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男人脱发: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05:10
关注农村“留守军团” 发布时间:2011年5月18日   来源: 字体显示:  

巴东县司法局 谭 宣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迁移,老人、妇女、儿童由于生活习惯、传统的乡土观念等主、客观原因选择留在了农村,便形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根据省、州、县“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局工作队从4月21日至5月12日对野三关镇栗子园、响洞坪、木龙垭、主张岩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及入户访查等方法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

  一、农村“三留”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栗子园、响洞坪、木龙垭、主张岩村共有“三留守”人员145人,占四个村总人口的4.1%,其中留守老人27人,留守妇女74人,留守儿童44人。

  (一)农村留守妇女承受压力多,主要体现为“三重三少”。“三重”即:体力劳动重,担起了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抚养任务重,照顾管理家庭,赡养老人,养育孩子,平均要赡养1-2个老人,照顾1-2个孩子;精神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除了情感压力之外,留守妇女比一般妇女还多了一些其他的精神负担,如担心孩子的教育、家人生病、丈夫有外遇、婆媳关系难以处理等,另外男性劳动力外出,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率增加。“三少”是:社会活动少、经济开销少、夫妻见面机会少。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堪忧,主要表现为“三缺四差” 。“三缺”即: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四差”是亲情观念差,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有的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学习成绩差,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80%以上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部分“留守儿童”完不成义务教育即辍学;行为习惯较差,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形成了待人冷酷、自私、自大、虚荣心强等性格;日常生活质量差,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监护人综合素质差,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教育形式简单。

  (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面貌差,主要体现为“三缺一难”。 “三缺”即: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经济收入缺乏、生活质量差,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般子女在外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生活缺少照料、孙辈抚养负担重,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锁事显得孤独无助,子女进城打工,绝大部分会选择把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一难 ”是就医难,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85%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二、“三留”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农民只能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在城市中,在就业上受到歧视,那些粗、重、脏、累的工种安排农民工去干,且是临时的,得到的报酬却比市民低得多。农民工共享不到城市社会资源,即使农民工全家都已经进城,但由于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消费代价比市民高得多,使处于社会底层低收入的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这样的二元结构城乡体制决定着农民家庭在城市中没有生存的空间。

  (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虽然农村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外出务工能够比在家种地更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一方面,在农村没有足够土地可供耕种的条件下,农村经济结构出现新的调整,农民家庭劳动结构的相应调整势在必行,农民必须离开本土进城务工以改善家庭生活、应对日趋严峻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许多农民仍然将农村、土地、家园看作是不可离弃的根本,加上农民无法举家迁入城市生活,丈夫出门打工、妻儿老小留守农村,便毫无疑问地成为通常情况下无奈的第一选择,留守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三、解决“三留”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人员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一样关心农村空巢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要像对待自己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农民工,着力构建五个体系,做好留守人员工作,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着力构建良好的制度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审视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问题。在制度保障上要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的机制,把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根据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需求,协调统筹整合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实际问题,确保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着力构建健全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 “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妥善安排城市外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三)着力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产业发展,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三留”现象的发生。村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四)着力构建联动的帮扶体系。提倡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一是强化农村治安,营造和谐环境。村(社区)、组要加强平安家庭、平安村、社区、小组)建设,增强“三留”人员的安全感。二是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相关部门要对“三留”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健康辅导、法律讲座、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合法权益,形成强大的法律保护屏障。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加快建立志愿者队伍,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社会关注、关心“三留”人员的良好氛围,组建“三留”人员互助小组,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五)着力构建健康的文化体系。大力发挥村委会在解决“三留”问题的重要作用,引导留守人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使农村留守人员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人员活动中心、娱乐室,发挥农村图书室作用,使有限的图书、报刊进入农村“三留”人员的视野,编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和“亲情之旅”等亲情互动活动,为留守人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精心组织开展“三留”工作的社会宣传,引起社会对“三留”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关心、关爱“三留”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