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的寓意:臺灣選舉民調:是再現民意,還是建構民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48:05
臺灣選舉民調:是再現民意,還是建構民意?

2011年11月09日 15:39
來源:中國網

字號:T|T
0人參與0條評論打印轉發

二、是反映民意,還是建構民意?

這要先弄清什么是“民意”。所謂民意,是民眾在相互交往中產生出來的集體意見,它最本質的特征,就是社會性、互動性。就選舉來說,選民A投哪個候選人,往往要看選民B的態度(或附和、或對抗),B的投票意向又往往受到選民C的影響,A、B、C三者都活在現實社會中,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他們會綜合各方面的看法,最后于投票日形成自己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民意與人的互動性、社會性是分不開的。民調的進行過程是,訪員D把A、B、C三人孤立起來,由D與三人一對一地進行調查。此時,這三人所反映出來的“民意”,已經沒有了互動性、社會性的成份。打一個并不很恰當的比喻,真實的民意就好比某些選舉舉手表決所得出來的結果(每個舉手者都在觀察別人,也被別人觀察),而民調就好像組織部門進行民意摸底時與被訪對象一對一談話所得出來的結果,或者是匿名投票得出的結果。經驗告訴我們,這兩個結果往往是有差距的。從這一意義上說,民調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民意。

不僅僅如此,如果你仔細觀察臺灣的選舉,還會發現民調不僅不能反映民意,而且會建構民意。島內民眾確實在看民調投票。臺灣“立委”選制為“復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因此會出現“配票”和“棄保”。當選民發現自己鐘意的投票對象處于民調領先位置、自己這一票可能只是“錦上添花”、作用不大時,就會自覺改變投票意向,把自己這一票投向同黨的其他處于當選邊緣的候選人,以使選票發揮“雪中送炭”的作用。結果,先期民調最高的候選人,可能會因其支持者紛紛改變投票意向而意外落選,形成所謂“丁守中現象”。2001年“立委”選舉時,一些先期民調排名第一、第二的人,最后紛紛落選,就是選民“自發配票”造成的。

另一些選民發現自己的投票對象民調落后可能當選無望時,為了不使自己這一票不至于白白浪費,可能會放棄原先中意的候選人,轉為全力保其他候選人過關,也即所謂的“棄保”。結果,原先民調較弱的一方,變得更弱,遠低于其應有的支持度。譬如2000年“大選”時的“棄連保宋”。

即使在不存在棄保與配票的一對一單一席次選舉中,民調也完全可以影響選民。選舉中有所謂“騎墻派”,或稱“西瓜偎大邊”者,他們不是根據信念、理想而投票,而是對決雙方的氣勢,甲氣勢高則投甲,乙氣勢高則投乙,而他們判斷雙方氣勢高低的依據,則主要是所謂中立媒體、機構所公布的民調。有些候選人適時發布民調,營造勝選氣勢,借以引導“騎墻派”。而另一些候選人則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哀兵戰術”,在選前調低民調,宣揚“選情告急”,以期激發支持者的危機意識,踴躍投票。

在以上幾種情況中,民調與其說是在反映民意,還不如說是在建構民意。實際上,有些政黨和候選人在選前故意發布虛假民調,正是想用民調對民意的建構作用,來使選戰朝著對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三、大陸應如何看待民調?

大陸明知道民調有局限,但還要倚重民調。因為,民調畢竟是一種“精確新聞”,它與傳統選舉新聞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民調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直接(如面對面訪問)或間接(如電話訪問)的系統性觀察,彌補了傳統選舉新聞缺乏普遍意見的缺失(如傳統選舉新聞深受消息來源控制,以及新聞報導所呈現的聲音大都是政府官員或社會精英的意見等)。對大陸來說,由于信息來源相對單一,與其僅僅根據電視畫面透過出來的一鱗半爪臆測,還不如采信量化的、貌似精確的民調。

筆者以為,為了不迷失于民調之中,學者在采信民調時,必須全面、正確地解讀民調。而全面、正確的解讀民調,意味著他必須考慮如下幾點:

第一,必須把誤差考慮進去。一般民調都會表明誤差范圍,如“A支持度為39%,B支持度為35%,誤差范圍±3%”,這表明,A的實際支持度可能下探至36%,B的實際支持度可能高達38%,B高于A。所以,此時A支持度雖比B高4個百分點,但這一結果并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必須考慮“置信區間”(臺灣叫“信賴水準”)。如果民調標明“信賴水準95%”,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假設該民調機構做100次民調,則只能保證有95次的結果是在上述誤差范圍之內,另有5次的誤差將超過其所標明的誤差。也就是說,每20次民調中,就有一次的結果是完全不靠譜的。學者在分析民調時,如果某次民調的結果與經驗、常識相去甚遠,則在采信該民調之前,必須審慎。

第三,必須考慮未表態者的數據。如果民調差距不足一成,而未表態者高達三四成,則未表態者的動向觀瞻,選舉結果將有被顛覆的可能。此時的民調,基本上可以稱為一種“無效民調”。

第四,當心機構效應。如果民調的執行機構有明確的政黨屬性,則對方陣營的支持者可能隱藏投票意向,導致民調結果失真。如果民調是由某一政黨執行并主動公布的,且當時存在配票、棄保、“哀兵戰術”等可能性時,那幾乎可以判定,該民調是政治勢力用來影響民意的虛假民調。

第五,以民調為依據做選情分析時,應該看大勢、綜合參考多家機構公布的民調,且要看民調的長程變化趨勢,以防偏頗。(趙會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