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经常聊聊性话题:郎咸平:警惕高盛这个嗜血幽灵-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06:45
       接下来,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即便高盛对自己的判断笃信不疑,它又会采取什么行动?通过其决策取向来帮助我们看清其唱多的参考价值,也是不错的选项。

  首先,唱多不等于做多。也许各位还记得,2008年初,投资大师罗杰斯就曾在A股加速下跌时高声唱多A股,而几个月后当A股陷入深度下跌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罗杰斯本人并没有买入A股。而罗杰斯本人则充分发挥了其语言功力,一句“看好不等于持有”把自己抖了个干干净净。此次高盛会不会也在玩这一手呢?

  其次,像高盛这样的机构投资者,任何一项资产的多头(或者空头)都是其庞大投资计划的一个头寸,这些头寸的价值不在于头寸本身产生的现金流,而是其在这个投资计划中的作用。这和个体投资者有着本质区别,个体投资者很难构造成像样的组合,并充分发挥其中头寸的作用。

  仅以此次高盛唱多A股来说,它也许真持有A股了,目的却很可能不在A股上涨。比如它可以通过借入资金持有一定比例的A股(多头),配合一定比例的国债(空头),于是就复制出了与A股看涨期权具有相同现金流效果的资产组合;然后再做空A股远期(比如以空头身份签订A股远期合约),就可以构造出做多A股波动率(而非A股价格)的资产组合。如此一来,无论A股涨或跌(因为波动率是没有方向性的),只要波动率放大,高盛即可获得现金流入。如果高盛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做多A股,那它持有A股的事实,对个体投资者就没有多少借鉴价值了。

  况且,上述假设只是诸多方案之一,而且还仅是从最简单的理论层面展开的,如果有更“绝妙”的方案(当然一定更复杂),谁又能知道高盛唱多A股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不过,若把问题向前引申一步,我们的机构可否借鉴这种先进的投资模式呢?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太关注零售业务,几乎完全忽视产品创新的批发业务,所以就出现了即便像期货这样无需太过复杂的整合即可创造出全新产品的领域,也只能一味地追求零售业绩的局面。如果我们也具备构造美妙组合的能力,那是否可以给中国投资者以更多机会呢?实际操作有什么困难,我不知道,但至少理论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