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呼吸不够用:我是单向度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2:08:05

 内容提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重要人物,马尔库塞对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特别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更是入木三分。《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中晚期的代表著作,也是其批判精神的核心反映,他认为现代文明下的社会是单向度的,是建立在技术合法性之下的,同时,现代人的思想和社会的风气也呈现单向度的势态——社会和人失去了批判精神。当然,作者也提出了某些解决之路,即利用亚阶层的力量。但是,如作者自己分析的一样,“辩证理论没有被驳倒,但它提不出治疗的办法”,“任何方式也不能证明,这(实践)将是一个好结局”。《单向度的人》是批判学派的一个高峰,作品中对现代文明的彻底批判以及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现实重构的失望,也让批判学派走上穷途末路。这是最后的批判。


  一、 作者简介及作品中重要名词解释


  1. 作者简介: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论解放》(1969);《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


  2. 名词解释


  单向度: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


  第二向度: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能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真正性质。


  异化: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表明了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同自身、同自己劳动的关系,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艺术的异化: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应当有的性质。即对异化了的存在的自觉超越。艺术的异化是相对于艺术的同化而言的。


  需求:这里不是经济学上的需求。需求分为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需求是历史的需求,是否为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和利益是否认为它是值得向往和必要的。


  虚假的需求: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


  概念:概念脱离了事物的本质存在,概念的意义被限定在对特殊的操作和行为的表象上,概念和相应的一套操作室同义的。


  二、 《单向度的人》的论述逻辑和总体思路


  1. 马克思的论证逻辑


  马克思在论证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工人的剥削时,主要利用剩余价值理论和异化,这是马克思批判的核心。


  马克思的批判中,“一种是像《资本论》所做的那样,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批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另一种是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做的那样,以异化理论为出发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摧残”[4]。


  然而,近一个世纪以后的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是否说明了马克思理论的失败?


  2. 剩余价值理论批判的无力


  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由于技术发展和自动化,阶级剥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关注,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先天的革命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机械化使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数量和强度日益减少,机械在劳动中发挥了更大作用,马克思提出的对工人的压迫和压榨失去了意义;


  2) 职业分层进一步显示出同化趋势,“蓝领”工人的劳动相对于“白领”工人正在衰减,自动化否定马克思的“资本有协同”;


  3) 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工人开始依赖工厂,并愿意成为工厂的一部分;


  4) 新技术的劳动世界迫使工人阶级否定立场衰弱,它不再表现为现存活生生的矛盾,组织者和工人都依赖工具,陷入了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马克思剩余价值批判不能适应马尔库塞时代的批判需求。


  3. 异化的批判逻辑


  《单向度的人》同样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批判,马尔库塞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他延续了马克思的论证逻辑。


  马尔库塞时代,剩余价值批判方式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而失去战斗力,但第二种批判显示出批判的后劲。用剩余价值理论看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看到“矛盾消失了的世界”,但是用异化理论,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正世风日下。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资本主义成熟时期,人创造的东西(机器、文化)正加强对个人的控制。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它压抑扭曲了人性。


  4. 行文的思路


  作者分三个部分来论证现代文明的单向度悲剧: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思想、抉择的机会。


  首先作者展示了现代社会的现状,即在社会需求、政治活动、文化生活和言论舆论上失去批判,受控下都成为单向度的社会;接着,作者论述了推动这种单向度的内在机制,即单向度的思想的支配:从否定性思维到实证思维,批判精神正在减少,“存在即合理”被认同;最后,作者也提出了变革的可能,只是变革的重担落在作为“被遗弃者和被排斥在外者”的亚阶层身上。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社会(现状)


  单向度的思想(根源)


  抉择的机会(对策)


  新的控制形式


  言论领域的封闭


  压抑性贬黜


  政治领域的封闭


  技术的控制


  遏制变革


  艺术的同化


  全面管理的语言


  否定性思维


  统治的逻辑


  单向度的哲学


  自由的灾难


  亚阶层的反抗


  三、 批判的危机——马尔库塞批判中的自身否定和走不出的逻辑


  1. 虚假需求


  “虚假需求”是马尔库塞批判“单向度”的重要立足点。虚假需求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强加给大众的需求,例如政治的力量、广告舆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等,这种需求追求表面的光环而使对需求的满足脱离了真正的需要。这促使大众陷入到追求虚假需求和满足的恶性循环中,由此产生了大众顺从的单向度。


  马尔库塞的批判有其道理,但是,这种虚假需求是无法解决的,起码是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马尔库塞提出了理想的解决的条件:大众成为了一个个不受媒介影响、并且能够自由决定自己的需求的个体。能够自由决定自己的需求就要求个人不受媒介的灌输,消除一切媒介的影响,同时,这个层面的社会必须解体,社会解体成为一个个单个个体。


