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感觉气不够用:狼性准则 (网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49:05

狼性准则 (网摘)  

       我们可以受到自然界的任何一种“惩罚”,我们甚至可以死掉。但我们绝对不会改变我们的气节,我们不会有狗的卑躬屈膝,不会有猫的精灵乖巧,但我们有我们独特的自由和尊严。我们同样地重视我们的生命,只不过,对于生命,我们有我们自己所特有的理解。

第一节 狼性专注  

我相信,现在不能把握的生命是无法把握的;现在不能享受的生命是无法享受的;而现在不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而未来没有人知道。惟他,只是用心的在清凉的夜色中驰骋……。

狼族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捕猎的目标上,他们只瞄准猎物,不达目的绝对不会轻易放手。对于无法达到的目标,他们则绝对不会做出无意义的行为,不管是带有恐吓性的长啸,还是带有威胁性的追逐。

狼的专注,使他能一次次地获得猎物,而人只有学会专注,才能学得真本领。 

从前,有一个人拜师学射箭。师傅除了最初交他张弓、瞄准这些基本功外,还在门上用线悬了一个铜钱,天天叫他站在远处盯着铜钱看。久而久之他觉得铜钱似乎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后来居然变得如他的身体一样。这时,师傅把弓箭交给他去射,“当”的一声,他才惊讶地意识到射出的那支箭,已经穿过了铜钱。他的成功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专注,是专注,练就了他不凡的才能。

狼的专注,可以说在动物界中的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的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本能。然而人类却似乎并没有继承这种本能,不管是情感还是事业,大多数人总是在左顾右盼,游移不定。要么根本没有任何目标,要么有了目标却无法坚持到最后。在现代社会,专注,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心无旁骛,坚守目标,坚持不懈,是人类需要从狼身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生存法则。  

专注是成功的前提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除了研究自身之外,研究得最深最广的动物可能就是狼了。曾有人借助电子仪器跟踪观察狼长达几天的捕猎行动。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狼丝毫不对自己的任务感到厌倦心烦,也从不毫无目的的追逐或骚扰猎物。它们看上去好像只满足于做一个观察者,实际上,此时的它们却正在综合分析追捕的猎物中每个成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以便做出最有针对性的攻击。

毫无疑问,狼群的首选目标是猎物中的老、幼、病、残者。但是狼的高明之处远不在于能确认出这些显而易见的牺牲品,它能观察到并记住猎物许多细微的个性特征和习惯,而这些,人类却是根本做不到的。

有时一个动物会被轻易受到攻击,仅仅只是因为它的一个细微的紧张的行为或癖性让狼觉得有机可乘。某些独特的个性特征会促使一只动物离开群体的庇护,成为一个靶子,所有的行为都被细心而有耐性的狼记在心里。狼与生活在北美的驯鹿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而微妙的关系。它们常常是出生在同一个地方,随后又一起奔跑在地球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旷野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总是处于敌对状态,而是有对立也有和谐。虽然当它们混在一起的时候,看不出什么紧张气氛来,但是危机会在某一天出现。 

请你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这是一位经常观察狼的活动的人为人们描述的——一群狼(追赶者)突然向一群驯鹿冲去,但驯鹿会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每个成员的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剑手)会从斜刺里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指定”的驯鹿的腿。狼群之所以选中这头驯鹿也许就是因为它们发现它的某些特点易于攻击。但狼并不紧追它不放,而是随后就放这头驯鹿归队。这样的场景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复上演着,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在逐渐地失掉越来越多的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则会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势越来越明显。最后,当这头驯鹿在狼群的不断攻击下处于极其虚弱的状态,不会再对狼群构成严重的威胁时,狼群就会大规模地向狼物出击。

最后的胜利之所以是属于狼群的,是因为它们的耐心和专注。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忍受着饥饿。为什么它们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了那头驯鹿呢?因为狼清楚地知道,像驯鹿这样体形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的一点小利,它们要的是长远的胜利。古代的歌谣和传说故事中常常赞美狼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技能。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是狼群一次次获得成功的保证。

“专注”就是要集中精力把意识放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个欲望的方法,并且直到成功地将它付诸在实际行动上,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为专注所以成功

  专注才能做好一件事

  其实,“专注”本身并不神奇,只是控制注意力而已。一个人只要能够集中注意力,就能摈弃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专心注地去做好一件事,从而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从前,有个名叫秋的棋手,因为棋艺高超,别人都称他为弈秋。有一次,弈秋收了两个学生,同时为他们两个上课。他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教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下棋的要领。一个学生听得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聆听弈秋的讲解和分析,对其它的事情全都不加理会。而另一个学生呢,看上去他也坐在那里听讲,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从窗前飞过时,便忍不住想“要是能有一张弓,几支箭,射下一只天鹅煮来吃,那该有多好啊!”不一会,他又向窗外看了一眼,发现一只天鹅飞过,便又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有注意到。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么样。开始的时候,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两人的差距就明显起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看到这个结果,弈秋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学生说:“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不可能学好的!”   

成功的法则其实并不复杂,但为什么成功者还是如此的稀有呢?这是因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法则太简单了,没有坚持到底,而且也不屑于去做。其实这个法则就是专注。成功如同谷仓内的金表,早已存在于我们周围,散布于人生的每个角落,只要专注地去寻找,专注而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听到谷堆下面传来的清晰的滴答声,就会找到那只金光灿灿的象征着成功的金表。

关于金表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小心将一只名贵的金表掉在了谷仓里,他找了很多遍都找不到,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如果有人找到金表,他将出100美元。

面对100美元的诱惑,很多人都在卖力地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一块金表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不可能。

太阳落山了,人们还没有找到那只金表,他们中的那些人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于是一个个放弃了100美元的诱惑。只有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为了找到这只金表,他已经整整一天没吃任何东西,他渴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好让一家人能有饭吃。

夜色越来越浓,小孩仍在谷仓内坚持寻找,突然他听寂静的谷仓下面传来一种奇特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小孩暂时停止了寻找。谷仓内显得更加安静,滴答声也更加清晰。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保持宁静的心灵,坚持到最后,在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你才能找出那只“滴答滴答”响个不停的“金表”。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心理学和神经学的科学家有了一项最新的发现,人的大脑只有在持续不间断地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才能发挥最佳功能,只有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为了弄清蚂蚁的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连续几小时趴在潮湿、肮脏的地面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死苍蝇的活动。许多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对他议论纷纷,可是他却丝毫不加理会,只顾专心致至地看蚂蚁。

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这些有成就的人物身上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心想着自己专注的问题,对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反应清晰,对于这些问题之外的事情却一点都不去考虑,不去注意,所以他们才会闹出很多这样的笑话。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成功的人大凡是专注的人,专注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只有聚其精,会其神,才能取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专注。

   培养专注     

家庭宽松的环境,家人宽容的呵护,比尔?盖茨能全力专注于某一事物的天赋被充分地发挥。1975年比尔正式创办微软公司,二十多年后,成为世界顶尖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很显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从小的专注是以后成功的基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有所作为,而专心致志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他才会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只有专注,才能得到市场。  

