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硕 李敏镐: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证,学术贴,涉及政治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2:08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20:24:48 

回复 

原帖:
『经济论坛』 [理论研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论证,学术贴,不涉及政治立场。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524747.shtml

书稿在各位给出了众多正反面意见后,我反复修改了我的观点,增加了很多例证。
还差最后一个章节就写完了,大家最想了解的哪个章节,我贴出来探讨下。

  目录
  
  从人民币的发行说起
   中国人民银行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
   人民币的过去
   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国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股权结构
  
  中国经济的七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美国的债务
   中国人口数据
   复合人口CPI增速
   利息和CPI
   美国的债务问题
   经济危机后政府干预市场的影响
   对伯南克及鲍尔森的质疑
   美国缓解债务问题的方法
   美国维持低国债收益率的小窍门
   如果美国没打算偿还国债
   为什么我们要当贸易顺差国
   重商主义的迷局
  
  第二个问题:固定资产价格的下跌
   购房年龄的下降
   GDP平减指数
   土地投机同盟
   中国的货币供应
   高房价的基础
   房价下跌的后果
   银行资产的黑洞
   房价和资产黑洞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国有体制的羁绊
   中国GDP
   关于地方动辄上万亿的投资
   如何使用居民存款
   地方控股企业的破产
   央企经营情况
   对于央企的疑问
  
  第四个问题:政府的极限
   中央财政总收支
   地方政府的收支
   转嫁危机的美联储
   中国经济的死循环
   全能型政府的终结
   央行有点累
   债务人的立场
   政府的极限
  
  第五个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及劳动价值的重估
   购买力的对应关系
   农产品的影响
   山寨的基础
   前文小结
   关于泡沫
  
  第六个问题:外汇储备的短缺
   出口创汇制度
   关于定价权
   外汇储备的使用
   关于汇金
   外汇储备的短缺
   忽然消失的流动性
   摸着石头过河与开倒车
  
  第七个问题:资本的冲击
   可怕的贸易平衡
   技术性崩盘
   危机本身的危机
   关于准备金率
   资本战法
   资本的使命
   动物心理
  
  原有体系的失效
   凯恩斯主义的支柱
   经济崩溃谁得利
   经济学家还是政府的错
   小谈人性
   凯恩斯主义的谬论
   资本论的部分失效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
  
  并不遥远的未来
   动机至上论
   动机模式的确定
   关于自我意识
   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核心矛盾
   诚实的社会
  
  后记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2:34:07 
回复 
从人民币的发行说起
  
  人民币的发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就是从人行分离出来的银监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根据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
    (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五)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七)经理国库。  (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十)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  (十一)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  (十三)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以上摘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中国货币政策简介
  
  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1997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
  
  中国的货币政策分为五种: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紧缩,紧缩。
  
  微调工具也有五种:长期央票、定向央票、正回购、窗口指导、利率导向。
  
  像从2005年到2007年就是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紧缩,从2008年到2010年是从紧缩过渡到适度宽松。
  
  这五种微调工具中,长期央票、定向央票、正回购的概念是一样的,长期央票的性质是向商业银行发起的长期借款,定向央票指的是向特定的银行发起的借款,正回购是指将央行目前持有的国债按特定利率转让给商业银行,同时还有逆回购让央行从商业银行将国债赎回。
  
  当然,既然涉及到向商业银行借款,肯定还涉及到利率问题,如果央票的利率相比市场贷款利率过低,商业银行就不一定会购买,所以央票发行的认购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于目前利率的认可程度。
  
  窗口指导是指央行向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建议,顾名思义进行指导。利率导向就是一般我们说的加息,降息,当然像美联储那样,央行也可以发表声明说在未来很快会再次加息来让市场产生紧缩预期,这也是利用人们的心理来实现利率的导向作用。
  
  中国的货币政策由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参考意见:
  
  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部分摘录)
  
  “第五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由下列单位的人员组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二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一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一人;财政部副部长一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二人;金融专家一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货币政策委员会其他委员人选,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名或者中国人民银行商有关部门提名,报请国务院任命。”
  
  事实上,在货币政策委员会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官员有9人,金融专家只有1人。在最新一届的委员会,专家被扩充到三人,分别是李稻葵,周其仁,夏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仅在于为央行的抉择提供咨询,不具有任何行政权力。所以从结构上看,中国的央行跟政府的联系异常紧密,其货币政策受到政府需求的极大影响。而货币政策委员会,仅仅作为一个咨询机构,学者及社会力量也只有一些话语权,没有决策权。
  
  跟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结构最相近的应该是日本,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总人数9人,除1名央行行长及2名央行副行长之外,剩余6名委员均来自不同行业。从目前的就任者名单来说,有一名大学教授,一名原地产商人,一名制造业(三菱副总裁),一名来自研究机构,一名来自电力行业,除了行长们是长期在央行机构任职,其余人员均来自于社会,任期五年。这六名委员同样具有投票权,也就是说日本央行行长并不100%的控制所有的决策,当然这可能也只是一种障眼法而已。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2:35:16 
回复 

人民币的过去
  
  在40年代,华北,华中地区解放区的货币政策是:有多少货,印多少钱。这种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预期今年产量平稳,但是实际上增产了,那么只有在增产了之后再补发货币,而在实际情况中,货币短缺的现象已经发生了。这种货币政策,属于亡羊补牢型,不是未雨绸缪行。在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中,一切经济现象都是货币现象,如果能够前瞻性的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就能够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
  
