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姻缘七仙女片花:[贴图]你没见过的天安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4:34

[贴图]你没见过的天安门

大连人

  • 6857
  • 50318
  • 大师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大连人 2008-09-01 08:39 | 只看楼主 收藏| 1 #

[贴图]你没见过的天安门









1938年日军占领北京





解放前,挂着蒋介石肖像的天安门





建国前夕的天安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当天,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建国初期的天安门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天安门





1963年5月1日,首都少年们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跳猴皮筋舞





2006年8月24日,北京天安门城楼开始新一轮修缮工作,为迎接国庆节做准备。最近几年,天安门城楼每年都要修缮一次。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43968
  • 18
  • 2006-11-14
  • 离线
大连人

  • 6857
  • 50318
  • 大师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大连人 2008-09-01 08:52 | 只看楼主 收藏| 2 #

re: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鲜为人知...

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

——鲜为人知的一号机密工程,112天重建竣工






    新中国象征-北京天安门一直受到世人瞩目。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天安门城楼,自1969年12月到1970年4月间曾经秘密拆除重建,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





邢台地震后天安门城楼变形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



  当时具有550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已严重下沉。中共建政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造成8064人死亡,并波及北京地区,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再次发生7.4级强烈地震。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重建天安门城楼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解放军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执行重建这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时正处在内忧(文化大革命)外患(中苏关系紧张)形势下,意义显得格外重大。不仅北京市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在干什么。



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施工队伍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当时有人曾经提出请外国人承包,而且他们提出重建时间要五年、三年或两年。周恩来说,我们不能崇洋媚外,并指定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时间短还要保证质量。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五个施工队。


   姚来泉是原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的退休工人,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徒,因为聪明肯动脑筋,很快晋升为八级木工,并连续获得北京市数届劳模称号,曾与李瑞环一起参加过市群英会。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尽管已是39年前的事了,但至今提起仍历历在目,感慨万端……



毛泽东批示“原样不动”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为它做“世纪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架,需一个月。工期紧任务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方法,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将城楼围得严严实实,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仅用了八天搭好天棚,其跨度之大,在当时资料上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



  拆城楼前首先要进行测量,五建公司选派了既懂经纬仪又机灵的木工组长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当时姚来泉还不到四十岁,干了二十多年的木工,和测量局的工作人员将城楼所有的斗、拱、声、柱及端门等一一测量。姚来泉说,那时连家人都不知我在哪儿干活,测量的数据不准和任何人说,这是政治任务。后来将测量的数据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古建专家:宝盒里的粉末是百年真朱砂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拆之前断掉全部电源。姚来泉带着两个人登着杉篙绑起的梯子,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指挥部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至于干什么,不知道。他让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数,而他则站在大约中间位置,当两人各数到43块时,自己脚下刚好还剩5块。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作了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指挥部领导、专家、警方及警卫人员上了楼顶,有人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来泉说,把它砸开。琉璃脊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两个人根本抬不动,姚来泉用撬棍连撬带砸,瓦碎,露出一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清晰地雕着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领导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且神秘,示意姚打开。姚师傅用手扣扣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指挥人员又示意取出里面的东西。所有在场的人几乎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他伸出的手臂。拿出来了!姚师傅说,看,一块“铜疙瘩”。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领导示意再摸摸!姚师傅又伸出手臂,凉凉的,好像摸到块石头。果然是石头,但那是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再摸出来的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手指一捻,变成朱红色粉状物,若离若聚。专家们闻闻说,是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当然有的已分辨不清了。



  当时六十多岁的中国古建专家郭老拿着粉末状的朱砂说,这是百年真朱砂!他让姚师傅再上去把那些粉末全拿来,包括周围的土。待姚再爬上时,瓦工已将脊瓦全部拆平了。据说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避邪或吉祥物,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新盖的城楼在原放“宝盒”的地方仍由姚来泉放了一块汉白玉石,这块汉白玉石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上面竖着刻有:1970年1-3月重建。金箔贴字,耀眼明亮。姚师傅事先招呼瓦工别打满洋灰,预留20厘米。他用水泥袋纸将汉白玉石下半部包裹了十来层,再将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插进混凝土里三分之一处,然后将脊瓦盖好。这块汉白玉石将成为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