    专注是一种美,专注才能在错踪复杂中认准方向,专注才能以自己的强势去对抗对手的弱势。所以,只有专注,才能在变化莫测取得主动,取得胜利。

    专注需要冷静   

狼群在追捕猎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和耐性令人类叹为观止,其实,狼群的沉着和冷静才是它们致胜的关键。但是只有冷静才能专注,专注需要冷静,专注与冷静不可分。

有时候,你是否会觉得你的头脑在转但却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正确地思考问题,感到无法自控,困惑不安?你是否会对某些事感到害怕或很担心?如果你需要清晰的思路来帮助你取得你所期望取得的结果,你可以选择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思考一件事,学会每天都很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只有冷静,我们才能思维敏捷,头脑清晰,才能专心于手头的工作。   

   如果说,没有张瑞敏的冷静,海尔就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大的目标去发展;没有张瑞敏的冷静,我们就看不到一个今天这样的海尔。

所以说,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冷静的思考,离不开专注的精神。

   冷静创造机会,让我们更加专注。

   冷静分析和对原有目标的专注,会让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冷静地面对每一次成功

   虽然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得起成功的考验。

   一位经得起成功考验的真正成功者,始终以冷静的心态面对一次次成功,坚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成功之后,他还会思考其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力求精益求精,争取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专注的人,是那些在鲜花和掌声面前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查找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再不断地取得成功的人。如果没有成功之后的冷静,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成功。

成功之前,你需要冷静地观察局势,把握未来;成功之后,你需要冷静地面对荣誉,继续拼搏,而不能被眼前的荣誉绊住你前进的脚步。在这一点上,刘翔也是一个例子。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喧嚣的时代,刘翔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超过度。  

专注需要冷静,才可能获得成功,而成功之后也需要冷静,然后才能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学会专注,勇于舍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非洲有一条马拉河,在这条河的两岸,青草肥嫩,草丛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儿悠闲地觅食。一只狼隐藏在远处的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旋转,它敏锐地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后悄悄地接近羊群。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羚羊也渐渐感到了危险的存在,开始四散逃跑。狼像百米运动员般瞬时爆发,如箭一样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紧紧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径直向它追去。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狼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就在自己身旁的猎物,而是锲而不舍地一直朝着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狂追猛赶。羚羊累了,狼也累了,在这场较量中最后比的是速度和耐力。终于,狼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后背,羚羊被绊倒了,尖锐的狼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羚羊一动也不动,喘着粗气,任凭狼的吞噬。所有的肉食动物都知道在出击之前要隐藏自己,在选择追击目标时也总是锁定那些老少病弱以及落单的猎物。但是,在追击过程中狼为什么不改追那些离自己更近的羚羊呢人们又有了新的疑问。和驯鹿一样,羚羊也是一种极其温顺的动物,但是上苍也给了它某些特殊的生存技能,一旦起跑,其百米冲刺般的爆发力能在瞬间将猎豹甩在脑后,更不要说狼了。所以,如果狼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羚羊,改追一头站在身边以逸待劳的羚羊,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只也追不到,狼了解羚羊的特点——狼的智慧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学会专注,要懂得舍弃。

有人说,舍得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只有勇于舍弃,才有可能得到。

   专注的关键是舍弃,砍掉所有不相干的

   专注的最大困难是舍弃,特别是有勇气舍弃。当你要专注的项目还在投入期,甚至还在赔钱的时候,这个舍弃就更加考验经营者的魄力和胆识。

  实践证明,捏起拳头、突破一点的战略在今天是成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机遇的确是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须知,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往往穷尽全力也难以掘得真金。一位科学家临终前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最大的遗憾是到死也没有真正弄明白过一个问题!”姑且不论这位科学家是过于自谦,还是事实真如他所说的那样,但这位科学家的致学态度却让我们深思:穷其终生精力专注于某一研究项目的科学家尚且如此,那些作风浮躁,频换岗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又会是怎么样呢?

所幸的是,世间并不是只有奥利拉一人意识到专注的重要,生活中,几乎每个单位或部门都有全力专注于本职的同志,这些人虽说平素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不被领导所赏识,但其几年甚至十几年执着于本职岗位的韧性,却使他们足以成为所从事专业的专家或权威人士。

    专注一时者众,而专注数载者寡。对此,古训说得好:“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专注者在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并且知道在做什么最好的前提下,能一如既往地专注下去。他们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认识丁亮的人都清楚,他不做则已,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会投入巨大的专注和热情,总是要做到一流。打网球,他观看世界排名前三位选手的录像带;做企业,他研究的对象是GE;做CRM,他把目标瞄准了Siebel。谁是第一,他的追赶目标就是谁。

个性中强烈的进攻性和创造性,使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去追赶、去实现、去超越。   

第二节 狼性好奇  

狼的自述:

在星空下,如果我们把头多探几次,森林的幸运女神就会开始光顾我们。  

对于狼族来说,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地方都让它们感到惊异与神奇。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视作理所当然,相反的,狼族倾向于亲身的体验与研究。自然界的每一种在人类看来了无生机的废弃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玩具,或许只是一根驯鹿的骨头,或许只是一只鹿角、一块野牛皮、一颗小松果,甚或露营者遗留的登山背包,以及包里面所装的各种物品。对于狼族来说,每一种情况,都蕴含着无尽的可能——神秘、新奇的发现,或意外的惊喜。狼群之间的嬉戏,与人类小孩之间的嬉戏并没有什么差别:有时是躲藏在树木或岩石后面,设陷阱偷袭彼此;有时是玩“躲猫猫”,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并且,从赢得这些竞赛的过程中,学习到“自信”。与小孩一样,幼狼毫无节制的好奇心与嬉戏,往往会使得它们觉察不到已经步入了险境。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从成熟野狼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经验与慎重的光彩,而不是恍惚而轻漫的光泽。 

没有好奇,就没有探究的欲望,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动力,好奇,成就了一个世界冠军。劳丽诗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好奇,所以狼总想去探索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神秘世界;因为好奇,狼在捕捉猎物的时候才有更多的发现;因为好奇,面对自然界的变幻莫测,狼才能一次次地捕食成功,才能不断地生存延续。

好奇带来机遇  

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狼一直都充满着好奇,它们竖起灵敏的耳朵,倾听自然界发出的每一种声音,它们炯炯有神的眼睛总透露出跃跃欲试的锋芒。它们对世界的好奇为它们带来了无穷的机遇,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

好奇创造机遇。狼的好奇性让它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向往,总是不自觉地去探索。和狼一样,人类的许多成功在开始时也仅仅是因为好奇。

大千世界,可谓是无奇不有,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你就可能随时有各种新颖奇特的发现。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谓是举不胜举。只要有好奇心的存在,就有发明创造的机遇。独具慧眼,善于“搜尽奇峰打草稿”,巧遇机遇女神的机会就会一般人多得多。因此,好奇心是发明创造技法宝库里的一件利器,是发明创造的一个必备因素。   

