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琳与刘德华恋情:教会历史讲义 神学函授部 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02:21

       神学函授部

 

 

 

2002年修定

© 2002年 版权所有

 

编写:神学函授部(文 牧编修)

日期:2002年修定

学分:3

 

. 使

    1.1. 公元30年至50年

    1.2. 公元51年至70年

    1.3. 公元71年至100年

    1.4. 异端

.

2.1. 依格那丢

2.2. 坡旅甲

2.3. 游斯丁

    2.4. 诺斯底派异端
    2.5. 爱任纽
    2.6. 特土良

    2.7. 俄利根
    2.8. 末后的逼迫

三.

    3.1.  康士坦丁

    3.2.  亚流和亚他那修

    3.3.  尼斯多留

    3.4.  基督教为国教

    3.5.  安东尼

    3.6.  耶柔米

    3.7.  教皇的始原

    3.8.  奥古斯丁

    3.9.  奥古斯丁和伯拉纠

    3.10. 条顿族

.

    4.1.  本尼狄克

    4.2.  大贵格利

    4.3.  英德两国归主

    4.4.  尼斯多留教(或称景教)

    4.5.  穆罕默德

    4.6.  查理曼

    4.7.  黑暗时代

    4.8.  东西教会分离的原因

    4.9.  贵格利第七

    4.10. 十字军东征

    4.11. 伯尔拿

    4.12. 印褥森第三

    4.13. 佛兰西斯

    4.14. 佛兰西斯乞食修道派传道中华

    4.15. 元朝之景教

    4.16. 邦尼腓第八

    4.17. 巴比伦时代

    4.18. 改教先声

    4.19. 中世纪的末期

    4.20. 伊拉斯母

.

    5.1. 马丁路德和德国改教的情况

    5.2. 墨兰顿

    5.3. 路德的晚年

    5.4. 瑞士改教和慈运理

    5.5. 加尔文约翰

    5.6. 改教的进步

.

    6.1.  改教时代的罗马天主教

    6.2.  耶稣修道会

    6.3.  耶稣修道会传到中华

    6.4.  耶稣修道会传到日本

    6.5.  正统神学

    6.6.  十八世纪以后的罗马天主教

    6.7.  希腊东正教会

    6.8.  敬虔主义

    6.9.  夫兰克

    6.10. 亲岑多夫

    6.11. 唯理主义

    6.12. 佛克斯与贵格会

    6.13. 卫斯理

    6.14. 卜维廉与救世军

 .

    7.1.  新教的醒悟

    7.2.  克理和印度

    7.3.  侯格

    7.4.  马礼逊

    7.5.  教会在美国的发展

    7.6.  南美教会概况

    7.7.  李温士敦与非洲教会

    7.8.  孙德生和印度

    7.9.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

    7.10. 教会的青年工作

    7.11. 教会的合一运动  

 

功课作业:
一.  阅读讲义。

二.  考试。(100%)

 

参考书:(学生不必购买,讲义足够完成考试)

1. 沈介山             《今日教会的渊源》。台北:橄榄,1984。

2. 培克尔                    《基督教史略》。萧维元译。香港: 浸信会,1981。

3. 比尔.奥斯汀         《基督教发展史》。香港: 种籽,1991。

4. 凯利                        《早期基督教教义》。台北:华神,1984。

5.  J. Stevenson.         A New Eusebius .London: S.P.C.K, 1963。

6. 甘兰                        《教父学大纲》。卷一,二。台北:光启,1964。

7. 赵天恩、庄婉芳      《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台北:中福,1997。

8. 余达心                    《基督教发展史新释》。台北:改革宗,1994。

9. 汤清                        《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声,1987。

 

 

 

 

   

欢迎各位同学参加这课程。教会历史是所有神学生必须修读的科目。「历史」不只是帮助我们认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出现的人物、思想潮流的兴衰,而今日的人更可藉「历史」作为一幅明镜,认识和预测那可能的将来,不再重蹈过去的失败,只有努力的向更好的方向进行。

    这「教会历史」是一本概览式的书籍,借着简单扼要的叙述,让学生对过去二千年基督教教会历史有一个全面性的认识。书中的资料多数是参考穆格新,《像一粒芥菜种 - 教会史略》(香港:道声,1988)这本书而来。其他参考书籍已列在上面。学生不必急着要把以上所有的参考书都买过来。在第二阶段的神学课程中有另一科「中国教会历史」,而在第四阶的神学课程还有一科「神学思想中」。到那时候,必会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基督教历史更多。

    我们将遁着历史过程进行叙述,主要是留意每个时代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盼望学生用心学习。装备自己,好被主使用。

                               神学函授课程编辑部

                                                                      九八年二月十八日

 

 

 

 

. 使徒时代的教会

 

    这时期可分为三个段落:公元30至50年,由五旬节教会的诞生至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公元51年至70年,保罗第二次布道行程至耶路撒冷被毁;公元71年至100年,教会平安增长至使徒约翰逝世为止。

 

1.1. 公元30年至50

 

教会诞生在五旬节

    当耶稣升天后,神藉圣灵在五旬节(徒2:1)震撼了一班门徒的心灵,也提供给他们能力去执行耶稣生前所吩咐下来的工作:就是「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教会也在这时正式诞生。

    五旬节当天,耶稣的使徒和门徒聚集在一起等候,约有一百二十人。当大家正聚集一起分享时,圣灵如火焰般落在各人身上(徒2:1-2)。借着这力量,门徒就走到来过节的人群中见证复活的耶稣基督。他们遇见不同地区来的人,就放胆用他们的方言(「乡谈」)来为主作见证(徒2:3-13)。后来彼得起来证道,多次引用旧约证明耶稣是基督,是弥赛亚(徒2:14-36)。那天就有整三千人信主而受洗。这时,地上有形的基督国度(教会)就在这天诞生了。

 

初早期的教会生活

  当时信主的人多数是犹太人。他们聚集在各家庭或圣殿空旷处聚会。他们「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团契),擘饼,祈祷」(徒2:41)。因着一些信徒生活上的需要,许多信主的人都愿意变卖产业捐给教会,互相支助。

   他们常向人作见证,并且有神迹奇事随着使徒们发生,犹太公会或官府也暂时为着众人的缘故而没有捉拿他们。为了牧养许多信徒,有多位执事被选出来为打理教会事工。使徒们这时虽受恐吓,但仍放胆传道。

 

教会受逼迫

    起初的几年,这班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形成了一个紧张的局势。在基督徒当中却有许多受希腊文化影响从外地来的人。这班「犹侨」与犹太地的犹太人隔膜极深。司提反就是一位希利尼化的犹太人基督徒。他富有口才,常讲激烈的布道信息。耶路撒冷犹太公会的人一天买凶告他。在混乱中,他被石头打死。扫罗(保罗)却是帮凶之一。这是第一次的逼迫记录。

    司提反的死,使耶路撒冷的教会受到逼迫。导致门徒四散。四散的多是希利尼化的犹太人基督徒。扫罗,当时是一位希利尼犹太人,正在耶路撒冷受高等教育,他借着大祭司的命令,四处捉拿希利尼化的基督徒收入监里。使徒暂时躲避,到外地去,一方面可能是要避开这紧张的逼迫,也藉此把福音传到各地去。教会因为这逼迫反而在各地兴盛起来,尤其是叙利亚省的安提阿。在安提阿,外邦人用「基督徒」(christianoi, 原意:属基督的人)这名字来称呼那时的信徒。保罗也在这期间归主。

     约在公元41-44年间,当时希律安提帕仍担任犹太地分封王,彼得和雅各被捉在监里等候治死。雅各提早被拉去斩了。彼得却由天使救出,也趁夜逃到外地。

 

保罗的布道行程

    相信保罗是在公元37年信主。在亚拉伯退修三年,在大马色工作三年,并且上耶路撒冷探访使徒们。后在基利家数年(加1:21;2:1)。安提阿教会听闻保罗的热心,就差遣巴拿巴和保罗往外地布道。第一次行程比较短,从居比路岛到南加拉太,约有一年九个月的时间(徒13,14)。这次开始了教会真正向外的传福音工作。

 

耶路撒冷大公会议

    外邦人归入教会对犹太人基督徒来说常引起一些问题。犹太人基督徒从小就受了割礼,也守许多洁净礼。与外邦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着。一天,保罗与巴拿巴从布道行程归回安提阿时,发现许多人在教会争吵,也见到犹太人与外邦人基督徒分桌而吃饭,连彼得和巴拿巴也跟著作(加2:11)。为了把问题解决,安提阿教会决定派保罗、巴拿巴等上耶路撒冷总会去开会商讨。在会议中,保罗先述说神在外邦人中的工作。也有犹太人基督徒要求外邦人信徒受割礼(徒15:5)。后来彼得发言述说神怎样恩待外邦人如哥尼流像犹太人一般。后来雅各(耶稣的弟弟,相信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主席)结论说话。他引用了旧约说明神的救恩要给外邦人,并总结如下:a. 外邦人基督徒不必受割礼。b.守洁净礼如不可拜偶像,不可犯奸淫,不可吃血(这可能为了许多在教会中的犹太人基督徒的缘故)。

    议会也发公函由特使派往各地教会告知以上的决定。

 

1.2. 公元51年至70

 

保罗的第二次布道行程

    耶路撒冷会议后,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雄心更大。第二次的行程还是由安提阿出发。在出发前,保罗与巴拿巴的意见不和而拆伙,另与西拉同行。在路司得时,提摩太也加入了队伍。在每西亚的边界,本有两条路可通往以弗所,但是圣灵的指引使他们来到特罗亚。在这里见到马其顿呼声的异象,航海到驻防城腓立比。从此布道工作踏足欧洲。在腓立比,因福音引起的社会变动导致保罗与西拉被诬告下监。但他们因是罗马公民而被释放。在帖撒罗尼迦一连三个星期在会堂里讲道而被指说是「传另有一个王」而逐出城。庇哩亚的人却「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在雅典,保罗不只要应付一个拜偶像的社会, 而且要与当时的哲学家们辩论。

    革老丢皇(Claudius)在公元52年间把犹太人与犹太人基督徒逐离罗马城。相信是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引起纷争而被当时的皇帝逐出城。保罗来到哥林多,遇见被逐出境的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徒18:1-4)。这时的布道队有保罗、西拉、提摩太、亚居拉、百基拉等;他们在哥林多工作了一年半。哥林多城是一个道德没落的地方,后来教会中也发生不道德的事情。保罗后来写哥林多前书指责这些不道德的事。

 

保罗的第三次布道行程

    在第三次布道行程中,保罗在以弗所住了三年(徒19:1-10),以弗所成为了当时亚西亚最大的布道中心,相信启示录所说的七间亚西亚教会是在这时期建立起来。

    第三次布道行程后,保罗再到耶路撒冷,虽受到教会的欢迎,却受到犹太人的谋害(徒21)。保罗因为拥有罗马公民权而不得不遣送他到罗马皇帝面前受审。

    保罗抵达罗马后,必须等候审判,在这段时间中,他有机会向罗马人传福音。从罗马书中,可见保罗与住在罗马的信徒领袖已很熟悉。保罗约在公元60年到达罗马,当时有路加等陪伴他(徒28:30)。有记录说保罗在两年后被释放,后到西班牙去传福音。

 

罗马城大火

    公元64年,罗马发生一场大火。谣言立刻传开说有一小撮人放火烧城,后基督徒被嫁祸成为代罪羔羊。因此,成群的基督徒被拉到斗兽场去喂狮子。相信这时基督徒的逼迫只限于罗马城内。有记录说保罗和彼得是在这时殉道。从历史的文件中,这时候的教会已遍布了整个罗马帝国中。远至法国,英国都有许多人信主。

 

耶路撒冷城被毁

    犹太人复国的运动一直来都没有平息。犹太地有许多青年成了抵抗罗马政府的游击队。大祭司见情势不妙就求助分封王亚基伯二世(Agrippa II)派兵征压。但是在公元66年,加利利和约旦河一带都落入游击队的控制中。后来罗马皇帝决定在公元68年派兵直接攻打耶路撒冷。

  按照历史学家犹西比的记录(H.E. 3.5),在大战之前,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因想起主耶稣的吩咐,一早逃至约旦河外的地方。后这犹太人基督教会渐渐与外邦人教会失去了联络。公元7年,泰土斯(Titus)大将带领大军进攻耶路撒冷,泰土斯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游击队完全消灭。

 

1.3. 公元71年至100

    这段时期的教会历史并没有太多资料被保存下来中。教会历史通称这段时期为「副使徒教会时期」(Sub-apostolic period)。

 

教会得着平安发展

    在威斯巴先皇(Vespasian,公元68-79)和泰土斯皇(Titus,公元79-87)的统治时期中,教会获得平安发展。有几件事值得我们注意:

 

一. 基督徒开始在每个城市中增加起来。基督徒的聚会也没有像谣传中的神秘。一些地区的教会甚至有主教身份的牧者。

二. 基督徒也不只是属于低下阶级的人。许多有学识之士,政府长官,甚至王帝的亲戚都有基督徒在他们当中。

三. 教会的势力和产业也越来越多。如在罗马就有基督教的私人坟场(Catacomb)。大间的教堂也在各地被建立起来。

四. 新约的书信开始在各教会之间流行和传递。诗歌、赞美词、祷告文,或崇拜仪式也有一定的形式。教会也编写了初信班资料。

五. 教会的组织也开始强大起来。「二分级」(长老、执事) 和「三分级」(会督、长老、执事)也有出现。教会之间的联系也强大。教会与教会之间也常有书信来往。

 

 

第一世纪末的逼迫

    在多米先皇帝(Domitian,公元88-96)时期有些少的逼迫。相信使徒约翰是在这时期被放逐到拔摩群岛去。然后在下一任皇帝(Nerva,公元96-98)时被释放。

    我们看见第一世纪的初早期教会渐渐由一个无组织形式的教会转变成有组识形式的教会。

 

1.4. 异端

    随着教会在罗马国各地建立起来,异端也随着教会的发展出现,这迫使当时的教会组识起来共同对抗这外来异端的侵犯。这样的压力使到教会内部发起了一些改变:

 

一. 信仰教义化:最初的信徒没有特别为他们所信的道理作系统性的编写。只是从各个角度自由的讲说关于耶稣的教导。称耶稣为主,耶稣是基督是最通用的神学字眼。我们可以从一些崇拜诗歌中找到比较系统性的认信词(腓2:6-11;提前3:16;来4:12-13)。

    后来,教会中出现一些异端的思想,迫使使徒写信到出现异端的教会去辩证。大部份保罗的书信都有针对一些怪异思想和学说。约翰一书也是为此而写。当时最流行的异端是幻影派及诺斯底主义。

二. 崇拜仪式化:起初的信徒比较少或只是聚在家庭式的建筑屋内进行崇拜,这时的崇拜形式也比较自由和没有仪式。可是当会众增长起来,崇拜就要在大教堂内进行,也比较「凡事都要规规距距的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后来在「使徒的教导」(Didache 9,10,14)一书内,施行圣餐成为了最严肃的仪式,也只规定受过洗的信徒才可以领受圣餐。

三. 权力:当仪式定形在教会里以后,权力也清楚的划分。教会开始规定某些人拥有执行这些仪式的权力。那时,使徒权柄的承继是公认的权柄。教会借着使徒的权威,把异端者区分出来。

 

 

.

 

2.1. 依格那丢(Ignatius)

    公元110年左右,依格那丢为主殉道。依格那丢本是使徒的门徒,后来当任安提阿教会(Antioch)的主教。为基督教的缘故,受当时的罗马政府逼迫,被捉并且把他解到罗马去受审判。在罗马,他是被丢在斗兽场戏园里,让野兽吞噬。

    在解送路途中,路上有十个兵丁随着,经过小亚细亚,受尽艰苦。虽然如此,依格那丢还能在途中写信给几个教会和朋友。每到一个地方,那地方的教会都沿途来见面和送别。依格那丢最注重教会的合一,称教为圣洁大公教会(Holy Catholic Church)。他以为作教会主教的必须能保存教会合一,不致分离;因此他常常劝信徒服从主教,并且警戒信徒莫轻信当时的异端,当时的异端说耶稣的死是假的,没有受苦、受死、升天的这一回事。依格那丢为福音大发热心;他立志要做真诚的烈士,为耶稣的名受死。他到罗马去的时候,写信给那里的教会和信徒,说:

    「请你们为我祷告上帝,使我的身体和灵魂有能力实践我以前的志愿,免致言不顾行。」又说:「我写给各处教会的信,告诉他们,我甘心为上帝而死,但愿你们不要拦阻我。我劝你们不要用恶意害我;让我变为野兽的食物。藉野兽的口,得到上帝面前。我是上帝的麦子,野兽的牙齿要磨我的身体,为要使我做基督清洁的面包。不但如此,我更要感动野兽,使野兽的腹可作我身体的坟墓;不要稍留一分,来劳动别人埋葬。」

 

2.2. 坡旅甲(Polycarp)

    坡旅甲是依格那丢的朋友,当他年幼的时候,与使徒约翰和其余的使徒来往甚密,因多受教训,得以信道。后来成为士每拿(Smyrna)的主教,为人朴实,忠心。坡旅甲也受逼迫,教会把这事情记录下来并告诉别的教会,信中有以下的记录:

    「坡旅甲被人带到巡抚面前,巡抚问他:「你是不是坡旅甲?」坡旅甲回答: 「是。」巡抚想要引诱他离弃基督教,所以劝他说:「你想不想活得长命一点。」又对他说:「你可以在皇帝的像面前起誓,悔改。只需要说:愿信神的人遭灭亡。」(巡抚的意思是指基督徒说的)坡旅甲举目一看,看见站在审判院中不信上帝的人甚多,就向他们举手,仰天长叹说:「愿那不信上帝的人遭灭亡。」(坡旅甲的意思是指不信上帝的外邦人说的)巡抚又尽力劝他说:「你若起誓我就释放你。」坡旅甲说:「八十六年来我事奉基督,祂毫未加害于我。既是如此,我岂敢咒那救我的主?」巡抚又劝他说:「你到底向不向皇帝的像起誓。」坡旅甲回答:「你想我向你所称为皇帝的像起誓么?你知不知道我是谁?请你听着,我是『基督徒』! 如果你要知道基督教是甚么,你我可以约定时间,我把其中的道理告诉你。」巡抚道:「我有野兽;你若是不反悔,就要把你丢给野兽吃。」坡旅甲说:「你可叫野兽来,我不怕,因为要我由善变恶是不可能的。」巡抚又说:「你既不怕野兽,终不悔改,我要把你丢在火里烧死。」坡旅甲回答:「你用那暂时焚烧能灭的火吓我么?你不知道将来审判的时候,有永不灭的火,焚烧那不信上帝的人么?你为何还迟延呢?你要办的事快去办罢!」

    坡旅甲最终在公元156年被火活活烧死。

 

2.3. 游斯丁(Justin Martyr)

    那些时常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信徒,叫作「护教士」(Apologist)。游斯丁是最著名的一位护教士。后来为主殉道,所以教会历史又称他为殉道者游斯丁。他在公元100年生于撒玛利亚(Samaria)。他父亲是个富有的希腊人,教他学习希腊的规矩和学问。他年幼时,研究哲学。起初学斯多亚(Stoics)的道理;觉得这道理不好,就去学柏拉图(Plato)的道理,后来才接受圣经真理。

当时游斯丁模仿其他哲学家的样子,穿着哲学家的制服到各地去讲论哲学。有一天,他在海边行走,遇着一个年老的人在那里等船,就和他谈道。那老人说:「哲学不能找到真理,寻找真理必要考查圣经。」游斯丁听了,即刻研究圣经,也常和使徒来往,佩服使徒们因基督的名甘心被杀。于是大受感动,专心信道,想做基督教的哲学家。信主以后,他仍然穿着哲学家的制服,到各地去讲道,并与许多知识份子辩论福音真理,作一个勇敢的护教士。有一次他为真理做见证写信给罗马国会,说:

    「免得有人说:你们基督徒为何不自杀,快些和上帝会面。我们为何不这样行呢,我们为何受审判的时候,不害怕呢,反而有坚固的信心?我要说明:凡效法上帝性情的人,必蒙祂喜悦;反而言语行为不正的人被祂恨恶。如果我们都自杀,我们是不能逃避罪。这样行明明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另外,我们受审判的时候,都必须陈明我们一生的行为,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罪,也诚实的行事,讨上帝的喜悦。希望各位君王脱离不义的偏见。」

游斯丁还有一本书是说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分别(The Dialogue of Typhoo)。他根据约翰福音1:1,耶稣为上帝的道(Logos)来解释「耶稣是谁」的问题。他说,上帝的道虽然可以借着圣人的学问和哲学家身上认识一点点,但是这样的认识是不足够的,不完全的;只有借着基督才能完全明白上帝的道。

后来游斯丁被人逼迫。审判官对他并和他同被告的信徒说:「把你们所信的道理说出来。」游斯丁用几句简明的话,证明他信那创造天地万物独一的主宰,和先知所预言的耶稣。审判官问:「你是基督徒么?」他回答:「是。」审判又问:「我打你,杀了,你信你能上天堂去么?」他回答:「我受这苦而死,盼望能得基督的恩赐。」审判官要他详细的告诉他,他死了以后能不能上天堂去。他回答说:「不是我想要上天堂去,乃是我实在能够上去。」审判官还想要他在罗马的神像前献祭,但他坚持不服从。最后审判官说:「既是这样,把他杀了罢!」游斯丁说:「我们最甘心的,莫过于为基督受苦。」这事发生在公元165年。