所有城楼柱子全部用进口木材


   为保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重大活动的安全,60年代初,每年逢4月初和9月初,北京市都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天安门城楼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加固维修工作。当时有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室的刘振宗、关慧英,市房管房修二公司的尤贵友,共同对天安门城楼的大木结构、墙体和瓦面详细检测,如大木榫卯处、瓦件结合部等均要用手亲自去触摸,测检结果向市长及张碪、朱兆雪、钟深等同志汇报,再报周总理及有关中央领导同志。1965年9月中旬的天安门检测时,在检查中发现天安门城楼的明间西次间前围金柱(此柱直径1米、高12米)10米处柱髓心糟朽,直径已达80厘米,对于安全使用天安门城楼有很大的危险。技术人员及时向市里和中央汇报这一情况后,为保证1965年10月1日安全使用天安门城楼,市建委组织力量,从519工地调450号槽钢(长10米)四根,将该圆柱四面加固支顶起来,确保了10月1日国庆节的安全使用。



  天安门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当时叫承天门,清初顺治朝对该建筑进行修缮后改称天安门,整个建筑面阔为九开间,进深为五开间,重檐六排柱子,前后带廊,歇山屋顶。到了清末,国家穷,无钱大修,所以在修缮进程中,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拆下的劣质木材用在了天安门上。在检查天安门城楼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旧天安门使用的木材材质非常差,连一般百姓的民房都不使用的杨木,而在天安门城楼的明间上,中脊檩多处使用的是旧杨木材。在检查过程中经常发现枪弹和炮弹残迹,有的炮弹上还能看见英文字母。天安门城楼经历多年战乱,年久失修,再加上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残旧木材,整个建筑多处发现斗拱变形、大斗压偏、两山顺梁下弯(挠)度达28厘米,明间檩木下弯达30厘米,多处梁、檩下弯达28-30厘米,屋顶内原很宽阔,由于加固用了许多支顶材料,挤占空间,给检查加固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根据多年对天安门城楼的检查情况,当时曾向中央打过关于修建天安门城楼的报告,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一直未见上级批覆。



  1968年8月27日早,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总理关于修建天安门的指示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当时组建了修建天安门城楼的领导小组,由市建筑设计院、市测量队、房修二公司古建处组成普查实测小组专门负责天安门翻修工程的技术,按上级的要求,技术人员很快便对旧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绘制出现状图。



  根据报告,由于旧天安门城楼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中央把翻修工程确定为重建工程。



  中国式的建筑有它的尺度,一般按模数而建。模数为“制”,如材份制、口份制和柱径制。当初技术人员以为旧天安门用的是材份制。这次拆建过程中,才发现用的是“口份制”,该口份制为3寸,(合9.6厘米)。旧天安门城楼使用的模数为3寸斗口(口份),下檐五踩斗拱,上檐用的是七踩斗拱。小檐、老檐、围金柱共计六排、60根柱子、小檐柱高60口份,最高柱为12米(在整个建筑上没有一根10米长的柱子)。天安门的每一件大木均按实际测量的尺寸进行复制。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径1.2米,最小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长,重7吨以上,一个15吨卡车只能拉一根柱子。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两架飞机同时吊太危险。最后许多木料是从非洲加蓬和印尼北婆罗州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颜色为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干了多年木工的姚来泉,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木材。


    还有一部分楠木是从故宫和东直门拆下来的,楠木调过来做斗拱用的。从天坛调来的黄柏木因强度受力好派做了斗拱大坐斗。大木组装时,也出了难题。当时我国吊车臂最长只有25米,前面吊上去,后面就够不着。工人们采用“斜溜”办法,两个塔吊同时吊一根,把60余根柱子一一溜到柱基石上,柱子到位后,因为直径宽分量重,几个人都推不倒。
 

