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第九期:中国城市不如古代棺材有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3:40:45

如今的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管是北京、沈阳,还是武汉、深圳,每一个现代城市都没什么区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式样雷同。像湖南的乡下,民居建筑完全是一个模式,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即使在湖南湘西凤凰,除保持传统风格的古城之外,不管其现代民居建筑还是新城建筑,都是抄袭的。

一次,我们去郴州考察观澜书院,参观程子楷将军的故居。它是一栋中西合璧的木石建筑,美轮美奂,傲立四方,与周遭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民居现成鲜明的对比。也是一次,我们去某大学新校区参观。面对一栋栋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时,我心情无比凝重,一点也爽快起来,无法像同行者们一样激起热情赞美几句来照顾东道主的自尊心,说道:“还是民国时期武汉大学修建的那些旧建筑有一些文化特色。”堂堂大学,设计自己的校园的时候,也不去考虑寓文化理念于建筑物之中,抄袭流俗建筑物的形式,实在是斯文扫地,民族的悲哀。

写论文,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不能有雷同。有雷同就是抄袭,抄袭是要受道德谴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倒是现代城市从不追究抄袭,从来没有人指责武汉抄袭上海,深圳抄袭北京。如此的普遍的雷同,也可见现代城市的软实力低下,人文素养十分贫瘠,创新能力非常令人担忧。面对着这些散发着阴沉沉的死亡气息的现代城市,我们有必要追究某些人的责任。

现代城市灯火辉煌,繁华似锦,其实只是一群低能弱智、半文盲居住的混凝土世界,没一点文化与思想,创造力被阉割,全是行尸走肉。当然,被阉割了的劣种,迟早要绝种的。我敢断言,鉴于历史消亡了的文明不计其数,这些现代城市——死城迟早要一一成为废墟。

《易》曰:“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道器不二,任何的器物造型都有其形而上的思想背景。譬如一个风水罗盘的造型,背后有阴阳五行等文化思想背景资源。一栋教堂建筑的造型,背后有耶教的文化思想背景资源。如今,城市建筑物背后没有文化思想,全是相互抄袭,最后不伦不类,仅仅成为一堆散发着死亡气息的混凝土。

我老是想原谅现当代人,如果嫌弃中国文化,也可完全崇洋媚外采取西洋文化。而问题是,现代人喜欢盲从流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西方的精华不学,倒是中西文化的糟粕全学到手了。近几十年来的器物文化恐怕没有为这个时代的留下任何标志性的痕迹,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将来,历史的书写者只会嘲笑我们这一代人的轻浮、低能。

在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藏有许多战国时期的棺材。这些棺材上面大多彩绘有各式诡异、华丽的神话图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譬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就是覆盖在棺材上的引幡图,奇特瑰丽。而汉代石棺的雕刻艺术,更是历久弥珍。

古人修建筑物会考虑风水,希望有山有水,藏龙聚气,天人合一。而现代人蜂窝似的聚居,自我阉割,完全困死在狭小的棺材里。用风水的理论来解释,气场破坏,起居空间狭小,也因此民族素质下降,创造力贫乏。

有时候,我反问自己,为什么,当代的建筑物还不如古代的棺材呢?虽然中国人在近三十年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富人也日趋增多,但人文精神与创造力每况愈下,日益贫困。对一个民族来说,这是莫大的悲哀。

对器物造型赋予文化意义,是人的意志力与创造力的体现,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什么阉割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呢?我总觉得,指责现代人太浅薄、轻浮、懒惰、盲从时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本民族的风格,没有创造力与定力,相互抄袭,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跪在糟粕的脚下,那么中国还有什么脸面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反省起来,这似乎是中华民族衰亡的前兆。

中国人膝盖太软,总是喜欢跪在糟粕的脚下。谁会有发自内心的觉醒呢?“都市的柏油马路太硬,踩不出足迹。” 《水手》的这句歌词似乎是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