 

2.4. 诺斯底派(Gnosticism)异端

公元100年至200年之间,教会中出现一个危险的异端 -- 说知识是基督教最主要的教导,这派异端名叫「诺斯底派」(有中文翻译成「乐斯底派」)。他们把多神秘宗教的思想和基督教相混合。

    诺斯底派最主要的教导是相信恶是从物质而来的,因为物质本是恶;所以那创造物质和世界的上帝,必是不良善的神。物质既是恶的,因此人必须脱离世界,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过他们说除此之外也有第二个办法,就是神秘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信者逃脱世俗。但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神秘的知识与上帝联合。诺斯底派的领袖自认他们才懂得这些神秘的知识,信徒必须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教义说,只有懂得神秘知识的人才可得救,其余的人一概无分。

诺斯底派起初吸引许多文人学士信从。这派的人想要推广他们的学说,就著书,也学基督教称自己的书为「圣书」。教会既看诺斯底派是异端,不得不使用清楚简单的教义把自己的信仰特点归纳起来,这些教义叫「信经」,著名的信经有「使徒信经」。

有了信经,信徒受益实在不少,一方面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所信的,另一方面也分别出何为异端。除了信经,教会中也有领袖起来抵抗异端。那时候的主教竭力保守真理,使信徒不受诺斯底派的迷惑。渐渐,教会中也有训练和栽培起一班有现职的人,肩负传道和教导的责任,当时以主教和牧师的责任最重要。当时的信徒多看主教为教会最主要的领袖,又看牧师如同祭司。

在第二世纪,教会中有主教和牧师抵挡异端,竭力教导信徒遵守教会的教导。教会中的气氛也渐渐平静下来。圣灵恩赐的事也少了,一些信徒也不太热心。一些教会还提倡行善得功的方法,认为信徒可以靠善行得救,不只是靠上帝的救恩得救。又有一些信徒避世隐居,不嫁不娶,认为这样作可以积下特别的功劳。这时,教会看来虽胜过了诺斯底派,暗中所受的害处却是不少。

 

2.5. 爱任纽(Irenaeus)

爱任纽是小亚细亚的人,也是坡旅甲的门徒,虽然我们对他的一生知道不多,但他的神学对教会的项献非常大。有记录说,他一次随坡利甲到了罗马城,和罗马主教讨论何日是耶稣复活的节期(这是因为当时东西方教会对主复活日期有不同的看法)。后来爱任纽到加利亚(Gaul, 高卢)的里昂(Lyons),作那地方的牧师。等到那地方的主教遇难后,爱任纽便继任为主教了。

    爱任纽因著书得名。多数的书是为圣经真理辩护,指责异端邪道;他注重的有三件事:一. 圣经。认为凡读圣经的,便晓得诺斯底派的缺点;二. 信经。就是信徒必须信的道理;三. 主教,认为主教可以保守使徒的教导。信徒若靠这三件事,就不致离开真理。

 

2.6. 特土良(Tertullian)

    特土良是一个著名的护教士,因辩驳诺斯底派很有名气。他生在非洲的加大基(Carthage)。父亲是武官。特土良自幼研究律法,后当罗马城的律师。年轻时,特土良放荡不霸,与世浮沉。可是他在三十岁时认识基督教,开始学道,信心蓬勃;不久成为加大基教会的长老,非常勤力,克己。他所著的书一味批评异端思想,或痛责犯罪的教友。

    在他那个时代,信徒不太热心,圣灵的恩赐也减少了。在150零年,有一个人叫孟他努(Montanus)者崛起,组织一个孟他努党(Montanist),兴起在小亚细亚,此党目的是要保存教会本来的面目,像使徒时代一样,热心聚集和传福音。这党的特点是在他们热心盼望主再来和注重先知的工作;观看异象,并且预言世界末日与审判快到。但这党也接受教会所信的道。所以就道理而论,不能视为异端。后来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看为使徒才被教会判为异端。特土良曾与这党连络。特土良后来注重末日快到,要求信徒不娶不嫁。他也批评信徒看戏、当兵、和讲求穿着。他死于公元225年。特土良是用拉丁文著书的,以前的教父著书多用希腊文。

 

2.7. 俄利根(Origen)

    俄利根是初期教会最有名的神学家。他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他父亲是当时的学者和神学教授。公元202年,他父亲为道被禁在亚历山大的监狱里,不久被杀。俄利根忧闷得很,也想以身殉道,幸而他母亲藏了他的衣服,使他不能出门,救了一命。母子二人后来也大受逼迫,家产被官方没收,无从糊口。正好有个富有的妇人,接他们去住,待他们很好。公元203年那地方的教会主教聘他充当教师助手,但这纯粹是义务的职务,所以不得不以抄书度日。他也利用闲暇时间从师求学,虽在夜间亦手不释卷。后来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其中也有妇女。当他游历各国,寄居巴勒斯坦该撒利亚的时候,那地方的主教按立他牧师的职份。他在那里著书很多,后世的人受他书着的影响甚深。他提出说:「圣经里有三种意思:属物质的;属理性的;属灵的。属灵的知识才是最高的。」

    又说:「圣灵如同井水,不但是取井面的水,也必须取井底之水。其中的意思很深奥,非常常祷告不能领会。」俄利根设比喻说明耶稣与上帝的关系,说:「上帝是铁,道(耶稣)就是铁所发的光和热。」后来的教会也不是全部接受他所著的书,因为有一些思想不配合圣经的教导。比方他说,基督的救恩是伟大无比的,最终无论何等罪人﹐即使是不信的,都能脱离地狱的苦楚,得着永生的幸福。这样的思想是教会不能接受的。虽然有这一点错误,但他那一种研究真理的忠心,和圣洁的美德,是后世的人不能不佩服的。

    公元205年罗马皇帝德修(Decius)在位的时候,又起了大逼迫;俄利根被捉拿,他的手足被绑在木械上,几天不能伸缩。虽然这样受苦,他却毫不反悔。不久得了释放,公元254年死在推罗。这时他约有七十岁。

 

2.8. 末后的逼迫

    罗马皇帝德修在位的时候(公元249年至251年),基督教的势力已经扩张到地中海各地,那时听说罗马城信徒已达五万,几乎成了罗马城中一个有权势的团体。德修心中忧惧,恐怕基督徒会危害他的国家。德修为人是一个守旧派的热心份子,他决意剪除基督教。公元250年发出一通告,要信徒到政府官厅报名登记,并向罗马国神像献祭,如果抗命不从,便要囚禁,甚至杀害。以前各地虽然也有逼迫信徒的事,不过多半是局部性的,至于大规模全国性的逼迫,这却是第一次了。因为皇帝看教会组织与教友的力量增加大有关系,便抱着「擒贼先擒王」的宗旨,先下手捕杀教会的主教入手;当时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三处的主教,一同殉道。

    「逼迫」虽然使信徒受许多苦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分别真假信徒的一个工具。那时信心不足的信徒,或献祭给罗马国神像,或直向官府买了献祭的证据,或用别的方法避免逼迫之苦,教会怎样对待这些信徒,却是当时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有的说,这些否认基督的信徒罪不得赦免,应该把他们逐出教会;有的说,愿意悔改的,可以再入教会。以上问题在逼迫期间引起争论,一些教会也在这问题上分裂,另组教会。后来丢克理田(Diocletian, 公元284-304年)当皇帝,逼迫停止了。一直到迦流皇帝(公元304年)时逼迫再起。这时的逼迫时期虽然不太长,但是极严励,皇帝命令烧毁教堂,焚烧圣经,作官的要废掉职位,圣职人员都捉去坐狱。虽然这逼迫极猛烈,血流成河,但终归无效。公元311年,一切逼迫也停止了。教会得胜,信徒增加许多。

 

 

.

 

3.1. 康士坦丁(Constantine)

    罗马皇丢克理田认为罗马的版图太大,一人难于治理,于是把国家分成四个地区,由四人分治。他驾崩以后,有几个皇帝起来夺位。其中有个叫康士坦丢(Constantius)王,才能很大;善于治理,把西方的英、法两国治理完善。公元306年他将死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康士坦丁。康士坦丁的母亲名叫赫里拿(Helena),是个热心信主的人。

    康斯坦丁的本领更高,不只把国家治理得好,也设立律法公平地管理国家。他又出诏示保护宗教和信仰自由,并且对基督教有好感。他在位不久,与同时代另一位相争的王在罗马城外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有历史家说,没有开战以前,康士坦丁梦见一个光明的十字架,搁在天空之中,十字架上写着 「靠此得胜」四字。又有人说,过了两天,康斯坦丁梦见耶稣向他显现,吩咐他把十字架作为国旗的符号。究竟真像如何,很难考究。我们仅知道,他把十字架作为军旗。战胜后,他不但应许教会存在,还支持基督教的发展。

    公元321年他又打败了最后的敌人,做了罗马全国的皇帝。公元330年建造新京城,取名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这城位居全国正中,所以很快就繁荣起来,声名洋溢四方,以致信徒都仰望这城的主教为一个领袖。康斯坦丁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教会的势力也一日比一日增长。他虽帮助教会消除亚流的异端学说,保存教会的合一,却又做了罗马多神教的大祭司,要百姓拜他如过去的皇帝一样。最不幸的是家庭发生悲剧,他先后将他的妻和长子杀了。康斯坦丁临死之前,才领受基督教的洗礼,也把基督教看为国教。他死了后,基督教继续兴盛。

 

3.2. 亚流(Arius)与亚他那修(Athanasius)

    亚历山大城是个研究哲学的著名地点,而这地的神学也兴盛,尤其是俄利根的学说。在康士坦丁的时代,因讨论「耶稣是神」的问题,在这地方起了纷争。这事是由亚流的学说引起。亚流是个有学问的牧师,生活极严克。有一回他与本地主教辩论,就说:「耶稣乃上帝所造的,不过衪是在万物被造之前被创造,所以耶稣曾经是无有的,并且万物是借着他所造的。」又说:「耶稣因无罪而死,才得以复活,升天, 然后才变为神。」

    那时极力反对这学说的有亚他那修。亚氏幼年的事迹不详,有人说,他年轻时,和小孩子们游戏,假扮主教,为小孩子们施洗。起初亚他那修在亚历山大教会负责读经,后来当任执事。他曾对亚流说:「耶稣与上帝同一性质,倘若不同,就不能作我们的救主。」又道:「自从起初只有一神,若是耶稣与上帝性质不同,便有二神了。」因此这样,就和亚流起冲突。康士坦丁不悦,他怕这冲突发生内乱,想协助排解。公元325年教会便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Nicaea)召集大公会议。赴会的有三百十四人,会中东方教会人数占多数,罗马教会也有派代表出席会议。开会之时,皇帝作主席, 他主张和平解决。会议之后,决定惩罚亚流,定出一个「信经」(就是著名的「尼西亚信经」。之前是「使徒信经」。这两个信经成为了历代正统教会的信经),这「信经」论到基督说:

    我们信一位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光之光,真神之真神,被生而非受造,与父本体相同(homoousios);万物都藉祂而受造。

    在这「信经」以前,有古罗马的信经,现在写在下面:

    我信全能的父(上帝),又信基督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我们的主,借着圣灵从童女马利亚所生,祂在本丢彼拉多的时候,被钉在十字架上,葬了,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后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又信圣灵,一圣基督教会,罪得赦免,肉身复活。

    当时皇帝强逼大众承认在尼西亚所规定的「信经」。因为亚流不服,便把他放逐到沙漠去,然而这争论,还是不息。不久皇帝忽然改变方针,恢复亚流的说法,放逐亚他那修去沙漠。这时亚他那修作亚历山大的主教。因这个冲突的缘故,他五次被放逐。幸而他所讲的道纯全,最后占了优胜。今日,「尼西亚信经」仍然是基督教会所坚守的信仰。

    亚他那修以前的教会,对于新约正典始终没有一定的规范和定案,有的承认多些,有的承认少些。亚他那修提议「新约」正典只包含二十七卷,由教会作最后的定案。

 

3.3. 尼斯多留(Nestorius)

    讨论基督为真神的争论停止了,但是讨论基督有神人二性的冲突又发生起来, 尼斯多留派是由此而起。

    尼斯多留当叙利亚的牧师和修道士。公元428年皇帝见他有口才,便派他为康士坦丁堡的主教。他本来恨恶各样的邪道;作了主教,仍是一样。他接任那天,就向皇帝说:「皇帝啊!求你赐给我一个无邪道的地方,我就给你天堂之赏赐。求你帮助我剪除邪道,我就帮助你消灭波斯人!」(那时波斯是罗马的大仇敌)。不久,尼斯多留手下一位牧师,想扑灭那邪道,说不可称马利亚为神之母。尼斯多留很赞成这说法,并说可称马利亚为基督之母。他的意思,以基督有神人二性,虽有分别但不混乱。亚历山大主教极力反对这样的说法,说我们可以称马利亚为神之母。罗马的主教也反对,在西方召开一个会议定尼斯多留之罪。到了公元431年,皇帝在以弗所召开大公会议。亚历山大的主教和其他主教五十人一同赴会,趁着尼斯多留的朋友还未到的时候开会,把他的道定为异端。尼斯多留和朋友一到,再次开会,赞成他的学说。罗马主教来到了,反对尼斯多留;当时皇帝照他们的意思行,便逼尼斯多留退位,放逐他到埃及国。后来又召尼斯多留回国,但是在路上死了。这是公元451年的事。

    基督教初期在东叙利亚、米所波大米、波斯等国的信徒所用的文字不是希腊文,乃是主耶稣自己所常用的亚兰文。他们所住的地方与各方教会距离很远,所以不受当时亚流等派的影响。他们认为尼斯多留的说法不错,就追随尼氏另组教会,所以称他们为尼斯多留派。

    尼斯多留教会的教义自然与罗马教会有些不同。尼斯多留派不承认教皇的权柄,也赞成牧师可以娶妻。这派传到了亚洲中部和中国北部。在唐朝(公元621年)到中国来的基督教传教士就是由尼斯多留教会派来,在中国称为「景教」。

 

3.4. 基督教为国教

  提阿多修(Theodosius)是从公元379年至公元395年作罗马国的皇帝,他性情粗暴,本领很高,提阿多修与教会很有关系。他曾于公元380年下令禁止多神教的敬拜,命令人民崇信基督教,所以当他在位时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不过因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落,叫人信主极不容易。当时政治不平定,人民受官长和兵丁的虐待,贫民很多,有钱财的也放纵私欲。提阿多修死了以后,罗马国完全分裂。不久,罗马国的西方受了强盛的条顿族(Teutons)的攻打,最后西方落在他们手中。然而教会的权势仍大。

    提阿多修报复帖撒罗尼迦(Thessalonica)人杀害他的几个大官,就在那戏院里杀了七千百姓。后来提阿多修到了米兰(Milano);那地方的主教安波罗修(Ambrous)写信责备他的罪,劝他悔改,然后才应许相见;最后提阿多修甘心认罪,又有悔改的心。

    基督教为国教的时候,教会享受到许多的利益,比方凡是在教会负责的人不必纳税,不必当兵,主教又有审判教会讼事的权柄。那时候,教会虽不受国家财政的补助,但是收受遗赠财产许多,信徒也乐意捐输。信徒的捐款分作四项用途:

    一. 主教使用;

    二. 牧师使用;

    三. 赒济贫穷;

    四. 修理礼拜堂。

    从此以后,教会中有职务的人不得参与外面的事业,专心在教会中工作。

    教会的会制多以国制为标准,这会制在公元400年成立了。一省的主教称为大主教, 大主教之中有五个称为「议长」,就是由罗马、康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安提阿五城的主教担任。这时罗马的主教,虽想做全国教会的领袖,但时不能成就志愿,因为信徒还是以大公会议为教会最高机关。然而大公会议屡为皇帝利用,为要保存国家的统一。这时候,教会虽然讲道德,但是当中也有许多腐败的地方,因为有许多人加入教会以后,其中有假冒为善的。因此不义的行为,屡见迭出。比方敬拜圣人 - 实在是多神教的迷信 - 也暗暗进入教会了。

    当时有人说:「圣人的遗迹,宝物,很有灵力,能够医病,又能够保护身体,带在身上,可免危险。」又有人说:「魔鬼躲避殉道士(烈士)埋葬的地方,仿佛躲避烈火和难受的苦刑一样。」当时人人最敬拜的圣人就是马利亚。几乎把她当着神一般敬拜。又说马利亚一生守童身,所以称耶稣的兄弟为表兄弟。基督教为国教有其益处,就是藉此可以感化万民,教导他们学习基督教的道理。当时,教会中有「告解礼」(Sacrament of Penance)这认罪工具,就是人犯罪后可以借着告解礼受教会的审罚。不过这些审罚并不太严厉,或是认罪,或是捐输,最多也不过是暂时不可领圣餐。

 

3.5. 安东尼(Antonius)

    教会越受世俗的攻击,就越多信徒逃避世俗做修道士。基督教未立为国教以前,安东尼在埃及作修道士。原来他家庭富有,他父亲常勉励他发奋求学。父亲死后,安东尼有一天听人讲马可福音十章17至22节「富人的故事」大受感动;于是变卖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到深山旷野去修道。他所住的地方离红海不远。他在那里独自居住,与野兽为伴。曾受许多试探,但一一胜过。不久他的名声传开,有许多修道士接踵而来,请他做他们的领袖。因此安东尼变成了修道派的发起人。这派越传越广;有人说,安东尼虽然没有儿子,却是许多人的父亲。

    在公元303年,教会受到大逼迫(丢克理田皇帝之时),安东尼想做个殉道士,亲自到亚历山大自认基督徒,不过他的志愿没有达成,仍旧归回原处。后来又到这城抵挡亚流的异端。他去世时有一百多岁,死时是公元355年,亚他那修后来为他写传记。

 

3.6. 耶柔米 (Jerome)

    「修道主义」原起于罗马国的东方;不久传到了西方。竭力在西方传扬这主义的是耶柔米。他是初期教会一个著名的神学家。耶柔米父母是诚实的基督徒,所以他能得机会在罗马城求高深的学问。

    在罗马城他同别的青年人一样,受情欲的捆绑;然而他仍有追求圣洁的信心,在二十岁的时候领了洗,后来游历各地求学。他时常读圣经,常觉得其文字有古哲学的趣味。后来到叙利亚的安提阿和犹太地。有一天在异象中,见上帝审判台前有声音发出问他说:「你是谁?」 他回答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又有声音说:「你说谎,你只是一个古文学家,不是一个基督徒,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后来,耶柔米立定主意,要脱离古文学和俗世哲学的知识,到旷野里去修道。他住在那里的时候,有各样的试探在他心里出现,他以苦工和学希伯来文,以平息他心里的暴气。他住在旷野的时候写信给西方的朋友说:

    「我的弟兄啊!你与世界有何关系?你岂不是比世界更重要?世界上房屋的遮荫,能保住你到几时呢?发烟的城市好似监牢一般,要囚困你到几时呢?你相信我!这里的光比别处更明亮。我们在这里能够放下肉体的负担,逍遥在光明的青天中。你怕贫穷么?但是基督说:『贫穷的人有福了!』你怕劳苦么?但那比赛的人非出汗不能得冠冕。你为食物忧虑么?信心不怕饥饿。你怕因禁食而瘦弱的肢体睡在赤地么?主和你同住。」(耶柔米第十四封信)

    耶柔米虽然这样赞美修道主义,最后还是回到了西方世界。他到了罗马的时候,受教皇之邀请,把圣经翻译成拉丁文,为将来天主教所公用。现在称为「武加大译本」(Vulgate),因为是罗马天主教普遍所承认的。过了三年,他回犹太去,在那里修道。有几年他住在伯利恒,教训门徒,著书修道。至公元四百多年,他又反对伯拉纠(Pelagius)的学说,所以有仇敌焚烧他的修道院,使他晚年很苦。他死于公元402年。

 

3.7. 教皇的始原

     罗马主教地位很高,而称为「教皇」的原因也有几个:

   一. 他位在京城,是全国发号施令的地方,人民常从这地方接受政府命令。

   二. 相传他是西方独一无二的使徒所立的教会的主教。

   三. 邪道盛行的时候,他作真理的保护者,去信指责。他写的书信通常都被多人阅读,因此效力大,就如尼西亚大公会议就以他的书信作讨论的根据。

   四. 教会的组织大,罗马也是当时有最多最大的教会,因有这几个原因他的势力就大起来。教皇的称呼从此而起。

 

    利欧第一(Leo)是一个很有智慧和才干的教皇,他常说,教皇是教会的根基。他取马太十六章17至19节作证明。又说:「这节圣经是耶稣应许彼得作教会的根基,也有权柄启开天国之门,继续彼得承受这职的,就是罗马主教,因为彼得是罗马城的第一任主教。」大概彼得到了罗马,死在那里是真的,但是历史并没有记载说彼得做那地方的主教。耶稣在马太十六章17至19节所说的话,不是单单对彼得说的(见太18:18)。并且彼得职位由罗马主教继承,在圣经上是毫无根据的。虽然这样,当时却是没有人反对利欧的话。

    利欧的才能表现在言论、书信上,固然不少,并且在外交手腕上的表现更大。这时北方的匈奴(Huns)是西方最大的仇敌。在罗马国境内到处抢劫,一味破坏。公元451年有匈奴的领袖到罗马城,利欧便出城迎接,求匈奴不要攻打罗马。匈奴领袖大受感动,便舍之而去。人民都归功于利欧的能力。

 