  按照国务院“建筑材料全部更新”的要求,拆下的木构件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北京青年路光华木材厂按图纸进行加工。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体木材,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但安装时发现一根木柱中有一直径约两厘米的窟窿,如果换材料,几百人就得停工。经请示周恩来,批准顺此洞再打一5厘米的孔,并将柱子打通,灌满防腐剂,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说不清。被拆下的土料堆满天安门的后面和端门大院,拆下的斗、拱、声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如此庞大的木结构体却找不出一颗钉子。只有网板上有些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呢?连八级木工的姚来泉都有点挠头。



  他们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郭老琢磨了半天之后说,拆下的声、斗、拱虽然次序对,但有的方向不对。后来又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因为城楼完全对称,所以一面明白,就全明白了。



周恩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正脊两端的大吻,原为龙。有人认为龙是四旧,要改成向阳花。周总理知道后,坚持说,可以搞龙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但在某些人的坚持下,棚顶的金龙合玺图案,改成了西蕃莲图案。(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原貌。)当时的副总理谢富治坚持要把老檐、小檐下的木结构斗拱改成玻璃钢的,周总理得知后,一锤定音:照原来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结构不得改动。


    木工活毕,油漆彩画上,所有描龙画凤都经过严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菱花格扇过去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这次反复研究,试制成了菱花格扇加工机,提高工效150倍。最后是贴金箔,重修的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俗话说一斤黄金包一亩地,可想金箔之薄。此金箔全部为进口,不能直接手拿,否则金会嵌进肉皮。油工们小心地用竹夹一张张夹起,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基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工程完毕,指挥部又成立了9人组成的检查小组,探雷器按所有图纸顺序检测。混合连指导员许新民回忆说,探雷器非常敏感,一个极小的钉子都躲不过。有一次当测到一个斗拱时,探雷器突然鸣叫,现场万分紧张。姚师傅赶紧翻图纸,图纸显示此处并无任何钉铁钉的记录。



  拆开,检查!被油饰一新的斗拱被拆开———取出了一把木工扁铲。是别有用心,还是疏忽大意?在场的人都说不清,当时是否为此成立专案组,是否查出了责任人,都不太清楚,但姚师傅清楚地记得,自己吓了一身冷汗,大冬天那汗竟顺着后脖子往下流。



  后来探雷器测到东楼梯时又不断鸣叫,平整的水泥地面为什么会响呢?不容细想,马上砸!结果什么也没发现。后来化验那些水泥碎渣,是因水泥含铁量颇高。



城楼上发现7颗炮弹 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在拆除西山墙时,一名工人一镐下去,竟发出了金属的声音,轻轻取出,原来是一枚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指挥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门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奇怪的是,它是一枚完整的炮弹,如果是炮轰,即使未炸,弹壳也该脱落,如果是人为,意义又何在?



  后来在拆除中又先后起出6枚规格相同的炮弹,这7颗炮弹始终是个谜。鉴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此消息绝不可外传。现在这7枚炮弹存于何处,无从知晓。



看样板戏要把脸洗干净



  重建天安门城楼,是当时所有工程建设中的大事。周总理非常关心这项工程,他亲自听取汇报,审阅图纸,多次批示有关工程事宜,使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他还经常来现场看望工人,询问工程质量和进展情况。他说工人同志干这么累的活,一定要吃好。姚师傅记得,周总理总是穿黑制服棉衣,围灰围脖,也不带任何人,大多是4点以后或晚上来现场,见到工人便微笑着摆摆手。



  一天姚来泉正看图纸,进来一位穿黑制服棉衣、戴帽子的领导。彭工程师回头一看,马上叫谢副总理好,姚师傅才知这是谢富治。谢富治让姚带他到连队里看看,那时所有工人都住在中山公园搭起的临时房里,十几个人住一间。谢富治问工人累不累?生活怎么样?姚说晚上加班夜餐的面条都一段段的,不如小施工队。接着谢富治又去指挥部找连长,第二天花两毛钱就能在食堂买一大碗红烧肉,馒头、花卷、饹饼样样有。

  还有一天,江青穿着军大衣也来到现场,她冲大伙说:“同志们好,辛苦了!”接着问,“你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吗?”一个工人壮着胆说,为抢工期,三班倒还加班呢,哪有什么文艺活动呀。江青说:“那好,明天晚上我请同志们看样板戏!”大家鼓掌。



  第二天大伙还真去人民大会堂看了一场正宗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开演前,江青在台前向大家摆摆手,照了一面。当时能在人民大会堂看革命样板戏,可以说是一种很高的政治待遇。
 

112天秘密重建竣工



  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整个工期112天。这项工程仅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10万余件,10层作业,油漆彩绘,磨砖对缝,都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活。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完全保留了它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并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


    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据统计,有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用工达2700多人,每个工种各有身份证,每道工序之间不准互相打听。整个现场施工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举世罕见。



天安门底座为何没重建?