  对于唯物者们来说,对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调控是不符合他们的原则的。典型的例子,在2006的时候中国经济就有了过热的苗头,但是直到2007年下半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控,同样的在2008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但是直到下半年才开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唯物论者需要看到数据、事实才会做出选择。当然世界上所有政府也都是这么做的,在发生了通货膨胀之后再加息,经济真的萧条了再宽松。
  
  参考孙金鹏先生于2008年10月24日在南风窗发表的文章《货币发行机制三十年的变迁》一文,他提出来了人民币发行改革的三个阶段:
  
   “改革的第一阶段(1978-1992年),为财政经济,也可更准确地称之为还账经济。财政部和央行混为一家,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是以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第二阶段(1992-1994年)为银行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使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路线之争,被市场经济所统—和虚化。”
  “ 第三阶段(1994年一)为美元经济。1994年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即双轨制过渡到单一汇率机制。这项改革的战略性意义在于面对内需型经济增长连连受挫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将经济发展的侧重点转向外需型的增长模式,把中国经济的车厢挂在美国经济的火车头上,尝试性推行出口促进战略。”
  
  作为转折的基础还有1995年发行的《中国银行法》,在经历了1993年的大通涨之后,政府急需找到一个稳定的货币发行办法。虽然《银行法》仅仅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发行,没有说明怎样发行,发行多少,如何确定等等明文条例,但是明确规定了不为财政赤字增发货币。在《银行法》以前,财政部跟央行基本是同体的关系,政府有多少赤字,就向央行需求多少货币。当然作为第三阶段转折基础的还有中央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后文有详细论述。
  
  现在再看看最市场化的央行:
  
  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机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它的全称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即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也可以称之为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它是一个非政府机构,其办公地点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该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员五名),须由美国总统提名,经美国国会上院之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为十四年(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四年,可连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机构。它由十二名成员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全部成员七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它四个名额由另外 11个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该委员会设一名主席 (通常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担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担任)另外,其它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都可以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讨论会议,但是没有投票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的货币政策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上货币的储量。另外,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该委员会主要的决定都需通过举行讨论会议投票产生,它们每年都要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八次例行会议,其会议日程安排表每年都会向公众公开。而平时,则主要通过电话会议协商有关的事务,当然,必要时也可以召开特别会议。
  
  美联储委员会的委员们几乎为清一色的银行家,他们都是从基层的12间地方联储推举上来的。虽然需要总统任命,但是仅仅是一个形式,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联储推举的主席遭到总统拒签的情况。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2:46:35 
回复 

经济崩溃谁得利
  
  在经济繁荣时期,持有大量债务的人,是有利的。他的债务规模是恒定在一定数额的,但是由他的债务衍生出来的各种资产价格可能大幅上涨。只要他在资产价格规模高于债务规模的时候全部套现,弭平债务规模的部分后剩下来的就是他的纯收益。危机的爆发往往瞬间逆转了这种情况,资产价格瞬间缩水,如果在资产价格总额低于债务规模的时候被债主逼债,就只能以拍卖或者止赎的方式来减少负债。
  
  平时储蓄的人,手里持有大量现金而没有负债的人。他们平时的储蓄可以帮助他们在经济崩溃时购买廉价资产。经济崩溃,资产价格会缩水,但是债务规模不会,只有那些良好管理自己资产的人,对于资产价格有理性判断的人,他们会及时了结自己的头寸,避免危机爆发的瞬间财富贬值。
  
  经济崩溃为了这种财富的重新分配提供了可能,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美国在1930年的大萧条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大萧条时代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当财富不断往金字塔尖集中地时候,它往往承受不了而崩溃。
  
  在1930年的萧条中,受雇者的损失是最小的,大资本家的损失是最大的。受雇者往往丢了自己的工作,还不起放贷,但他们还有生产技能,可以重新开始。而大资本家的困境,是萧条的市场,断裂的现金流及债主的追讨,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在没有现金的情况下,企业光出不入,没有办法支持很久,按照中国的老话来说,叫坐吃山空。所以这个时候,大资本家只能选择出售自己的资产来维持某些开销,在一个普遍供大于求的时期,价格往往低的可怜。
  
  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也会供大于求或者求大于供,在供大于求时,通货会膨胀,在求大于供时,通货会紧缩。通货膨胀的极限就是货币供应量的极度膨胀,通货紧缩的极限时货币价值的极度膨胀,在通货膨胀的后期,萧条发生的前夕,持有货币,等待货币价值的膨胀才是明智之举。
  =========================
  这是原文,新的还在改。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3:01:00 
回复 

摸着石头过河与开倒车
  
  前文已经论述过,将人民币的发行绑定在美元的收入上,这种手段已经不可行。未来人民币的发行手段有两条路走,一是债务化,二是需求化。
  
  从政府一贯的立场来讲,不太可能将每笔人民币绑定上债务,债务意味着对债权人承担了责任,不是一个好选择。需求化是指回到1994年以前的老路上,根据需求加印人民币,考虑到关于“开倒车”的问责问题,不可能完全回归到以财政部为主导的原有的需求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国际贸易需求的模式,既从财政部需求改为国际间贸易需求。
  