好奇,是创新者应有的一种心灵。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发明大王爱迪生则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上面列举的发明创造实例,也说明,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愈强烈,探索的目光就愈明亮,许多自然界的秘密就会暴露在好奇心的巨大视野之内。相反,一个人如果对周围发生的新奇现象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那么他的目光就会短浅,什么样的发现都做不到,甚至连发明创造的机遇就在他眼前,他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因此,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就必须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不只会为发明创造带来机遇,有了好奇心,也会发现更多的机遇。

    曾昌飚,

一个年青的温州商人占领了一个国家的百货商场,这一切的成功只源于起先的好奇与关注,这种好奇不仅为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之而来的还有滚滚的财富和事业的不断成功。

成功,有好奇心的功劳。

    施春风教授说,他的成功之路=好奇心+发奋图强。

    好奇成了一种成功的动力,它推动着你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学习,成功也就离你越来越近了。

    一个人只有具有好奇心,同时加上后天的努力才会成功。“必须记住,你要听从内心世界的召唤,虽然天赋是父母给的,但后天的执著却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

  要对自己从事的事情有真正的喜欢,要有兴奋感。。“当你对事业有好奇心时,所有的热情、执著就会自然被激发出来。”  

科研生活是很让人着迷的,朱棣文说,在一个成功的团队里,你会与最优秀的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关心哪些问题,这些都会对你取得成功有很大帮助。

好奇心让科学家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在科学界中,由于好奇而取得成功的事迹可谓是多得数不胜数。  

    你渴望自己的智慧之花早日开放吗?你渴望自己的创造灵感早日到来吗?那么,就仔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你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心的。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颗明亮的星星,就从强化你的好奇心——迈出你成才的第一步——开始吧!  

   好奇产生奇迹。狼的好奇使它们不自觉地探索自然,从而发现奇迹。人的好奇心也能引导人类创造奇迹。  

    强烈的好奇心能让人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潜在的能量。

好奇带来意外惊喜。

好奇创造机遇。

    由于盛田昭夫能够一次又一次抓住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机,在短短几十年中,索尼便迅速成长为世界性的知名公司,在2000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的评选中,索尼以600.5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全球财富榜的第30位。   

    好奇是成功的动力   

幼狼刚一出生便会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从周围的环境和父母身上学会生存的本领,随之茁壮成长,繁衍生息。它们好奇的本性使得它们不断发现大自然中的精彩和奇妙。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的角色定位也和狼极为相似。有的人不安于现状,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视角敏锐,抓住机遇,行动迅捷,面对挫折,永不服输,就像狼一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在绝望中寻找到一线生机,从而绝地反击,转败为胜,这种人就是生活中的强者。

好奇,成功的第一步

什么是好奇心呢?这个问题我们并不陌生,好奇心就是对一些不认识、不了解的事有兴趣,渴望知道更多、更清楚。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能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有好奇心的人,就会不断地问“为什么”。

好奇心是知识的源头,而知识又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我们要得到知识,就须要好奇心。你若有好奇心,你就会很想知道你不了解的事物,主动去找寻答案,那些答案就是知识。相反,若你没有好奇心,即使把所有写有答案的书籍放在你面前,你也不会有丝毫的兴趣去看,对你来说,这也书籍和废物没什么区别。

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所以,我们只有对事物的好奇,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牛顿对生活中的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其它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象苹果掉在地下,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他却追根究底,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当然,除了要知道身边各样事物的基本理论,我们还要继续追寻更深层次的东西,要寻根究底。如果瓦特知道了水壸盖子为什么会升起后就不再进一步的追寻、思考、引伸,我们今天就不会有蒸气机、蒸气火车了。因此,我们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还要看事物的本质。

“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办法有很多,比如看书、上网、看电视、发问,都能满足好奇心,获得知识。应该问什么人呢?什么人都可以,要追求知识,就要不耻下问,这是孔才夫子的经验。

总而言之,好奇是成功的第一步,你要想成功,就不能没有好奇心。知识好像大海,无穷无尽,只有对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地问问题,才可能一步步地迈成功。

但是,好奇心却往往是人们最缺少的。许多教授虽然知识渊博,但因为缺少好奇心,所以只能原地踏步。他们忘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好奇心是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就不会成功。每个大企业都是由创作开始的,而创作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小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知识也增长了。这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会了,对周围的环境太熟悉,太了解了,我们的好奇心也就慢慢时失去了。可能我们会这样想:这个世界也不过是如此,没有什么新奇的。

你的这种想法似乎是对的,从地球的表面看来,我们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再探讨、再研究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想一想为什么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他就会发现地球引力,而其他人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却认为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你也许就会从中有所领悟。  

其实,只要我们去深入地思考、观察,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上的每个东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你是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的,你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世界,包罗万象,可以说是无奇不有,无怪不存。好奇探怪,是人们认识和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也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觉得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一种探索方式。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爱因斯坦说,自己没有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自己也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对任何事物都寻根究底罢了。”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和爱因斯坦一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也就有了很多伟大的发现。  

几乎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都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一生是充满了对大自然奥秘好奇的一生,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一步步攀登科学的高峰。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探求。它是以大量原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好奇心是科学家们学习、研究的最初动因,也是最基本的创造心理因素。

好奇心不仅仅只是著名的科学家所必须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离不开好奇心。  

成才离不开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你就有可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好奇心是其一项最宝贵的财富。

不经意的好奇,意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第三节 狼性多变 

狼的自述:

如果我是一只羊,我想吃的就不仅仅是草,现在草场越来越少,我该怎么办?那我会把我的牙齿磨尖,去寻找生肉,而不是等着被饿死。为了生存,我要学会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狼有着灵敏的嗅觉和宽阔的视觉,狼能名凭借嗅觉和视觉,并依循足迹等线索寻找猎物,如果狼发现猎物所处的形势很有利,就会尽可能悄悄地接近猎物。一旦被狼相中的猎物逃跑时,狼会随后紧追,如果没有办法立即追获,便会很快打消念头,立即放弃跟前的猎物,转而寻找其他的猎物,因为,狼宁可选择长期等待而换取的胜利,也不愿以生命换取眼前的小利。当狼很快靠近猎物的时候,会咬住猎物后腿踢不到的位置,像肩部,臀部,颈部等。狼为达成目标所使用的策略是变化万千的,这就是狼性的多变,是它们智慧的生存法则,狼也正是凭借这种高明的策略而一次次地捕获进入它们视野的猎物的。

狼性的多变,使得狼能一次次地捕获猎物,只有在多变中学会不断地变化,才能不断地前进。俗话说: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更胜一畴,只不过是更懂得跟着变化。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有时艳阳高照,有时狂风暴雨,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暗藏杀机。狼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在时时刻刻面对对手的威胁,要面对很多预想不到的意外,如果不学会变化,不学会灵活应对,就会面临被猎的危险。正因如此,狼才如此的变化多端,才能在如此险恶的自然界中生存。

