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菜吃了不长肉: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9《十五贯》(昆曲)1956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3:07
戏曲电影片《十五贯》(昆曲)1956年

《十五贯》著名昆剧剧目,属于“江湖十八本”的剧目。其故事收录于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被清代剧作家朱素臣改编为传奇《双熊梦》,后来被多番改编为京剧、粤剧、秦腔及河洛歌仔戏的剧目。因为昆剧《十五贯》的首次演出轰动了全国,所以重振了昆剧的地位。
上海电影制片厂
改编:陶金
导演:陶金
摄影:黄绍芬、陈震祥
美工:卢景光
演出:浙江昆苏剧团
主演:
周传瑛 .... 苏州知府
朱国梁 .... 无锡知县
包傅铎 .... 江南巡抚
王传淞 .... 娄阿鼠
周传铮 .... 尤葫芦
李倩影 .... 苏戌娟
徐冠春 .... 熊友兰
华传浩 .... 夏总甲
根据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整理小组整理本改编
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电影王传淞 周传瑛
http://www.56.com/u80/v_NTUxODAzMTI.html 全剧114:12
',1)">
昆剧【十五贯】
//v.youku.com/v_show/id_XMTE0ODk0NTY=.html 140:31
',2)">
京剧 十五贯(清晰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FmUwzV6pPI/ 132:58
',3)">
晋剧 整本 《十五贯》 郭彩萍
//v.youku.com/v_show/id_XNjM4NDI0MTI=.html  138:54
',4)">
秦腔《十五贯》(全本)
http://www.56.com/u67/v_NTI4MDgwMDg.html 161:22
',5)">
刘忠河主演豫剧《十五贯》
上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rjPvfgN7iM/ 62:47
',6)">
下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wkYo7GZHwQ/ 63:00
',7)">
剧情
故事发生于明代。屠夫尤葫芦从皋桥亲戚家借得十五贯铜钱,哄骗继女苏戌娟说是卖她的身价钱。苏因不愿为婢,深夜私逃投亲。娄阿鼠闯入尤家偷了十五贯铜钱,并用肉斧杀尤灭口。邻人发现后就一面报官,一面追赶凶手。另一方面,客商陶复朱的伙计熊友兰,带十五贯钱往常州办货,遇到苏戌娟问路,二人因此顺路同行。邻人差役见二人同行,又见十五贯,疑其为凶手,娄阿鼠乘机诬陷,于是二人被押送无锡县衙门。无锡知县错判苏、熊二人死刑。常州知府和江南巡抚皆轻信知县。苏州知府况监连夜赶往都府,求巡抚周忱缓刑覆查。周忱因迂腐而不为所动。况据理力争后,周无奈限期半月查请回报,否则上奏题参。况钟冒着丢官的风险,亲至无锡调查,又改扮私访,将真凶娄阿鼠捉住,终于案情大白。
精彩唱词:
尤葫芦:吃酒愈多愈妙,本钱愈蚀愈少。停业多日心内焦,为借债东奔西跑。姨娘待人心肠好,周济贫穷世难找。离开她家才黄昏,一路行来更已敲。
苏戌娟:心悲酸,泪涌如泉。我好似茫茫大海一叶船,波浪翻滚,望不见岸和边。待我苦求他看亡母情面,念孤儿退回卖身钱。但愿得姨母成全,免身受颠连。趁此时他酒醉正眠,投亲莫迟延。
苏戌娟:两腿酸,哎呀!脚痛难忍,口儿干,汗水淋淋。怕追赶拚命向前奔。
众百姓:喉咙断血满胸怀,面如蜡僵卧尘埃。定被人用府所害。
众百姓:父亲死女儿不在,这桩事令人疑猜。
娄阿鼠:苏戌娟恋情贪爱,通奸夫杀父盗财,野鸳鸯高飞天外。
苏戌娟:身孤单,少亲人,似黄叶飘零,谁怜谁问?眼前一线路,皋桥投亲,对姨娘细诉衷情。
熊友兰:家贫寒少衣食难养双亲,靠为人帮佣苦度光阴。主人经商家豪富,我为他受尽苦辛。终日里买货卖货,为主人赚取金银。
熊友兰:莫非是把路问,为何一人独出门?
苏戌娟:平日一向少出门,如今迷了路急在心,因此相问。
苏戌娟、熊友兰:她(我)在前行,我(我)在后跟,同行乃是陌路人。陌路人,此人姓名不曾问,陌路人何必问?
苏戌娟、熊友兰:忽听得喊叫声一阵阵,
苏戌娟:莫不是爹爹他追来临?
众百姓: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料她果然是勾结奸夫行凶人。
众百姓:听他言又疑又信,难断定是假是真,这件事难解难分。
苏戌娟:我父贪钱财,把我身躯变卖。不愿为奴,因此私逃出外。迷路途烦客官顺便来引带,被疑猜想逃大祸又遇灾,冤从天上来。
熊友兰:前日方从苏州来,赴常州去把货买。大姐迷途,因顺路在前引带。素昧平生,并不曾有什么情和爱。十五贯本是货款,几时曾为非作歹?
熊友兰:昏官乱疑猜,天外飞来祸灾。大刑难挨,可恨冤深似海。
况钟:杀人者理当偿命,律典上字字如铁载分明。为人要忠诚勤劳,怎准许偷盗横行?只为你无法无天,才落得身处极刑。可叹!贪色刀下死!可笑!贪财丧残生!对恶人理当严惩,若姑息是非怎明?若冤枉何来条条罪情?若冤枉怎有人证物证?只等那谯楼敲五更,速将他斩首回令。
况钟:一住淮安,一住无锡,怎结的这私情?一赴常州,一赴皋桥,既同路自可同行。他二人有奸情并无实证,熊友兰十五贯是货款,难料定。这命案来龙去脉尚不清,怎可以不辨黑白判死刑?
况钟:我乃是奉命监斩,翻案无权柄,苏州府怎理得常州案情?部文已下,怎好违令行?这支笔,千金重,一落下,丧二命。既然知冤情在,就应该判断明,错杀人怎算得为官清?