  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向外增发人民币,比如与各国进行贸易结算,对方国家付出自己的本国货币,央行按照汇价增发人民币给对方。对方付出的本国货币有出口商自由支配,出口商可以自行兑换,投资他国等等。这就完成了理想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既由央行控制汇率又可以实行自由兑换。
  
  不得不承认央行的国际业务中有些高手,这个模式的设计非常高明。以此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需求为三年左右,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美元的继续不受信任,二是对方国家对人民币的信任。这条路避免了将人民币债务化再国际化的过程,因为如果将人民币债务化,首先政府的隐性债务及不良债务都会曝光,其次需要将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所以政府自然不愿意选择这条从根本上改造的方法,而愿意采用一些技术性做法。新的体系可以解决目前对美国长期顺差造成的输入性通胀问题,将来只要在国内适当的发放国债少量的补充货币供给,希望通过时间将之前超发的货币慢慢消化。
  
  比如从个别国家开始,像目前的俄罗斯,接下来发展东南亚等等形成一个自己的贸易圈。这些国家是否明白人民币是一种连债务绑定都没有的纯信用货币,我不太了解,如果这些国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还会不会继续那么热爱人民币?
  
  这条技术性的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仅仅能对一些高风险货币进行互换,比如印尼盾,泰铢,俄罗斯卢布等等一天曾经贬值过一倍的货币。从技术上来讲,人行具备了向这些国家输出通胀的能力,只要中国向这些国家大量进口,央行增发人民币给他们,很快就是实现超额进口,让对方国家物资不足。反过来这些国家也能对中国做同样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货币互换体系。
  
  为了维持住这个脆弱的货币互换体系,就要规定双方持有相应的对方货币的储备,这个数值需要是一个定额,也就是说第一次兑换事实上要在自己国家的央行完成,然后保证双方的贸易额平衡,央行间根据相互储备对方货币的变化再调整头寸。这种新的结算体系受到进出口的下限限制,即如果中国从印尼的进口是500亿人民币,出口是1000亿人民币,那么只有500亿人民币能够通过这个结算体系结算,剩下的500亿还是需要通过美元。
  
  原因是这样,中国从印尼进口500亿人民币,那么印尼就获得了500亿人民币,但是印尼要从中国进口的时候,如果要全额从新的结算体系走,全部走完印尼央行就要自己补贴500亿人民币的等价印尼盾(或者是人民币,看人行接受那个,如果接受对方增发的印尼盾等于接受对方向自己输入通胀,如果是人民币等于印尼央行要从公开市场购买人民币回来支付,有额外的损耗),所以这种体系下长期的顺差及逆差都是不可能的。像欧盟,澳洲,北美等等国家,是不太可能大量接受这个体系的,持有人民币的风险他们很清楚,为了保持他们人民币储备的购买力他们需要进行外汇和期货的双重对冲。
  
  对比将人民币债务化的一次性贬值,全面实行新的体系的购买力重估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像在08年中国的大米比国际上便宜一半,导致走私大米猖獗,人民币的购买力是大幅高估了,这是目前物价上涨的根源。政府可以按着物价不涨,但是实行新的体系必然面临进出口市场的开放,即对印尼出口之后对方要从中国进口大米,按照现有的购买力去让他国进口这些故意被低估的价格的商品,等于用国民的购买力补贴外国消费者,对于国际资本来说,还是一种完全无风险的套利。
  
  如果人民币没有贬值到位,或者国内物价没有重估,那么打垮这个体系异常轻松,只要有一帮人通过在国际市场出售中国被低估价格的商品获利来补贴印尼方面的出口及汇兑损耗,那么短时间就可以将双方的贸易额扩大好几倍,迅速完成套利。结果就是中国国内的该物资短缺,价格被迫重估,或者国家自己掏钱再高价从国外市场上买回来补贴国内市场,那么这种套利很快就能让一个国家彻底破产,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
  
  当然我想央行的高人们会限制双方仅限于某些品种的进出口货币互换,比如农产品除外,或者仅限于电子类,机械类产品之类的。这样一来这个体系就是个鸡肋,受到的限制太多,可能永远只能占双方贸易额的一点点,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就毫无帮助。
  
  按照他们一贯的思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来,一边启用这鸡肋体系,再过个几年国内物价涨涨,再扩大一点鸡肋体系,国内物价再涨涨,最终完成物价重估,全面自由化贸易,这个时间可能需要十五年甚至更久。无论是一次性重估还是渐进式人民币改革,都是需要通过内部购买力的损失来补贴汇率高估的部分。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7:04:17 
回复 

  作者:robin3330728 回复日期:2010-12-15 17:00:33    
    每天上来天涯都看到无数这种呻吟 却没有提出任何的解决方法 或者没有提出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法 又或者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却没有人有胆量去做 都是在骂 骂完了 发泄完了 笑呵呵 继续去做狗 明天再来骂
  ==================================================  
  没解决方法,你问问你主子敢放弃既得利益么?
  解决很简单,开放型社会,开放竞争,自由主义,信息透明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7:35:18 
回复 