韬晦有度,进退有方 

狼性的多变,转化为做事,其实也就是韬晦有度。“韬晦”,即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抱负,以免引起对手或政敌的警觉,耐心等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好方法。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以来不就有“窝囊”之嫌了。其实不然,而对猖獗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永远都不敢挺身而出,无所作为者,谓之窝囊;而善于从容退让,暂时忍受屈辱,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这也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此亦韬晦之计,是大智大勇之表现。

韬晦的常用手法

韬晦,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隐藏、伪装的意思。春秋时代的老子曾有一段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此即韬晦之术最早的理论化总结。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人们的真实面貌和目的常常需要用假像掩盖。中国古代的权术家们很早就学会了在政治斗争实践中运用韬晦的手段,从志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掩饰和伪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韬晦常用手法之一: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  

在古代的官场上,剑拔弩张、锋芒毕露者总是容易引起政敌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惧和威胁,从而难免树敌过多,招致恩怨,壮志雄心无法实现。与此相反,那些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们,则可以使政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容易被轻视和忽略,反而能够出人意料地成功。于是,不将自己的宏大志向让别人看到,就成了古代政客们的一种重要的韬晦手法。在时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权术家的野心和权欲常常隐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酒色的背后。他们暂时收敛锋芒,表面上做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极力掩饰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权力欲望。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在发迹之前都有一段韬晦的历史。唐高祖李渊在登位之前就相信自己“骨法非常,必为人主”,后因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只得“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唐宣宗李忱系宪宗第十三子。宪宗死后,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历朝,李忱已成远支,本来皇帝的位子是轮不到他的,但他因“常梦乘龙升天”,暗生冀念,但又深知“此不宜人知者”,于是“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李渊的“纵酒沉湎”和李忱的“未尝有言”,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志向和野心。

为了成功,野心和权欲自然是需要掩饰的,即使没有野心和权欲,在某些情况下也要故意作出一副胸无大志的姿态,以避免遭到别人的猜忌,从而保全自己。战国秦将王翦,率倾国兵力60万伐楚,出征之前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进军之后又先后五次派遣使者返国“请善田”。面对对自己的做法疑惑不解的部将,老谋深算的王翦解释了其中的奥妙:“秦王惧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志在贪图“田宅园池”之类蝇头微利的将军与野心勃勃而又重兵在握的将军相比,会使猜忌的君主更感到放心。

韬晦常用手法之二:在才能方面进行掩饰。   

一个人要想从事政治活动,没有才能是不行的,而人们的才能由于各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如何选拔政治人才方面,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选贤举能”的主张。但是,这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标准,在政治实践中很难真正地实现,因为权力地位并不是仅仅是有才能就能得到的。恰恰相反,在很多的场合,才能只不过是权势的影子。权势越大,在别人看来他的才能也就越高,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在臣子看来,君主永远是圣明伟大的,上司永远是正确高明的,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现实的必然逻辑。如果臣僚和下属的才能超过了君主和上司而又不知道加以掩饰,其结果往往是不太好。三国时的曹操,对于才能高于自己的下属总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主薄杨修“好学,有俊才”,常能预先洞悉曹操的权谋计划。曹操平汉中,攻守两难,传令当晚的口号是“鸡肋“,众将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唯杨修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曹操)归计决矣。”其实曹操正有如此心意。尽管杨修才华出众,可惜锋芒毕露,三番五次地使曹操相形见绌,终于是自掘坟墓,使得曹操对其十分忌恨,“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嫉才妒能的曹操,所以也就不断地上演着杨修之类的悲剧。这种血淋淋的政治斗争现实,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那些暗怀异志或者恃才自傲的政客们:千万不要表现得比你的上司还高明。因为,掩饰自己的才能,便成为政客常用的一个韬晦手段。  

韬晦常用手法之三:在名望方面进行掩饰。

政客们在政治斗争中不仅仅追逐的是权力,追逐的还有名望。权力与名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权力固然可以带来一定的名望,而名望同样有助于获取和巩固权力。欧洲的马基雅维里认为:“那些皇帝或者由于上代没有遗下伟大的声誉,或者由于自己没有本领获得伟大的声誉足以驾御军队与人民双方,他们总是被灭亡的”。中国古代的政论家们也十分强调君主必须树威立信、沽名钓誉。权力和名望都是统治者追求的目标。如同志向、才能一样,别人的名望也会使权势者感到一种威胁。中国古代的权势者们,没有谁能够容忍臣僚和下属的名望超越自己。民众感恩戴德和尊敬崇拜的对象,只能是最高的统治者们,绝不允许有别的人和他们分享。在一些情况下,深孚众望的忠臣直士也许比多声狼藉的贪官污吏更会使君主感到疑忌不安。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声誉鹊起的臣属不得不有意识地自己破坏自己的形象,自己给自己抹黑栽赃,通过自污以求自保。战国魏国公子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当秦国攻打赵国时,信陵君为了魏、赵两国的利益,不顾魏王的反对,毅然窃符救赵,建立了功勋,从此名望更加显赫一时。这种“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的状况,让魏王没有办法容忍。此时的秦国趁机施行离间计,魏王便剥夺了信陵君的实权。信陵君尽管大权旁落,但名望犹在,在魏王看来仍然是潜在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信陵君“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自污韬晦。西汉初年的名相萧何也有一段与信陵君类似的遭遇。他忠心辅佐汉高祖刘邦,“拊循勉力百姓”,“得百姓心”。对于新建政权的巩固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刘邦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威胁。萧何曾建议将皇苑改为民田,刘邦认为这是丞相收买民心、为个人邀誉,大怒之下将其逮捕入狱。后来释放萧何时,刘邦还悻悻然挖苦说:“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相反,当萧何听从门客的建议,“多买田地,贱赊贷以自污”,以致造成百姓纷纷告发相国强行贱买民田时,刘邦却由衷感到了宽慰和喜悦:“上心乃安”,“上乃大悦”。可见,为了自保,萧何运用自我贬损声望的韬晦之术,还真是迷惑了刘邦,但这也是他当时无奈的选择。

韬晦常用手法之四:在生理方面进行掩饰。  

有的政客为了麻痹敌人,在生理方面制造假象,使其放松警惕、不加提防,常常也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从生理方面进行掩饰,最便利的方法莫过于装疯卖傻。因为精神病人是不会对一个正常的人构成政治的威胁,也没有人会同疯子进行认真的政治较量。所以装疯卖傻挽救了不少古代政界中人的厄运。明代前期,燕王朱棣素有登临大位的野心。僧人道衍自言:“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王”戴“白”帽,是为“皇”也。朱棣遂以道衍为傅。建文帝即位后,朱棣深怀不满,图谋取而代之。当密谋被提前泄露的时候,朱棣“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盛夏围炉摇颤曰:'寒甚'。”这番“佯狂”使“朝廷稍信之”,为朱棣赢得了起兵反叛的时间。《水浒传》中描写宋江因在浔阳楼吟反诗被官府捉拿时,无奈之下,也只得装疯卖傻:“披散头发,倒在尿屎坑里滚”,“白着眼,却乱打将来”,“口里胡言乱语”。只可惜,宋江的本领不到家,这个计谋被人识破,宋江没有能逃脱一场囹圄之灾。这虽是一段文学性的描写,但也反映出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的韬晦手段在政治斗争中是很常见的。