3.8. 奥古斯丁(Augustine)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生于非洲北部。他的母亲名叫摩尼加(Monica),是个热心的信徒。他的父亲是做官的,后得妻子感化,作为信徒。奥古斯丁年幼的时候,患了重病,虽然有心领洗,但后来病愈,未曾实行。他很有才能,求学的机会亦佳。不过他年青的时候,好矜夸,说谎话,又沉迷于色欲。为此,常受他母亲的劝谕。他虽觉不安,但是无力听从母亲的教导。他父亲死的那一年,他在非洲的加大基(Carthage)求学,放荡如常。他屡次觉悟罪恶的苦楚,求上帝使他脱离这种重担,却不想痛改前非,所以他每次祷告的时候,常说:「主现在不帮助我,要等他日!」在这期间,他想求那真实的智慧,可以帮助他脱离罪恶之苦。初信玛尼教;此教像诺斯底派一样,说罪恶是属物体的,后来又研究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但是仍旧不能脱离罪恶的捆绑。他母亲见他不信主,时常为他祷告。有一天他母亲会晤老主教,求他帮助他的儿子,这老主教劝慰她说:「你为儿子这样流泪,儿子不能不得救。」奥古斯丁起初在本城当教员,后来到义大利,再去求学。后来做了米兰大学的教授。这时安波罗修作米兰城的主教。奥古斯丁想学他的口才,时常去听他讲道,但是奥古斯丁听道以后,虽信基督教有真理,还是信心不坚定,不愿悔改;正如那半醒的人一样。后来他提起当时所处的情形,说:「上帝创造我们,为的是要我们属于祂;因此,当我们的灵魂未安息在衪里头时,必惴惴不宁。」 有一天有一个牧师会见他, 把安东尼的故事告诉他。奥古斯丁听了安东尼如何脱离世俗各样的捆绑,想起自己罪恶满盈,心里更不平安,便到花园静息一下。这时他在一棵无花果树下,泪如雨下。他在《忏悔录》(The Confessions)中说:

    「我还能说多少次明天,明天呢?怎样不说现在?我的羞耻怎样现在还不能洗尽?当我这样为了我心中的苦楚一面哭一面讲的时候,从屋外的地方有声音传进来,有小孩的声音说:「拿来读啊! 拿起来读啊!」我的容貌忽然改变了...。我立刻收住我的眼泪,站起来,觉得这话必是上帝的命令,要我读圣经,我把圣经信手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说:『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14)当时我不想再多读了,因为我一读了这段圣经,有平安仿佛明亮的光射进了我的心坎,我所有疑惑的黑暗一时间消失了。」

    他觉得这是上帝直接向他说的话,从此以后,他实在的悔改了。奥古斯丁这次悔改之后,等复活节一到,就和他的儿子一同到安波罗修的教会领洗。他的母亲先到了米兰,见奥古斯丁悔改了,就欢喜的说:「我一生人的目的达到了!」。第二年奥古斯丁从义大利归回非洲;后来着了《忏悔录》一书,述说自己生平及他母亲的事。奥古斯丁一变而成为最诚实的信徒,他愿意克己,一生追求更多认识上帝。他未悔改以先的那世俗心和色心都消失了。因恐怕再犯,所以极力躲避罪恶。

    奥古斯丁在非洲作希坡(Hippo)城的主教,昼夜工作,除布道以外,还研究神学。又召集本会的牧师在他房子同居住,不要他们娶妻或拥有私人的财产,一切都是公用的。除读圣经、讲道以外,他们也做手工度日,后来许多人学习他们这样的奉献精神。

    奥古斯丁后来著作许多,这些书对于中世纪的教会和政治有极大的影响。430年奥古斯丁死在希坡,那时正当是敌人条顿族包围攻城的时候。

 

3.9. 奥古斯丁与伯拉纠

    奥古斯丁信主以后,觉得得救的恩赐完全是从上帝来的,自己毫无能力,因此常说:「上帝的恩典是无限量的。」又说:「只有上帝能救人,但祂所行的也是祂预知的,所以人得救不得救,也是上帝在太初已预定了的。」这学说后来被英国教会的伯拉纠(Pelagius)反对。

    伯拉纠是英国的修道士,常说:「有毅力的人可作大事。」后来去到罗马看见许多信徒犯罪,就说:「犯罪是免不了的,因为这是由起初就发生的。」伯拉纠说人没有原罪,善恶是由人自取。人可以努力或靠自己愿意的力量去追求从基督而来的救恩。

    公元413年伯拉纠和奥古斯丁为这教义大起冲突;后来伯拉纠虽经加大基的会议斥责, 但奥氏亦未得到完全的胜利,因为东方教会的人多不明白奥古斯丁的道理,而西方的教会也不多欢喜他那「人得救不得救为上帝早已预定了」的说法,教会虽不承认伯拉纠的道理,但是他的道理仍受多人接受;例如教会中有人主张,得救虽多半靠上帝的恩典,但也须稍有自己的功劳。这显明伯拉纠的道理的势力还在他们中间。

    今天的教会接受奥古斯丁的「得救完全是上帝的恩典」的教义多过接受伯拉纠「也必须靠人的努力得救」的教义。

 

3.10. 条顿族(Teutonis)

    公元467年西北方的条顿族攻取了西罗马的一些地区,建立新的国家。此时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也开始衰微了。接下来的时代也被称为「中世纪」,是从公元500年起,至到公元1500年为止,这一千年正是中国汉武帝到明武之时代。条顿族的人有属亚流派的, 也有不属罗马天主教的。不过都是信主的。

    当时的教会算是最大的组织,虽政府常常改组,教会却不为所动。凡属罗马民族的信徒不能保护自己的,就有主教保护;主教自己不能保护的,就有教皇的护庇,所以这时候,教会的权势更形强大。

 

 

.

 

4.1. 本尼狄克(Benedict)

修道主义在耶柔米时已经盛行西方,不过各修道院有修道院的规则,修道士的态度也有很多不完全的地方。自本尼狄克以后,修道院的制度就有很大的改变。本尼狄克生在义大利的努西亚(Nursia)。有人说,他是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他先在罗马城读书;因怕世俗的引诱,就到野地去,住在山洞里三年。每遇试探的事使其心里起冲动,他就跳入荆棘和藤麻中间,为的是要克制他的情欲。那地方有些修道士推举他为修道长;不久其他修道士看他做事要求太严,想要毒死他。在公元529年,本尼狄克在孟特喀西挪(Monta Cassino)上建立一所著名的修道院。他为那里的修道士所定的规则是后来各处修道院的模范。本尼狄克要修道士立三个愿望:

一. 必须住在修道院内。

二. 必须脱离世俗,就是独身不娶,抛弃私有财产。

三. 必须服从院长的命令,遵守院中的规则。

 

    本尼狄克也规定修道士早晚要劳动工做和遵守礼拜的时间。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有人说:「修道士用十字架(Cruce of aratro)培养道德和文化。」当时,除修道士之外几乎没有人看重学问,修道士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现在我们能有许多古书,多半是当时修道士在院中勤力抄写的。他们也开办学校,照顾穷人,善待客旅。本尼狄克的修道精神传布四处,从本尼狄克派而出的修道士,有二十四个教皇,一千六百大主教,都从他们这一派里产生,由此可以证明他们在罗马天主教中的势力了。

 

4.2. 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

贵格利生在罗马富贵之家,青年时在罗马城做一个官长。他父亲死后,贵格利承受很多家产;但他不愿享受这世界上的快乐,辞了官职,也把家产用作慈善事业,又把衣服和珍珠并各种的东西,分给穷人;并且建了七个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个卑微的修道士。

有一天他到罗马城卖奴仆的市场上,看见黄发的奴仆,问他是何国人?人说:「是英国人。」贵格利心里想,这些美丽的英国人不信基督,岂不是很可惜么?就想到那里去传道;但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康士坦丁堡做他的代表。到公元590年人民公举他做教皇;他一听见就躲到别处去了;后来人民找着了,勉强他,他才应允。当他任教皇的时候,战事发生了,也有瘟疫流行,全国遭难。贵格利藉此显明他的爱心和才干,善待人民。自从他派人到英国去传道,有多处的教会承认他为领袖。另外他也和条顿族往来,要引领他们到信正道。他也用了一些方法发展教皇的权力和资产。由于义大利各处主教甚具威权,他就规定主教必须服在教皇权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须由教皇赠授「白带」一条,表示他的承认。康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为「普天下的主教」,贵格利不承认他,且说,这是教皇用的名号 ,别人不可冒称;然而他自己却不用那样的名称,只称自己为「上帝仆人的仆人」。他这个名称便成了以后教皇的称呼。他又设立公共礼拜,组织唱歌班。有时候他的身体软弱,躺在礼拜堂,听儿童唱歌,若有不合调的,就指导他们。他与罗马天主教神学的改革大有关系,比如他主张善人恶人死了以后,必先经过「炼狱」才可变为洁净。然而他也说教会可以为死人祷告,缩短炼狱之苦期。他也主张善人的功劳和死了圣人的权柄。因此,后来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他死于公元604年。

 

4.3. 英、德两国之归主

基督教很早就传到英格兰。从这里又传到苏格兰和爱尔兰,信主的人也多。公元449年有未信德意志人和丹麦人攻打英国,杀害当地土人,毁坏礼拜堂,无处不表示他们的凶猛,于是凡信主的都逃到西边。不久英国恢复了从前不信主的故态。贵格利登位之后,回想他在罗马奴仆市场上所看见的英国人。他就派修道士奥古斯丁奴(Augustinus)于公元596年去布道,同行的有四十人,次年才抵达英国。那时英国皇后已经成为基督徒,不久国王也信了主,和他一同领洗的有几千人。

贵格利派奥古斯丁奴作坎特布里(Canterbury)的大主教,送他一根白带表明承认的心。有一次贵格利写信专讲英国的教会,写给到英国去的墨利托(Melito)说:

「上帝仆人的仆人贵格利,写信给我最亲爱的儿子墨利托修道院长说:自从你与你同行的人去了以后,我心里很不平安,因为没有听见你们在路上如何,然而无所不能的上帝引导你们到我那最尊的教父奥古斯丁奴主教那里以后,请告诉他,我为英人想了许久,凡属百姓的神庙,除了里面的偶像以外,一点也不可毁坏。他应该在神庙里面泼圣水,建造圣台,安置圣骨;如果这些神庙盖造得好,这拜偶像的地方亦须要改为拜真神上帝的处所,使百姓见庙宇仍然存在, 可照从前的习惯来聚集在庙里面,并且认识和崇拜真神上帝。」

英国的教会持久都有能力,也注重「修道主义」。当时修道士查考圣经,也有抄写书本的,也有着诗词,作历史的;考其究竟无非是藉传道表示爱主的心。这时传道的人到德国去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位称为「德人的教师」的班伊裴(Bonifatius)。班伊裴想要传道和建立教会的工夫完全符合教皇的意思,所以他三次到罗马与教皇商议。

教皇派他做德国的大主教,赠他白带一条以表承认。班伊裴除传道、建立修道院外,又派主教管理教务,常劝他们服从教皇的命令。末后他到德国的北边传道。那地方的人还未信道,齐来攻打他,班伊裴吩咐跟从的人不要抵抗,仅拿圣经放在头上,束手待毙。这是公元754年的事。

 

4.4. 尼斯多留教(Nestorianism,在中国称景教)

巴革达德(Baghdad)末后做了尼斯多留教的中心点,这派领袖的住所也在那里。亚洲各处有二十五个大主教在他的权柄以下。这教的大学设在米所波大米的尼西比(Nisibis)。除了读神学以外,还注重哲学和医学,并且热心提倡教育和翻译希腊的古书,后来这教的人很多作回教徒的教师。这教早已传到了印度,今日在那里还存在,叫「多马信徒」(Thomas Christians)。唐、宋两朝的时候,又传到亚洲东方很多的地方。这时中华西北的土人,也有信仰这教的。

公元公元635年唐太宗时,有西方秦国的传教士阿罗本(Olopen)来到中华。他传的道就是尼斯多留派的道理,在中国称为景教。太宗优待阿罗本,准他住在西安,又请人翻译圣经,并根据阿罗本之请建造礼拜堂和修道院;这时可住二十一人。高宗待景教的人最好,又多建几个礼拜堂;于是景教在中国传开了。中宗、睿宗的时候武后不欢喜景教,佛教道教也逼迫它,因此把礼拜堂毁坏。到玄宗时态度又变了,再善待景教,重修所毁坏的礼拜堂。公元725年住在巴革达德的议长,派一个人作中华的大主教。那时中华的主教至少有六个,信徒也很少。代宗的时候,有一位从外国来的大官,名叫伊斯,捐许多金钱襄助景教。但有历史学家说,这人是信佛的,想要联络中华的宗教,因此来帮助景教。这些事在景教碑文上历历可考,景教碑于明朝年间在西安被掘出(现今仍藏于西安碑林馆),现仍不失为中国最著名石碑之一。

这时景教盛行中华,教内有大主教、主教、牧师、修道士等。碑上虽未说明有无学校,但看碑中文字,可以证明是有学问的人。这教虽暂时盛行于中华,然而也有些缺点:

一. 景教效法佛教的样式,不保持基督教的特性;比方景教的牧师也自称为「僧」,礼拜堂也称为「寺」等。印度的和尚来到中国翻译佛经,有景教的牧师(也就是作景教碑文那个人)从旁帮助他;

二. 景教在中国完全依赖皇帝的荫庇,所以不能十分自由地向当时的人民传道;

三. 景教太注重耶稣的荣耀,并且碑中不说明十字架的道理,和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迹;

景教也遇到两个难处,就是:

一. 受各方面的逼迫。

二. 与巴革达德的总会相隔太远,与别处的支会也难交通;当有人要从欧洲到中华,需时达二、三年之久。

 

武宗宣言要毁灭佛寺,就不分景教佛教,勒令:「大秦穆护三千余人反俗」。穆护约是景教徒。这事表明皇帝的荫庇不常是可靠的。

唐宋的历史记载景教的事很少,然而看巴革达德议长的记录,就可晓得有时议长也派人作中国的大主教。所以景教那时虽受逼迫,还能存在。金朝末时,北平(北京)大约有一个姓赵名字叫马(Cauma 译音)的修道士,因为他的事只见于西方借着中,所以不能确实晓得他的名字。赵马的父亲是一个老主教,很注重道理上的教育,所以赵马青年的时候做修道士,先七年独居一室,以后到西山修道三年。那时来了在中国生的一个回纥人,名字叫马可(Marcos),他父母也是基督徒。他在西山同赵氏学道,曾由北平大主教授牧师之职。赵马和马可同具一个志向,要赴耶路撒冷去朝圣。他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了景教的议长,待他们非常好,所以他们到了耶路撒冷以后,议长派马可为北平的大主教;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不过他未动身以前,议长死了(1281至1317年)。他的朋友赵马被波斯王派为欧洲公使,历经意、法、英各国;也有各地方的人非常佩服他。马可死在巴革达德。元朝的时候,马可孛罗(Marco Polo)来到中国。这时中华的景教又复兴起来了。

 

4.5. 穆罕默德(Mohammed)

公元六百年的时候,基督教传到了欧洲西南部、非洲的北部、亚洲的叙利亚、小亚细亚、波斯;景教也传到了中华。这时亚拉伯人住在亚洲的西南部;一方面事奉多神教,一方面也信仰麦加(Mecca)的「墨石」,他们说这黑石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相当敬拜。犹太人及基督教徒参杂在他们的中间,各有各的信仰。

穆罕默德是麦加人。他的家族虽富,但他自己家境很贫穷。他年幼时零丁孤苦, 全赖伯父抚养。成人以后,一个富有的寡妇请他作工,要他在本国或外国经商。过不多的时候,穆罕默德娶她为妻。穆罕默德曾受本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感化,后来游历各国,看见两教的情形。他所遇见的基督徒并不是热心爱主的,所以他虽受他们的影响,并未归正;但他的宗教思想不觉油然而生。他四十岁的时候,居住在麦加旷野的洞里。他说:天使已经把最大先知的职分赐给了他,于是他在麦加人中间自称为神(名叫「阿拉」Allah)的先知。

穆罕默德以「仅有一神,穆罕默德为其先知」十二字作传道的宗旨;这也就是回教的信经。他一心信靠这一位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主宰,但因为信阿拉是无所不能的,也信他是预定万有的,所预定的是世人毫不能改变的。这样一方面养成回人一个非常勇敢的心,一方面也养成回人故步自封的态度,凡事不肯改良;比方他们以为人死是神注定了的事,无法避免,所以就不赞成医学上的预防方法了。回教除了说穆氏是先知外,也说亚伯拉罕,摩西,耶稣是先知。穆罕默德说:

「摩西的书,一为标准,一为恩典」(可兰经46:11)。又说:「我(指神)使耶稣步他(指先知等)的后尘,作为马利亚的儿子,他是证明在他以先所有的律法。我也赐给他福音。」(可兰经5:50)

 

穆罕默德吩咐他的信徒,每日必须祷告五次;每年在白昼间必须禁食一月;更不可饮酒,吃猪肉。每人一生必须到麦加祷告一次,若不这样,不能承受永生。又以引人入回教有最大的功劳。引人的方法先用好言相劝,倘若不服,可用威胁。如藉兵力传道而被杀的,可得极大的福气,和乐园的赏赐。所谓乐园的赏赐,多指各种外表的快乐,如美女等是。

回教的圣经名叫可兰经。穆罕默德的话在经中写得详细。但回教虽然与基督教有相同的地方,它仍是一个律法的宗教,非赎罪的宗教;伦理上的缺点尤多,比方好杀,轻看妇女(穆罕默德认为一个人可有四妻,但他自己的妻子更多),和虐待奴仆。非洲作贩卖奴仆生意的,尽是回人。

麦加人起初不欢喜穆罕默德的教义,信这教的都感受重大的逼迫,所以他在622年(这年是回教的纪元元年)逃到美地那(Medina),后来麦氏率领所招募的军队反攻麦加。过了几年,他以武力作亚拉伯的主人,强迫所有的亚位伯人都要信回教。穆罕默德死在公元632年,没有儿子。

穆罕默德死后百年间,回教兵队攻破亚洲的西部,非洲的北部。他们得胜的最大缘故,是因为那地方的基督徒信心不坚,爱心冷淡。

唐朝的时候,回人始由陆路来到中华;也有坐船到广东的。相传穆罕默德的伯父也在内,但不确定。

唐肃宗时,西方有回兵来平「安史之乱」,从此居住在中华,与中国人通婚, 并且宣传国教,成为中国回人的祖宗。在中国的回人,其性情比西方的回人比较文明温和一点。现今回教传到非洲,颇有进步;然而基督教也居其间。今日各国信徒深觉宣传福音于回教之中,是基督教的急务。

 

4.6. 查理曼(Charlemagne)

回人由西班牙攻打法国,法王查理(Charles)打胜了他们,于是他们仍旧退到西班牙去了。从此以后,人多称查理为马特儿(Martel)。

公元768年至814年,查理的子孙查理曼作王。这时德意志、法兰西、义大利,和西班牙的北部,多有服从他的。

公元800年,正逢圣诞节,查理曼到罗马城。在彼得大礼拜堂祷告的时候,教皇忽然为他加冕,称他为西罗马皇帝。复行设立西罗马国。照当时的政治思想, 只可有一个皇帝,如同只可有一个教皇一般。于是查理曼特别保护教会,加添主教的势力,不过他自己以主教的主自居;就是教皇也该服从他。又用主教作国家的官员,差遣他们周游各处,调查人民的道德,教会的情形,和教育的情况。

查理曼的后裔没有能力,攻他的国家分为德、法、意三国。教会、道德、教育,因此也渐渐衰败了。

 

4.7. 黑暗时代

从公元950年到1050年称为「黑暗时代」。黑暗最惨的地方莫过于义大利。这时有两个教皇极力破坏了教会的名誉,就是约翰第十二世(John the 12th) 和本尼狄克第九世(Benedict the 9th)。

约翰二十一岁登位,后宫甚多,沉溺于酒色,也因此而死。

本尼狄克只有十岁,就作了教皇。成人以后,想要娶妻,就把教皇的位卖与别人。后来却又懊悔,仍自称为教皇。无奈那买者不肯退位,因此有了两个教皇;后来又加了一教皇,三分鼎立;各霸一方。德皇听了,便召开教会的大公会议,议决要求三位教皇一律退位,再行公举。这时德国的地位很兴盛,丹麦,挪威,俄罗斯诸国也有福音传入,渐渐由野蛮转为文明社会。这时是封建时代,主教做国家的诸侯,教皇有派立主教的专权,教皇也是义大利中部的王。

这时,虽是黑暗过度的时代,但抱着改良教会主义的人却相继而起,法国克吕尼(Cluny)修道院首先改良院中的规矩,不久这风声传到别院。

 

4.8. 东西教会分离的原因

公元1054年教会分为二部份:东方的为希腊教,西方的为罗马教(就是天主教)。分离的原因是欧洲西方人的性质与东方不同。西方注重律法,东方注重知识。两方对于神学的意见也不同。西方说,圣灵是从父和子降临的,东方说,圣灵单是从父降临的。加以东方不听教皇的命令,并准许牧师娶妻。末后教皇的代表到康士坦丁堡,写了一封咒咀希腊教会的信,把那信放在圣桌上而去。自此以后教会就分为二。希腊教的属地大约是俄国、巴尔干半岛、及亚细亚的西部。罗马天主教主要的属地是欧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余几乎各地皆有。

 

4.9. 贵格利第七世(Gregory VII)