况钟:奉上命五更斩囚,现已近三更,翻案复查恐难成,好叫我一时无计心不宁。
况钟:不料他身如磐石稳如泰山,急惊风偏遇上郎中慢。更鼓敲得人心烦,今方知光阴贵,胜过黄金千万。侯门深似海,见贵人如此艰难。
况钟:同行走怎能定罪?钱无凭难断是非。此案可疑,还须要仔细查追。怎可轻易地判成死罪?害良民成为冤鬼?证,务要实证,凭必有实凭,不可空论黑白。
江南巡抚:节外生枝惹是非,王法如山何人敢违?周某官卑职小,无斗胆胡乱为。你听谯楼,更鼓紧催,望贵府速回。
况钟:君轻民为贵,若百姓含冤,为官心愧。为民请命,即丢官,不后悔。
江南巡抚:你既敢承当,可随意而为,何必屈家前来?本院呵,一生唯谨,从来是不违常贵。
无锡知县:罪情真,定说冤枉,赃证在,偏要查访。把凶手认做善良,可笑他无知荒唐。
况钟:尤葫芦家无余粮,哪有钱抛落地上?三五枚或可言讲,半贯钱绝难遗忘。
况钟:这色子内中藏铅非寻常,定是那赌徒恶棍骗人勾当。
无锡知县:深究此物,空费心肠,要搜罗车载斗量。
况钟:要深究哪怕费心肠,留我一人也无妨。
娄阿鼠:我好比鱼儿漏网,急匆匆逃入海洋。
况钟:愿只愿遇难呈祥,从今后稳步康庄,
娄阿鼠:向天涯高飞远翔。
苏戌娟、熊友兰:爷爷似水镜明灯,爷爷似轩辕抱镜,放毫光当头照耀。若比那铁面包公,不差分毫。若不是爷爷恩德高,早做了刀下冤鬼,早做了刀下冤鬼,怎能够活到今朝?
况钟:东寻西找,喜只喜真凶擒到。为民请命,顾不得拚却乌纱帽。担着心,捏着汗,救出命两条。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曲的挣扎和《十五贯》的整理
钱法成
http://culart.zjol.com.cn/09culart/system/2009/11/12/016016999.shtml
浙江昆苏剧团赴北京演出昆曲《十五贯》,距今已有52年。这次演出轰动了全国,改变了昆剧的命运,也为戏剧界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在中国的戏曲史上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十五贯》作为经典剧目,至今仍闪耀在舞台上,但许多当事人都已去世。我当时25岁,如今也已是77岁的老人了。
今天我根据我的了解,参考其他回忆文章和报刊资料,从创办"昆曲传习所"谈起,讲讲昆曲在解放前后的遭遇和《十五贯》整理演出对昆曲命运的影响。
"仙霓"在战火中散落
为挽救奄奄一息的昆曲,在爱国实业家穆藕初及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俞粟庐、徐凌云、俞振飞、吴梅、孙咏雪等人的努力下,1921年在苏州西大营门的"五亩园"创办了昆曲传习所。
传习所延师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施桂林等,招收了50多名学生。这批学生学一年后分行当、取艺名,每个艺名带有一个"传"字,这就是以后的"传"字辈昆曲演员。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和两年演出实践中继续实践,"传"字辈学员于1926年正式毕业。
这时,这批年轻的传人已学会昆曲700多折戏,真是满台新秀,光彩照人,宝贵的昆曲艺术终于后继有人。由"传"字辈毕业生组成的昆曲班社,名为"新乐府".演出于上海、苏州等地,在观众中已有较好的艺术声誉。
1930年,"新乐府"内部发生纠纷,上海董事严惠予收回行头,主要小生顾传王介离班。留下的"传"字辈演员团结一致,苦心筹款,一人一股,改成"共和"制的合作剧团,取名"仙霓社",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及杭嘉湖一带继续坚持演出。1936年发生了不幸,为仙霓社劳累过度的主要老生施传镇得伤寒,26岁英年早逝。1937年8月13日,更降临了大灾难,日本侵略军炮轰上海,仙霓社演职员们经过多年辛苦积累,置办起来的全部行头毁于炮火,化为灰烬。大家抱头痛哭,陷入绝望。在日冠的沉重打击下,这个奋斗了十多年,保存着国粹的着名昆曲班社--仙霓社,终于被迫解散。
仙霓社解散后,传字辈演员们命运十分悲惨。不久后,主要演员赵传王君贫病交迫,冻饿而死在上海的马路上。主要小生周传瑛走投无路,数次徘徊于黄浦江边,几乎自尽。名副王传淞生活无着,摆地摊卖地力糕,还搭过京班。
"国风"在苦难中嬗变
在上海,与仙霓社同时期演出的,还有一个"国风"苏滩社。昆曲与苏滩,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两种演唱艺术的风格差异甚大。
1929年,孤儿出身的苏滩艺人朱国梁,发动其在苏州的师父张柏生全家,包括师父的女儿张艳云、张凤云、张凤霞(后改艺名为张娴)三姐妹及朱国梁本人,组成一个家庭苏滩社。取朱国梁的"国"字,张凤云的"凤"字,名为"国凤苏滩社".后经上海《新闻报》报人严独鹤先生指点,易名为含意较好的"国风苏滩社",演出于上海大世界等处。
开始,国风苏滩社以坐唱形式演出。苏滩艺人龚祥甫加入后,为迎合观众需求,也为艺术竞争需要,逐渐改为化装表演,上演整本戏,"国风苏滩社"也改名为"国风苏剧团",在战乱动荡的年代里,苦撑了十来年。班主朱国梁1903年生,宁波镇海人,能编能演,并富有侠义心肠。
1939年,朱国梁找到了王传淞,诚恳地邀请他参加"国风"演出,并担任说戏教戏任务,帮助提高苏滩的表演。于是王传淞改演苏滩,并将昆曲艺术传授给苏滩艺人。1943年,王传淞引荐处于困境的师弟周传瑛进"国风".两位优秀的昆曲演员加入后,国风成了苏滩、昆曲"两下锅"的演出团体。周传瑛也和朱国梁一样,是个能编、能导、能演、很有才华的艺人。朱、周二人不断编戏,演出夹苏夹昆。但时局不断恶化,南方到处沦陷,"国风"拖儿带女,艰难地演出于嘉兴、湖州、苏南一带农村集镇,经常吃不饱饭,有时一天只喝一顿薄粥。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大家坚持不散。后来,沈传锟、周传铮、包传铎等加入,昆曲的演出比重也不断增大,国风苏剧团也改为国风苏昆剧团,后又改为国风昆苏剧团。因仙霓社解散而夭折的昆曲演出,竟顽强地、奇迹般地寄生和复活在"国风"这个小小的流浪乞讨戏班之中。
昆苏落户杭州