  作者:青蛙男 回复日期:2010-12-15 16:54:55    
    请教一下楼主。
    货币是一种商品交易凭证,本身无任何意义,由政府担保才能参与流通。
    那么,如人民币,印刷的多少无意义,发行出来并参与流通,才会有影响。
    那么发行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发行流通呢?
    1、信贷?但问题是贷出来要还的啊。
    2、总不可能直接发到机制内,让他们去消费促进流通吧?那这就是抢劫了
  ==========================================  
  各个国家不一样,发债是最普遍的。中国主要靠贸易顺差,一有贸易顺差就要自己印人民币给人结算。94年以前的中国就是直接发到机制内(通过央行直接买财政部国债就可以),然后被发现了,通货膨胀无法控制,后来才收敛下来。  
  在中国失去贸易顺差,债发出来又没人买的时候,他们会不会走这条老路还难说。

 

作者:青蛙男 回复日期:2010-12-15 18:18:59 
回复 

  各个国家不一样,发债是最普遍的。中国主要靠贸易顺差,一有贸易顺差就要自己印人民币给人结算。94年以前的中国就是直接发到机制内(通过央行直接买财政部国债就可以),然后被发现了,通货膨胀无法控制,后来才收敛下来。
    
    在中国失去贸易顺差,债发出来又没人买的时候,他们会不会走这条老路还难说。
  ---------------------------------
  能说详细点么,我实在太外行了。
  比如:
  1、货币从印刷出来到发行,看你上文的表述,应该是通过央行买国债的方式,有点搞不明白,是不是央行以借条的方式,先拿了新印刷的货币,去从事经济活动,再按照借条要求的时间归还么?
  那市场上的货币怎么会增多呢?就算央行借的过程中,货币总量有增加,但在还和借的循环中,物价应该有个平衡啊,那为什么近30年来,就以米价而言,提高了20倍么?
  
  2、贸易顺差,是不是指比如我生产了10万人民币价值的货物,卖给国外了,别人给我的外汇,我又不能直接在国内消费外汇,所以银行在存入我的外汇的同时,单独为我发行了等价值的人民币呢?
  这样算起来也没错啊,本来外汇在国内就不能直接流通,市面上的人民币也不算增加啊。
  浅薄的想法,望指点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8:25:51 
回复 

  1、货币从印刷出来到发行,看你上文的表述,应该是通过央行买国债的方式,有点搞不明白,是不是央行以借条的方式,先拿了新印刷的货币,去从事经济活动,再按照借条要求的时间归还么?
    那市场上的货币怎么会增多呢?就算央行借的过程中,货币总量有增加,但在还和借的循环中,物价应该有个平衡啊,那为什么近30年来,就以米价而言,提高了20倍么?
  =============================  
  在美国,发行国债,债权给买的人,美元给卖的人既央行,如果是财政部的国债那央行给财政部。在中国,美元打到结算账户,XX,央行出价最高,所以它结算,把对应的人民币打到公司户头。  
  这不是一路在不停得结算美元么,一路贸易顺差,货币总量当然高了。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5 18:30:09 
回复 
  2、贸易顺差,是不是指比如我生产了10万人民币价值的货物,卖给国外了,别人给我的外汇,我又不能直接在国内消费外汇,所以银行在存入我的外汇的同时,单独为我发行了等价值的人民币呢?
    这样算起来也没错啊,本来外汇在国内就不能直接流通,市面上的人民币也不算增加啊。
  ==============================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6 12:38:41 
回复 
  银行资产的黑洞
  
  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AMC在国务院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成立之初,除信达的人员较为整齐之外,其余三家均临时从对应的国有银行抽调。中国最大几家银行分两批将共计1.4万亿人民币(2050亿美元)的资产,按面值全额转让给了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多数转让所得为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期限为10年的的债券,其年收益率为2.25%。这是一种聪明的金融炼金术,让这些银行将资产负债表上的漏洞,转化为能够衍生利息的资产。
  
  信达:
  1999年-2001年 陆续政策性收购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3946亿元。
  2000年-2004年 陆续接受财政部、中国建设银行委托管理和处置的债权资产和债转股资产1123亿元。
  2004年6月 商业化收购交通银行不良贷款641亿元。
  2004年6月 商业化收购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1289亿元、中国银行不良贷款1498亿元。
  2005年6月 商业化收购工商银行不良贷款581亿元。
  2005年12月 商业化收购上海银行不良贷款30亿元。
  2007年5月 商业化收购深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35亿元。
  
  东方:
  截至2008年6月末,公司累计接收银行不良资产6751.46亿元 (含新收购部分52.38亿元),其中政策性接收中行不良资产2773.13亿元。
  
  华融:
  华融公司于2000年间政策性收购了工商银行4077亿元,截至2006年末,华融公司累计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321.65亿元。
  
  长城:
  自2005年以来,共成功收购了中国银行资产包7个、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包17个,以及华夏银行资产包1个,收购债权本金2,634.5亿元。
  
  以上合计22927.61亿元。
  
  首先需要明白这个操作的概念,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将原来银行的不良资产注入到资产管理公司中,这样就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将不良资产这项划去,按照账面价格添加到资产一栏。也就是说本来应该计算为损失,等待核销的不良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优质资产,按照统计整个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直接下降十个百分点以上。后来通过汇金增持,全流通之后,银行们又有能力核销掉另一部分不良资产,于是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的大型绩优商业银行。
  
  银行能够继续不断将不良资产转变为优质资产的前提为,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持续按照2.25%的年利率付息。总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每年要付出515.87亿元利息。在人民银行的数据表上,这一项应该在金融机构资金用途一栏的投资一项。银行注入的不良资产是按名义价值让资产管理公司负债的,所以就算每年付出515.87亿元,对银行负债的总额不会减少。
  