    贵格利第七世是由公元1073年至公元1085作罗马天主教的教皇。起初他是一个修道士,自从受了克吕尼修道院的感化后,就立志要改良教会。根据他的意思,改良教会之前必须提高教皇的权柄,使他可以完全统治世界,皇帝也该服从他的命令,若不是这样,就不能达到改良的目的。

    贵格利说:「罗马城的主教,不但现在没有过错,就是将来,也不会有过错的地方。」他登位以后,颁布四个条例:

一.  只有主教长有选举之权力,别人不得参加(主教长约有七十人)。

二.  禁止神父娶妻。

三.  禁止教会内买卖权位。

四.  禁止国家派主教做大官。

 

    这时正当是享利第四世(Henry IV)做皇帝。他不承认第四条的规定,便令教皇退位。贵格利不服,反而逼皇帝退位,叫他与教会脱离关系,并且禁止人民服从他。人民因为惧怕教皇,所以和皇帝断绝来往。享利无法,便在冬天时跑到义大利国。贵格利那时暂时住堪诺撒(Canossa)城。享利粗衣赤脚跑到他的门前,求他宽恕;过了三天,贵格利赦免了他,虽然和好,但是彼此的积恨仍深。后来贵格利在罗马城受到享利的攻击,被赶到南边;他临终时有话说:「我所爱的是公义,恨的是不义,所以我死在外地。」后来死在那里。

    后来享利的儿子与享利为敌,享利不幸也像贵勾利一样忧郁而死。享利死后,教皇的权力更加大起来了。

 

4.10.      字军东征

    自古以来,西方的人皆喜欢到犹太地去游玩。他们无非是想看耶稣所住的地方和教会的古迹,当然也带着朝圣的意味,把耶路撒冷当着是圣城。信徒心中总觉得到过圣城是一种荣幸。在第十一世纪,土耳其(Turk)人占领了犹太地,土耳其人当时是信仰奉回教的,因此在犹太地的信徒,甚至外来圣城的信徒,都受了他们的逼害。

    教皇贵格利第七世以解放犹太地为理由,想联合西方各国的军队攻打土耳其,却不能成行。后来的教皇,乌尔班第二世(Urban II),他也看解放圣城为当急之务,于是在公元1095年在法国召开大公会议,申言教会在圣地的苦楚,劝赴会的国家代表设法出兵,他说:

「从前那献圣祭的礼拜堂,可惜如今变成了牲畜之地;庄严的圣地,被敌人占领了; 污秽如猪的土耳其人欺压我们的弟兄。在圣彼得所住的安提阿,有非基督徒把他们的偶像立在礼拜堂之内。对于圣耶路撒冷的事,我更加不敢说,我也怕说;但你们知道耶稣在这城为了我们受了苦刑,祂的死是为了我们的罪,但这地方已经做了那不信者污秽的住所。照这样看来,实在是我们的羞辱。所以我劝弟兄们莫把这有血的手去杀害兄弟; 该把这手与信道者合力攻打敌人。这比后来的以色列人为你的耶路撒冷打仗更好。你作基督的精兵,若死在基督为你死的地方,同样是好。即使不能到达那地方,就是死在路上也是好的。」

 

    赴会的人听了,都大受感动,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于是他们在衣上缀上一个「红十字」,作为赴圣地的符号。

    欧洲各国一共集合三十万人,组成一个大军团,于公元1096年出征!军队在路途中遇着许多苦难:炎热的天气,疾病,并且首领中也有不和睦的。虽然如此,经过了三年的战争,小亚细亚的人才脱离了土耳其人的统治,十字军也解放了耶路撒冷,把犹太地设立作为基督徒的圣城。那时十字军所剩的人,仅有两万人。过了数年,回教军队又攻占犹太地。虽然欧洲国家曾七次之多派兵东征前去助战,还是不能永久解放耶路撒冷。有二百年之久,犹太地完全归回教国家管辖。按表面看,十字军七次东征似乎未能成就甚么,然而考查欧洲的内部,这次战争却与欧洲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当时的西方借着这次和东方的交通,在智识、文学、商业各方面因此得着增长,教皇的权力和教会的势力也因此更大起来了。从此以后,西方的人也继续多有与东方和亚洲人交往,商人和传道人东去者日多。当时中国唐朝就有西方而来的基督教,所谓的景教,就是由西方经陆路来中国。

 

4.11. 伯尔拿(Bernard)

    伯尔拿乃臣家子弟,父母也是虔诚的信徒。他在幼年时就受了基督教的感化,二十二岁的时候,和四个兄弟并一班朋友,一共三十人,进入修道院做修道士。伯尔拿住在这院的时候多半独居,有时只专心默想,对于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理,所以有人说:「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他看见特别的景象,惊呼地说:「椎树和橡树是我的老师。你从树林中所学的,胜过由书本所学的。树木和石头可以教导你,胜过智慧之士所教导的。」

    这修道院的名声因伯尔拿的缘故传开各地。过不好久,伯尔拿亲自在克勒窝(Clairvaux,就是青谷的意思)建造一所修道院。这院的规矩极严厉,生活和食物都很简单,但是任在当中的修道士,看那地方如天堂一般。

    伯尔拿除了遵守修道院中的规矩以外,还注重亲手工作,叫人这样除去自高自傲的意气。不久他的声名传开了,到处都有人求他设立修道分院。

    伯尔拿以讲道著书得了大名,然而他活泼的信心,和清洁的行为,是大家所佩服的。他信心和行为的特点,在于他常记念耶稣替世人受苦,因耶稣的爱,他就生出爱耶稣的心来。他说:「我们越爱上帝,就越认识上帝。」他认为,罪得赦免不是因为我们的功劳所致,乃是上帝的恩典而来。后来路德阅读他的书,受了他的感动。伯尔拿论到教会的权势说:「教会有两把刀,一把是属灵的;一把是属世界的; 不过属世界的,教会反不使用。」又说,主对彼得说的话(路22:38),就可证明这道理。伯尔拿有个门徒作了教皇。他写了一本书给这门徒,指导他说:

「上帝派你做罗马天主教会的头目,但是这罗马教会,也不过是一个教会的支派。你也不是主教的头,仅是那主教里的一位主教。你该做爱上帝者的一个弟兄,和敬畏祂的人的朋友。这些事你当尽力学习。」

(这话可以表明他不承认教皇拥有绝对的大权)

 

    伯尔拿藉他的势力克服了当时教会的异端,后又组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时犹太地正受外邦的侵犯,伯尔拿想要保护圣城,便四处劝导人民出力相助,服从他的很多。有人说,这次在法国某处,每八人中就有一人加入十字军。连德国和法国的皇帝,都加入了十字军。可惜这次出师未捷,人民不免归咎于伯尔拿。伯尔拿死于1153年,死后被记念为罗马天主教的一个圣人。

 

4.12. 印祳森第三世(Innocent III)

    公元1198至1216年教皇印祳森在位。当他登位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岁,所以有人说他年轻,不能胜任。但主教长说:「我们所希望的,就是要在便雅悯的口袋中得着银杯」(创44:12)。于是就设立他为教皇。提起印裖森的知识、记忆、学问,当时无人可以比拟。他也得众人的尊重,因此权力更大了。他说,教皇是代替基督作世上的主。又说:

「创造万物的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在天空之中,大的管昼,小的管夜。祂照样设立两个高位在教会之中,高的管辖人的灵魂,灵魂是如昼一般,其次管辖人的身体, 身体是如夜一般。这两个高位是指教皇和皇帝的权柄说的,并且按这两个比喻的性质而论,月比日小,而且月的光是由日而来的;照样,皇帝的权力,是由教皇的权力而来。」

 

    他凭教皇的权力,辖制皇帝的事情:

一.  德国皇帝依靠印裖森得位。

二.  法王休妻另娶,印裖森不批准,废掉王后。

三.  英皇约翰不遵守教皇的命令,印裖森逐他出教。

 

    约翰没有法子,只得把他的国位,献与教皇,甘作教皇的掳属国。这时欧洲各国服从印裖森的很多(当时不服从他的,只有挪威国王)。1204年希腊王也服从了他。到了1215年罗马城召开大公会议,各处的天主教会,都派主教赴这会议,目的是为罗马天主教会议定了一信经。当时这会议决定提议,说圣餐的饼和酒,真正变了耶稣的肉和血。从此以后,教友领圣餐之时,只能吃饼,不能饮酒,酒是由神父代饮。这时有不信罗马天主教的,批评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想改良教会,印裖森听了,使用权力逼迫他们,被杀的人也多。教皇托付多米尼古派(Dominican)办理这事。这派是一个「乞食修道会」,其目的是传道,和灭绝不信罗马天主教者。印裖森想再组织十字军东征,但事未完成,就在公元1216年死了。

 

4.13. 佛兰西斯(Francis)

    佛兰西斯生于义大利的亚西西(Assisi),家境富裕。他少年的时候当兵,时常喝酒放纵自己。后来懊悔自己的行为不正确,便隐居城外,学习上帝的真道,想效法耶稣的谦卑,服务社会。他父亲反对他这样的行动:曾有一次把他关在房内,后来蒙他母亲的怜恤,得了释放。他仍旧隐居城外,立志去行耶稣对那富有青年人所说的话(太19-22)。便剃头赤足,效法十二门徒,做传道的工夫。有一天,他听到有声音对他说:「修造我的礼拜堂!」他以为声音是上帝的默示,于是他亲自搬石块,在他的本地建造一个小礼拜堂(现在在这小礼拜堂之上,建有一堂皇的大教堂)。

    佛兰西斯有一颗赞美上帝的心,看天地万物的显现是出自上帝的恩典。称日为兄,月为妹;又具上帝怜悯之心肠,所以平日遇见病人莫不痛爱。若遇着长大麻疯的,爱护的心更大。他又在回教徒之中传道,欧洲各国的人民都信服他,许多跟从他学习。他时常劝信徒效法耶稣,舍去一切所有的,脱离世俗的引诱。他也差派他们出去传上帝的道,并且劝人和睦,彼此相爱。他教导信徒专心靠自己的手工作,不留一钱,倘若无法生活,可以向人求助,所以他设立的会名叫「乞食修道会」。公元1226年他将死的时候,嘱咐门徒要遵行他的教导。

第一条:「主上帝使你们的弟兄佛兰西斯如何悔改记在下面:我还在罪恶的时候,若遇着患大麻疯的,很觉得不忍心看他。自从主引我到他们中间,我就以怜恤待他们;相别之后,我的灵魂和感官从前所觉得为极苦的事,现今一变而为愉快。」

第四条:「主赐给我所要照顾的弟兄以后,并无人指点我所应作的事,但那至高者启示了我,祂启示我的,就是:我应当度日合乎福音的规矩,并且我叫人用少数简单的字,记载这规矩,并且蒙我主教皇批准。」

第五条:「那些要来过这种生活的人(修道士),就该将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他们也满意只要一件两面补了的外套,和一腰带及一裤子,此外他们没有别的。」

第六条:「我们作牧师的,领礼和别的牧师一样,不作牧师的(教友)只念主祷文。」

第七条:「我们乐意住在贫穷的和毁坏的礼拜堂之内;我们是无知的人,愿屈服在众人之下。我也亲手工作,现在仍要一样。我切实要弟兄亲手作工。凡不会的,须学一种手艺。这样作,不是为贪工价的缘故,乃是为作好榜样和免闲暇起见。如若我们的工作养不活我们,我们可以到上帝为我们所摆的桌子上去 -- 就是沿门乞食。主又启示我们要这样问安:但愿主赐给你平安!」

 

    不久佛兰西斯死在自己所建造的小拜堂内。相传说,他的手足有耶稣的钉痕(天主教称这事为「圣伤」)。

 

4.14. 佛兰西斯乞食修道传到中华

    佛兰西斯的门徒常向不信道的人讲道。当元朝忽必烈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约翰孟特柯维纳(John of Monte Corvino),从西方经过波斯、印度,来到中华。在北平他受景教的逼迫,还是建造礼拜堂,教友也有几千人;设立育婴堂,又把诗篇和新约,用中文翻译出来。1305年约翰写了一封信给西方朋友,信中说:

「在这个教会我独自住了十一年之久,以后这两年,有一德国的弟兄亚诺得(Arnold)与我联络。我建造了一个礼拜堂在可汗巴路(Kambaluc),这就是王的京都。这个礼拜堂,用六年成了工。在那里我也盖了一个钟楼,挂了三个钟在里头。在那里我所施的洗照我所能计算的,达六千人上下。我渐渐买了一百五十个孩童,是未信道者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是七岁到十一岁,从前没有学过甚么宗教。我给这些孩童施了洗。我也照我们的式样,教他们拉丁文和希腊文。我也为他们写出诗篇,和三十篇赞美诗,与两个礼拜仪式。有十一个孩童看这些书,已经知道我们的礼拜。他们也组织一个乐队,不管我到不到,他们轮流执事,照修道院的规矩一般。有几个孩童写出诗篇和适宜的书来,皇上也很喜欢他们唱歌。我旨照礼拜规则使人摇铃,我就同这些小孩和吃奶的教会(见诗篇八:3)礼拜上帝。他们所唱的是自然的,因为我没有甚么有音符的礼拜仪式。」

 

    教皇听了,就随即派约翰作北平的大主教。他到八十岁方才去世。除北平之外,在福建之泉州也有一个主教,那里盖造了两个礼拜堂。那时是传道的好机会, 约翰要求教皇派人来襄助教务。当时动身东来的虽不少,能到中华的却只有几个。此后中西的交通也渐渐断绝了,西方信徒的心也冷淡;明太宗以后佛兰西斯派的修道士不能来到中国,因此传福音的工作在中国不能继续下去。

 

4.15. 元朝之景教

    景教在唐宋之间衰微了,到元朝始又复兴。忽必烈优待景教,他的母亲是这教的信徒。每逢圣诞节,皇帝放四福音在她面前行礼,以表敬意;也要他的诸臣照样而行。

    忽必烈替景教设立一个首领,管理全国的教会;又派信道者作国家的官。这时镇江信道的官,设立礼拜堂七所。后来义大利人马可孛罗(Polo,Marco)来华,到镇江和杭州的礼拜堂参观一遍。当时景教的议长也派大主教二三人来到中华,大约是在北平。当时中国的信徒约有十五万。不过这种兴盛大约只是外表的,照西方来华的人说,当时的景教,在道德方面并不是很好。

    明朝的景教也遇到了逼迫。查考该教会议长的历史,就知道在明朝时派了大主教来到中国,那时还有信徒存在。后来利玛窦(Ricci Matteo)来到中国,也曾听见早六十年信徒的事,只是没有亲眼看见。

 

4.16. 邦尼腓第八世(Bonifacius VIII)

印褥森死后百年内,教皇的权势己达到极点。但权势越大,所受的试探也大,以至误用他的权柄。

邦尼腓第八在位的时候(1294年到1303年),教皇的权势就衰败起来了。他贪权之心甚炽,竟用不正当的方法,促以前的教皇退位,他因利乘便,取得其位。他想效法贵勾利第七和印褥森第三,然而后来竟事与愿违。一则是因为当时各国人民富于爱国心,故政府可得人民的帮助,抵制外国教皇越境侵权;二是因为封建时代过时了。和邦氏争长短的,首先是法国。法王因国家的开费一天多过一天,就令教会的修道院和产业等都要纳税。邦氏听见,想要禁止。虽他这举动没有多大效力,邦尼腓第八世却不让步。1300年有一件事助长他的骄傲不少,邦尼腓第八世规定,公元1300年要做一个「大禧年」,凡到罗马两个礼拜堂内诚心祷告的,他的罪必得赦免。于是四处有人前往罗马城,照教皇的告示而行,敬拜教皇,捐给他的钱极多。邦尼腓第八世非常欢喜,他改造他的冠冕为一个双顶的,表示他是国家和教会的主,并且斥责法王。法王不服,就召集国会说:国王的权柄不是教皇所赐的,乃是上帝直接所赐的。邦尼腓第八世反驳说:凡有不服教皇的,就不能得救,必受永死。他定计要逐法王出教。法王还没有被逐的时候,与义大利的父爵同谋,带兵攻打教皇,并且多方的戏弄他。因此邦尼腓第八世忧愤而死。所以事后罗马人嘲笑他说,邦尼腓第八世篡位像狐狸,在位像狮子,去位像狗。

 

4.17. 巴比伦时代

邦尼腓第八世死后,教皇迁都去到法国的属地亚威农(Avignon),在那里七十年之久,史家称此时代为「巴比伦时代」(因为以色列人住巴比伦七十年)。这时代的教皇受法王的保护,所以他的贪心虽大,但他的势力渐渐衰了。最后有教皇仍迁都到罗马,仅留几个主教长在亚威农。教皇死了以后,住罗马和亚威农二处的主教长,在自己中间选举教皇,于是有两个教皇,各住一京,彼此为敌。教会见这情形不好,就召开一个大公会议,议决把两个教皇的职位都免了,再另选举一人。无奈两个教皇都不肯让位。因此有三个教皇鼎足而立。其中有个约翰第二十二的,幼年是个强盗;德国皇帝恨恶他,于1414年在康士坦司(Konstanz)开了一个大公会议,勒令三个教皇退位,另行公举。这次的会议很有功效。

 

4.18. 改教先声

 

威克理夫(Wyclif)

威克理夫是牛津(Oxford)大学的教授。他热心于基督教。当时有一个这样的话说:只有教皇和教会的首领有权柄,其他人必须服从,也不得擅自揽取权柄。这时乞食修道士的行为多不正当。威克理夫极力批评,因此,乞食修道士为当时教会的首领,告他到教皇的面前,教皇严加斥责,威克理夫心中不服。

威克理夫写了一本书,批评教皇的权柄和修道士的罪恶,指责他们拜圣人,卖赎罪票等等虚妄的事情。「赎罪票」是教皇批准卖的。照罗马天主教会说,人若犯罪,就当对着一个神父认罪,神父可以赦免他。不过神父只能替上帝赦免地狱的刑罚, 使他不进地狱。然而罪人还要在世上受教会为他的罪所定的刑罚,就是禁食,赴圣地朝圣等。在世上不尽这些刑罚的,就要在炼狱补受;但这个刑罚是教皇可以赦免的。当时教皇多以出卖赎罪票,代替赦罪之证。到1400年的时候,教皇更进一步说:若活人为已经死的人买赎罪票,可以减少炼狱之苦。威克理夫更加反对当时教会这样的腐败。后来威克理夫差人到英国各处传道,按着圣经讲解真理,人民很欢迎他们。

这时的圣经都是拉丁文的,威克理夫为了更多人民可以亲自阅读圣经,又用英文译出来。他说:「圣经是信心的基本,虽有一百个教皇,又有如乞食修道士这样多的主教长,倘若他们解释信心的问题不合圣经的道理,切不可听从他们。」威克理夫在公元1384年去世。随从他的人虽多,但后来都遭了教会的逼迫,归于无有。但是,威克理夫为大众人民翻译圣经的精神永垂不朽。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圣经都是威克理夫圣经翻译学会翻译及印刷而成。

 

胡司约翰(John Huss)

胡司是波希米亚(Bohemia)人,为该地大学的教授,富有爱国之心。起初相信罗马天主教,自从受了英国威克理夫的感动,就明明批评罗马天主教几件事情:

一. 赎罪票。

二. 圣餐的酒和饼直接变为耶稣的血和肉,并且信徒不可在圣餐时饮酒的道理。

    三. 教皇无上的权柄。

 

    其余所辩驳的事也很多。他的同事听了他的教训,受感化的也不少。这时教皇知道胡司在波希米亚影响力很大,不容易剪灭,便托言召胡司参加大公会议,好当面问清楚他的事,却应许不加害于他。谁知胡司一到,就被捕拿,教皇且说,对胡司这样的邪道者,可以不必守约。他若不承认背道的罪,就将他处死。胡司说: 「真理不可违背,只管处以死刑罢!」

历史记录说:胡司到了刑场,屈膝伸手,仰望天上,并且唱了好几次赞美诗, 他所唱的几节大意是:「上帝啊! 怜恤我,主啊! 我仰望你,我把我的灵魂交给你。」在旁边的朋友,看见他的容貌快乐欢喜。祷告后,有人脱了他的衣服,绑他在木柱之上。没有焚烧以前,大法官到他跟前劝他,如果能起誓背叛从前所传的道 和所说的话,便可保全他的性命。胡司望天大声喊叫说:「上帝是我的见证,我所讲的道,所行为的事,和所著的书,都无非是引人脱离罪恶。」于是掌刑的将木堆燃烧。胡司大声说:「基督上帝的儿子,怜恤我。」第三次唱到「你是童女马利亚所生的,」就有风吹火到他面上。这时他还在心内为自己祷告。这是公元1415年的事。

 

4.19. 中世纪的末期

从公元1400年至1500年,是西方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时代为中世纪的末期,近世纪的起点。今把重要的事情列在下面:

一. 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康士坦丁堡。后来有学问的希腊人逃往西方,推展动运,振兴文学。

二. 这时有人发现非洲(Africa)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及到印度和东亚的航路。公元1492年哥伦布(Columbus)又发现美洲(America)。

三. 公元1450年的时候,哥丁堡(Gutenberg)发明「活版术」,这大大的使文化和圣道有进步。

四. 这时有人发现了许多中世纪所失落的罗马和希腊的古着,美术;由此发起一个文化运动,叫「文艺复兴」(Renaissance)。人文主义也藉此复兴起来。

 

4.20. 伊拉斯母(Erasmus)

伊拉斯母是文艺复兴运动最有名的文学家。相传他于公元1466年生于荷兰,幼时失去父母亲,一无所依,受「托孤之命」的人将他送至修道院(有人疑惑这人想谋吞他的家财)。他在院中潜心求学,后来出院到别处读书。他因忧虑学费不足够,发奋求学,以致身体软弱得很。他专学古文,编辑了很多书,也游历德英两国,写了一本书,名叫《愚笨的赞美》,这使他的名声在文人学士的中间传开。书的内容,多讥诮打仗的教皇,和夺取人民财产的君王,以及崇尚空谈的学士等。

    公元1516年他在德国的巴色(Basel)和著名的印刷商同工,校正希腊文的新约,并且把它印刷出来,拿这书去帮助改教的工夫。那时欧洲各处的人和他通信的很多。有时他所写的回信,一天有四十封之多,所以他的影响力很大。但他不是改教家,有四原因:一. 他怕得罪人。二. 注重学问,不注重宗教。三. 注重思想,不注重信心。四. 博取权贵的欢心过于博取上帝的欢心。所以路德树立改教的运动以后,伊拉斯母也不去帮助。他死于公元1536年。

 

 

.