1949年,国风昆苏剧团在嘉善县西塘镇迎来了解放军。当时全团人正在忍饥挨饿,解放军派员开导他们消除疑虑,开始放心演出。解放初,剧团仍非常困难。这时,上海以180元一月的高工资,请周传瑛、王传淞去教戏,被他们拒绝了,因为舍不得离开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1951年,朱国梁不再担任班主,由他的女儿朱世藕和周传瑛担任剧团领导。这年,周传瑛和朱国梁根据民间故事《木兰从军》改编成大戏《光荣之家》,配合抗美援朝宣传,受到观众和嘉兴地区领导的热烈欢迎。1952年12月,"国风"进杭州解放剧场演出。1953年1月,由周传瑛改编的大型剧目《牡丹亭》参加杭州市戏曲会演,受到杭州文艺界及观众的称赞。杭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国风昆苏剧团落户杭州,成为该市领导的民间职业剧团之一,留在杭州人民游艺场(即杭州大世界)等场所演出。
也在1953年,省文化局将"国风"定为民营公助剧团,每年给少量经费置办一些行头。此后,在杭州举行的省、市各种招待演出活动中,经常看到"国风"的身影,他们常演的剧目有昆曲《牡丹亭?游园》等。杭州的观众,包括我,从此能经常欣赏到典雅的昆曲和柔美的苏滩。
1954年,为纪念钱塘出生的世界文化名人、清初着名剧作家洪昇逝世250周年,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向周传瑛提议重排洪昇名剧《长生殿》。张宗祥是传瑛早年在上海拜认的老师,前清举人,着名学者、着名书法家,一向支持昆曲,传瑛对他十分敬重。接受提议后,周传瑛和团里的艺术骨干共同挑选了原着中《定情》、《赐盒》、《进果》、《絮阁》、《舞盘》、《密誓》、《小宴》、《惊变》、《埋玉》、《骂贼》等10出戏,仅花了七天时间排出了一台《长生殿》,由周传瑛饰唐明皇,张娴饰杨贵妃,王传淞饰高力士。
这年7月5日,浙江图书馆邀请省、市文艺界40余人在外西湖总馆举行纪念洪昇的集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洪深也来了。会上由国风昆苏剧团演员们清唱《絮阁》、《惊变》、《闻铃》三出戏,晚上又在胜利剧院演出了大型昆曲《长生殿》。新闻单位作了报道,这一盛事在省、市文艺界及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54年7月27日至8月5日,浙江省首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选举盖叫天任主席,周传瑛、姚水娟、章宗义(六龄童)、江和义(婺剧老前辈)任副主席。周传瑛的当选,足见浙江省对昆曲的重视。
1955年11月,昆曲在杭州有个大举动。为欢迎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和夫人黄蔓云从香港归来,国风昆苏剧团作班底,邀请俞振飞、黄蔓云以及在上海的"传"字辈演员朱传茗、沈传芷、华传浩、郑传鉴、方传芸、张传芳、倪传钺等,加上在浙江的周传瑛、王传淞、包传铎、沈传锟、姚传芗、周传铮、张娴等,在杭州东坡剧场日夜演出五天昆曲折子戏,每出戏很精彩,不重复,真是让大家大开眼界。俞振飞先生生于1902年,当时54岁,他保养得很好,台上倜傥潇洒,嗓音清亮滋润,书卷气特别足。"传"字辈演员比他年轻,舞台表演很有光彩。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演出,使观众欣赏到古老昆曲的丰富宝藏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极大地提高了昆曲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当时我在浙江省文化局机关工作,天天买票看戏,五天的艺术大餐使我如痴如醉。激动之下,我在一个深夜向黄源局长写了一个请调报告,表示愿意离开省级机关,到为保存昆曲而奋斗的民间职业剧团--国风昆苏剧团去工作。
黄源慧眼识宝
黄源,浙江海盐人,生于1906年,年轻时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鲁迅主持的《译文》刊物担任主编,1938年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1955年6月3日,国务院任命黄源为浙江省文化局局长,党内任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黄源从上海到杭州上任,与其他领导干部不同,随行带来了几车藏书,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1955年春,田汉来杭州,看了昆苏剧团的戏,向省长沙文汉提出,让昆苏剧团去北京演出。沙省长答应了,把这任务交给刚调来的黄源同志,要他为剧团抓出个好戏来。接着大家又忙于开展肃反工作。这年下半年,正是肃反工作后期,毛泽东同志亲自选定《聊斋志异》里《胭脂》等几篇小说,让大家学习。这些古典短篇小说启发干部在处理案件时,对复杂的案情,不要为假象所迷惑,要加强调查研究,凭事实作仔细分析,切忌片面主观武断。当时黄源心头一动,想从毛主席推荐的小说中选一篇改编成戏,但又腾不出时间抓,只好作罢。
这年11月上旬,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陪同印度电影代表团访问杭州。送去印度代表团后,张骏祥晚上无事。作为东道主和老朋友的黄源就请他到杭州三元坊解放剧场去看昆苏剧团的戏。黄源调来之前,1954年在上海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看过昆苏的演出,感到很有艺术水平,因此来杭州后常请一些朋友去看昆苏的戏。这一次他带张骏祥去,并不知道当晚演的什么戏。解放剧场简陋破旧,观众寥寥无几,但这一次纯属偶然的看戏,却使黄源同志发现了一个大宝藏。
当晚,剧团演出的是昆曲《十五贯》。《十五贯》是清初戏曲作家朱素臣所作的传奇,写明代苏州太守况钟平反熊友兰与苏戌娟、熊友蕙与侯三姑两桩冤案的经过。两桩案子都因十五贯钱而起,两桩冤案的受害者都姓熊,况钟审案之前还曾有两只熊托梦,因而此剧又名《双熊梦》。全剧共有26出戏,可分上、下两场演出,昆苏剧团平时上演已有自己的"初改本"."初改本"从原着的第八出开始,共选了11出戏(《商赠》、《杀尤》、《高桥》、《朝审》、《男监》、《判斩》、《见都》、《踏勘》、《访鼠》、《测字》、《审豁》),压缩成一个晚上的演出,但戏中仍保留着熊友兰、熊友蕙兄弟两条线。
曲折的剧情,精彩的表演,特别是况钟、过于执、周岑三个官员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黄源和张骏祥同志。他们全神贯注地看完戏后,张骏祥激动地感叹道:"这戏真激动人心呵!"