  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资产管理公司不能够维系每年515.87亿元利息的支付,那么他们就面临破产,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就会突然出现两万亿的不良资产。在这里面,我把这五百亿的支出称为经济的维系成本,这个维系成本随着本金的扩大逐年递增。这样的把戏不仅仅在资产管理公司中上演,地方融资平台,保险公司等等金融企业到处都面临这样的黑洞。
  
  不良资产在初期,回收率是最高的,先把最好回收的收回来,越到后来,回收的难度越大。所以在初期,他们每年可以完成500亿利息的支付,之后通过银行授信及贷款,再支付接下来的利息,但是这个债务的雪球是越滚越大的。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其中现金回收1805.6亿元。这8663.4亿是相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处置掉的不良资产,其中可以是转让,划拨给子公司等等,还剩下了1.4万亿等待处理,计息230亿每年。
  
  这就是为什么新增贷款对中国显得如此之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国有AMC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其他的行业也会有同样的情况,这样因为从资产负债表右边划到左边的被掩盖的资产黑洞数量难以估计,可能只有从逐年递增的货币供应量一窥全貌。这些银行业的小伎俩,在资产价格稳定上升到时候可以维系,一旦房价下跌,这些资本黑洞就会现形。
  
  房价和资产黑洞的关系
  
  放出去的大量贷款很多都是以土地或者房屋,工厂作为抵押的。那么地价房价的增值就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损失。这是资产管理公司得以处理8663.4亿资产的原因,因为不良资产包增值了,通过出售,市场帮助消化了这些不良资产。
  
  这里面的利益链条是这样:
  
  银行向地产也放出贷款----> 贷款维持房地产行业繁荣---> 繁荣维持高固定资产价格--->高固定资产价格维持资产管理公司及银行借方的账面资产繁荣---> 账面资产繁荣确保能向银行每年支付利息---> 银行可以收到利息就不用把那些收不回本金的贷款记为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率低,则资本充足率高,可以继续发放贷款。
  
  这场账面繁荣的盛宴持续了10年,如果民众在这期间购房,就帮助这些参与者实现套现。维持这场繁荣也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因为资产的增值,还有新的资本投入到工业中去,国家通过税收的增长,可以更大额的实现对出口的补贴,对出口的补贴可以更多的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作为准备金可以发行更多的贷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2000年开始,去除客观情况的突然变化,M2增速的增速在增加。但参考同时期的GDP增速,GDP是匀速上涨,M2是加速上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这意味着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银行,地方融资平台,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产黑洞每年会根据当年利率递增,则每年需要产生的新的贷款的增量应该是去年的贷款增量加上当年的利率。这个概念就是说某公司欠银行1亿元,当年贷款利息是5%,到下一年他需要500万的贷款来偿还去年的利息,这样他就欠银行1.05亿元,到了再下一年他偿还1.05亿元的5%的利息就需要525万元,这个525相比500的5%的年度增量就是M2增量的增量产生的原因之一。
  
  就像我们指责美国国债的无节制发行一样,稳定的增速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增速的增速在增加。信贷的基础就是债权与债务,考虑到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机制对于债权与债务的模糊化,商业银行对于信贷的模糊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债务与债务是经济的基础,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没有明确探讨关于社会主义债权与债务的关系。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应该没有债权与债务的关系的,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一旦产生了债权与债务就会产生剥削,压迫,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在现代社会,一个商业社会,一个使用信用货币的社会,消除债权与债务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因为信用货币本身就是债券。
  
  所以从计划向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认为没有计划经济这种东西,计划是社会主义产物)我们忽略了维系信任的基础,导致了发展的倾斜。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7 07:55:46 
回复 
  高房价的基础
  
  现在的人都很不淡定,一提到房价,一部分人咬牙切人,这是没房子的;另一部分人神闲气定,说肯定还会涨,这是有房子的。对于这些喊着房价高的人,你们也是高房价的推手。
  
  高房价的基础是什么,是过高的储蓄率。就是这些没买房子的人钱存在银行里,让银行有了充裕的资金借给发展商,甚至还有没房子的人买房地产商发行的债券或者理财产品,或者是通过民间借贷帮发展商完成融资。这些人都忘了自己的立场,既然希望房价跌下来,又往市场输血干什么?
  
  一个完全理性的市场,当人们觉得房价高的时候,他们就去银行挤兑,将钱全部取出来作为现金放在家里。那么银行自然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向地产商或者通过楼市提取资金的人供应,他们面临资金链断裂。资金链断裂的后果,就是被迫抛售资产以换取现金偿还债务,否则就要面临破产。
  
  这是在2008年下半年绝大多数房地产商都面临的困境,政府恰恰在这个时候出手抛出4万亿投资及10万亿新增信贷,救活了整个地产业。在房地产充当真正商业银行这个角色里,政府,银行,地产商都是得利方。维持他们共同得利的运转的基本条件就是在每一轮房子转手的时候,涨价的数额要足够支付利息,印花税及其他一些商务支出。
  
  根据杜猛先生在《房产投资怎样测算成本》一文中的计算:
  