    宗教改革(Reformation),配合着当时社会中的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潮流,把欧洲带进了一个崭新的纪元。这宗教改革不只结束了一千年来天主教的统治,也再次把基督教(Protestants)竖立起来。

 

5.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德国改教的情况

    公元1483年路德生在德国的撒克逊区(Sachsen Saxony))的埃斯勒本市(Eisleben)。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热心信仰罗马天主教,并教导他的儿子追随这教。路德也顺从父亲的意愿。路德小学的时候,因学费不足,便常在富人的门前唱诗,富人欢喜他的歌声,就给他零用钱。过不多时,有个富有的妇人帮助他继续读书。他的父亲原来贫穷,后来,境遇渐佳,才帮助他读书。

    路德十八岁进大学,他的父亲要他专学法律,路德也依从父亲的意思。但是有一天路德在旅行的时候,忽遇雷电交作,害怕得很,心中默祷上帝,应许上帝如果保守他脱离危险,他愿意一生奉献给主做修道士。上帝果然保守他,不久他入了修道院。初到修道院,甘作苦工,常在街市上乞食,并且鞭鞑自己,克制情欲;但不多时,觉得这种举动毫无益处,常说:「我不能借着善行而得上帝的恩惠。」于是他扰闷得很,几乎失了盼望。幸而这院中有不少信心坚固、爱心浓厚的人,看这情形,就安慰他说:「克己的工夫不能救我们,救我们的,就是救主耶稣!」但他最大的快乐和安慰,是于1511至1512年之间,他彻底明白了经上所说的「上帝的义」,不是上帝审判人的义,乃是祂赐给信祂之人的义,这是按罗1:16-17所得的信仰。于是路德的心里渐得平安,他知道人若有像小孩的信心并爱上帝的心,善行就自然显露出来,且必讨上帝的喜悦。

    路德在修道院读书,学问广阔,得了博士的学位。他曾做修道院的代表,到罗马城求教皇判还关乎修道院的事。那时候路德还是罗马天主教的忠实信徒,所以乐意照平常的规矩,敬谨行事,如用膝跪上圣梯(有人说,这楼梯是耶稣到彼拉多那里所上的楼梯)那么多级。不过路德在那里,也看见罗马天主教很多错缪的地方和教导。他回去德国的时候当了威丁堡(Wittenberg)大学的教授,兼任那地方牧师的职务。

    当时,教皇利欧第十(Leo X)想重修罗马城彼得大礼拜堂,必须花费极多的金钱。于是派人分卖「赎罪票」(认为这些票据可以帮人赎去罪行),以此筹措这项经费的方法。这时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卖赎罪票。他们张贴广告说:「凡买赎罪票的,可得完全饶恕,能与上帝和好。」路德听见这事情,极不喜欢,于是在11517年10月31日张贴九十五条宣言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门外面。这九十五修宣言专斥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过错,其中驳斥赎罪票和悔改教导,尤为详细。简略一些张贴的宣言如下:

  第一条: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讲道的时候,是要忠心信徒一生悔改。

第二十一条:所以赎罪票贩卖者若是说:人因教皇的赎罪票可以脱离各样的审判而得救,是不正确的。

第三十二条:凡信靠因所买的赎罪票可得救的,将来必要和那些卖赎罪票的教士,同受永刑。       

第三十六条:凡作基督徒的,对于他的罪恶,若真有悔改的心,不需要赎罪票,也可完全脱离罪恶和其审判。

第六十二条:教会的宝贝,就是讲论上帝荣耀和恩惠的福音,不是圣人的功劳。

第八十二条:人可以问教皇,为甚么不因着最圣洁的爱心使死的人出炼狱      呢…?

 

    路德的意思是想要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自九十五条宣言公布以后,只有两个礼拜,风声传遍了德国全地,人人听了,都欢天喜地。公元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里,和一位罗马天主教的神学家厄克(Eck)辩论,厄克说:「你所说的和胡司约翰(胡司约翰较早之前曾反对教皇而被烧死)是同一个意思。」路德说:「教皇及大公会议所规定的,也不免有错误,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这话是违背了教皇的意思,便到罗马城去控告他。从前教皇听见路德的事,还不以为意,只以为是几个修道士失和争论,但这时候,不得不把路德逐出天主教。路德不服,带领大学的教员和学生,到城外焚烧教皇的谕旨和罗马天主教几本书,表明要和他断绝关系。正当这时,路德着有三本着名的书稿,其中一本是《基督徒的自由》。公元1521年罗马国皇帝查理斯第五(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开一国会,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来赴会,应许他可以安然回家,有人对他说:「你不可去,恐怕会遭遇像胡司约翰的结果。」路德未将惧怕放在心里,毅然到了国会,当时的议会勉强他承认背道的罪。路德说:「若没有良心和圣经上的凭据,我绝不能承认,并且说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于是国会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退到威丁堡,中途被骑兵所捕,带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软禁。路德早已知道,这是当地一诸侯要保护路德的办法。路德只好暂时穿着军官制服避居瓦特堡,但没有担任军人的职务,只是天天翻圣经和著作新书。

    路德不在威丁堡的时候,他所提出的改教风声,已经远播出去了。当时有一些人,以自己为先知,讲道时专靠自己的默想,轻看圣经,并且性情粗暴,往往以言语攻击教会和修道院。路德听了,心里很不安,因为他抱定和平改教的心志。后来他离开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内,时常讲明宗教改革的宗旨和方法。常有话说:「他传道著书并劝勉人,都是引人归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强逼,也不需要勉强,总要把和平披戴身上。」然而,路德也知道改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将礼拜规条和建设教会的事重新估价,凡圣经内没有禁止,就继续采用。又说牧师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会的公仆,也提出牧师可以娶妻的规条。这是路德所设立的教会,就是现今的信义会。公元1525年他娶了一个女修道士,名叫凯蒂波拉,这事使他的父母非常高兴。路德也看这事是为后人作榜样,凯蒂波拉是个贵族的女儿,十六岁就当女修道士,听见路德改教的事,便隐身在威丁堡。她长于治家,后来生男育女,受福无穷,为家庭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5.2. 墨兰顿(Melanchton)

  路德的仇敌虽多,但他的同志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是墨兰顿,他在公元1497年生于信主的人家,十四岁在大学毕业。到二十岁时,着了一本《希腊文文法》,并在这年当威丁堡大学的教授,德国各处的学生都来受他的教导。不久他受了路德的感化,做一个热心的改教家,同时他也是新教的著名神学家;着了一本《道义学》,这本《道义学》专依靠圣经为根本,中间所讲的道理都很正确,与哲学截然不同。他曾说「认识基督,就是知道祂的恩典。」

    墨兰顿对于教育有很大的贡献,他因从事著书和教授,得了「德国教师」的荣衔。他常对读书人说:「少读而深知,比多读而少知,还好多了。」

    路德死了以后,墨兰顿作信义会的领袖。后因神学问题与一些人意见不合,起了冲突。因此他心中怏怏不乐,常羡慕天上的平安,因为在那里没有甚么神学上的争论。他于公元1561年去世。

 

5.3. 路德的晚年

    公元1525年德国的农人不堪受赋税的苛求,和地主的压制,听见改教的事,就暴动起来。后来失败了,所受的害也不少。这事和「改教主义」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此以后,改教家明白,人民太无知识,是不可靠的,所以改教的事多数由各国政府主持,因此教会也多受政府的管辖。从公元1526到1530年,路德和墨兰顿等调查撒克逊教会与教育的情形,知悉人民的程度太低,于是在公元1529年着成《基督徒要道》一书,作为启迪训练平民的课本。

    撒克逊政府率先设立国家的教会,国王作这教会的大主教,牧师作国家的长官。后来柏林、丹麦、瑞典,也仿照这种办法。1529年罗马天主教见信义会势力膨胀起来,就趁一次开国会的机会,要压制他们;然而主张改教的人竭力反抗。因这缘故,信义宗的人和改教的人被称为「抗议派人」(Protestants)。

    第二年即公元1530年在奥斯堡开了一个大公会议。信义宗一面保护教会,一面讲明道理,使国会明白,因此先备《协同书》(The Book of Concord)一本,当众宣读。后来各处的信义宗大半都承认这《协同书》为公共的「信经」。这也是团结全信义宗的一个工具。

    公元1531年,德国全境内凡奉新教为国教的政府,组织了一个同盟团体。路德心很不悦,劝众信徒专依靠上帝的保护,不可同室操戈。他常常祷告上帝不要使他看见宗教的战争。上帝听了他的祷告;公元1546年路德看见两个公爵彼此不和,便竭力为他们排解。排解这纷争后,决意要回威丁堡。后来在回途中得病,死在故乡埃斯勒本的地方。临终时有话说:「父阿,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里!诚实的上帝阿,你救赎我!」在旁有一人问他说:「你坚心信靠基督和你所传的道么?」路德说:「是。」

 

5.4. 瑞士改教和慈运理(Zwingli)

    自古以来,瑞士国是个爱好自由的民主国。这国人民因战胜了奥地利曾著名一时。于是欧洲许多的政府,都来招募他们当兵。无奈瑞士人民稀少,招募兵丁的太多,不免供不应求,以致有些国家,不惜用种种的方法叫有势力的人,助他招募。究竟这是破坏国民道德的举动。

    公元1484年慈运理生在瑞士,他的父亲是本地有声势的人,能够把孩子送去较好的学校读书。慈运理在学校里注重人文主义,喜学古文,早受了著名圣经学者伊拉斯母(Erasmus)的熏陶,以博学名噪一时。1506年他做了牧师,常常研究圣经,兼任军中的牧师,有时随营到外国。后来看见在外国当兵的瑞士人,品德坏劣,有害于瑞士,感触万分。他看圣经的时候,明知罗马天主教的弊端很多,只是不明白自己是否该作一个改教家。当时作为一位牧师,他仍然领受教皇的薪俸,听从他的吩咐。公元1519年慈运理充当苏黎世(Zurich)总会的牧师,全城的人都来听道,所收的功效很大。凡遇着有卖赎罪票的,就斥责他们,驱逐他们;他又要本城的官府禁止人民在外国当兵。这时慈运理才知道改教的功夫是应该行的。他改教的目的,虽然大致和路德相同,与路德相异的也有几方面:

 

1.慈运理改教,不但要改革罗马天主教根本上的弊病,也很注重改正所遗留的形式:他更改礼拜的规条,不准用诗歌,风琴,圣桌等等。

2.依赖政府的权势改教。

3.他最注重信徒得圣灵的感化,就可成为圣洁,但路德所注重的,是「因信称义」的道理,与上帝有父子之交通。

4.他说圣餐是记念耶稣为世人赎罪的礼,但路德主张说,圣餐是一个领受救恩的恩具。

 

    公元1529年慈运理和路德讨论道理,意见不合。路德说:「你我不是同受一个圣灵的感化。」

    后来,瑞士国内因改教的缘故分为二派:守旧派和维新派。双方对敌,相持不下。公元1531年,军中的牧师慈运理战死,维新派几乎一败涂地,幸得另一位改教家加尔文(John Calvin)极力的维持,改教的风声因此又高起来了。

 

5.5. 加尔文约翰 (John Calvin)

    1509年加尔文生在法国一个富有的人家。他和罗马天主教有密切的往来,得主教的帮助,在巴黎一个官家学堂里读书。他的天分很高,读书的时候也能安分克己,从不违犯校规。有人说:「加尔文读书一周,用一天温习一周的功课;读书一年,用一月温习一年的功课。」他的求学恒心,由此可以显明出来。

    加尔文:「我做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决定要我学习神学,后来看见研究法律所得的利益大些,他的计划因这盼望忽然改变了。因此我也不得不舍弃我的神学来学习法律。我虽服从了我父亲的意见,想在法律上用功,只是上帝有不可思议的预备,引导我往别的方向走。最初我是生活在那腐败的教皇势力下,好似掉在无底坑里,不容易被拖出来,虽我年龄轻,性情硬朗,然而上帝使我悔改,屈服我心,便变为温柔。」

    公元1531年加尔文的父亲一死,他就立志,研究神学。他悔改之后,立定志向,凡事要听从上帝的旨意,又想上帝要他做一个神学家。这时法国也有改教的风声。加尔文有个朋友预备当巴黎大学的校长,就职之日必须演讲,加尔文替他预备演讲的草稿,有改教的意味。后来有三年时间他又游历各国。到了德国的施塔斯堡(Strasburg),为了要除去罗马天主教的毒勾,坚固法国受逼迫的人民的信仰,于是便着一本书,把基督教的宗旨说得详详细细。书名是《基督教原理》(Christianae religiouis institutio)这书是新教中的代表杰作,凡以改教为怀的人,没有不喜看这书的。书还没有印完,加尔文由施塔斯堡经过义大利回到巴黎。后来再要往施塔斯堡,经过瑞士日内瓦(Geneva),本来想在那里寄宿一夜。无奈这地方的人,有改教的志向却没有改教的才能。有个改教家名叫法惹勒(Farel),听见这鼎鼎有名的加尔文到了,就竭力留住他,请他帮助进行。加尔文道:「我只有二十七岁,除了读书以外,别无所求。」法惹勒答道:「倘你不帮助我们做主基督的工夫,上帝就要降灾到你身上。因你只求自己的益处,不求上帝的益处。」加尔文听他这话,很有道理,不得不依法惹勒的意思,竭尽力量改良这地方的教会。无奈日内瓦的人说他太过严厉,便把他逐出这地。后过三年,日内瓦的人计穷力竭,仍旧没有办法,不得已重请他来。加尔文勉从他们的邀请,担任这职位。从此以后他赶出阻挠他计划的人,大权在握,全城的人几无不听他的命令,因此日内瓦的道德风化,忽由浇薄一变而为纯厚,人都以为希奇。这实在是由加尔文的能力而来的。

    有个义大利的人来到日内瓦,曾写信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参见改革的教会很多,从没有见过像日内瓦这样好的。每逢礼拜日,牧师和十二个长老,聚会一起。凡被人控告,在言语、行为,和对于上帝及基督教的信经失敬的那种信徒,一律都召来加以斥责,作执事的本着圣经劝勉或教导他们;在必要时提出那些与牧师道理不合的人,不准他们领圣餐……日内瓦教会的执事部,试用仁爱温柔的话,劝人归依真理,引人从无辜的异端里出来,这等异端是因各人主张不同的缘故而来的。除了神学问题以外,牧师也注重教会的丑恶,和不合规矩的行为,也一一的禁止。当时这城里有这样的景况,就是每天下午有人讲道。当摇铃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关上门,街上的朋友或行人,都停止谈论他们的事业,走到邻近的礼拜堂,由衣袋里拿出一本小书,里面写着大卫的诗篇,和诗篇的唱谱。他们的圣餐每年共有四次。举行圣餐时,牧师应有的手续,就是在发圣餐的礼拜日前一礼拜,划分全城为几部分,并跟执事部的长老从这家到那家,逐一地和信徒论这圣礼的重要,仿佛父亲教导儿子一样。又劝那没有预备好的人不能领此礼。凡良心有畏惧的,就再三的安慰他,使他明白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是何等的慈悲,大小礼拜堂内,将一切的异端和拜偶像的记号除去,也把讲台、座椅完全洁净。昔日的修道士的住宅(修道士去了,有的也信了福音)改作学校。学生所学的,除读书、习字外,也学拉丁文,希腊和希伯来文;而虔敬的行为,是学生特别学的。」

    以上的话需要解释,加尔文素性严厉,他不惜用苦刑或死刑达到他的目的,这或者是当时的情形使他不得不如此行。

    加尔文的神学和路德稍有不同,他比较注重上帝是无所不能天地的主宰,能预定人的永生和永死。信徒所靠的,就是上帝已经定了要他得救;这样的预定表示上帝的救恩。一个信徒看圣灵的结果在他心里和行为上,可以晓得上帝预定了他得救。路德所靠的,就是上帝借着耶稣的身体所显的慈爱。另外,加尔文不多分别新约旧约;每约的诫命信徒一律遵行,所以他看礼拜日如犹太人的安息日一样,必须严守。加尔文说打仗或革命也可以。他又派几个长老纠察教友的行为,若有犯罪的,就处以相当的刑罚。加尔文改教的影响甚大。当他在日内瓦的时候,有好些人亲自到他面前,仿学他的规矩,他自己也用信函指导许多地方的教会。因此他的道理越传越广。英、荷、法、苏格兰诸国,都有人受了他的感化。公元1564年加尔文身故。

 

5.6. 改教的进步

    德国:路德死的那年,德皇起来攻击信义会的「同盟团」。最初信义宗的人败了,路德的妻子逃出威丁堡竟无栖身之所。后来信义宗的人得了全胜,到公元1555年和平的目的竟达到了,从此各国政府有规定国家宗教的权。

    丹麦和瑞典:两国改教费时不多。后来信义宗的势力充满了两国;但也有些权贵人,心怀恶意,借着改教的名,想得罗马天主教的产业。当时挪威(Norway)是丹麦的属国,遵守丹王的命令改教。芬兰(Finland)是瑞典的属国,也遵守瑞王的命令改教。

    法国:法人受加尔文的感化实在不少,但法国政府常逼迫他们,所以都靠兵器保护自己。后来政府无可奈何,只得假意和好,请新教徒到巴黎来订和约。去的人很多,政府军便把他们在夜间一起杀了。这是1572年的事。此后新教徒虽暂时得着平安,但到末后被逐出罗马天主教会的很多。他们逃到英、美等国,安分作那些地方的良民。照这样看来,法国这种政策,反是利人损己的举动。

    苏格兰:诺克斯(John Knox)是苏格兰的改教家,又是长老会的主教。他幼年的事迹,历史上记载不详。当改教的风声传到苏格兰国的时候,苏格兰的人就多倾向新教,只是信新教的人常受罗马天主教逼迫。这时有个宣传新教的人,名叫魏沙持(Wishart),在主教长的手下被火烧死。诺克斯想要保护,只是没有能力。后来有人组织一个小小同盟会,以恶报恶,杀了那主教长,诺克斯在这会充当牧师。那时看见法国的兵援助苏格兰的罗马天主教,攻击诺氏和盟会,掳了他们,罚作船上的奴仆。被释之后,诺克斯到了英国,做改教的工夫,但不充当那地方的主教。不久英国有女王登位,她是罗马天主教的信徒。诺克斯不得已,逃到别处。先到德国,后又到日内瓦,受了加尔文的感化,就做了他一个热心的门徒。公元1559年诺克斯回到苏格兰。那时有许多权贵人听从他的教训,所以国会和教会的公会,都赞成他的道理,颁定他所立的规条作苏格兰教会公用。当时玛利女王在位。她信仰罗马天主教,崇尚虚浮。诺克斯责备她,并且说:「玛利虽是王,但她一样不可犯人民所犯的罪。」后来玛利无法,就逃到英国去了。

    诺克斯所立的规条,多半根据加尔文的意见。他派定长老督责教友,恪守教规,所以叫做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诺克斯为人非常严厉,但他临终时有话说:「人多控告我太过严厉,这事我自己未尝不晓得。不过我虽严厉审判人,却未曾恨人的灵魂,这是上帝知道的。」这是公元1572年的事。

    英国:英王亨利第八(Henry VIII)在位,娶德皇的妹子为妻。后来亨利休了她;于是教皇成了亨利的仇敌。因此亨利和罗马天主教断绝来往,不承认教皇的权柄。但他也不喜悦德国的新教,反加以逼迫;又强逼百姓承认他为教会的首领,并且取消修道院和礼拜堂作为私业。后来亨利的儿子登位,提倡改教,公元1549年着《祷告书》(The Prayer Book)一本,为各处圣公会的公祷文。虽然后来女王玛利逼迫新教,而新教仍然兴旺。以利沙伯(Elizabeth)是亨利第八子女。即位之后,自称为教会的首领。对于罗马天主教礼拜的规条,主教的职分,和历代主教的道理,都不多更改;但她所崇尚的道理,仍和新教相同。以利沙伯时所定的「信经」,称为三十九条。所立的教会名叫圣公会(或安立甘宗),就是如今在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中中立的教会。

    凡受了苏格兰长老会的感化的,多不服从以利沙伯所定的规矩。同时有一部分的人名叫独立派(Independents),提倡教会应该完全自治,主教不得参加,这教派是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的根基。从各派中间也传出浸礼会 (Baptist Church),浸礼会很讲究信徒先要得自由,有成人的信心,才可以领洗。领洗的人也应该全身浸在水里。他们反对政府干涉宗教的事,开创西方宗教自由之风。他们最著名的信徒本仁约翰(John Bunyan),曾着有《天路历程》一书。后来,浸礼会或浸信会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传道工作。

    贵格会(Quakers)也在这时兴起。福克斯(Fox)为主教。他说凡事只要靠圣灵的感化,不必要礼拜的仪式和圣礼。如果没有圣灵的光在心里,看圣经也没有益处。作礼拜的时候,他们都安静聚合在一起,圣灵感动谁,谁就站起来讲道、祷告、或作见证。若没有人受圣灵感动,便无言无语而散。福氏又禁止信徒当兵、起誓、向人脱帽等行为。

    当时在英国,不属圣公会的信徒都受逼迫,其中有些人逃到美国去。但是在1689年,英国政府承认本国不属圣公会的信徒也可有宗教信仰自由。

    美国:英国人为了避免受本国政府的逼迫,有逃到荷兰的,后来看到那处的风气和他们不合,就决定到美国去。公元1520年有一百二十人到了美国的北部,这批人被称为「朝圣者」(Pilgrim fathers)。他们是美国的第一批新移民。他们的目的是要在美国设立教会,以便保全本国的道理和文化。起初在美国生活艰苦,死的人有一大半。后来,情况比较好,就有更多人从英国,甚至欧洲一带的国家,到美国去。美国的宗教信仰很自由,各人可以根据他们的教义和道理来过活。渐渐信教自由的风气也传到了别国。过不多时,美国的道德就越来越好。

 

.