黄源更是兴奋异常,他认为《十五贯》中坚持按事实办案的况钟与主观、官僚的过于执、周岑之间的冲突,很有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能促使广大干部和观众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他感到,唯心与唯物的斗争古来有之,只要不违反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情况,以今天的认识高度,可以把这个戏整理改编得更好。
于是黄源同志急忙回家翻阅藏书。家中没有朱素臣《十五贯》全剧剧本,而是从《缀白裘》中找到了其中的《判斩》、《见都》、《踏勘》、《访鼠测字》四个主要折子戏,他看后对改编更觉心里有底了。第二天,黄源调阅了剧团的演出本。(后来又从梅兰芳先生那里借来朱素臣原着)。紧接着,他和文教部文艺处处长、作家郑伯永及浙江越剧团着名导演、剧作家陈静合作,以他们三人为主,成立《十五贯》整理小组,以黄源为组长,郑伯永为副组长,陈静为整理本执笔和执行导演。参加整理小组的还有演况钟的周传瑛、演娄阿鼠的王传淞、演过于执的朱国梁、演周岑的包传铎、演熊友兰的龚祥甫和主笛李荣圻、司鼓项金根、主胡俞金荣等。
《十五贯》的剧本整理,在黄源的掌舵下,陈静日以继夜,二十天完成。"江南笛王"李荣圻和周传铮负责谱曲,他们对昆曲曲牌非常熟悉,老腔谱新词,十分得当,谱曲工作和剧本同步完成。接着就是排演。剧团没有排练场,就借上海蔡同德制药厂杭州制药工场(现杭州华侨饭店附近)的石板地排戏。经过一个月苦战,新整理的《十五贯》终于排练完成。
"整理本"焕然一新
整理本《十五贯》共有八场戏:《杀尤》、《受嫌》、《被冤》、《判斩》、《见都》、《踏勘》、《访鼠测字》、《审鼠》,名为整理,实为工程较大的改编和再创作。
一是彻底清除了原剧中夹杂的迷信、托梦等唯心主义色彩的东西,通过强化况钟的踏实查案和明察秋毫,大力宣扬了提倡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二是重新塑造无锡县令过于执,作为主观主义的典型人物。重新编写《踏勘》一场戏,让过于执与况钟一同在尤葫芦家踏勘并发生冲突,使两种思想方法、两种作风产生强烈对比。有他的反衬,更显出况钟的可贵。
三是删去熊友蕙、侯三姑这条线,使案件单一,剧情发展更为清晰,避免剧情过于"巧合",而是在深入曲折上做文章,创造丰富情节、加深人物刻划。
四是大胆果断地对全剧的文词进行一番大改造,重写全部唱词,去掉生涩难懂、冗长及与人物身份不符的唱句,改写成通俗、贴切又不失文雅、机趣的文词。新写的不少台词今天已成为流传的名句,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由于文词好懂,消除了观众的欣赏障碍,因而现场效果特别好,观众反应特别强烈。
五是把握住整个戏的节奏,着力打造有关况钟的戏。整理后的《十五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松散的垫场戏、过场戏,而是做到节奏紧凑,场场精彩。特别是写了况钟四场重头戏,《判斩》、《见都》、《踏勘》、《访鼠测字》。《判斩》写况钟接手难办的案子;《见都》写况钟遇到难见的上司周岑;《踏勘》写况钟碰到难缠的同僚过于执;《访鼠测字》是写况钟面对难对付的疑犯娄阿鼠。四场出色的较量,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为民请命、不避艰险、作风踏实、聪明机智的"况青天"形象,给人们以榜样和鼓舞作用。
《十五贯》整理演出的成功,整理小组副组长郑伯永功不可没。郑伯永同志系温州人,解放前是浙南游击队的一名领导人,作战机智勇敢。建国后他任温州地委宣传部部长。1953年到上海做专业作家。1955年,他和黄源一起回浙江,与黄源同志密切配合,上下联络,工作认真细致,为《十五贯》的整理改编出了许多好点子。如过于执形象不搞小丑化,不画白鼻子,不作浅表刻划,改为正派打扮,以增加此类人物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很有见地的建议就是他提出的。
《十五贯》整理演出的成功,更不能忘记执笔和执导陈静同志。陈静,江苏铜山人,1918年生,抗日战争初期参加抗敌演剧活动,长期从事话剧演出和导演工作。解放后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从事戏曲改革工作,后转至华东戏曲研究院任导演。1953年调浙江越剧团任导演、编剧。他曾辅导和导演顾锡东创作的越剧《五姑娘》取得成功;还曾改成功改编和导演越剧《庵堂认母》,使之成为艺术精品,此剧在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得高奖,此后许多剧团争相排演,至今仍是越剧的经典教学剧目。为整理改编《十五贯》,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将陈静推荐给黄源,成为该剧的执笔和执行导演。陈静同志改戏和导戏,思路清晰,艺术处理高明而严谨,重视形象刻划,能调动气氛高潮又注重细节安排,更能大胆地推陈出新。