  我认为,马尔库塞的解决条件是反历史的、反社会的。纵观各大社会学家对于社会的观点,不管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社会学家,还是韦伯代表的社会唯名论社会学家,他们研究的社会都是人与人之间有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在不断加强的体系。当社会成为了马尔库塞认为的大众成为了一个个不受媒介影响的个体时,社会还存在吗?马尔库塞讨论的状况岂不是要回到前社会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尔库塞提出了只是空想。


  从现实经验来看。现代文明带来数不清的问题,但我们都不能否定历史是在逐步发展和进步的,现代文明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现代文明发展、社会事务逐渐复杂以后产生的。现代文明在发展中,个体逐渐融入和消融在社会,在这种消融中,个体和个体的联系越来越多并且在联系中减少了个体性。在个体力量相对减小而社会力量相对增多过程中,所谓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在扩大,扩大的社会在逐渐影响和“灌输”给个体某些东西。这是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呢?还是马尔库塞批判的“病态”?我认为这是社会的必然,退一步说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如果要进行改变,只有通过实现现代文明的退步。再者,马尔库塞将真实的需求局限在必须满足的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在个人无法确定自己需求时只有这些只确定的,我并非说只有这些需求),这是否说马尔库塞太苛刻现代人呢?需求也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在改变的。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人的基本需求上生产了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现代人难道要视而不见?如果局限在作者所说的能够自由决定需求的时代,个体是否能够满足这个基本需求就是个问题,恐怕作者也只是提提而已,让马尔库塞回到那个时代他也不去。


  作为“新马”的杰出代表,马尔库塞是否应当用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批判自我的保守呢?


  2. 对自由的追求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并没有对自由进行太多的论述,主要在论述虚假需求和“自由的灾难”一章中有提起。批判学派的另一大家——弗洛姆对自由也有批判,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自由,他们更多的在逃避自由。我将结合两人观点进行论述。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文明对自由有极大的压抑性,“自由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5]。个人可以进行选择的范围,不是决定人类自由的程度,自由选举的自由程度再高,也不会废除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在“自由的灾难”一章,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文明给与民众自由权,例如让民众参与投票选举,但表面的承认自由权,无法否定统治阶层否定自由和自由的可能性,因为选举只是民主自由的幌子,最后选举结果都是那些预定的几个人。和自由并行的只是灾难,例如个人生存空间的减少、私下活动不能得到保护等。这是马尔库塞批判自由的的理由。


  马尔库塞也提出,民众要得到自由的前提是他们存在自由的意识,即有自由的先验性。自由取决于对奴役状态的意识,只有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得到自由才有可能。但是,这种意识被占统治地位的需求和满足所阻碍,并且这种需求和满足内化成了个人的需求和满足。如此,又陷入了走不出的怪圈,由于个人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自由也成为了不可能。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难到个人不愿意追求自由吗?我们必须明晰的是,马尔库塞提到的“自由”只是他认为的或者是少数哲学家认为的自由,而不是大多数民众理解和需要的自由。马尔库塞的“自由”能成为民众的需求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马尔库塞的自由只是理念上的。


  这里也要提到弗罗姆,他认为,“现代人……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6]。弗罗姆断定现代人在逃避自由,他的逻辑是合理的,论证也是充分的。但是,他和马尔库塞有同样的困境:他们振振有词的“自由”不被认可。他们都是用理念的自由来审视现代的自由,但二者是不同的。


  马尔库塞论证了语言的封闭,提出语言失去了原意,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两种“自由”,我觉得是可行的。两位大家都是用自由的本质来看现代的自由,但是现代自由是通过若干年的演变、增加或删除某些意义成为适应现实生活的“自由”,二者有区别。


  由此分析,不管是马尔库塞提出的“追求自由”,还是弗罗姆提到的“找回自由”,他们想得到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3. 其他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太多让人迷惑的问题,除了以上分析的两方面,还有以下:批判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分歧、艺术被大众接受但失去真理性、哲学的批判与建构、批判哲学与实证哲学的分野等。由于篇幅问题,我做简要介绍。


  马尔库塞认为批判的语言和日常语言是不同的,现在的批判语言中融入了太多的日常语言成分从而逐渐消减了其批判性。那么,批判语言室一种什么特殊的语言呢?作者提出批判语言应当用一种“元语言”,“元语言”是包含在日常语言中的。但是,何以区分元语言和日常语言呢?作者并没有说清楚,只是给了模糊的界定。如果用马尔库塞自己的逻辑,在批判语言中应用日常语言应当批判,由“元语言”组成的批判语言难到就不该受到批判?我认为,语言的批评性与语言本身——一个词、一个句的关联不是很大,主要看是什么人利用这种语言、应用语言的主体如何组织语言。语言本身作为一种工具,是中立的,语言批判与否取决于表达者。


  马尔库塞提出,早先的高级文化和艺术只是少数人的享受,特别是被特殊阶层享受,但是,现代科技使高级文化成为了普通大众也可以享受的,这使高级文化和艺术失去了批判性和真理性。但是,高级文化和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高级文化和艺术的创造者为了批判而创造的吗?显然不是,文化和艺术的批判都是后人赋予创造者的,至于其是批判还是建构,都是观察者的视角。高级文化和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图,其得到传播说明更多的人认可了作品,这是无可厚非的。马尔库塞的批判是否太过牵强?