    原来,新增加的两部电梯从底座动工时,发现底座尽管是砖混结构,但当年用糯米汤和混合土砌的砖非常结实,即使500多年了,现在刨出的土还能把鞋底粘得挺厚。所以只在底座墙镶了一层砖,外墙打了50厘米水泥。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了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



  主体建筑完工之后,吊挂2吨重的毛主席彩色画像,将天安门底座两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牌改为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几万根杉蒿“天棚”拆除后,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1970年3月7日晚9点多,城楼上的避雷网和节日彩灯全部装完,所有彩灯都发出耀眼光芒,普照四方。工程提前两天完成任务,给天安门提前拆架创造了条件。



周总理说:要派可靠的人挂国徽


    最后一道工序——挂国徽,直径1.7米,需8个人抬的国徽由北京雕刻厂完成。周总理对挂国徽十分重视,他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资本主义国家要看我们的国徽,如果挂不正,人家会笑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连国徽都挂不正。要派可靠认真的人把这个关。


    姚来泉接受了这个任务。挂前他发现国徽背后有用铅笔写的抬国徽的8人的名字和日期。领导指示:国徽不能有任何痕迹。他用细砂纸连打几遍,检查通过。


    国徽被左右两个大滑轮吊到固定位置,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一丝一毫都不能偏差。测量局的同志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德国进口的高级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更准确地说,经纬仪中的线要与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来泉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整整3个多小时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1970年3月11日下午3点,周恩来总理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视察。详细听取了关于工程情况的汇报,然后又从西马道下来。并指示指挥部领导,让大家多休息几天,才乘车离去。


    姚来泉家现在还保存着当年赠送“重建纪念”的一个8开大的镜框,里面嵌着一幅重建天安门的彩色照片,下面是毛泽东的烫金手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毛泽东二月四日。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43968
  • 18
  • 2006-11-14
  • 离线
一招

  • 2004
  • 20560
  • 版主
  • 个人空间
  • 相册
一招 2008-09-01 11:49 收藏| 3 #

re:珍贵资料 永久保存

珍贵资料  永久保存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99661
  • 0
  • 2007-11-11
  • 离线
andarchen

  • 3093
  • 16638
  • 大师一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andarchen 2008-09-01 13:56 收藏| 4 #

re:天安门上挂头像,原来是老蒋起的头[em0...

天安门上挂头像,原来是老蒋起的头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8564
  • 0
  • 台湾省台北县中和市
  • 2006-04-20
  • 离线
桂林2008

  • 52
  • 384
  • 新手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桂林2008 2008-09-01 15:13 收藏| 5 #

re:我还以为是孙中山总理呢............

我还以为是孙中山总理呢................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135105
  • 0
  • 2008-07-02
  • 离线
梦香游子

  • 3364
  • 18998
  • 版主
  • 个人空间
  • 相册
梦香游子 2008-09-01 16:00 收藏| 6 #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一招...

下面引用由一招发表的内容:



珍贵资料  永久保存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68573
  • 8
  • 四川省宜宾
  • 2007-05-21
  • 离线
ray89573

  • 222
  • 1498
  • 高手一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ray89573 2008-09-01 18:24 收藏| 7 #

re:9月1日,北京奥运会后,天安门城楼重新粉...

