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人民医院在哪里:【百年中国 国画.山水】(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03:29

20世纪的丰碑以此前任何一个世纪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色屹立在无声诗史的群峰之中。它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在20世纪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着独异的光彩。20世纪中国画的历史,是与整个中华民族艰辛奋进的里程同步的历史。百年之间,沧桑之变给中国画事业带来过挫折,但中国人依然在内心深处喜爱山水,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画艺术并不曾因一时的迂回改变它驶向真、善、美的航程,因此,我们可以从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中看到一部无数画家寻找理想家园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
能看到这些精美的画卷,你很幸运!《百年中国》是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家研究院联合主办“百年中国典藏画展”的系列珍品,以高度的历史性、前瞻性、客观、公正地回顾和审视百年中国画,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展示 各历史阶段的名家名作。精心遴选的1901-2000年间的542位国画名家的551件作品。充分考虑地域风格流派,兼顾已故画家及当代老、中、青作者。兼容人物、山水、花鸟等等各种题材!是100年来迄今为止反映中国最为全面完整的美术历史,让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直观可触摸的历史,东方既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山水
刘子久 1941
纸本设色
90×45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此图山峦奇崛,群峰林立,山坳处屋宇数间,内有二人对坐弈棋,描绘了方外高士隐逸悠闲的生活场景。为烘托这个气氛,画家对周围的自然景物及位置、形状均做了精心布置和刻画。屋前坡石层叠,长松成林,溪水潺潺,坡后山峰拔起,主峰右边,幽壑烟霭,朦胧中复见远峰数座。正是在这又高又深又远的层次和气势之中,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情怀。

黄山朝雾
卢振寰 1957
绢本设色
130×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山势巍峨,云烟氤氲,雾气迷漫,变幻无定,林海滔滔,因而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黄山朝雾》刻画了清晨的黄山,云雾初现,雾霭翻腾,整个黄山笼罩在晨曦的光辉之下,别有一番韵致,近处见巉岩峻险,危石突兀,两棵古松虬曲挺拔,树干粗壮,松针苍密,饱经沧桑,历经风雨,仍愈老弥坚,充满勃勃生机。远处山谷,墨色处理减弱,以突出雾气下黄吐,的整体风貌,进而强调画家所要表现的山之雄秀,以及黄山在特定时辰迷人的景色。

圭冈朝雾
卢振寰 1959
纸本设色
132×66cm
广州美术馆藏
卢振衰(1889~1 979),笔名浮山老人。广东省博罗人。原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卢振寰特别善于描绘晨曦雾影下的山川体貌。画家每次出去写生,登临胜境,必晨起观雾,以了解大自然云烟变幻之趣,从而涤荡心胸,开阔视野。《圭冈朝雾》画茫茫大山,云气飘飘,忽隐忽现,乃奇山异水之境。通幅气势雄迈,一览无遗,云雾遮挡的沟谷深不可测,直显天机。一条溪流至谷中泻出,更使水天一色,别有洞天。山上一处胜境微露其貌,不可端倪,登山之道被重重翠屏掩于其下,更使人有郁郁苍苍之感,这绝非运作指掌可描画,而是心画也。

拟巨然笔意
汪铎 1953
纸本设色
104×52cm
朵云轩藏
汪铎(1889~1969),字声远,号北野山樵,别署浙江渔父,安徽歙县人。自幼嗜画,后与黄宾虹交游,画益进。曾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华东艺专教授。所画山水、人物、花卉俱工。绘有《历朝名人画法津梁》八册行世。
画家虽题为拟巨然笔意,但并不是机械地临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的变通之作,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抒写自我的艺术意趣。此画山形质朴、,山头不作奇峭之状,而是描绘江南石质土的园峦丘岭。画家以披麻皴拖出山脉走势,转折处笔与笔略为交织,以表现山的阴阳凹凸形态,显得秀逸明活;之后再对山峦加以淡墨渲染,并点上疏密错落的苔点,以概括近处的丛草和远处的丛树,表现出山间秋天的宁静气氛。

新安山庄
沈迈士 1986
纸本设色
82×50.5cm
上海美术馆藏
沈迈士(1891~1986),浙江吴兴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于北京大学教授法语。50年代以后,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中国画及书法,尤以指画山水、花鸟见长,亦善文物鉴定。
画家充分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长处,以鸟瞰法将众多景物统摄在一个画幅中。画面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势恢宏。着力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山庄,逶迤而上的小径,琤瑽而下的山泉,浓荫袭人的苍松,巍峨秀拔的峰峦,表达出一种悠远宁谧的意境。在布局上,注重隐现、对比的手法,如山脚与山上树木、房舍大小对比,道路、山泉的曲折隐现。在用笔上,以焦墨为主,笔力苍劲,自然率意,浑然一体。