  “房产投资成本包括:首期付款、按揭还款(包括本金和利息)、保险费、公证费、契税、二手房交易费用,还包括首付款和按揭还款的利息损失(即机会成本)。首付款目前最低为两成,一般要求在签订购房合同时付清。银行按揭是指房款不足向银行贷款的部分,贷款期限最长为30年,还款方式主要有等额还款法和等本金还款法等。保险费根据按揭年限计算,提前还清贷款可以按年限退还。房产每交易一次要缴纳一次契税。二手房交易费用由中介公司收取。  在弄清房产投资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房产投资进行成本测算了。由于按揭还款本金部分已经包含在房屋总价之内,在计算按揭贷款成本时只要计算按揭还款利息即可。具体计算公式是:利润=卖出价-买入合同总价-交易费用-按揭利息支出-利息损失…………最后,还需要估算一次性的交易费用,包括两次契税、保险费、公证费和中介费等。一般来说,一套50万元的商品房两次的交易费用约在1.7万元左右。  不难看出:在以上按揭贷款条件下,投资人第一年房价涨幅的保本点为7.16%,第二年房价年涨幅的保本点为5.46%,第三年房价年涨幅的保本点为4.89%。在一次性付款的情况下,投资人第一年房价涨幅的保本点为5.4%,第二年房价年涨幅的保本点为3.7%,第三年房价年涨幅的保本点为3.1%。也就是说,如果房价上涨低于上述幅度或出现下跌,房产投资人将出现亏损。”
  
  对于发展商及职业炒房团来说,还要照顾好自己的银行朋友,地方官员朋友,所以保本点应该相应的增加,暂作3%计算,则第一年在银行转一手套取流动性的涨幅需要10%,第二年需要8.5%,第三年需要8%。
  
  房价什么时候会不涨,就是当开发商真正卖出了所有的房子,等于说股票里面的被全部高位接盘。如果投资者足够理性,让他们自己自弹自唱,那么一年之后他们就要花费掉自有资金的10%,两年之后就要花费掉20%,这还是在非常理性的零杠杆的情况下。因为在实际运行中,开发商拿地只用付保证金,不用全额付清,开工了之后又要拖欠施工方的款,等于施工方借钱给开发商开发。所以在真实的条件下,房地产商的杠杆率是很高的,杠杆率的意思就是将盈利和损失按比例放大,如果是10倍的杠杆,则10%就可以翻倍或者破产。
  
  所以这些迫不及待怕房子涨赶紧冲进去接手的人才是高房价的推手,如果没有高位接盘,高房价根本支持不了一年。解决高房价的办法,除了不去高位接盘,就是提高他们的运行成本,比如大幅增加印花税,交易税,提高首付,还有更重要的加息。
  
  从目前的形势看,除非经济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不然房价下跌是很难的一件事。有的人资金链断裂,才会低价在市场上抛售,这些个别案例的低价房源很快会被同类投资者或者自住者接盘,所以只有在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时房价才会下跌。作为银行来讲,如果出现区域性的止赎案例,比如某个小区的炒家破产,那么银行也不会愿意尽快低价将这些资产处理,他们宁愿挂更高的价位让市场来慢慢消化。
  
  高房价的基础,除了土地垄断供应,发展商的高杠杆率之外,民众的市场化程度低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作为对经济发展有初步认识的民众,需要有一种看看你能涨到哪里去的心态,而不是去追涨杀跌,推波助澜。    参考日本的案例。居民高储蓄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对于政府的不信任。
  西方人为什么敢过度消费,就是他们知道不管我欠多少钱都好,我都能有地方住,有东西吃,而且条件还不错。
  
  在经历过TG这么多翻脸不认人的情况,谁敢不留点钱防身呢。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7 12:33:47 
回复 
  第四个问题:政府的极限
  
  中央财政总收支
  
  中国年度财政收支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单位:亿元
  
  从数据来看,除07年及78年外,中国常年维持了小幅财政赤字。其中财政收入中不包含国内外债权的收入,从2000年起包括了国内外债务的支出。
  
  按2008年人民币计算的1990~2008年度赤字总额为-27977.59亿元。
  
  中央及地方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为止,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从最早的15.5%提升到了53.3%,地方收入比重从84.5%下降到了46.7%
  
  中央及地方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为止,中央财政支出占总支出从最早的47.4%下降到了21.3%,地方支出比重从52.6%上升到了78.7.%
  
  总结来说,国家在进一步集权化。从社会现象来看,既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的政策极有可能与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的减少及总支出比重的增加。分化加剧从2003年开始,从2003到2008的五年时间内,中央财政支出占支出总比下降了10%。
  
  这一组数据对于为什么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盛宴中如此沉迷做出了非常好的解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少,但是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必须另辟蹊径来维持开支。
  
  另外有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合计税收占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5.48%,其中北京71.17%,上海69.69%,浙江63.38%,广东61.75%,最低的是重庆41.19%,甘肃42.12%,广西43.4%,湖南44.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税收包括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税收,国有资产收益,行政性收费及罚款等),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收入(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费收入、各项预算外非税收入等)。如果税收所占的比重越低,则表明,国有资产收益,行政收费,罚款,土地出让金及计划外收费所占的比例越高。在低于平均比重的地区,基本为不发达地区,则该地区的国有资产收益不会很高,则这些地区的行政收费,罚款,土地出让金及计划外收费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大头。
  政府的收入来自于居民及辖区内企业,如果政府的税收收入占比重低,则辖区内居民及企业的行政收费,罚款,土地出让金及计划外收费向比他们所缴纳的税收还要多。考虑到这些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的地价,则其居民及企业负担了相对税收来说高得多的行政收费,罚款及计划外收费。
  