9月1日,北京奥运会后,天安门城楼重新粉刷装饰一新,在蓝天鲜花的陪衬下,更显雄伟壮观,迎接残奥会即将到来。

-------------------------------------------------------

刚看见的新闻。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31574
  • 0
  • 2006-08-05
  • 离线
大连人

  • 6857
  • 50318
  • 大师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大连人 2008-09-01 19:43 | 只看楼主 收藏| 8 #

re:[imga]../upload/20...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解密


   在天安门城楼正中上悬挂着一幅中国人民最敬仰的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画像历经风雨,画像有数次更迭。人们不禁要问,历年来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人是谁?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将接受人民的检阅。


    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工作迅速展开。国立艺专家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为开国大典之用。


    周令钊受领任务之后,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靠东的空间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三层脚手架。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为他们打底、调颜色。


    他们以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把主席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但聂荣臻同志看后指出,主席的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


    周令钊和他的学生便遵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幅主席画像就是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画像。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


    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由于当时画巨幅人物肖像缺乏经验,辛莽便找来从解放区来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画像时,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指挥。


    但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毛主席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


    辛莽等几位专家听到这些意见后,又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这幅画像挂出后,反映很好。


    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1953年后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一画便是11年,直到1964年,绘制巨幅画像感到力不从心时才停手。


    1964年以后的毛泽东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陈画的。


    他绘制的画像以毛泽东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毛泽东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毛主席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十几年来,画家们慢慢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对主席照片几经挑选,并做修版等技术处理。到了60年代中期,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毛主席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毛主席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毛主席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1992年初,王国栋退体。他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


    葛小光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后在创作室画毛泽东、孙中山和马恩列等领袖像。


    葛小光在师从王国栋绘制毛主席巨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只照一两张照片临摹,很难体现人物的神貌;要更生动、更准确地把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光靠画笔下的功夫虽然是不够的。于是,他便广泛搜集资料,先后收集了60多幅主席画像,从中筛选出十多张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一个小集子,作为画像时参考。


    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毛主席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毛泽东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许多人在天安门城楼前仰视毛主席画像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真像”!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摘自《 天安门广场备忘录》



=========================

近年来,披露开国大典盛事内幕的文章在报刊上比比皆是,可天安门毛泽东主席画像后面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同志介绍了当年的详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大典筹备会认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可喜可贺、普天同庆的盛事。举行盛大的庆典,要庄严、隆重、热烈、喜庆,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悬挂主席像正是人们的愿望。



装修天安门的工作交给了当时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真正落实工作的是宣传部所属的文工团舞美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天安门两侧红墙上,要写上两幅巨大的庄重醒目的横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这是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同志拟定的。而画毛主席画像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由徐悲鸿任院长的国立艺专(解放后与华北大学艺术系合并,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身上。任务之所以交给周令钊,是因为早在1949年4月20日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布置会场的周老师画的一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油画就悬挂在会议室内,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



“文革”前毛主席画像固定为每年“五一”、“十一”各挂十天左右,在“文革”期间改为天天悬挂,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主席像6米多高,5米多宽,重达1吨。由于它挂在室外,一年下来,颜色会发生变化。因此,每年10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都要进行一次更换。



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几幅主席画像?



戴八角帽的画像是天安门悬挂的第一幅毛主席的画像。能被挑选出来画开国大典上悬挂的主席像,自然是十分荣幸的事。接到任务的湖南平江籍画家周令钊彻夜难眠,他和妻子陈若菊认真地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用画笔形象地把主席的思维精神表达出来。这幅画像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东山墙下完成的,工人们为此搭起了三层高的脚手架。时年30岁的周令钊和几位油漆工人站在高架子上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周令钊用的是方格放大法,先把小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子,然后画一幅大约30厘米×20厘米的小稿,再在小稿子上打格子,然后再画大画。原照片是新华社摄影局的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主席像。在即将完成的一天,一向以严谨的军容风纪著称的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元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隔着老远,聂帅就发出了赞叹:“蛮像的,可以!”走到近处,聂帅发觉主席画像的衣领是开着的,他叮嘱周令钊要把主席的风纪扣扣好,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扣好了主席的衣领。



9月30日夜晚,画像提前挂在城楼正中央。这天晚上,周恩来总理来到天安门审查,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画下沿有一行毛泽东的手体字:“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总理着了急:“毛主席怎么会那么不谦虚呢?在挂像下面写自己的名字?”一时间,在场的人们忙搭脚手架,开聚光灯,画家挥动刷子抹掉了白边黑字,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加上了一只扣子,看上去天衣无缝了。