 

6.1. 改教时代的罗马天主教

    罗马天主教的领袖看见新教(改革后的基督教)传到了欧洲的西北部,很不满意,想设法抵制他们,所以教皇在天特(Trent)召开一个大公会议,想要藉这会议推翻新教。当时几个信罗马天主教的国家,劝这会议把罗马天主教彻底改造,恢复本来的面目,然而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同。虽然这会议把《基督徒要学》这一本书,和一些信徒不可看的书籍判定成为信徒不可看的书,又议决信徒不可以个人的意见解释圣经,这到底是有名无实的改教,新教还是藐视这样的改革。然经此次改革以后,罗马天主教的教义虽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教皇和主教的行为,却比前好多了。最可惜的就是罗马天主教的态度,当新教的影响力越大,而抵制新教的心反越激烈。

 

6.2. 耶稣修道会

      耶稣修道会是教皇用来抵制新教最大的组识,创办人名叫依格那丢罗幼拉(Ignatius Loyola)。他是西班牙人。年幼时去当兵,后来在阵上伤了腿,心很忧闷。养病的时候,专心研究圣经,阅读关于圣人历史的书籍,就立志做教会的精兵。病愈以后就当了修道士,并且游历远方。返回欧洲时,有三十多岁。后来在巴黎读书,与一班志同道合的青年组成一个修道会,此修道会在义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迅速扩展。1540年教皇承认这会为耶稣修道会。这会的宗旨接受教皇为耶稣的代表,采用军法去管辖会员,使会员完全服从首领的命令,看他们自己「如同拐杖在老人的手里」一般。会长住在罗马城,称为将军。

    耶稣修道会会员誓守三条规律:一. 守贫穷。二. 守贞洁。三. 服从会长。

    罗幼拉又为会长加添一规律,就是要服从教皇的命令。虽是违背良心,还是要遵行的;凡是对教会有利益的事,都要去做。

    耶稣修道会比较注重罗马天主教一些迷信的行为,说教皇没有过错,圣人的功劳能帮助人的罪得赦免,赴圣地可得功劳,也以拜「耶稣的心」作为一种特别的礼。

    当日有一个女修道士说耶稣向她显现,要藉她告诉其他人拜耶稣的心。这女修道士的牧师是耶稣会的一个修士,也为此事宣传。现今也有人用耶稣心的形式画符,并且说:「人若一面用这符,一面祷告,抵得上一百天的赎罪票。」此为拜耶稣心之礼的来源。

    耶稣修道会在外邦不信耶稣的人和新教信徒中,竭力工作;设立学校,实行他们的计划。他们学校中的特点也很多,比如注重奖励,不用处罚,在教育史上它是首先用分数计算学生的成绩的。所以也有新教的人,在他们中间读书,受了他们的感化。

耶稣修道会想达到他们的意图,遣派会员去西方各国,看见有以新教做国教的,就暗行诡计破坏。信新教的地方若有政府是信奉罗马天主教的,而新教无多大势力,就明明逼迫当地的新教。从此以后,奥国、法国、和德国南部的新教,差不多被灭绝了。幸而别处的新教,没有受这大害。

 

6.3. 耶稣修道会传到中华

    耶稣修道会修道士的弊病虽多,但布道的热心是有可取之处。其中最有名的名叫沙未尔(Xavier)。沙未尔是罗幼拉最爱的门徒,学问很好。初到印度,领洗的信徒很多。他说:

    「在我所住的乡村中,那些悔改信基督的群众,是那么的多,所以我们的两臂因常施洗而疲乏了,我的咀唇因用他们的话,常念信经及诫命,而声嘶力竭了...。有些日子我给全城施洗。在我所住的一个海岸上,共有三十个基督徒的村庄。」

    沙未尔后来想到中国,却被葡国人拦阻,便郁郁而死于广东海岸的一个小岛上,后葬于印度。

    耶稣修道会首先来到中国的信徒,最著名的就是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义大利人,先到澳门,想入这从来进不去的中国。于是他冒充澳门主教和他的朋友拜会两广总督,并馈送许多西方的珍宝给当时的总督,求他保护,因此得以住在广东的肇庆。

    利玛窦颇有学问,因他精于算术和机械,所以大得学术界的称赞。他所著的中文书,至今尚流传于世。

    利玛窦和耶稣修道会的人,虽然有时传道,却不明说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只说: 他们是学术界的人,是因为羡慕中国的缘故,才来到这里。且说只求平安度日,除拜真神和考究中国的事外,别无所求。过不多年,在明朝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时候,他趁着一个好机会来到北平。神宗极其欢迎,并且特别欢迎他所送的时表,和风琴等物。这时有好些读书人纷纷从利玛窦学习算术。又有几个人因他的感化领洗进教,做了热心的信徒。当中有皇宫里的王公,和三位翰林,最有名的就是徐光启。(光启的田地,到清朝道光时,才卖与耶稣修道会。这地叫做徐家汇,就是现今上海的观象台。)

    利玛窦在北平住了九年。死的时候对他的朋友说:「我想保全中国教会最好的计划,莫不过是我死。」他死以后,明帝赐有墓庐,以表优待。后来为天主堂所得,在那里建筑了礼拜堂,现今在北平阜成门外。

    利玛窦死了以后,有时候政府逼迫耶稣修道会的修道士;有的被逐出国,有的避于朋友家里,但这风潮却不激烈。明朝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廷臣求皇上把耶稣修道会的人,尽力进行赶逐。徐光启看他们能造大炮,可以保护国家,便上书力争。得了皇帝的批准,于是耶稣修道会的人仍回北平。

    他们中间还有一个人,名叫汤若望(Schaal),精于天文,但他没有保全明朝的能力。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也信用他。他能推算日蚀,所以世祖委他为钦天监。他藉这机会热心传道,信徒共有几万。到顺治六年,他在北平建立罗马天主教第一个礼拜堂。这时有比国人南怀仁(Verbiest)帮助他教天文学。康熙初年,他们被人控告,收在监里;汤若望定了死罪,因地震的缘故,得了特赦,活到七十八岁才去世。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南怀仁继汤若望做钦天监。康熙不赞成基督教的道理,雍正在圣谕中(第七章)说:「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不过他优待耶稣会的修道士,并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2年)出宽容基督教的示谕,南怀仁死于康熙二十六年,获得厚葬。

    耶稣修道会到中国以后,公元1637年又有多米尼古派乞食修道士到中国内地传道, 还很兴旺。后来与耶稣修道士在翻译中文圣经用字上起了冲突,争论神(God)当译成甚么中文字,并且信徒是否可以敬拜孔子和祖宗。利玛窦说:翻译神(God)为「上帝」、为「天」、为「天主」,都可以。耶稣修道士多半听从他的主张,不过一些却不赞成,不赞成的占多数。这争论传到了欧洲,后才经教皇审定。当时耶稣修道会把这问题征求康熙的意思。康熙说:「拜孔子和祖宗没有宗教意味,只有伦理上和敬仰上的关系。」不料教皇极其反对,说神(God)不可译为「上帝」二字,应该译为「天主」二字,并且禁止信徒敬拜孔子和祖宗。清朝皇帝听了,很不高兴。雍正二年(1724年),清帝驱逐外国来的传道士,只准那些从事关于科学的人逗留中国。从这时候起,信罗马天主教的人常遭逼迫,以致有几个人因信仰被杀。然而咸丰以后教会还是有进步,西方的传道士也继续来到中华。现在也有许多中国人做了主教、修士和修女。

 

6.4. 耶稣修道会传到日本

    前章说沙未尔在印度遇着一个日本人。那人受洗以后自称为保罗,劝沙未尔到日本去传道。于是在公元1549年沙未尔和保罗坐中国的轮船到了日本,当地的地方官员也很优待他们。沙未尔虽然不能多讲日语,还是常常用刚学回来的日语传道,并且靠保罗的帮助着了一本说明基督教的书。过了两年,已经有七百六十个信徒。后来,沙未尔来到中华,留下他的两个朋友住在日本。那时日本虽然是帝国,但群雄割据互为兵争,幕府称为大将军。

    幕府虽没有皇帝的名号,却拥有皇帝的实权。这时又是佛教在日本最兴旺的时代,和尚有统管炮台和陆军的大权,真算是一个有势力的机构。当时的大将军长为因要压制佛教,利用基督教为他的利器。当时天主教的耶稣修会依从了他的旨意,也不顾及干涉日本的内政的危险。当时教会在日本才稍有进步,愿意信道的人也多,但中间也有因强迫而信的。比如在长崎有一个诸侯曾说:基督教的真神帮助他战胜了他的仇敌,所以他吩咐那不信基督的,一概离开他的邦土。公元1582年秀吉续信长为将军。秀吉首先待基督徒很好。后来(公元1587年)因怕基督教带来祸难,就变了态度,命令外国来的信徒,限二十天之内,都要离开日本。这命令一下,有些修道士即刻走了。不料有佛兰西斯和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正从菲律宾群岛来到日本。他们中间也常起纷争。秀吉因此忿怒,在长崎把六个西班牙修道士,三日本修道士,和另外十七个日本人钉在十字架上。

    以后的将军也相继逼迫基督徒。最初的基督徒还有忍耐的心志,但是到了公元1637年,就在长崎反叛起来。次年有男丁两万,妇孺一万七千,占据一个老炮台,藉此保全性命。过了三个月,他们屡被攻打,所有的人不是死在瘟疫和饥荒之中,就是死在刀剑之下。后来政府下一通令:「凡信基督教和与外国人有往来的,都处死刑。」居留澳门的葡萄牙人,不信通令上的话,就遣派四个尊贵的老人,带了珍贵的礼物到日本去作公使;另外还有五十七人。他们到了日本,日本人即把这四个老人和随从的人杀了。未被杀的仅十三个人,为的是要他们回去报告。从这时起,西方的人不能明明的到日本去传道。公元1853年美国强逼日本开放海口,日本也借着与西方来往进步很大。以后日皇便发出宽容宗教的告示。于是罗马天主教的人来到长崎,调查那里还有没有信徒。后来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几千人信徒。在这二百五十年的苦难时代,信徒还未绝迹。现在日本有基督教徒数十万,教会多有自立的。

 

6.5. 正统神学(Orthodoxy)

    公元1580到1680年这期间,教会被称为「正统神学时代」。这时罗马天主教,不论在公开或是在暗中,全力要对付新教为目的。因此新教不得不竭力保护自己的道理。最要紧的,就是保护信经。但是又酿成后来轻看行为重看信经的危险。当时新教分为几个部分,都看重信经的文字过于信经的精义,不肯稍和异己的人有往来,彼此起纷争,势成水火。受害的地方首推德国,那里不但有教会不和睦,也有三十年战争的战争爆发,摧毁全国。在瑞典,教会的情形好多了。正统神学时代虽然带来几个坏处,但是还是能带领出许多热心的信徒。他们创作了许多圣诗,为现今教会所通用。


6.6. 十八世纪以后的罗马天主教

    科学和理性主义盛行,罗马天主教的势力也因此衰微。各国提倡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日盛一日。法国革命,拿破仑兴兵,都对罗马天主教的势力大有影响。所以1773年,教皇不得不把耶稣修道会取消,这是因为人民受此会灵性的专制。后来拿破仑使教皇惟其命是从,也将他在义大利的领地没收了。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一种变迁,因为唯理派既不能使人民满意,而革命首领和拿破仑又太激烈,以致人民无可适从,复念教皇;所以罗马教皇之势力复兴。拿破仑一败,教皇便将领土收回,成为极有势力的首领,再建立耶稣修道会,也将教会改良。所以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间,罗马天主教有特别的进步。谁知这样的改良,又恢复了那从前的思想和状况,与新教的精神和现代的思想,大相径庭。

    公元1846年至1878年,在位的教皇是庇乌第九世(Pius IX),乃教皇中的一杰出者,他起初在表面上对于那公元1830年至1840年的自由运动很表赞成,但过了不久,他的态度完全改变。他生平的重大事工有三个:

    一. 他于公元1854年颁布了一个谕令,说玛利亚无原罪成胎说(Immaculate Conception)。意思是说马利亚没有原罪;这样可以说,她对救赎的工夫,也有一分的贡献了。

    二. 因为庇乌第九反对十九世纪的一切新思想和进步,所以他宣布一个判罪的谕令,不但判泛神派、唯理派、共产主义有罪,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教圣书等,也一概判为有罪。

    三. 他召集一个七百四十四个会员的大会,规定教义最后的取决权。就是议决关于信仰与伦理的问题。决定凡教皇所说的,如基督所说的一样,准确无误,完全没有错缪。这一个事情本来有一些会员不赞成,但教皇用高压手段,勉强通过了, 所以他们只好服从。这是公元1870年的事。这样的教义,现在仍为罗马的教徒所奉行。

那时,罗马被义大利攻占,教皇的领土概行失掉,此事为庇乌第九和后来的教皇所不承认,所以他住在罗马皇宫伪托被禁,不肯出走,实则却得了权利;因为教皇虽失掉了在义大利的小权位,然而他从此更进而一步作多国罗马天主教会最尊贵的首领。其教徒之数已超过二亿之多。教皇握有无限威权,连那起初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义,虐待罗马天主教徒的俾斯麦(Bismarck)王后来也屈服了。当他与教皇不和睦的时候,俾斯麦对民众说:「你们放心,我不要到堪诺撒(Canossa)去。」后来他也像亨利第四世一样,不得已而投降了(堪诺撒的故事见贵勾利第七世的事迹)。到欧洲战争以后,教皇的权威更加增大,各国派有公使到教皇那里的计有二十七国。教皇庇乌十一世(公元1922至1938年)大有才能, 促进了天主教的事业(注:公元1925年时,有一百余万朝圣者到了罗马),尤其是国外布道工作。他的一次谕令,注重在人民当中促进和平与善意,与复原教继续进行有组识的坚决的争斗,以及天主教的教牧与平信徒的一致行动,即所谓天主教总动员(actio Catholica)。公元1929年义大利政府和教皇讲和,订立拉持兰条约(Lateran Pact),这条约就教皇自己说,是一个新时代的标记。「现在我们正开始力行我们所建立的事业,今后还有好些工夫要做。」现在教皇拥有罗马一部分土地为一个小自主国,彼得大礼拜堂,教皇皇宫被圈入其内,享有自主权。凡帝岗的辖区,约有一六○英亩。

    公元1930年1月18日的通令,宣布教皇在教育事业上有最高权柄。他以国家独管教育为大恶之源。他严斥自然主义(Naturalism)、性教育、女子体育、淫书与影片。教皇在公元193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所谓「真理之光」的通令中,促进复原派教徒与天主教徒的联合,祈求童女马利亚的护佑,奉她为上帝面前的中保和代求者。但是复原教不能接受这样的教义。

 

6.7. 希腊东正教会

    自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以后,东部即正式定名为「东方使徒正统大公圣教会」(Holy Orthodox Catholic Apostolic Eastern Church)。「东方」二字,表明它的根源与地区。平常是指东正教会(Eastern Orthodox Church),或希腊正统教会。现今有教友一亿一千万人,占全世界基督徒人口百分之七。

    东正教会包括东欧,西亚与非洲东北部许多独立的教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俄国正统教会,康士坦丁堡主教长管治下的教会,亚历山大亚主教长管治下的教会,安提阿主教长管治下的教会,耶路撒冷主教长管治下的教会,居比路大主教管治下的教会,与西乃山修道院管治下的教会。

    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有重大的区别。东正教徒不接受教皇的最高权威,只受主教长的管辖。东正教会准许低级教牧结婚,但不许高级教牧结婚。基督教、东正教与罗马教会都使用「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但是东正教在尼西亚信经中「我信圣灵」一语后,加上「从父而出」数字,而罗马教会未经却加上「从父和子而出」(filigue = and the Son)数字。东正教会举行圣餐时,递杯给平信徒喝。罗马天主教却不把杯交信徒。

 

6.8. 敬虔主义(Pietism)


施本尔(Spener)

    正统基督教会注重信经,却稍为忽略信心上的行为。但是德国人施本尔却不同意。

    施本尔幼年学习神学,后做教师,曾游历许多地方。他的性情温柔,极想摆脱世俗的快乐。后来他写着《敬虔的愿望》(Pia Desideria)一书。这书上说:「因牧师不肯克己,和政府措施不善的缘故,以致不能引导人民信真道之路。」后来提出六个意见:

一. 凡人都应该研究圣经。

        二. 不可把传道的责任放在牧师一人身上,凡属信徒都应尽这样的义务。

        三. 信徒不可只是听道,而是要行道。

        四. 信徒以爱为主,当为世界的人祷告,又须以榜样引导他们信主。

        五. 神学院应当改良课程,出来的人能有养生的技能,并使荣耀上帝的人,任牧师职。

        六. 讲道之目的,当注重于启发听道者之信心,和信心的果子。


    这书一出,看的人很多,更有许多信徒想要按书中的教导实行出来。因此他们不但聚集在教堂敬拜主,而且时常聚集在各人家里,查考圣经,不住的祷告,所以称为敬虔派。不久,这道传到其他国家,激励人培养圣洁行为,少贪世俗的快乐。这时虽不免有反对的人,但也有许多信徒因此奋兴起来。公元1750年施本尔死的时候,要人将他埋葬,穿着白衣,放在白棺木里,表明去世的快乐。又说 :「我为这教会冷淡的光景, 忧愁了一世;从今以后,我到那全胜的教会去了!」


6.9. 夫兰克(Francke)

    夫兰克是德国人。读神学的时候,特别注重圣经和古文。他早已受了敬虔派的影响。有一次他预备要讲约翰福音20:30-31的道理,讲题为「活泼的信心」,就扪心自问:「我有活泼的信心没有?」他不觉得有这信心,便疑虑不安,即刻祷告上帝。上帝听他的祷告,使他心中充满喜乐,这喜乐在他一生中都不失去。后来他充当哈勒(Halle)大学的教授,兼任神学院讲师的职务。他的心愿,就是要造就有活泼信心的牧师。他十分注重圣经,要求神学生熟读圣经过于其他科目。

    夫兰克当牧师的时候,很是热心。每礼拜日有许多的穷人站在门外求他帮助。他请这些人入座,并和他们谈道。他发现许多穷人都不明白真道,很是忧愁。一天有一个人在礼拜堂捐了一笔钱,夫兰克便将此款项开设贫民学校。接着的捐款很多,他又开设孤儿院和师范学校等。他时常依靠上帝的帮助,感动人乐意捐输,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求人的帮助。

    夫氏所修的房屋规模宏大,直到如今还在开办学校。他的学校不但教授神学和古文,并且注重理科。他认为教育普及才可吸引更多的人看圣经。但他对待儿童如对待成人一般,禁止儿童游戏。

    丹麦国王统治印度的时候,也请夫兰克派人去传道。公元1705年夫氏派了两个人到那里。有些历史家称这为新教到外国去传福音的开始。

 

6.10. 亲岑多夫(Zinzendorf)

    敬虔派虽反对教会的冷淡,旦是没有另立教会。等到亲岑多夫受敬虔派的影响后,才新立一个教会。亲岑多夫是德国的贵族,死于公元1760年。他幼年在夫兰克学校读书, 后来游历外国的时候,看见「耶稣受苦」的图像。上面写着说:「这是我替你行的, 你为我行了何事?」亲岑多夫因此大受感动,愿意奉献他的性命给耶稣。于是他联络有活泼信心的人,组成一个教会的大团体;不论是罗马天主教的信徒,加尔文教会(改革宗)的信徒,信义宗的信徒,只要忠诚,都可入会。但这计划不能成功,他就另立新教会。

    这时有胡司约翰的教徒,在波希米亚遭了逼迫。亲岑多夫答应给他们来住在他自己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新建的城叫「主护所」(Herrnhut)。不久亲岑多夫当这教会的主教,常常盼望各处的信徒来与他联络组织更大的教会。所收的教友,虽说不多,其中也有从欧洲各处来的宗派。他所组织的教会名叫兄弟会(The Brethren),但别人多半称他们为「主护所会」。