他探究昆曲的历史,认为唱词晦涩难懂,是昆曲脱离广大观众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因此他首先在剧本的唱词、道白和唱法上作了一番大众化的改造。如况钟监斩,原本唱词是:"俺这里一笔千钧索把高价抬,那许你,莽无常片刻捱,觑着这出生入死犯由牌……(忽想起双熊入梦,神人指点)飞熊入梦周家赉,又不是维熊应兆宜男瑞,好教俺顿心窝猛着惊,蹙眉头暗自揣,遮莫是刑书铸就冤情大,因此上感动鬼神来?"改写为:"我乃是奉命监斩,翻案无权柄,苏州府怎理得常州案情?况且呵!部文已下,怎么好违令行!(提起笔来,犹疑再三)啊!不可啊,不可!这支笔千斤重,一落下丧二命!(束手无策)哎--既然知冤情在,就应该判断明,错杀人,怎算得为官清?"新唱词既有文学性,又听得明白,使观众一下子了解况钟的处境和心情,深深被角色所吸引。
《十五贯》的成功,最终归功于昆曲艺术家们的高超表演。扮演主角的老演员们都有深厚的昆曲表演功底,经过多年来对角色的琢磨,加上新的导演艺术的加入,他们在人物塑造上更见功力。
周传瑛扮演的况钟非常有光采。他由巾生改演正生,举手投足既沉稳又有书卷气,表演既有刚劲一面又有儒雅风度,身段简洁却富有舞蹈性和节奏感,嗓音虽沙却咬字清晰、喷口有力、感情饱满,特别是他那双长得很美又富表现力的眼睛,把苏州知府况钟发现冤情、决心纠错时的沉着、果敢,见都时的焦急,向上司周岑请命时的坚毅、正气,踏勘时的深入细致和访鼠测字时的机智幽默表演得淋漓尽致,十分到家。他精湛的表演使明察秋毫、爱民如子、不避风险、为民请命的况钟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可敬可亲的艺术形象,他也因此成为众多演员争相学习的楷模。传瑛是苏州人,生于1912年,剧团团长,排戏时44岁。
王传淞扮演的娄阿鼠很精彩。娄阿鼠在剧中是流氓无赖、杀人犯,是个次要人物,本是个龌龊猥亵的形象,但王传淞演来却成了给人享受、难以忘怀的艺术典型。王传淞善于挖掘角色的内心活动,擅长心理刻划,并将它外化为眼神、动作,甚至用高难度的技巧和绝活来表达娄阿鼠的极度恐慌。他将输了钱的娄阿鼠半夜间偶然闯进尤葫芦家,由想揩油吃肉,到窃斧、偷钱,到挣扎、杀人的心理过程,以及发案后混在人群中贼喊作贼的狡猾行径表现得层次清晰、充满诙谐,且有艺术性。特别是《访鼠测字》中,他与周传瑛扮演的况钟之间的对手戏更是精彩绝伦,堪称中国戏曲中的精品。王传淞不是简单粗俗地演娄阿鼠这个反面人物,而是用犀利的解剖刀在剖析这只"老鼠",并用高妙的手段刻划他的狡猾、空虚和可笑。扮演娄阿鼠的成功,使五十岁的王传淞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名丑。
朱国梁扮演的过于执,是戏曲舞台上又一个新鲜、别致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判错案的糊涂县官一般都是由白鼻子小丑扮演。朱国梁饰的过于执却是一个道貌岸然、初看以为可以托以性命的正派须生形象;他不是无知、糊涂,而自以为满腹经纶,貌似十分干练的能吏。随着审案进程,越来越暴露出他身为命官却主观臆断、刚愎自用的可憎可怕。他是另类的酷吏、昏官。朱国梁不是漫画式的、自我嘲讽式的,而是一本正经地演这个人物,但角色的行为本身却使他成为观众的嘲笑对象。《十五贯》原作对过于执含情脉脉,剧终时还让他做了熊友兰兄弟的"恩师"和"媒人",冲淡了对他行为的憎恨感。整理本的过于执却是典型的主观主义者,况钟的对立面。"主观主义害死人",给了观众深刻的教育,而角色本人始终执迷不悟,还洋洋得意呢!
包传铎饰演的巡抚周岑,是该剧三个官吏中身份最高的人物。历史上的周岑是个好官,但《十五贯》戏里的周岑不能简单的扣一个"好官"或"坏官"的帽子,而是在处理熊友兰冤案时高高在上的官僚。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强调"照章办事",把黎民生死置于次要地位。"侯门深如海"、"官大一级压死人",况钟求见上司受尽阻挠,要不是击响堂鼓,难见巡抚尊容。《见都》一场所演绎的巡抚衙门上下气氛、官场礼节、对话分寸等,特别具有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非常耐看,这正是昆曲艺术文化积淀深厚的体现,也是表导演功力的体现。扮演重量级人物巡抚周岑的却是年近五旬、身高只有一米五几,特别矮小的包传铎,但他的表演却很有气势,舞台上的周岑须眉皆白,脸容冷峻,目光深邃、言语不多,老成持重,架子不端而威仪自生,此刻观众已不计较包传铎的矮小身材,只感到他真是一位肩负江南重任的封疆大吏了。
一台戏中,有四个人物塑造得如此精彩生动,是《十五贯》取得成功之诸因素中很关健的一条。最好的剧本,如果表演平庸,是不可能获得大成功的。
满城争说"十五贯"
《十五贯》整理本1956年元旦在浙江胜利剧院正式演出,报纸广告上特地标明"字句通俗,唱词说白字幕幻灯说明,票价二角、三角、四角".