  哲学是批判的,这是马尔库塞贯穿全文的观点,他也还寄其一线希望——破除单向度。哲学一定是批判的吗?哲学源于哲学家对生活和世界(宇宙的思考),不能否定,很多哲学家在他们的思考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但是,我们现在建构的社会,大部分也源于哲学家的建构。亚里士多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对处理国家和社会关系是有建构的,在他所处的城邦社会,国家和社会是融合的,他的哲学不是批判;我们现在提到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离不开卢梭等人的思考,他们的思想也是有建构的。至于哲学是批判或者建构,不能笼统的说,哲学不一定就是批判的。


  马尔库塞对实证哲学的批判也是无力的。实证哲学和传统的哲学(或者马尔库塞认为的哲学)是不同的,但这不是批判的理由,也没有批判的必要。实证哲学失去了传统哲学的批判性,这是不容质疑的,整个科学都如此。实证哲学是在大时代潮流下应运而生的,它满足了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并且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社会学的产生就是实证哲学发展的结果。实证哲学和哲学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共同发展相互指导的,他们都可以为历史的进步做出卓越贡献。哲学和实证哲学都有地位,没有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论上和实践上,马尔库塞对实证哲学的批判都是无力的。


  马尔库塞的批判走入了全面彻底批判,但却是没有太多建构意义的,从这个角度去看,马尔库塞的批判走上了穷途末路。这也就是我说的最后的批判。


  四、 实践无力但社会需要批判


  马尔库塞的批判不无道理,他的“虚假需求”和技术合理性的分析逻辑诠释了现代文明的困惑。但是,在其作品中也无处不体现出他的无奈,“虚假需求”的消除和亚阶层的反抗都不能改变事实,质的改变几乎不可能出现。这些在作者原文和第四部分的论述中都可以体现。批判是有力的,但是实践是没有条件的。


  马尔库塞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分析了问题,对现实的批判铸就了他的声誉。批判是一种思维。在现代文明下,大众不能沉浸在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中不能自拔,需要有人看到现实的不合理。技术的合理性使“存在即合理”被普遍认可,对现实的思考失去了地位,这将是历史的失败之处。历史需要清醒的人,需要敢于批判的人,需要指出现实不足的人,只有这样,不合理才有转化成合理的可能。批判的意义就在于此。


  批判理论是合理的,它有其存在的历史根据,“批判理论在其起源时期就曾经就面对过在已确立的社会中出现的实际力量,那已确立的社会通过废除已成为进步障碍的现存体制向更合理、更自由的体制迈进”[7]。


  他的另一个伟大在于——“历史设计”上的欠缺,他没有提出明确的实践之路。没有历史的设计,是因为马尔库塞的良知和对现实的认同,在现代文明大潮中,任何反历史潮流的实践只会导致历史的倒退。不负责任的“历史设计”不仅是空想,也会导致人类的空想。马尔库塞看到了这一点。


  社会需要批判,只有批判才使思想犀利,批判以其思想的挑战性而经久不衰。


  五、 不同的批判——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批判的对照


  1. 批判的逻辑


  在第二部分已经论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逻辑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异化理论,其中又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即工人阶级遭受到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榨。马尔库塞延续了马克思的批判逻辑,但是,他主要用的是劳动异化理论,即自动机发展后劳动力和个人的分离。


  出现批判逻辑的不同,主要与两位理论家所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资本积累时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机械化导致的异化还只是马克思的预测。马尔库塞写作《单向度的人》是在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成熟,阶级矛盾相对弱化,而机械化导致的个人异化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2. 对未来的规划——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的无力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不仅提出了革命的必要,更主要的是提出了一套实践的逻辑,他的共产主义理想让大半个20世纪沸腾了。至于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是否实现、是否还在被部分政治家坚守,只有政治家自己知道。但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一个乌托邦,现在的历史理论和以往的历史实践还不能证明共产主义可以实现。


  马尔库塞也彻底批判了现代文明,但是他没有提出一套实践的逻辑,实践在他看来也是无力的,也是他不能掌握的。


  似乎,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是马尔库塞。


  3. 马克思的理想主义与马尔库塞的理性主义


  马克思的批判是建立在理想主义之上的,这是思想家的通病。马克思理想主义的极端表现就是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设想和规划。列宁对于马克思的理想有所改动,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同时进行。苏联解体和中国现在的发展,也没有肯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这是产生于书斋中的马克思思想的局限。


  马尔库塞的批判有更多的理性成分。在他的批判中,对于“虚假需求”等有批判,同时自己也承认批判陷入了困境——走不出自己的逻辑。他是理性的,批判过后,他对实践是没有信心的,可以说他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这都无不体现马尔库塞的理性。


  六、 参考文献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黎民 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