    亲岑多夫幼年在德国哈勒读书的时候,听闻说夫兰克派人在印度传道的事,他也立志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纵使他一时不能达到目的,但当他组织起了这兄弟会的时候, 随即派人到美国的格林兰(Greenland)传道。后来又派人到世界各地去传福音。如今计算起来,弟兄会的教友比在德国母会的教友还要多三倍。从这些事上可以证明他们是西方热心传福音的教会。

    后来卫斯理也受了兄弟会的影响而热心起来。


6.11. 唯理主义(Rationalism)

    宗教改革以后的时代,既十六及十七世纪,科学一天比一天进步。当时大科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和伽利略(Galileo)发明地球环绕太阳转动的理论。又有热心信道的牛顿(Newton)发明地心吸力说;还有许多科学发明随着科学研究出现。在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科学和神学是相合的。可是,这时候,渐渐发现许多当时的神学理论与科学并不相合,因此两下起了冲突。这时的教皇强逼伽利略自我承认他的学说是荒谬无稽。教皇也严禁人看伽利略的书。不过这时的科学家渐渐胆大起来反对一些不合科学理论的神学。他们中间有不信基督的,也有信基督的。总而言之,都提倡理性的学说。当日许多信徒教友和牧师受他们的感化,也注重理性;教会中有顺应这潮流的,就叫唯理派。这派在教会中颇有力量。这些人多以理性的思想去看圣经,多注重讨论 「上帝」,「道德」等教义,把耶稣当着一位伟大的教师,对重生和救赎的教导不太注重。虽然如此,他们倒以为只有他们是真实的基督徒。

    唯理派特别注重「教育」一科,因此牧师自称为人民的教师,传道的时候,注重伦理的题目,虽劝人为善,但怎样行善,多不提及。除伦理的劝勉外,也从科学和社会学素方面发挥。当这唯理派盛行的时候,信徒就不注意传福音的工作了。后来,才有一些布道家起来鼓励信徒传福音。

 

6.12. 佛克斯与贵格会

    十七世纪中有一种神秘主义在教会里产生,代表人物在信义宗有亚仁特(Johann Arnld)、穆勒尔(Henry Muller)及圣诗作家格哈得(Paul Gerhard)等,在改革宗方面有本仁约翰和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基督教神秘派主要关心的是上帝与个人灵命的关系。他们也服从教会外表的条例,只要这些条例不妨碍个人的灵性生活。在正常的神秘主义之外,往往有畸形的神秘主义发生。这派人弃绝教会的组织,高抬神的直接启示,视异像和梦兆较圣经和圣礼更重要。

    神秘主义中最有名的算是英国人佛克斯(George Fox)所倡导的公益会(贵格会)。佛克斯为一长老教会工人之子,为人诚恳而忠实,但喜走极端。公元1646年他获得了一个特别灵性的经验,感觉心灵被开启了,因此后来他注重「内心之光」。次年开始游行布道的工作,后来四十年中,借着写作和游行布道的方法,传播了贵格会的信仰。公元1647年,当一个英国牧师讲道时,他从中插嘴,宣称要讲圣经真理,必得靠圣灵「内心之光」。他因此次妨碍公共秩序而被捕入狱,后来也因为这样的行为多次被捕捉。他穿着皮衣周游各处,反对起誓和服兵役,及一切有组织的基督教。

    拥护佛克斯主张的人数激增,但他们遭遇的逼迫也大。公元1661年被囚于英国监牢中的贵格会会友有四千二百余人,多数是因为反对征税和兵役被捕。贵格会的宣教师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亚洲和非洲的一部分,以及西印度群岛和美洲。该会会史有著名的烹维廉(William Penn),他于公元1682年在宾夕凡尼亚(Pennsylvania)建立了贵格会的殖民地区,在这地区内自力更生,少与外界来往。

    贵格教会以长老为教会领袖,会友皆是上帝的祭司,故无须有特别的牧师或神学训练。他们无正式的信条,不行洗礼和圣餐。他们重视人的价值,为人勤劳忠实,生活简朴,反对纵欲和战争。

 

6.13. 卫斯理(John Wesley)

    公元1700年至1750年间,英国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堕落。这时,虽钱财充足, 百姓繁衍,道德却是薄弱非常。公元1736年,在伦敦,每六栋房屋之中就有一酒馆。有些酒馆里张贴有广告说:「每人花费一个小钱,可以小醉一次;两个小钱,可以大醉一次。」当时圣公会和别的教会不能维持百姓的道德,和保存基督教的圣洁特点,所以有人说:「他在伦敦几个礼拜堂所听的道,多不能分别讲道的人是属乎回教、孔教、或基督教的。」这话虽然过分一点,却说明教会冷淡到这样的地步。但自卫斯理出来后, 英国的景像有好大的改变。

    公元1702年卫斯生在英国的厄普卧(Epworth),共有兄弟姊妹十九人,他是第十五个。他的父亲是个牧师,很有道德和信心。他的母亲亦是圣洁和有才干的人,卫斯理大受父母的感化。

    卫斯理在青年时,因家中失火,几乎烧死了。后虽幸免,然而正如那「由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柴」一样,这一句话后来刻在他的墓碑上。他十七岁入牛津大学,专攻神学。毕业后,第一年帮助他的父亲担负牧师的责任;第二年再到牛津大学。在那里看见学生的道德只比从前好些。他的兄弟查理(Charles)和同学设立了一个小会,宗旨就是祷告、读经,并且常去慰问监里的囚犯。卫斯理和他们联络,作那会的首领。会员所行所为,守一定的规则,因此人都他们为循道者(Methodist)。他们中间有一个有势力的人,名叫威特腓德(Whitefield)。最初是酒馆里的一个堂倌,因交友不慎,流为罪人。后受了福音的感化,便和他的朋友断绝来往,决意往牛津求学。因学费不足,替有钱的学生做下贱的工夫,才有求学的机会。

    后来,卫斯理由牛津去美国,充当牧师。他在船上遇着兄弟会的人,这些人要往远处去布道,在船上,兄弟会的信徒时常祷告,即使在风浪中也不怕,卫斯理很受他们的感动。他留美不久后,在1738年回英国。他虽有牧师的职份,天天讲道,但胸怀抑郁,不觉得有活泼的信心。

    卫斯理在伦敦和兄弟会接洽,而心中还是时常不安。在公元1738年5月24日晚,卫斯理大得圣灵的感动,心中火热。在他的日记上说:「晚间,我很不愿意赴某街的聚会。那里有一个人,念路德所著的罗马书解释。念到路德说明上帝在人心里,借着信耶稣的心所得的感化;那个时候几乎是八点三刻,我心里觉得非常火热,觉得依靠上帝,就可得救。我心也有确实的凭据,祂已经除灭了我的罪恶,我这大罪人的罪恶;且救了我脱离罪恶和死亡的刑罚。」

    卫斯理所得的经验,和他兄弟查理当时所得的,很是相同。因他藉兄弟会所得充满的平安快乐,便亲往德国,和兄弟会的母会联络。只是德国兄弟会看他如同一般信教的人,还不许他领受圣餐,因这会的人说:「他注重理性,过于注重感觉。」不过卫斯理很得安慰,称赞兄弟会许多的信徒生活规则。过了三个月他才回到伦敦。他虽受了兄弟会的感化,但是究竟在意见上和他们有许多不同之处;比方他以「圣礼」为重,兄弟会反以圣礼为轻,所以他脱离了兄弟会的关系。

    卫斯理从德国回到英国以后,到各地去作游行布道的工作。他所讲的题目,最注重的是「因信得救的福音」。起初他讲道的地点,若不在礼拜堂,就在各地的礼堂。公元1739年威特腓德请他到英国的布里斯它(Bristol)去布道。从前卫斯理看威特腓德在外讲道,很不赞成。等他到了布里斯它以后,他却遵守威特腓德的方法,也在教堂外面讲道。有时两三万人听道,受感动的也不少。不久英国各地方也有信徒聚会,紧守卫斯理的规则。卫斯理未死以前,他的教派属圣公会的范围;后来和圣公会脱离了关系,自立一会,叫做循道会(Methodist Church),但就道理而论,与圣公会没有太大分别之处。

    卫斯理能说出他个人得救的日子和时间。所以循道宗的人也多注重这一点,要信徒能真正说明他的悔改的日子和经验。

    卫斯理见信道的人一日多一日,便把老幼信徒分作数班,设立班长,负管理的责任。每礼拜聚会一次,聚会的时候,各人述说他的感触和经验,彼此勉励。这也算是循道会的一个特点。

    卫斯理游行布道,走遍了英国全地。不过因一人的力量不足,便派好些信徒领袖为协办,作布道的工作。其中有智慧、能力、能为主作见证的人不少,但卫斯理仍怕他们站立不住,常和他们聚会,把教会应尽的义务教导他们。每年信徒聚会四次,卫斯理和传道士去参观。1790年循道会的教友名额到了十二万,慕道友约有四十万。

    卫斯理的才能很大;每天除办事著书外,还讲道两次或四次。每年所游历的地方,平均计算有一万五千里。他出外传道,少时骑马,老时坐车。车内放有书桌,以便工作。除了布道之外,他很赞助慈善事业;如释放黑奴,开辨主日学,是这事业中间最著名的。有人说从1700年至1800年,感化人民之多再没有人胜过卫斯理;这话是不错的。一日下午卫斯理害了重病,他的弟妇和朋友都在那里。卫斯理振起精神,勉强的说:「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们同在!」又举起他的手说:「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们同在!」到了晚上只看见他的口喃喃地说:「赞美,赞美。」次日早晨,他又打开眼睛道:「再会!」这话说完,气就绝了。这时是1791年3月2日。他的兄弟查理死于1788年。现今循道会的教友有两千万人。


6.14. 卜维廉与救世军

    十九世纪的末叶,有一个名叫卜维廉(William Booth)的英国人发起了一个特殊性质的宗教团体,并称它为「救世军」(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在乎宣传福音,后来推广范围,包括社会服务事业。公元1889年以后,救世军设立了救济医院、农场、劳工局。卜维廉从前是循道会的牧师,保留循道会注重成圣的教导。

    他称这个会为「军」,因他认为他们所作的工作是与罪恶交战,他自己是救世军的大将,他以下有「军官」和「兵曹」,他们都要穿军服。他们聚会和办公的场所名叫台。他们的军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样,「血」是指耶稣基督为人舍身,「火」是指圣灵用祂的灵火烧掉人心的罪恶,并激发人有火热的心去救人的灵魂。

    像循道会的发起人卫斯理一样,卜维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奋兴布道的工作,无意另设新的教会。他愿信徒加入当时已有的教会,可是后来他看出一方面他们不愿加入已有的教会,一方面已有的教会也不欢迎他们,所以他就将他们分别组织,成为军队的体制。在他的团体之中,他采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将归正的人领到圣坛之前。他采纳了亲岑多夫国际组织的观念,置此种组织于宗派和国际之上,就是说救世军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他从安立甘教会(英国圣公会)得知组织与官阶的价值。

    救世军的工作,不只注重灵性和道德方面的培养,还以基督教的原则推动社会和慈善的事业,他们对于救济穷苦、酗酒、失业、罪犯,堕落以及对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为举世皆知的了。

    现在救世军的服务已普及八十三个国家或地区,所用的语言达一百一十六种。公元1915年来到中华,工作区域有河北、山西、山东、绥远、江苏、华南等地。在香港, 救世军的工作自公元1930年开始,至今亦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

 

7.1. 新教的醒悟

卫斯理死后,不但循道会有显著的进步,就是圣公会、浸信会、也有许多发展。这时,信义会中也有人开始看淡新神学派的理性主义。在1800年后,德国、丹麦、挪威、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教会,都不再作许多新神学派的争论。

当时有两件事情,表明教会已经醒悟过来。

一. 设立圣经公会。公元1804年有一群牧者起来人创办英国圣经公会,规模很大。至如今,圣经公会把原文圣经翻译成了一千八百多种文字,每年所印的新旧约全书超过千万本。大多数是免费赠阅的。圣经公会成立之后,也在世界各国成立分会。如今在中国也圣经公会,负责印制圣经的工作。

二. 到各地去开荒传福音。教会自从受了卫斯理的感化,都认为到世界各地去传教是教会第一重要的事情。当时最热心的,莫如浸礼会的传道团。这传道团是由克理创立。

 

7.2. 克理(Carey)和印度

    克理是英国人。家贫体弱,但他有一颗好学的心。最初靠补鞋度日,稍有闲暇就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信主之后,充当本会的牧师。有时传道,有时教书。后因薪金不敷,仍继续操旧业。当他教地理的时候,看见世界仍然有许多没有福音到过的地方,心很忧愁。这时正有许多牧师聚会,克理在他们中间提出一个问题,问: 「耶稣命令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是专指着当日的门徒说的,还是指着历代的门徒说的呢?」会长回答:「倘若上帝要外邦人悔改,不是靠着你我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向克理说上帝用不着人为祂传道。克理听了,心甚不安。公元1792年本会牧师又有聚会,克理有机会讲道,题目是赛54:2-3。赴会的都受了感动。过了五个月,就成立了浸礼会的宣教团,派克理为传教士到印度去。

克理初到印度,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多方留难。未去之前,不准他乘坐他们的船到印度;既去了以后,又不能住在英国人聚集的地方。这时他的苦处甚多,手中又无钱,身体又有病,起初的布道工作又没有太大的果效。只是他的信心仍然没有失去。过不多时,他又开始传道,一面创办学堂,一面著书,渐渐收了功效。又过些时间,他的朋友马曼(Marshmna)和沃德(Ward)二人前来相助,将圣经译成印度主要的文字,他们理想中的计划是进一步将圣经译成亚洲各大民族的文字,中文也包括在内。马士曼虽没有到过中国,他却请了一个澳门人做帮手,译成第一本中文圣经。中文圣经的翻译虽然不是太理想,直至马礼逊之译本出版后,人们才采用马礼逊的译本。克理于1834年逝世。

 

7.3. 侯格(Hauge)

侯格是挪威人,出生于农民的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信徒。侯格幼时受了兄弟会的感化。二十五岁的时候,一日在田里一面作工,一面唱歌的时候,心里有特别的感受,觉得除了服事上帝之外,没有别的比这更快乐。因此他就立志,步行到各地传道,逢人就传得救的道理。在挪威他几乎没有未曾到过的地方。他每天讲道三至四次;有余时间,还去帮助同伴工作。他也写书。他的办事才能特别的好,所以他做了许多服务社会的事。

侯格没有另立教会,因为他的目的是想使教会醒悟过来。受他感化的人很多。新神学派的人恨恶他,因此在政府面前控告他,声称律法规定,不是牧师不得传道。侯格说,是上帝呼召他作这传道工作,所以他不能不顺从上帝。于是政府把他先下在监里,等候审判。这时挪威和英国打仗,政府也不得空处理这件事,他一直留在监里有七年时间,于1824年去世。

受了侯格感化的人,竭力提倡各样的慈善事业,如设立圣经会馆,传道会等。如今在中华的几个挪威和美国的信义宗传道会都是他工作的结果。

 

7.4. 马礼逊(Morrison)

新教最初到中国的传教士,就是马礼逊。他是英国人,他的父亲是个皮鞋匠。他幼年的时候,日间帮助父亲工作,晚间用心求学。

马礼逊少年时和一些不务正业的人交往;到了十二岁,切实的悔改,对于罪恶抱着一个断绝的决心,从此他的生命完全改变了;脱离了往日的放荡生活,竭力追求圣经真理,时常祷告,认识上帝更深。他工作的时候,常把圣经放在旁边阅读。

马礼逊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顺从上帝旨意往外地去传福音。他所得的学问,除了拉丁文和希伯来文外,还有当时的自然科学。马礼逊的学问和记忆力,都比平常人高超。公元1803年入了大学。毕业以后,伦敦传道会看见他有布道的热心,便派他到中国去传道。他还没动身的时候,看见英京博物院有一本中文新约圣经,可能是早前天主教传教士所翻译的。那时英国人都不懂得这本书,马礼逊便请侨居伦敦的华人教他阅读,藉此学习中文。公元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马礼逊动身来华。因为英国商人不许他乘他们的船,他就先乘船到美国。美国有人怀疑他的心志,问他:「中华人民崇拜偶像,你想去感化他们信上帝么?」马礼逊说:「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只有上帝才能。」

后来他由美国到了广东。那时中国只开放广州这一处让中国人和西方人可以自由贸易。英人嫉妒他,华人也疑惑他,并且不准许华人当西人的教师,住在澳门的天主教传教士,也对他生了忌恨的心。这个时候,马礼逊的危险虽多,但他的才能知识,能够制胜困难。不久有英国商人请他充当翻译。他因此渐得平安,又把薪金捐出作为传道的用项。从此西方人心里虽然不喜悦,但间接的也援助他。

马礼逊精通中文,编着了一本华英字典。他最注重的工作,就是翻译中文圣经,此外就是看病和传道。当时听道的人不多。他也没有教堂,更不敢公然聚会,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严禁人民信奉耶稣。虽然如此,公元1814年(即嘉庆十九年)有第一个信徒,蔡高,受了洗。马礼逊说:「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在一个泉源里,我奉三位一体真神的名给他施洗。他是作了初熟的果子。」第二个信徒姓梁名发。他后来做了第一个中国传教士。

梁发首先信从佛教,但是求平安而不得。后于马六甲(Malacca)弃佛学道。圣经为他一生的指引,引导他到救主面前,使他心中坦然无惧。他也写了几本书,自己出版,后来四处发卖。他有一本书给政府发现了,就出示谕,要充公焚烧。梁发只好跑到马六甲。政府就拘拿他宗族的人,各鞭三十次。后来洪秀全也得了一本梁发写的书,阅读后便被感化信了上帝。公元1824年(道光四年),马礼逊回国,梁发主持在中国的学堂,一切都办理得很好。马礼逊后来在广州传道,也死在那里。

到了公元1855年,福音在中国已渐渐被传开,不过受洗的人不多。马礼逊死于1834年(道光十四年)。当他死时,在中国只有三个信徒受过洗。马礼逊对中国教会的贡献,不是因其传道的效果,乃是他翻译的中文圣经,和他那到中国开荒传道的工作。

 

7.5. 教会在美国的发展

自从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的移民不断涌入美洲,基督教各宗派也陆续移到北美洲去了。因此美洲的教会,大多数是从欧洲移去,渐渐变为美式的。

在十六世纪时,罗马天主教借着西班牙人向南移殖,藉法人向北移,在美洲立下了根基。最先在北美建立教会的是英国安立甘宗(英国圣公会)。接着有从荷兰移来的教会。当时移居北美洲最著名的信徒多是英国的清教徒(Puritans),由公元1620年开始移居,至1640年,清教徒迁来美洲者已达二万。公元1636年建立哈佛大学,公元1701年建立耶鲁大学。公元1625年,荷兰改革宗及信义宗在美国奠定了根基,其他宗派如长老宗、贵格会、门诺会、弟兄会、循道会等也在美国迅速发展。

十八世纪,美国教会之间发生一个极大的运动 --「大觉悟运动」(Great Awakening,由公元1734至1744年)。按性质来看,这复兴运动与德国的敬虔派运动和英国的循道复兴很相似。公元1734年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在马萨诸塞的诺坦普吞(Northampton)地方传道,曾引起惊人的大兴奋。大觉悟运动的高潮就在1734年至1741年,当时威德腓特二次来美讲道,他那卓越的口才,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听道,真正悔改的有上千万人。

美国革命战争期间,宗教信仰没落。到十八世纪的最后十年,却又有一个奋兴运动发生,自新英格兰州开始,四年之内,中部各州均大受影响。此次宗教奋兴并不是由单独一两位领袖推动,但影响深远。

美国教会的增长迅速,信徒数目年年有好大的增加,根据公元1949年的统计,除了好几百万参加主日学的儿童以外,共有教友达七千六百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其中复原教徒四千六百万人,天主教徒二千五百万人,犹太教徒五百万人。全美国共有教堂二十五万四千所,教会宗派二百五十六个。

 

7.6. 南美教会概况

    南美洲共有十二国,居民主要为西班牙人的后裔,人口一千二百余万。南美洲过去多信奉天主教,多数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移居此地。罗马天主教至今仍然控制南美洲的土地和经济,天主教之所以能在南美立下稳固的根基,多半要归功于罗马天主教的修道士。

公元1508年有佛兰西斯会修道士在委内瑞拉(Venezuela)传道。公元1539年在阿根廷(Argentina)开始工作。公元1526年多米尼古修道士到了墨西哥,不久便在哥伦比亚(Columbia)工作,公元1541年他们在智利(Chile)作开荒布道。

还有耶稣会的宣教活动较之以上两个修道会的工作更广阔。自公元1549年,他们继佛兰西斯派人进入巴西展开工作。公元1567年他们到了秘鲁。公元1586年他们到了巴拉圭(Paraguay),以后还在那里建立了一种由神父主管的印第安人村落制度。十六世纪中,他们在哥伦比亚及墨西哥的工作,和十七世纪在厄瓜多尔(Ecuador),玻利维亚(Bolivia)及智利的活动,均收效极大。

公元1800年,复原派开始进入南美洲工作,至今的成效并不太显著。

按调查所得,南美洲在公元1932年,有天主教徒十二万二千多人,复原教有来自外国的传教士一千七百三十六位,有九千多是本地传道人,教友十二万二千二百余人,到了八十年代,南美洲已有了中国人的教会。

 