通俗的唱词、明快的节奏、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精彩场次迭起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使这出戏与现代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剧场由冷转热,此剧在胜利剧院连演18场还不能满足观众要求,转到杭州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2场,接着又返回胜利剧院加演4场。一个昆曲剧目竟能在杭州连演24场,这是破天荒的。
接着,昆苏剧团移师上海,1956年2月14日起演出于上海永安公司剧场,后到中苏友谊馆剧场。华东局书记魏文伯、上海市领导陈丕显和正在上海视察工作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观看了《十五贯》,非常欣赏。魏文伯和陈丕显同志决定在中苏友谊馆剧场为华东局及上海市区以上干部作专场演出,一下子扩大了影响。《十五贯》在上海火了,一连演出25场,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的好评。陆定一同志还指定《十五贯》去北京演出。
去首都演出是件大事。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请示省政府后决定:将民营的国风昆苏剧团改建为国营的浙江省昆苏剧团。剧团准备了两台大戏《十五贯》和《长生殿》,全团人于4月4日起程赴京。临行前,黄源同志叮嘱带队的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到北京要坚持演出《十五贯》,不要因为初演冷场而轻易换戏,并要求每天晚上向他打电话汇报北京演出情况。
剧团于4月6日到达北京,进入前门外广和剧场,8日、9日内部招待演出《十五贯》、《长生殿》,10日起,正式公演《十五贯》。
剧团离杭没几天,黄源同志感到带队人员不足,陈守川副局长要来回处理其他工作,不能长期留在剧团,又想起了我曾在几个月前向他打过请调报告,因此命我立即追赴北京,去剧团工作。于是我在接通知当日动身,两天后赶到北京,和剧团会合。从此我作为昆苏剧团的一员,亲历了《十五贯》赴京演出的全过程。
广和剧场在北京老火车站附近,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剧场,1689年清初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就在这里上演。经历近三百年的沧桑变迁后,广和剧场已经过改造。昆苏剧团来到这里演出,北京观众感到陌生,对《十五贯》剧目也不熟悉,有些戏剧老观众还以为我国的昆曲戏班已经消亡。又加上首都舞台刚举行了全国话剧汇演,连台好戏已使观众大饱眼福,因此剧团开头的演出场面并不热火,但首都文艺界、戏剧界的名人对《十五贯》非常热情,大力支持。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白云生、戴不凡等都来看戏,梅兰芳先生还每场买十几张票送给亲友。
首都文艺界许多名人纷纷发表文章赞扬《十五贯》。田汉同志着文说:"看完《十五贯》,我们以稀有的满足离开了有故旧历史的广和楼剧场。在丰收的话剧汇演后,我们又能迎接这样优秀的古典剧目,看到这样好的戏,是十分使人兴奋的事。"他在文中转述欧阳予倩的话;"谁说中国老戏,特别是昆腔戏没有现实主义?这就是现实主义,十分值得话剧演员学习。"田汉文中还说:"像《十五贯》剧中苏州知府况钟夜访周巡抚,况钟和过于执去勘察尤葫芦家和娄阿鼠在庙里测字那些戏,在话剧上也可以有一些写实的处理方法,但不可能象昆剧这样既是现实主义的,而又创造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式,它具体地说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很高程度的结合。"好戏总是有号召力的,专家们的热捧,加上普通观众的口碑,使《十五贯》在京的演出也较快地热了起来。
中宣部的文艺处长林默涵同志在广和剧场看了《十五贯》,向公安部长罗瑞卿作了推荐。罗瑞卿同志看了戏非常激动,立即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决定观看《十五贯》。
4月16日,文化部同志通知我到中南海保卫部门去,商量第二天剧团进怀仁堂演出《十五贯》的事。中央保卫部门的同志告诉我:"以前外地来京的剧团进怀仁堂作重要演出,常常出事故。由于剧团演职员过于兴奋、紧张,演出反而不如平常。有的领队对主要演员不断临场动员,造成主演思想负担过重;有些跑龙套的演员思想开小差,眼睛只往台下看中央首长,却忘了表演忘了词;也有舞台工作人员搭景片忘了放铁压脚的;也有一些人员从布景缝里看台下而弄倒布景的。希望你们剧团能避免事故,把这场戏演好。"我向他们郑重地作了保证。
我在回团的路上想:外地剧团进中南海演出思想不集中的一个原因是,许多次要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怕不能上台谢幕,见不到毛主席等中央首长,因此在演出中各想办法偷看。当时我们全团人借住在崇文门外尚小云剧团团部。我回住地后,立即召开全团大会,布置这场重要演出任务。并说:演出时人人坚守岗位,演完后所有演员、工作人员,包括炊事员一律上台谢幕。而且告诉大家,今天动员后,明天临演出前不再动员,以免造成临阵紧张,相信全团人一定能把演出搞好。
由于得到充分信任,大家就特别卖力,第二天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非常好,没有出一点事故。毛主席和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央首长看得很高兴,站起来热烈鼓掌。这时舞台上出现的谢幕阵容却很特别,老老小小50来人列成两排,有的穿戏服,有的穿土里土气的便装。队伍不甚雅观,却是一个数十年风雨不摧的坚强群体,每个人的脸上都焕发出幸福的光彩。
两天后,4月19日晚上,广和剧场坐满了观众,都是自发买票来看戏的北京普通市民,大家谁也没有想到,这晚周总理会和他们一起看戏。总理是刚从外地回来的。他的出现使全场观众情绪兴奋,都以惊喜的目光注视着他。当和蔼的总理以笑容向大家致意后,全场就很有秩序地坐定,没有出现围观现象。当时我感到周总理应该是经常和普通老百姓在一起的,才会有这种非常融洽自然的亲切场面。
总理看戏很认真,对《十五贯》很感兴趣。戏演完后,演员向观众谢了幕,大幕徐徐合拢。这时周总理在文化部刘芝明副部长陪同下走上舞台,撩开大幕一角进来。陈守川同志和团里的主要人员激动地迎上,兴奋的周总理和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说是:"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接着总理从光线较暗的扶梯走下,到了舞台底下的化妆间,和演员及后台工作人员一一握手。我们请总理和刘副部长坐,但没有椅子。有的演员想去台上搬演出用的椅子,被总理制止。他和刘副部长很随和地坐在木凳上,叫大家也随便坐下。
周总理热情地称赞《十五贯》,并说:"我们不但要歌颂劳动人民,揭露反动的统治阶级,也需要像《十五贯》这样的戏。不要以为只有描写了劳动人民才有人民性,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中也有比较进步的人。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
他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犹如小孩从母体中生产出来一样。我们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官僚主义就是这种残余的一种表现。""我们有的官僚主义者比戏中的巡抚还严重,这巡抚是我们的镜子。戏中《见都》一场,那面堂鼓就很好嘛。你要见他,他官僚主义,不见你;你一击鼓,他就只好出来了。况钟要求复查案子,巡抚不同意。况钟据理力争,还拿出知府官印做抵押,这巡抚不敢接受,只得允许重查此案,我们现在有些官僚主义者恐怕连这个巡抚还不如呢!这很危险。况钟事实求是,重视调查研究,这是符合于唯物主义思想的。"
总理还说:"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旱地上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有的剧种还不适应演现代戏的,就让他们多演古装戏、历史戏。不要以为只有演现代戏才是进步的。昆曲的一些保留剧目和曲牌不要轻易改动,不要急,凡适合于目前演的要多演,熟悉了以后再改。改,也要先在内部试改,不要乱改,不要听到一些意见就改。"