  如果各地区行政收费,罚款及计划外收费水平不平均,则证明通过提高行政收费,罚款及计划外收费的规模可以弥补各地区财政收入的不足。就是说,在商业不发达地区,地价较低地区,民众需要交纳更多的行政收费,罚款,计划外收费来补贴地方财政。换一个角度来讲,地方政府没有因为商业不发达,地价较低而削减支出,维持税收占财政收入比在一个合理规模。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7 12:34:45 
回复 
  地方政府的收支
  
  根据统计局2008年的数据计算,地方财政收入合计286497896元,支出492484949元,地方财政赤字-205987053元(两万亿)。其中收支比最不平衡的是西藏15.3,其次是青海5.08,甘肃3.65,宁夏3.41,贵州3.03,收支比最平衡的是北京1.06,上海1.1,浙江1.14,广东1.14。
  
  西藏的收入是24.88亿人民币,支出是380亿。由此看的出来,通过加强中央的收入来完成对各地区间补贴的调配,来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各地区支出占GDP的比重中,最低的是山东8.74%,广东10.27%,浙江10.29%,江苏10.48%,最高的是西藏96%,青海35%,甘肃30.58%,贵州29.6%。客观的说,西藏地区的财政支出相当于他的GDP,如果西藏地区的财政支出都在西藏境内完成,那么财政支出可以完全支持起西藏的GDP。
  
  在财政支出的项目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中,最低的是上海45.37%,西藏45.5%,四川49.68%,天津51.03%,比例最高的是青海66.5%,山西65.2%,河南64.6%,河北64.47%。
  这组数据显示,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支出与各地经济的发达程度无关,反倒是越是人均水平低的地区,相关民生的支出比例越高。
  
  这里存在的疑问就是,对于人均GDP高的省份,既人均创造价值高的省份,反而在财政支出中民生部分较少是否有不公平的嫌疑。如果以民生项目占财政支出比例来作为福利指数,个人创造的价值越高,其福利指数越低,或者可以理解为,削弱高人均GDP地区的福利,来补贴低人均GDP地区的福利。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平均分配制的影子,对于高人均GDP地区的居民来说,更加辛勤的劳动并不能完全做功于改善福利条件,那么,高人均GDP地区的居民继续努力的动力在哪里?帮助补贴低人均GDP地区居民来实现全民均富?
  
  中央政府收入的增加,加大了在地区间重新分配的力度,对于发达地区减少补贴,对于不发达地区加大补贴。这里我想探讨的就是这种地区性的劫富济贫的方法,是否有助于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劳动获得回报,是保持劳动积极性的必要条件,这也是维系社会体系的希望的作用。人努力工作是因为对于将来可见的生活的改善的希望,地区性劫富济贫的做法,是对于这种希望的摧毁。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没有获得相比之下他们应该获得的更好的福利条件,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获得了相比之下他们不应该获得的福利条件,这种趋势性的发展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造成逆转,既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如果在发达地区打工的人知道即使他们回到自己不发达地区的老家,不用工作也有补贴不会饿死,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不打工,回老家去了。简单地说,为了维持稳定,人们可以越懒越穷,越穷越懒,自然有发达地区的收入来补贴他们。
  
  这条路线发展的结果就是,如果发达地区经济不好,外来打工人口越来越多回到原住地,需要维系不发达地区稳定的成本就越高,削弱发达地区补贴的比例就越高。间接来讲,维持社会运作的成本越来越高,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支出的负担就越来越高。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8 03:47:47 
回复 
  市场经济的核心矛盾
  
  人的天性注定了对于雌雄同体的偏好,以至于对于自己的创造物——经济也有往这方面改造的倾向。我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雌雄同体的必然后果就是繁殖的中断。在达到一个最美好的瞬间然后消亡,似乎是伴随着基因存在于人类本源的向往。基于这样的目的,人们在意的必然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那么这个美好的追求的方向必然会伴随着过程的不那么美好。
  
  如果人们暂时放弃对雌雄同体的追求,那么过程的美化,才是经济学家们需要研究的。我们承认了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性,那么更多的时候,需要让它自己发挥功效。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特性:
  
  (12) 政治民主
  由于市场经营通行等价交换原则,从本质上来讲,要求人与人平等协商,这样就形成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时,市场把个人、企业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强烈的动机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厂商,厂商既财大气粗,又人多势众,这样政府使用高压手段就失去了现实可行基础,除了民主别无出路。总之,民主化是市场化的派生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民主化。……
  
  (15)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自主参与交易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沿着自身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在交易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不同。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自发性。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就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点:盲目性。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 ……”
  
  ——摘自百度百科
  
  可以看得出,市场经济的核心定义在于价格蕴含的意义。影响价格的两个因素,供应和需求,一方面价格是供需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价格也决定了供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市场经济下了以上三个定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以此作为政府干预市场这个必然选择的原因。
  
  “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一点同时也是自发性的体现,“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一点同样也是自发性的体现,参与者都是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及是否继续投入生产,那么作为自由主义的原则之一,人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是合理的。即在自发性的前提下,不存在盲目性与滞后性,这两者是自发性的两个结果罢了。
  