7.7. 李温士敦(Livingstone)与非洲教会

尼罗河的发源,和非洲中部的神秘都是西方人爱谈的话题,到了十九世纪的中叶,始有一班探险家,才深入这黑暗的非洲大陆。

西方人未到非洲之前,已有阿拉伯族人到来,他们专从事买卖「黑奴」才来非洲。他们获得奴仆的方法,就是围绕村庄放火,掳掠所余的人,把他们带到城市去当作买卖。但是因为沿途的险恶,及各种的疾病,所以那些被掳的人,大多数都死在路途中。

当时英法和欧洲一些国家,虽严厉禁止买卖黑奴,但是在非洲中部,还是照样有奴仆买卖的活动,直到廿世纪初为止。

教会起初是在非洲沿岸设立,但是因气候过于炎热,所以传教工作多集中于南非洲一带(曾有一百五十位传道士,在非洲中部住了两个月,死去的便有四十多人,气候之恶,可见一斑)。非洲北部回教的势力也过大,所以基督教在那里难有发展的余地。

李温士敦是在南非和非洲中部一带工作。他是在公元1813年出生于苏格兰,家庭清贫。十岁时,每日入纱厂工作十四小时。因为有好学之心,一切所得的工资,除供奉父母外,便用以买书。他首先所买的是一本拉丁文文法书籍,每日必带进工厂去读阅。他又潜心学习物理和地质学。后来,他靠暑期工所所得的工资,用来付他秋季入大学读书的学费,在大学,他便勤奋学医。二十岁时,他对上帝的真道有特别的领悟,从此笃信不疑。

后来受了到中国去传道的老师的感动,对于传教的工作,更倍加热心。他曾向伦敦传道会提出到中国传教的请求,后因中英两国交战,他就被派到非洲。按传道会的定章,初传教时,须上台宣讲他所预备的讲章。但他初次上台,惊慌失措,竟忘了讲词。虽然如此,他还是在非洲作了一个美好的传道士,非洲的土人把他当着自己的父亲一般爱他。

他在南非洲先后设立总堂三所,并且亲自行医,帮助当地的土人。有一次,因灾旱的缘故,把教会迁徙到别处,为的是替黑人谋幸福。后来返回本处,见总堂被荷人烧毁了,这是因为荷人殖民地政府不愿他保护黑人。他又曾看见种种买卖奴仆的事,觉得很不平安,因此觉得上帝不要他住在南非一带传道,乃是要他开通往非洲的中部,这样福音可以在中部传开,让买卖黑奴的事可以借着福音的感化而停止。

他亲自送家眷回国后,就开始了他向非洲中部的探险传道工作。有一次他向西方行走到了大西洋岸的罗安大(Loanda),费时六个月,病了二十七次,后来旅居该地的西人,都劝他回国休息,但他与同行的黑人立了约,不和他们分离,所以他仍是与他们一同回到非洲,在路上经过各样的苦楚,这个举动使他一生受土人的爱戴。

后来他又到了英国,在几个大学演讲,勉励一切的学生须竭全力为主作工,并且说:「这算不得甚么牺牲,只算是一生的好处。」晚年因土人的帮助,发现非洲几处地方。后来病势愈坏,行走艰难,但他的志气,还是不挫。一日他仆人早起问安,见他跪在旁祷告的时候死了,当时是公元1873年。同行者剜其心葬于非洲,因他们说他的心在非洲。另将尸骨带至非洲海岸,后由白人带回英国,葬于伦敦大礼拜堂。

自从发现非洲中部以后,传道会的工作,日见发达,尤特盛于乌干达(Uganda),即维多利亚湖北边的地方,现今圣公会正在此地进行工作。先是八人受李温士敦感化,自英国来此。被刺者二人,病死者二人,病归者亦二人。因国王偏于回教,有极大的逼迫,信徒多被焚杀,但是传教士百折不屈。其中有一工程师名马开(Mackay)尤为有心志的传道士;因此教会的工作还是继续增长。公元1890年,信教人数仅两百。至公元1893年,教会自立的基础告成。公元1914年基督徒已达十万五千。国王和一切官吏差不多都是基督徒。外来的男女传教士约有九十四人,本地服务者约有三千人。公元1912年入读教会学校者约有六万四千人了。

 

7.8. 孙大信(Sundar Singh)和印度

    克理和别的基督教宣教士到达印度以后,福音工作发展迅速,许多教会被建立起来,所以现在印度有几千万基督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印度地大人多,二是因为印度人富宗教观念,除了有几个小宗教之外,有古时留下的佛教和婆罗门二大宗教;在印度国凡全心信仰宗教的,没有不被人民敬重。不过讲到传道工作,还是有几个困难:

     一. 印度人民中有百分之九十是不识字的。

     二. 贫民极多,散居在乡村。全国约有七十万个乡村。

     三. 阶级制度(Caste)太严厉。无论属那级的人,始终不能和别级的人结婚及往来。

     四. 印度人以为基督教是一种管辖他们的外国人的宗教,把基督徒看为是卖国的人。

 

    虽然这样,基督教的发展仍是很迅速。底下阶级的人信道多,高阶级的也不少。近年福音工作进步更快。印度有几个地方发起了「群众运动」(Mass movement),就是全村的人一起立志信道。不过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不得不求上帝差遣更多工人前来相助。现在印度有自立的教会及联合的教会团体。

近年,上帝使用一个印度人带领多人归主,他名叫孙大信。孙大信于公元1889年生于印度北方一个富有的家庭。他母亲是虔诚的信徒,常指望孙大信成圣。无奈孙大信所信的宗教没有给他什么益处,甚至把圣经撕破。他心中不平安,一天早晨祷告说:「若有一个神,求那个神指示我。如果得不到答应,我决意自杀!」幸而要自杀前的半个小时,基督在异象中向他显现,对他说:「你逼迫我要到几时呢?」立刻把他从前一切的思想改变了。他把这事情告诉家里的人。但是他们劝他不要进教,他不听;被家人逐出门。后来他觉得上帝要召他作一个游行布道者,虽其父亲过了几年之后信了道,孙大信还是到处宣传福音。他在世上所存的产业,只是一本「新约圣经」,一套衣服,和一铺毡子;一切生活需要全赖上帝感动别人供给他。他所传的道理中,最要紧的是「凡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5)他常常说宗教不是关乎脑子的事,乃是良心的事。他虽在圣公会大学读了一两年书,还是觉得知识不能使人信道,所要的乃是顺从神和常与神交通,所以他每天用许多时间来默想和祷告,不过他说宗教并非只求在默想之中获得个人的快乐,主要是看见罪人都有机会接受基督的爱。

基督教传不进的地方,似乎只有西藏一处。孙大信因受感动要往西藏传福音,在途中却掉在死尸坑中,极其痛苦。不过他当时觉得为上帝受苦是快乐的事。总之「基督的爱」是他所传的重要信息。公元1918至1920年,他游历欧美各国,声名显著,人尽皆知。至于出游的原因,一是要看看欧美的基督教是否如别人所说有将死的现象,二是他要为基督的爱向他们作见证。

他游历很广,演说很多。他要求人作个真基督徒。他总觉得人类太忙,休息太少,以致没有时间多祷告,追求在上帝里面的生活。时常问世人为何不丢弃那劳苦的重担,到基督面前来,负这容易的轭呢?(太11:28-30)。公元1930年,他再到西藏去,后来不见他回印度,有人说他这回确实死了。

 

7.9.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

马礼逊死后,中国各地有人起来排斥西方宣教士,除了广州仍有医务工作进行,其他地方都受到逼迫。到了公元1835年,中国仅有新教徒三人,可见过去宣教士的功效微小。

公元1842年后,基督教的传道工作常与当时的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经过公元1804至1842年的战争,许多海口开放给外国人和西教士,经过公元1858至1860年的战争,全国开放给西教士进行。当时中国人不认识西方国家的情形,看外国人为夷狄。后经过几次的战争,中国屡败,加上有太平天国之乱(原称上帝会),使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怀疑更深。

首先开创中国内地传道事工的,是中国的内地会,它也是来华的最大传道会。该会的创办人是戴德生(Hudson Taylor)。内地会迅速发展,拥有许多宣教士,多数派到中国内地去进行传福音的工作。

公元1832年,戴德生于英国,数代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未出生以前,父母立志把他献给上帝。十五岁时,戴德生阅读一文章,被「基督未完成之工」数字吸引,深深感动,得了平安和喜乐,并以此心志作为他一生信心的根基。后来阅读一位中国宣教士所著的书,深受感动,有意来华传道。他无力量购买书籍,仅得一本中文新约圣经,只好拿来与英文新约作比较,从当中学习了一些中文。他向来想做医生,也学习医术,但在未得医生学位以前,就蒙差遣来到中国。初往上海,未几往宁波游行布道。但在中国工作二年后,传道会因为经济有困难,不能再发展传福音的工作。他就决志,一方面脱离传道会,一方面完全凭信心依靠上帝而生活。公元1860年因病回国,在家五年,完成了医科学业。

此时在中国的传道工作,多数在沿海几省发展,他就觉得上帝宣召他往中国内地去传道。于是拿定主意,组织中华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主要宗旨如下:

一. 到中华内地别会不到的地方宣传福音。

二. 欢迎各民族及各宗派人仕加入作宣教士。赞成「引导非基督徒离黑暗进入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上帝」的大宗旨。

三. 内地会不借款,也不求馈赠,亦不表彰捐款人的姓名,全靠上帝帮助。因此传道人没有固定的薪水,内地会经费充裕时,则可得薪水;缺乏时则仅得一点点的生活津贴而已。

四. 总会设在中国。

 

    此外又提出宣教士都穿中国服装。也训练和教育妇女,被神使用。

内地会的心志与牺牲的精神,很快在中国成为最大的传道会。公元1915年,是该会成立后的五十年,已在二百二十五个地区设立了福音聚会点,西教士有一千零六十三人,信徒有三万四千八百三十人。戴德生是在公元1905年逝世,死在长沙。

内地会中有一位著名的牧师,就是席胜魔。他是一位在山西的信徒,曾帮助千万人脱离鸦片的毒害,引导数百人归入基督的自由生命里。他坚固的信心和恒切的祷告与戴德生相同。

上帝的国度,借着许多传教士,在中国口汉一带渐渐向内陆扩充。内地会致力于传福音工作的时候,别的传道会也在中国各地展开了教育和医疗的服务工作。在传福音的事业上,伦敦会的工作最广。来华的传教士也以伦敦会为最多。中国未开海禁以前,马礼逊的同工米怜(Milne)在马六甲设立了华英学院。这是第一间为中国人开的大学,后移来香港。后来又开了许多学堂,如汉口博学书院。这会中有许多传教士精通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学者。其中有理雅各(James Legge)用优美的英文翻译中国古书。著名的传教士有杨和非(Griffith John),他曾在汉口传道五十一年。传道会在浙江、香港、河北、湖北、福建都有许多工作。

    圣公会在海禁开放二年后才开始来中国。来华后,迅速的广传至中国的十五个省份。在福建工作十年仍无人归主,传道会想停止在那里工作,但是有一个西教士劝他们耐心工作,果然,到了公元1920年,该会在福建的教友已达五千多人。圣公会的教育事业也办得不错,例如上海的圣约翰学院,武昌的文华学院都是著名的大学。现今与雅礼、博学等大学合并为华中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是韦卓民博士。公元1918年有华人沈在生献身于主,成为圣公会第一位华人主教。

 当教会初来中国时,美国的浸信传道会也接踵而至。该会中有一传教士住在广东时,洪秀全因读过梁发的书,就到他那里领受洗礼。后来洪秀全请该传教士到南京住了十五个月。因为太平军难于感化,他就离开那里。浸信会在中国五个省份有传道的工作,并办有沪江大学(Shanghai College)。

 教友数目最多者为美以美教会,或称循道会(Methodist Church)。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也是由美以美教会开办)。该会在中国的各布道地点,都兴办了许多教育工作。

 信义会来自北欧和美国。他们的传道区域由广东到黑龙江都有。近年中华信义会成立,训练许多传道人材,以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为中心点(现校已迁香港沙田道风山)。另有信义书报部出版书刊,从事文字布道工作。

 来华要的教会虽然还有好多,不能一一记述。只略述长老会。长老会也一早派传教士来华。其规模之宏大,仅次于美以美会。如北美来的长老传道会,在七个省份中都有他们所散的种子。其著名的学者为丁韪良(W. A. P. Martin),着有《天道溯源》一书,在中国销行最广。该会特别注重联合性的福音工作,有许多传教事工都是协会办的。也有其他的联合教会出现,规模宏大的中华圣公会,也是一个大联合团体。但最大的首推中华基督教会、联合长老会、浸信会等会而成。教友十二万余人,占全国教友人数三份之一。就教育事来说,华西大学是由五个传道会合办的, 燕京和金陵两所大学也是由四个教会合办的。

 公元1900年的时候,教育大受外界的阻碍,拳匪倡乱,西教士被杀者有二百人,中教士被杀者十倍之多。教会亦几濒于歼灭。幸而信徒信心坚固,站立得稳;并且发难以先,教友早已散居各地,脱险者甚多。以后基督教越发广布。公元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全国大会,有全国各省份的代表出席,足以证明基督教的传道事工以广遍全国。先前于公元1877年、1890年、1907年开会的时候,没有华人赴会,现在华人到会的占多数,领袖中多是华人。公元1927年以后,自立的精神在教会内日见兴盛,有几个大教会能够完全自治,外国的津贴逐年递减。因为学校数目相对减少,教会就更多注重平民教育和文字布道的工作。

    公元1949年以后,中国各宗派教会大部份南迁,分布于香港、台湾、海外,继续福音工作。然中国本土仍有不少信徒,并于五十年代成立三自教会;实行自立、自养、自传。中国大陆教会受着中共政治的政策与情势所左右,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经过了二十年艰苦的岁月。公元1979年后,随着开放政策,教堂纷纷开放,信徒日渐增加。今日中国约有信徒三千万至五千万之间。

 

7.10. 教会的青年工作

从十八世纪末期,许多人预言教会将要消灭。但是基督教常常组织起来,维持教会的势力。基督教青年会(Y.M.C.A.)就是这种新组织之一。

青年会的发起人佐治维廉(George Williams)于公元1821年生于英国。父亲是农民。维廉家有八兄弟姐妹。这家人虽然信奉基督教,却不算热心。维廉受过教育以后, 暂时帮家里耕田种地。但他的学识和性情与这些工作格格不入。后来到城市去工作。在城市一店中工作,受两位信徒的热心感动,所以十六岁的时候,就诚实悔改归服上帝。以后一生的心志是以「上帝为首」(God first)。

维廉二十岁时,到伦敦一大公司作工。那里办事的人有八十多位。每日工作十二小时,非常辛苦;他看见许多工人以邪淫醉酒为可夸的事,就在他们中间先作一个诚实的基督徒,有好榜样,也引领这些工人归主。过了三、四年后,有人说,在那里工作不作基督徒实在很难,因为都是受了维廉的感化。

维廉在该公司,与其他热心的信徒在一起祷告,不只祈求上帝使更多工人信主,也求上帝使该公司的主人信主,这种祷告蒙上帝的应许,不多的时候主人也悔改归主。后来还蒙主人赠送一特别房间为他们的聚会所。

公元1844年维廉和他的朋友发起一个运动,就是要成立基督教青年会,扩充上帝的国度于本公司以外的少年人。维廉在当中勤力作工,福音迅速传开,使人惊奇上帝在他们中间的作为。公元1851年还远到美国去设立两个分会。公元1855年世界基督教青年协会在巴黎成立。这时,青年会的会所已经有三百二十二间,会员有二万七千八百六十人。公元1914年会所有八千九百七十七,会员有一百二十七万。虽然维廉后来富有起来,但他对青年会的服务仍是以义工性质进行,并时常趁机作个人布道,例如,一次乘船往美国去的时候,向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传福音,讲解得救的事实。

维廉得许多人的敬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封他男爵士的荣誉。伦敦市议会授他城市自由权者(The Freedom of the City)。公元1905年他最后一次赴世界大会。对会员说:「我以基督教青年会为我最有价值之礼物,贡献与世界各国的青年人。为的是要你们继续扩充这工作,盼望你们在这工作上,与我一样的快乐,也盼望见到你们的成果,超过我的。」过几个月,他就离了世,葬于伦敦圣保罗大礼拜堂(St. Paul’s Cathedral)。

公元1895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开始派工人到中华。先在上海建立一会所,后来在中国的进展非常快。会员日渐增加,渐渐许多中国人加入成为董事会员,管理全国会务和募筹经费的责任。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则于公元1901年创立。现有三十一个工作区,服务青年,并与世界各地青年会有紧密的交流和合作。

美国青年会不但人数最多,而且在那里为各种青年人设立了特别的工作,对黑人、印第安土人、儿童、水手、兵士、铁路工人等等都给与服务。青年会最主要的一个工作是学生工作。现今各国都有学生基督教青年会,并且组织一个全世界联合会,每二年开会一次。

学生青年会也成立学生义务布道团(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派团员到外国去作布道工作,著名的领袖和演说家有穆德博士(Dr. John R. Mott)。

中华的义务布道团与西方的稍有不同。中华所组织的布道团,立志在中华领土内以布道为终身的工作,引领中国的年青人归主。

    青年会在巴黎成立总会时,定下一「巴黎宗旨」,说明青年会的志愿,宗旨说:「基督教青年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同道青年,即凡愿按照圣经的教导并奉耶稣基督为救主,愿意作基督的门徒,更愿协力推广天国事工于青年之间者。」

 

7.11.  教会的合一运动

在教会历史上,改教运动是一件极重要和有意义的事,但不幸有些改教者在道理和教义上,持有不同见解,因此使复原教内部形成各种不同的宗派。近代的趋势,是要使各种不同派别的教会再合一起来,成为一条联合的阵线。教会合一运动(Ecumenicalism)就因此产生。

十九世纪末叶,英美两国的基督徒学生,组织了一个基督徒学生运动,到现在有三十五国的基督徒学生组织加入,这运动能促进各宗派间的谅解与合作。公元1910年一个世界性的基督教会议在爱丁堡开会,除天主教和东正教外,所有复原教的母会都有派代表参加,结果产生了一个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hristian Council)。公元1928年该协进会又在耶路撒冷举行大会,参加的有五十一个国家的教会。公元1938年十二月,协进会又在印度麻打拉斯又召开大会,与会者共计有六百六十四人,来自七十多个国家。

公元1937年有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分别在牛津和爱丁堡举行。牛津大会的宗旨,是要使各教会对于社会性的工作得以联合起来。爱丁堡大会的宗旨是求教会的信仰和制度的合一。

当国际间教会的联合运动在积极进行之时,各国内部不同宗派或同宗公会的联合运动也在进行,例如在公元1932年英国的循道宗(Wesleyan Church)公会,几乎各宗派都联合起来了;公元1934年,苏格兰各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也合一起来了。美国的美以美会,监理会及美普会原来都是属卫斯理宗,它们在公元1939年也合并起来,成为一个公会了。

中国教会的联合运动也在进行。公元1912年各地安立甘教会(圣公会)联合组成中华圣公会。公元1917年信义宗教会组成中华信义会。公元1930年浸礼会亦有全国性组织,称为中华浸礼协会(China Baptist Convention)。组织较庞大及复杂的为中华基督教会(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乃是由一些不同宗派的教会联合,其中包括美以美会、长老会、公理会等。该会的大会于公元1927年在上海召开,与会者有十七省的代表,并选出诚静怡为总会会长。

各会之间又有联合的组织,如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协进会(The 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是在公元1922年正式成立。初时中西与会代表各半,其后渐由中国教会领导,公元1929年修改章程,取消差会代表。

教会合一运动将会继续进行,越来越多教会必组织起来推广福音工作。

--完成考试后把这部份交上--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打开讲义,把适合的句子填在空格上,并回答所有的问题。

 

1. 教会第一次有记录的受逼迫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2)

2. 我们相信保罗是在哪一年信主 _____________。(2)

3. 在第一世纪末「使徒的教导」一书中指明哪一种类的人才可以领受圣餐

   ____________________。(2)

4. 提出初期教会时期其中两个著名的异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5. 谁把圣经翻译成拉丁文 _______________。(2)

6. 谁写了著名的《忏悔录》而后来做了非洲的大主教 _______________。(2)

7. 谁创立了修道院的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2)

8. 第一次的十字军东征是在哪一年 ____________。(2)

9. 那一个基督教支派在元朝获得宽待 ________________。(2)

10. 谁以英文来翻译圣经,并提出要大众都可以亲自阅读圣经 ____________。(2)

11. 谁校正了新约的希腊文圣经并把它印刷出来 _____________。(2)

12. 提出三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13. 谁是苏格兰著名的改教家 __________________。(2)

14. 那一位耶稣修道会的修士在十七世纪初到中国去 _________________。(2)

15. 谁是兄弟会的创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2)

16. 谁在英国创立了循道会,也带给英国教会一次的大复兴 ______________。(2)

17. 谁创办了基督教「救世军」 _________________。(2)

18. 在新教的醒悟时期,有哪两件事情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19. 哪一位英国人宣教士被派到印度去传福音 ________________。(2)

20. 马礼逊是在哪一年由英国到中国去传福音 ________________。(2)

21. 在十八世纪,美国教会之间发生了那一个复兴运动 _________________。(2)

22. 谁是第一位到非洲中部去传福音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2)

23. 哪一个印度人宣教士在1930年到西藏去传福音 ________________。(2)

24. 中国内地会的创办人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5. 谁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2)

26. 教会合一运动产生了哪一个世界性的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  耶路撒冷大公会议有哪些贡献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谈谈初早期教父们对基督教会的建立有哪些贡献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敬虔主义有哪一些行为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谈谈唯理主义看重哪一些思想和有哪些注重点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