韬晦常用手法之五:故作病重垂危的姿态。  

风烛残年、久卧病榻、奄奄一息、不久将不在人世的人,即使不能令政敌产生恻隐之心,至少也可以使他们稍觉安心,这样的没有能力和精力再与自己为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种韬晦手段最成功的表演者,大概要数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了。曹魏末年,司马懿与皇族曹爽共受遗诏辅政。在两人争权夺利过程中,司马懿以退为进,“称疾困笃,示以羸形”。当曹爽派人借机伺察时,司马懿装出了一副“年老沈疾、死在旦夕”的模样:“宣王(司马懿)令两婢侍边,持衣,衣落;复上指口,言渴求饮,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言谈中又“佯为昏谬”,“错乱其辞,状如荒语”。曹爽果然上当,不再把这位“垂死”的“糊涂老人”放在心上。时隔不久,司马懿趁曹爽奉魏帝朝陵之机发动兵变。曹爽及其同党“皆伏诛,夷三族”。可见,司马懿的这招韬晦之术用得有多么熟练,多么成功。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很重要的,只有使先自己存活下来,才能有机会建立卓越的功勋。而东汉王朝创立者刘秀,就是以韬晦之计躲过了一场生死之劫。

   在军事谋略中,表面上装聋作哑,痴痴呆呆,什么都不知道,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这其实是一个高招。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根本没有办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为了迷惑曹操,刘备就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席上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列了几个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说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还以为曹操知道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时一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摆脱了曹操的控制,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建立蜀国,在中国历史上成就了一番大业。   

曾国藩一生尊崇程朱理学。他不仅治军有道,治家有方,而且深谙政界险恶中的韬晦遁身之术。当他挟镇压太平军之威走上他一生权力的颠峰之际,却出人意料地主动遣散湘军,并以养病为名回乡退隐。这一举措,既淡化了皇帝心中臣属“功高盖主”之虑,又解除了诸侯“拥兵自重”之忧,实际上他是在防主子“卸磨杀驴”,从而使自己免遭皇帝疑心重重、喜怒无常下的杀身之祸。

在很大程度上,韬晦之计虽然是封建专制统治重压这之下的人们为了自保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特殊的避祸方法,但是,韬晦之计的各种形式仍然显示出人们的智慧。韬晦之计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极富人的主体精神。韬晦之计又有极强的进取性,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有许多的退却忍让,但却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了人的韧性,显示出了一个人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

    使用韬晦之计是显示人生智慧的突出特征,一些老谋深算者更是深谙此道,将韬晦之计应用得得心应手,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想当年,东北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便是采取这一法则,成功地为自己挖好了一条地道,结果在以后的日子里才能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路高升。张作霖利用“韬晦”之计办成了由黑道转为白道的一件大事,为其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基石,做好了铺垫。

   土耳其调集大量军队攻打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将部队化整为零,巧妙地隐蔽起来,并且传出风声:“斯次德已经躲进深山老林。”

其实,这不过是斯坎德的又一韬晦之计,他自知不是土耳其军的对手,也了解阿尔巴尼亚各部族首领的妥协动摇性,所以从公开的战场转入到地下斗争。他不失时机地调动部队,并加以集结和训练。正当土耳其庆贺再次征服阿尔巴尼亚时,斯坎德的大军犹如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地拉那附近,包围了目瞪口呆的土耳其人。

       聪明的村长是运用智谋十分巧妙地将自己真实求人的意图隐藏起来,而以假象迷惑对方,以此稳定他人情绪,确保其沿着自己的思考轨迹行动,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我们向对方表达可以利用多种假象隐藏真实意图,并用各种方式激起别人的热情,为我们的成功打下基础,这也是韬晦之计的最佳效果。   

从雷特巧求助理的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雷特正是以绕开对方不应允的事情,而拟定一个虚假的目的做幌子,让对方接受下来,从而达到真实目的策略,最终得到了这个不错的助手。  

常言到:“花要开到半开,酒要喝到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你的锋芒,掩饰你的才华,低调做人吧。

在现代这个社会,这个道理仍然适用,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也是在自掘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好分寸,反而会将事情做砸。

思古量今,以史为鉴,以事明理,以理示人,综合时势,与时并进,循循善诱……金言玉语可谓是有很多:无论是在激烈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还是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都应懂得进退之道和韬晦之计,以便保存自身,图谋长远。

韬晦之计,铸就了无数的成功者,所以,要想成功的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这一法则,韬晦之计又因其极大的隐蔽性而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正确使用韬晦之计,是把握中国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区分在使用韬晦之计经验时的善恶美丑表现也是必要的,因为任何手段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绝不能代替目的本身。韬晦有度,永远是智慧的形式之一,也是狼性智慧深层次的延伸。  

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狼除了捕捉一些弱小的野生动物作为自己的盘中佳淆外,也会捕捉羊、牦牛等家畜。狼在捕食这些家畜时,动作十分的敏捷。往往乘其不备,猛扑上去,首先咬断其喉管和动脉血管,然后拼命吸取它们的血液,使牲畜失去抵抗力,迅速死亡。一只狼蹿进羊圈,一夜能咬死数十只羊。而实际上它顶多只能吃上一只。可见狼对牲畜的危害有多么的大。狼平时捕食的家畜主要是羊。因为羊的体形小、怯懦、容易捕捉。尤其是那些小羊羔,更是它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猎物。一个老牧民讲过这样一件事:某日,他在山上放羊,突遭暴风雪袭击,羊群惊散,四处奔跑。正当他忙于拦堵羊群时,一条狼猛扑过来,叼起一只小羊,拔腿就跑,让人防不胜防。

狼在猎物到手之后,就会迅速离开,决不逗留,可谓“功成身退”。而进一步的引申,也就是激流勇退,见好就收了。也难怪这一法则从古至今在政治上运用之妙了。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是“不自矜,故长。”说的就是功成身退的道理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则不思进取,而大道是无止境的。圣人治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领导职务终身制,是社会停滞不前及政治腐败的最大祸根。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历史上和有多的名人,都深黯功成身退的道理,从而,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也使自己在后人眼中的形象更加高大。

选择恰到好处的退出时机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你必须要让自己停下。”这是准备退出国际赛场的法国球星奇内丁?齐达内说的一句话。就在32岁的奇达内宣布挂靴的决定前几天,英国最优秀的足球天才之一保罗?斯科尔斯宣布他将退出国家队,尽管他正值29岁盛年,在赛场上还可以再拼几年。

就象球场上一脚漂亮的任意球一样,选择恰到好处的退出时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不管年轻人在赛场上的运动年龄有多大,他们做到了许多商界、政界领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事业的巅峰,很多人选择了急流勇退,去过另外一种生活。

选择恰当的时机退出自己多年拼搏的那个舞台,一直是许多领导者所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之一。“要想在为自身、家庭的利益和为事业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永远是个难题。”DDI公司英国分公司总经理斯蒂夫?纽霍尔如是说。DDI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人力管理咨询公司。“有时候,能干的领导者在达到事业巅峰之后仍在继续干,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你可以认为,领导者也应该像对待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重视有关自己的继任问题。”他进一步补充说。    