眼前的周总理和照片、影片上的形象不同之处是,前额上已有一绺苍白的头发,这是58岁的总理为国为民长期操劳的缘故啊!我和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总理,心里充满了敬意。总理把话题一转,询问剧团同志学习文化的情况。他叮嘱青年演员和学员们:"文化学习很重要,主要学语文,结合学习地理、历史、算术。"他又叮嘱传瑛、传淞等老演员说:"老演员过50岁要走下坡了。我们搞政治的,你们搞艺术的,我们都希望下一代比我们好。我们要好好教他们。我们犯过的错误,不要让他们再犯。青年人的热情很可贵,但没有经验,有时像一阵风,舵还得要老同志把。"他说:"昆曲的表演艺术水平很高,只要我们好好努力,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周总理还十分关切地询问剧团的生活和经济收入。得知剧团经济困难和运输费高,他很内疚,责备自己没有事先了解情况。他回去后立即向中央反映,并召集有关部门作了研究,很快出台了措施。4月30日,国家主席下令减免全国的文化娱乐税。5月3日公布文娱税条例和施行细则,宣布戏曲等7项文娱税减低到征收2%--10%,并免征两年。同时,铁道部门宣布,降低剧团布景灯具托运费,为全国剧团都减轻了经济负担。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如此关心剧团,政府实施行动如此迅速,为广大戏剧工作者铭心永记。
那天晚上,周总理和我们亲切交谈了约50分钟,临别时又和大家一一握手。他从底下化妆间走上舞台时,发现扶梯口有一位蓄着花白山羊胡子的老人正在整理盔头,他是我团56岁的盔箱师傅乔裕茂。总理握着乔师傅的手,询问了他的年龄,并作了亲切的慰问,使乔师傅感动不已。第二天上午,乔师傅剃掉蓄了多年的胡子,容光焕发,年轻了许多。
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提倡,使中央各部委、各大学及北京各界都来看戏,而且纷纷接剧团到他们单位礼堂去演出《十五贯》。一天一个场子的换台,全团人忙得不可开交。中央领导人还指示,一定要留出一定的场次给普通市民看,于是文化部将我们团移到天桥剧场去演出,全团人也住进了天桥剧场。天桥剧场是国家为苏联芭蕾舞团来演《天鹅湖》而新建的北京最大最好的剧场。天桥剧场给我团一场一千元的包场费。请我们昆苏剧团在这么高档次的剧场演出,充分说明政府对昆剧、对《十五贯》高度的重视。
我们剧团在首都各剧场和各礼堂演出了近50天,几乎场场满座;近两个月来各报刊连续发表评介文章,热情称赞我们的戏。整个北京真正是达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地步。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继4月17日毛主席看戏,19日周总理接见之后,21日国家文化部在吉祥戏院召开隆重的表彰奖励大会。会上文化部领导传达毛主席三条指示;《十五贯》是好戏;要奖励;要推广。当场奖给我团5000元人民币,在半个世纪前这是个大数目。奖励大会后,文化部向全国各地发了《关于推荐〈十五贯〉在全国各戏曲剧种进行上演的通知》,指出:"浙江省昆苏剧团在北京演出的经过整理的昆曲传统剧《十五贯》,是一个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优秀剧目,特建议全国各戏曲剧团尽可能普遍采用演出。"据《浙江日报》当年5月底的报道,至5月底,仅浙江省就有6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了《十五贯》,其中杭州越剧团在杭州市郊演出连满25场,观众达58000多人次。全国有数千个剧团移植演出了《十五贯》,演出都大受欢迎,真是盛况空前。
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务院和文化部给我们这个小小剧团竟有八张登天安门观礼台的观礼券。这八张观礼券不仅是给昆苏剧团的,也是给所有戏曲剧团的。剧团的主要演员和各部门的代表一行8人,含着热泪换上干净的衣服,拿着红底烫金印有天安门图案的观礼券,5月1日清晨从崇文门步行到天安门。当时天安门大广场尚未兴建,观礼台设在天安门前长安大街两侧。我们和各条战线的全国劳模一起登上观礼台,在万众欢腾的气氛中,又一次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
5月2日晚,毛主席、周总理又和朱总司令、董必武、邓小平、彭真等在中直机关礼堂又一次观看了《十五贯》。5月13日晚10时,我团在中南海紫光阁小剧场演出折子戏苏剧《疯僧扫秦》、《貂蝉拜月》,昆曲《长生殿?小宴》、《渔家东?相梁刺梁》,毛主席、周总理和政治局委员们第三次出席观看。我深深感到,这许多德高望重且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观看我们的演出,他们不仅仅是在日理万机之余欣赏戏剧,更是在了解研究民族艺术和接近民间,以及通过了解昆苏剧团这个典型,来进一步指导和促进新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5月17日,周总理又出席了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的《十五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首都文艺界人士有200多位。由周杨、钱俊瑞、田汉、周传瑛、马师曾主持,座谈会从上午9时不间断地开到了下午3时,周总理自始至终参加。
周传瑛向周总理及全体到会者报告了昆苏剧团在浙江省有关部门领导下整理改编《十五贯》的经过,王传淞报告了他创造反面人物娄阿鼠形象的体会。在田汉、张庚、马彦祥、何为等发言之后,周总理作了长篇重要讲话。
周总理说:"《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她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浙江昆苏剧团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在解放前,他们为了继承发扬昆曲艺术,曾组织了个小剧团,到处流浪。解放后,他们继续奋斗,终于受到了重视。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奋斗,就有出路;不奋斗,就无法生存。在我们的新社会,只要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奋斗,是会产生成果的。""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你们的奋斗可以转变社会的风气。《十五贯》的演出,复活了昆曲,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周总理继续说:"《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大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封建时代的官僚主义是很坏的,主观主义又草菅人命。今天干部的主观主义也很误事,性质是一样的,思想方法差不多。主观主义需要官僚主义的庇护,如果没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不可能这么厉害。"
周总理胸襟磊落,对自己要求严格,说:"我们国务院,人民群众要见我们,有的也难见。老百姓想见做'官'的是多么难呵!我们也需要一套制约办法。《十五贯》教育了我们做'官'的人。让我们想一想,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
听周总理这些话,我们心头热乎乎的,强烈感受到总理的伟大人格力量。由于座谈会开得热烈,中午会议没有停止,国务院机关厨师把一碟碟锅贴搬到会上。总理帮着分锅贴,劝我们趁热吃。每人一个小搪瓷碟子,装有五、六个锅贴,这一顿简朴、美味的午餐,胜过山珍海味,至今难忘。
周总理在讲话中,还阐述了他对话剧、戏曲的许多精辟见解,他还说:"《十五贯》这个戏在国外也有影响,有些国家的大使和政法专家也来要剧本,可以出国去演。"不久,苏联邀请演出《十五贯》,我团由于要在上海拍摄《十五贯》电影,没有去成,改由周信芳带上海京剧院去演该剧。西德作家龚特尔?魏森堡将《十五贯》翻成德语,在汉堡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推广到其他德语国家。《汉诺威新闻报》评论说:"《十五贯》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做一件正义的事,也需要智慧和毅力。"
