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实录韩国电影完整版:“参赞化育”说生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7:41

“参赞化育”说生态(金台随感)

田文富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8日   24 版)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深层地植根于我们如何对待自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民族的才是特色的,更具有生命力。在生态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仍值得我们继承。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和合观。如老子用道来概括天地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二是尊重自然、节用裕民的思想。如儒家把自然界的天、地、山、水和乐、礼、仁、智这种德性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对天地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与热爱。孔子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正是因为天地自然“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特质,我国古人主张善待自然,要“适时”而“有节”。炎帝“神农之禁”规定:“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理,以成万物。”西周《伐崇令》中言:“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用立法实践形式来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这都承认自然界是生命之源,对自然要怀有尊重和爱护的情感,适度适时开发和利用。三是参赞化育、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在天人关系中,天是必要的前提,但人的实质地位终究高于天,自然是盲目的,而人是有能动性的,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人之所以为“贵”,并不是居于万物之上,对万物实行暴力,而是关爱万物,养育万物,完成“参赞化育”之功。

  时代的才是创新的,更具有鲜活性。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当今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日益明显,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借助诸多载体,还需要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经济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更高要求。正确对待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进步的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现在更多地成为公众的价值取向。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成对待环境的良好道德习惯,就会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回归。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大自然正在告诉我们的真理。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荣,以虐待自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耻,在全社会倡导并实现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健康消费,培养人们对待环境的正确的文化观念,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在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