一年过后,年轻的共和国迎来了首届国庆典礼,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重新制作,国徽也第一次高高地悬挂,共和国成立了,不能再用战争年代的照片了,毛主席画像也要脱下戎装,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人民面前了。这时中央有关领导从全国美术院校召集了30多人进京画马、恩、列、斯、毛、刘、周等领袖像。在肖像展中,著名肖像画家张振仕凭借实力顺利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的审查。从那时起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了11年主席像的绘制工作。张老画的主席像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张先生画的两个版本的主席像。



时光飞逝,绘制主席像的任务又落在了王国栋老人身上。从1964年接受主席像绘制任务开始,王国栋老人一画就是12年。老人回忆起“文革”前两张主席像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老人画的第四幅主席像是根据新华社提供的标准像创作的,也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由于摄影家取景的角度和位置,主席只露出一个耳朵。画像在天安门城楼挂出后,在那领袖崇拜的岁月里,有人说主席不能只有一个耳朵,那样容易偏听偏信,于是只好又用另外一张露出两个耳朵的主席照片。20世纪50年代初,一幅毛主席仰脸免冠画像挂出后,就有人说毛主席仰着个脸,显得有些目无群众的样子;画家只好接受了。接下来的“文革”中,张振仕老人因为多年画主席稍微有些侧脸的画像而被他人打得眼底出血。而从专业角度考虑的王国栋在总结画巨像的经验时说,“四面开花”即用传统擦炭像的方法,确定轮廓,集中一点扩展开来完成肖像绘制,不料竟有人说王老师想拿毛主席当靶子,“先打鼻子后打眼”,想歼灭毛主席,让他哭笑不得。没有法子,在1967年,一幅毛主席的正面画像就悬挂在天安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在天安门看到的这幅主席画像的前身。



第四代毛主席画像人葛小光



7岁学画,24岁就独立绘制主席像的葛小光把这光荣的任务当成自己神圣的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满怀激情地投入创作。



今年天安门城楼上的这幅主席像与创作照片上的主席像略有不同,由于上了年岁的原故,照片上的主席像眼角有点下垂,嘴角稍微有点歪,葛小光在创作中改正过来,这也是葛小光与老师王国栋老人共同的认知:不能照片上什么样你就画什么样,要根据照片进行调整,要画出主席的神态,画出主席充满智慧和高瞻远瞩的伟大形象,要反映主席的风采和内心世界。



绘像过程中,画家们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规律:主席嘴角下的痦子可以作为划分巨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是相同的距离。



从1977年就开始画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每年至少一张,有时两张”。同一张肖像油画画了25年。葛小光说,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



沧海桑田,53年时光飞逝,一代伟人缔造的共和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席像和当初开国大典上第一次悬挂时一样,依旧牵动着无数中国人不变的情怀。主席那安详的面容、深邃的洞悉一切的目光,依旧注视着我们,注视着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43968
  • 18
  • 2006-11-14
  • 离线
大连人

  • 6857
  • 50318
  • 大师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大连人 2008-09-01 19:47 | 只看楼主 收藏| 9 #

re:天安门城楼更换新绘毛主席像2007年...

天安门城楼更换新绘毛主席像

2007年09月28日





天安门城楼更换新绘毛主席像



2007年9月27日晚,一幅新绘制的毛主席像吊挂在粉刷一新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天安门城楼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





喜迎国庆 北京天安门城楼换上新绘毛主席像









天安门城楼更换新绘毛主席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http://news.qq.com/a/20070928/002182_3.htm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43968
  • 18
  • 2006-11-14
  • 离线
大连人

  • 6857
  • 50318
  • 大师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大连人 2008-09-01 20:30 | 只看楼主 收藏| 10 #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an...

下面引用由andarchen发表的内容:



天安门上挂头像,原来是老蒋起的头









蒋公照片是抗战胜利后挂起的,此时蒋介石的威信达到了顶峰。



1947年,北平学生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43968
  • 18
  • 2006-11-14
  • 离线
大连人

  • 6857
  • 50318
  • 大师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大连人 2008-09-01 20:38 | 只看楼主 收藏| 11 #

re:[imga]../upload/20...