见好就收,固然是件好事,可问题是许多人却不想见好就收,不想功成身退,因为他们放不下荣誉,放不下掌声,放不下太多太多。

巧妙运用狼的这一生存法则,在生活中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实惠。而功成身退,做到不拖泥带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现有的舒适生活、条件或成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闯天下”打下来的,让任何一个人轻易地放弃这一切都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

    当退则退,当收就收,人生不能太过于贪心。

    刘邦打败项羽以后,进入了都城长安,各位开国元勋正喜气洋洋准备享受富贵荣华之时,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首要谋士张良却突然病了,并且病得不轻,“杜门不出岁余”。张良果真病得如此厉害吗?为何身体比张良好的刘邦后来都病死了,张良还活着?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张良知道自古功高之人少有长命者,于是他就选择了激流勇退,见好就收,以便保全自己。   

能让刘邦佩服的人有三个: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而“三杰”中,韩信以“谋反”罪被杀死在长乐宫,萧何以“贪污”罪被捕入狱,这都是因为功劳太高,让统治者感到了威胁的缘故。敌国已破,劲敌已亡,留下这三个本事比刘邦大的人还有何用?难怪刘邦听说韩信已被吕后所杀的消息后,“且喜且怜之。”萧何经入狱之后,被吓破了胆子,在刘邦面前服服帖帖,如临深渊,如屡薄冰,多少减轻了刘邦的顾虑。而作为“三杰”之首的张良,此时自然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如果让他居于民间,只能让刘邦更不放心。所以,张良便“病”了,而且病得朝不保夕,此亦士人在封建专制重压逼迫下想出来的全身之策,外示病弱权作保命全身之计。可见张良不但深谋之深,而且考虑问题比较长远。   

年轻的刘彻身处险境而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是奇人东方朔,几次为他指点迷津,使他屡屡有惊无险、逢凶化吉。最后刘彻终于棋高一着,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在贤臣的辅助之下,汉武帝奋发图强,又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太平汉朝景象。

但是,在这个时候,本可以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的东方朔,却功成身退,远走高飞,消失得无影无踪。  

   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当退时则退,不要贪心。正是因为这样,曾国藩才能够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不至于受到伤害。

   功成身退,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也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胸襟。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不当司令当农夫,回到了蒙特维尔农庄当他的种植园主,重温“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生活”。后来,在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后,华盛顿又主动辞去总统职务,不搞终身制。可以说,华盛顿的任职与辞职,都是为国为民,不存在为个人索取什么,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伟人的坦荡心怀和一位将帅的崇高品格和风范。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华盛顿任职与辞职的本质所在!更是那些为国为民、智谋远虑的功成身退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特别是在你已经预见到了将来的生存危机,而你想追求的又是另外一种生活的时候,不妨作个有先见之明的人,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毫不犹豫地“功成身退”,——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机遇,能不能够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关键还在于个人。

第四节 狼性心态     

狼的自述:

我,一生都在不断地向高处攀登,不是为了虚幻的荣耀和显赫,只是因为那里没有同类的倾轧,更很少有天灾的侵害。我保持高昂的热情,不惜忍辱负重,当我置身于群山之巅面对天高地阔,没有谁会看见我狰狞的微笑。

狼,是陆地上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链中的一员。由于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残的不良族群;也因为有狼的威胁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被迫进化得更高一层,以免被狼淘汰。所以自然界的生态才会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狼的存在,生态点将出现莨莠不齐,传染病泛滥的局面。不利于生命的稳定,健康的平衡和发展。况且,狼是群居动物中秩序和纪律最严明的族群。

有这样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在一座大山里,有一只名叫费尔的狼,他是狼家族里惟一能识文断字的秀才。一年前,他捡到了一本字典,看的多了,他能磕磕巴巴读几页书了。

一天,费尔正躺在家里闭目养神,一只小狼拿着一本书跑进来。

“我捡了一本书。”小狼把书递给费尔。

费尔接过一看,是《成语词典》。

“什么书?”不少狼围过来问。

“都是形容词。”费尔翻翻书。

“有形容咱们狼的吗?”一只狼问。

“我找找。”费尔埋头找,“在这里。”

“快念念。”大家催促。

“狼心狗肺。”费尔大声念。

“不错,咱们狼的心还能上词典。”小狼自豪地说。

“还排在狗肺前边呢!”另一只狼沾沾自喜。

随着费尔的目光在该词注解上的扫荡,费尔皱起了眉头。

“这是骂咱们那!”费尔大喝一声。

“怎么是骂呢?”众狼不解。

“狼心狗肺就是说这人坏透了!”费尔说。

坏就够了,还“透”了!

   

众狼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快看看,还有别的词吗?”有狼催道。

“这里还有,嗯,狼狈为奸。……”费尔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豺狼当道。……”费尔又发现一条。

“咱们没挡过道呀!”一只狼挺委屈。

“不是说你挡道,是骂咱们那!”费尔对同胞的智商感到惭愧。

“没有说咱们好的?”一只老狼不服气。

“野心狼,恶狼,狼子野心,狼奔豕突。……够了!”费尔把书摔在地上。

对于这样的说辞,众狼心里都很难过。

无论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下,狼都可以称得上是自然界中的强者。狼的一生其实是充满艰辛的。在狼的世界里,“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则依然持续运行着,如同最虚弱的美洲驯鹿为狼所捕获一样,最虚弱的狼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狼的生存主要是依托在战胜对手、吃掉对手的方式上,否则会被饿死。而捕猎是危险的,狼在捕获猎物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猎物的拼死抵抗,遇到比狼大的猎物时,还可能会伤及狼的生命。正是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狼才得以战胜对手,成为陆地上食物链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狼拥有冷静达观的强者心态,所以才能创造动物界的生存奇迹。

理性地克制自己 

学习狼性心态,首先必须学习狼的理性,在生活中就是要理性地克制自己的言行。我们常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指的就是能够理性的克制自己的言行举动。一个人不管他多么伟大,都不可能像动物一样的自由。人类受到的束缚要比动物多得多,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受别人尊重的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能否受到他人尊重,关键因素不是他有多么大的自由,而是他是不是有足够的克制力。

在自然界中,为了得到食物,狼可以不知疲倦的等待,它们具备了足够的克制力。社会中成功的人,同样也懂得如何克制自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信息:成功需要忍耐!

能克制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也是一个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卧薪尝胆”。勾践励精图治,重用范蠡、文仲等贤能之士管理国事,同时训练军队,发展生产。经过十几年奋斗,终于将一个弱小的越国治理得强大起来。越王勾践的克制成为人生克制的典范,他的成功同样具有典型的说服力。我们有必要记住一些类似的事例,用来激励自己。

    我们还有必要记住这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其实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求自己能够“卧薪尝胆”。

事在人为

事在人为也是一个重要的狼性心态。所谓机遇只是成功的一个有利条件,能否取得成功最终要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

   每个大满贯都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有着个人主观的努力,是事在人为的结果。虽然这只是一场游戏,但能玩得如此精彩,背后都是含了玩家不少经验、智慧和艰辛的;有了这样的把握,才有可能坦然向幸福挑战:成,是天道酬勤;败,是学艺不精。从头再来,输和赢都在自己的掌心,与天意无关,关键是事在人为。

  

只要你想做,并且能够下定决心努力去实现你定下的目标,你就可能得到成功。

怎么样才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呢?