5月17日的座谈会开至下午3时,总理的秘书悄悄地向他报告,请他去机场迎接一位外国元首,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才告结束。第二天,《人民日报》根据总理的讲话精神,用田汉的一句话作标题,由袁鹰起草,发表了一篇重要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5月27日,浙江昆苏剧团胜利地结束了赴京演出任务,大家怀着对党中央、国务院和文化部以及首都人民的无比深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首都,乘车南返。沿途在天津、济南、南京、镇江、苏州等地作短期公演后,根据文化部指示即赴上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昆曲《十五贯》彩色戏曲片。告别首都的当天中午,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设宴,代表文化部为浙江昆苏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饯行,叶圣陶、老舍等文化界前辈作陪。当天,新华社又向全国发了三篇电讯:一篇是综述浙昆在京演出《十五贯》盛况;一篇是介绍剧团青年演员龚世葵等昆曲青春力量;另一篇就是专门报道郑振铎副部长为剧团饯行。可见,浙江省昆苏剧团这次赴京演出所受到的待遇是何等之高,党和国家对昆剧事业又是何等的重视!
这趟赴北京演出,剧团赚了约12万元钱,其中花了2万元在杭州观巷买了一座旧院子,全团人住下,还有一个会议室,可作小排练场。多年流浪的剧团终算有了一个家。虽说全团人住下,非常拥挤,一间十几平方的房子有时要安排两对夫妻,仍然是帐子当墙。但比起以前的睡破庙、睡舞台、睡走廊、七对夫妻住一间,已经很满意了。几年后,一直关心着昆苏剧团艺人生活的国家文化部向浙江省文化局拨了27万元,给浙昆造新团部。团长周传瑛非常感激国家的关心,但他代表剧团推辞了这笔巨款,结果为省里的兄弟剧团造了团部。传瑛同志这种风格和做法,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在《十五贯》进京之前,全国只有浙江昆苏剧团一个有四、五十人规模的昆剧团。团内除了传字辈老演员和苏滩老艺人,已招收了18位世字辈学员。除它之外,浙江省内还有两个小得可怜、生存困难的昆剧团--宣平昆剧团和永嘉昆剧团。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地都无昆剧团。当时文化界、戏剧界中,不少人以为昆曲太陈旧,已不合时代需要,且无法改造,属淘汰消亡之列,只能是吸取它的某些长处为其他舞台艺术所用。不少昆曲演员解放前早已改行,有的在其他院团任技导。《十五贯》巡演之后,大家认识到了昆曲的价值和魅力,周总理指示:要重视这个剧种,不要只是把它的艺术拆成零件使用。于是不少昆曲人才从各个零散的角落被召回,并开始培育新一代,昆曲演出队伍也随之扩大。
1956年10月23日,苏州成立了江苏省苏昆剧团,随团培养了一批"继"字辈昆曲接班人。1959年,江苏省苏昆剧团分团,一部分演职员到了南京。现在江苏省有两个昆剧团。
1957年6月22日,北京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白云珍等都归队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还将北京戏曲学校一个班整个建制拨给北昆剧院。
1957年冬,湖南嘉禾县举办了湘昆学员训练班。1960年以该班为基础,成立了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当时郴州地区已有20年没有昆剧团了。现在郴州湘昆剧团已成为省管的湖南省湘昆剧团。
1961年,上海成立了以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学员为主体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以俞振飞为校长的上海戏曲学校还不断地为上昆培养人才。
由于《十五贯》的成功,在全国迅速形成了拥有六、七个昆剧团,一千多名从业人员的昆曲专业队伍,昆曲复苏了,一丛丛兰花绽放了,这真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十五贯》整理演出的盛事,距今已达半个世纪以上。文中提到的领导人和艺术家绝大多数已经去世,黄源、郑伯永、陈静三位同志还在《十五贯》演出成功后第二年以各种原因被错误地打成右派。郑伯永同志戴帽下放农村劳动后,无论是种田,还是当饲养员,到哪个岗位都评上先进,但劳累过度,40多岁就去世了。陈静同志在文革结束后,又创作导演了几个好戏,但他去世已有十多年。黄源同志最长寿,享年97岁。人生很难过百,但艺术可以永存,事业能够继承,黄源、郑伯永和陈静等同志的功劳,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为艺术而奋斗的精神及其光辉成就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上。


 
 
推荐阅读:中国戏曲名段精选36首 2011.07.21 中国戏曲名段精选36首
近现代绘画作品 2011.07.12 近现代绘画作品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1《小姑贤》(评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1《小姑贤》(评剧)19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2《宇宙锋》(汉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2《宇宙锋》(汉剧)19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3《梁山伯与祝英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3《梁山伯与祝英台》(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4《秦香莲》(评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4《秦香莲》(评剧)19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5《打金枝》(晋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5《打金枝》(晋剧)19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6《天仙配》(黄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6《天仙配》(黄梅戏)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7《刘巧儿》(评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7《刘巧儿》(评剧)19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8《花木兰》(豫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08《花木兰》(豫剧)19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10《李二嫂改嫁》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10《李二嫂改嫁》(吕剧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11《蝴蝶杯》(河 2011.07.2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11《蝴蝶杯》(河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