每逢国庆,天安门广场上会放置孙中山的大幅画像。

至今,大陆还在每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竖起孙中山的巨幅画像。





孙中山在新中国的特殊地位





1949年后,孙中山在中国大陆一直受到尊崇。在他诞辰9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在大陆,孙中山诞辰逢十周年纪念日的纪念活动都格外隆重,重要领导会发表讲话。在特殊的忌辰逢十周年纪念日,重要领导也发表讲话,主题随着政治形势不断调整。



中共执政后,孙的第一个忌辰整数年是逝世30周年。中共举行了高规格的纪念仪式。据新华社报道,1955年3月11日下午7时,全国政协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纪念大会,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等一千多人与会。会上,周恩来致词:“中国人民崇敬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孙与台湾及在台国民党的关系只字未提。



次年11月11日,孙诞辰90周年的前一天,中共在执政后为孙举行了第一次最高规格的纪念仪式,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参加了纪念大会。周恩来致词:“中国的领土台湾还受着美国的侵略。一切爱国者,一切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应当共同努力,实现台湾的和平解放。”这是中共较早明确地把孙中山与解放台湾联系起来。



======================

为什么每年十一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像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的巨幅画像总会摆放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这是一种纪念,一种敬仰,因为: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在民主革命中都立下了丰功伟绩。著名史学家苏双碧先生这样认为的。
   苏先生介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称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并说:“先对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事业的继乘者。”胜利的中国人民都要神情的怀念他。当然也是人人们对这位先行者的瞻仰和缅怀。
   从1885年中法战争失败之日起,孙中山便立志要推翻腐败的清政府,认为中国非革命不可,针对中国的国情,他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宪政以及经济建设奋斗终生。在孙中山亲自组织领导下,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代之以共和制度。这是孙中山一生伟大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革命政权很快地落到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势力手中。当孙中山发觉这个事实之后,他立即从新组织革命力量,进行护法斗争,实行第二次革命。尽管这些斗争在当时并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使许多革命者擦亮了眼睛。
    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经过分析、比较,认为中国革命非学俄国不可,并说“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亲自致电列宁,祝贺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希望“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十月革命,孙中山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他曾向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表示,希望同俄国建立电台联系,并要求苏俄提供军士援助,把中国华南的斗争结合起来。随后提出要与苏俄建立联盟。
    在对十月革命认识的基础上,中国***成立之后,孙中山便积极主张和***合作,要求***人加入并帮助国民党。在这期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使三民主义有着全新的内容。对此,毛泽东认为孙中山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散打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不断变革、不断前进的一生。为拯救苦难的中国贡献出毕生的精力。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他的革命征程,如同记载他光辉形象的画像一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丰碑。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43968
  • 18
  • 2006-11-14
  • 离线
qj6501

  • 95
  • 461
  • 新手四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qj6501 2008-09-02 00:18 收藏| 12 #

re:珍贵的我肯定珍藏!此主题相关图片...

珍贵的我肯定珍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131985
  • 0
  • 2008-05-31
  • 离线
托儿

  • 837
  • 4339
  • 高手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托儿 2008-09-02 10:06 收藏| 13 #

re:真是不错,顶了!!!![em03]

真是不错,顶了!!!!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34861
  • 0
  • 2006-08-17
  • 离线
zhenfengdz

  • 75
  • 395
  • 新手三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zhenfengdz 2008-09-02 10:54 收藏| 14 #

re:真不错,珍贵的图片,顶!

真不错,珍贵的图片,顶!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132604
  • 0
  • 2008-06-05
  • 离线
21408288

  • 7
  • 13
  • 新手一阶
  • 个人空间
  • 相册
21408288 2008-09-02 13:28 收藏| 15 #

re:毛主席追悼会[IMGA]http:/...

毛主席追悼会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130326
  • 0
  • 2008-05-22
  • 离线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页12 跳转到 0) showMenu(this.id);">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上帝之眼 © 2005-2011 南宁市天之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