第一:有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即努力的目标。

第二:透彻地了解“事在人为”。

   确定了行动的目标和要做的事情,就要采取行动,争取成功。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先计划好了再开始行动,就能成功,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先干了以后再开始计划,就会招致失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准备,有计划,不能仓促上马,鲁莽从事。计划要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之上。打仗要了解敌情、友情、我情,要了解需要和情况。在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正确的行动方针和计划。了解情况不仅要了解有利情况,还要了解不利情况。  

《孙子兵法》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一定会顾及利和害两个方面。了解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完成任务的信心;了解不利的因素,才能消除祸患,防患于未然。如果办一件事缺乏信心,应该多想到有利的条件,以坚定信心,提高勇气。当信心已经建立、决定行动的时候,就要冷静地分析不利因素,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风险。   

    制定计划要有理有据,抓住重要的环节,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谋划要集思广益,抓住决断权。行动要果断迅速。“为”要为的有道理,能让人信服。具备了上述几个环节的条件,你就可以“事在人为”地干好你的事业,而不必总是担心会失败。 

     在一生当中,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发生,如:家人受伤或生病,主动辞职或被解雇,甚至提前下岗。或是天灾如地震、洪水、旱灾、以及火灾、火车相撞、飞机坠毁等交通事故。人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不外乎两种:坚强面对或难以自拔。其实一切事在人为,只要自己努力地生存发展,就能将这些痛苦击碎甚至能使某些事情不会出现。这就是事在人为的巨大力量。

    事在人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选择的算途径是正确的,并且会为了努力,那么你就会成为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丧失了信心,也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嘲讽就心灰意冷,更不要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痛苦得原地踏步。要想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勇敢地面对痛苦,勇敢地面对失败。

    英国有一句名言:“如果能攻克失败并站起来,你就一定能摆脱重压,开始一个新的生活。然后你就能走上正轨并再一次一切顺利。”一个人,要勇于从痛苦中走出,开始新生活,要明白“事在人为”。   

人生的道路也好,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也好,有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先前无法预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严重的困难。这是对一个人素质的严俊考验。有的人面对这种困境能够镇定从容,处变不惊,并迅速地找到应对的妥善办法,从而克服困难,达到胜利的彼岸。有的人则惊慌失措,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结果只能是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其实在做“事”的时候,怎么“为”才是其中最关键的,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

做人难,而要想做个优秀的人更难。但是只要在做事的时候,能够讲究方法策略,能够出奇制胜,你同样可以做到一个优秀的人,做到“事在人为”。当我们遇到类似孙武遇到的问题时,毫无疑问,我们也会制定一些政策出来。但在推行的时候却因为触及了一些人的旧有利益而无法施展。这些人或者是比自己职位更高,或者有很多自己开罪不起的背景,他们形成的阻碍会让你进退两难。正所谓“慈不掌兵”,管理者就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虽然推行的结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层人士,甚或导致自己丢了辛辛苦苦换来的职位,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的前途同样到此划上句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它所运用的就是经济学最常用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其实只要你真正是客观公正地执行政策,而不是过多地纠缠于自己的私利,你最终会取得成功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遇到意外事变和严重困难时,如果能保持镇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难、进而摆脱困境的方法。这就是要做好“为”的因素。做一件事情,可能常常会失败,但失败并不是重要的,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所要的”。只要你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你就会有成功的一刻。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要让每一次的失败都有价值。只要我们能懂得利用、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事在人为,我们就会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获得成功。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深圳,这艘中国改革的破冰船,现在却处于一个最关键的时期:土地、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战略转移,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在全国,改革开放由一马当先变为万马奔腾,深圳面临着从未有过的高端挑战。对此,许多人的反应也像黄山观石一样:希冀在这个由困难、机遇和挑战编织的高台上,起跳腾飞,是主流。但也有人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中,妄自尊大;有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人悲观失望,妄自菲薄,面临着这个城市的何去何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是奋勇拼搏还是颓废,这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就如同不同的人面对半杯水的的不同看法,悲观者会说:“我只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却说:“我还有半杯水。”由此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在年老时仍壮怀激烈,有的人在英年时却未老先衰,对人生没有了希望。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只人你肯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人生难得几回搏。”当你以激情燃烧的心境,勇敢地应对机遇和挑战,你会发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谋者胜!人生的道路上,要记得这样一句话:事在人为。

做人要有气量  

我们无法不承认,狼是自然界的强者,强在它们有极大的气量,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狼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傲气固然不可有,但傲骨却不可没有,这就是强者的气量,随时机而动,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但又绝不会低头献媚,为了眼前的利益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孙中山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人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这是讲做人要有气量。

世上大凡成就一番大事的人,都有一颗宽大的心。我们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一些为小事而斤斤计较的人,这样的人都是极度平庸的人,也是十分可笑的人。

   竹子有三大特征,第一大特征他里面容量很大。那就是说,你做人、做事要有气量,要有肚量。竹子的第二个特征是一节一节的,说明做人、做事要有气节不能昧心,要刚正不阿。竹子的第三个特特征是它很直,告诉你做人、做事要有气质,要诚实,要实在。学学竹子,你的人生也许就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是总纠缠于无关痛痒的事事非非。

    像棕熊那样的人,小的方面说,他们会慢慢地被人群湮没。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社会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强者,需要有宽宏大量的智者。三国周郎,容不得诸葛亮之才不为东吴所用,三次设计害诸葛亮,结果次次失败,反而被诸葛亮气死了。周郎之死,实在不值什么,虽让人惋惜不已,但如此气量之人,终究不会是东吴之福吧。更有曹真军师司徒王朗,口出狂言,认为只凭自己的一席话,就能叫诸葛亮拱手投降。不料两军阵前,没有说动诸葛亮分毫,倒被诸葛亮一顿臭骂,气塞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志气那么大,气量这般小,王朗之死,让人哭笑不得。这种人,大多只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气量太小者,往往是会自取灭亡的。

   廉颇能“负荆请罪”,是一种美德,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更是一种大气量。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量小非君子”。抛开成败得失暂且不说,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至少,气量大一点,处处忍让一点,就不会很惹人讨厌,因为谁都鼓劲与自己交往的人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谁不希望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呢?但是,要做到“大人有大量”还真不那么容易,除了要有达观的处世态度之外,还得有坚强的自制力。比如说,韩信的“胯下之辱”,没有“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意志支持,那还不“一怒拔剑”?自制力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首先,你得立志锻炼自己做一个大量的人,并且付诸实践。其次,要时时刻刻坚持锻炼自己的心态,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态,自然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品质,那么你也就会有宽大的气量,有了足够的气量,成功自然就会来到。

   成大事者,是一定要能忍让的。换个角度来说,能如此忍让,目的也是要让时间、事实来替自己辩白。时间是可以证明一切的。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并不会使这一切雾散云消,恼怒也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然后你就可以心平气和的重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代中期。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中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是邻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了争地皮,两家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见了张英的书信后,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其实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人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是非小事,是不是应该看得更远一点,心胸变得宽大一点呢?

