综合职业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定义为“为学生进行就业准备,使其形成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

(三)制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

先确定专业的岗位群,根据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能力。能力结构突出了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同时不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态度,为学生成为自立和负责的公民作准备。

(四)明确课程设置基本要求

1、构建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顶岗实习+选修课”类型为主的模块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模块化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

2、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简传统教学门类,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5种左右核心技能,设置5~8门核心模块。

(五)明确专业课程标准要求

专业课程标准体现专业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六)明确模块化教学要求

1、建立专业教学的大模块,再建立文化课、专业岗位的小模块。

2、根据本专业的岗位群和岗位要求进行模块化设置。

3、根据模块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占的比例确定课时。

4、按照模块的内容确定学科、教材、先后顺序,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序衔接。

5、将模块任务分配到教师个人,每个模块由一名老师牵头制定该模块的标准、要求、评价、实训环境等。

(七)明确评价体系要求,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构建由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进行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认证评价、竞赛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形成多方联动的网络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评价。

今年我校顺利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行列,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我校参与全省示范校建设项目的五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并牵头建设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汽车美容与装潢三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学校对示范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以学校文化管理模式建设为统领,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以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提升学生全面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努力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在已启动的全省中职学校33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召集人单位中,我校是承担任务比较重的学校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我校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