新安江上游写生
沈迈士 纸本设色
60×3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此幅画分为五大块,构图以云雾及江流的S型为轴体,将五部分贯穿联结起来。前景一巨石突兀,横亘画幅中间,上置树木成林。靠右上角是峭拔山峰,左中部则是一平滩,住有人家,平坡之后峰峦耸立,群峰上依次架有电线铁塔,此四部分大部用赭石着色,而远景山峦则以石青渲染,峰顶用淡墨扫出。江水帆影点点,竹排只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此图为画家重视师法自然的写生之作。

九月桐江桕子红
贺天健 1955
纸本设色
108×104.5cm
中国美术馆藏
贺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别号纫香居士,斋名开天天楼,江苏省无锡市人。1912年入民国大学学画。曾任无锡、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教师,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从1950年起,历,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并被聘为丹麦康纳画会套员。著作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美》等。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画法,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此图画桐江岸边秋天桕子红遍山川的情景,表现桐江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繁荣运输场面。背景馒头状山峦有南派山水遗韵,在不经意间偶露天真之趣。近景桕子林满山遍野,与漫漫雾气交融,使水面、岸边难以明分,一派浩莽之气油然而生。近处拱桥有人打伞缓行,不仅增加了生活气息,也可知此画是描写雨中胜景。此图皴法、染法、点法、构图都有新意,予人以秋高气爽,山林尽染,仰俯天地入胸怀之感。

莲花峰
贺天健 1956
纸本设色
46×7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群山绵亘,郁郁盘盘,奇峰、幽谷相互穿插,五座主峰如莲花盛开在观者面前。峰顶松林掩映,云雾弥漫在峰峦之间,一条石径直通山里,遂有观山、听松、对话、登坡等人物活动,这一切与奇伟、险峻、清远、空灵的境界融合在一起。山崖土坡以斧劈为,主,参以流畅多变的披麻皴,山体根据山石脉络起伏,用笔以顿挫,缓急、虚实、轻重顺势而成,苍劲浑厚,氤氲润滋,清新超逸,工整中见灵变,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设色以石绿、石青、赭石为主,皆依山石、坡岸、林木的质感、距离及表现需要而分别处理。

朱砂峰东望
贺天健 1956
纸本水墨
109.4×107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贺天健的山水画重视师法自然,善于将传统笔墨与生活感受融会于一,从本图题款即可知作品源于画家东望朱砂峰的实景体验。图中以淡墨晕染远处起伏连绵的山峦,以烘托近景山岩之突兀高耸;近景山岩林木用笔法度谨严而不失于板滞,皴染有序而末失于,丰富和变化,在提炼加工中凸现了主峰的伟岸高旷,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整幅作品气壮势强,源于自然而末被自然所囿,其构图、气象、笔墨:造型无不体现出画家对“宋人格律,元人笔意”的融合追求,以及“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法度与精神”的山水画创作主张。

为祖国寻找资源
刘子久 1956
纸本设色
82.3×150.9cm
中国美术馆藏
刘子久(1891~1975),原名刘光城,号饮湖,天津市人。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师。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创办国画研究班,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为祖国寻找资源》是一幅以传统山水笔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代表作品。此画为大景构图,山峦连绵不绝,气势恢宏,横向的崎崛蜿蜒,纵深的层层叠叠,表现了我国地质队员在艰苦危险条件下为祖国寻找资源的感人事迹。全画体势错综,境界壮阔,一队身背机械工具的地质队员正随山脊羊肠小道奋力攀行,点出主题。画家用笔古朴刚健,以浓墨勾石骨,多取棱角之势,以淡墨作点皴、短线皴,布满岩壑。山头用浓墨、焦墨密点树林。对近景山石林木,加强黑白反差,用墨凝重,远景则轻擦淡染,雾气笼罩。成功地运用墨色的丰富层次变化,铸成气韵磅礴之势。此幅作品在当时对于推动山水画的古为今用起了表率作用。

松下鸣琴
贺天健 1942
纸本设色
141×70cm
此图取青绿山水之法,但画面充满了滋润松秀的气息。飞瀑切出峰顶直泻而下.呈“之”形蜿蜒缓缓流淌。近处山坡空地开阔,高松数株植根其上,两位高士相对而坐.如伯牙与子期之约。松树表现非常独特.六株大松欹斜有致,分别顺势向左依次下倾,富有节奏感。松针勾画精细,密集紧凑,松干的阴阳面分别用浓淡两种墨色勾出轮廓,并施苔点加以烘托。白云不仅拉大画面空间距离,并且使画中多了几分仙气,使鸣琴处于理想的环境中。

秋林隅语
贺天健 1939
纸本设色
111×6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峰峦耸立,以山势横竖正斜施以长披麻皴,颇具形式感,层次繁复而不乱,墨中见笔。山顶又染又点绘成,轻墨浅色,给人以晓烟晨露的清凉感,而近景岸坡上有杂树数丛,叶已转红,点出秋天题旨。画家多用介字点、小混点画树叶,有聚有散,乱而不乱。图中山脚溪畔,陂岸散石,均不敷青绿,全用墨赭、墨青绘成,起到加重分量压住全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