气量中包含有忍让、宽容和不拘小节等种种美德。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能读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人类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

    宽容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有宽宏气量的一种表现。现代的领导,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下属冲撞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妨学学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相处也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因为你的宽容,你的下属也会更愿意为你做事。

作为一名领导人,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心胸。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智者。而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他会尽量避免说不,以免伤害对方。他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他们也绝不会说不敢面对问题或向员工投降。有气量和懦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宽容有着很大的影响。没有宽容,就没有信任;没有宽容,就没有团结和合作;没有宽容,奇迹就不可能出现;没有宽容,成功也会离你越来越遥远。

古人讲所讲的“忍”字,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所说的忍,是一种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宽容待人的人,是深沉而有气量的,是智慧与谋略的表现。

在很多地方,气量也表现在不拘小节上。   

能开创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唐朝帝国,唐太宗的气量,不可谓不大。《旧唐书》称其“不拘小节”,也许是对他最为贴切的评语。大的气量,应该做自己认为的大事,沉迷于点滴小事中而不能敞开胸怀,不但是得不偿失,而且是一种最为愚蠢的行为,是成不了大事的。

在现在这个社会,做人更需要气量,君不见,报纸上,电视上,天天各种各样的新闻满天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特别是针对一些名人的,更是小事也可以炒成大事,如果没有一点气量,没有一点包容心,那么你天天就会受气,既然如此,何不年封妻荫子一点呢?

俗话说,脑袋够大,才装得下十年寒窗的书香;耳朵够大,才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嘴巴够大,笑得才够畅快;肚子够大,才能撑得下人事之船。凡事讲究“大气”二字,生活的快乐就会变得“宏观”起来,而所有的不快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中国人讲究“雅量”就像讲究“面子”一样重要,做人要有气量,有胸襟,宽待他人一切可以原谅的过错,能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和品德修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立壁千仞,无欲则刚”,就是对宽容最好的注释。

对够对别人宽容,固然是一种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特质。然而,在对别人有气量的同进,否能对自己大度一点,似乎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对自己宽容,首先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将自己与他人放在对等的位置上——要看得起自己;要看你是否能在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要认清楚自己;还要看你是否对宽容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阐释——要相信自己。宽容与纵容,你要分清这两个词的意思。

    真正的有气量的人是对人对自己都能宽容的人。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宽容自己同样也是一种美德,同样是一种有气量的表现。

志求高远   

“志”是人的心意所向,《诗?关睢序》称:“在心为志”。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狼的生存也可以称其为心态的生存,引申到人类的生活,可以称为是志求高远。

立志,其实就是让一个人从大地上站立起来,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从浑浑噩噩中悔悟过来,从芸芸众生中凸现来。生活不能没有目的,人生不能没有方向。'立志’,就是给人生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从而使得一个人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着既定的方向驶向既定的目的,最终达到成功。《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就是使人高大的东西,它支撑着一个人的价值,体现着一个人的尊严。

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志与做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个人的志向如何,不但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如何,而且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智慧以及他未来的成就如何。立志,是一种人生智慧。一方面,需要有崇高的目标,如诸葛亮写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另一方面,也不可逞才使气,妄自尊大到不切实的地步,即所谓“志大才疏”,如《三国演义》中的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又有四世三公的出身,拥有青、冀、幽、并等四川地盘,认为自己在群雄中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天下唾手可得,结果因为妄自尊大,在官渡之间中被曹操打得狼狈逃窜。

后来,在曹操举兵攻冀州时,袁绍又气又急“吐血斗余”而死。《三国演义》特别有一首诗议论这种立志不当之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庆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不但要有高远的志向,还要有切合实际的努力过程,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却不敢立大志,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其实我们应当深信:志当存高远,要立志就要立大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并且为着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让目标成为现实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立志成才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他们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人杰,他们的志向也鼓舞着当时的人们以及今天的后人。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立志成才的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但是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为了志向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对人类做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那种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快乐,永远也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悦。

立志高远,会使人生充满信心。

   当年,为了请得诸葛亮出山,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从而使得诸葛亮迅速作“隆中对”,向刘备讲述鼎足三分的战略计划,并且随刘备进入群雄逐鹿的政治、军事斗争生活。在参与赤壁之战,夺取益州、汉中,平定南中之叛,六出祁山伐魏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活动后,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诸葛亮上表给刘禅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年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这说明诸葛亮对个人的生活及俸禄、官职并无太多要求。他的志向,在于实现作为帝王之师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志向自然是高远之志,不是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后代的士人,诸葛亮的高远志向,却对他们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柳传志说过:“联想为什么能做大,因为联想志存高远。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怎么做。但知难行易,过河如何过,要首先想清楚,然后去培养自己的素质”。   

志当存高远

人的一生,总是有得意的时候,也不乏失意的时刻,就像大江大河中航行的一叶小舟,总会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总免不了遭遇顶风逆水。春风得意时,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心想事成,荣誉与金钱呼之即来;而在失意之时,似乎老天都与自己作对,真所谓“喝凉水都塞牙”简直是倒霉到了极点。

其实,人生还是失意时少,得意时多,但是,人们感受最深的往往是不如意。人生来就只习惯于享受,得意的时候,并不觉得怎么的,甚至认为理应如此;失意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心气浮躁,怨天忧人,什么世态炎凉、疾病折磨、贫穷煎熬,活得很累,生活很难。纵观世间的一切失意之事,最大的莫过于事业上的挫折,报负无法实现。生活拮据也好,情场失意也罢,都是可以找到解脱的方法的,只有事业上的不顺心,空怀一腔热血,却无法施展才华的境地,才是最让人窝火的。不管你有多么高明的良策,也不管你有多么博大精深的学识,对不起,就是不用你,你说什么也没有用。有学问又怎么样?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怎么样?没有“伯乐”相中你,你也只能是“一匹普通的马”。难怪唐朝大诗人陈子昂发出如此的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诗人空怀一腔报国热血,但却无处施展,心怀是多么的悲凉。   

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境界再抬高一些,可能就会想到,宇宙之辽阔,时间的流逝,个人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苍茫和时间的长河之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作为才不是虚度此生呢?个人的力量与无际的时空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因怀才不遇而耿耿于怀实在是患得患失的心态,也是一件幼稚的事。乐毅遇上了燕昭王又怎么样?燕昭王一死,还不是被迫出奔赵国。一个人得意也罢,失意也罢,总是难免的,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就不会太在意一时的得失,而应该把视野放远一些,把志向放高一些。

生时,能够有益于当时的社会,死后,能够闻达于后人,这是一个有识之士的心愿。庸碌元为,掩没无闻,那无异于对人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