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方医院营业时间:从临战找将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8:07:24
 从临战找将谈起张西成2011年11月24日13:25   来源:《解放军报》   众所周知,俄罗斯真正痛下决心推进军队大刀阔斧改革的重要动因,缘于俄格冲突的经验教训。其中之一,便是俄军高素质指挥人才严重缺乏,最高决策层不得不在全军各部队大张旗鼓地寻找能够领兵打仗的将军、上校和中校军官。

  我国古代兵法上讲:“凡举兵师,以将为命。”调兵遣将于战前、运筹帷幄于帐内,历来是兵家打仗必不可少的重中之重。遣对了将,率兵可以一当十,一举定胜局;遣错了将,率兵则十不抵一,一败而无法收拾。人们当然渴望自己军队能打仗的将领如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且个个都用兵如神。可“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当今世界,确有不少如俄军者,即使“海选”也不一定找得到多少个真正能指挥打仗、打胜仗的将才。

  与俄军有所不同,我军已30余年没有打过实质性的战争。战争时期,谁善攻、谁善守,谁有勇、谁有谋,谁是英雄、谁是孬种,几场仗打下来一目了然、一清二楚。长期的和平环境对国家发展异常宝贵,可对军队战斗力和指挥员素质能力却难有一验高下的机会,因而也就无法暴露类似俄军那样的事,甚或引起别人“捧杀”之高估,以及自我高估基础上的自大。这些年,我军多次与俄军搞联合军演,耳闻目睹其军官的指挥素养与组织才能,想必各级都心知肚明,也促使我们保持足够的冷静。

  锻造大批优秀的指挥员,临阵磨枪、以战教战是个有效途径和方法,但一些基础性东西的获取并非都能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列宁就曾指出:“战火的洗礼可以把一位学者变成优秀的战斗员,可是,没有科学,没有军事知识,单靠大批子弹和炮弹,则不可能把最勇敢的人造就成为熟练的军官。”知识要靠学习来掌握,能力要靠实践去转化。实践很重要,可没有知识厚度的实践只能是“忙并肤浅着”。近年来,一些领导呼吁用“强制性举措”逼使各级掌握信息化知识、练就信息化技能、用好信息化装备,已足见我们的学习远没有达到自觉自愿的程度。有人说,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很远,此言并非耸听。

  “闻鼙鼓而思良将”。战争打响之前,挑选能征善战的将领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将如果不注重平时的培养和选拔,单靠临阵筛选还是太仓促和被动了,所以必须“思良将”于“闻鼙鼓”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身为美军参谋长兼陆军总司令的马歇尔,十分重视在平时实践中考察和发现人才。他早在任本宁堡步校副校长时,就建立了一个“小黑皮本”,专门用来记录能力突出而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军官,并对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人的表现多次进行圈注。正是凭着平时的考察与记载,熟知每个将领长于胜任的使命和可能铸成的过错,因而总是恰当地安排他们在最合适的地方担当重任。

  未来打仗,每一位指挥员都有被任命和任命部属的时候,到那时当然不能由一个人或仅凭一个“小黑皮本”说了算,建立一套考察考评指挥员素质的档案必不可少。这不仅是知人善任的必然要求,也是调动各级积极性创造性、防止能力素质原地踏步的有效举措。如果平时对指挥员素质状况就是一本“糊涂账”,那么急时肯定容易乱点“鸳鸯谱”。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却可能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甚至无数次。说俄格冲突前俄军缺兵少将,绝没有嘲笑他人之意,实在是为了更好地警示和鞭策我们自己,因为战争是生死较量,从来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