  那么只要是自发的,对于结果没有任何限制了么?明显不应该是这样。作为自发性即个人选择权力的一个体现,具有个人选择所必须具备的可预见性,这也是为什么银行等各金融机构都把风险声明写在首页的原因,人必须知道他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人选择进入股市,在他知道最坏情况是损失所有本金的前提下,他在6000点位置买入,那么这个市场行为的选择是自发性的,是公平的,但是如果他被券商告知买股票没有风险,他买入了股票并亏损,那他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因为他的选择不具备自发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的众多雷曼迷你债的债主们对于金融机构的起诉也源于此,他们没有被告知相应的风险但是结果却承担了后果,这是不公平的。
  
  形成可预见性的的基础,是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知。外部环境包括选择人自身以外的一切客观条件,既自己有多少钱,市场有多少库存,工人工资是多少,现在一个卖多少钱,目前需求是多少等等。每个人形成的可预见性的不同由他选择参考的客观条件不同所决定,这个选择也是自发性的。那么提供尽可能多且真实的客观条件以让选择人作出自发性选择应该是市场经济的第一要务。即如何让人完全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所以政府的工作中心应该是信息如何正确及时的披露,而不是给市场经济扣上顶帽子借以扩大自身权利。反观美国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的做法,明显准备进行计划的那条老路,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在市场经济中,核心矛盾永远知道真实情况的人对于丧失知情权之后自身优势丧失的恐惧及被蒙骗真相因而遭受损失的人的愤怒。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知道一些别人无法获知的消息,是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过风险的收益,而且成功几率很大。像中国经常提及的基金老鼠仓,突击入股,囤积居奇等等,都属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一个完美的市场经济形态,应该是一个消灭了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即每个人都是凭能力赚钱,而不是因为隐瞒,欺骗,泄密等手段,来制造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获胜。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20 19:54:11 
回复 
  作者:xyuanfly 回复日期:2010-12-20 18:15:17 
  
    人的天性注定了对于雌雄同体的偏好,以至于对于自己的创造物——经济也有往这方面改造的倾向。我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雌雄同体的必然后果就是繁殖的中断。在达到一个最美好的瞬间然后消亡,似乎是伴随着基因存在于人类本源的向往。基于这样的目的,人们在意的必然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那么这个美好的追求的方向必然会伴随着过程的不那么美好。
      
    =====================================================
     这个是楼主的原创吗?这种写法很不科学,建议不要这么搞。经济是一个自组织结构,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经济危机的来源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其10年周期刚好对应机器更新周期。从你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可以看出,你对经济的认识很肤浅。建议看看马克思的资本论。
     说好听点,你是唯心主义,难听点,就是胡说八道了。
  =============================
  
  恰恰是这个问题,“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的下一个后果是什么:危机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如果你要说这些人觉得认识到了经济的规律但是又接受危机的自然来临,这就很不客观了。
  
  作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危机和繁荣是硬币的两面,一定要去掉其中一面,不就是向往雌雄同体么。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22 22:09:30 
回复 
  作者:almp 回复日期:2010-12-22 21:51:31 
  
    希望看看LZ的 市场经济的核心矛盾——请用一句话概括下
  =======================
  在市场经济中,核心矛盾永远来自知道真实情况的人对于丧失知情权之后自身优势丧失的恐惧及没有完全获知真相因而遭受损失的人的愤怒。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22 22:11:30 
回复 
  在市场经济中,核心矛盾永远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得优势的一方对于丧失自身优势的恐惧及劣势一方因为信息不对称的不公平而感到的愤怒
  
  这样说通顺一点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23 22:16:42 
回复 
  我认为第2条是的,
    至于出口商品换回美元,央行印刷RMB换美元产生大量人民币纸币也是一个情况,结果是东西廉价给美国,我们弄了一堆废纸当饭吃;
  =========================
  
  历史原因就不能说了。这个国家是不可能转型成一个消费性国家的,几千年的历史决定。老百姓都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江山谁坐完全没什么所谓。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28 17:14:45 
回复 
  作者:beilailong21 回复日期:2010-12-28 08:51:33 
  
    请教楼主个问题,人民币早期发行是以什么为基准的呢?楼主说是央行模糊发行的,含义是不是想发多少就发多少,而并没有与债务相对应?
    当前我国的人民币发行基准是什么呢?是对应于外汇储备吗?就是说我们获得了多少美元就相应发出与其对应的人民币?
    也许楼主在文中写过了,我没有看到O(∩_∩)O~
  ======================
  
  最早是叫有多少货,印多少钱。
  后来是按需印钞,财政部每年需要多少,贷款需要多少,央行发行多少,结果是之前的大量财政赤字都通过印钞解决了,造成89~93年的通胀。
  对债务的对应也不是没有,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有写负债的,但是完全没有约束作用。央行随意就给自己负债,不需要认购,开会,授权之类的过程。
  
  所以后来定调挂钩美元,收入多少美元就按照汇率发行新的人民币来购买。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12-16 12:24:32 
回复 
  
  作者:lllfff672 回复日期:2010-12-16 12:03:49 
  
    
    
    从网管的态度来看,
    一定程度上说明,
    崩盘是必须的,
    方式不应该是楼主说的,
    应该是会更体面一点!
    
    欢迎楼主拍砖~~
  ============================
  
  其实我也觉得美国肯定要再打一个国家,不然它会更萧条,这么多年来它经济一有问题就通过吃战争药解决。
  
  而且战争规模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